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异乡记》有感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谈到张爱玲的《更衣记》,我觉得它是我喜欢的散文中的一篇。
当初读它,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够。
总觉得张爱玲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风格是那样的独特。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饰的“近代史”。
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从身边的小事,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开头,引出衣服。
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作者将女人对服饰的感情很好得表现出来,衣服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失去了。
第二段开始,“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通过衣裳中的樟脑香与回忆联系起来,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接着就开始叙述不同时期的服装。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这正是第三段到第十一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样,女子的本身是不存在,这根本不是在穿衣服,只见衣衫不见人。
作者讲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张爱玲读后感精选12篇

张爱玲读后感张爱玲读后感精选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爱玲读后感1一个离了婚的女人,生活在封建的时代里,那就是白流苏。
我觉得白流苏是一个有现代精神的女性,在封建的大环境下,离了婚已实属不得了,而白流苏却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爱情再放手一搏,相比之下其他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门,即使离了婚,也不会如此。
毕竟压在他们身上的'几座大山不是说说就可以搬走的。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相识相知很大程度上是拜白公馆那些人所赐,若他们不是对流苏冷嘲热讽,而是对流苏嘘寒问暖,流苏或许也就在家人的温暖下缓缓愈合伤口直至成为一个姿色全无的的老女人,也就不可能和认识一个多金公子哥范柳原。
而白流苏又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即使他在白公馆处于那么尴尬的地位,却依就没有答应范柳原做他的情妇。
骨子里还是有一种清高的小姐模样。
直到最后,又到秋叶飘零时,流苏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岁月容不得他再拖,于是才在一栋别墅里老老实实的当起了他范柳原的情妇,起码,心里还有一种依靠相伴。
本以为自己将这么度过一生时,战争的突然爆发成就了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所以说,流苏无疑是幸运的。
爱情毕竟是短暂的,况且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爱情不像是爱情,更像是一种惺惺相惜,所以唯有用婚姻,才能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几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之下,白流苏的爱情故事走的还算圆满,缺多少夹杂着些许无奈之意。
张爱玲读后感2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
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题材,大背景也差不多,人物背景和境遇不同而已。
张爱玲小说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不论是小姐,太太,还是丫头,平民,每个人都很有心计,说话之前都得想到厉害关系,仿佛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不得而知了《第一炉香》写的是薇龙只身在香港读书,由于生活拮据,不得已来投靠做过姨太太,现在是上流社会交际花的姑姑。
在“异乡”阐释“中国”——张爱玲《异乡记》再解读

①宋以朗:《关于〈异乡记〉》,张爱玲:《异乡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2〇宋以朗指出,《异乡记》存在着“第十章写‘正月底’上路,到第十二章反而时光倒流为‘元宵节’”的时序错乱。
见宋以朗:《关于〈异乡记〉》,张爱玲:《异乡记》,第6页。
“正月底”或系“腊月底”之讹,据胡兰成回忆,他曾与张爱玲、范秀美一道在温州散步,“是时正值旧历正月十五前后”。
见胡兰成:《今生今世》,台北:远景事业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05页。
3〇胡兰成回忆,温州有三月三拦街福的风俗。
张爱玲返沪后,在此年三月三的夜里(阳历4月4日),他与范秀美同往五马街百里坊看灯市。
见胡兰成:《今生今世》,第254页。
4〇张爱玲:《异乡记》,第68-71页。
摘要:近年来新“出土”的张爱玲的遗稿《异乡记》,在她的写作序列里是一份独特的文本,向被看作员怨源远年初,张爱玲前往温州寻访胡兰成途中形成的旅行札记。
本文试图回归张爱玲的文学观念和写作状态,以较为细腻地把握其文本特质和生成的历史语境。
本文认为,张爱玲对此次行旅经验的书写,是一种应对陌生经验的“阐释”行为,在此过程中,自身与“中国”这个共同体的联系也得到更新,并对她的后期写作有所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异乡记;阐释;文本解读一关于《异乡记》的来历,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推断,“其实就是她(张爱玲)在一九四六年头由上海往温州找胡兰成途中所写的札记”。
而关于这篇札记的物质形态,宋以朗语焉不详,只说手稿写在一本“八十页笔记本”上,“原稿经过涂改,隐约可见最初的题目是‘异乡如梦’”,“每一页都东涂西抹的”。
“现存十三章,约三万多字,到第八十页便突然中断,其余部分始终也找不着”。
1〇记叙中止于元宵节后,2〇“我”离开暂居的闵家庄,随闵先生一家再次上路,往温州进发的途中。
断得十分仓促,以致闵太太的一句话噎在半截,没能说全。
与《异乡记》显然同出一源的散文《华丽缘》,写作情况则明了得多。
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3篇

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3篇推荐文章冰心散文集读后感5篇热度: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读后感热度:宗璞散文集读后感_宗璞散文读后感悟热度: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四篇热度: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三篇热度:张爱玲散文集读后感1惆怅旧欢如梦——再读张爱玲“怅望煞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那是一只巨大低垂的眼帘,一个在时间中缓缓到来的悲凉眼神,一双惊怯的强作镇静的手,一副寡淡的远离尘世的笑容。
是的,这就是张爱玲,一个自与为“天才”,却又拥有“浮世悲哀”的张爱玲,一个扬言“出名要趁早,”却又宣称文思枯竭的女作家,一个嫌名字俗的可以,却总也放不下的小人物,一个惯写“情人与妻子”,却总也逃脱不了浮世命运的小女人。
还记得张爱玲第一次见到胡兰成先生的场景吗?那应该是个昏黄的略带窒息的午后,那是间洁净的略带空旷的房子,那是个娇艳略带苍白的女人,那是位白净略带失意的男人,她见到了他,于是她说“自己变的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其实一直挺羡慕这个小女人的。
虽然她与胡先生的爱恋仅仅维持了4年,虽然胡兰成先生还没想好如何去呵护这位奇女子,但我想至少这4年,张是幸福的。
这就象她自己在文章里所宣扬的那样“我想这个世界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容得下一对夫妻,爱情最真实的快乐莫过于作一对平凡的夫妻了”(倾城之恋)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张爱玲一直在向人们描绘着“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理想。
可那个唱着“孤灯落碎花”的女人并没有抓的住爱情,于是她说“女人的眼泪都是为了男人。
” 就如同虞姬的眼泪,为了项羽。
是那种即便狼烟四起也无所畏惧,生死离别,荡气回肠,金戈铁马中爱情的眼泪。
就如同卓文君的眼泪,为了司马相如,是那种一别之后两地相悬,望穿秋水,哀怨别离,宦海浮沉中爱情的眼泪。
张爱玲的眼泪,为了曹七巧,为了白流苏,为了素贞为了所有浮世沧桑中“因为懂得,所以悲哀”的女性。
张爱玲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无奈,她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呀呀如泣如诉的响着,于是她脸上总有疲倦,总有玩世的微笑。
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重新发现日常去体检,要早起,不到七点钟,我便出了小区。
于是便看到郑州的样子,灰尘多,落寞。
七点钟的郑州属于清洁工和红绿灯,不属于我,属于我的郑州在九点钟以后,一切都忙碌着,像一个中年人所喜好的日常。
公交车上的人大多塞着耳机,半睡着,仿佛,公交车上坐着的并不是具体的客人,而是某个人的一场梦境。
我也将耳机塞上,听王菲,我喜欢听王菲早期的歌曲,她翻唱的邓丽君,尤其好。
比如这首,《假如我是真的》,怎么听都觉得是一场关于美的启蒙。
空腹。
先去抽血。
一个女生正扭着头闭着眼睛等着那护士抽血,她的姿势惹得后面的人笑。
轮到我的时候,我盯着我的胳膊看,看着血液流进一支又一支管子里。
我的血液里一定储存着我的词语,我喜欢的人,甚至我的全部的历史。
现在,这几管血液成为我的代名词,被仪器测试,变成一个个数字。
在医院里,我被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医生的观看对象。
我的牙齿,我的心跳。
最需要描述的是彩超,那个医生指挥着我,说,吸气,我便吸气,然后又说,鼓肚。
我便又吸气,感觉肚子变大了。
那个医生又说,保持住。
我大概是受不了那个器械的凉,一下子泄了气。
那个医生大概见多了这样的人,很是耐心地,又重复,说,吸气。
回来便飘了雪。
一开始是细碎的,若有若无。
近中午时,便有了模样,在车玻璃上堆着,活在这珍贵的人间赵瑜近了看,每一片雪花都毛茸茸的。
手已经伸不出来,冷。
雪是将人与天地融化的方式,一下雪,世界变成一个颜色。
如果没有城市,没有时间,那么,雪可以将人与古人打通。
因为,雪是一句又一句被冻了的诗,每一个人接到一捧,放在炉中一烤,便知道,原来是王维的,又或者是杜牧兄的诗句。
傍晚时外出,查了查银行卡里的钱。
照例并不喜悦。
然后,在雪中行走,总觉得,在雪中行走的人留下的那些脚印,是他们活着的最为诗意的证据吧。
我对着天空拍了一张雪花飘落的样子,决定为这些雪写一首诗,想着明天出行的困难,就写一首《大雪将我们囚禁》吧。
泪流满面我管理情绪的策略不多,很多时候,会借助于音乐来缓解生活的庸常琐碎。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

张爱玲传记读后感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下面由小编整理的张爱玲传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传记读后感一】可恨的战争,摧毁了爱玲门门优秀的成绩单,也摧毁了她美丽的英格兰之梦。
1942年初,香港海依旧蔚蓝如昔,但是爱玲要离开了。
她与炎樱搭上了回上海的轮船。
回到上海的爱玲开始创作小说,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称为“哀情巨子”的周瘦鹃先生慧眼识珠,在当时有名的刊物《紫罗兰》上推出了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柯灵也在他主编的《万象》上推出《琉璃瓦》和《连环套》。
爱玲如天女散花般地把自己生花妙笔写就的文章抛向各种有影响的杂志,尤其是《杂志》上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成名作,人们惊讶着,赞叹着,欣赏着……一系列著作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张爱玲的大名,一时轰动文坛,风华正茂,让人艳羡,所以她有资格发出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1942年的爱玲,以其出色的文学才能和耀眼的奇装异服,迅速红遍大上海,这是一位青春妙龄的时髦而又有奇才的女子。
对于感情,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
她曾说过,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些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和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她的一个决定了吧,把自己嫁给胡兰成——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中年男人。
胡兰成,寒门才子,也曾雄才大略,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仕之志;也曾豪情万丈,挥斥方遵;他兴趣广泛,开朗健谈,一表人才,高大潇洒,自有一种落拓不羁的名士风流。
二十三岁的爱玲对于人生尘世是理智、机警、聪明、玲珑的,其文章洞见世事人生,文笔老辣练达。
但对政治人生极不敏感,她的情感被这位社会阅历、情感阅历丰富的中年男子所冲击,这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她深深地迷醉了……迷醉于他的才气,他的洒脱、他的狂放,他的沉稳,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名士派头,他的男人的风情……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细声柔语,沉默了她的放恣才华,宁静了她的锐察利见,她的心湿软地柔柔地荡漾开来……尽管他是一位道德与才情分离的才子,尽管他已有过两次婚姻,尽管他年届三十八岁,所有这些都阻挡不了那颗火热的渴望与另一颗心深深际会的女儿心,于是,他成了痴心的爱玲于千万年之前,千万人之中等待着的那一个。
最新读张爱玲小说读后感(优秀10篇)

最新读张爱玲小说读后感(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读张爱玲小说读后感(优秀10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张爱玲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1昨天刚刚看完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小说集,其中收入张爱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说。
这个小说集实际上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小说集《传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而已。
这是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以前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这次终于在卓越买到了她的书,心理非常高兴。
这本书我看了有一个多月,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细腻!对人物形象、景致描写、动作描写都是非常的细腻,既细致入微而又不拖泥带水,让人看了对她想描写的场景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至于故事本身,我觉得一部分是反映的当时小市民的普通生活,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应该是张爱玲自身的影子在里面,还有张爱玲内心的痛苦挣扎,要是现在能够有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小说看看就好了,如果不了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说有时候会有一些迷茫的感觉。
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部小说的结尾,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她不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都是让我们来自己想象的。
我觉得这是她的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张爱玲作品读后感2《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苏,曾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时候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亲,偶然认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
就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流苏。
在此生死交关之时,两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发生在战乱之际。
张爱玲异乡记读后感

张爱玲异乡记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被张爱玲拉着手,一头扎进了一个有点混乱、有点陌生,但又充满着人间烟火气的世界。
她写旅途里那些琐碎的事儿,那是相当细致,就像一个碎碎念的伙伴。
比如说她描写一路上见到的那些人,那简直是把每个人都从纸面上给立了起来。
有那种一看就特别市侩的小旅店老板,还有那些在路边摆摊儿,带着一脸精明和生活磨砺痕迹的小商贩。
张爱玲写她的旅途遭遇,也是状况百出。
一会儿是交通工具的不靠谱,一会儿是住宿条件的糟心。
可她就那么干干瘦瘦又倔强地在这些麻烦里穿梭着。
我仿佛能看到她穿着那身有点旧却很有韵味的旗袍,在异乡的街头皱着眉、撇着嘴,对那些不顺心的事儿表达着无声的抗议。
她的文字呢,那是一贯的犀利又幽默。
她描述自己在某个小饭馆吃饭,那个饭菜的味道可能不咋地,可经她的笔一写,就像是在看一场喜剧里的小闹剧。
她会把那种对饭菜的嫌弃、对周围环境的不适,用一种特别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你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又在笑完之后,有点心疼这个在异乡独自闯荡的女子。
而且啊,在这一路的颠簸和流离里,她也不忘去洞察人性。
她会从一些很细微的举动里,挖掘出人性深处那些或善或恶、或自私或淳朴的东西。
就像一个拿着小铲子的考古学家,在生活的废墟里翻找着人性的宝藏。
读完这本书,就像是陪着张爱玲结束了一段旅程。
虽然旅程里满是艰辛和不适,但她的文字却像一颗带着尖刺的小糖块儿,在刺痛你的同时,又给你留下一丝甜意,让你回味无穷。
张爱玲异乡记读后感

张爱玲异乡记读后感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张爱玲那种独特的视角给吸引住了。
她写一路上的人和事,那可不是什么浪漫化的旅行见闻,而是带着一种“看透你”的犀利。
比如说她描写那些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从外貌到行为,每一个细节都像是被她用放大镜审视过一样。
她写一个人的脸,可能不是单纯地说长得好不好看,而是能从那脸上的皱纹、神情里解读出这人背后的生活,可能是艰辛,也可能是狡黠,就像她是一个人性的解密者。
这一路上啊,张爱玲是吃了不少苦头的,但是她写这些苦的时候又有一种别样的诙谐。
她不会像个怨妇一样大喊“我好惨啊”,而是用一种很调侃的语气。
就像她写住宿的地方不舒服,床怎么怎么硬,被子怎么怎么脏,那些描述让我仿佛能看到她皱着眉又有点无奈地笑着的样子。
这种幽默可不是那种刻意搞笑的幽默,而是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豁达态度里自然冒出来的。
而且,我特别佩服她对那些乡村景象的描写。
她能把那种破败又充满生机的感觉写得特别到位。
那些破旧的屋子,还有田野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她笔下好像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我就感觉她像是一个拿着魔法笔的画家,不过她画的不是那种美好的田园风光,而是把田园风光背后的粗糙、简陋和原始的生命力都给展现出来了。
不过呢,这本书读着也有点小累。
张爱玲的文字就像一个精致的迷宫,你得慢慢走,慢慢品。
有时候她一句话里藏着好几个隐喻,就像她在跟你玩一个猜谜游戏。
但是当你突然理解了那背后的意思时,又会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个很难的谜题一样。
《异乡记》读书笔记范文

《异乡记》读书笔记范文导语:《异乡记》是xx年12月1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爱玲。
本书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异乡记》范文,供您参阅。
作为早年狂热张迷,多年不读张爱玲,似乎该有个解释,却又实在无法解释得清。
是那些年读太多伤了胃?是时过境迁不再那么喜欢?扪心自问都不是。
当年读遍张爱玲的所有小说、散文,主要传记,后来连她钟爱的《海上花》也买来读了——在我的阅读史上,此外只有《红楼梦》得到过我同等待遇,不对,曹雪芹的诗作我就没读多少。
年少轻狂,还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不读《红楼梦》与张爱玲者不与之谈文学。
”其实我后来跟很多人谈过文学,其中有的人是不读张爱玲的。
可见世事多变。
世事确实多变,谁知道会出来个宋以朗,他手里居然有张爱玲的遗作。
《异乡记》,总忍不住当去想象张爱玲一个人辛辛苦苦到处去找胡兰成的样子,大概找着找着一颗心就一点点凉下去,那么聪明的一个女人,着了的魔咒,也是不容易挣得脱的。
文笔还是记忆中的风格,只是由于内容的原因,读来有些凄凉之感,不似从前,是那种繁华底子上透出的凄凉,而是一眼看出来的凄凉啊。
张爱玲的文字有魔性,读了是不容易忘记的。
又及:想起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文章是真的好,不怪张爱玲爱他。
不怕男人是混蛋,就怕混蛋有文化啊。
张爱玲说《异乡记》是她觉得非写不可的一本书。
她以为这本书是大多数人不想看的。
我却觉得这是她写的最好的东西。
很遗憾,宋以朗找不到书的下半部分,因为下半部分是张爱玲见到胡兰成以后的事情。
我猜测是张爱玲销毁了下半部分。
这太可惜了,却也情有可原。
在《异乡记》里,作者叙述了从上海到温州一路上的见闻。
她小时候生长在深宅大院里,长大后又生活在高楼公寓里。
那次去温州,她才真正有机会看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离她是那么遥远,遥远的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对于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她时而惊诧,时而嫌恶,时而怜悯,时而惘然。
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张爱玲《异乡记》释读

作者: 张伯存
作者机构: 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95-9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张爱玲 异乡记 游历小说 中国 风景 心火
摘要:�异乡记》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此作建构起一种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历史观,由此它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深邃的大境界,具有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幽远的审美纵深,这是这部三万多字的残稿最大的文学价值之一。
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还是一个孤独的"内面的人"对"风景的发现"的过程,呈现出"风景的心灵化",此作对风景的描绘存在着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反转"、"颠倒"现象。
此外,《异乡记》还是自我心灵的自白,对"我"内心的关注和对文本表现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一样重要,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内视"的文本,面向自我的文本,这是一个"心火"在燃烧的自我。
再者,还要关注那个一直没有现身而又无所不在的隐形(身)人,他的"缺席的在场"的意义,他如何左右了叙事者。
《异乡记》是内与外、火与冰、实与虚、个人与民族、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
张爱玲作品《异乡记》有感

张爱玲作品《异乡记》有感张爱玲作品《异乡记》有感未完无待续的《异乡记》让我觉得讶异,至少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如此出版的书,但它没因此失去该有的魅力。
张氏爱玲的小说风格既非缠绵悱恻,又不至于悲壮苍凉,虽然她本人极爱悲壮而不屑壮烈。
她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极冷的冬天的感觉,明明近在咫尺,但却取不到暖。
然而,她绝非三流的作家,靠着大篇大篇描绘人间悲惨或小家忧伤支撑文章。
读她的东西,你会被一股冷艳吸引住,从此不可自拔地陷进去。
然而,《异乡记》太过于原始,自然到以至于读者会怀疑这只是手稿罢?而它确实是,这本书是宋以朗先生拿出来出版的,他说原稿都没改过,而且就只有一半,或者丢失,或者作者确实搁笔于此,已无法考证,但是看了《华丽缘》、《小团圆》的读者会发现,《异乡记》是张爱玲后来创作一个重要的源泉。
从文学上解读《异乡记》,人们习惯都会把它解说为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是一次生命的冒险。
小说中多处出现了诸如此类的:“我看了非常诧异”;“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看了吓人一跳”;“奇异的感觉”;“听得人毛骨悚然”……这就是她所谓的“大惊小怪”吧。
她马上又反省:“缺乏了解真是可怕的事,可以使最普通的人变成恶。
”小说中的“变形记”来自变形的眼光,由于陌生感带来的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和戒备意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理解她,一个孤单无助从大上海来的弱女子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时产生的恐惧、戒备和防范甚至是一种稍微变态的心理,一种想症,姑且不说她孤身一人一夜和许多老鼠呆在一间屋里,“使人心惊肉跳”的情景。
张爱玲是生活在上海、香港的都市女人,这样的体验对她来说可谓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无法忘却的。
一次异乡之旅她突然闯进了中国内地,一次惊然叹息,异乡其实才是故乡,她真真正正走到中国大地上去,脚下踩着自己文化的根和土壤,眼中凶神恶煞的每个人流淌着同一种血液,都是同胞。
这部作品写现实的异乡,更寓意心灵的异乡,建构起张爱玲人生体验中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和历史观。
文化他者·抗拒·隐身人——剖析张爱玲的自传性散文《异乡记》

文化他者抗拒隐身人——剖析张爱玲的自传性散文《异乡记》励挺【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0)007【摘要】《异乡记》中,张爱玲以"文化他者"身份进入异域视域,以上海人视角、文学审美视角记录她对异乡风景的感知,发现了局内人无视或无法感知的"真正的风景"。
"他者"心态贯穿张氏的整个创作,也是她给自己设定的一种文学定位。
作品渲染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互相对峙,言说主体的孤独、酸楚,同时也显现出对中国人人性和内地农村的思考。
《异乡记》呈现出一个罕见的受"隐身人"的绝对情感控制、千里寻夫的小女人张爱玲,隐身人牢牢掌控着"我"的心境、视角与述说的节奏,并直接导致了《异乡记》纠结、复杂的心理情感和极端失衡、扭曲、指向自我的文本。
【总页数】8页(P140-147)【作者】励挺【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相关文献】1.文化他者·抗拒·隐身人——剖析张爱玲的自传性散文《异乡记》 [J], 励挺;2.在\"异乡\"阐释\"中国\"——张爱玲《异乡记》再解读 [J], 夏寅3.异乡如梦: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多重“风景” [J], 吴晓东; 秦雅萌; 李琬; 罗雅琳; 崔源俊; 唐小林; 谢雨新; 李超宇; 唐伟; 李想; 黄锐杰; 路杨; 桂春雷; 赵雅娇; 孙尧天; 张平; 丁程辉4.异乡如梦: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多重“风景” [J], 吴晓东; 李想; 黄锐杰; 路杨; 桂春雷; 赵雅娇; 孙尧天; 张平; 丁程辉; 秦雅萌; 李琬; 罗雅琳; 崔源俊; 唐小林; 谢雨新; 李超宇; 唐伟5."内地"、"家"与"太虚幻境"——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异乡"书写 [J], 王胜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爱玲的“乡土黑幕”叙事——以《异乡记》为中心

论张爱玲的“乡土黑幕”叙事——以《异乡记》为中心
程小强
【期刊名称】《励耕学刊(文学卷)》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张爱玲创作于1946年的小说残篇《异乡记》呈现了浙江农村的萧条、破败、鬼气森森和乡土子民的丑陋不堪.张爱玲将都市民间的视角分化改造后,以都市作为观察乡村的参照,民间作为基本视野,叙写着乡土中国民众们的普遍麻木与恶俗的人生情志.这源于张爱玲的贵族精英立场和现代都市摩登的基本参照点的选取,统一于其对中华民国的深沉绝望理解之中.《异乡记》执迷于揭民国时代乡村中国的“黑幕”,预示了张爱玲1946年后乡土文学实践的失败和1956年之后自叙传写作选择的必然.
【总页数】17页(P153-169)
【作者】程小强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张爱玲的“乡土黑幕”叙事——以《异乡记》为中心 [J], 程小强;
2.在\"异乡\"阐释\"中国\"——张爱玲《异乡记》再解读 [J], 夏寅
3.张爱玲中国意识的生成与转变——以《流言》《异乡记》为考察中心 [J], 蒋惠琼
4.张爱玲中国意识的生成与转变——以《流言》《异乡记》为考察中心 [J], 蒋惠
琼
5."内地"、"家"与"太虚幻境"
——张爱玲《异乡记》中的"异乡"书写 [J], 王胜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爱玲短篇小说

张爱玲短篇小说(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短篇小说张爱玲短篇小说引导语:张爱玲写的短篇小说有哪些呢?大家了解多少?下文是本店铺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作品《异乡记》有感
未完无待续的《异乡记》让我觉得讶异,至少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如此出版的书,但它没因此失去该有的魅力。
张氏爱玲的小说风格既非缠绵悱恻,又不至于悲壮苍凉,虽然她本人极爱悲壮而不屑壮烈。
她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极冷的冬天的感觉,明明近在咫尺,但却取不到暖。
然而,她绝非三流的作家,靠着连篇累牍的描绘人间悲惨或小家忧伤支撑文章。
读她的东西,你会被一股冷艳吸引住,从此不可自拔地陷进去。
然而,《异乡记》太过于原始,自然到以至于读者会怀疑这只是手稿罢?而它确实是,这本书是宋以朗先生拿出来出版的,他说原稿都没改过,而且就只有一半,或者丢失,或者作者确实搁笔于此,已无法考证,但是看了《华丽缘》、《小团圆》的读者会发现,《异乡记》是张爱玲后来创作一个重要的源泉。
从文学上解读《异乡记》,人们习惯都会把它解说为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
小说中多处出现了诸如此类的:“我看了非常诧异”:“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看了吓人一跳”:“奇异的感觉”:“听得人毛骨悚然”……这就是她所谓的“大惊小怪”吧。
她马上又反省:“缺乏了解真是可怕的事,可以使最普通的人变成恶魔。
”小说中的“变形记”来自变形的眼光,由于陌生感带来的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和戒备意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理解她,一个孤单无助从大上海来的弱女子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时产生的恐惧、戒备和防范甚至是一种稍微变态的心理,一种臆想症,姑且不说她孤身一人一夜和许多老鼠呆在一间屋里,“使人心惊肉跳”的情景。
张爱玲是生活在上海、香港的都市女人,这样的体验对她来说可谓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无法忘却的。
一次异乡之旅,她突然闯进了中国内地,一次惊然叹息,异乡其实才是故乡,她真真正正走到中国大地上去,脚下踩着自己文化的根和土壤,眼中凶神恶煞的每个人流淌着同一种血液,都是同胞。
这部作品写现实的异乡,更寓意心灵的异乡,建构起张爱玲人生体验中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和历史观。
作品甚至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深邃的大境界,具有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幽远的审美纵深,学界大多认为这部三万多字的残稿最大的文学价值之一。
这
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还是一个孤独的“内面的人”对“风景的发现”的过程,呈现出“风景的心灵化”,此作对风景的描绘存在着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反转”、“颠倒”现象。
她的景物描写,仿佛不经触碰,言语却总能融化人心,感人至深,由景物的荒芜喻示心境的悲凉。
这是古老、凋敝、萧瑟的乡村中国。
投宿人家磨米粉的声音,“‘咕呀,咕呀,’缓慢重拙的,地球的轴心转动的声音……岁月的推移……”:“太阳像一条黄狗拦街躺着。
太阳在这里老了”:阳光下的珍珠米粉,“金黄色泛白的一颗颗,缓缓成了黄沙泻下来。
真是沙漠”。
这些由实入虚的奇妙笔墨,顿时使读者也仿佛能看到凝滞、荒芜,感受叙述者赶路的无聊、心急如焚而又只能默然承受苦闷的煎熬,惨淡、荒凉的感觉如同沙漠。
然而,后来“我”竟然产生了回家的感觉,异乡竟原来是家乡!“我到这地方来就像是回家来了,一切都很熟悉而又生疏,好像这凋敝的家里就只剩下后母与老仆,使人只感觉到惆怅而没有温情”。
张爱玲对“内地中国”突然表现出难得的情感认同,有熟悉的亲切,只是马上更多的恐怕只有疏离的怅然。
又譬如“在奇丽的山水之间走了一整天……我想着‘这下子真是看够了,看伤了!”一路上美不胜收的风光对“我”来说愈发是一种不堪承受的压力,可见风景的解读多么重要。
笔者特别喜欢这样的语言,即使没有大篇幅关于风景的描绘,也能真切感受到那满眼美丽的自然风光。
只是急于赶路的“我”没有看风景的心情,风景越秀丽,越沉重难言。
此外,《异乡记》还是自我心灵的自白,对“我”内心的关注和对文本表现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一样重要,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内视”的文本,面向自我的文本,这是一个“心火”在燃烧的自我。
再者,还要关注那个一直没有现身而又无所不在的隐形(身)人拉尼,他的“缺席的在场”的意义,他如何左右了“我”的心情。
我”漠然的外表下面是火热滚烫的心,“我”的心灵高于一切,“我”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包括这次旅行。
旅行中的寂寞、悲凉之感正因为“心火”在燃烧,“我”强忍着、抑制着,只有一次(一次就够了),内心的情感石破天惊,迸发而出:
我知道我再哭也不会有人听见的,所以放声大哭了,可是一面哭、一面竖着耳朵听着可有人上楼来,我随时可以停止的。
我把嘴合在枕头上,问着:“拉尼,你就在不远么?我是不是离你近了些呢,拉尼?”我是一直线地向着他,像火箭射出去,在黑夜里奔向月亮:可是夜这样长,半路上简直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上了路。
我又抬起头来细看电灯下的小房间——这地方是他也到过的么?能不能在空气里体会到……但是——就光是这样的黯淡!
“像火箭射出去”,表达了心理上的急不可耐,我想只有充沛、强大的情感力量在支撑着她,才使她不顾脚上的冻疮和重伤风咳嗽,在兵荒马乱中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出门寻夫。
这一路多么凄凄惶惶,担惊受怕,饱受艰辛,又有万般无奈委屈和不方便,甚至有一次被从独轮车上抛出去很远,宋先生猜测这本书应该写于张爱玲去找胡兰成的路上。
有好几次,笔者在阅读过程中都觉得这样的窘境会迫使人放弃,但书中的“我”坚持着,大概只是为一种温存的信念,她的寻夫路漫长而煎熬。
《异乡记》是内与外、火与冰、实与虚、个人与民族、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
无论如何,在《异乡记》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越走越远的女人的模样,她的背影,她的伤,她的痛似乎是没有结局的,但是冥冥之中,有一点点幽怨的情绪藏在感慨的后面,借着戏文的内容透露出来:“他已经跟到她门上卖身投靠了。
——他那表妹将来知道了,作何感想呢?大概她可以用不着担忧的,有朝一日他功成名就,奉旨完婚的时候,自会一路娶过来,决不会漏掉她一个。
从前的男人是没有负心的必要的。
”在结尾的部分,她没有掩饰自己的狼狈和失态,“而我,虽然也和别人一样的在厚棉袍外面罩着蓝布长衫,却是没有地位,只有长度,阔度与厚度的一大块,所以我非常冏,一路跌跌冲冲,踉踉跄跄的走了出去。
”时间到了1975 年,经过了近 30 年的积淀,在《小团圆》里,伤感却揉成了痛苦,“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
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
”“她只听信痛苦的语言,她的乡音。
”甚至于:“自杀的念头也在那里,不过没让它露面,因为自己也知道太笨了。
”在《异乡记》里,大概是还年轻,就只有委屈了。
从起程吵到阿妈她们开始,就一直得心怀忐忑,在火车站:“我从来没大旅行过,在我,火车站始终是个离奇的所在,纵然没有安娜卧轨自杀,总之是有许多生离死别,最严重的事情在这里发生。
”
这部小说从开头至断稿处都非常精彩,虽然是未经修改的第一手稿,但张爱玲极富柔情细腻的笔风尽显。
尤其是后面突然断稿,让我对结局关切万分,只是但凡故事,怎么可能轻易有结局?沈太太究竟何时能到达她想去的地方呢?她能否
见到她魂牵梦萦的那个人吗?那人又能否让她不失望?一切的一切,随着手稿的戛然而止而没有了答案,我想我大概会祝福她,虽然在我内心深处一直预感这会是个悲剧。
难道是张氏散文看多了,人生态度大多也随她,总有点凄风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