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鲁科版八年级上机械运动测平均速度说课一等奖
《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重难点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
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
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演示】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在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 人教版物理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和长度 ,并求平均速度 .2过程和方法:体会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如何准确计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 ,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 ?你能否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来研究呢 ?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 ,思考以下问题:1复习平均速度的公式了解各个字母的含义 .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2实验需要什么器材 ?如何组装实验设备 ?3该如何进行实验 ?请安排好实验步骤 .4该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请设计好表格 .5分析实验数据 ,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 ?6斜坡的长短 ,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1速度公式: ,s 表示物体运动的总路程 ,t 表示运动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 与时间t .2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3〕实验装置组装:如以下列图110m 852m/s 1291s s v .t .===110m 852m/s 1291s s v .t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 ,使小车从静止释放 ,可加速下滑即可 ,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4〕实验步骤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t1 ,利用公式v1 =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 ,测出小车道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划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要有单位〕〔6〕数据分析①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的数据相同吗 ?为什么 ?〔不相同 ,因为斜坡的长度不同 ,斜坡的坡度也不同 .〕②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据公式:计算 .〕③物体在斜坡上、下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 ?〔不一样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 .上半段运动得慢 ,下半段运动得快 ,小车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斜坡的长短 ,以及斜坡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斜坡稍微长一点 ,可以使小车运动的时间稍长 ,便于测量 ,但如果太长 ,小车运动的坡度必须加大才能到达;斜面的长度如果太短 ,小车运动的时间也相应较短 ,不利于对时间进行测量 .斜坡的坡度小一些 ,小车运动的速度会慢一些 ,便于时间的测量 ,假设斜坡的坡度太大 ,小车运动时间太短 ,不利于时间的测量 .〕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 ,总结本节内容 ,明确重、难点 .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 ,综合测试局部〕五 教学反思:第3节 声的利用教学目标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 ,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 ,知道超声的应用 .12312s s v t t -=-难点:声呐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 ,图片或光盘 ,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设计:进行新课1、超声与次声2、学生阅读第|一段 ,答复什么是超声、次声 .超声的应用1、引入竞赛方式 ,探究超声的应用 .宣布竞赛的规那么和赛题 .2、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3、宣布进行分类 .待学生分类完 ,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 ?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 ?4、关于声呐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定位的原理 .次声的危害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 "次声〞一栏中的内容 ,答复次声的危害性 .师生共同进行评估 .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稳固和小结1、回忆本节所学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2、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的交响乐中下课 .布置作业竞赛成绩 ,归纳声利用的实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举手答复:超声和次声的概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 ,积极参与 ,举手答复 .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声呐定位原理:S =vt/2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常识性的 ,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如引入新课时利用蝙蝠的故事 ,就是此目的 .教学设计中注重鼓励学生多方查找有关超声及其应用 ,次声及其危害等方面的资料 ,并进行分类 .该设计中没有用多媒体等方面的软件资料 ,建议教师注意搜集该方面的音像资料 .。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引言: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平均速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并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来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在完成这个实验教学设计后,学生应能够: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3. 计算并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计时器、直尺、纸、铅笔等实验用具;2.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和讲解1. 教师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 V = Δx / Δt,其中 V 表示平均速度,Δx 表示位移,Δt 表示时间。
2.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跑步、汽车行驶等,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与平均速度进行区分。
步骤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小车(可以是玩具车或卡片制成的纸车等)。
2. 学生确定一个直线跑道,并用直尺测量出跑道的长度。
3. 学生利用电子计时器,在跑道上设置起点和终点,并记录下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需的时间。
4. 每个小组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的位移,并计算平均速度。
6. 学生将实验记录和计算结果整理在实验报告中。
步骤三: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1. 学生归纳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学生可以观察到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的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应用1. 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到平均速度是描述一个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应用,如计算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者通过速度与时间的图像,确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状态。
《测量平均速度》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4.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 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 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 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 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B.0~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 C.5 s~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 m/s D.2 s~5 s内,小车运动了2 m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1.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 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即根据v= s 计算平均速度。
t
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 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60 km/h,则 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 D ) A.35 km/h B.40 km/h C.45 km/h D.50 km/h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 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 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 和距离。会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 的理解。
重点难点
1. 平均速度的测量。(重难点) 2. 停表的使用。(难点)
=kms1
t
s2
1h
课堂达标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 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 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 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 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 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3. 实践场地。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过程。
4. 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平均速度。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的实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在讲解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七、课程的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均速度,还有哪些速度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2. 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规划、运动训练等?八、教学评价的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 人教版物理 (2)
1.4 测量平均速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小车、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停表、刻度尺3.设计实验——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公开课教案)2022年人教版 2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激流勇进【设疑】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二、实验:测【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列图所示:学生讨论、答复: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1.4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答复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答复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答复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答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
3. 实验器材(如自行车、跑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如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计算。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平均速度的测量》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北师大版
尊敬的用户: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
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
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
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1、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2、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和,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
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光电门、计时器、平滑的直线轨道、小车等。
2. 实验材料:小车、标尺、计算器。
3.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物体的速度概念,引起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2. 介绍平均速度的定义:告诉学生平均速度的定义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解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通过理解公式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
4. 引入实验方法测量平均速度:通过引入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5. 组织实验:利用光电门、计时器和小车等器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在直线轨道上设置两个光电门,分别用来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时间,从而测量位移和时间。
6. 让学生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7. 教师辅导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8. 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9.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10. 结束课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和答疑。
教学扩展:1. 引入其他相关概念:在学习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引入其他相关概念,如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应用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如汽车行驶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3. 扩展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更加复杂的实验,例如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或斜面的角度,探究平均速度与物体质量、斜面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
第一章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 (m/s)=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一)实验原理【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s t ,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v=s t【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复习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S1
金属挡板
s3t3 t1
S2
t2
金属挡板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第1页
【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 停表、挡板。
第2页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坡度,把小车
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底端,
测出小车将经过旅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到撞击挡板时间t1。
第3页
3.依据测得S1和t1算出小车经 过斜面全程平均速度v1。
平均速度(分析 过程)
3、试验汇报格式
第39页
➢巩固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 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 速度是 [ C ]
A.20m/s C.8m/s
B.10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旅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旅程用30m/s速度 行驶,在整个旅程中,汽车平均速度为
4.将挡板移至S1中点,测出小
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旅程
S2所用时间t2,算出小车经过上半 段旅程平均速度v2。
第4页
依据以上试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s v 经过下半段旅程 3平均速度 3呢?
S3= s1-s2 t3= t1-t2
s2
金属片
s3 t3
s1 t1
t2
第5页
5.经过计算
下半段旅程S3= S1-S2和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4 t2=2.5
V1= 0.15 V2= 0.12
t3= t1- t2= 1.5 V3= 0.2
第36页
【分析与论证】 v2<v3
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 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 运动越来越快。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节 测量平均速度-“衡水杯”一等奖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学习难点】正确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导学过程】:一、导入(启发探究)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速度快;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 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能听到回音来往,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 走了3m,停止5min 后,又以240m/min 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1)前10min 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二、自学(自主探究)1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三.交流(合作探究)1.小明在利用图1 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1 2 3 路程S1 = 75 cm S2 = 75 cm S3 = 75 cm 运动时间t1 = t2 = t3 = 平均速度V1 = cm/s V2 = _____ cm/s V3 = _____ cm/sV = ______ cm/s2小明同学想利用图2 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猜想:(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利用图2 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测量平均速度 【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3.会运用v =s 总t 总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
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睡了一觉,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
那么:这段路程中谁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 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的路程和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间接(选填“直接”或“间接”)的测量方法。
2.请结合教材P 23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v =s t。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P 23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①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②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
(6)数据记录:(7)评估: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答:斜面坡度增大时,小车运动时间变短,平均速度增大;斜面坡度减小时,小车运动时间变长,平均速度减小。
知识板块二 超声波测距自主阅读教材P 24的“科学世界”,独立思考并完成: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它有哪些性质?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被反射。
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公开课教案
第 4 节丈量均匀速度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丈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均匀速度。
2. 加深对均匀速度的理解。
教课要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丈量运动物体的均匀速度。
教课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许描述一些竞赛时计时的状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均匀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依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行程和所用的时间。
行程能够用尺子丈量,时间能够用表来丈量。
今日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身着手丈量均匀速度。
二、新课学习研究点丈量均匀速度(一)实验原理Sv(刻度尺停表)t1、丈量刘翔 110m栏的均匀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丈量工具?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报告实验原理。
联合实验原理报告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丈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可否联合实验桌上的器械,设计一个实验来丈量小车运动的均匀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仍是小一点好?为何?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丈量的时间更正确?学生联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械,沟通议论实验步骤。
思虑并议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虑并议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丈量结果更正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丈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经过的行程 S1、S2,填在表格内。
2、丈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 、 t ,填在表格内。
12行程运动时间均匀速度s1=t=v =11s 2=t=v =2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着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丈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均匀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假如为了便于丈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异小组展现报告。
学生在正式丈量前,练习使用停表丈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物理
1.4测平均速度【目的和要求】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仪器和器材】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1.安装实验器材。
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
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
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
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
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
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
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
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
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
将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定为1秒,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4拍间的路程以及第4拍至第8拍间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6.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仍为1秒,记下第5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
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5拍间运动的路程以及第5拍至第8拍间运动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演示实验:探究预备:1.原理是:v= s /t。
2.需要的工具有:刻度尺、停表。
探究目的: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如何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猜想和假设: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0cm/s。
图1 表1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1)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如表1:(2)测出小车将要通过木板的长度S,经反复实验确定斜面的倾斜角度(以小车能够平稳自动下滑为佳);(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低端,释放小车同时计时t 1,测出S1(注意车头位置)。
根据测得的S1和t1依据v= s /t。
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同理测算出V2=﹖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资料或数据收集:如图1所示。
分析论证:①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②每组实验做三次后取平均值;③v2<v1因上半程开始有加速过程。
二、本章知识点:(1)长度测量知识:为什么要学习测量知识:生产、生活、工作、劳动需要。
工具:常用的是:刻度尺(多种多样)精密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
方法:选-适当、方便→观-量程、分度值→放-端齐、贴紧→看-垂直、末端→记-数值、单位→。
单位:国际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及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μm=106nm。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带上估计值;常见物体长度的估计,要有自己的“尺”(一拃、一步、一庹)。
(2)时间测量知识:工具→表和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单位:秒(S)、分(min)、小时(h);1天=24h、1h=60min=3600S(3)运动描述: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参照物选取原则:近处、适当、易判断定义:匀速直线运动:①运动路线是直的;②速度大小不变;变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的,速度大小变化。
公式:V=S/t;单位:m/S、km/h、1m/S=3.6km/h(两者大小辨析:ab=cd =推出面积、体积换算关系⇒(ab)2=(cd)2、(ab)3=(cd)3(4)测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 为烛液等。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探究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
(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根据公式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1、测量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观察:(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
41
43
44
45
46
47
47
47
47.5
48
51.5
53.5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 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 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 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 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
铅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1 200左右
锡
232
固体氢
-259
铜
1 083
海波
47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