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叔本华的人类悲剧与艺术悲剧观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哲学
如果一个东西要存在就得被感知,那么当你没有在知 觉它时,对这个东西而言会发生什么情况? 叔本华坚持认为,一个对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进行了 细致反思的人会发现,
"他所认识到的并不是太阳或是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 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
他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但 除了知觉到的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一个更实在的世界。 叔本华说,这意味着“对于认识而存在的一切,因而 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联的对象,…都只是表 象。"
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 满足了。’我最后毕竟走到了。
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 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已心满意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 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 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 的哲学。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 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 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 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 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 慰;
3、痛苦的解脱在于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人生的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当然如果真正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悲剧的看法被认为是独特而深刻的。
悲剧是文学和戏剧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人类生活中的痛苦、矛盾和灾难为主题,通过揭示人性的悲剧性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叔本华看来,悲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类存在的真实反映。
他认为,悲剧揭示了人类无法逃避的苦难和绝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真理的探索。
叔本华认为,悲剧之所以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深层次的存在问题。
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经历着剧烈的痛苦和挣扎,他们面对的是世俗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正是通过这种对痛苦的真实描绘,悲剧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叔本华认为,悲剧之所以具有长久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普遍和永恒的矛盾。
人类一生中无法摆脱的苦难和痛苦,以及对幸福的追求,构成了悲剧的核心主题。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而幸福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
悲剧通过展现这种矛盾,让观众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和无法逃避的命运,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叔本华还强调了悲剧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抵御现实生活的痛苦和绝望。
悲剧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转化为审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慰藉。
在叔本华看来,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生命中的困境和苦难。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文艺批评和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与悲剧的主题相契合,他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生命和痛苦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真相和存在的意义。
叔本华对悲剧的看法认为它是对人类生活中痛苦和绝望的真实反映,通过揭示人性的悲剧性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1、叔本华认为悲剧是文艺上的最高成就,悲剧专门表现人的不幸,人的痛苦生来就有,不可避免。
2、悲剧放弃说
叔本华认为最后的结局是悲剧人物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地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享乐。
悲剧人物这种退让是由其自身意志决定的,而非两种矛盾力量对抗的结果。
1、叔本华认为悲剧对人来说对人有艺术拯救(休歇)和伦理拯救(对意志否定)的双重效果
2、叔本华的悲剧观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
因为在人类生存的世界中,痛苦和不幸无处不在,所以,悲剧随时都会发生。
悲剧人物的不幸,不是由于自身缺陷,而是由于人类的局限造成的。
5、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类:
一种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可称为“恶人悲剧”; (《奥赛罗》) 二是由于“盲目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可称为“命运悲剧”; ( 《俄狄浦斯王》)
三是悲剧的发生不是由于例外或异常,而是油然而发,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因此,它几乎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东西,故更可怕。
可称之为“普通悲剧”。
它最为惨烈。
( 《哈姆雷特》)
6、意义
叔本华不是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站在“绝对理念”的高度来俯视人类的不幸,而是以一个感性的、个体的、活生生的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人生的悲剧。
因此,他并不特别看重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要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去发现悲剧的意义。
《叔本华的悲剧》读后感
《叔本华的悲剧》读后感《叔本华的悲剧》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叔本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叔本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无奈与悲哀。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苦难,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财富、名誉还是爱情,都无法满足人类的欲望,最终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苦难。
人类不断追求着虚幻的幸福,却永远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生命的终结只是一场无情的毁灭。
他认为人类的生活就像是一个无休止的轮回,不断重复着相同的悲剧。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只是一种过程,最终都将归于虚无。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让我深深反思人类的存在意义。
在这个充满焦虑和困惑的时代,人们不断追求着物质和享乐,却忽略了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我们似乎忘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迷失在繁忙的生活中,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
读完《叔本华的悲剧》,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
或许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场悲剧,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意义。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走下去。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或许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场悲剧,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意义。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走下去。
通过阅读《叔本华的悲剧》,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悲哀,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或许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这场悲剧,如何在无常的生活中寻找一丝意义。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走下去。
总的来说,读完《叔本华的悲剧》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悲剧观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悲
剧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类
的终极命运是失败和死亡。
他通过对“悲剧”的研究来探讨人类的悲
惨命运和生存的道路。
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认为,悲
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是英雄,他们经常遭受不幸,最终也无法摆脱灾难
的命运。
他把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称为“命运的铁环”,这是一个凌
驾于英雄身上的超自然力量,无法被任何人所掌控。
叔本华认为,悲剧中所展现的痛苦和苦难,是我们生活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和幸福,而生命的本质却又使我
们无法在这个追求中获得满足。
我们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而我们的痛
苦和苦难则是永恒的。
我们的人生不仅仅是一场徒劳的争斗,也是一
个必然走向失败和死亡的旅程。
虽然叔本华的悲剧观听起来颇为悲观,但他也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
他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抱着“无脚本主义”的态度,不断地改
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要被命运的铁环所束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
会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去寻求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剧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矛盾,并提供了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坚持生命的意义,并尽力去摆脱命运的
铁环,寻找更高级的美和美学体验。
浅析叔本华的悲剧主义人生观
浅析叔本华的悲剧主义人生观作者:祝铭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西方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的哲学理论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十分关注人类的痛苦。
他从人自身出发,创造以意志和表象为基础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来的悲观论调。
要想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就要对意志进行否定。
其悲剧主义人生观,实际蕴含着一定的积极价值,对当今人类解决现代性的困惑仍然具有积极的意蕴。
关键词:叔本华;悲剧人生观;意志;痛苦;积极价值一、叔本华悲剧主义人生观的历史渊源叔本华活跃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他思想中洋溢的悲观主义色彩与一直承受官僚封建反革命势力打压的资产阶级的悲观情绪相吻合,也揉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对现实中的现象有深刻的见解,迎合了当时大部分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与资产阶级逃避现实的风气。
叔本华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追逐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显现,进而推导出人生痛苦,悲观的论调。
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便在其影响和作用下应运而生。
二、叔本华悲剧主义人生观观的主要内容(一)意志与痛苦“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是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叔本华将现实世界归结为意志的表象,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完全基于它与人的关系之中的,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受着主体人的制约,世界永远只是主体表象的客体,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人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的表象世界。
叔本华又将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
他从认识论出发一反康德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将非理性,超理性的直观认识称为知性认识,这种知性认识是对表象的一种悟性直观。
在叔本华看来,人既是具有知性和理性这两者思维,知性通过直观和感知从而产生对象和客体,即为直观的表象。
理性是以知性为根源,对表象形成概念,是抽象的表象,但只是一种表象的表象。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在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哲学体系中,悲观主义是他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而且我们无法摆脱这些不可避免的困境。
以下是叔本华一些著名的悲观主义名言,它们深刻地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观点。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他说:“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我们内心的欲望。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人类本性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欲望和渴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痛苦和纷争。
叔本华还强调了人类的无能为力和命运的无情。
他说:“人类是一棵受苦受难而活的树,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暗示着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和奋斗,最终我们都无法逃脱遭遇的痛苦和困境。
叔本华也对人们的欲望和追求进行了批判。
他说:“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永远无法满足。
人类的欲望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和烦恼。
”这句话揭示了叔本华对人类贪欲无止境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尽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给人以沮丧和绝望的感觉,但他的观点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讨论。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提醒人们审视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并思考人生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叔本华的观点所带来的启示。
他的悲观主义思想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感激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同时也要有所启发,追求内在的平和和满足,而不是永远追逐无意义的欲望。
总体而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名言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观点。
尽管这些思想可能令人感到沮丧,但它们也给予了我们对自身欲望和追求的反思,并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平和。
悲观主义或许会引发争议和反对意见,但它在哲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论叔本华的人类悲剧与艺术悲剧观
~+ =>R , ø ß Íü Íü A f _ %JOd à J& À ÔÔ! Å «J<Odà« wMë¤:vOc Ô K O! R ipqÔ %¤ ëf w : QO 6 h 4 Í ! %¤rNOh i! ·üÏOúOI W! %¤)µ 4 =à O q v £ $ ~Åc ¨ YUw A f % Rhº ¨ A fO Z O3 ¬i! ±Z¬ÏÔÕ@:Oúú&ÅRu % @ ÃÏ ~ Ostúv & cR ë UþO 6 h! ø OÍü AÆÀ Ô! c Rë>?Å«6h &ÍüUMëOëUþOÅ 6 h! Ì ÿR8@;æ ;úO3 cÌÿ R8Të ú v R Ï ~ØÔm:O! h ð Æ[Ou y R¶ # O! ~| À ÕR!y K@ ; æ å ¤O& iUÅ @ q¨ ÅÏ O RÅu%O ï Æ ë z° Ï @èëÏORcÆðcOu%! ¶ úv! ϶R& &Uw! Å6 hRëÏWOm ³& ø OÍüO aÒ^$ RiÅÆ ÎÏ < >?6 h % + C¤úO& §^* : u % O Ïp R Ò ±= *& = * R $ R O% dÖK O&ÃRc ¨ p É @ ¨ ú OdPi !
" 9 #
9 $ # =8 % ! " %&’(# c%"$ ,! È -de2¨¨J5X67&
9 $ ;
%!"#$%! " " # ) $
’4 Ó! ÒÓ4 iY O 6 h ¨ ú Ó x ¶ pq O w ¢! êê , p hOuq! A *Y_& ^ Ã R 8 Ü AB O! æ& µz8T¢ gÏ@:Å~ABO! <R ð c u U& U w! vwª%:O _ 1&+ h U «Oi w Ý - ¨4 Ý <RÅvO M û ÏW U «O! , k4 ~ZÓOKO@ðOÎ! y_&
《白夜行》悲剧观念探究——以叔本
089[摘 要]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重量级作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读者群体,其创作的推理小说也凭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独特精巧的推理手法和背后发人深省的社会意义不断创造着销量神话。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之间的凄美爱情为主线,通过不断转换的叙事视角和逻辑缜密的巧妙推理不断揭示着案件的真相,同时也默默控诉了日本泡沫经济后的种种社会问题,更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段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剧故事。
以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视角探究了小说《白夜行》的悲剧观念。
[关 键 词] 东野圭吾;《白夜行》;叔本华;悲剧观念《白夜行》悲剧观念探究——以叔本华悲观主义为视角陈柏竹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曾凭借多部作品斩获“直木奖”等日本文学界的多项大奖。
作为亚洲重量级作家的东野圭吾备受广大推理小说迷的喜爱。
1985年,东野圭吾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从此之后以职业作家身份从事专职写作。
1999年,《秘密》获得第52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并且入围第120届“直木奖”。
此后凭借《白夜行》《单恋》《信》《幻夜》等作品四度入围“直木奖”。
2006年,《嫌疑人X 的献身》获得了134届“直木奖”、第3回“本屋大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
《白夜行》出版后更是引起巨大轰动,并且使东野圭吾成为天王级作家。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写作手法最令人称道,而小说《白夜行》的悲剧故事所展现的悲剧观念更是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人们阅读小说时往往对美好圆满的故事结局充满期待和向往,以此来满足自己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追求和想象,然而以桐原亮司的圣诞节惨死和唐泽雪穗的冷漠转身为悲剧结局的《白夜行》却被广大读者追捧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无冕之王”,据此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悲剧的独特魅力。
悲剧之所以较之喜剧更让人回味无穷,原因在于其背后隐藏的悲剧观,正是悲剧观念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不断受到命运的羁绊和影响,当认识到事与愿违和求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人们开始不断地与人、自然和社会作斗争,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也逐渐找应对的方法,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和自己的生活。
从林冲_祥林嫂_林黛玉看叔本华三种悲剧的艺术价值
人 文 论 坛196INTELLIGENCE························从林冲、祥林嫂、林黛玉看叔本华三种悲剧的艺术价值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徐丽娟摘 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最早研究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学者之一,他将叔本华悲剧论里所说的人生悲剧概括为:有极恶之人,及其所能,交构迫害的悲剧;由于盲目的运命造成的悲剧和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的悲剧。
而我国文学作品中林冲、祥林嫂、林黛玉的悲剧恰好暗合了这三种悲剧。
本文就结合这三人的悲剧命运,来探讨叔本华三种悲剧的不同艺术价值。
关键词:叔本华 悲剧 林冲 祥林嫂 林黛玉 艺术价值叔本华是德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就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叔本华把悲剧当作文艺的最高峰,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之始终的,悲剧在他那里具有了艺术拯救和伦理拯救的双重功效。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所以人生总免不了痛苦。
近代研究者王国维先生经过研究将其运用到对文艺的探究中,并将叔本华所谓的人生的悲剧概括为三种:“第一种,乃是有极恶之人,及其所能,以交构者;第二种,乃是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由于剧中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由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也,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这三种悲剧观几乎概括了文学作品中所有的悲剧形象,然而其产生的艺术力量和艺术震撼却不尽相同。
本文试以我国文学作品中三个著名的悲剧人物——林冲、祥林嫂、林黛玉,来探究一二。
先来看林冲,这个东京城80万禁军的教头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就是叔本华的悲 剧理论 。在《〈红楼梦 〉评论 》一书中 ,王国维最早引进叔本 华的悲剧理论解剖《红楼梦 》。叔本华的悲剧观对中国近现 代悲剧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 ,有必要清理叔本华的 人类悲剧与艺术悲剧理论 。
叔本华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人的全部本 质是欲求和挣扎 ,而一切欲求的基地是需要 ,缺陷 ,也就是痛 苦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 心里的 。”[1 ]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和意志 ,两者是一回事 。而意志只 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 的 ,一切止境的 ,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1 ]一切欲求皆出于 需要 ,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这一欲 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 。可是 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 ,另 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 。再说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 ,需 求可以至于无穷 。而 (所得 )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 ,分量也 扣得很紧 。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 ,事实上 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愿望 ;前者是一个 已认识到了的错误 ,后者还是一个没认识到的错误 。在欲求 已经获得的对象中 ,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持久的 ,不再衰退的 满足 ,而是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 样 ,今天维系了 乞 丐 的 生 命 以 便 在 明 天 (又 ) 延 长 他 的 痛 苦 。 ———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说如果我们的意识还是为我们 的意志所充满 ;如果我们还是听从愿望的摆布 ,加上愿望中 不断的期待和恐惧 ;如果我们还是欲求的主体 ;那么 ,我们就 永远得不到持久的幸福 ,也得不到安宁 。而要摆脱痛苦 ,就
2005年 9月
Dong Yue Tribune
Sep. , 2005 Vol. 26 No. 5
论叔本华的人类悲剧与艺术悲剧观
蔚 志 建
(邯郸学院 中文系 ,河北 邯郸 056005)
[关键词 ]痛苦 ;生命意志的否定 ;解脱 ;悲剧艺术 [摘 要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 。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 观认识的产物 。他认为 ,悲剧艺术暗示着人生的本来性质 。悲剧冲突双方具有同一性 ,是同一个生命意志的显现 。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 [中图分类号 ] I10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8353 (2005) 05 - 0193 - 02
[收稿日期 ]2005 - 07 - 08 [作者简介 ]蔚志建 (1957 - ) ,男 ,河北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93
东岳论丛 2005. 9
惧 、嫉妒 、盛怒 ,在不断的痛苦中来回簸弄我们的捆索 ,通通 都割断了 。”[1 ]美感的愉悦 ,不管它是由艺术品引起的 ,或者 直接由于观审自然和生活而引起的 ,本质上是同一愉快 。所 以 ,艺术可以称作为人生的花朵 。“因为艺术所完成的在本 质上也就是这可见的世界自身所完成的 ,不过更集中 、更完 备 、而具有预定的目的和深刻的用心罢了 。”[1 ]
220, 350 - 351, 352, 352 - 353, 353, 539 - 540. [ 2 ]黑格尔. 美学 (第 3 卷下 ) [M ]. 朱光潜译 ,北京 : 商
务印书馆 , 1981. 286.
[责任编辑 :曹振华 ]
而“无论是从效果巨大的方面看 ,或是从写作的困难这 方面看 ,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 。”[1 ]叔本华认为悲剧 这种文艺上的最高成就以表现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 ,是 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 、悲伤 ,演出邪恶的胜 利 ,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 ,演出正直 、无辜的人们不可挽 救的失陷 ; (而这一切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此中有重要的暗 示在 ,即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 。这是意志和它自己 的矛盾斗争 。
叔本华提出了三种悲剧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 ,“造成巨 大不幸的原因可以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 ,发挥尽致的恶 毒 ,这时 ,这角色就是肇祸人 。”第二种类型是 ,“造成不幸的 还可以是盲目的命运 ,也即是偶然和错误 。”第三种类型是 , “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 ,由于他们 的关系造成的 ;这就无需乎 (布置 )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 的意外事故 ,也不用恶毒已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 ;而只需要 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 ,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之 下 ,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 知道 ,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 ,同时还不能说单是哪 一方面不对 。”[1 ]在这三种类型中 ,叔本华认为最后这一类 (悲剧 )比前面两类更为可取 。“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 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 ,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 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 ,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 ,从人的 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 ,几乎是当作 (人的 )本质上要产 生的东西 ,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并 且 ,我们在那两类悲剧中虽是把可怕的命运和骇人的恶毒看
因此 ,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的否定 ,不是死亡 。“生命 意志的否定是必须以不断的斗争时时重新来争取的 。”[1 ]世 界上本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持久的宁静 ,而宁静和极乐只是从 不断克服意志 (这种努力 )产生出来的花朵 ,而同生命意志 作不断的斗争则是这些花朵所由孽生的土壤 。因此 ,叔本华 所说的生命意志的否定是 “一个人的意志不只是在一些瞬 间 ,如美 感 的 享 受 , 而 是 永 远 平 静 下 来 了 , 甚 至 完 全 寂 灭 ……,一个这样的人 ,在和他自己的本性作过许多艰苦的 斗争之后终于完全胜利了 ,他所剩下的就只是一个纯认识着 的东西了 。”[1 ]其实 ,生命意志的否定 ,就是“把‘欲求 ’的千 百条捆索 ,亦即将我们紧缚在这人间的捆索 ,作为贪心 、恐
叔本华的悲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所受的痛苦 ,二 是人类摆脱这种痛苦 。悲剧所表现的人类所受的这痛苦 ,一 部分是由偶然和错误带来的 ;一部分是由于人类斗争是从自 己里面产生的 ,因为不同个体的意向是相互交叉的 ,而多数 人又是心肠不好和错误百出的 。在所有这些人们中活着的 和显现着的是一个同一的意志 ,但是这意志的各个现象却自 相斗争 ,自相屠杀 。所以 ,这痛苦是人类自身的产物 。
叔本华的悲剧的放弃说 (摆脱痛苦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提出来的 。他说 :“意志的自我扬弃即无欲 。无欲是 (人生 的 )最后目的 。它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本质 ,也是 从尘世得到解脱 。”[1 ]“这个作为意志的清静剂而起作用的 认识就带来了清心寡欲 ,并且还不仅是带来了生命的放弃 , 直至带来了整个生命意志的放弃 。所以我们在悲剧里看到 那些最高尚的 (人物 )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 ,最后 永远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 ,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 的享乐 。”[1 ]叔本华强调悲剧人物是在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后 退让和放弃 ,这种悲剧人物的退让和放弃是人的主观认识的 产物 。
黑格尔虽然没有在对立的双方中划分善与恶 、正义与不 正义 ,但是 ,他却区分了对立双方各自的善与恶 。他说 :“基 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 的辩护理由 ,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 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 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 ,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 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2 ]而在叔本华看来 , “在过分的痛苦中 ,生命的最后秘密自行向他们透露出来了 , 即是说受害与为恶 、忍痛和仇恨 、折磨人的人和被折磨的人 , 在服从根据律的认识里尽管是那么不同 ,在本体上却是一回 事 ,是同一个生命意志的显现 。生命意志 (只是 )借个体化 原理而使它的自相矛盾客体化 :他们已充分认识到为恶与受 害的双方 ,而当他们终于体会了双方的同一性时 ,他们现在 就把双方拒绝于自身之外 ,就否定了生命意志 。”[1 ]所以悲 剧冲突不是正义与不正义 、邪恶与善良之间的矛盾 ,而是意 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 。
这就是说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所说的悲剧结局不是悲剧 冲突双方斗争的解决 ,而是斗争的双方在认识中对生命意志 的否定 。
[参考文献 ] [ 1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M ]. 石冲白译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 1982. 427, 235, 274, 536, 535, 535, 369, 50,
与黑格尔的悲剧观相比 ,叔本华的悲剧观更强调人类的 悲剧命运 ,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 。也就是说 ,悲剧 人物陷入悲剧命运 ,不是个人的缺陷 ,而是人类固有的局限 。 而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个人的缺陷 ,而不 是人类的局限 。尽管个人毁灭了 ,但是人类却胜利了 。
黑格尔虽然反对把悲剧的结局理解为 —种善有善报 、恶 有恶报那种单纯的道德上的结果 ,但不否定人类整体追求的 善恶报应 ,他认为悲剧的和解是永恒正义的胜利 ,永恒正义 的胜利就是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的实现 。而叔 本华认为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 ,认识到 (悲 剧 )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 ,而是原罪 ,亦即生存本 身之罪 。”[1 ]也就是说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 的。
194
作使人恐怖的因素 ,然而究竟只是看作离开我们老远老远的 威慑力量 ,我们很可以躲避这些力量而不必以自我克制为逋 逃薮 ;可是最后这一类悲剧指给我们看的那些破坏幸福和生 命的力量却又是一种性质 。这些力量光临我们这儿来的道 路随时都是畅通无阻的 。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 ,都是在本质 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 出来的行为带来的 ,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 。这样 我们就会不寒而栗 ,觉得自己已到地狱中来了 。”[1 ]
要舍弃欲求 ,摆脱意志的束缚 ,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 : “在外来因素或内在情调突然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托 出来 ,在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时 ,在注意力不再集 中于欲求的动机 ,而是离开事物对意志的关系而把握事物 时 ,所以也即是不关利害 ,没有主观性 ,纯粹客观地观察事 物 ,只就它们是赤裸裸的表象而不是就它们是动机来看而完 全委心于它们时 ;那么 ,在欲求的那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 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 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 。这就是没有痛苦的心境 ,厄璧鸠鲁 誉之为最高的善 ,为神的心境 ,原来我们在这样的瞬间已摆 脱了可耻的意志之驱使 ,我们为得免于欲求强加于我们的劳 役而庆祝假日 ,这时伊克希翁的风火轮停止转动了 。”[1 ]那 已经领悟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人 ,从外表看尽管他是那么贫 苦 ,那么寡欢而总是缺这缺那 ,然而他的 (心理 )状况却充满 内心的愉快和真正的天福的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