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
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五大路径
高树东:上海电气集团高级经理高树东 | 文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早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就占比 19.8%,超过美国的 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2015 年中国制造业于世界占比已达22%,稳居世界第一位置(见图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成长为少数几个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制造大国之一。
改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双向发展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本文探讨了不同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五大路径目前,由于全球经济的逐步放缓,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工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49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五大路径的矛盾。
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采取重塑制造业优势的策略,实施制造回归的战略;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借助自身优势实现了制造业快速追赶。
因此,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双向发展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表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大型装备制造业逐步向清洁替代、电力替代“双替代”的政策要求方向发展;二是制造型企业正在开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三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根据制造业的新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发展情况,探讨不同背景下制造企业的转型发展路径。
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时代的降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兴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世界,同时深刻影响着制造业的变革和发展方向,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已经逐步展开。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附加值不断提高。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措施,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三、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仍依赖进口。
(二)产品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部分企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四)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虽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在品牌、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部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遭遇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一)加强技术创新1.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从中国制造看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之路
从中国制造看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之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之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方向迈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道路,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第一步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中国已从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型国家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创新导向的制造业大国。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制造业成功完成了从低端到中低端的转变,如今正朝着中高端水平迈进。
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设计能力等举措,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还需要深化产业链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核心驱动力。
过去,中国制造以模仿和学习为主,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中国还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国先进技术和人才进入中国,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
三、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重要环节。
一个强大的品牌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还能够给制造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和回报。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要加强品牌建设,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品牌管理和推广。
首先,需要加大对品牌价值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需要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升品牌的曝光率和市场份额。
最后,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树立起中国制造业的优质品牌形象。
挑战与机遇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其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其转型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发展了多年,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1. 总体发展水平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2015年,在全球30个制造业大国中,中国排名第一。
此外,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最年轻的工人平均年龄增长了5岁,而工人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也创造了大量的消费市场。
2. 品牌建设中国制造业开始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设计。
如华为、软件等大型企业,通过制造商崛起,开始在海外赢得声誉。
一些品牌已经在一些领域成为世界领先的品牌,如华为的手机和吉列的剃刀。
3. 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高精尖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如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新能源等,逐渐成为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这也提高了中国制造的整体质量。
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1. 技术水平不高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大量生产的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的比例较小。
同时,中国在领域核心技术领域比较落后,这也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成本压力大制造业成本的持续上升导致许多制造商往更便宜的国家转移生产。
同时,原材料、人工、销售渠道、竞争压力等方面的成本也都在增加,这也让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变得更高。
3.环保压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给环保带来了极大压力。
政府不断强调环保意识,强制企业改善环境污染,这也让绿色制造成为了未来转型的必经之路。
三、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中国制造业需要更加注重数字经济、高价值生产和设计优化等战略,提高产业的结构性和创新性。
同时,企业应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以消除竞争制造产业的局限性。
1.向价值链上游挤压制造业在进行模式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尽早向价值链上的下游打转。
比如,企业可以在设计、技术规划和上游供应链中寻找新业务增长点。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建设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建设2020年是我国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之年。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正逐步从传统的实体制造业向数字化发展,这样才能够在未来中占得一席之地。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融入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工业强国建设。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如何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数字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
数字化不仅能帮助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更能够采集大量数据,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不断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柔性化、高效化。
现在的前瞻性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向数字化制造趋近,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实现产销资质一体化,启用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信息操作系统,智能设备等,这样才能使企业生产、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实质的提升。
由于制造业的生产需要使用很多机器和设备,其中大部分需要人手操作,只有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或正在向数字化生产转移,开始出现人工和机器的深度融合,并逐步实现全数字化生产。
数字化工厂将实现工厂数据的高速采集、分析和实时监控,这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误差,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计划能力,甚至从生产过程中提取超出预期的价值创造。
从大数据角度来看,数字化也有望开启“高度个性化消费”的时代。
生产厂家将能够提供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做出更好的生产计划。
二、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智能制造是由数字化技术推动的智能化生产管理,可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效率。
企业利用智能技术来实现生产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业效率,为企业提供洞察市场、优化生产、创新商业模式等全方位的综合解决方案。
智能供应链是一种将全球供应链整合到一起的MBI的方法,可以快速、可靠、定制地连接企业、客户和供应商的系统。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和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制造业也经历了从规模化扩张到转型升级的过程。
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实践中,中国制造业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启示。
一、提升科技含量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含量是路径之一。
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升科技含量是转型升级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和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现了科技含量的快速提升。
二、优化供应链管理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提升技术含量外,还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要求识别并消除瓶颈,化解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更高效的合作机制,优化物流配送。
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供应链管理队伍。
三、加强品牌建设制造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价值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中国制造业要走向全球化,需要建立具有高度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品牌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卖出更高价位。
中国制造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品牌的认可度。
四、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服务能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加强对服务细节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服务评价体系,优化售后服务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五、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中国制造业在环保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应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提高污染防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对于行业中存在的能源、水资源以及排放标准等问题,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加大环保技术投入,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应用。
六、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走向全球。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与路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与路径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和策略。
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新型制造业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而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新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制造业必须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兴细分市场。
这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加强研发投入,引导企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同时,还需要大力培育人才,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
二、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的主要模式。
需要建立智能生产线、智能供应链等智能化体系,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流程的高效、自动化。
同时,还需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和技术规范,并进行全球合作和开放共享,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应用。
三、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除了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智能制造,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要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
制造企业应通过优化管理和流程来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资本市场支持资本市场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债券、股票等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制造业。
并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如股权众筹等。
五、进行国际化合作国际化合作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有利于国内制造业自身发展的对外合作,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能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价值。
六、建立绿色制造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绿色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
企业应该采用环保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把生产和环保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策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资本市场支持、加强国际化合作和建立绿色制造体系。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升级,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转型升级将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国内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驱动、创新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驱动传统制造业在面对新兴技术的挑战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压力。
然而,这种挑战也催生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在积极应对技术驱动的转型升级。
通过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新兴技术的运用也推动了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为制造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技术驱动的转型升级不仅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力和效率,还催生了一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推动了制造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技术驱动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优质的产品,为中国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发展创新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提升产品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做出努力。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改进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在加强国际合作,与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创新合作。
通过吸纳国外技术和经验,中国制造业能够更快速地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突破。
例如,中国与德国合作开展的“中国制造2025”倡议,旨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与新质生产力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与新质生产力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员。
然而,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技术革新的持续推进,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要实现新一轮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培育新的生产力,追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保中国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污染排放,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
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引进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自动化自动化生产是中国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四、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据化管理和实时监控,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实现定制化生产,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五、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六、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附加值的提升。
七、人才培养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八、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升级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与机遇
中国制造业升级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与机遇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升级,并寻求发展的新方向与机遇。
一、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技术创新的重要机遇。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研发能力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能够实现从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创新转型,从而提升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正逐渐向智能制造转型。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相结合,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制造业发展的共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迫切需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制造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资源利用等环节上注重环保和节能。
例如,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通过实施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合作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新机遇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还需要通过与国际市场的开放合作来实现。
开放合作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市场、加强产业链对接,并分享全球创新资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制造业有更多的机会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
通过与各国加强产能合作,中国制造业可以获得更多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四、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支撑中国制造业要想实现升级,必须面对现存的人才短缺问题。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是一个远景规划,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政策引导政府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激发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政府还加大了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在高铁、核能、航天等领域,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三、人才培养人才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中国政府注重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四、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注重实现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指通过采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
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转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五、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借鉴和吸纳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回顾过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严峻局面。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开始了制造业的起步之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了若干国有大型企业,如首都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这些企业的建立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落后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如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内地的重要工业城市。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上海宝钢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制造业的支持,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
在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开始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迈进。
例如,华为、小米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使我国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面对国际竞争和市场变化,我国制造业通过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例如,中国高铁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步、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三个阶段。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使我国制造业走向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
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到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跻身世界制造大国之林。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剖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一、传统制造业的崛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劳动力和大量的工人数量上。
这为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发展初期,中国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中的加工贸易。
这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成本低、规模大,适合于一些简单产品的生产。
而劣势则在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难以实现长期发展。
二、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在快速追赶西方国家的同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战略。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型,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多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能力。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随着“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战略的推进,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
三、创新投资火热中国的制造业转型不仅需要技术研发支持,还要有足够的风险投资。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投资有了快速的增长。
根据全球风险投资基金仪表板数据,2018年全年,中国共有3830家公司获得投资,融资总额达到了406亿美元。
其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这表明,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了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行列。
四、供应链的集群化除了技术和投资的力量,现代制造业还需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
在全球经济下,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的制造企业逐渐开始采用供应链集群化模式。
这种集群化方式通常会将同一领域内的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生产链上的供应链集群。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以往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之一,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
此外,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面临淘汰的危机。
三、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1. 技术水平提升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
2. 生产方式转型传统的制造业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低成本来维持生产,但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未来,中国制造业需要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来实现转型升级。
3. 供应链优化供应链的优化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供应链体系、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与合作、优化物流等方式优化供应链。
4. 环保生产环境问题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环保生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可以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管等方式实现环保生产。
5. 品牌建设品牌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推广等方式建设品牌。
四、结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生产方式转型、优化供应链、实现环保生产、建设品牌等方式来实现转型升级。
希望政府、企业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国内的发展需求,中国制造业正在走上一条转型之路。
本文将讨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的转型现状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制造转型。
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也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向品质、效率和高技术含量的竞争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的转型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鞋业、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而传统制造业的竞争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的发展需要,需要更多地向高端制造和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这些高端制造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等优势,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技术升级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升级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多项支持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旨在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3.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品质、服务和品牌意识的提高,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加强对品牌的投入,提升品牌形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智能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工业互联网”战略,加强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2.高端制造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中国制造业将逐渐向高端制造转型。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实践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实践一、引言当前,世界各国制造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加之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因此,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中国也不例外。
本文将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实践展开分析。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思路1.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将制造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工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大数据则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云计算能够降低企业的技术投入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
因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2.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传统的制造业主要以工艺制造为主,产品价格低,利润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高附加值领域则注重产品的品质、设计和服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因此,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已成为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推进绿色制造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危害环境的物质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企业必须要承担其社会责任,进行绿色制造。
推进绿色制造,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践1.打造智能化工厂“工业4.0”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先进制造领域典型案例就是施耐德电气旗下的“智能工厂”,其实现了模拟制造、虚拟仿真、协调设计和智能生产等一系列制造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控制,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以中国智能制造为例,“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具体实施路线图,并且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智能制造+”的创新模式。
这样的创新驱动对于转型升级的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
全球价值链变迁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球价值链变迁下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全球价值链不断变迁,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角色,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也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深化转型升级,以保持竞争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球价值链变迁的背景和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全球价值链变迁是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出现的。
随着全球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逐渐从原来的中心地带转移到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不过,由于制造业对于劳动力和资源的过度依赖,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的端口位置,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替代。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原本靠低成本走量行的国企变得不再具有优势。
其次,外部需求下滑,使得许多小微企业无法维持生计。
最后,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使得制造业面临了更加复杂的情况。
二、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了应对全球价值链变迁带来的困境,中国制造业要进行转型升级,加快从“大而全”的制造业向“小而美”的制造业转变。
以下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措施:1.创新技术,实现自主研发。
制造业要加速技术创新,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
这对于产品品质提升以及生产效率提高至关重要。
2.发展数字化制造,提高智能化程度。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突破是关键,在数字化制造下,制造业智能程度将大大提高,运营成本也将降低。
3.探索新型商业模式,进行资本化运作。
新型商业模式,如“工业互联网”、“工厂联盟”等等,可以帮助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
4.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区域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从政策层面支持,更能够让企业自选走向集群模式,通过产业互补优势,实现规模经济。
三、展望在这个变革时代,中国制造业必须紧跟全球价值链的变革和趋势,通过创新和改革,实现由老旧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应该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强国内外市场协作,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找到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
中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现状和未来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尤其是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升级,中国制造业正在探索新的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从制造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之路。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互联网+”政策的推进,中国制造业走上了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
通过协同创新、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等技术和方法创新,中国将去年底晋升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大国之一。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电子、通信、互联网、新能源和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国,拥有多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中国正在从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制造大国向创新型制造大国转变。
例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和智能手机市场,但中国制造的汽车和手机普遍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掌控。
因此,中国正在加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加快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创新链。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制造业创新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党性化、行政化、单一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和研发的优秀氛围。
例如,海尔创新管理方式为员工提供了充分的创造和实践的空间,使公司以短短十几年时间从一个小厂房变成全球知名企业。
人才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制造业人才一直存在结构性失衡,普遍缺乏核心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引进和留住政策。
例如,中国高等学府和制造企业可以开展联合研发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动。
未来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探索制造业创新升级的道路。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中国的制造业将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也有巨大的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文将就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问题进行讨论。
一、背景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初级阶段到现代化水平的历程。
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制造业的大量投资和发展。
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制造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数据,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上。
二、技术创新之路1.技术水平的提高长久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是代工模式,国外企业将产业链分布于不同的国家,中国的制造业在代工方面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从而成为了给予国外企业生产原材料零部件和组装成品的制造基地。
然而,这种代工模式在高增值领域中已经显得不够就无法满足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更不能创造独立知识产权。
因此,中国制造业要改变发展方向,向高质量的制造业方向发展。
2.重视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关键。
当下,一些制造龙头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自主创新,如华为、中兴、海尔、联想、美的等公司,他们都通过转变企业文化、加强研发能力、拓宽技术渠道等方式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并逐步减少对外来技术的依赖。
通过有机化的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领域和制造科技领域等上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升级问题1.升级的不充分中国的制造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员,但它所面临的升级和技术革新的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例如,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过低、市场需求不稳定、管理滞后等问题,都在阻碍着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
要在技术、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全面升级,需要深入研究和针对性的措施。
2.人才问题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为了能进行技术创新,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在人才方面要进行积极的投入。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但是,传统制造业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高能耗等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传统制造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探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技术创新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于传统生产模式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重复生产、重复销售和缺乏技术创新。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传统制造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
首先,传统制造业需要注重产品研发。
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
这些新技术可以是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其次,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这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排放。
例如,采用节能的生产设备和材料,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
品牌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传统制造业需要从自制品牌向“中国制造”品牌转变。
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制造业企业需要注重产品品质。
只有产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消费者才会认可和信任它。
企业应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其次,传统制造业企业需要注重产品设计。
好的设计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传统制造业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改进。
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最后,传统制造业企业需要注重品牌宣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之一:为什么要探索制造业的升级之路在中国制造业繁盛的背后也暗藏着危机,如何才能摆脱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GIO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旨在发现跨行业或涉及多种利益的规律或模式,简言之,GIO 探讨的是对所有人都有重要意义的创新。
GIO落到中国层面上,我们将中国最为突出的制造业问题作为了首场沙龙讨论的话题。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探索制造业的升级之路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硬币两面的困境,一面是产出增长速度156%的辉煌,一面是销售利润率仅为4.26%的窘迫根据总部设在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调查报告,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赢家。
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全球的制造业产出提高了34%,由57720亿美元增加到77470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接近全球平均速度的5倍,达到了156%,制造业产出从2424亿美元增长到了6197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有的份额从4.2%上升到8%。
相应地,其制造业产出在全球的排名从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
从一系列数字显示来看,中国制造业无疑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的GDP增长贡献了3700多亿美元,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不过在赞扬了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之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卡洛斯·马加里尼奥斯(CarlosMagarinos)却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提出了担心,他认为中国已经日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但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能说是一个“制造强国”,从中国各地各行业的工业布局和定位,包括高科技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制造业的品牌和附加值等等看,中国的制造业还处在一个加工和低附加值阶段。
来自IBM中国公司的毕艾伦公布的2006年IBM全球CEO调查同样证实了卡洛斯·马加里尼奥斯的观点,根据这个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企业仍然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层面竞争,缺乏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未能涉及高利润的服务领域。
从2000年到2004年,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所提交到欧洲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量从130件提升到了405件,尽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2004年而言,中国企业向欧洲专利局提交的申请仅占总申请量的0.33%。
形成对比的是,欧洲国家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在130133件申请中占14%。
在这组数据的背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是双重困难,要么交纳高额的专利费用,成为单纯的加工制造的工厂,要么就会受到专利的限制而遭到查扣和封杀。
从制造业的精细化生产和利润来看,中国制造也同样问题重重。
2005年,我国工业上下游行业效益差距继续拉大,制造业的销售成本利润率仅为采矿业的十分之一。
能源、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上升,令制造业经营者苦不堪言。
由于能源、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2005年我国工业制造业利润空间严重受挤,生产经营举步艰难,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表明,30个制造行业合计销售利润率仅为4.26%,销售成本率高达86.33%。
沙龙与会者认为,所谓“中国制造”产品的低价(知识产权/品牌增值/技术含量)以及生产环节中高污染、高消耗等因素使得我们必须考虑“改变增长方式”。
综合中国制造业所处的两面,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制造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遭遇拐点,要么走产业升级的道路,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要么被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所取代。
沙龙与会者达成一致的共识,只有创新才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的唯一路径。
资料:缺乏核心能力国产手机高开低走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手机制造业如今已经溃不成军,在“2006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上,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表示,随着国内移动通讯市场增长日趋放缓和外资手机企业加大对中低端市场的拓展,中国自主品牌手机原有的价格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国内品牌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由2004年的44.5%下降到2005年的40.6%。
而外资品牌手机的国内市场份额在2005年达到59.4%,比2004年增长了3.9个百分点。
在出口市场方面,2005年中国手机出口2.28亿部,但在这些出口手机中,国内自主品牌手机仅有1320万部,其余95%的出口产品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
据最新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继续节节下滑,三年来首次跌破40%关口,至36.9%。
业内专家将国产手机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自主研发不强,新产品开发不足,特别是在创新方面能力严重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
与此同时,也与手机厂商盲目扩产、片面追求短期利润及品牌知名度有关。
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之二:问题在哪儿?出路何在?第二部分:问题在哪儿?出路何在?不容否认,中国制造业在目前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与会者认为,要从全球视角和中国国情双重审视中国制造业遇到的挑战。
创新,全球势在必行毕艾伦认为,去年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全球化正在给全世界的企业,包括中国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全球的角度出发,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以下突出的问题:世界正在扁平化创新自身不断变化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企业需要更快的速度寻求差异化的竞争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与迁徙根据毕艾伦带来的2006年IBM的全球CEO调查,创新成为众多CEO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面对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创新是企业生存并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这个调查汇聚的CEO观点主要包括:创新势在必行CEO需要推动转型业务模式创新正成为主流协作创新至关重要创新需要CEO亲自担纲策划创新,中国制造变革关键所在从中国本土来看,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这也是中国经济实质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
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威胁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这促使企业必须在增长方式上进行根本变革。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晓认为,从1980年到2004年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创新国家之一,在这20多年中,中国的GDP增长创造世界纪录。
但是这种增长现在遭遇了极大挑战:中国崛起对世界的能源、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赵晓强调,这是中国对全世界的挑战,而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的问题。
北京现代汽车董事长徐和谊的观点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轿车市场迅速发展。
美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世界上的汽车巨头企业加盟到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中。
以众多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导的汽车主机厂不断推出新产品,使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更使汽车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一路走低。
此外,中国劳动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我们以前相对先进工业国而言的人工成本优势不断弱化。
价格的下调和成本的上扬使企业利润空间急速缩小,迫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穷则思变”,创新是必然的选择和惟一的出路。
徐和谊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如何由“制造”走向“创造”、由“组装”走向“研发”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创新的最终目标。
来自汽车行业的资深专家贾新光更是指出:最近五年,中国汽车工业在评科技进步奖时一等奖一直处于空缺,这让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令人不寒而栗。
在中国制造业创新的路径方面,易观国际总裁于扬认为有些企业走入了误区:第一,是重硬件的创新,轻视软件的创新。
第二,重视模块化创新,轻视系统创新。
第三,重视单个企业的创新,而忽视产业链的创新。
这种现象导致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上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偶尔会有一些亮点,但是后劲不足。
什么让创新变得可能?对于创新方法这个问题,与会者提出很多不同的意见,尽管这些意见有的是来自不同行业的立场,有的是面向不同的层面,但是与会者一个重要的共识是,系统性和协作化将是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关键。
毕艾伦带来了IBM今年提出的创新观,这个创新观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6个方面的创新:第一是产品与技术的创新。
最新技术和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是服务上的创新。
它关乎企业如何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第三是对业务流程和运作的创新。
这主要指企业如何把业务流程拆分成段加以分析,从而认定哪些是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哪些是可以交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其他专业人员去完成的工作,以及如何促使此类合作经营顺利开展。
第四是对业务模式的创新。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新观念,根据IBM全球CEO调查报告,业务模式创新是目前大部分CEO的主要议事日程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正经历着许多重大的事件和变化,如跨国界的业务经营,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印度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现。
因此,坚持走创新之路、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是政策和社会的创新。
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从政策上支持创新。
IBM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特别是帮助客户进行创新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社会化的创新就是用自身的优势推动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建立优化的科学技术生态系统。
第六是管理和文化的创新。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术机构,都需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本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对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除了这6个方面之外,与会者一致认为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可能影响创新的要素: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创新文化社会和政策知识产权网络的力量信息技术系统与协作未来企业形态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之三:谋事在“人”第三部分:从“人”、“地”、“天”展望未来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的分析,与会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在未来的创新之路将主要会遇到三个大方面的挑战。
第一方面:谋事在“人”“人”将是关系中国制造业未来以及创新的决定因素之一。
这里不仅仅包括创新人才,同样也包括劳动力因素,突出的问题包括如何才能建立适当的人才储备?未来的企业竞争根本是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国企业又该如何管理和激励相关人才,以保证企业能持续不断地创新?同时与会者认为,对于影响“人”的文化层面也必须加以重视。
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和文化,又该如何管理创新?什么是创新最大的敌人?CEO普遍认为缺少创新文化是最大的障碍,同样,企业创新最困难的部分并不是缺少变化的产品或服务,而是如何成为不断创新的机构。
视点:当“人口红利”消失,一切都将结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制造业扩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如今“人口红利”已近尾声,中国的制造业如何才能继续辉煌?赵晓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每一百位新增劳工中便有三十位来自中国,为中国制造业的腾飞制造出一个极其有利的环境。
在今天,每一百位新增劳工中只有十五位来自中国;十年之后仅有五位,三十年后更只有两位来自中国。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中国制造业陷于无人可用的状态。
在赵晓看来,“人口红利”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制造业扩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