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产状一地层接触关系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岩层产状 ppt课件

岩层产状 ppt课件

视厚度指在不垂面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剖 面相交,这两条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视厚度随剖面的方向改变而改变。视 厚度的最小值等于真厚度,最大值等于垂直厚度。
真厚度、铅直厚度和视厚度三者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残余厚度指岩层遭受剥蚀后,残留部分的厚度。其必然与剥蚀而相联系。
第三节 地层接触关系
在不太大的范围内,岩层产状没有变化时,可把层面看成
平面,而起伏变化的地表是一个曲面。岩层露头线(岩层界线)
是平面与一个曲而的交线。
水平岩层的露头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不相交。
倾斜岩层的露头线形状既随岩层产状而变化,又受地形的 影响。常表现出有规律的“V”字形态,称“V”字形法则。
依倾斜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向坡度的关系,“V”字形法则包 含三种情况:
地层的接触关系多种多样,但是,总起来说,不外整 合和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 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它们的产状也基本平行,即它们是连 续沉积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 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 有沉积作用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 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
层理是岩石性质(颜色、成分、结构)沿垂直 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是一种原生构造, 在沉积过程中形成。
二、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
沉积后岩层的原始产状一般总是近于水平的。由于古 地形的影响,岩层厚度常向地形高起的方向变薄以至尖灭, 层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这种倾斜叫原始倾斜。
大陆相对变低,海水向大陆侵进,淹没了一部分原来 的陆地,使沉积范围扩大,称为海侵。反之为海退。

3 地质体的产状和接触关系讲解

3 地质体的产状和接触关系讲解
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地质体主要界面
岩层面
原 生
不整合面 岩体与围岩接触面
次 生
断层面 劈理
片理
水平岩层(美国犹它)
水平岩层的剖面表现
西藏札达盆地
2.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走向Strike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 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dip direction :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 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 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
当倾斜岩层的走向与山脊的走向、山 坡的坡向垂直或斜交时,岩层的出露界线 多呈“V”字型,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 “V”字型弯曲方向有以下三种关系。
(After R.R. Shrock)
Stromatolite in Different Shapes
The laminae protrude to the younging direction of beds
4、次生冲刷面
scour surface
是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层的顶面,因水流冲刷而成为凹凸 不平的面。
倾角dip() :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 影线之间的夹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tan β = tan • cos ω
真倾角总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A
H B
β’
D
a G
O
ωβ
C
野外观测
• 视倾向 • 视倾角()
tan= tan×cos




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 图示法
• 数字法 SE 12030
的岩层在下新的在上。 (2)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受地形的控制--水平

岩层及岩层产状PPT课件

岩层及岩层产状PPT课件

作业题:
1. 什么叫做地壳运动?地壳运 动有哪些形式?
2.什么叫做地质作用? 3. 岩层产状的三要素是什么?
these lines.
Image No. 7
To measure the strike (an azimuth or bearing, relative to North), a Brunton Pocket Transit ('Brunton') is used. It is possible to measure the strike with any compass, Silva Rangers are used in many situations, but note that they work slightly differently from a Brunton The long axis of the Brunton, marked by the two extended sighting arms, is aligned with the chalk lines on the outcrop. The Brunton must be held level, this is shown by the bull's eye level in the base on the compass. It can be difficult at first to align the compass with the strikes, and hold it level, but this will come with practice.
二、岩层产状
岩层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称岩层产状。
(一)、产状要素
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 这三者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 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 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 狭义的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 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 的地层
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 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构造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 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 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
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 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
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它构造面 (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伸延至不 整面而被截断
相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 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 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 于大规模上升及下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 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 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再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
2)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延 伸的直线,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
3)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不受 地形的影响。厚度(指真厚度)就是其在地 表的出露宽度

工程地质学之岩层及岩层产状(PPT207页)

工程地质学之岩层及岩层产状(PPT207页)
岩层形成后,在地壳构造运动影响下发生变形,其原始 产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还基本上保持水平产状; 有些形成倾斜岩层,或者形成直立,甚至倒转岩层。在某些 情况下,由于重力、流水、岩溶、冰川等与地壳运动无直接 关系的地质作用的影响,也会使岩层产状发生改变。
岩层的产状
一、水平岩层
指岩层倾角为0°的岩层。绝对水平的岩层很少见,习 惯上将倾角小于5°的岩层都称为水平岩层,又称水平构 造。
工程地质学之岩层及岩层产状(PPT207页)
第二节岩层及岩层产状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
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有四种主要类型: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岩层:是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
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岩层产状: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
水平岩层一般出现在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
二、倾斜岩层
指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自然界绝 大多数岩层是倾斜岩层,倾斜岩层是构造挤压或大 区域内不均匀抬升、下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 而成的。
缓倾岩层,a<30˚
陡倾岩层,30˚≤a<60˚
陡立岩层,a≥60˚
倾斜岩层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
确定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年代 法和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
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 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称为绝对年代法。 该法主要是通过测定地层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来 确定。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的主要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 常数,见下表。
当测定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质量m1,以 及它蜕变产物的质量m2后,就可利用蜕变常数λ, 按下式计算其形成年龄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特征整合接触关系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2、不缺失地层;3、古生物连续;4、岩性、岩相连续;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2、岩性、岩相不连续;3、古生物不连续;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3、古生物不连续;4、岩性、岩相突变;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6、构造上不连续;7、变质相带不连续;8、岩浆活动不一致;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关系沉积接触关系概念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特征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3.与侵入岩有关的岩墙、岩脉插入到围岩中。

1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Rock layer occurrence and contact relations岩层Rock layer地表分布最广的岩石是沉积岩,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具层理,其基本单位是岩层岩层由成分大致一致的物质组成。

其上、下有两个平行的或大致平行的分界面,与其相邻的岩层分隔开来,这种岩层间的分界面叫层面The sedimetary rock distributes most widely on the Earth surface,whos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is stratification,and its basic unit is rock layer,composed with roughly same rock.. There are two parallel or substantially parallel interface up and down , called stratification plane, seprated it from adjacent rock layers.原始产状的单一岩层,两个层面的位置,有上、下层面之分。

即顶面和底面The primitive occurrence's sole rock layer, two stratification plane's positions, have division the top and bottom stratification plane. Namely top and bottom surface.岩层顶底面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真厚度。

同一岩层的厚度通常是一致的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rock strata top and bottom is its true thickness. Generally, the thickness of the same rock layers is consistent如果同一层中厚度发生变化时,岩层面也就不平行了。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产状三要素(课堂PPT)

产状三要素(课堂PPT)
延长罗盘使用时间。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动螺丝,使磁针自由
摆动,最后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由于我国
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为了使
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
针的南北两端。
(二)水平刻度盘---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 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度, 0度和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 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1.反光镜
3.磁针
4.水平刻度盘 9.磁针制动器
2.瞄准觇板
11.杠杆
6.测斜指针
13.瞄准孔
5.垂直刻度盘
10.顶针 7.长方形水准器
12.玻璃盖
.
8
(一)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按装在底盘中 央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
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免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保护顶针尖,
.
35
(3)地质观测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符合以下要求:
l)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 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应有地质观测点。
2)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地貌、地质条件、成图 比例尺及工程特点确定。地质观测点应具有代表性和控制性。
3)地质观测点应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露头。当露头少 时,可按实际情况布置勘探点。
.
34
一、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要求
(1)可行性研究阶段 主要是对沿线及重大工程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发现并
研究关键性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 一般是在初勘阶段进行。详勘阶段仅在初勘阶段的基础上, 对某些专门性的地质问题作必要的补充调查与测绘。

沉积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PPT课件

沉积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PPT课件
一 岩层的产状及其表示
面状构造 线状构造
第1页/共46页
1 产状与产状要素
表示面状和线状构造在空间中的产出状态 的参数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
走向(strike); 倾向(dip); 倾角(angle of dip)
第2页/共46页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的特征
走向与走向线
某一倾斜构造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为 走向线,走向线所指的地理方位称为走向。 走向走同线向一是线倾直上斜线各构,点造一等面个高上构;任造意面两上个有海无拔数标条高走相向同线的;
矿等) 其它地质作用记录(岩浆、变质、
变形期次等)
第39页/共46页
不整合形成时间的厘定
地层缺失:注意“缺”与“失”? 不整合面上沉积物的定年研究。 注意结合区域地壳演化综合分析。
第40页/共46页
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 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 展顺序
– 构造层划分的重要标志 – 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 – 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
实际意义
– 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 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
第41页/共46页
(二)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侵入接触关系具有下列特征: 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
烘烤边或接触变质和蚀变现 象。 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 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 穿切围岩。
第8页/共46页
2 水平岩层
Grand Canyon of Arizona
第9页/共46页
第10页/共46页
水平岩层特征
老地层在低洼 处,新地层在 高处
第11页/共46页
水 平 岩 层 地 质 界 线 与 地 形 等 高 线 的 关 系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246-70
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 的破裂面。
246-71
张节理特征
1.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 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2.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 镜面; 3.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 即行尖灭,尾端尖灭处常呈树枝分叉状; 4.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 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 或弯曲;
246-12
视倾角<真倾角
注意!
真倾角 —— 真倾斜线 HG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 OG的夹角 视倾角 —— 视倾斜线 HD、HC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 影线OD、OC的夹角。
246-13
246-1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方位角法 象限角法
文字表示法
野外记录和文字 报告
符号表示法
地质图件
246-15
文字表示法
246-23
倾向与坡向关系
露 头 线 口诀 与 等 高 线关系 相同
备注
相反 相 同
相 反 相 同 常见 宽图4.4 相同相反 图4.5 常见
倾角>坡角 相反
倾角<坡角 相同
相 同 相 同 少见 窄图4.6(a)
246-24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 —— 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 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A——穹窿构造 B——构造盆地
246-55
(四)根据褶皱的组合形式-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
复向斜
246-56
五、褶皱构造的辨认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246-57
(一)褶曲的野外观察法
1. 通过横向、纵向的观察(追索法、穿越 法),找地层界线、化石等,观察岩层 是否有对称重复出现的现象; 2. 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 两翼岩层的走向和倾斜; 3. 研究两翼相当层的平面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壳下降 接受沉积
2.地壳上升 遭受剥蚀DC
3.地壳再次下 降沉积TP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接触(J/P)
J P
③.角度不整合
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以角度相交,地层时代不连续。 地质意义:反映其间曾发生过剧烈的构造运动,老地层 产生褶皱、断层,地壳上升形成剥蚀面,而后地壳下降至 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4.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Tectonic movement and geologic structures
工程地质学
4.1.1.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Tectonic movement and geologic structures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
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 同
倾角>坡角
相同相反
露头线与等高 线相反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 同
倾角<坡角
相同相同
弯曲度比等高 线来得快
4.1.4 .地层接触关系
• 构造运动,造成新老地层之间具有不同的相 互接触关系。
• 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有以下几种:
1.整合接触 Conformity
沉积物连续堆积,新老地层之间产状一致,时 代连续。
• 层面与水平面交线 的延伸方向,即层面 上的水平线(图A-B)。
α
• ⑵.倾向dip ? • 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叫倾斜线,
它的水平投影方向为倾向(图为C-D)。
⑶.倾角dip angle ?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⑷.真倾角?沿倾向方向测量得到的最大交角. ⑸.视倾角?岩层层面在其它方向L的夹角皆为。
地层、时间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当上下两套地质构造截然不同时,又产 生了一类新的地质构造,叫不整合构造。
角 度 不 整 合 的 平 面 和 立 体 图 解
陡倾斜的新第三系(塔里木盆地北缘)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下降、沉积→褶皱、断层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 隆起、沉积间断、 –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水平运动 •按运动方向分
•垂直运动
• ⑴.水平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 发生挤压、弯曲;
• ⑵.垂直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 地层经构造运动后,岩层可发生三种变动: • ⑴.水平岩层-- • ⑵.倾斜岩层-- • ⑶.直立岩层--
• ★.地质构造--常见形式有褶皱、断层和节理。
谷、陡崖以及山腰和山顶等位置出现。 • ⑴.天然露头--自然暴露的露头。 • ⑵.人工露头--经人为作用暴露在路边、采石
场和开挖基坑中露头。 • 岩层有水平状态和倾斜状态,直立状态。
岩层露头
• 露头线--是指岩层层面(或断层面、节理面等) 与地面的交线。它的形态取决于岩层的产状和地 面起伏即地形状况。
Ⅰ---水平岩层 Ⅱ----直立岩层 Ⅲ----单斜岩层
倾斜岩层(Inclined Strata)与“V”字形法则
简单地形情况




线



Ⅲ-单斜岩层
平 投
露头线呈V字 影
型,有几种情况:
Ⅰ--水平岩层 露头线怎样?
Ⅱ直立岩层
露头线不受地形 影响,其延伸方 向即为岩层走向。
Ⅲ--单斜岩层 露头线怎样?
⑶.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一致,但岩层倾
角<地面坡角,地形等 高线与地质露头线相似。
“V”字形尖端指 向沟谷上游,且弯曲 度超过等高线。即相 同但弯曲度比等高线 来得快
倾斜岩层的“V”字型法则
倾斜岩层三种情况
岩层倾角 与坡角关系
V字型法则
岩层露头线特 点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 反
无要求
相反相同
弯曲度比等高 线来得慢
水平岩层剖面图 与平面图
水平岩层露头线与地 形等高线平行重合, 但不相交,为封闭曲 线
直立岩层露头线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有三种情况
倾斜岩层露头线的“V”字形法 则
• 倾斜岩层露头线呈“V”字形形态,有三种情况:
• (1)岩层倾斜与地面坡向相反时?
• (2)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倾向>坡向时?
• 水平、直立和倾斜岩层露头线分布特征是不相同 的(图13)。
地形
岩层露头线
岩层露头线在 图上的投影线
地形等高线
岩层露头线
简单地形情况
岩 层 露 头 Ⅰ--水平岩层 线 露头线与地形等 及 高线平行但不相交 其 水 平 投 影
②.直立岩层 ②
直立岩层露头的投影线为一直线
岩 层 露 头 线 及 其 水 平 投 影
地壳下降沉积 地壳上升并褶皱
地壳遭受剥蚀 地壳再次下降沉积
P2 C
角度不整合 (P2/C法国阿尔卑斯山)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识别与研究
• 接触关系与地层产状 • 地层、岩性、生物等记录的连续性 • 古风化壳(古土壤、褐铁矿、铝土矿等) • 其它地质作用记录(岩浆、变质、变形期次等)
整合接触意义:表明地层是在沉积区持续稳定下 降的背景上沉积的。
地层、时间连续+产状一致
②.假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
(Unconformity)
新老地层产状平行一致,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或 有地层缺失。 地质意义:表明地壳曾有短暂上升,并遭受剥蚀,形成剥 蚀面。
地层、时间不连续+产状一致
假整合接触及其形成过程
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
特殊岩层的产状
水平岩层: 倾角=OO 无走向和倾向∞ 直立岩层: 倾角=90O 无倾向
产状要素表示方法
①文字: 倾向∠倾角, 如 240。∠30。 或 S240 。 W ∠30。
②.符号表示---地质图上表示 用符号 “┥” 表示
2.产状要素的测量方法
测走向
测倾角
测量倾向
4.1.3. 岩层露头线特征 • 露头---是一些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常在山谷、河
• ★.断裂构造---断层+节理的统称。
水平岩层
岩层近于直立, 由原始的水平状态 被推到直立,说明 岩层受到了巨大的 推力,发生了近90 度的位移 变动。
直竖岩层
4.1.2.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走向-----AB
1.产状要素 倾向----- CD
倾角------α• ⑴.Fra bibliotek向strike ?
• (3)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倾向<坡向时?
• 详看下图:
⑴.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
在沟谷处露头线“V” 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 即相反相同,但弯曲度比 等高线来得慢。
⑵.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坡角,
地层分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V”字形的尖端指向沟谷下游,即相同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