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一、原文:《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衍生注释:1. “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连绵,哪里都可以埋葬忠臣义士的遗骸。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正义、为国家而英勇献身之人的尸骨。
2. “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必一定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带回故乡呢。
"马革裹尸"是一个典故,表示英勇作战,战死沙场后被包裹尸体归来,表示英勇壮烈。
3.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落红”即落花,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
4. “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会化成春天的泥土,从而更好地滋护花朵。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有着较为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前两句体现了一种豁达、壮烈的英雄气概,关于忠骨的葬处表达了对为国献身这件事本身的重视超过归葬故土。
后两句则是借落花升华主题,表达即使自己远离官场仕途,也依然会关心国家命运,发挥自己的余力,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2. 情感:饱含着诗人对英勇牺牲之士的崇敬,和自己对国家命运的不懈关注。
既有慷慨激昂之处,也有柔软细腻的情怀。
在豪迈豁达中又带有深深的眷恋与奉献之情。
3. 表现手法:运用了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前两句直接表明态度,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忠士埋葬的看法;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奉献情怀。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
他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国势渐衰的时候,他倡导经世致用,批判专制制度腐朽黑暗,并且积极提出改良的方法建议等。
他的诗文中往往饱含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自己满腔的热血情怀,敢于冲破当时僵化的思想桎梏,诗作风格既刚健又有情致。
五、运用片段:1. 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英雄事迹的时候。
老师激昂地说:“同学们,古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壮志豪情。
那些英雄先烈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地牺牲,他们有的甚至无法魂归故里,但却用热血捍卫了正义和国家尊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编辑词条毛岸英毛岸英资料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1925年10月举家迁往广州1930年10月24日,与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捕1931年春节前夕,由地下党安排到大同幼稚园,化名杨永福1936年由东北军将领李杜将军带到法国1937年从巴黎来到莫斯科1940年加共青团,后任团支部书记、伊万诺活市列宁团区委员1942年5月进入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学习1944年夏转为正式党员担任某坦克连指导员1945年底,经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随同两名苏联医生回国1948年进入河北建屏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学习1949年调社会部工作1949年10月15日与刘思齐结婚1950年10月,毛泽东决定毛岸英入朝10月8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彭德怀飞抵沈阳10月19日随志愿军司令部到朝鲜,担任司令部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任党支部书记11月25日上午,壮烈牺牲,时年28岁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
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摘要:一、背景介绍- 诗句来源- 作者简介二、诗句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三、诗句意义探讨- 忠骨的象征意义- 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 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四、总结与启示-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诗句的现实意义正文:一、背景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自号太原逸民,世称陆放翁,浙江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二、诗句解读1.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意味着,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到处都有为国家、民族尽忠的英勇之士长眠。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勇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2.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英勇的忠骨不需要用马革裹尸还乡,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和民族尽了忠。
这里的“马革裹尸”是一种传统的荣誉象征,表示英勇之士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后,要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运送回乡,以示尊荣。
然而,诗句中强调“何须”,表明这种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忠诚精神。
三、诗句意义探讨1.忠骨的象征意义“忠骨”在这句诗中象征着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他们以英勇的行为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他们的精神永存于青山绿水之间。
2.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诗句表达了无需荣誉、英勇无畏的精神。
忠诚的勇士在为国家、民族尽忠时,并不追求个人荣誉,他们用生命践行忠诚,将英勇精神传承给后人。
3.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这句诗传达了忠诚、英勇、无私的价值观。
诗人通过表达忠诚勇士的精神境界,启示人们要追求忠诚、英勇、无私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
四、总结与启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启示我们要学习忠诚勇士的英勇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无需追求个人荣誉。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
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
原文: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
一名巩祚,字瑟人。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和原文全诗。
意思:
世界很大,英勇壮士阵亡在外,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原文全诗: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拓展资料: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也就是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塞外,青山连绵不绝,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
这句话完整版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半句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青⼭处处埋忠⾻》是作者晓年写作的⼀篇短⽂。
主要讲了⽑泽东的爱⼦⽑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泽东常⼈的情感,超⼈的胸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0课《青⼭处处埋忠⾻》课⽂原⽂ ⼀ 中南海,⽑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我们今⽇7时已进⼊防空洞,⽑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内。
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已出来。
敌机过后,他们4⼈返回房⼦内,忽⼜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当时有⼆名参谋跑出,⽑岸英及⾼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
其他⽆损失。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泽东整整⼀天没说⼀句话,只是⼀⽀接着⼀⽀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次。
岸英是⽑泽东最⼼爱的长⼦,在他⾝上倾注了⽆限的⽗爱。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送到他⾝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泽东⼜亲⾃把爱⼦送到农村锻炼。
那⼀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的⾝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泽东⽤⾷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禁地喃喃着。
⼆ 秘书⾛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运回国内。
”秘书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向主席表⽰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民的⼉⼦,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 主席不由⾃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中的悲痛,⽬光中流露出⽆限的眷恋。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作繁忙,未能见上⼀⾯,谁知竟成了永别!“⼉⼦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吧!”主席想。
然⽽,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的⾎⾁之躯不是⽗母所⽣,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也是朝鲜⼈民的⼉⼦,就尊重朝鲜⼈民的意愿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图文讲解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写作背景:《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禁:jīn(情不自禁)jìn(禁止)近义词:破格──破例慰问──问候反义词:危险──安全悲痛──快乐词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句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亲人的生死离别,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毛主席强忍住老年散子的悲痛,作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诗句的来源和背景
2.解读诗句的意义
3.分析诗句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4.诗句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正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这首诗写于清朝末年,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
龚自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忠诚英勇之士的敬仰。
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意味着在国家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忠诚英勇之士为国捐躯,他们的英灵安息在青山绿水之间。
而“何须马革裹尸还”则表达了对这些英勇烈士的敬意,认为他们无需马革裹尸,也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这句诗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对忠诚、英勇、奉献精神的赞美。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英勇的将领和士兵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和勇敢。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这句诗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时刻铭记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的忠诚和英勇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句不仅是对忠诚
英勇之士的赞美,更是对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及赏析《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
在中朝边境有一座名叫五圣山的山峰,山峰脚下有一个名叫上甘岭的村庄。
1952年,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斗——上甘岭战役。
这场战役历时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中,就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毛岸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个消息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这句话表达了毛主席对于儿子牺牲的悲痛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赏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通过讲述毛主席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悲痛与崇高情怀,展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家国情怀。
课文中,毛主席所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味深长,寓意深远。
这句话既是对儿子英勇牺牲的赞美,也是对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敬意。
同时,也表达了毛主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精神。
整篇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悲痛与崇高情怀。
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解释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解释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述,意指忠诚和奉献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人以自己的行动和付出来彰显。
这句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其中宝玉在送给贾母的书牌上题写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李纨在书牌后面题写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白骨无人知是谁”的联句。
这一联句由李纨主动补充,以表达她对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下面将从具体解释和相关参考内容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具体解释:1. 青山:青山是中国文化中常用来形容生命力旺盛、自然环境良好、安定和祥和的象征。
青山处处表示忠诚和奉献精神无处不在,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得到显现。
2. 埋:指的是忠骨埋葬的行为,这里隐喻忠诚和奉献精神的少数人在无名无姓的情况下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3. 忠骨:忠骨是忠臣忠义的代名词,表示那些为了正义、公平、国家或者宗教等事业不惜生命的人们。
4. 处处:表示忠诚和奉献精神无论在何地都可以展现。
二、相关参考内容:1. 忠诚的军人:中国军队向来有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传统。
中国的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将士为了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
红军长征期间,张国焘为了保护红军主力,狡猾地带领敌人去追击,自己却悄悄背离红军,最终成为叛徒。
红军中埋骨的无名英雄们,他们以生命捍卫了革命的信仰,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
2. 忠诚的医务工作者: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抢救患者的事迹。
他们冲锋在前,在危险的一线,没有顾及个人安危,默默奉献,为了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这些忠诚的“埋骨处处”,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
3. 忠诚的企业家:在商界,也有许多企业家以自己的奋斗和付出来彰显忠诚和奉献精神。
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惜付出努力、时间和金钱,追求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埋下骨干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忠诚,共同推动了企业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曹嫚嫚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学情分析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设计学生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课前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查阅毛泽东、毛岸英其人其事;以读为主,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二)合作探究:品读交流,分享体会;再次阅读,深化情感,说写结合。
(三)深情小结:学生回顾一节课所学内容,做个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情境再现,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战争中志愿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主席心爱的长子------毛岸英。
毛泽东惊闻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7课,请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预设: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的情感变化。
4.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求:
(1)同桌互读,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障碍,及时给予帮助。
5.出示提示引路
(1)自由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生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这个噩耗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情感变化。
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内容)二想(主席心情)
三找(人物表现)四谈(内心感受)
五朗读(情感表达)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二、解疑合探
(一)生字生词
A.读准字音
拟定勋鉴殉职眷恋奔赴踌躇黯然情不自禁
B.理解词语
拟定:起草拟定。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
勋鉴的大意是给有功德之人看。
多用于政界、文艺界。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眷恋:依恋、留恋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黯然:心怀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
(三)、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等下,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各自的体会,说说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生交流分享:这句/段话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动作描写方法,我从中感受到了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常人的情怀/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伟人的胸怀。
1.请大家看到144面第三自然段这个句子: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心情很悲痛,尤其是“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这几个词语。
2.请大家看到145面第6自然段这个句子:“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
体吧!”“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这个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内心的挣扎、矛盾,最后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既体现了一个父亲的情感,又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的胸襟。
3.请大家看到146面第7自然段这个句子: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句子运用了神情描写,从这个句子中,我感受到了毛主席都不敢相信儿子竟真的没了,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呀。
……
师引读部分关键句子,让生伴音乐齐读重点句子,体会情感。
小练笔:
这枕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碎的父亲,这枕巾蕴藏了一位老人内心多少的痛楚呀。
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四)、深情小结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
四、运用拓展
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
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
板书设计:
毛泽东
巨大悲痛
矛盾心理
宽阔胸怀
父亲、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