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大作业
雷达对抗实验报告
雷达对抗实验报告雷达对抗实验报告一、引言雷达技术是现代军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具有远距离、高精度、快速反应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导航、目标跟踪等领域。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实验旨在探究雷达对抗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对雷达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2. 掌握常用的雷达对抗技术;3. 分析雷达对抗技术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研究雷达系统的原理和结构;2. 设计并搭建仿真实验平台;3. 使用干扰源和干扰手段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4. 分析干扰前后雷达系统的性能差异。
四、实验过程1. 研究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和信号处理器组成。
发射机产生脉冲信号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信号经目标反射后由天线接收并送入接收机,接收机对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最终通过信号处理器得到目标信息。
2. 设计并搭建仿真实验平台根据实验需求,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软件的雷达仿真系统。
该系统包括一个模拟雷达系统和一个干扰源。
模拟雷达系统能够模拟真实雷达的工作过程,干扰源则用于产生各种干扰信号。
3. 使用干扰源和干扰手段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我们使用了多种干扰手段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包括噪声干扰、频率偏移干扰、多普勒频移干扰等。
通过改变干扰源的参数,我们模拟了不同程度的干扰情况。
4. 分析干扰前后雷达系统的性能差异我们记录了干扰前后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目标探测率、定位精度等。
通过对比数据,我们得出了干扰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观察到,在干扰源干扰下,雷达系统的目标探测率明显下降,定位精度也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强噪声干扰下,雷达系统几乎无法正常工作。
而频率偏移干扰和多普勒频移干扰对雷达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六、结论雷达对抗技术对雷达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
在实验中,我们验证了噪声干扰对雷达系统的破坏性,同时也发现了其他干扰手段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雷达对抗实验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对抗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无线电物理姓名YYY学号2000指导老师饶鲜实验一 雷达测距和接收机灵敏度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目标回波测距的方法。
2、 雷达回波信号能量变化对接收机输出的信号的幅度(包络) 的影响。
3、 掌握切线灵敏度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利用雷达对抗实验仪, 示波器,按照实验步骤调节稳定的基准信号,同时测试一下参数:1、 测量回波信号与时间基准脉冲信号的时延,利用公式计算目标距离。
2、 通过改变目标回波幅度的衰减,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测量回波信号的电平。
3、 改变目标回波衰减的大小,直到示波器输出的脉冲与噪声叠加后信号的底部与基线噪声的顶部在一条直线上,记录对应的信号衰减值,计算切线灵敏度,测量此时有信号位置的噪声电压峰值m U 和基线噪声电压峰值n U 。
三、整理后的数据和结果目标回波幅度衰减百分比与回波信号幅度表目标回波时延:52us有信号处噪声电压峰值m U : 22mv 噪声的最大值n U :16mv 两目标回波间的间隔:400us 目标回波脉冲宽度 :240ns 四、结论及讨论1.根据记录回波的时延,计算目标回波距离。
答:目标回波时延:tr=52us ,根据公式R=C*tr/2计算得回波距离R 为7.8km 。
2. 距离分辨率为多少?答:距离分辨率 Bc vd c r n c 1*2)(2≈+=∆τ实验测得目标回波脉冲宽度τ为240ns,代入距离分辨率公式得到c r ∆约为36m.3、目标回波输入信号的幅度改变,示波器输出信号有何变化?答:由前面数据整理的表格可以看出,目标回波输入信号的幅度衰减越来越大时,示波器输出信号幅度越来越小。
4、雷达的切线灵敏度是多少?答:接收机灵敏度为:95。
5、基线噪声电压峰值 n U 和满足切线灵敏度条件下有信号处输出噪声的峰值m U 是否相同?为什么?答:基线电压峰值 n U 小于满足切线灵敏度条件下有信号处输出噪声的峰值,因m U 为 n U 只是接收机内噪声而不仅m U 包含接受机内噪声还包含外界干扰噪声所以n U <m U .实验二 脉冲积累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脉冲积累改善接收机检测能力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利用雷达对抗实验仪,示波器,改变可变参数积累脉冲数,测量目标回波信号的幅度和噪声信号的幅度最大值。
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
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各种雷达对抗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雷达对抗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干扰、欺骗或破坏敌方雷达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达到保护自身隐蔽性、降低被侦测和打击风险的目的。
下面将从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和重建实际作战环境下的雷达与干扰器、电子对抗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雷达对抗相关理论,并研究不同对抗手段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
实验旨在验证各种干扰技术的有效性,评估对抗手段的可行性,为实际作战中的雷达对抗提供依据和指导。
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场地实验和仿真实验两种。
场地实验是在实际环境中搭建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对抗手段的有效性。
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模拟不同对抗手段的效果来评估其对雷达性能的影响。
在场地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场地,搭建合适的雷达系统和干扰器。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等各种硬件设备,干扰器包括干扰源、电子对抗系统等。
实验中,可以使用各种对抗手段,如干扰信号发射、频率偏移、干扰源位置偏移等。
通过记录并分析雷达系统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评估不同干扰手段对雷达的影响程度。
在仿真实验中,利用计算机建立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和仿真场景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信号的功率、频率等参数,评估不同对抗手段的效果,并比较不同干扰手段之间的差异。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可以获得不同对抗手段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取雷达对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实验结果可以提供给雷达设计师和作战指挥员,作为改进雷达系统或应对对抗措施的参考依据。
总之,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不同对抗手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场地实验和仿真实验两种方法,模拟和重建雷达系统与干扰器、电子对抗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大学_《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_1
《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内容提要第1章雷达对抗概述1.1 雷达对抗的基本概念及含义1.1.1 雷达对抗的含义及重要性1.1.2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1.1.3 雷达对抗与电子战1.2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1.2.1 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1.2.2 信号环境在雷达对抗设备中的描述和参数1.3 雷达侦察概述1.3.1 雷达侦察的任务与分类1.3.2 雷达侦察的技术特点1.3.3 雷达侦察设备的基本组成1.4 雷达干扰概述1.4.1 雷达干扰技术的分类1.4.2 雷达干扰设备的基本组成习题一参考文献第2章雷达信号频率的测量2.1 概述2.1.1 雷达信号频率测量的重要性2.1.2 测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2.1.3 现代测频技术分类2.2 频率搜索接收机2.2.1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2.2.2 射频调谐晶体视频接收机2.2.3 频率搜索形式2.2.4 频率搜索速度的选择2.3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2.3.1 微波鉴相器2.3.2 极性量化器的基本工原理2.3.3 多路鉴相器的并行运用2.3.4 对同时到达信号的分析与检测2.3.5 测频误差分析2.3.6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2.4 信道化接收机2.4.1 基本工作原理2.4.2 信道化接收机存在的问题2.4.3 信道化接收机的特点和应用 2.5 压缩接收机2.5.1 Chirp变换原理2.5.2 表声波压缩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5.3 压缩接收机的参数2.6 声光接收机2.6.1 声光调制器2.6.2 空域傅立叶变换原理2.6.3 声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2.6.4 声光接收机的主要特点习题二参考文献 ?第3章雷达的方向测量和定位3.1 概述3.1.1 测向的目的3.1.2 测向的方法3.1.3 测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3.2 振幅法测向3.2.1 波束搜索法测向技术3.2.2 全向振幅单脉冲测向技术3.2.3 多波束测向技术3.3 相位法测向3.3.1 数字式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3.3.2 线性相位多模圆阵测向技术3.4 对雷达的定位3.4.1 单点定位3.4.2 多点定位习题三参考文献 ?第4章雷达侦察的信号处理4.1 概述4.1.1 信号处理的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4.1.2 信号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4.2 对雷达信号时域参数的'测量4.2.1 tTOA的测量4.2.2 PW的测量4.2.3?AP的测量4.3 雷达侦察信号的预处理4.3.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预处理4.3.2 对未知信号的预处理4.4 对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2 对未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5 数字接收机和数字信号处理4.5.1 数字接收机4.5.2 数字测频4.5.3 数字测向4.5.4 信号脉内调制的分析习题四参考文献 ?第5章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5.1.1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的定义 5.1.2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的分析计算5.1.3 工作灵敏度的换算5.2 侦察作用距离5.2.1 简化侦察方程5.2.2 修正侦察方程5.2.3 侦察的直视距离5.2.4 侦察作用距离Rr对雷达作用距离Ra的优势 5.2.5 对雷达旁瓣信号的侦察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5.3.1 前端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5.3.2 系统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习题五参考文献第6章遮盖性干扰6.1 概述6.1.1 遮盖性干扰的作用和分类6.1.2 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6.1.3 最佳遮盖干扰波形6.2 射频噪声干扰6.2.1 射频噪声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6.2.2 射频噪声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6.3 噪声调幅干扰6.3.1 噪声调幅干扰的统计特性6.3.2 噪声调幅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3.3 噪声调幅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4 噪声调频干扰6.4.1 噪声调频干扰的统计特性6.4.2 噪声调频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4.3 噪声调频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5 噪声调相干扰6.5.1 噪声调相干扰的统计特性6.5.2 影响噪声调相干扰信号效果的因素 6.6 脉冲干扰习题六参考文献第7章欺骗性干扰7.1 概述7.1.1 欺骗性干扰的作用7.1.2 欺骗性干扰的分类7.1.3 欺骗性干扰的效果度量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1 雷达对目标距离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2.2 对脉冲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3 对连续波调频测距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3 对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7.3.1 雷达对目标角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3.2 对圆锥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3 对线性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4 对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7.4.1 雷达对目标速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4.2 对测速跟踪系统的干扰7.5 对跟踪雷达AGC电路的干扰7.5.1 跟踪雷达AGC电路7.5.2 对AGC控制系统的干扰习题七参考文献第8章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8.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要求8.1.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8.1.2 干扰机的主要性能要求8.2 干扰机的有效干扰空间8.2.1 干扰方程8.2.2 干扰机的时间计算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和效果监视8.3.1 收发隔离8.3.2 效果监视8.4 射频信号存储技术8.4.1 模拟储频技术(ARFM)8.4.2 数字储频技术(DRFM)8.5 载频移频技术8.5.1 由行波管移相放大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 8.5.2 由固态移相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习题八参考文献第9章对雷达的无源对抗技术9.1 箔条干扰9.1.1 箔条干扰的一般特性9.1.2 箔条的有效反射面积9.1.3 箔条的频率响应9.1.4 箔条干扰的极化特性9.1.5 箔条回波信号的频谱9.1.6 箔条的战术应用9.2 反射器9.2.1 角反射器9.2.2 龙伯透镜反射器9.3 假目标和雷达诱饵9.3.1 带有发动机的假目标9.3.2 火箭式雷达诱饵9.3.3 投掷式雷达诱饵9.3.4 拖曳式雷达诱饵9.4 隐身技术习题九参考文献《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目录该书系统介绍了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等。
防空雷达“四抗”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4 . 目标 隐 身
隐 身技术 的 出现促 使战 场军事装 备 向隐身化方 向发展 。 由于各种 新型探测 系统 和精确 制 导武 器的相继 问世 ,隐身 兵器 的重 要性 与 日俱增 。 隐身技术 ,主要 包括无 源 隐身 和有源 隐身 。现有 隐身技术 以无源 隐身 为主 ,相应 的一些 理论 和研究 成果 已 比较成 熟 ,并 得到广 泛 的使 用 ,主要 包括 外形 隐身 、电子 隐身 、红外 隐身 、视 频 隐身 和声 隐身 等措 施 。此外 ,
发 射功率 :
6 )采用 低/ 超低 副瓣 天 线 ( 线 副瓣 低 于一 0 B 为低 副瓣 ,低 于~ 0 B 为 超低 副 天 3d 称 4d 称 瓣 ) 自适应 数字 波束 形成 实现 干扰 置零 、 自适应 旁瓣 对 消 、旁瓣 匿影 等 技术 ,降低 雷达 、
从天 线 副瓣 方 向进 入 的干扰 ; 7 )采 用 频 率 分集 ( M MO雷 达 ) 如 I 、频 率 捷 变 、波形 捷 变 、重 频 参 差 、 变极 化 等 方
O八 一科技
防空雷达 “ 四抗 ”面 l 临的挑 战及对 策
・ 1・
防空雷达 “ 四抗”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刘华 林 王 宗全
( 中国兵器装 备集 团火控 技术 中心 四川 成 都 6 3 ) 17 1 1
摘 要 :雷达与反 雷达 的斗争是 一 个永 恒 的课 题 。 防 空雷达作 为 整 个 防空体 系的 眼 睛
探 测问题 。 23 反 辐射武 器摧毁 .
反辐射 武器使 防空 雷达不 仅面临 软杀伤 ,而且可 能被硬 摧毁 。 国外 现役反 辐射武 器 主
要 包括反辐 射导 弹和反 辐射无 人机 ,较 典型 的有美 国的 “ 舌 鸟” “ 准 ” “ 百 、 标 、 哈姆 ”反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是指敌我双方在雷达战中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以减弱或抵消对方雷达的探测、跟踪和导引能力,从而保护自己的飞机、舰船和地面目标免受敌方雷达的侦察和攻击。
雷达对抗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雷达对抗的原理主要包括干扰、反制和隐身三种手段。
首先,干扰是指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干扰敌方雷达的正常工作,使其无法准确探测目标或者产生虚假目标,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干扰手段包括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是指主动发射干扰信号,而无源干扰则是利用天线、反射体等 passiv e 的手段来改变雷达接收到的信号。
其次,反制是指采取针对敌方雷达的具体特点和工作原理,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削弱或抵消其探测和跟踪能力。
反制手段包括频率捷变、波形捷变、抗干扰接收机等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削弱敌方雷达的性能,使其无法准确探测到我方目标。
最后,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使其对雷达波的反射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敌方雷达无法准确探测到目标。
隐身技术包括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采用吸波材料、优化目标的外形等手段,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从而提高目标的隐身性能。
总的来说,雷达对抗原理是通过干扰、反制和隐身等手段,削弱或抵消敌方雷达的探测和跟踪能力,从而保护自身目标免受雷达的侦察和攻击。
在现代战争中,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术领域,对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雷达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战场上的一项重要利器。
雷达大作业
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的应用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单脉冲雷达的特点,并主要说明了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的工作原理。
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同时也大量地被应用在军事民用等诸多领域。
本文不仅在理论上对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两个应用实例——无人飞行器跟踪测角体制以及对地观测卫星对目标的跟踪技术,对单脉冲测角系统在具体问题上的工作方式与分析方法给予了详细的解释与分析。
关键词:单脉冲雷达,角度跟踪,角误差信号,无人飞行器的角度跟踪,卫星的目标跟踪。
0.引言单脉冲自动测角属于同时波瓣法测角, 理论上,它只需要分析一个回波就能提取角误差信息(目标偏离波束中心指向的角度)。
由于取出角误差的具体方法不同, 单脉冲自动测角通常分为振幅和差式单脉冲测角与相位和差式单脉冲测角, 文中主要介绍的是高精度、稳健性好、实现简单的振幅和差式单脉冲测角法。
1.单脉冲雷达1.1 定义单脉冲雷达是能从单个回波脉冲信号中获得目标全部角坐标信息的跟踪雷达。
1.2 特点单脉冲雷达是一种精密跟踪雷达。
它有较高的测角精度、分辨率和数据率,但设备比较复杂。
单脉冲雷达早在60年代就已广泛应用。
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军队大量装备单脉冲雷达,主要用于目标识别、靶场精密跟踪测量、弹道导弹预警和跟踪、导弹再入弹道测量、火箭和卫星跟踪、武器火力控制、炮位侦察、地形跟随、导航、地图测绘等;在民用上主要用于中交通管制。
目前使用的单脉冲雷达基本上都实现了模块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具有多目标跟踪、动目标显示、故障自检、维修方便等特点。
1.3 分类按提取角误差信息的方法不同,分为幅度比较单脉冲雷达和相位比较单脉冲雷达两种。
2.单脉冲自动测角基本原理及解角误差方法2.1 基本原理单脉冲自动测角的定向原理:用几个独立的接收支路来同时接收目标的回波信号, 然后再将这些信号加以比较, 就可以获得目标的角误差信息, 将其转换成误差电压, 然后将此误差电压放大变换后加到驱动电动机, 控制天线向误差减小的方向运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对抗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雷达对抗原理大作业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信息对抗指导老师:魏青学号/ 学生:雷达侦查中的测频介绍与仿真如今,战争的现代水平空前提高,电子战渗透到战争的各个方面。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对抗的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突破了原有的战役战斗范畴,扩展到整个战争领域。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最近的利比亚战争都表明,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子对抗不仅在战时大量使用,在和平时期侦察卫星、侦察飞机、侦察船和地面侦察站不停地监视着对方的电磁辐射,以探明阵地布置、军事集结和调动;也不断收集对方电磁设备的性能参数,以期在战前进行模拟的对抗试验,确保在战争中有效地压制对方的电子设备。
侦察是对抗的基础。
电子侦察的基本任务是截获、分析对方的辐射信号,测量信号的到达方向、频率、信号调制特性,最终目的是识别辐射源的属性,以便有针对性的对抗。
自电子对抗出现后的60多年来,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引起了雷达、通信、导航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对电子侦察设备同时处理多信号的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及信号特征处理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但是现在雷达参数的搜索变化,给信号的分选、识别带来很大困难。
所幸大多数辐射源是慢运动或固定的,因此刹用到达角这一参数将来自很大空域内的辐射源进行分离,然后对各个辐射源分析,成了现代电子侦察的一个特点。
图1典型雷达接收机原理框图对雷达信号测频的重要性 载波频率是雷达的基本、重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信号分选、识别、干扰的基本依据。
对雷达信号测频的主要技术指标a. 测频时间定义:从信号到达至测频输出所需时间,是确定或随机的。
要求:瞬时测频,即在雷达脉冲持续时间内完成载波频率测量。
重要性:直接影响侦察系统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
频域截获概率:即频率搜索概率,单个脉冲的频率搜索概率定义为(△ f r 测频接收机瞬时带宽,f2-f1是测频范围,即侦察频率范围)1.概述S 聞一测向大线 I輻射鴻播述7 宿 号 处理*辐射源的属性 +辎射源的参數>威帥等级截获时间:达到给定的截获概率所需的时间,如果采用瞬时测频接收机,则单个脉冲的截获时间为hri二厂尸十5(其中Tr是脉冲重复周期,t th是侦察系统的通过时间)b. 测频范围、瞬时带宽、频率分辨力和测频精度测频范围:测频系统最大可测的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瞬时带宽:测频系统在任一瞬间可以测量的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频率分辨力:测频系统所能分开的两个同时到达信号的最小频率差;测频精度:把测频误差的均方根误差称为测频精度;晶体视频接收机:测频范围等于瞬时带宽,频率截获概率= 1,但频率分辨率很低,等于瞬时带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大作业
雷达原理大作业指导老师:魏青班级: 021231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摘要:对目标的定向,是雷达的主要任务之一,单脉冲定向是雷达定向的一个重要方法。
单脉冲探测技术的作用就是首先选择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在角度、距离,有时还在频率(或者速度)坐标上跟随目标的路线。
其中,角度跟踪,即测角可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两大类。
本文重点对等信号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基于MATLAB进行仿真和应用。
关键词:振幅法测角等信号法MATLAB目录0 引言 (2)1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基本原理 (2)1.1 和差法测角 (2)1.2 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 (4)1.3 公式推导 (6)1.4 系统组成 (8)2 主要优缺点 (9)3 MATLAB实现4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应用5 结论参考文献0 引言单脉冲雷达测角体制已有几十年历史,迄今仍然是精度较高的雷达测角方法。
单脉冲是指在目标回波一个探测脉冲周期内能够完整分离目标角度信息,而不同于锥扫(线扫)体制,通过多个脉冲周期扫描得到回波幅度调制信息,再从中提取角度信息。
单脉冲雷达测角体制有四种类型,振幅和差、振幅-振幅、相位和差、相位-相位。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振幅和差及振幅-振幅,又叫比幅单脉冲。
单脉冲测角的基本原理是运用指向目标(或发射机)的有方向性的天线波束,测量接收信号的到达角。
单脉冲雷达系统中,目标的角位置信息是将回波信号加以成对比较得到的,在进行这种比较时,系统输出电压只取决于信号的到达角。
在一个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其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
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就可取得目标在这个平面上的角误差信号,然后将此误差电压放大变换加到驱动电动机控制天线向减小误差的方向运动。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需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就可以确定角误差。
近年来,测角效率和测角精度不断提高。
雷达战对抗概论
雷达对抗概论雷达对抗是指采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和器材对敌方雷达进行侦察和干扰的电子对抗技术。
雷达对抗包括雷达侦察和雷达干扰。
其目的是获取敌方雷达的战术和技术情报,采取相应的措施,阻碍雷达的正常工作,减低雷达的工作效能。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是雷达辐射电磁信号,是实施雷达侦察的前提。
通常,雷达的类型、工作体制和基本性能由其特征参数表示,如载波频率、发射功率、调制类型、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天线方向图、天线扫描类型、极化形式和频谱宽度等。
在这些参数中,有些只能间接测量计算,如发射功率、调制类型等;有些可直接测量,如载波频率、脉冲参数、频谱等。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判断雷达类型及其配属的武器系统。
例如,探测到低重复频率的雷达信号,表明为预警雷达;探测到高重复频率的雷达信号,表明为控制武器的跟踪雷达;同时探测到相同重复频率的多个载频信号,表明为频率分集雷达;通过对雷达测向和交叉定位,可以判断出雷达的地理位置等。
利用这些信息即可判断武器防御系统的组成。
对于雷达侦察设备来说,这些雷达的特征参数以及雷达信号的到达方向和波束指向侦察波束的时间,都不具备先验信息。
因此,侦察设备截获信号,除了接收机具有高的信号检测概率外,还有侦察接收机频率与雷达工作频率、侦察天线波束与雷达天线波束重合问题。
因此,侦察设备截获威胁雷达信号的概率是信号检测概率、频率重合概率和波束重合概率等各种概率的乘积。
对于短暂信号,截获概率要高。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组成复杂的综合系统。
雷达用途广泛,体制繁多,频率覆盖范围宽,信号形式复杂。
雷达侦察设备一般由天线和伺服控制器、接收机、信号分选和处理器以及显示记录设备等组成(见图)。
它的主要特点是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相结合,具有抑制旁瓣的功能;瞬时测频接收机引导超外差接收机提高了频率截获概率,并具有较好的信号分析功能。
天线和伺服控制器从空间接收电磁信号和测量信号的到达方向,通常采用圆极化或斜极化形式。
测向的方法有搜索测向法和非搜索测向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对抗原理第一次大作业汇编
雷达对抗原理大作业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信息对抗指导老师:魏青学号/学生:雷达侦查中的测频介绍与仿真如今,战争的现代水平空前提高,电子战渗透到战争的各个方面。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对抗的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突破了原有的战役战斗范畴,扩展到整个战争领域。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最近的利比亚战争都表明,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子对抗不仅在战时大量使用,在和平时期侦察卫星、侦察飞机、侦察船和地面侦察站不停地监视着对方的电磁辐射,以探明阵地布置、军事集结和调动;也不断收集对方电磁设备的性能参数,以期在战前进行模拟的对抗试验,确保在战争中有效地压制对方的电子设备。
侦察是对抗的基础。
电子侦察的基本任务是截获、分析对方的辐射信号,测量信号的到达方向、频率、信号调制特性,最终目的是识别辐射源的属性,以便有针对性的对抗。
自电子对抗出现后的60多年来,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引起了雷达、通信、导航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对电子侦察设备同时处理多信号的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及信号特征处理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但是现在雷达参数的搜索变化,给信号的分选、识别带来很大困难。
所幸大多数辐射源是慢运动或固定的,因此刹用到达角这一参数将来自很大空域内的辐射源进行分离,然后对各个辐射源分析,成了现代电子侦察的一个特点。
1.概述图1典型雷达接收机原理框图对雷达信号测频的重要性载波频率是雷达的基本、重要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信号分选、识别、干扰的基本依据。
对雷达信号测频的主要技术指标a. 测频时间定义:从信号到达至测频输出所需时间,是确定或随机的。
要求:瞬时测频,即在雷达脉冲持续时间内完成载波频率测量。
重要性:直接影响侦察系统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
频域截获概率:即频率搜索概率,单个脉冲的频率搜索概率定义为(Δf r测频接收机瞬时带宽, f2-f1是测频范围,即侦察频率范围)截获时间:达到给定的截获概率所需的时间,如果采用瞬时测频接收机,则单个脉冲的截获时间为(其中Tr是脉冲重复周期,t th是侦察系统的通过时间)b.测频范围、瞬时带宽、频率分辨力和测频精度测频范围:测频系统最大可测的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瞬时带宽:测频系统在任一瞬间可以测量的雷达信号的频率范围;频率分辨力:测频系统所能分开的两个同时到达信号的最小频率差;测频精度:把测频误差的均方根误差称为测频精度;晶体视频接收机:测频范围等于瞬时带宽,频率截获概率=1,但频率分辨率很低,等于瞬时带宽。
雷达对抗讲稿
第一章 雷达对抗概述§1.1 雷达对抗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一 雷达对抗:侦察,干扰,攻击的战术措施的总称在现代战争中,每一个作战装备和作战人员都会因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受到多种雷达和武器系统的威胁、杀伤。
雷达对抗是一切从敌方雷达及其武器系统获取信息(雷达侦察),破坏或扰乱敌方雷达及其武器系统的正常工作(雷达干扰和雷达攻击)的战术、技术措施的总称。
雷达对抗在现代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 雷达对抗基本原理及特点:雷达对抗是与雷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雷达为了获取目标信息,必须首先将高功率的电磁波能量照射到目标上;由于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将对照射能量产生相应的调制和散射;雷达接收到目标调制后的一部分微弱的散射信号,再根据收发信号调制的相对关系,解调出目标信息。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如图1―2所示。
雷达对抗设备中的侦察设备接收雷达发射的直达信号,测量该雷达的方向、频率和其它调制参数,然后根据已经掌握的雷达信号先验信息和先验知识,判断该雷达的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等,并将各种信号处理的结果提供给干扰机和其它有关的设备。
由此可见,实现雷达侦察的基本条件是:①雷达向空间发射信号;②侦察接收机接收到足够强的雷达信号;③雷达信号的调制方式和调制参数位于侦察机信号检测处理的能力和范围之内。
图1―2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示意图根据雷达对目标信息检测的过程,对雷达干扰的基本方法包括:①破坏雷达探测目标的电波传播路径;②产生干扰信号进入雷达接收机,破坏或扰乱雷达对目标信息的正确检测;③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等。
雷达对抗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1. 宽频带、大视场雷达对抗设备的工作视场往往是半空域或者全空域,工作带宽往往是倍频程或多倍频程的。
2. 瞬时信号检测、测量和高速信号处理由于雷达信号大多为射频脉冲,持续时间很短。
雷达侦察设备对于射频脉冲信号的检测、测量等都必须在短暂的脉冲期间内完成。
导弹末制导雷达、近炸引信等武器设备的发射信号时间很短,要求雷达对抗系统的信号处理必须尽快完成,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
电子对抗大作业
电子对抗课程专题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专题1:设在8Km远处,有一地面跟踪制导雷达,主要指标如下:工作频率为10GHz~12GHz,伪随机跳频,跳频速率为1000H/s。
脉冲重复周期为10us,脉宽为500ns,发射峰值功率2KW,雷达天线采用垂直极化,主瓣增益为15dB,平均旁瓣增益为-5dB。
为对其实施有效干扰,首先需对该雷达进行侦查和定位。
(1)、根据以上指标,设计一套尽可能完整的侦查接收系统,要求经过适当计算后,画出侦查接收系统的原理框图,并对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2)、论述对雷达可行的干扰方式,并展开说明如何干扰。
(3)、在干扰作用下,探讨雷达可行的抗干扰方法。
(1)、该雷达的工作频率在10GHz~12GHz,属于X波段,频带宽2GHz。
可采用信道化接收机,它具有很多超外差接收机的特性: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高频率分辨率以及几乎100%的截获概率。
由于信道化接收机是基于时间并行输出的,所以对于同时信号的检测能力相对较强。
图1为纯信道化接收机的简化框图。
图1 纯信道化接收机简化框图信道化接收机是将多波道接收机与超外差接收机结合起来的一中高截获概率的接收机。
该接收机最大的特点:各通道彼此交叠,覆盖测频范围。
通常频率分路器路数越多,则分频段越窄,频率分辨率和测频精度也越高。
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频率分路器不可能任意多,微波频段也不可能获得及窄的信道。
所以需要和超外差接收机结合起来使用。
信道化滤波器组的频率特性如图2所示:首先将信号频率分成m1等分,信号分频段之后,从各滤波器输出的信号分别经过一次变频,将射频信号变成第一中频信号,每个本地振荡器频率不等,保持各路输出第一中频频率、带宽及各中频电路一致。
各路中放输出,一路经过检波和视放,送入门限检测器,进行门限判别;再输出给逻辑判决电路,确定信号中心频率;最后送进编码器,编出信号频率的波段码字。
与此同时,另一路信号送往各自的分波段分路器, 再分成m2等分。
【doc】雷达组网在对抗“四大威胁”中的作用
雷达组网在对抗“四大威胁”中的作用』7C雷达组网在对抗"四大威胁''中的作用郭冠斌■■_---_I-__',(机电部第38研究所)[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在对抗"四大威胁"环境中,区域性雷达群组网的重要作用I 并详细地介绍了关于组网方面的一些关键论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隐身雷达网的方案设想.,——_.一1前言价Tf\『cc'单部雷达即使可通过某种最佳设计,能适当地对付一二种威胁,但现代战争"四大威胁"的同时存在,却只能靠群体力量来合理安排能量,频率,开/关机等对付.设想一种全新体制(或高性能)的雷达,集"四抗"优势于一身,是不可能的.雷达组网技术就是随着雷达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数据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而发展,是目前对抗"四大威胁"比较现实而且最有效的措施.我国现代c.I系统的基本传感器单元是单部雷达,而在"四大威胁环境中,单部雷达各自为战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和错误因素,而区域性雷达群包含了多类型,多频段,多体制的雷达,且对重要责任区形成重叠覆盖,信息互补性及冗余性提高了信息的可靠个不同方面采集的信息,可对目标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跟踪,融合中心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还可根据最佳对抗策略对网内雷达的诸多功能和特性实施实时控制,从而系统能够获取全面,可靠的敌我军事态势.所以这种组网系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l】. 区域性雷达群组网可避免单基地雷达的一些缺点与局限性,?并且其效能不是网内所有雷达效能的叠加,而是有较大的飞跃.为此服务的数据融合技术目前已是人们竞相研究的热门课题,美国国防部在1988年把它列为重点研究开发的二十项关键技术计划之一,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美国SPIE从1988年起,每年都要召开两次学术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专题讨论f在IEEE,ACM及其它计算机杂志上,都发表了大量文章,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面向军事应用.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使用融合技术上的这些研究成果,是美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技术之一.2组网形式与得益雷达组网依据信息融合的信息类型,可分为三种形式啪[3].(1)分布式处理;对各雷达站提供的目标航迹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系统的多雷达航迹等信息.(2)集中式处理;对各雷达站提供的目标原始观测值信息(点迹)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系统的多雷达航迹等信息.(3)混合式处理:对各雷达站提供的目标点迹和航迹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系统的多雷达航田1分布式数据融合框图图2集fI式数据融合框图对雷达控制(开关机,频率,指向,极化,数据率,lFF…)一'2一图3混合式敞擗融台框圈依据组网雷达类型n0不同,可构成:(1)多基地雷达组网这种组网可充分利用双/多基地的特性,对ECCM,抗ARM,反隐身等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辅以空中平台,还可极大地增强抗低空突防能力.由于多基地雷达技术要求复杂,目前国内外仍处于实验和理论性能评估阶段.(2)单基地雷达组网这是众所周知的组网概念,国外在军用和ATC.系统里已广泛应用.这种形式由于将备自相互独立的雷达通过组网而使其整个系统构成一有机整体,从而使网内雷达工作方式灵活多变;加上雷达间空间位置的分离,在对付"四大威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各雷达在与网中心失去联系时,也可独立完成部分工作.由于单基地雷达已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目前采用这种方式开展组网实验研究,现实可行.(3)单基地,双/多基地雷达混合组网这种组网形式具有上述两种方式的共同优点,灵活多变地工作方式还可以在单基地雷达与双基地接收机之间构成"搭便式(hitchhikers)"双基地雷达.其"四抗"能力和生存能力进~步提高.此外,还可按照构成雷达网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情报雷达网,制导雷达网,气象雷达网,航空管制雷达网等.雷达组网后其得益着重表现在系统如下方面,威力空域扩展,告警时间提前,反应时问缩小,可靠性提高,抗硬/软摧毁能力增强,系统精度改善以及还可通过融合来得到一些单雷达得不到的信息.其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表l管迭组网定性分析得盎得益类别一般得益性能得益提高作战即使部分雷达因干扰或其他原因致盲.-尽管有干扰.IFC仍有信息输出或未能覆盖目标.总有一部雷达仍能提-故障弱化"韧性"供信息-提高检测概率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隐身目标的前向,-对隐身目标可得lOdB左右的好处扩大空间覆盖侧向,上,下反射的隐身缺口以及空问-提高生存能力能量分集-提高检测概率网中总有一雷达能对目标进行观察/测-对付ECM,隐身,RF管理有效扩展时间覆盖量-提高检测概率扩大了频率覆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隐身目标的频率-对付ECM,隐身ARM有效盖缺口.并可以实现频率分集-提高检测概率-为作战提供有效的识别提高了置信度多部雷达同时认证同一目标-保证有效使用对抗措施-有效的目标识别为超视距武器的使多传感器的联合信息减少了关于目标用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模糊度的假设集合-降低了控制器工作负荷-目标优先序排列一3一绩丧对目标的多重测量的有效综合提高了*捉高了反应【lI}间II了礼测检测的可靠性.提前了航迹起始.保证-为使用兵器提高了探测距离*提高了生存力了航迹连续*对付ECM,隐身,ARM有效提高了空问分多部雷达可以在几何上形成综合予L径.*改善的位置数据既支持了防御反应.辨力从而具有比单一传感器高的分辨力又支持了攻击轮廓的选择提高了系统可多雷达组网具有lJj在的冗余*冗余系统效果靠性*故障弱化增JJ口了空间维利用不同传感器来测量电磁频谱的各*能保持连续工作部分的系统极少遭受敌人行为或自然投*提高生存概率现象的破坏利用两部或三部2D雷达可以获得高度*提高配对准确性增/Jn,~信息*降低不确定性信息并可对干扰交叉定位*提高抗ECM能力网lfl】优势互补,多类型雷达有机组合,并由融合中心实*有效反击ARM*空问辐射能量有效控制资源共享时反控,可以实现.以多胜少"*提高作战效率提高C'1系统有区域性雷达网作为c'I的高质量信息*提高了整个C'I系统的可靠性和效能效性源,极大地提高了C'I系统的效能*减轻了C'I系统的工作负荷无疑,组网后的性能得益与信息融合方式有关,与雷达本身的性能水平有关;还与雷达站的置以及信息的传输——通信方式有关.上表仅定性地列出共性得益.3雷达网控制中心雷达网控制中心主要进行对网内诸单元实施信息融合和有效地灵活多变地控制管理两种功池.所州信息融合,美国DOD尖端技术计划中定义是这样的:"从不同的源获取,积累,滤波,关l【){,综合有用数据来作评估态势/环境,策划,探测,验证,预报等任务,从而轴助作出战术和战吣决策,同11t也用以改进系统的性能和用途".简而言之"传感器融合是把从多个源得到的数m合起来,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多的信息矛1l更好的信息质量".从概念上讲,似乎比较简,似实现却十分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与数据和知识有关的许多不确定因素的管理,而这些不仅要考虑数据干¨信息源的特性,而且还要考虑进行观测的环境和进行决策的范围.信息融合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冈外已有几本专着州畦,它的研究已经纵多领域.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2-次(L.)为对环境口杯的定位~f-lJiJ',N 处理;,}j:(I)为L}II,获得的数据构造一个战术态势,并解说这个态势;第三层次(I)为}R擗I,I处耻结果,以及火量的技术及档案数船库IJJ容米说I1』J对我方的威慑能力和风险程度,从而力战术战略决策提供依据.融合方法可分为随机类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两种.随机类方法——4——主要有;经典推理,Bayes推理,Dempster/s}afer推理,模糊集理论,聚类分析,熵法,FOM^^质因素法,模板法等l而人工智能技术则主要是专家系统的广泛应用.文献[4]已对上述各种方法进行了详细比较.对于雷达网而亩,最重要的是准确,实时地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与此相对应的信息融合是一系列的坐标转换,航迹起始,滤波,平滑等运算,最常采用的仍是估值理论.由于雷达网信息来自具有多向观测,多种频率,多种信号形式的多个雷达站.因而信息融合对ECCM,抗ARM,反隐身及抗低空突防都有一定的得益.它不仅使系统反应时问提前,且使情报质量大大提高.当数据通过简单平均的方式组合起来时,其精度改善因子等于所』1达数目的平方根l若对各个目标的坐标数据(如距离和仰角),按其均方误差准则的精度加权,则可得到更好的组合精度"].设未知常量为x(如目标距离),l.,z.,l.为三个观测值,且存在互相独立的附加观测误差均值皆为零,方差分别为a:,a:.则以两个观测值组合的估计j}和估计误差的方差为t主{(cr;t+:)./1.11畦=::I十J以三个观测值组合的估计囊,和估计误差的方差为t:;l+:;=I+::2I==:—=+j(一)十'一)噍=(击+去+击)~一(去+去厂文献[6丁较详细地分析了分布式处理和集中式处理两种方案的估值精度lY.BAR —SHALOM进一步指出,集中式方案比分布式有6%~8%的改善啪..此外,信息融合的另外好处还有可采用三站2D雷达联合估高和对目标进行初步识别.当假设三站雷达间的距离都等于a,且目标在(x,y)平面上的投影处于三角形R,R:,R,的中1,5"时,再假设afP.=唧(i----1,2,3),其中为噪声对Pt观测值的标准偏差,则得到的估值h的标准偏差为cr.=[÷+吾(口/^,']"'图4示出了当a=100km,h一10kin时用三角测量法隶得的目标高度估值等精度曲线.由图看出,这种估高方法要在工程上达到实用,必须尽量减小雷达间距和提高雷达测距精度.目标识别目前也形成了--f-j独立的学科,其关键在于对目标特征的抽取和进行匹配识别,由此一系列各种有效的算法也被提出.多传感器运用对目标提取不同的信息,进行信息融合婿完全能较有效地识别物体,但运用雷达信息如何能有效地提取目标特征进行识别,尚需进一步研究.关手这一方面的文献,国外期刊杂志已有大量报道,国内这方面工作也在起步Ⅲn.关于信息融合的航迹形成等内容,这里不再介绍,本期其它文章已有详细地分析.控制中心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实施有效地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一5一典型的雷达可控模式有:开/关机,发射频率,波束指向,信号形式,数批率,?JlfIJIf』】. 搜索/跟踪等.信息融合后的结论提供给控制管理作出最佳决策,决策后的控制义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围绕信息源做文章,正是区域性雷达群组网的出发点.控制中心软件分类和所占容量大致如图5所示.IlI图看出,真正实现数撕融合的软仆lIl占总软件的不到209/5.RI)一,,\.,.\,.9o.20/一\\\,\,,\\,\,\\,—,~,—-''-——一—~,,/—,,,,/'\\\l',,——//一/,,—一///-一/,1●●//////'一●'J二_,\/一/-/,'}//'_O,/R'.$!/图4目标高度三角测量法估值等精度曲线(a=10Okm.h=lOkm)4其它问题通硬特l可进数数数件别户程据据据操控显i接监融处管作信制不j口控厶理理系日统在进行组网工作研究时,还必须注意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冈5控制【l|心软件分类和所占容量示意图4.1检测问题采用集中式(检测)处理,由于各站数据量较大,因而要求通信形式传输速率大.大带宽的传输手段设备复杂,造价高,同时也有一定的上限和其它因素限制.采用最佳分布式检测,数据被压缩,因而可大大减轻通信传输负担.采用何种检测方式和通信手段,是系统总体需要折衷考虑的.但无论何种方式,检测理论对于不同的环境情况,是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4.2误差校正在雷达组网里,由于雷达问相互远距分置,加上雷达本身的精度.下述固有差总是存在的.引起的原因是:(1)距离误差:?距离偏移?传播影响?斜距皎正(2)方位误差:?方位偏移?对正北不准?天线倾斜(3)高度误差?仰角误差?2D雷达无高度信息一6一卷∞那如为∞m0(4)时间误差:?雷达观测目标不同步?时钟同步误差(5)定位误差:?雷达本身的位置定位误差(6)座标转换误差,?对实际地球进行理想化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很多文献讨论了误差的校正方法D:][】;典型的自配准校正算法步骤是,(1)平滑和调整来自每个雷达目标点的时间,产生点的一个小集合(定义为.超点"),(2)调整"超点",计算巳知偏差,(3)校正大气折射影响的"超点"距离,(4)对每个"超点",计算两部雷达观测目标不同位置时的协方差矩阵I(5)采用最大似然法求解偏差集合'(6)预测偏差的变化.4.3系统仿真计算机仿真学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大系统工程研究尤其应将仿真1'n:放在首位.在雷达组网研究领域,仿真可分为如下五个部分.(1)用户模型环境判断(如威胁估价,碰撞报警)?作出决策(武器分配,雷达管理)各种动作的实现(2)环境产生目标,数目,类型(如飞机,拦截器等),参数(RCS,特征),轨迹干扰t杂波,干扰机,射频干扰(3)雷达(网)模型数目?类型(单/双基地)?特性(观测值,精度,威力)站址/几何位置?地形遮蔽/多路径?组网结构(4)雷达(网)数据处理航迹起始/终止?相关?滤波/预测自适应特性?航迹状态?数据融合/多雷达航迹失配/平台补偿?空情产生(5)系统的性能估价目标和干扰图?雷达状态?航迹精度(位置,速度,航向)航迹批号/寿命/类型?航迹质量/属性置信度?用户策略/行动的效率性能估价显示4.4通信通信方式主要与检测形式相互制约,这在前面已谈到.在组网工作中,通信是桥梁,是整1,网的命脉.更深入地分析已有较多文献论述.5反隐身雷达网设想经过对隐身技术的研究和雷达组网的分析,我们认为构成反隐身情报雷达网,应采用集lf】式数据处理结构,其雷达网重叠系数应达到3至4,通信传输速率至少为4800bit/s,网内雷达7一站他川GPS统一计时对齐,数据处理F_而选IR球极投影平面,其系统组成框图如图6所示.6结束语在雷达组网技术基本成熟后,应考虑多传感器的组网问题.由于各传感器的特点不同,获取的目标性能参数及精度都不相同,这将给我们对付"四抗"提供更多的信息,由此也可极大地提高对目标的识别能力.随着对神经网络理论的深入研究,组网的核心——数据融合也将得到更快地发展.一8一一J心理机信系统接口l存储J座标转换l数据配准或关联l相关,l航●}一一———月『1lf.:CU维护lI…一一L]箭删I一4显示1.报旧6隐身雷达网不统组成艇阔反馈与反控E1-][2][3][4][5][6][7][83[9][103[11][12]参考文献彭获由.区域性雷达群组网.电子科学技术评论,1992.3,PPI'--,6 EdwardWaltzandJamesLlinas.MuhisensorDataFusion.ArtechHouse1990 DavidLHal1.MathematicalTechniquesinMuhisensorDataFusion,ArtechHouse 1992JamesLlinas着,耿立贤译.ASurveyofTechniquesforCISDataFusion.现代电子一l 程,1992.2,PP43"--51A.Farina着,匡永胜等译.雷达数据处理(第一卷).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parisonofTwo—SensorTrackingMethodsBasedonStateV ectorFusionandMeasurementFusion.IEEEAES一4,NO.4.July1988.PP447~449YBAR—SHALOM.'CommentsonComparisonofTwo—SensorTrackingMethods BasedonStateV ectorFusionandMeasurementFusion'.IEEEAES一24.NO.4July1988.PP456~457A.Farina着,孙龙祥等译.雷达数据处理(第二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陈树新.雷达目标模糊识别与分类.空军电讯工程学院,NO.11992,PP51"-'56戴震等.飞机目标的特征选择和提取.全国第一届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10上海,PP126"-127',AntonioRElias—Fust~et.Constantfalsealarmrateforaradardatafusioncenter withNparalleldistributedcellaveragingreceivers.IntRadarConf1990,PP507~-5l0 EgilsSviestins.Truemulti—radartrackingforairdefencesystem.IntRadarCouf1990.PP612~614[13-]REGISTRAT10NERRORSINANETTEDAIRSURVEILANCESYSTEM.ADA093691.1980.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课程论文题目遮盖性干扰简述及其仿真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徐鸿亚学号 201322020235遮盖性干扰简述及其仿真【摘要】本文对遮盖性干扰进行概述,并对其中的噪声调幅干扰和噪声调相干扰进行了仿真。
【关键词】遮盖性干扰;matlab仿真引言:雷达干扰,扰敌或欺骗敌方雷达设备,使其效能降低或丧失的电子干扰。
可分为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前者主要是在雷达显示器上形成强杂波背景或大量假目标回波,使雷达的探测能力降低;后者主要有角度、距离、速度和假目标欺骗等,以破坏雷达操纵员或雷达自动跟踪系统对目标的识别和跟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磁空间的对抗与反对抗越来越激烈,雷达进攻性干扰已经成为现代战场上的一种重要作战手段,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雷达进攻性干扰必然是雷达对抗发展的主要趋势。
雷达是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检测发现目标的存在并测量其参数信息的,而干扰的目的就是破坏或阻碍雷达发现目标、测量目标参数。
当该空间存在目标时,该信号会受到目标距离、角度、速度和其它参数的调制,成为回波s R(t)。
在接收机中,通过对接收信号的分析解调,可得到有关目标的距离、角度、速度等信息。
图中,增加的信号C(t),是因为雷达接收的信号中除了目标回波外,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噪声,如多径回波、天线噪声、宇宙射电等,正是由于这些噪声的存在才影响了雷达对目标的检测能力。
可见,如果在s R(t)中,人为引入噪声和干扰信号或利用吸收材料等措施减弱目标回波都可以阻碍雷达对目标信息的正常检测,达到干扰的目的。
遮盖性干扰的作用和分类:1.遮盖性干扰的作用:遮盖性干扰就是用噪声或类似噪声的干扰信号遮盖或淹没有用信号,阻止雷达检测目标信息。
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一部雷达都有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雷达对目标的检测是在这些噪声中进行的,其检测又是基于一定的概率准则的。
一般来说,如果目标信号能量S 与噪声能量N 相比(信噪比S/N ),超过检测门限D,则可以保证在一定虚警概率P fa 的条件下达到一定的检测概率P d ,简单称为可发现目标,否则便认为不可发现目标。
遮盖干扰就是使强干扰功率进入雷达接收机,尽可能降低信噪比S/N,造成雷达对目标检测的困难。
2. 遮盖性干扰的分类:按照干扰信号中心频率f j 、谱宽Δf j 相对于雷达接收机中心频率f s 、带宽Δf r 的关系,遮盖性干扰可以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和扫频式干扰。
2.1瞄准式干扰:瞄准式干扰一般满足:采用瞄准式干扰必须首先测得雷达信号频率f s ,然后把干扰机频率f j 调整到雷达的频率上,保证以较窄的Δf j 覆盖Δf r ,这一过程称为频率引导。
瞄准式干扰的主要优点是在Δf r 内的干扰功率强,是遮盖干扰的首选方式,缺点是对频率引导的要求高,有时甚至是难以实现的2.2阻塞式干扰:阻塞式干扰一般满足:Δf j >5Δf r , f s ∈[f j -Δf j /2,f j +Δf j /2]由于阻塞式干扰Δf j 相对较宽,对频率引导精度的要求低,频率引导设备简单。
此外,由于其Δf j 宽,便于同时干扰频率分集雷达、频率捷变雷达和多部不同工作频率的雷达。
其缺点是在Δf r 内的干扰功率密度低。
2.3扫频式干扰:扫频式干扰一般满足:,(2~5)j s j rf f f f ∆∆≈=Δf j =(2~5)Δf r , f s =f j (t),t ∈[0,T ]即干扰的中心频率为连续、以T 为周期的函数。
扫频干扰可对雷达造成周期性间断的强干扰,扫频的范围较宽,也能够干扰频率分集雷达、频率捷变雷达和多部不同工作频率的雷达。
应当指出的是,实际干扰机可以根据具体雷达的载频调制情况,对上述基本形式进行组合,如多频率点瞄准式干扰、分段阻塞式干扰、扫频锁定式干扰等。
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干扰效果表现为:雷达或含有雷达的作战系统由于受到干扰而造成的作战性能的下降。
以某种合理、定量的方法描述此作战性能的下降称为干扰的效果度量。
因此,干扰的效果度量是作战双方都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
选择何种指标衡量雷达或含有雷达的作战系统在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性能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根据遮盖性干扰的原理,目前对雷达本身作战性能的度量指标主要确定为检测概率P d ,即在保持虚警概率不变的情况下,实施遮盖性干扰前后P d 的绝对值和相对变化。
由于P d 是信噪比的函数,所以也将这种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方法简称为功率准则。
含有雷达的作战系统很多,对它的干扰效果度量方法统称为作战效能准则,它还需要根据具体作战系统、作战目的进行指标的具体化,如空袭作战的突防概率、攻击有效概率、飞机生存概率等。
根据聂曼—皮尔逊检测准则,P d 是信噪比S/N 的单调函数,其中S 和N 分别表示雷达接收机线性系统输出端(通常为中放输出端)的目标回波信号功率和高斯噪声功率(功率谱对应于线性系统响应)。
当进入雷达接收机线性系统的干扰信号为非高斯噪声时,只需进行噪声质量因子的等效修订。
此外,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对P d 进行实际的统计测量,也可以通过对S 、N 的功率调整对P d 进行控制,因此,功率准则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可测性和可控性。
根据检测原理,S/N 越低,P d 越小,有时尽管N 已经很大,但只要P d ≠0,在理论上,雷达对目标总有一定的发现可能。
因此,从遮盖性干扰机设计的观点,要求P d =0,显然是不合理的。
根据作战实际,国内外普遍将P d ≤0.1作为遮盖性干扰有效的标准,并将此时在雷达接收机线性系统输出端干扰信号功率P j 与目标回波信号功率P s 的比值定义为压制系数K a , 0.1d j a p s P K P ==K a 是干扰信号调制样式、干扰信号质量、接收机响应特性、信号处理方式等的综合性函数。
将功率准则应用于雷达的威力范围,则将干扰机能够有效干扰的区域称为有效干扰区V j ,并以对V j 的综合评价函数E(V j )作为干扰系统综合干扰效果的考核标准: 式中的W(V)为空间评价因子,以表现对于不同空间位置有效干扰的重要性。
3.最佳遮盖干扰波形:雷达对目标的检测是在噪声中进行的,对于接收信号作出有无目标的两种假设检验具有不确定性,即后验不确定性。
因此,最佳干扰波形就是随机性最强(或不确定性最大)的波形。
衡量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量是熵(Entropy,也称为信息量),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来说,其平均信息量定义为。
其中,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为x 1,x 2,…,x m ,其对应的概率为P 1,P 2,…,P m , 。
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来说,式中,p(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熵的单位根据a 的取值而变化,当a=2时,H 的单位为比特;当a=e 时,H 的单位为奈特;当a=10时,H 的单位为哈特莱。
a 的选取一般视H(x)的计算方便,在下面的讨论中选取a=e 。
对于相同的a,熵值越大,则不确定性越强;同时,随机变量的方差(平均功率)越大,熵值也越大。
由此说明:在相同功率的条件下,雷达接收机线性系统中具有最大熵的干扰波形为最佳干扰波形。
这样,最佳干扰波形的设计问题就是在给定平均功率条件下,求解具有最大熵的干扰信号的概率分布问题。
根据拉格朗日常数变易法,已知函数方程:和m 个函数方程的限制条件:()()j j V E V W V dV=⎰1()log m i a ii H x P P ==-∑11m i i P ==∑()()log ()a H x p x p x dx ∞-∞=-⎰(,)ba F x p dx Φ=⎰1122(,)(,)(,)b a b a b m m ax p dx C x p dx C x p dx C ϕϕϕ⎧=⎪⎪=⎪⎨⎪⎪=⎪⎩⎰⎰⎰式中φ1,φ2,…,φm 为限制条件中给定的函数,则(6―5)式的极值可以由上面m 个方程和下式决定:其中λ1,λ2,…,λm 是拉格朗日常数。
代入最大熵函数求解,则已知:从而有再利用限制条件,可以得到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在平均功率限制条件下,噪声为正态分布时,其熵值最大,为最佳遮盖干扰波形。
研究最佳干扰信号的目的是建立比较各种干扰信号优劣的标准。
实际干扰信号可能有偏于最佳干扰信号,如果能计算或测量出它们相对于最佳干扰信号在遮盖性能上的损失,便可以判断各种实际的干扰信号在遮盖性能上的优劣。
衡量实际干扰信号质量的量是噪声质量因素ηn 。
其定义为:在相同的遮盖效果条件(相同 熵H j0=H j )下,理想干扰信号所需的功率P j0和实际干扰信号所需的干扰功率之比, 即12120m m F p p p p ϕϕϕλλλ∂∂∂∂++++=∂∂∂∂ 22()()ln ()()1()H x p x p x dx p x dx x p x dx σ∞-∞∞-∞∞-∞⎧=-⎪⎪=⎨⎪⎪=⎩⎰⎰⎰2121221()ln ()()()()x F p x p x p x x p x p x e λλϕϕ-+⎧=-⎪=⎨⎪=⎩=222max ()()()ln ()x p x H x p x p x dx σ-∞-∞==-=⎰0j j j n H H j P P η==通常,ηn≤1。
这样,只要知道正态噪声干扰时所要求的干扰功率再乘以一个修正因子,便可以得到有效干扰时所需的实际干扰信号的功率。
应当指出,一般情况下的实际干扰信号的概率密度难以用数学公式描述,或者难以计算它们的熵,故常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噪声质量因素。
4.射频噪声干扰:窄带高斯过程:J(t)=U n(t)cos[ωj t+φ(t)](6―10)称为射频噪声干扰。
其中包络函数U n(t)服从瑞利分布,相位函数φ(t)服从[0,2π]均匀分布,且与U n(t)相互独立,载频ωj为常数,且远大于J(t)的谱宽。
由于J(t)的制取一般是对低功率噪声的滤波和放大,所以又称为直接放大的噪声(DINA)。
典型的雷达接收机如上图(a)所示,它由混频器、中放、检波器和视频放大器组成,其工作原理可用图(b)的模型来描述。
这里线性系统I代表混频器和中放。
虽然混频器本身是非线性器件,但由于中放的选择性,混频器不会改变输入信号的时间特性以及频谱间的相对关系,它只是把射频信号(包括干扰)变成中频。
线性系统I的带宽决定于中放的带宽。
检波器是非线性系统,它对中放输出的包络进行变换。
线性系统II表示接收机的视放。
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输入干扰信号J(t)的功率谱G j(f)与线性系统I的频率响应H i(f)都具有矩形特性。
我们先考虑只有干扰时的情况。
5.噪声调幅干扰:广义平稳随机过程:J(t)=[U0+U n(t)]cos[ωj t+φ](6―36)称为噪声调幅干扰。
其中,调制噪声U n(t)为零均值,方差为σ2n,在区间[-U0,∞)分布的广义平稳随机过程,φ为[0,2π]均匀分布,且为与U n(t)独立的随机变量,U0、ωj为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