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合集下载

构造迁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渤东、庙西凹陷为例

构造迁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渤东、庙西凹陷为例
关 键词 构 造迁 移 ; 油 气成藏 ; 渤 东 凹陷; 庙 西凹 陷; 渤海
构 造迁 移 , 系指 在地 壳 或 岩 石 圈 的一 定 区域 和

定演 化 阶段构造 运动 及其 相关 的各种 地质作 用沿 定方 向依 次有规 律 的位 移 ] 。该理 论 由我 国地质
1 渤东 、 庙 西 凹陷地 质 概况
第2 6卷
第 2期
吴 克 强等 : 构 造 迁 移 及 其 对 油 气 成 藏 的 影 响 —— 以渤 海 渤 东 、 庙 西 凹 陷为 例
渤 海海域 浅层 大 中型油 田群 的发现 。但 以往 的研 究 主 要集 中在渤 海湾 盆地 的西部 、 南部 和北部 , 对 东部 的构造迁 移规 律 尚无 系统 阐述 。笔 者 以渤 海 渤 东 、 庙 西 凹陷为 例 , 综 合 利用 钻 井 、 地 震 等 资料 , 从 地 层
计 算 中渤东 凹陷 资源 量 变 化 范 围很 大 , 庙 西 凹陷 资
构 造迁 移现 象 , 表 现 为从 西 向东 、 从 南 向北 , 沉积 中 心和沉 降 中心发 育 时期 、 构 造 运 动 和断 裂 活 动 时代 都 有 由老变新 的趋 势 , 由此 认识 到渤 海 海域 与 陆地
在 烃源 岩发 育 、 晚期 构造 运动 上 的差 异 , 进 而指 导 了
渤东 、 庙西 凹陷位于渤海东部 , 面积分别为 3 3 0 0 、 2 8 0 0 k m 2 , 西侧紧邻 渤中、 黄河 口 2 个富烃 凹陷( 图1 ) , 北 侧是 辽东 凹陷 , 南 侧是 莱州 湾 凹陷 , 东侧 是胶 辽 隆 起 。由于这 2个 凹 陷 的勘探 效果 较 之 西 侧 的渤 中 、 黄 河 口凹陷相 差甚 远 , 故 一 直 以来 对 这 2个 凹陷 的 油气 资 源 潜 力 存 在 争 议 。从 前 人 的 研 究 结 果 来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周心怀;张新涛;牛成民;刘豪;黄江波【摘要】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三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8页(P215-222)【关键词】成藏模式;走滑构造带;郯庐断裂;渤海湾盆地【作者】周心怀;张新涛;牛成民;刘豪;黄江波【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郯庐断裂带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巨型线性构造带,也是切割岩石圈深大断裂,沿NE向延伸约2 400 km,自南向北切过华南板块、大别-苏鲁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等4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1-2]。

郯庐断裂带沿线发育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多个含油气盆地,并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聚集成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3-8]。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密切关系被勘探实践不断证实,先后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认识,如“晚期成藏理论”、“近源晚期优势成藏”[9-12]。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

渤海湾盆地构造转换带特征研究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的联系。

构造转换带与油气聚集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裂陷盆地断裂构造分析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裂陷盆地,针对渤海地区的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

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标签:渤海湾盆地;郯庐断裂带;构造;油气区1 区域地质背景渤海湾盆地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朝准地台经古生代沉积并在印支、燕山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構造转换带。

1.1 区域构造特征渤海湾盆地根据断层活动性质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

1.1.1 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呈北西向相间排列盆地东部及鲁西隆起区“正向构造”带和“负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济阳坳陷东北部的“正负向构造”带及其相邻的无棣凸起—滨县凸起“正向构造带”、渤中凸起—渤南凸起“正向构造带”都呈北西向相间排列。

1.1.2 正、负向构造”带之间或“正向构造”带上的逆断层性质相同并存在褶皱发育在济阳坳陷东北部埋北低凸起与沙南凹陷之间的逆断层同桩西潜山、孤西低潜山、孤岛凸起上发现的逆断层走向(北西)、冲向(北东)、切割地层(古生界)相同,为同一时期成因形成。

1.1.3 北北东走向的西傾断层南部转向西南济阳坳陷东北部切害少“正负向构造”带的北北东走向的西倾断层南部都转向西南。

2 构造转换带几何学特征及其演化渤海湾盆地位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裂陷盆地,内部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2.1 构造转换带研究概况构造转换带不仅在区域挤压作用下会形成,在拉张或裂谷的区域构造条件下同样会发育构造转换带。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正是 在 上述 动 力学 背 景 下 ,导致 渤 海 湾盆 地 东部 的 郯 庐 断裂 带 和西 部 的兰聊 断 裂带 均开 始 发生 右旋 走
地发生裂 陷作用 的直接 因素, 周缘板块重组事件是控 制并 影响断陷盆地演化和不同期次断裂体系展布方 向不 同的重要 因素 。
关 键词 :渤海湾 盆地 ;沙 北地 区;逆冲构 造;共轭 走滑 ;斜 向走 滑拉分 中图分 类号: T El 2 1 : P 5 4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1 0 0 1 — 1 5 5 2 ( 2 0 l 5 ) 0 5 — 0 8 1 6 . o 1 2
第 5期
陈树 光等 :渤 海湾 沙北地 区盆地结 构构造 及其 演化 分析
8 2 5
国 东北 盆 地 群 ( 刘 池 洋 等 ,2 0 0 9 ;杨 承 志 等 ,2 0 1 4 ) ,
造 形成 了 中生 代 NW 向断 陷盆地 ,未反转 型逆 冲构
造 形 成 了古潜 山,并 可能 成 为 中生代 油气 勘 探 的有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 o t e c t o ni c a e t Me t a l l og e ni a
渤海湾沙北地 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陈树 光 一 ,任建 业 ,辛云路 ,张建 丽 ,吴 峰
( 1 . 中 国地质 大 学( 武 汉)资源 学院,构造 与 油气 资源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湖 北 武 汉 4 3 0 0 7 4 ; 2 . 中 国石 油
2 0 1 0 ; Qi a n d Y a n g , 2 0 1 0 ; 童亨茂等, 2 0 1 3 ) 。 由于沙北地 区 处于 中石油和 中海油矿区的邻接部位,因此,以往 的地

渤海湾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作用

渤海湾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作用

渤海湾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作用董足华;张兵;郭涛;刘彬彬;何雁兵【摘要】通过地震物探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进行研究。

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NE、NEE和近EW向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为走滑主断裂,在深部断续出现;NEE和近EW向断裂为走滑派生断裂,呈雁行排列。

走滑主断裂由深到浅在走向上表现出不连续性和活动强度的不一致性。

断裂表现为典型的负花状构造,显示走滑作用特征。

剖面解释显示,古近纪断裂带以伸展作用为主,走滑作用不明显;新近纪以来右行走滑作用逐渐增强,并在新构造运动时期达到顶峰,形成了近东西展布的雁列式断裂组合,奠定了现今的中央隆起带的构造格局。

中央隆起带临近烃源岩,油气运移距离短,是油气聚集的优势区。

% Detailed field research on seismic sections of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of the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 revealed that faults in the region largely extend in three directions (NE–SW, NEE–SWW, and E–W). The primary faults are strike-slip faults that extend NE–SW. The secondary faults striking NEE–SWW and E–W are derived from strike-slip faults, and show an en-echelon pattern. The primary fault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depth, and the intensity of activity varies along the depth profile. In cross-section, these faults appear as negative flower structures that are typical of strike-slip deformation. The cross-sectional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he fault zone was dominated by an extensional regime in the Paleogene, when strike-slip activity was minimal. In the Neogen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Strike-slip motion has reached a peak in the current tectonic period, forming the en-echelon fault sets and building the centraluplift belt. The faults of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create short hydrocarbon migration routes from the adjacent rocks, in which hydrocarbons accumulate.【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走滑断裂;油气成藏;地震物探【作者】董足华;张兵;郭涛;刘彬彬;何雁兵【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宏大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其形成和发展对我国东部地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1]。

渤海湾盆地深层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渤海湾盆地深层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渤海湾盆地深层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渤海湾盆地深层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渤海湾盆地的古生界烃源岩自沉积以来,遭受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甚至岩浆作用,导致了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一问题, 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和受热史. 结果表明: 研究区古生界的最高受热温度从加里东期到喜山期的"脉动式"递增导致有机质成熟度呈阶梯式增大,并引起多次生烃作用,主要生烃演化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山晚期,且喜马拉雅山晚期的生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方向.最后,提出了勘探的有利区块.
作者:朱炎铭宋志敏秦勇姜波梁化强作者单位:朱炎铭,秦勇,姜波,梁化强(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宋志敏(河南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刊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31(4) 分类号:P618.13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演化有利区块。

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

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

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余一欣;周心怀;魏刚;汤良杰;徐长贵【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8(10)5【摘要】利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和构造编图成果,分析了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的特征及其油气意义.渤海湾地区主要发育区域横向调节带和局部变换带两类构造交换带.区域横向调节带由北西向大型走滑断裂带组成,这些断裂带同时也是强地震活动带,将渤海海域地区分隔为北、中、南3段.局部变换带主要发育在相互作用的分段正断层的叠置区内.根据分段正断层的倾向及其组合特征,可将局部变换带分为转换斜坡型、斜向背斜型和地垒型3类.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具有重要的油气意义,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及控制油气运移过程等.【总页数】6页(P555-560)【作者】余一欣;周心怀;魏刚;汤良杰;徐长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21.2【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部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张志攀;罗波2.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为例 [J], 吕传炳;程同冉;张峰;纪友亮;梁官忠;李彦国3.琼东南盆地北部构造变换带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谭建财;范彩伟;任科英;席惠娟;欧阳敏;侯静娴4.阿尔金山前带东坪—牛中地区新生代构造解析及其油气意义 [J], 杜威; 陈琰; 王振东; 卞青; 郭召杰5.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北部构造变换带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J], 王超;唐贤君;蒋一鸣;何新建;谭思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差异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差异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差异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差异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渤海湾盆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陆缘海盆地,其沉积在新生代受控于造山运动、构造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

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各类储量超过80亿吨,但油气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壳演化和油气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的规律和决定因素,并为区域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的重建,包括渤海湾盆地主要区域的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分析、构造演化特征、岩石圈橘色演化、地震资料解释等。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恢复和解释,揭示盆地演化的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影响因素。

2. 渤海湾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研究。

本研究将对渤海湾盆地区域内发育的主要油气储层进行建模分析,揭示其成藏模式、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

3. 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展望。

本研究将根据前两个研究方向得到的结果,对渤海湾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进行展望,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解释、岩心分析、成藏机理模拟和油气勘探评价等手段,进行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目前在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质演化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方面,存在资料不充分、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

本研究将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资料,合理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化学等技术手段,完善研究方法和探索盆地地质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内在联系,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四、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本研究计划共分为三年完成。

第一年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重建和油气分布规律分析;第二年将针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提出初步建议,对区域内优选布局进行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勘探和开发策略研究;第三年将对前两年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沉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和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盆地形成背景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华北兴陇构造带和东北三角洲构造带的交汇处。

在构造背景方面,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兴陇构造带的活动关系密切。

华北兴陇构造带是古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非常悠久。

盆地的形成与该构造带的持续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沉积相变化渤海湾盆地具有多种沉积相类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变化。

在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盆地发育有一个大范围的浅海相沉积体系,主要以碳酸盐岩和凝灰岩为主,这表明当时该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海洋环境。

中新世至晚新生代,盆地沉积相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主要是以河流冲积扇和湖泊相为主。

这表明该地区逐渐演化为陆地环境,可能与构造抬升有关。

构造演化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局。

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抬升,形成了东北向的樊哙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在盆地内部切割,使得盆地的构造格局更为复杂。

新生代以来,渤海湾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形成了现今的沉积盆地。

总结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从盆地形成背景、沉积相变化以及构造演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这对于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对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简要描绘,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以推动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为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

西部地质岩层论文:渤海湾盆地西部浊积岩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摘要: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东部歧南断裂带下盘发育了一系列典型的深湖相滑塌浊积扇,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根据岩相、测井相以及粒度特征,将研究区浊积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外扇亚相。

断层的幕式活动、洪水事件、古地形是影响浊积扇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单个浊积扇体分布面积小,但沿同生断层下降盘会形成一系列的浊积扇群;单期砂体厚度薄,但继承性好,多期叠置,累计砂层厚度大;生、储、盖配置关系好,油气充满度高。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浊积岩;成因模式;鲍玛序列渤海湾盆地西部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歧口凹陷东部歧南断裂带海四断层下降盘的深湖相中形成的一系列呈扇状分布的砂体中,油气储量比较丰富。

但是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是扇三角洲,也有人认为是水下冲积扇。

本文充分利用岩心资料,结合测井相、粒度分析和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阵发型滑塌浊积扇。

1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构造上处于渤海湾盆地西部歧口凹陷南侧的歧南断裂带海四断层的下降盘。

从区域构造特征上看,整个歧口凹陷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东西向断裂构造带是南北隆凹相间分布的基础。

凹陷南部4条近东西向断层(海一断层、海四断层、赵家堡断层、徐家堡断层)构成舒缓的逐级北掉的歧南断裂带,中部为歧口深凹。

海四断层位于歧南断阶带的斜坡上,北东向延伸,向北倾,断层面为犁形,断距下大上小,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

断层由东、西两段组成,东段相对靠近海一断裂带,活动较早,在沙三段沉积中期明显活动;西段活动相对晚,在沙三段沉积中期开始有明显活动,东营组沉积期活动减弱。

前人对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成因和演化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在新生界沉积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即沙河街组—东营组下段沉积期的断陷阶段和东营组上段沉积期—第四纪的拗陷阶段。

整个盆地的发育、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拉张、沉降、翘倾3种作用,断裂及局部构造是上述3种地质作用的直接产物。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盆地分析读书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序号:时间: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引言: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的一大型重要产油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演变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产生了众多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和被切割的大小断块,而不同的构造圈闭样式和断块体系形成了该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如济阳坳陷、东濮坳陷、黄骅坳陷、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等。

本文将从盆地的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热演化历史等方面对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构造背景:在古生代结晶基底之上,中国东部大陆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作用旋回。

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末由于区域抬升剥蚀而经历了准平原化作用,其新生代盆地为典型断陷一凹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是在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

从早元古代末起到晚第三纪大致经历了五个地质历史演化阶段:(1)地台发育期。

根据沉积发育和构造运动背景又可将该期分为三个亚期即中、晚元古代箕状断陷期、早古生代海侵期、晚古生代海陆交互发育期;(2)三叠纪持续沉积期、(3)侏罗-白垩纪褶皱充填期;(4)早第三纪拉张倾翘期;(5)晚第三纪挤压坳陷期。

中生代华北地台进入地质活动强烈的时期,位于华北地台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进入了相对活跃的地质时期。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这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向北推挤华北板块及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剪压构造机制是相吻合的。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分布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三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

同时,郯庐断裂带本身在中生代晚期就是一个剪张性的“两堑一垒”的断堑盆地。

根据中生界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渤海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大,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也较广;而鲁西南断堑系是由五个雁列的北西向狭窄断堑组成,即益都、沂源、莱芜、蒙阴和平邑五个断堑(自北向南雁列),指示中生代郯庐断裂带是左旋走滑平移运动。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1)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1)
1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基本类型
Moustafa 曾用 “枢 纽 带” 指 称 断块 翘 倾 的转 换 区[ 13] ;Bo sw ort h 以“ 调节带” 概念限定反 倾正断层和 拆离断层的横向终止部位[ 14] 。 Rosendahl 认为 , 调节 带的几何样式依赖两个正断层之间的叠覆程度 , 并称 对倾正断层叠覆之间的背斜区为“低地”调节带[ 15] ;而
图 1 经典的变换构造分类 Fig.1 Class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nsfer structures
显然 ,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的样式和组合是多种多 样的 , 但其作用不变 , 即保持区域应变或位移量守恒 。 在理论上 , 变换构造的核心问题是转换位移 、保持应变 不变 , 因此其内涵体现在断层分段类型与连接样式上 , 如断层是否 叠覆 ?是否 软连接 、硬 连接 ?而在 实践方
摘要 :依据前人对变换构造的分类研究 , 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 的特征 。 将渤 海湾盆 地变换构 造分为 变换带 和变换 断层两 种 类型 :一般表现为变换带样式 , 尤其是在盆地或坳陷层次 ;而变换 断层仅在局部的控凹层次上有所体现 。 高 级别的变 换带大多数 是 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传递斜坡横向串联而成 , 间或发育 变换断层 。 北西西 — 北西向的变换构造是渤海湾盆 地“南 北分块” 构造格 局 的主控构造样式 , 而渤海湾盆地油气储量的差 异与变换构造控制的富生烃凹陷及洼陷分布有关 。 变换构造 控制的古 地形和富砂 水 系通道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 变换构造邻区 的高部位则是发现(潜山)构造油气藏的重要地区 。 关键词 :变换带 ;变换断层 ;变换构造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 中图分类号 :T E111.2 文献标识码 :A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目录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1二、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31、断裂构造 32、背斜构造 63、潜山构造74、底辟构造95、火成岩构造126、反转构造13三、结论17 参考文献18摘要:断陷盆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以发育构造断裂为特征,同时又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产生了许多不同构造特征的构造样式:底辟构造、火成岩构造、反转构造等。

不同的构造对于油气的分布和聚集又有其独特的地质意义,所以研究断陷盆地对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非常重要。

我国在地史时期构造活动多样且频繁,在现今东部各盆地中可见典型的各类断陷盆地,其中也探明并开发出了巨大的油气资源,由此说明断陷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关键词:断陷盆地 构造成因 构造特征 油气分布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

主要构造形式常见地堑和半地堑两种形式,断陷盆地横剖面多呈两侧均陡的地堑型或一则陡一侧缓的箕状型陡侧为正断层(图1-1)。

单断型断层倾角高达 30 ~ 70 ,落差几千米,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缓侧一般为宽缓的斜坡。

断陷盆地内部可分为陡坡带、缓坡带和中部深陷带(图1-2),沉降中心位于陡坡带坡底,沉积中心位于中部偏陡坡侧。

凹陷内部还有主干断层控制次级沉积中心和水下隆起分布。

我国东部古近纪的一些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盆地、南襄盆地、江汉盆地、松辽盆地、苏北盆地等,均属于断陷湖泊,并以箕状居多,多数具有大陆边缘裂谷性质,少数为山间小断陷湖泊。

我国中部、西部内陆的一些断陷湖泊多属山间或山前的小断陷湖泊,其多沿区域大断层分布,往往位于次一级断层与主断层的交汇处。

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图1-1断陷盆地常见形式图1-2陆相断陷盆地地质相的层次划分及其关联性断陷盆地是一种典型的构造活动型盆地,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幕式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沉降,造成盆地内构造古地貌的极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盆地内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及其控制的层序边界类型、构成样式发生显著变化(图1-3) .图1-3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构成样式(据任建业等,2004)发育在陡坡断坡带边界正断层断距最大的区段中心的由下盘的物源体系供给而形成的层序主要由高位体系域构成.在物源供给较弱的情况下(位置3) ,层序边界与湖扩面一致。

渤海湾盆地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渤海湾盆地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利 的 圈闭构 造 条 件 , 备 形 成 隐 蔽性 岩 性 油气 藏 的 具
潜力 和可 能性 。
早, 由下 向上 , 民丰 洼 陷 中心 至边 缘 , 由 油气 成 藏 期 有 逐渐变 晚 的趋 势 , 气运 聚范 围逐渐 增 大 。 ] 油 口 2 断裂 带油 气成 藏要 素分析 2 1 地层发 育特 征 . 据 钻井 揭 示 , 究 区与 所 处 凹 陷 的地 层发 育 情 研 况 相 同 , 育 太古 界 、 生界 、 生界和 新 生界 , 失 发 古 中 缺
组沉积中晚期。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油藏形成
期 存 在差 异 , 源岩 层 系 中岩 性 油 气 藏形 成 时 间 较 烃
沙 河街 组沙 三 段 。断裂 带构 造北 高 南低 , 型特 征 典 是被 一 系列北 西西 走 向的正 断层 切割 成大 小不等 的 长条 形 断块 。研 究 区相 邻 的生油 洼 陷最基 本的特 征 为 , 近 系沙 河 街 组 三 、 古 四段 沉 积 了 巨厚 的 生 油 岩 系; 同时 受 陈家庄 凸起 、 东营三 角 洲和永 安三 角洲 等 多 向物 源 的影 响 , 角洲 前 缘 砂和 滑 塌 浊 积砂 两 种 三 成 因 的砂 体较 为 发育 , 有 良好 的生 储 盖 配置 和 有 拥
输导 体 系 。 ] [ 。 蒋 有录 、 华等 (0 9年 ) 过 对 民 丰地 区下 第 刘 20 通 三 系沙河 街组 油气 成藏 模式 进行研 究认 为 民丰地 区 油 气输导 体系 主要 由砂 体 、 层和 不整 合组成 。 导 断 输 要 素的组 合关 系与 油气运 移关 系聚 集特 征有 较好 的 相关 性 。永安 镇断 裂带 的油 气运 移是多 种输 导要 素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断裂 在 油气 垂 向运 聚 中具 有 重 要 作用 , 一砂 匹配决 定 了油气 的 空间分 布 。 断 民丰断 裂

走滑拉分构造及意义

走滑拉分构造及意义

走滑拉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摘要走滑拉分作用普遍存在于盆地构造体系中,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成藏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右旋走滑系统模式、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走滑作用的证据。

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式断层、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以及走滑构造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均可作为走滑作用存在的证据。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为例,主要介绍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断裂以及垦东凸起的走滑构造特征,这些走滑断层基本呈NEE-NE-NNE方向延伸和展布,在平面上都有平直性、彼此平行分布、分段延伸的特点,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花状构造和平行断裂。

走滑拉分作用对油气成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烃源岩的热演化与分布,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影响盖层的形成和油气的疏导体系。

关键词:走滑拉分作用,走滑构造,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第1章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走滑拉分作用可形成复杂的构造系统,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它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自扭动断层概念提出以来,扭动构造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油气勘探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走滑拉分作用有关的圈闭,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得到了广泛关注[1]。

中国大陆广泛广泛存在走滑拉分作用,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与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走滑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渤海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含油气盆地,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非正向汇聚及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东移的右旋扭张背景[2]。

走滑活动在渤海湾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走滑构造作用影响着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与走滑扭动作用有关,对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局部构造受走滑作用控制,郯庐断裂及与之相关的走滑作用与渤海盆地构造形成和油气聚集具有紧密的联系。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内的一个重要的次级坳陷,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从其东部穿过,使得走滑构造在济阳坳陷东部非常普遍。

同时,济阳坳陷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富聚区,目前在沾化凹陷中东部的孤岛、孤东和桩海地区、埕北低凸起、埕南凸起、垦东凸起、黄河口凹陷、潍北凹陷等部位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藏,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与走滑拉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该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对于油气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地区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进行详细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地质概况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构造单元之一。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以断块和褶皱构造为主,由下至上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三套地层。

古生界主要发育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中生界以白云岩、砂岩和泥岩为主,新生界则以砂岩、泥岩和煤系地层为主。

南堡凹陷地区地处陆相盆地,受陆源物质输入较多,地层较为发育,是营造有利的条件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单元。

二、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南堡凹陷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油品轻质化、低硫低蜡、高胶体体积和高成烃潜力等特点。

原油轻质化表现为API度较高,黏度较低,属于低芳烃、低胶体体积的轻质原油。

低硫低蜡是该地区原油的显著特征,具有较高的石蜡含量和较低的硫含量,符合优质原油的特征。

高胶体体积则表现为原油中胶体物质含量较高,是原油流体性质的关键指标之一。

高成烃潜力则表现为原油成熟度较高、形成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和丰富的烃源岩。

综合上述特征,南堡凹陷地区的原油属于优质轻质低硫低蜡原油,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

三、南堡凹陷原油油源对比分析南堡凹陷地区原油的油源对比分析主要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南堡凹陷地区原油中具有丰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各类藻类、藻烷烃和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来源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成因。

碳同位素分析显示,南堡凹陷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生界和中生界生物成因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该地区原油主要来自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有机质成岩。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南堡凹陷地区原油中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和成熟度,有机质类型主要为泥质有机质,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高品质优质原油。

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吴光华;王红亮;林会喜;汪生好;高小鹏【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9(030)001【摘要】在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古近系在营组发育有较深水湖 -浊积扇、扇三角洲 -滑塌浊积扇、辫状三角洲、低弯度河 -泛滥平原等沉积体系,并分析了其沉积相构成及特征.结果显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对东营组下部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并从储集砂体类型、储集砂体的分布位置、有利发育层系及空间展布特征等方面明确了沉积特征研究的油气地质意义.【总页数】8页(P33-40)【作者】吴光华;王红亮;林会喜;汪生好;高小鹏【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储层控制因素特征 [J], 赵美松2.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太古界潜山储层及展布特征研究 [J], 石晓光3.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埕岛东坡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下部源-汇系统 [J], 杨棵;董艳蕾;朱筱敏;潘荣;张梦瑜;伍炜;王珩4.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部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J], 夏景生;刘晓涵;王政军;文雯;唐小云5.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东营组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J], 王六柱;董冬冬;石晓光;刘树亮;吴时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滨海Ⅰ号构造原油的油源研究及意义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滨海Ⅰ号构造原油的油源研究及意义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滨海Ⅰ号构造原油的油源研究及意义王新海;苏峻青;曹延;付立新;王莉;肖枚;郭金风【摘要】滨海Ⅰ号构造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程度很低的大型构造,所钻探的白东2×1井东营组发现低产油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原油为中高蜡轻质成熟原油,甾烷组成中以胆甾烷和异胆甾烷为主,且C27,C28,C29甾烷呈略不对称的"V"型分布,有一定量的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萜烷组成中三环萜烷略低于五环萜烷,伽马蜡烷高,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相对较高.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明该原油的生烃母质具有菌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特点,且沉积于半咸水-咸水环境,应该来源于歧口凹陷沙一下段或沙三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滨海Ⅰ号构造紧邻歧口生油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5【总页数】5页(P499-502,507)【关键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古近系;黄骅坳陷;渤海湾盆地【作者】王新海;苏峻青;曹延;付立新;王莉;肖枚;郭金风【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滨海Ⅰ 号构造位于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北缘(图1),北邻海河—新港构造带,东、西分别以浅鞍与沙垒田凸起、北大港构造相接,有利勘探面积430 km2。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走滑活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走滑活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走滑活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肖尚斌;高喜龙;姜在兴;谯汉生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2000(024)004
【摘要】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具有统一的右旋走滑特征,平面上具有自东向西由强变弱的特点,时间上走滑活动具有由老至新逐渐变弱的趋势。

走滑作用对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油气生成、圈闭类型及形成等方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本文特别指出了走滑作用对火山岩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页数】8页(P321-328)
【作者】肖尚斌;高喜龙;姜在兴;谯汉生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山东东营 257062;胜利石油管理局海洋石油开发公司,山东东营 257200;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山东东营 25706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P542;P618.13
【相关文献】
1.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走滑断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J], 程长领
2.准噶尔盆地中部1、3区块走滑断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J], 秦峰
3.准噶尔盆地中部2区块走滑断层识别及石油地质意义 [J], 王树华;李蔚伟;;
4.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发育、演化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塔里木盆地顺北
地区为例 [J], 邓尚;刘雨晴;刘军;韩俊;王斌;赵锐
5.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J], 池英柳;赵文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2 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构造演化
4.中生代断陷和火山活动时期:海西运动,使华北陆台继续向上升起。印支运动使陆台上沉 积层(自中、上元古界至三叠系)全部褶皱形成一系列大型的背斜和向斜构造。此华北克拉通破坏 地区断裂及火山活动都很强烈,盆地周边和内部的大断裂开始发育,渤海湾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 5.中、新生代断陷与坳陷沉积时期:渤海湾盆地的中、新生界剖面内可能有过多次“断一坳 型”沉积发育阶段
图3-5 渤海湾盆地构造区域划分示意图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3 现今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特征
3.3.2盆地边界特征
东部以郯庐断裂带营口一潍坊段为界 西部以太行山山前紫荆关断裂带及其延 伸为界,二者呈北-北东方向延伸。 南部和北部分别以广断裂和燕山南缘断 裂为界,近东西向分布 从几何形态看,渤海湾盆地呈规则的菱 形,为Z型,具有典型的拉分盆地形态。 东、西界为大型走滑断裂带,而南、北边 界为大型的张性控盆断裂 边界断裂是走滑断裂,为主断裂;内部 断层是伸展断层,是边界断裂的派生构造, 为次级断裂。
1 早第三纪隆起 2 盆地中的凸起 3 走划断裂 4 正断层 图3-6渤海湾盆地构造纲要图
4 盆地成因机制
• • • • 4.1 4.1 4.3 4.4 中生代走滑构造形成雏形 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形成 盆地内部伸展构造 渤海湾盆地构造成因
4 盆地成因机制
4.1 中生代走滑构造形成雏形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 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 逆冲断层。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 裂带的左旋(行)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 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 其中鲁西南断堑系是由5个雁列的北西向 狭窄断堑组成,较好的指示指示中生代郯 庐断裂为左旋(行)走滑。
2.3 地层层序
始新统孔店组(E2k):岩性特征自上而下以红黑红和粗细粗的特点划分为 三个段。孔三段和孔一段为红色泥岩和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孔二段为深灰、 黑灰、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砂岩,以火山碎屑含量低微为特征。 渐新统沙河街组(E3s):划分为四段,沙四段分布局限,中下部以暗紫红 色泥岩,砂砾岩组成的红层。上部为灰色,灰绿色兰灰色泥岩、油页岩生物 灰岩部分地区有膏岩、盐岩及红层;沙三段分布广泛以厚层暗色生油岩系为 特征发育的深湖相沉积,夹油页岩及不稳定的砂岩体; 沙二段湖盆收缩变浅, 水质变淡,发育一套淡水浅湖相粗碎屑沉积。以绿灰色、灰-深灰色泥岩与 砂岩互层为特征砂岩含砾,为渤海湾油区主力油层之一;沙一段因水域再次 扩大,分布较广,边缘地区超复在前第三系之上。海域的沙一段特殊岩性段, 以灰,深灰色泥岩集中的夹有油页岩,灰岩,白云岩,生物灰岩,鲕粒灰岩 薄层为特征。
2 地质背景
2.2 沉积发育史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复式叠加型沉积盆地。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和 多油气藏类型的含油气盆地的特色。其沉积史可划分以下几个时期: (1)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准地槽沉积发展时期: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 巨厚沉积 (2)早古生代(下寒武世—中奥陶世)地台沉积发展时期:碳酸盐岩为 主夹少量泥质岩和蒸发岩的沉积。 (3)晚古生代(中石炭世—二叠纪)地台含煤建造沉积发展时期: 中石 炭世海陆交替相沉积含煤地层 ; 二叠纪后期的海西运动,使全区变 为山区 (4)中、新生代断陷与坳陷沉积时期:渤海湾盆地的中、新生界剖面 内可能有过多次“断—坳型”沉积发育阶段。侏罗世、白垩世、第三 纪各为一次断陷-坳陷发育期。 第四期只有第三纪-第四纪的断-坳盆地在渤盆地区保存得比较完 整
图2-1 渤海湾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胜利油田研究 院,1978)
2 地质背景
2.3 地层层序
区内的主要生油地层(第三系)按从老到新的顺序如下 古近系: 始新统孔店组(E2k) 渐新统沙河街组(E3s) 渐新统东营组(E3d) 新近系: 中新统馆陶组(N1g) 上新统明化镇组(N2g)
2 地质背景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1 华北克拉通破坏
区域上,渤海湾盆地处于古 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 三大构造域相互作用交接的 中心区域 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克拉 通的东部地块上,是华北克拉 通破坏的中心区域,是破坏 最为显著的中心。 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构造 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 造过程,因此,了解和研究 华北板块的构造发育史对于 研究渤海湾盆地有重要意义
Es:沙河街组 Ed:东营组 图4-4沿沧东断裂沉积中心迁移演示图
4 盆地成因机制
4.2 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从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的累积伸展量分 析, 渤海湾盆地中部(济阳坳陷和黄坳坳 陷)的伸展量明显地比盆地东西两侧的大。 这说明渤海湾盆地的主要伸展方向是北北东方向。 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的控盆断裂只是北 -北东方向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次级断裂, 因此走滑构造系统为主导系统, 伸展构造 系统为派生系统, 且走滑构造系统的形成 时代早于伸展构造(张文佑,祥麟,1986)。 从渤海湾盆地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至东 营组(下第三系地层)的沉积厚度来看, 地层展布的形态呈规则的菱形体, 这说明 新生代该盆地处于走滑拉分的状态(李三忠, 周立宏,2004)。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2 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构造演化
图3-4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图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3 现今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特征
3.3.1盆地构架格局
Ⅰ 西部走滑构造带:主要位于郯庐断裂带的营口 潍坊段, 包括下辽河坳陷、渤中坳陷和昌潍坳陷, 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北东向为主,构造性质 为张性和剪性。 Ⅱ 中部拉分构造区:渤海湾盆地的中部, 包括黄 骅坳陷和济阳坳陷,构造线和油气布以北东和近 东西向及北西向为主, 构造应力以拉张为主兼剪 性。 Ⅲ 东部走滑构造带:于太行山山前断裂与沧东断 裂之间,构造线和油气田以北-北东方向为主,构 造性质以剪性为主兼张性。
2 地质背景
2.3 地层层序
渤海湾盆地下部基底为太古代元古代的花岗片麻岩基地,受到燕 山运动的强烈改造,整个中生代的 地层缺失严重, 广泛发育第三系沉积地层,第三 系沉积构造演化具多旋回性,目前, 油气比较聚集部位有七个层段,其 中以下第三系(古近系)为主要生 油层,尤其以沙河街组三段 (E3s3)、沙河街组一段(E3s1) 最为重要。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 姓名:李志强 学号:201672182 • 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地质工程 • 指导老师:李涛 职称:副教授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 • • • • •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4 盆地成因机制 5 油气意义 6 认识
1 引言
图3-1华北克拉通在全球板块构造中的示意图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1 华北克拉通破坏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地壳厚度较薄,一般30km左右,最薄处28km;岩石圈也较薄, 石圈也较薄,据最新的高分辨率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的华北 盆地、胶东半岛和渤海湾之下,岩石圈厚60~100km,而其周缘的太行山、燕山—辽西 和辽东地区,岩石圈仍厚达100~150km;太行山以西的西部地块岩石圈厚230km左右 现今该盆地具有高背景的大地热流,现仍然处于沉降演化阶段。(李三忠,2010)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何海清,王兆云,1998),即 (1)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 (2)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 (3)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 (4)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 (5)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
地貌学及构造单元划分
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辽河平 原南部和渤海海域。盆地东部以郯庐断裂为 界,断裂以东为辽东一胶东隆起区,盆地西 北部与辽西一燕山隆起区相邻,西部为太行 山隆起区,南部与鲁西隆起区相邻,面积约 20×104 km(其中陆地面积13.3×104km2,滩 海面积1.7 × 104 km2,海域面积5 .0 × 104 km2)。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3.2渤海湾所在区域构造演化图
自元古代以来,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对 各期次的构造运动均有积极的响应,主要 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晚元古代准地槽沉积发展时期: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古陆南缘,张家口 ~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一个北东-东方向的 沉降带,称为燕山准地槽。
图3-2华北地区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分布图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华北古生界项目经理部资料改编,1988) 1盆地边界;2地层等厚线(m);3海岸线;4主应力方向
2 地质背景
2.3 地层层序
渐新统东营组(E3d):海域东营组分布范围比沙河街组广泛,划分为上下两 段,东下段:以灰色泥岩为主,下部为稳定的泥岩段,上部为凹形泥岩标志层, 中部为泥岩夹砂岩,总体上为一套反旋回沉积; 东上段:岩性为灰色泥岩与砂 岩互层段,砂岩灰白色,局部含砾,底部砂岩具反旋回特点;(东下段古生物介 形类为近三角华花介-细弯脊东营介组合,孢粉为皱面球藻属-网面球藻属-栎 粉属组合;东上段孢粉以环纹藻属-水龙骨单缝属-条纹三沟粉属榆粉属组合)。
(郭书根,苏同印,2004)
中新统馆陶组(N1g):为一套块状砂砾岩夹泥岩组成的粗碎屑沉积。砂岩百 分比占90%左右。 上新统明化镇组(N2g):上部为灰绿色棕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互层,下部 灰绿色,棕红色为主夹砂层,上粗下细(逆粒序)特征明显。
3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 3.1 华北克拉通破坏 • 3.2 渤海湾盆地所在区域的构造演化 • 3.3 现今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特征
图1-1 渤海湾地区油气藏及构造单元划分(李春
光,2006)
1 引言
地貌学及构造单元划分
盆地主要是分为十个Ⅱ级构造单元。七 个坳陷和三个隆起。 靠近郯庐断裂的辽河坳陷、渤中坳陷、 济阳坳陷和昌潍坳陷称东部坳陷区; 远离郯 庐断裂的黄骅坳陷、冀中坳陷和临清坳陷称 西部坳陷区。 在盆地西部有埕宁隆起、沧县隆起和内 黄隆起, 对坳陷起分隔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