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试题(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出题人:刘志翔 审题人:章兴华 一、选择题(每题3分,12题共3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榫(sn)子(p)邻 (sh)典忘祖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C.中国政府在筹建期货市场时派出了大批人员到国外考察,包括对美国期货市场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模式不足为训。

D.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

4.下列句子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应轻易让还未成年的孩子过早离开自己,否则,过早的离开会使他们的心理、性格受到不良影响。

B.中国电影之所以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是因为中国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几个参会的省的代表认为,应在《粮食法》中加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条款,以法律手段约束、整顿浪费粮食的行为。

D.虽然海水淡化具有洁净、环保、供给稳定等特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沿海地区所采用。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几乎所有人都怕犯错误, ; ; ; ; ; ;犯错误简直是他们的一种常备心态。

真正的文学家总是人类思维成果和感觉定势的挑战者 没有一本优秀的小说或诗歌,是循规蹈矩写出来的 把女人比作鲜花,把土地比作母亲,这些比喻初创之时,不都是物类混淆的错误么 而把声音当色彩来写,把味觉当触觉来写,这些手法对实际而言不都是感觉乱套的错误么 犯错误却是人类的专长,是作家最重要的本领 没有前人胡思乱想地犯下这些个错误,怎么会有今天的文学 A.B.?C.?D. 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墨家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A.在禁欲主义方面佛教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香火不绝,所以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足以解释一切,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教师 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教师 含答案

2017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刘九红审题:李小艳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张再林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

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

”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

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

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

2018最新试题资料-宜春三中2018—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2018最新试题资料-宜春三中2018—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宜春三中2018—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5 c 宜春三中2018—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语试卷说明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第卷客观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A.熟稔(ni n)岑寂(c n)陨首( n)强横(h ng)盛筵难再( n)B.自诩(x )矜育( n)喧阗(ti n)俨然( n)庇祐(p ) c.桨棹(zh )规矩(u)癖好(p )洞穴(xu )叨陪鲤对(t )D.赊欠(sh )笏板(h )央浼(i n)讥诮(xi )猥以微贱( i)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厮杀消毁弛名中外载欣载奔B 骋能辐射安分守己蓬荜生辉c 帷幕拱券戒骄戒燥再接再励D 膨涨噩梦没精打彩一筹莫展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赛中科比投篮屡试不爽,明显着急了,一度在场上开始带着情绪乱打,跟对方主力巴蒂尔较上了劲。

B.河西的房价已普遍逼近每平方米5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的一期足足涨了每平方米1000元;南京楼市的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

c.巴尔扎克在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葛朗台、高老头等还是世界级的典型形象。

D.期中考试前一个星期,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考试都不能参加,真是自食其果。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由于经济增长,去年调资滞后影响等因素,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_____ 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

东突分裂祖国的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终至孤单。

心灵于是。

最新-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精品

最新-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精品

宜春市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恓.(xī)惶湖畔.(pàn)怏.怏不乐(yàng)久假.(jiè)不归B.散.漫(sàn)机械.(xiè)彤.(tóng)云密布薄.(bó)利多销C.仍.(rěng)然癖.好(pǐ)数.(shǔ)典忘祖锱.(zī)铢必较D.阜.(fù)盛挞.(tà)伐令人咋.(zé)舌曲(qǔ)终人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倾泻耳根清净磕碰蜂拥而至B.广博雍荣华贵稂莠成群结队C.简练急流勇退就序哀鸿遍野D.煤炭寻章择句洽谈贸然行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远处,不知何方人氏在弹奏《二泉映月》,琴声在寂静的黑暗中飘飞旋绕,不绝如缕....,我沉浸在这神奇的旋律中,犹如徜徉于山林,漫步于海滩。

B.被称为国学“偏才”的孙见坤,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

消息一出,各路媒体口诛笔伐....,演绎成2018年夏天高招最富有争议的公共事件。

C.对于这部电视剧,编剧刘晓萍和导演张新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争吵,有过不同意见,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两人却是心照不宣....的好朋友。

D.生活让高晓声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丰厚的报偿,二十余年与农民的相濡以沫....,成就其复出以后很快进入一个创作上的井喷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是非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 一些物业公司为追求利润,擅自改变小区用地规划,这种侵犯业主公共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业主委员会应该有权维护。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5分,每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

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

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

《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

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理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理科综合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理综周考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学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检测不出蛋白质B .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C .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可设置酶的种类不同或者底物不同D .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提出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一演绎”的推理内容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红蛋白和生长激素的合成都能够体现“基因选择性表达”B .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 .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为原癌基因是细胞癌变的原因D .衰老细胞核体积增大,物质运输的功能降低3.一般情况下,下列各项能用2n 表示的是( )A .一个DNA 分子复制n 次后所产生的DNA 分子数B .含有n 个碱基对的双链DNA 分子可能的种类C .具有n 对等位基因(位于n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D .基因型为Aa 的植物连续自交n 代后杂合子的比例4.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细胞始终保持存活状态的是( )A .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B .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C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D .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态变化5.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 、Aa 和aa 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和20%。

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 基因和a 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如下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坏境中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 )A .AA<Aa=aaB .AA=Aa>aaC .AA=Aa<aaD .AA<Aa<aa 6.下图所示为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 )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 .植株B 为纯合子的概率为25%C .植株C 为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D .整个流程体现了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均具有全能性7.锅炉水垢是一种安全隐患,除去水垢中的CaSO 4,可先用Na 2CO 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易溶于酸的CaCO 3,再用酸除去。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奉新一中2017届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 魏琨 2015.12.17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所有答案请填写到答案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

值天大风,诸船绠绁①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

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

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

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

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

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

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

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

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gěng xi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B.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C.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D.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17级高二第三次周考语文(答案)

17级高二第三次周考语文(答案)

高二第三次统考语文试题答案出题人:朱蜜马娜娜审核人:徐国用使用时间:2018年9月8日命题意图:1.考察学生近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2.通过试题训练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

分值设置:1.基础知识模块26分2. 论述类阅读模块9分3.古诗文文阅读模块47分4. 默写模块8分5.写作模块60分考点分布: 1. 基础知识 2.阅读 3.写作预估分数:理科实验班预估分109分文科实验班预估分110分1.D 过于绝对,“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只是对巫所解读危机的部分举例,而非全部。

2.B 文章只比较了二者的不同,并没有分析相同之处。

3.A B.“周王室的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不是作者的观点;C.从原文看,李泽厚认为“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根基”的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D.巫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发展。

4. A5. C (“刺”检核问事的意思。

)6.C(“张建封向皇帝求情”与文意不符。

农夫被拘,皇帝查明缘由后,罢免宦官,赏赐农夫十匹帛,而非张建封求情。

)7.(1)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绝没有可以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得分点:逋:拖欠;敛:收,聚;虽:即使;蠲,免除,每点一分,句意一分)(2)到了晋朝建立,我受到晋朝清明的教化,先前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优秀人才。

(得分点:逮、沐浴、察、秀才各一分,句意一分)译文: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居在兖州。

小时候喜爱文章,能言善辩,性格豪达崇尚气节,自以为能以功业扬名。

李光弼镇守河南,盗贼在苏州、常州出没,残害抢掠乡县。

代宗下诏命宦官马日新与李光弼部下一起去征讨。

建封见过宦官,请求前去晓谕盗贼,可以不用交战。

于是到盗贼驻地晓谕祸福,一天就使数千人投降。

朝廷就将他们放归乡里,张建封也因此出名。

当时马燧任三城镇遏使,向来了解张建封,上表朝廷举荐他任判官,升监察御史。

马燧讨伐李灵耀,军中事务大都向他咨询。

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7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7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新余一中、宜春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三次大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唐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教师版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考语文教师版

2017届高二年级上学期周考语文试卷(三)命题:郑丽审题:李春香分值:100分用时:7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5分,每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境外消费热的冷思考据报道,虽然春节长假是不少中国人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但也有不少人趁这个假期出国旅行。

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美国洛杉矶等地,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下纪录,也使得不少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

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消费火爆,特别是关于我国内地居民到国外疯狂“扫货”的新闻屡见报端。

其实不仅是今年,近年来国人对境外消费的热衷就持续升温,出手也越来越大方。

市场经济条件下,境外消费纯属自由的个人消费行为,国人愿意选择到国外购物消费也无可厚非。

但对境外消费的热度高,势必会影响到在境内的消费,这对于新常态下我们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巨大消费潜力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应该肯定的是,境外消费热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所出现的,境外购物渠道的畅通便捷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为境外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逐年迅速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旅游产业发展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因此,不仅境外商家纷纷抓住这一商机,千方百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在分析境外消费热的客观因素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的问题,剔除个别人出于“炫富”等畸形消费心理,绝大多数人热衷于境外消费则是出于价格和质量等综合考虑,即商品的性价比。

不容置疑的是,在境外更容易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如何不让我国消费者再舍近求远,以良好的消费环境把部分消费者的境外消费吸引到国内消费,这是我们目前面对境外消费热必须尽快破解的一道难题。

改善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秩序,深化税制改革,优化国内消费软硬环境,这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当务之急。

同样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价格差异很大;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而国外市场货真价实……如果这样的局面不改变,特别是国内消费服务水品得不到根本性提升,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就不会降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目标就无法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周考语文试卷(三)分值:100分用时:7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5分,每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境外消费热的冷思考据报道,虽然春节长假是不少中国人与家人团聚的好机会,但也有不少人趁这个假期出国旅行。

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游客“席卷”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美国洛杉矶等地,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下纪录,也使得不少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

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消费火爆,特别是关于我国内地居民到国外疯狂“扫货”的新闻屡见报端。

其实不仅是今年,近年来国人对境外消费的热衷就持续升温,出手也越来越大方。

市场经济条件下,境外消费纯属自由的个人消费行为,国人愿意选择到国外购物消费也无可厚非。

但对境外消费的热度高,势必会影响到在境内的消费,这对于新常态下我们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巨大消费潜力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应该肯定的是,境外消费热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所出现的,境外购物渠道的畅通便捷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为境外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逐年迅速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旅游产业发展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因此,不仅境外商家纷纷抓住这一商机,千方百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部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但在分析境外消费热的客观因素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身的问题,剔除个别人出于“炫富”等畸形消费心理,绝大多数人热衷于境外消费则是出于价格和质量等综合考虑,即商品的性价比。

不容置疑的是,在境外更容易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如何不让我国消费者再舍近求远,以良好的消费环境把部分消费者的境外消费吸引到国内消费,这是我们目前面对境外消费热必须尽快破解的一道难题。

改善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秩序,深化税制改革,优化国内消费软硬环境,这是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当务之急。

同样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价格差异很大;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而国外市场货真价实……如果这样的局面不改变,特别是国内消费服务水品得不到根本性提升,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就不会降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目标就无法达到。

境外消费热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间接反映出了境内消费供求关系的扭曲,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冷静思考,加快改进。

(摘编自中国文明网)1.下列各项不属于“境外消费热”持续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A.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人境外消费是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刺激,能促使其不断改进,并不是一件坏事。

B.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能力大大提升,赴境外购物的渠道畅通便捷。

C.中国人境外消费出手越来越大方,境外商家抓住商机,千方百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

D.人们购物多考虑商品的性价比,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商品价格差异很大,且国内假冒伪劣商品充斥。

1.A(不属于原因)2.下列各项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游客境外旅游不仅带来“购物潮”,使一些商场销售额创新高,也使得各地宾馆和机场达到饱和状态。

B.关于国人到国外疯狂“扫货”的丑闻频频见于报端,其实境外消费纯属个人自由消费行为,不应擅自评论。

C.境外市场环境和秩序好,消费服务水品高,价格合理,没有任何假货,因而境外买的都是物美价廉的商品。

D.绝大多数消费者是考虑境外商品的性价比高,但也有一部分疯狂扫货者是出于畸形心理,有炫富媚外之嫌。

2.D(A“各地”扩大了范围。

B“丑闻”错,原文为“无可厚非”。

C“没有任何假货”缺少依据,“都是物美价廉”与原文不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境外消费热,反映出了境内消费供求关系的扭曲,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的消费,完全是不合理的。

B.杜绝炫富心理,打击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优化国内消费软硬环境,是拉动内需的当务之急。

C.要使境外消费降温,需整顿国内市场的环境与秩序,调整价格,提升商品品质和消费服务水品。

D.境外消费热暴露了境外消费者存在心理问题,有关部门必须控制出境人口,打击疯狂扫货现象。

3.C(A、“完全是不合理的”错。

B、应为“改善市场环境,整顿市场秩序,深化税制改革,优化国内消费软硬环境”。

D“境外消费者存在心理问题”扩大了范围,“控制出境人口,打击疯狂扫货现象”错,境外消费纯属自由的个人消费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袁枢,字机仲,建宁建安人。

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

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日:“可与寺监簿。

”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日:“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遂历陈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上日:“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日:“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

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日:“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日:“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

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

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诏权工部侍郎。

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

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B.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C.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D.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4.D(原文标点: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5.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

他少年时努力学习,周必大等人看好他的前程;他考词赋第一名,喜爱《资治通鉴》,并改编了这部著作,且著述丰富。

B.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

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

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认为冷是个危险人物,最终冷被罢免。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

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宰相赵雄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

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房子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6.B(“认为冷是个危险人物”错,原文“人为危之”的意思是大家替袁枢担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5分)译文:(2)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5分)译文:7.(1)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

(得分点:屡、训、所以、垂各1分,句意1分)(2)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

(得分点:予、既而、寝、旨各1分,句意1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选择题。

温馨提示:考场上只需完成选择题,主观题供同学们考后思考。

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