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开题报告

张仲景应用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文献研究

专业:金匮

研究方向:

学生:

导师:教授

2008年月日

目录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性

五、可行性分析

六、预期成果

七、经费预算

八、课题进度安排

一、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1.人神概念研究

木防己汤是一张治疗支饮的名方,首见于《金厦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膈间有支饮留伏,饮邪迫于肺,肺气上逆,则气喘胸满;饮邪滞于胃,胃失和降,则心痞闷,甚或坚实胀满;饮聚隔间,营卫不利,故面色黑而晦暗。其脉沉紧者,乃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之象。病程已达数十日之久,又经前医吐下不愈,应考虑到虚的一面。此时病情虚实错杂,故用木防己汤补气化饮。服药之后,其虚者,外虽痞满,而中无结聚,气化水行,病即可愈;实者乃水停气阻,木防己汤不能尽除坚实之根蒂,故于原方去寒凉滞气之石膏,加茯苓导水下行,芒硝咸寒软坚,下夺其水饮结聚,则阳气可通。

针对上述复杂的证候,仲景选用了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四药组合成方。本方之功效正如尤在径《金匾要略心典》所说:“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可见木防己汤是配伍谨严,功具温清补利的合方,用于痰饮郁结化热,而又兼阳气虚弱的证候,甚为合拍。其疗效之卓著,己为古今临床所证实。诚然,木防己汤并非痰饮病的主方,更不是痰饮病的通用方。换言之,临床治疗痰饮病,并不要求都象木防己汤那样的配伍施治,但是该方的特殊结构及其肯定的疗效,却为我们揭示了痰饮病治疗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现予分析如下:

一、温阳化饮,重在“和之”

痰饮之成,总与人体阳气虚弱,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有关。痰饮即淡饮,与水湿同类,其性属阴,饮成之后,亦必更伤人阳气,故仲景在《痰饮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谓温药,是指能生少火,复阳气,化阴邪的一类药物,如木防已汤中的桂枝、人参以及《痰饮篇》中的麻黄、半夏、生姜、白术、厚朴、五味子、细辛等。这些药物运用于痰饮病证,一般说可以收到三大功效,即:振奋阳气以扶阳,开发腠理以发汗,化气行水以利尿。总之,既能温阳扶正,亦能蠲饮祛邪,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治疗痰饮病所必须的。因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饮为阴邪,得阳则易化,故治疗痰饮总以温阳化饮为其大法。据统计,《痰饮篇》共20方,用药34味,其中温药16味,约占全篇用药的47%,可见温药的使用在痰饮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温阳化饮法决不是单一的,重点还在于“和之”。所谓“和”,有温和,调和之意。温和指温之不可太过,这是因为脾主湿,胃主燥,若温燥脾阳过度,势必伤及其阴,转成胃热亢盛之证,饮邪虽属阴,但停聚日久,气机阻滞,亦必郁而生热,过度使用温燥之药,必然助热耗阴。所以在痰饮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掌握温性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使之不致于温燥过度,确是一个关键问题。调和,就是补偏救弊,协调平衡。脾与胃,阴阳相配,其生理功能的协调需要和;病理上,痰饮病多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故要求医者补虚不得碍邪,攻邪不得伤正,清热固然不宜常用,温阳也不可过分,唯以邪去正复为最佳效果,可见“和”的实质即是辨证施治。仲景以“和”治饮的思想,在木防

已汤及《痰饮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桂枝配防己,一升一降,桂枝配石膏,一温一凉,如其气虚而里结成实者,又当用人参配芒硝攻补兼施。《痰饮篇》所用诸方,虽以温药为主,但也有不少苦寒攻逐之品,如大黄、葶苈、甘遂、大戟、芫花等。

总之,“温药和之”是仲景针对痰饮病阳气虚弱的本质而提出的一个治疗原则,它在肯定以温补阳气为主的前提下,如果痰饮郁结成实,病势急骤,或者化燥生热时,也不排除使用寒凉攻下药物的可能性,正如魏念庭所说: “不耑事温补,……即有行消开导之义。”这种深含哲理的论点,对临床治疗痰饮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扶正祛邪,当分标本

痰饮本为正虚邪实之证。所谓正虚,主要指阳气虚(或阴阳气血俱虚),其理已如前述。阳气根于肾,源于脾,故温阳益气是痰饮病扶正固本的大法,而温补脾肾的阳气,则是法中之法。木防己汤必伍人参,意在甘温补中,化饮而不伤正,《痰饮篇》提出的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两方,更是健脾温肾的代表。前方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四药相投,温阳健脾,利尿化饮之功颇强。若阳气之虚,由脾及肾,又非苓桂术甘汤所能胜任,则用肾气丸温肾化气行水。上述二方均属温阳化气治本之方,“缓则治其本”,故条文着重点出“短气有微饮”的主证,即正虚邪不盛、病情缓慢者适宜。如阴阳俱虚,左归、右归或巴戟、羊藿、菟丝、枸杞等温养精气之品,也可酌情使用,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痰饮为有形之物,既成之后,留蓄体内不去,一则损阳,二则阻滞气机,化热伤阴,故常变证百出。当饮邪日积月累,由少而多,正气被困,无力排邪外出之际(正气并非大虚),祛邪逐饮就显得十分必要。木防己汤用防己苦泄导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用芒硝软坚破结,即有此义。《痰饮篇》用甘遂半夏汤攻逐欲去不去之留饮,用十枣汤治水气癖积胸胁之悬饮、支饮,用厚朴大黄汤泄支饮胸腹胀满,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破支饮邪实气闭,用己椒苈黄丸治痰饮腹满,口舌干燥等,充分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祛邪以复正的方法。有人在论述痰饮与水气的治疗区别时认为,痰饮以攻邪为主,水气以扶正为主,是很有见地的。由此不难看出,扶正与祛邪两法,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应该说都是治疗痰饮病的常规大法,临床不可偏废,但分缓急而已。

三、表里同治,并行不悖

痰饮病有不兼外感者,当治其在里之饮,也有素患痰饮,复感外邪,内外相合而病者。此时若单纯解表或仅治其饮,均不能达到祛邪的目的,必须解表与化饮同时配合使用,才能使外邪得解,里饮得除。木防己汤用桂枝配防己具有表里同治之义,惟不及青龙汤体现明显。《金匮》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此因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肺气失宣或脾气不运,饮入之水不能下输膀眺,反而泛溢四肢或渗入肌肤,水湿过盛,卫阳被遏,玄府闭塞,汗液当出而不能出,故身体疼重而肿。如属表寒里饮,病在表而又可表者,则当发其汗。表寒偏重而兼郁热的,证见恶寒发热,身体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等症,宜用大青龙汤发汗散水清郁热;表寒里饮俱盛无郁热者,宜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化里饮。这种表里同治之方,其药物作用看似相违,其实相反相成,并行不悖,因此应该说也是痰饮病常见的治法之一,但一般只适用于表里证俱不甚急的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