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毕生学习的学习观,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为学生的连续发展奠定基础。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1一. 目标1. 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2. 彩操作活动中付息5之内的数数3. 学习按数量取物二. 准备贴有点卡的塑料袋(同幼儿数)、串珠积木六篮、动物图形卡1——5一套三. 进程(一)集体活动1. 师以小狗开糖果店的游戏来应起幼儿的爱好师:今天又各客人来我们班作客,你们看是谁?(小狗)师:小狗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忙,有很多的小动物来帮忙,看看是谁来了?2.复习5之内的数数师:这是谁?有几只?(师逐一出示动物卡片,幼儿伸出手指导数,并说出总数)(二)操作活动1. 装糖(1) 师:来了这么多的`小动物,可是还是来不及。
小朋友们愿意帮助小狗吗?(2) 提出要求师:先每人拿一只塑料袋,数数上面有几个点子,就往里装几粒糖,一边装一边数,最后说:“我装了×粒糖。
”(3) 师示范一次(4) 幼儿操作,教师巡查指导(5) 提问:你装了几粒糖?为何装了×粒糖?2. 送糖(1) 师:请小朋友把糖送到糖果店的柜台里。
(2) 提出要求师:你有几粒糖就放在有几个图形的框子里。
一边送一边说:“我送了×粒糖。
”(3) 师示范一次(4)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3. 结束活动师:小狗说谢谢你们,欢迎你们到他的店里买糖吃。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2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视察摸索、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进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换、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2、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验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计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第一次商后有余数)的笔算。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小棒等信息窗1 按时交货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口算除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知道有关风筝的哪些情况?学生交流。
风筝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风筝厂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情境图)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交流:这是风筝厂的一个加工车间,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把你的发现和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说,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引导列式: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天做多少只鹰风筝”好吗?谁会列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0÷2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4、学生独立探索:究竟每天做多少只鹰风筝?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独立探究,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024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
2024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四章《整数及其运算》的第一节“认识整数”和第二节“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详细内容涉及整数的概念、分类、数轴上的表示,以及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了解整数的分类,并能够在数轴上正确表示整数;学会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整数运算的熟练度。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整数的概念、分类及数轴上的表示;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数轴、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整数场景,如楼梯、车牌号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整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整数的概念、分类及数轴上的表示,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整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整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整数及其加减法运算2. 内容:整数的概念、分类及数轴上的表示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根据数轴上的整数,完成相应的填空。
(2)选择题:判断整数加减法运算的正确性。
(3)应用题:解决生活中的整数加减法问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整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探究性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口算、估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口算、估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口算;2.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使用估算策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能够使用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口算、估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建立估算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估算策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教师以图示、讲解、实例等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口算技巧和估算思维方式。
2.分组合作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口算、估算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口算学习(1)口算加法的学习1.回忆加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给出10以内简单的加法,教师和学生一起口算。
3.教师出示10以内加法,要求学生口算得出结果,并核对答案。
(2)口算减法的学习1.回忆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给出10以内简单的减法,教师和学生一起口算。
3.教师出示10以内减法,要求学生口算得出结果,并核对答案。
2. 估算学习(1)估算的定义和意义1.解释估算的定义和意义;2.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2)估算从哪些方面入手1.教师讲解估算的方法和策略;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3)估算的优点1.介绍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优点;2.给出实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估算策略。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并通过抽查、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2.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每日完成日常口算作业;2.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整数的认识(1.11.4节)1.1 超前认识整数1.2 认识自然数1.3 认识整数1.4 数轴的认识2. 第二章:加减法(2.12.4节)2.1 100以内的加减法2.2 1000以内的加减法2.3 加减法的估算2.4 加减法的应用3. 第三章:乘法(3.13.3节)3.1 表内乘法3.2 乘法口诀3.3 乘法的应用4. 第四章:时间与测量(4.14.3节)4.1 认识时间4.2 认识长度单位4.3 认识质量单位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理解数轴的表示方法。
2. 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10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数概念的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
2. 教学重点:数轴的认识,100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轴模型,计算器,乘法口诀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整数,理解数轴的表示方法。
2. 例题讲解:讲解100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计算方法,以及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整数的认识数轴的认识,整数的概念。
2. 第二章:加减法10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法的估算。
3. 第三章:乘法表内乘法,乘法口诀。
4. 第四章:时间与测量认识时间,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完成练习册第14页。
第二章:完成练习册第58页。
第三章:完成练习册第912页。
第四章:完成练习册第1316页。
答案:见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2. 引导学生置疑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二、探究新知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022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页 共45页
受一下农村的新气象,好吗?(板书:走进新农村) 二、质疑新知 (一)活动 1 我们首先来到凤凰村(引导看课本 52 页情境图)观察一下
凤凰村有哪些景点?小组交流。 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第9页 共45页
探索出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 3、能用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 4、估算初步。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算法思维、对不同算法的分析。 教具准备: 位值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大屏幕出示口算(5 道题) 师: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看题在答题纸上写答案,开始! (核对答案) 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
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 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
第3页 共45页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 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 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 8 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 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 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 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 算出这两个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 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1 厘米,周长是(2+1)
2024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涉及第二章《整数及其运算》的第二、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整数的认识与比较,以及加法和减法运算。
具体章节内容为:2.1 整数及数轴;2.2 整数的大小比较;2.3 加法运算;2.4 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理解数轴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读写整数。
2. 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数轴和直观比较整数的大小,熟练进行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数的大小比较,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教学重点:整数的读写,数轴的使用,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轴挂图,加减法运算卡片,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彩色笔,加减法运算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整数,如人数、物品数量等,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整数及其读写(10分钟)讲解整数的定义,引导学生读写整数,通过数轴挂图展示整数的顺序。
3. 教学整数的大小比较(15分钟)利用数轴挂图,讲解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教学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运算的顺序和规则。
5.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加减法运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整数及其读写2. 整数的大小比较3. 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4. 数轴表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一百,五百,一千。
(2)32 < 45 < 67 < 89。
(3)579,46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数轴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第一单元《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千以内数的读写。
2.数数、识数。
3.千以内数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千以内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的名称。
2.教学互动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数,从1数到1000,让学生体会千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比赛,看哪个小组数得最快、最准确。
3.教学讲解讲解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和读写规则。
4.练习巩固5.应用拓展学生利用千以内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距离等。
6.课堂小结二、第二单元《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3.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运算名称。
2.教学互动老师通过实例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教学讲解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
4.练习巩固5.应用拓展学生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距离等。
6.课堂小结三、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和分类。
2.培养学生识别和画角的能力。
【教学内容】1.角的定义和分类。
2.角的识别和画法。
3.角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2.教学互动老师通过实例讲解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3.教学讲解讲解角的识别和画法,让学生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角的识别和画法练习,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应用拓展学生利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测量角度等。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数学:认识货币、时间、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2. 数的认识:理解万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数序、数位、计数单位,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3. 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4. 几何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分类和简单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几何图形的特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认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几何图形的特征。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物模型、图片、尺子、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布置适量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知识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3. 例题:展示例题,突出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2)用万以内的数进行加减法计算,并估算结果。
(3)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并进行简单测量。
2. 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2024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活中的数1.1 认识整百数1.2 认识分数1.3 认识货币2. 第2章:图形与几何2.1 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2.2 认识平面图形2.3 认识方向和位置3. 第3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1 数据的收集3.2 数据的整理3.3 统计图表4. 第4章:乘法与除法4.1 表内乘法4.2 乘法口诀4.3 除法初步认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百数、分数、货币的概念;认识线段、直线、射线、角、平面图形、方向和位置;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熟练运用表内乘法、乘法口诀和除法初步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乘法口诀、除法初步认识。
2. 教学重点:整百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表内乘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量角器、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2. 重要概念、公式、方法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4.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整百数的读写、比较大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货币,进行简单换算识别平面图形,计算周长和面积表内乘法、乘法口诀、除法初步应用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作业题,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一起看看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学内容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求平均数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_——_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第38页例1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5.小组合作学习6.小组汇报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四.巩固练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例2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_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小结.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_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_.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教材解读】《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⑴情境导入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板书封闭图形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补充板书:或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二)认识面积单位: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3.汇报学习收获: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2.做课本76页第4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小明身高_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年.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二.新授.1.课题:认识年.月.日.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2.认识年历.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3.认识平年和闰年.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_84._88._92年都是闰年.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___4_9__44_55_0_976_87_942400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初步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
o学生能够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o学生能够使用天平、盘秤等称量工具,称量较轻或较重的物品,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实践、体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不同质量单位的重量。
o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o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o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o渗透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等社会公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o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o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并会运用克、千克、吨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o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估测物品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各种标有质量的物品(如盐、糖、大米、水果等)、动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作业本等学习用品,以及自己喜欢的物品或水果用于称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一:猜谜语,激兴趣教师出示谜语:“小小秤砣压千斤,称出东西轻与重。
”引导学生猜出谜底是“秤”,并引出本课主题——质量单位的认识。
活动二:动物体重猜猜看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如小白鼠、小兔子、河马、大象等),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体重,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不同的质量单位来表示它们的体重。
通过讨论,引出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活动一:认识克1.猜一猜:让学生猜测1克有多重,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与1克重量相近的物品(如一粒黄豆、一枚2分硬币等)。
2.称一称:教师使用天平称量学生猜测的物品,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准确。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篇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0-100之间的认读、读写、比较、大小排序等基本数学概念。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3. 学会使用适当的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和作图。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字与算法1. 学习0-100的认读。
2. 学习数字的读写。
3. 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和排序。
4. 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第二单元:数量与运算1. 学习数量的概念。
2. 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3. 学习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进一步运算。
第三单元:积与商1. 学习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2. 学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3. 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第四单元:长度和重量1. 学习长度和重量的基本概念。
2. 学习测量长度和重量的方法。
3. 学习解决与长度和重量相关的问题。
第五单元:容量和时间1. 学习容量和时间的基本概念。
2. 学习测量容量和时间的方法。
3. 学习解决与容量和时间相关的问题。
教学活动安排:1. 利用图片、实物、游戏等教具,直观地教授数字的认读、读写、比较、排序等基本数学概念。
2. 运用故事、情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3. 利用数学游戏、实际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5. 制定练习册、作业本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定期进行小测验和综合性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2. 定期进行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能力和解题方法是否正确。
4. 进行期末考试或大作业,检查学生对全部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备注:该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认识和书写从0到9的数字,并能正确念出数字的名字。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位数乘一位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包括进位和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及时验算的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难点:处理乘法中的进位问题,特别是连续进位的情况。
教具学具:•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口算复习:教师出示几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如:26×4、115×5、224×4等,让学生快速口答,并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2.笔算复习:教师再出示几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题,如:48×3、135×2等,请学生尝试笔算,并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等。
3.情境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富饶的大海景象,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海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丰富的海产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海,去探究一下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展示信息窗1的情境图)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1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买2筐蟹需要多少钱?”“买扇贝一共需要多少元?”等问题。
2.探究不进位乘法:教师以“买2筐蟹需要多少钱?”为例,引导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观察并思考。
o教师讲解:先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得数的末尾就和那一位对齐。
如果乘积没有超过10,就不需要进位。
o学生试做:让学生独立完成234×5的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4篇)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4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二、学习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
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
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件)三、试一试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
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
A同学:第3组第2座B同学:第2组第5座C同学:第4组第3个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
四、闯关练习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
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
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
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
3、找图书。
(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整数认识》:第1节整数的认识、第2节整数的加减法、第3节整数的乘除法;2.第二章《图形与几何》:第1节直线、线段和射线、第2节角、第3节三角形、第4节四边形;3.第三章《计量单位》:第1节长度单位、第2节质量单位、第3节货币单位;4.第四章《加法和减法》:第1节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第2节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5.第五章《乘法与除法》:第1节表内乘法、第2节除法、第3节乘除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基本概念,能熟练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2.认识图形与几何,了解各种图形的性质和分类;3.熟悉计量单位,能够进行长度、质量、货币的换算;4.提高计算能力,熟练进行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5.掌握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方法,能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整数乘除法运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乘除混合运算;2.教学重点:整数概念的理解、图形与几何的认识、计量单位的换算、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计算器;2.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2.新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3.实践: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布置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教学内容:按照章节和内容,分板块书写;3.重点与难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突出重点和难点;4.例题与解答:书写清晰,步骤详细。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整数加减乘除运算各10题;(2)图形与几何填空题、选择题各5题;(3)计量单位换算题5题;(4)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运算题10题;(5)乘除混合运算题5题。
2.作业答案:按照题目顺序,给出详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数学竞赛题、趣味数学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2—10页,克、千克的认识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2. 引导学生置疑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二、探究新知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1.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2.跟随着老师实际操作、体验。
3.观察标尺指针所处的位置。
4.体验: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5.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克重的物品。
6.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的重量。
7.体验两袋盐放在手中有多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8.思考,寻找日常生活中大约有1千克重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1. 谈话交流: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激发兴趣)2. 课堂检测3. 组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学生自由谈论、交流做“自主练习”P6—1、2题。
3. 对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品等)进行估测、称量,然后进行比较,测查自己估测得是否准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五、布置作业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板书设计克、千克的认识克 g千克 kg1千克=1000克教学反思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不太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练习与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两个单位的使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材5页认识吨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袋装大米教法与学法设计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
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教与学的过程一、沟通旧知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
(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思考交流口头解答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一条鲸鱼体重约34()2.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独立计算,汇报交流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 教学吨的认识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出示: 3吨=()千克8000千克=()吨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举例: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练习质疑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四、巩固与反思 1. 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 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9000克=()千克3.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独立计算,然后汇报五、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自由交流六、作业设计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板书设计认识吨(t)1吨=1000千克教学反思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
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材6——9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观察情境图——搜索信息——提出问题——探究交流——获得新知——拓展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教具准备秤、生活实物教法与学法设计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与学的过程一、导课复习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二、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3) 2瓶矿泉水重约() 4) 7粒黄豆约重()3、自主练习P8—1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思考解答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小组内交流,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三、拓展延伸薯片薯片200g 150g2.5元 2.5元你会买哪种,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总结四、作业布置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练习,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范本)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 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课时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观察情境图——搜索信息——提出问题——探究分析——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具准备情境图、实物教法与学法设计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与学的过程一、引导复习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回顾交流汇报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
解决问题铅球篮球乒乓球杠铃4 650 4 50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二、情境导入1. 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估一估思考交流汇报小组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合作解疑。
三、总结评价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四、作业设计实践作业: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物品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数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