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则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新课教学1.内能(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被拉伸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

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

机械能: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

(3)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 2 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 2 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 2 内能和热量课题二、内能和热量新课标学习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了解热量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掌握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信息处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了解常用燃料的热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探索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名称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让笔杆热起来气体温度降低,内能的变化难点:教学过程请思考:往暖水瓶倒开水,盖上瓶塞,有时瓶塞会弹起,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分子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拉伸和压缩的弹簧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势能,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一、温度与热运动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

物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二、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J).内能是存储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分子动能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动能还有可能减小.分子势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一种能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整体上表现出与物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讨论交流:气体的内能热量: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用Q表示单位焦耳(J)。

注意:(1)物体本身没有热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时,才讨论热量问题。

(2)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

它是一个过程量。

(3)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暖程度的物理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3.内能与热量关系:运用图表和数据,展示内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解释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规律。
4.知识点整合:将上述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填空题和选择题: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内能和热量基本概念的理解。
(3)将内能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4-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但可能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物理现象,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情境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而实验法能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的内容,位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起始阶段,是热学部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变化以及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展开。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中温度变化对周围物体内能的影响,例如家中热水壶的温度变化、冰箱内食物的温度变化等。
-提交一份观察报告,描述温度变化对物体内能的具体影响。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分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内能和热量相关的主题,如“太阳能的利用与转化”、“家用电器中的能量转化”等,进行深入探究。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重点练习内能的计算题,以及热量传递的案例分析题。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c.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教学拓展:
a.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热能发电站、研究太阳能利用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b.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针对内能和热量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c.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热水倒入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杯中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2.教学策略:
a.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b.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c.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注重知识的应用,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

第2节内能和热量【仪器材料】蓝墨水、冷、热清水和烧杯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或自主实验探究,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类比已经认识到的宏观能量(机械能),认识物体内的微观能量---内能---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内能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形式。

4.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

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燃烧过程。

5.通过实例认识做功过程、热传递过程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的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过程本节包括三个教学板块。

(1)温度与热运动。

突出温度的微观实质----反映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2)物体的内能。

强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改变和得用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3)燃烧:放出热量。

从能量观点认识燃料和燃烧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1)温度与热运动为了使学生感悟温度这一宏观可测量与微观世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应着意做好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这一对比演示实验。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需要冷热水的温差大一些。

要使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的是两杯水各滴入一滴蓝(红)墨水后两杯水呈现均匀蓝(红)色的过程。

哪杯水先变得均匀,说明哪杯水扩散得快。

这个实验一般在2~3min内即可完成,实验中要适时组织讨论交流。

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

既然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那么扩散进行得快,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得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得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内能和热量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内能和热量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热传递停止。

②产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方向:内能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无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情况。

(2)纠正:热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是过程量。

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学点 1 温度与热运动观察如图1-2-1所示的实验。

图1-2-1思考:问题1:温度表示物体的__冷热__程度。

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__快__,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__剧烈__。

问题2: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热运动__。

学点 2 物体的内能阅读教材P8第1、2、3段。

思考:问题1:物体内所有分子的__动能__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势能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问题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__内能__。

问题3: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__越大__。

内能还和物体内部__分子的多少__、分子的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问题4:根据内能的知识,分析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d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__。

②__a、b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a杯中水的温度高,b杯中水的质量大__。

学点 3 改变内能的方式(1)阅读教材P9第1段。

思考:问题1: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__热传递__和__做功__。

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叫__热传递__;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叫__做功__。

问题2: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__等效的__,但它们的本质不同。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的__转化__;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内能的__转移__。

问题3: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

前者是利用__做功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热传递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பைடு நூலக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第二个知识点“内能和热量”。具体内容包括:
5.学生可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内能与热量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6.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参与内能与热量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分析内能和热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内能和热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科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1.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内能。
3.热量的传递:介绍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条件。
4.热量公式:讲解热量公式Q=cmΔt,使学生掌握热量计算的方法。
2.讨论法:在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和热量公式的应用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在讲解分子动理论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分子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内能的关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内能和热量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出去温度外,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
[总结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进行新课
课题
2.内能和热量(3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多少的因素。
4.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内能》。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改变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玻璃球、铁块。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

(3)阐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被压缩等。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内能的改变现象,如热水降温、冰块融化等。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能量。

6. 作业布置:(1)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2)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3)阐述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机械能是物体外部能量。

七、作业设计:1. 解释内能的概念及其单位。

答案: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是焦耳(J)。

2. 举例说明内能的改变方式。

答案:内能的改变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例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被压缩等。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2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2
热值定义:我们把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请勾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热值的符号,单位。
燃烧放热计算方法Q=mq
各符号的介绍
例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温度为0摄氏度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
例4:30千克的焦炭〔q=3*107Kg/J〕,当燃烧一半后,剩余焦炭的热值是
,完全燃烧剩下的一半焦炭能释放J的热量。
通过本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
冷水和热水中墨水的分布不一样
属于扩散现象
说明温度会影响扩散现象的快慢
分子在做无规那么运动
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
学生勾画
学生思考
热量单位的介绍:J
生活中常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生活做饭,取暖等。
生活中的热量主要从何而来?
燃料燃烧过程实际上是能量的转化,是什么能向什么能转化?
你的身边都有哪些燃料?
根据你的经历,一样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是够一样?
即:不同燃料的成分不同,储存的化学能也不一样,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一样。为了描述燃料的这种性质,引入了热值。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讲授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及燃烧问题简单计算。
〔4〕、知道改变内能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析实例,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内能。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式。利用生活经历了解不同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内能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内能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2节内能
一、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 内能的影响因素有:温度、质量(分子数)、物质状态等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①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3热传递的本质:内能的转移
2.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3做功的本质: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内能和热量优秀教学案例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探讨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
3.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具体关系。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设计热传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传递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内能的因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综合运用讲授法、提问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提出问题:“热量是如何传递的?有哪些传递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热量传递的原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探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3.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实例,探讨内能和热量的相关知识。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

3. 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热量Q=mcΔT。

4. 热量的单位:焦耳(J)。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解释物体温度变化与内能的关系。

2. 掌握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和定量关系,能够运用公式Q=mcΔT解决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和定量关系。

难点: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热水瓶、温度计、金属棒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与物体内部能量的关系。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并说明内能与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两种方式。

4. 讲解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热量Q=mcΔT,解释各符号的含义和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运用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

2. 热量传递的两种方式。

3. 热量传递的定量关系公式Q=mcΔT。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铜块的温度从20℃升高到100℃,铜的比热容为0.39×10^3 J/(kg·℃),铜块的质量为2kg,求铜块吸收的热量。

答案:Q=mcΔT=0.39×10^3J/(kg·℃)×2kg×(100℃20℃)=6.24×10^4 J。

2. 题目:一个水壶中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水的比热容为4.18×10^3 J/(kg·℃),水壶中水的质量为2kg,求水壶中的水吸收的热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2019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2 内能和热量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2019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2  内能和热量

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2节内能和热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2.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3.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4.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5.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6.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7.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8.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9.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过程与方法】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1)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热温冷(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难点】1.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2.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知识点一温度与热运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完成以下问题】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人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合作探究】演示一温度与热运动提出问题:温度对扩撒有怎样的影响呢?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比冷水中快,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教师点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因为不论温度高低,物体内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温度低时比温度高时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弱一些.知识点二物体的内能★【合作探究】演示二分子的动能甲乙如图所示,运动着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着的分子呢?答:由于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则运动的分子也同样具有动能.且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大,它们的动能也就越大.演示三分子的势能如图所示,是两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当弹簧发生形变时具有势能,同理,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呢?答: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分子势能.★【教师点拨】1.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是对一个物体而言,不能说单个分子具有内能.2.温度不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当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发生变化时,内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知识点三改变内能的方式★【合作探究】1.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活动:分析下列现象中物体内能是否改变?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什么?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答: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热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归纳总结:(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或温度不同的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相互接触时,内能发生转移,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2)条件:存在温度差.(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2.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演示四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答:手心变热.演示五如图所示,让一学生来回弯折铁丝,并让另一学生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答:一学生对铁丝做功,另一学生感觉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了.演示六如图所示,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答:当瓶塞跳起时,可看见瓶内出现“白雾”,水蒸气液化成了小水滴,在此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教师点拨】1.对物体做功,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体的内能减小.★【跟进训练】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B.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一定相等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增加知识点四燃烧:放出热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1,完成以下问题】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合作探究】活动:自学课本P10图1-2-10 中篝火,交流讨论在篝火旁为什么会感到温暖?从微观上来看,篝火周围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了,这意味着空气内能增加了,那么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答: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在现代社会,人类所用的大部分能量仍然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教师点拨】(1)热值的单位是J/kg、J/m3.( 2)煤油的热值是4.6×107J/kg,代表的物理意义是1kg的煤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4.6×107J. Q=mq=Vq,其中m是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V是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是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J/m3.★【跟进训练】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有关B.容易燃烧的燃料,其热值一定大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煤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D.0.5kg煤油和1.5kg煤油的热值一样大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4.热值的计算:介绍热值的概念,讲解热值与燃料种类、质量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值计算热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如“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生活中的热量传递现象”等,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1.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体现。
2.学习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和热量传递的因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热量传递的概念,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内能的微观机制。
3.针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实验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热量传递的原理。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内பைடு நூலகம்和热量传递的因素。
4.理解热值的概念,能够运用热值计算热量。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冬天烤火、热茶散热等,让学生感受到内能和热量传递的普遍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内能和热量
法?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采用的方法,并且可以具体试一试。

学生的举例可能有:①用火烤;②放入热水中;③用砂纸摩擦;④来回弯折;⑤用锤子敲打等。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2.热传递。

(1)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3)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4)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3.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还可以采用图1-2-1所示的器材演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这一规律。

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气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4.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四)燃烧:放出热量。

多媒体展示篝火情境。

还可以结合教材第10页图文内容展示篝火情境。

1.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讨论交流:认识燃料。

教师点拨:燃料根据其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

如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3.0×107J,1kg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4.6×107J。

验感知。

而用摩擦、敲打或弯折,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其内能增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验证一下。

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一规律。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可以让学生解释原因: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1)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2)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具有(含有)热量,更不能比较不同物体“含有”热量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