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孔子之后,荀子吸取了“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的儒学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其“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基础;宋代朱熹的理学,融儒、释、道于一体。

这说明()A.儒家学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B.儒家思想核心发生重大变化C.封建儒学变得更具有诡辩性D.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多元化2.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3.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体现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A.官吏任用重视资历B.注重实用C.法家思想为主D.建立近代教学体系4.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5.北宋的酒楼以卖酒为主要业务,兼营食品。

东京城内大型的酒楼称为正店,造酒兼卖;小酒店被称为"脚店",没有资格酿酒,只能从正店批发酒来销售,赚取零售时的差价。

这种现象说明当时的东京()A.社会风气奢侈腐化B.官营资本压制民间资本C.经济生活等级森严D.酒类销售体系较为完备6.北宋名臣、历史学家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死后,其妻柴氏想要携资(十万贯)再嫁,因此,同平章事(中书门下长官)向敏中、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

后向、张二人还牵扯进了“违反诏令私买薛家宅地”案,被双双贬官.某历史兴趣小组成员质疑这则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下列质疑理由中合理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7.关于王安石变法,有史料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反馈区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反馈区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9.C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根据材料可知,元明清时期人们为了保证南北运河的流通,强逼黄河南流,侧 面说明了南方经济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说明强逼黄河南流造成水患,并非水患治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水患 对漕运的影响,排除B项;“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说法绝对,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相处的,排 除D项。
答案
3.C 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收效甚微,是因为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基础,而技术上无法与小农经济的底层机 构融合,即政策的实施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基础,与小农经济的现实脱节,故选C项。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财政金融政策 与小自耕农的经济基础并不符合,未涉及地主阶级,排除A项;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有问题而非指导思想有问 题,排除B项;变法措施激进,并非变法机构不健全,排除D项。
12.下面是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它们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方面,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客 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农书
成书时间
简介
陈敷《农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综合性农书
《农桑辑要》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 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
(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宋朝“流动”特征的认识。(10分)
答案
13.【解析】 第(1)问,材料“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反映的是水运,“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说的是边境榷场贸易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说的是土地流转与契约,“榜下捉婿”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据此结合相关知 识,展开说明。第(2)问,首先,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宋代社会中流动性强,同时要看到流动的有限性;然后, 结合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展开正反面的论述。 答案 (1)①宋代水路交通网促进商品流通;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契约促进土地流转。这都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流动 性加强。(4分)②随着科举制发展,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家世,反映了宋代社会中阶层流动性增强。(4分) (2)宋朝社会在阶层、商品等方面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但是其流动性有限。(2分)以上流动性的特点与宋代经济变动以 及维护集权统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推动社会中的流动性 增强;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 限。(6分)宋代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仍然是封建社会下的局部变化,其作用与评价不应被夸大。(2分)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济南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

这反映了当时()A.相权逐渐削弱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丞相干预朝政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2.(2022·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大联考)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

”这一论断旨在()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4.(2022·枣庄二模)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B.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D.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5.(2022·天津河北区二模)“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

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岁可省江、淮漕(粮)百余万(石)。

”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必要性B.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C.元朝重视发展北方的农业D.明朝的赋税仰仗南北漕运6.(2022·日照高三模拟)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南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士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
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7.(2022·海南·模拟预测)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推行B.书院教育的完善
A.土地兼并现象普遍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历史循环Leabharlann 论盛行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6.(2021·重庆·二模)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3.(2022·四川绵阳·一模)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C.印刷技术的进步D.等级观念的变化
8.(2022·海南·模拟预测)1279年,元朝在全国设置27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这些观测站“东起高丽,两极滇池,南至占城,北尽铁勒”。这反映了元朝()
A.中央加强对边疆的控制B.民族政策的灵活开明
C.政府重视完善天文历法D.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9.(2022·辽宁丹东·一模)蹴鞠在宋代是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民俗活动。这表明宋代()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含解析)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含解析)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测试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无意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力求客观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下列关于其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2.宋朝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等四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并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这种制度设计旨在()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削弱宰相政治权力C.强化对地方的管控D.完善中央监察机构3.在空前统一的形势下,唐末以来的各地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吐蕃地区(今西藏)也由中央机构宜政院直接管辖。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宋太祖大力强化中央集权B.元朝创新了地方行攻制度C.明太祖加强封建皇权统治D.清朝加强了边疆地区管理4.宋太祖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A.废除丞相制度B.设立内阁C.设立军机处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5.据记载,辽国不仅“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指中原)”,而且还在开泰元年(1012年)给生活在今黑龙江地区的铁丽部“诏赐……《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这说明()A.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大B.契丹民族已完全汉化C.理学思想得到了推广D.宋辽间文化交流频繁6.《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大量商业市镇兴起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7.从下表《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①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①抑商政策被废弃①商税是政府收入来源之一①商业经济发展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一回回是在()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9.宋代开始,节日活动出现全民化、娱乐化、市场化的趋势。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单选题1、唐宋时期,今湖北丹江口市、房县中低山区普遍烧畲(烧荒种地),种植茶桑、麻等经济作物,出现茶麻桑共生共长的景象,至宋蔚而为“桑麻蔽山”。

房州竹山县“郭带堵水,水通汉江,舟船往来,商贾所凑也”。

据此可知,唐宋时期该地区A.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B.农业经营实现了规模化C.茶桑麻占据种植业主导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桑麻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这体现了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桑麻的种植,不是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实现规模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桑麻的种植,无法判断占据种植业主导,排除C项。

故选D项。

2、史书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或称有急事请见,帝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帝怒,诘之……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帝骂曰:“汝怀齿,欲讼我乎?”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帝悦,赐金帛慰劳之。

这反映出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帝悦,赐金帛慰劳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史官们有“君举必书”“秉笔直书”的传统,故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不是重视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排除A项;“臣不能讼陛下”体现了儒家中的君臣伦理不能制约帝王,排除C项;“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3、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答案:D解析:南宋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使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D项正确;南宋社会相对稳定,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书院发展情况,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验卷(含解析)第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2.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只涉及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概况,未提及其对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与北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宋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1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_1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D.成为宋代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最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文官知州,通判副属”“转运使、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可知,这是宋代的地方机构,它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B项正确;宋朝是吸收了唐末五代以来封建割据的教训,而改变了地方机构设置,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排除A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C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D项。

故选B项。

2.北宋前期,宗室(皇族)近属统一居住在封闭式的宫宅之中,出入要经批准,不得私见宾客。

宗室可获高官厚禄,按官阶参加朝会,但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出任实职差遣。

神宗以后规定,宗室不得拜为宰相,不得任试官、学官等。

上述规定()A.遏制了权臣专制B.有利于防止皇权旁落C.打击了豪强势力D.加剧了皇室内部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

从材料可知北宋的宗室皇族虽拥有相应的特权,但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为宗室力量有可能成为威胁皇权的因素,北宋的这些规定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上述规定主要防范的是宗室皇族而非权臣或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C 项;北宋的这些规定加强了皇权,抑制了宗室皇族势力的膨胀,不会加剧皇室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题(含答案)(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2.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

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制度和章程。

这表明宋代( )A.专制皇权受到严重削弱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C.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D.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薄3.张邦炜先生指出,所谓宦官之祸、母后之祸、外戚之祸,这些专制时代常见的政治祸患,在宋代基本不存在,其因既有观念的约束,又有制度的约束。

这些约束的践行主要得益于( ) A.文官政治的活跃 B.专制皇权的弱化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外部势力的牵制4.(2024·广东五校联考高一期中)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服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他人应役,这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

据此可知( )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5.(2024·山东临沂高一期中)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北方的长期战乱 D.社会控制的强化6.(2024·成都七中月考)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单元测试(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北宋设置( )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通判是监督地方的官员,排除③;①②④均为分割宰相权的中央官员。

故选B项。

2.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④实现广大人民安居乐业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③正确;“积弱”指军队战斗力弱,材料没有反映,排除①;④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项。

3.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其中订立某某和议的是( )A.①③ B.①②C.③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西夏、金、北宋和南宋,签订某某和议的是金和南宋,故选D项。

4.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答案 D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大于弊,排除A项;宋代经济仍然繁荣发展,排除B项;“冗兵”反而战斗力低下,临阵多败,排除C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等办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D项正确。

5.宋神宗在评价辽和西夏时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这说明辽夏强盛的原因是( )A.城池坚固B.游牧生活C.农耕生活D.游牧农耕兼有答案 D解析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夏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民族居民的同时,还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从而增强了实力,故选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能力提升)(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能力提升)(含答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山东德州二模·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

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

此举意在()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答案】B【解析】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其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故选B 项;宋代只保留隋唐传统官称,而不是继承隋唐政治传统,排除A项;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不涉及提高士人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未体现创新官员监察机制,排除D项。

2.(2020·辽宁丹东二模·26)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故选A项;宋代中枢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并非“分权与制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过程程序严格,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并非“有效制约”,排除C项;二府三司制使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排除D项。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单选题1、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

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

这一变化反映了()A.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备B.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C.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D.地方官员素质显著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地方官有较大的权力,是“牧、守、令”,宋代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职,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对地方长官权力的变更,无法体现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讲述地方官员权力大小的变迁,排除C项;不能从名称变迁体现官员素质,排除D项;故选B项。

2、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

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答案:D解析:根据“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

”可得出王安石开展变法和变法的失败都反映出,宋代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D项正确;地主阶级分化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的阻碍,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阻碍,排除C项。

故选D项。

3、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A.发明司南B.改进造纸术C.火药用于军事战争D.发明活字印刷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术走向成熟,D项正确;战国时期发明司南;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改进于东汉时期;火药用于军事战争最早出现于唐朝末期,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以元勋当国,宜事损敛。

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体也”。

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正容厚谢”。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群臣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2 (2020河南漯河高一检测)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

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皇帝独揽选士大权,这些做法(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弟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3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的第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

下列措施主要体现第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4.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宋真宗时期,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土地兼并改变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5.王安石担任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他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使他们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

这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A.青苗法B.市易法C.免役法D.均输法6“画由心生”“境由意造"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南宋文杭人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他们被分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二人的这种做法意在()A.反映各民族交融的进步加强B.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沉郁和痛心C.展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D.展现山水画创新的独特结构7.《元史》记载:“太祖(成吉思汗)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反映了( )A.蒙古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B.元朝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生产方式C.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D.元朝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8.(2020山东潍坊高中检测)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9.(2020江西宜春高一检测)《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修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上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册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10.(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末检测)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

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11.1141年的绍兴和议实现了南宋与金的和平,(宋史》据此把赵构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高宗之畏女直也,审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真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宋写金和议存在着屈辱的一面B.《宋史》不具有历史真实性C.议和说明宋高宗缺乏胆识D.王夫之的观点得到大众认可12.北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13南宋陈勇《农书》记载,湖州人对桑蚕纺织技艺“皆能之”,“唯籍蚕办生事……以一期之劳,贤于终岁勤动,且无旱干水溢之苦。

”这一情况表明当时的湖州( )A.手工业独立性增强B.弃农从商成为民众共识C.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D.经济发展得到政府扶持14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要目标,蔡襄曾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这反映出宋代(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C.商人政治地位大幅提高D.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减弱15.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不再列人“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商人还取得了科举人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产生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16.北宋时期,政府除了在广州设市舶司外,还在杭州、明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

这说明北宋时( )A.商业市镇发展迅速B.海外贸易规模扩大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D.陆上丝绸之路繁忙17.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等政权占领重要经济区。

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统一全国。

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的原因是( )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出于经济、地理等因素的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18.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宋元时代的儒家学者已经鼓励学生首先应获得适当的生活(谋生)方式,这样才可以使他们在进入官场前专心读书,日后在任位上才能维持正直与清廉。

这表明在宋元时期( ) A.士大夫阶层日益强调经世致用 B.理学增加了注重功利的成分C.政府重视从社会底层选拔官员D.提倡多途径谋生以预防腐败19.宋朝时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官吏不得租种官田,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不得由出举而买田。

据此判断,宋朝( )A.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B.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20.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商)税者,则为镇。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这说明宋代( )A.民间商品经济活跃B.镇的经济地位高于州县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重21.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出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中检测)在元朝,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可也就是在元朝,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

这说明元朝()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23《东都事略》中记载:“(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这说明宋代( )A.出版业放任自流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C.印刷术空前发展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4.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

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节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A.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B.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25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评论说,元代南戏“句句是本色语(指民间用语),无今人时文气”。

据此可知,元代南戏( )A.适应了市民文化需要B. 缺乏语言艺术的创新C.继承了宋词艺术特色D. 多是民间艺人所创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骨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材料二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

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

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始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之人才”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之人才”不足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12 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

忽必烈即汗位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

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丝为本与银并行流上材料蒙古汗国统治时期,各地自行发行纸币,币制杂乱。

忽必烈即汗位后,决定统一钞法,改革币制。

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造中统宝钞,以丝为本,与银并行流转。

规定民间交纳赋税都用宝钞,原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行用。

设立交钞库作为兑换机关,可钞银互易或以烂钞易新钞,所换银货即储库作本。

中统五年(1264 年),诏令禁止民间私相买卖金银,后又禁用铜钱。

设立平准库“主平物价”,掌管金、银、钞兑换。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忽必烈诏令在元统治范围内禁用铜钱,并颁行钞法于江淮等处,收兑江南流通的纸币。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明令伪造宝钞者处死。

终元之世,中统宝钞“盖常行焉”。

——据穆鸿利《简论忽必烈的币制改革与元代钞法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币制改革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