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一、引言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大片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山西省政府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
本报告旨在调查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估其保护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访谈等方法。
调查范围覆盖了山西省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三、调查结果1、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山西省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农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对于保护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比较完善,有专门的保护部门和工作人员。
然而,一些小型保护区由于资金和管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3、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
但是,一些保护区在防止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存在不足。
四、建议措施1、加强对小型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2、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公众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工作。
3、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部和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监管,防止非法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4、加强与国内外保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五、结论山西省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仍需加强管理和监管,提高保护效果。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为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在山西省,大学生考研的热度也逐渐高涨。
那么,山西省的大学生考研动机是什么?他们选择考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本研究以山西省内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研究
254 2018, V ol.38, No.06农业与技术※交流园地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研究徐明智(国有凌源市北炉林场,辽宁 凌源 122516)摘 要: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西部,总面积12045hm2。
青龙河,是燕山山脉和松岭山系(丘陵)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滦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其干流总长246 km,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流经河北辽宁2省,沿途百川汇聚,最终于滦县汇流滦河入渤海。
青龙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补给。
将保护区内的资源摸清,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调查与研究;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1974/n y y j s.201803332231野生植物资源根据青龙河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及野外调查结果,青龙河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不包括农作物)774种,隶属于111科,384属。
其中蕨类植物14科16属21种,裸子植物3科7属9种,被子植物94科361属744种。
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1种。
经调查,在保护区内生长的药用植物有五味子、防风、黄芩、柴胡、远志、黄檗、白首乌、白鲜、蛇床、景天三七等240种以上;园林绿化观赏植物有卷柏、侧柏、迎红杜鹃、照白杜鹃、锦带花、各种绣线菊、小叶白蜡树、京山梅花、元宝槭等100余种;饲用植物有山野豌豆、披碱草、山熏豆、隐子草、早熟禾等60余种;野菜植物有蕨菜、马齿苋、车前、藜等近70种;野生水果、干果植物有毛榛、山楂、山荆子、山楂叶悬钩子、山葡萄、狗枣猕猴桃等约30余种。
2植被类型按照《中国植被》(1980)的分类系统,将青龙河保护区植物群落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40个群系。
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2.1 侧柏林主要分布在三道河子至前进乡,海拔400~600m的石灰岩组成的山地阳坡上,3km宽40km长的1条带,面积约330多hm2。
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掌握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内容1.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包括面积、位置、保护对象等;2.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状况: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等;3.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包括设施建设、物种保护、生态修复等;4.自然保护区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包括资源利用、人为干扰、管理不到位等。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勘查,观察和记录保护区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环境;2.访谈法: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存在问题的看法;3.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对自然保护区有关情况的公众意见。
四、调研结果1.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调研发现,自然保护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保护对象多样,吸引了大量居民及游客前往参观和观赏,保护区面临人为干扰增加的问题;2.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状况:自然保护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但由于资金和人力不足,管理效果不佳,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3.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保护区正在逐步建设生态旅游区和设立研究中心,以加强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自然保护区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资源利用存在浪费和过度开发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和措施;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五、调研结论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保护区内的资源应合理利用和规划。
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六、建议1.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用于保护区的设施建设、物种保护等方面;2.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管理效果,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3.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和措施: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和管理,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4.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以增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
天目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doc
天目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篇一: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前言第1章总论1.1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1.2自然地理环境概况1.3自然资源概况1.4社会经济概况1.5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1.6综合评价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2.1地质概况2.2地貌的形成及特征2.3气候2.4水文2.5土壤第3章植物多样性3.1植物区系3.2植被3.3植物物种及其分布3.3.1被子植物3.3.2裸子植物3.3.3蕨类植物3.3.4苔藓植物3.3.5大型真菌3.3.6其他植物资源3.4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第4章动物多样性4.1动物区系4.2动物物种及其分布4.2.1哺乳类4.2.2鸟类4.2.3爬行类4.2.4两栖类4.2.5鱼类4.2.6昆虫4.2.7其他动物4.3珍稀濒危及特有动物第5章自然遗迹*5.1自然遗迹形成条件与过程5.2自然遗迹类型与分布5.3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第6章旅游资源6.1自然旅游资源6.2人文旅游资源第7章社会经济状况7.1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7.2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概况7.3产业结构7.4保护区土地资源与利用第8章自然保护区管理8.1基础设施8.2机构设置8.3保护管理8.4科学研究第9章自然保护区评价9.1保护管理历史沿革9.2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评价9.3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评价9.4管理有效性评价9.5社会效益评价9.6经济效益评价9.7生态效益评价9.8保护区综合价值评价篇二:天目山自然地理概况天目山自然地理概况一、位置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东经119°23′47″~119°28′27″,北纬30°18′30″~30°24′55″为浙江第一名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
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
"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得此名。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 旅游优势 4.6.3.2 山地景观 4.6.3.3 水域景观 4.6.3.4 生物景观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6.8 绿化美化规划 4.6.9 三废处理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2.2 科学价值(8分)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 研究价值(8分)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 研究价值(5分)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 研究价值(2分)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1.4 稀有性(10分)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可保护属性(20分)
2.1 面积适宜性(8分)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中国自然保护区范围界定和有效保护面积现状分析
中国自然保护区范围界定和有效保护面积现状分析徐网谷;王智;钱者东;张昊楠;范鲁宁;蒋明康【摘要】Delineation of ranges and functional zones of nature reserve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administrations in their routin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As a matter of fact, nature reserves without boundaries and functional zones delinea-ted can hardly provide the natural ecosystems and rare animals and plants with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practice. Status quo of delineation of ranges and functional zones of th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was analyzed and area of effectively protected nature reserves was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about 40% of the nature reserves still do not have boundaries delineated, and among the 60% that have already defined their boundaries, about 20% have not yet set up any functional zones. Therefore, the data in the statistics and directory of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about number and area do not truly reflect the status of how the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are protected.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arouse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improve the issue of delineation of boundaries and functional zones for nature reserve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China.%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边界是管理部门开展日常管护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基础. 对于未界定范围和功能区边界的自然保护区,在实践中无法对其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起到真正有效的保护. 通过研究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界定现状,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面积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全国约有40%的自然保护区范围边界不清,而在已界定范围边界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20%的自然保护区未划分功能分区. 因此,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名录中的保护区数量与面积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现状,需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尽快完善保护区范围界定工作.【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31)006【总页数】5页(P791-795)【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范围界定;有效保护面积【作者】徐网谷;王智;钱者东;张昊楠;范鲁宁;蒋明康【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6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功能分区边界是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展日常管护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1-3]。
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
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自然保护区进行深入调查,以评估其生态环境状况和保护管理情况,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地理环境该自然保护区位于某省某市的西南部,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地形复杂,包括高山、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年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植被类型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
二、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对该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该区域生物种类丰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多个类群。
其中,鸟类种类最为丰富,共有200多种。
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踪迹,如金钱豹、金丝猴等。
这表明该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三、生态环境评估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当地部分农民的非法砍伐和盗猎行为,导致了部分植被破坏和动物捕杀。
此外,部分游客在游览时随意丢弃垃圾,影响了环境卫生。
因此,建议加强巡逻监管力度,加大对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管理措施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我们提出以下管理措施建议:1.加强监测和巡逻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置非法砍伐和盗猎行为;2.加强科研力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工作,为未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开展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结论综上所述,该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共同守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
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至此,本次对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报告完毕。
愿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自然保护区的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运行机制、管理策略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一行人于近期参加了自然保护区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提升我们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详细报告。
二、实训背景与目的1. 实训背景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严峻挑战。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物种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认知,我们选择了我国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实训基地。
2. 实训目的(1)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类型、功能和价值;(2)掌握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3)学习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和监测方法;(4)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1)自然保护区概况介绍;(2)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与监测;(3)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4)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2. 实训过程(1)参观保护区管理局,了解保护区历史、管理现状和未来规划;(2)跟随专业指导老师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和监测方法;(3)参与社区访谈,了解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情况;(4)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四、实训成果与收获1. 实训成果(1)掌握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和监测方法;(2)了解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3)提高了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4)形成了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初步认识。
2. 实训收获(1)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认知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掌握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和监测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3)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4)认识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思路。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考察报告 -回复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回复前言: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海市崇明县东北部,是中国近海及长江口地区最大的滨海湿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科学考察报告的形式,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的介绍。
引言保护区背景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2年,总面积约36.4平方公里。
这片湿地生态系统一直以来受到大量鸟类的青睐,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来此栖息繁殖或迁徙。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
资源分析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据初步调查,约有260多种鸟类在该区域内生活和迁徙。
其中包括了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红嘴鸥、铜丝鸟等。
此外,在冬季迁徙季节,大量的濒危水禽也选择在此过冬。
生境类型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样化的生境类型,包括河口海滩、滩涂、河流、湖泊、沼泽、稻田等。
这些独特的生境类型为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例如,滩涂地区是候鸟繁殖的重要地点,而稻田则是冬季候鸟过冬的理想场所。
保护措施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
首先,加强执法力度,严禁滥捕滥猎等非法行为。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同时,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意识。
调查过程为了全面了解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我们进行了科学考察。
首先,我们通过现场观察和记录的方式,记录了每一只出现在保护区的鸟类的种类、数量和行为特征。
其次,我们借助高科技设备,如望远镜和红外相机,对鸟类行为进行观察和拍摄。
调查结果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考察,我们详细了解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我们发现,该区域内栖息和迁徙的鸟类种类繁多,数量可观。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红嘴鸥的数量相对稳定,而铜丝鸟的数量有所下降。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非常珍稀的鸟类,如东方白鹳和黑面琵鹭。
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本报告旨在对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科研、宣传教育等。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盖了陆地生态、海洋生态、湿地等多个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仅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还为科学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保护区网络,更好地保护了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
同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除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我国还建立了许多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存在管理权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和高效。
2. 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不足。
尽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资金仍然面临不足的情况,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程。
3. 部分自然保护区存在资源利用过度的问题。
一些地方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资源的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建议与展望1. 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强化保护区的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diào chá)一、基本(jīběn)情况(一)保护区规模(guīm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zhùmíng)河流——河流(héliú)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
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
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
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一、地理概述二、自然环境状况(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
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
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
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
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
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
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
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1 / 27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
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
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
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
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
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
东端潜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的黄沙矿体。
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 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
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沙质沉积。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 (2)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报告名称: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报告目的: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调研,评估自然保护区建区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研范围:选定目标区域进行野外调研,包括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调研。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1. 目标区域地理环境调研:对目标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进行调研,评估其适宜性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2. 目标区域生物多样性调研:对目标区域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群、生物地理特点等进行调研,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潜力。
3. 目标区域社会经济影响调研:对目标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影响等进行调研,评估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4. 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评估:根据以上调研结果,评估自然保护区建区的可行性,包括政策法规支持、社会接受度、经济可行性等方面。
调研结论和建议:1. 目标区域地理环境适宜性评估:目标区域地理环境条件较好,适宜建设自然保护区。
2. 目标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目标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建设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
3. 目标区域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建设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会经济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减少不利影响。
4. 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评估:根据综合分析,认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可行的,但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建议:1. 制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和管理方案,明确保护区范围和管控措施。
2.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度。
3.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推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
4. 加强科研和监测工作,收集、整理和利用相关数据,为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根据调研结果和建议,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可行的,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和保护建议。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整考察报告讲解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面积调整考察报告前言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于灭绝的生物种群、保护天然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最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宝贵财富,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优势矿产资源转换力度的不断加大,探明了保护区内分布有丰富的煤、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矿产资源,特别是保护区北部的部分地区仅煤炭资源远景预测储量为5708亿吨。
目前自治区已将这一区域确定为煤炭资源能源转换发展战略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开发,对于加快新疆和保护区涉及的三地州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当前野骆驼保护区的管护工作面临全新的课题,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逐渐显现。
根据(国函[2002]5号)的批复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号),针对部分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和土地权属不清,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保护区面积过大,管理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因此,为使保护区的管理、科研更为科学有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等单位对保护区进行了保护区面积调整联合考察工作。
旨在摸清拟调整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矿产资源现状,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历史上的考察1、我国古代的研究500年前,我国宋代名医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就已对野双峰驼进行过记载:“野双峰驼,唯西北有之,家驼,则此中人家畜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双峰驼”。
“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颈垂耳,脚有三节,背有两肉峰如鞍形。
保护区调研报告【合集4篇】
保护区调研报告【合集4篇】保护区调研报告(通用4篇)保护区调研报告篇1 为促进__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期,__保护区组织人员对__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分别到__乡的__村__屯、__河,__村,__村;__镇库区上游__河沿线的平腊村纳新等屯;__乡__村的__、__;__乡的__屯以及大山林场、__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等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查了解,走访群众代表,村组干部,听取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如下:__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__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__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__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
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
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__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__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__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
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调研报告
7、放牧:
破坏水鸟的栖息环境、干扰水鸟的活动等
8、水质污染、富营养化:
东洞庭湖水为Ⅲ类水质 主要污染因素包括:
1、点源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源(化肥、造纸行业为
主)
2、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生活污染源及地表径流 污染源
1999年东洞庭湖湖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586.4×104, 占洞庭湖区的排放总量的37.85%。
鸟类调查样线图
通过调查我们记录到:
• 鸟类 11目,26科,38种。包括斑鱼狗、白琵鹭、斑 背大尾莺、白尾鹞等较为珍稀的保护鸟类。
• 遗憾的是: 基本未见到国家Ⅰ级保护鸟类
• 鸟类数量较少:在样线上记录到的水鸟约2万只
• 在水鸟活动生境的周围有一些人类活动,例如放 牧等,对水鸟的活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酒店门口 惊现野生动物
我们在博客上 进行了曝光,希望引 起更多人关注
返校后的后续宣传
• 返回学校之后,我们又开始准备后续宣传活动。我们希望 将我们在东洞庭湖的所见所闻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关心和 了解湿地保护,也希望他们能受到感染,在有机会的将来 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板制作 中~~
宣传介绍
12.53
9.19
22.98
23.19
运行后降低水位
0.98
0.64
1.47
1.92
0.68
0.17
0.33
山峡水库运行前后(2002-2005)洞庭湖滨观测井全年平均水 位
保护区方面: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打算通 过与三峡办协商等途径改善目前的状况。
2、捕鱼:
基本情况:
1、当地居民主要谋生的手段(禁渔较难) 2、捕鱼方式:撒网捕鱼+电鱼(目前主要的方式) 3、渔民打鱼的区域相对集中 4、经济利益+趋众心理 渔民数量增加 5、鱼类数量减少,造成捕鱼数量减少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考察报告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简要介绍,概括其地理位置、面积以及保护区建立的背景等内容。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引言1.1 概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上海市崇明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鸟类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占地面积广阔,涵盖了沿海滩涂、河口湿地、滨海带和一系列稻田等多种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鸟类栖息地。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得益于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鸟类资源的丰富。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和恢复区域内的鸟类多样性,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此举不仅保护了区域内的珍稀鸟类,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鸟类学家、生态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
这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和监测工作,全面了解该区域的鸟类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区域的鸟类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通过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总结该地区的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该保护区的研究和保护实践,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推动鸟类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对本文进行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考察报告的目的。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我们将介绍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背景和概况。
这一小节将详细介绍该保护区的地理位置、面积、生态环境特征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考察结果提供背景知识。
其次,我们将探讨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状况。
通过对保护区内鸟类种类的调查和采集相关数据,我们将分析该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情况,并评估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和现状。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特定地区。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评估在特定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对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经验案例。
2. 现场实地调查:前往待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区域,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特点。
3. 与相关方面进行访谈:与当地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看法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 自然环境:根据实地调查,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2. 社会影响:该区域存在一定数量的居民和农业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能对当地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和风险评估。
3. 经济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能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评估其对当地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 政策环境: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支持度较高,有助于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但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和风险评估,了解当地社区对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态度和意见,并制定合理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2. 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有效进行。
3. 组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五、结论综合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建区的可行性,认为在该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可行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沟通,合理平衡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考察报告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一、背景介绍1.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是一个以保护和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和水鸟资源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区。
该保护区地处渤海湾的大连湾内,北纬39°16',东经121°36’,总面积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0公顷,陆地面积0公顷。
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包括候鸟、季候鸟和留鸟等200多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东北沿海地区最大的野生鸟类栖息地。
2.由于东滩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北温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影响显著,使其成为候鸟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地区。
保护区内有数个天然湖泊和河流,水域覆盖面积较大,有利于水鸟栖息和觅食。
由于东滩地处于城市化区域,所以在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这片宝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鸟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
二、科学考察内容1.鸟类资源调查在保护区内对各类鸟类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包括鸟类种类、数量、栖息地情况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抽样调查,得到了保护区内水鸟资源丰富的数据,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栖息环境评估针对保护区内的湖泊、河流、沼泽等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级,分析了各种栖息环境对鸟类资源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参考意见。
3.人为干扰调查保护区周边有大连市的城市化区域,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这些人为干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4.生态环境监测对保护区内的水质、土壤、植被等生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以了解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监测基准。
三、科学考察成果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东滩成为鸟类乐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候鸟、季候鸟和留鸟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鸟类生态系统。
2.保护区内的湖泊、河流、沼泽等多样化的栖息地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觅食环境,保护区内的水鸟资源较为丰富,部分鸟种在这里繁衍的繁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一、基本情况(一)保护区规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
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
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
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八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历史悠久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体现出古人朴素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使这里的自然生态、野生动植物种群因此而得到保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实际内涵的自然保护区域,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史上也是非常难得和具有开创意义的。
(二)位置独特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在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就像被一台功率巨大的鼓风机吹动,沿着此正北方向三条风沙通道,居高临下压向当地地区。
保护区浩瀚的森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阻挡着风沙对此的危害。
(三)资源丰富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属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草甸等四个植被类型及25个群系。
根据近几年的科学考察,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6科468属1016种,高等植物总种数占该地区野生植物总种数的43.23%,有大型真菌24科60多种,这些植物和菌类中蕴含有大量药用、观赏、园林、野果、野菜、蜜源等资源植物种类。
保护区有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20科22种,近期的考察中还发现该地区植物新记录种7种。
保护区茂密的森林,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据调查,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纲28目77科188属317种,昆虫13目125科970种。
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45种,该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7种。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成为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四)生境多样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从主体类型看,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等。
森林生态系统中又分为乔木林生态系统、灌木林生态系统和乔灌结合生态系统,在乔木林生态系统中又有针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等,由此可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五)山谷沼泽湿地发达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为灌丛或草甸泥炭沼泽,山谷沼泽湿地非常发达,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10。
这些湿地在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涵养和过滤水源,保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加以特别保护。
(六)具备典型性和稀有性保护区的森林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以天然落叶阔叶林居多,并且保存面积大,分布集中,树种多样,这在燕山山脉乃至华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这里的森林崛起于沙地之上。
在花岗片麻岩基体上覆盖着厚厚的流沙,其上是10-3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层,浑圆的山体和内部结构恰似豆包,各种乔木、灌木、草丛就生长在这样的土层构造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状态。
这是保存最完好的由沙地向山地过渡的典型森林,这种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华北地区,就是在世界同一纬度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极具保护价值。
(七)生态功能强大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不仅阻挡了风沙,固住了本地的流沙,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具备着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地。
保护区涵养的水源,每年为河流注入38亿吨优质水,成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八)生态脆弱性明显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域,土层薄、贫瘠、透水性强是本区土壤的主要特征,大部分地区不仅山高坡陡,森林植被抗外界干扰能力非常差,很容易遭到破环,一旦破坏,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并很难甚至是不可恢复必须加以保护。
四、保护价值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境多样,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是温带暖温带交接带中不可多得的,因此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二)科学研究价值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供科学研究的内容多,对人们研究这一区域和周围区域植物、动物、环境的演变规律,寻求可供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有巨大发展前途的物种基因,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促进物种与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探索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的科学方法等都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三)维护生态安全的价值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地处山地的交接带,发挥着防风固沙、阻挡沙源的作用,是地区天然的绿色屏障;同时保护区又处于河流上游,水系支流较多,对下游水源的涵养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
保护区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建设,为当地和当地发挥着净化环境、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作用。
保护好这一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保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当地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
(四)科普宣传的价值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开辟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向周边地区及社会各界宣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全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将会大大提高。
只有认识的提高,才能形成全民办保护的社会潮流,取得保护为全民的社会效果。
(五)示范带动价值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集体所有的森林在这一地区占有较大的比重。
保护区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建设工作可为周边地区做出榜样,唤起社区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这本“生态教科书”的教育作用,能够更好地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自觉地加入自然保护行列,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这里悠久独特的历史,遗留了许多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继续,同时又是利用现代保护理论和方法进行的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的保护,所产生的价值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
保护这样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五、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同步发展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和建设工作,加快保护区建设步伐,保护区的宣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保护区晋级、产业开发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加强保护,确保保护区资源和环境安全为了确保资源和环境安全,保护区在管理上具体做到“四到位”:一是管护责任到位。
保护区制定了保护管理目标,完善了保护管理责任制,并层层落实,同时加强考核工作。
二是管护制度到位。
保护区制定了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了科学规范的保护管理制度,并突出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
三是管护措施到位。
重点是完善防火设施,加强队伍建设。
保护区拥有充足的防火运输车辆和高效灭火机具,组建了专业扑火队,构建了强大的通讯传输网络,建有现代化防火指挥中心。
四是防范意识到位。
保护区广大干部职工牢牢把握“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防火方针,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排查、彻底消除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通过这些措施,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区长足发展奠定基础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管理处积极筹措资金,依据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222.3万元,其中保护工程88.7万元;宣教、科研工程57.4万元;基础建设工程1076.2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本底资源调查是保护区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为搞好本底资源调查,保护区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了六期野外考察,考证了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及其在监测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鸟类迁徙、种群变化、河流径流及气候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四)加强晋升国家级的准备工作,推进保护区向高层次发展按照《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南》的要求,保护区组织专门机构对申报资料做好认真、规范的充分准备,并如期上报。
在众多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文件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文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好评,通过了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