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分析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
(2)讨论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3)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等。
(4)中国文明: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青铜器、甲骨文,礼乐制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各个文明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内容: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学理念】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着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拓展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广阔的胸怀、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

【教材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通史的框架,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本书的开篇。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及不同地区文明早期发展的概况、特点。

子目中需要明确两个问题:①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②“农耕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诞生”之间的关系这一目内容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阅读教材文本并通过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①各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文明发展表现。

②自然环境与各个地区文明发展特点之间的联系③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对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好奇心;
2.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观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对文明发展的感悟;
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提高记忆和理解效果;合作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3.课堂时间有限,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兼顾。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明发展规律;
2.在合作学习前,明确分组要求和讨论主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突出重点,适当拓展课外知识。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反馈;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成就和影响,促进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课后探究:布置一道探究性作业,如让学生查找一个古文明遗址的资料,分析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4.情境模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文明时期的人物,体验当时的生活,增强对文明发展的理解。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期末考试成绩。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讲解新课: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文明产生的背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
3.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评价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此外,我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绘图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明古国,为其制作一份简短的介绍PPT。要求包含该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学会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认识到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练习,然后邀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古代文明的特点、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难点知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按照时间线索,为学生讲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成就。
-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
2.教学内容: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金字塔与法老的权威。
-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兴起,汉摩拉比法典。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种姓制度。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文明古国的历史脉络,强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2.学生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和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成就。
-帮助学生理解农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文明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进行比较分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进行资料搜集和讨论,最后进行成果分享。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教学活动:布置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列举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
-分析农业革命、城市文明兴起等历史概念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异同。
2.教学方法:采取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探讨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分析农业革命、城市文明兴起等历史概念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文明古国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世界文明史》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章节将从以上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分别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方法,探讨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创设情境教学,如模拟古代文明交流场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课后阅读、写作、演讲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直接输出:
四、教学内容讲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同时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二、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密切联系的栏目,其中“人类文明的产生”讲的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共性:分别介绍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人类的定居生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介绍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则是介绍古代不同区域的早期文明做呈现的差异,分别介绍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文明概况,呈现出特定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新版教材栏目清晰,版面设计合理,新教材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栏目补充新资料,“学习聚焦”强调了学习的重难点,“思考点”以及课后的“探究与拓展”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方向。

特别是学习聚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师生提供学习提供思考的思路。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新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课内容,上承《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中国史”部分,下启“世界史”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本课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文明产生过程以及古代文明多元化特点的学习,能够用唯物史观初步分析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文明多元化差异的原因,因此学好本课内容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1.通过学前调研可知,高一学生在中考选考过程中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明的概念以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这些素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史料的应用,结合古籍、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采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四大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四大文明古国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相互影响?试举例说明。
2.作业要求明确,难度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培养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古籍等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早期文明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深入思考: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适时引导,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难点,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明的魅力,提升个人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7.课后拓展,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一、课标分析(1) 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2) 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3) 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4)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二、教材分析(1) 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3) 第二目意在说明,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两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三、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4) 家国情怀:通过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的基本认识。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b)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结合教材内容,有机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随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明古国分别位于哪个大洲?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文明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对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对文明史实的认识。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确保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2.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注意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论述清晰。
3.回答问题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体现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深入思考。
4.手抄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充分展示文明古国的特色。
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1.文明的产生背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等方面,讲解文明产生的背景。
2.四大文明古国:
a)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金字塔、法老等特色文化。
b)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耕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文明的特点与影响:概括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3.历史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文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如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传承文明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问题可以涉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影响,也可以是对某一文明古国的深入探讨。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小组成员分工、研究成果等。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1.提问:请学生简要描述他们对“文明”的理解,以及他们认为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2.展示图片:通过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代表性图片(如埃及金字塔、两河流域的古城遗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明的伟大与神秘。
3.引入故事:讲述一段关于文明产生的故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500字)
4.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网络资料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面。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生产力发展等因素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2.详解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介绍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特点、代表人物、重要成果等。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教学⽬标1.唯物史观。

通过展⽰原始社会早期⼈类采集、狩猎的图⽚、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了解早期⽂明产⽣的前提,⽂明产⽣的标志。

2.时空观。

通过学⽣⾃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明产⽣的地域,每个⽂明产⽣的时间,每个⽂明所取得的巨⼤成就,让学⽣了解掌握每个⽂明产⽣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

通过展⽰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多元的⽂明,如有埃及⽂明式的帝国⽂明,也有美索不达⽶亚的城市⽂明;有源于⼤河农耕⽂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了解“⽂明”的涵义以及⽂明的构成要素。

也通过史料的对⽐,让学⽣理解⽂明的“多元”化,并有⾃⼰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

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明、埃及⽂明、印度⽂明、希腊⽂明,认识各个⽂明的伟⼤成就,各⽂明的多元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体会到中华⽂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明的伟⼤和源远流长⽽⾃豪,⾃觉成为优秀⽂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难点:古代⽂明多元特点三、教学⽅法、教具教学⽅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早期⽂明的产⽣,课时内容⽐较多。

⼀是⼈类⽂明产⽣的条件;⼀是古代⽂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明古国,他们产⽣的地理条件,⽂明成就及特征。

学⽣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组,收集四个古⽂明的相关资料。

让学⽣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导⼊⽤的是流⾏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古⽂明遥远⽽带有神秘感,⼀些学⽣学习会觉得吃⼒,因此准备⼤量图⽚资料,直观感受古⽂明。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讲解为主,结合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包括古埃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成就、艺术特色等方面。
2.教师重点讲解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故事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看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掌握。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古埃及文明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人性化和有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感。
2.通过学习古埃及文明,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从古埃及文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启示他们珍惜当下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埃及文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埃及文明的风采。
3.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文明古国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课堂讨论,深度思考: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比较学习,拓展视野:通过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拓展国际视野。
5.实践活动,内化知识: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开展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
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明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基本历程、特点及其影响。
2.强调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提醒学生关注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文明的奥秘,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各大文明的发展线索,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文明古迹、历史文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明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文明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分组进行课后研究,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明古国,深入探讨其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形成研究报告,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4.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作用、希腊与印度的文化交流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古文明时期的文物、遗址等,增强历史实证意识。
3.能够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史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古文明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文明产生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解释:“这些成就体现了古文明时期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高度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讨论其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你们选择的文明古国的发展过程,并思考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文明产生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融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每位同学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撰写一篇关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内容包括该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古代文明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哪些共同特点?”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
此外,我还结合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2.回顾前置知识:复习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原始社会的演变、农业文明的诞生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早期文明的历史地图、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明的繁荣景象。
(二)讲授新知
1.文明起源的条件:讲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如地理环境、气候变迁、农业发展等,让学生理解文明产生的必然性。
4.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进行历史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早期文明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制定合作学习规则,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鼓励学生进行交叉讨论、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历史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

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
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

教师给
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之后小组讨论,分析社会分工和国家产生的联系,
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总结: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阶级产生。

阶级矛盾的对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文字出现,人类文明产生。

(三)多元文明的特点
●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阅读课本能够对四大文明古
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文明的自然环境、产生过程、代表性文明成果进行有效定位。

●接下来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材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讨论的形
式,请同学们思考相关问题,加深理解。

1、教师活动:通过古代的主要文明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图示文明区有哪些共同特征?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总结:文明区的共同特征:(1)都处在大河流域附近(2)土地肥沃,以农业经济为主。

(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2、教师活动:利用材料分析探究问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出示古代埃及种姓制度的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埃及文明产生的自然因素,结合课本归纳古埃及文明的表现。

埃及文明: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表现: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
慧的结晶;圆周率,开平方根;纸莎草;埃及文学故事,神话等。

3、教师出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种姓制度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4、教师出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的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5、教师出示古希腊的地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希腊民主产生的原因;出示雅典民主政治的材料,学生从中归纳雅典民主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①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②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的权利。

③经济基础: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推动。

④外来影响:古希腊靠近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进步性:①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健全完备的民主制度;
②雅典的民主制重视公民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保证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造就了雅典的全面辉煌,使雅典成为希腊最负盛名的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堪称古代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范,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局限性:①雅典的民主制存在明显缺陷,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仅有成年男性公民能够享有公民权,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制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④正是由于许多公民的民主生活抛弃了正义原则,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最终导致了雅
典城邦的混乱和衰亡。

环节三:小结作业
思考:对比上学期第一课《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结合本节课内容,思考影响文明多元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五、板书设计: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三次社会分工——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文字产生
二、文明的多元性
1.古代两河流域
2.古代埃及
3.古代印度
4.古希腊民主
三、多元文明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