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任何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铁丝弯成各种形状,当他们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但是他们还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属性使不同的物体具有了不同的用途。那么这一单元就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这一单元的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

(一)比较硬度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培养学生能用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用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材料:

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或木筷子、金属筷子、塑料筷子

这个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需要确定标准和按一定程度进行。教科书中介绍的是经典的刻划方法,这个方法不仅是人类早期研究硬度的方法,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一些情况下沿用着。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木条或木筷子时,要选用质地不那么紧密的普通木条,不要选用硬木或竹筷子。如果没有金属筷子而选用金属条,一定要把两端适当打磨。如果选用物体的尖角过于锋利,那么划痕的出现就有可能是用力的结果。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但关键是要让学生清楚对比实验的条件,怎样在公平的情况下比较,所以我们教师在选材上要严密,即大小、厚薄和形状等都要一致。

在操作时,教材上强调的操作步骤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这个实验中,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材料更坚硬,标准是这种材料能否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同种材料间一般不能划出痕迹,如果材料硬度相对较小,也不可能在被划材料表面留下痕迹。因此,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必须逐个检验,先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划另一根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再分别用金属条和塑料条重复这个实验。通过逐个检验,这三种材料硬度的排序是金属、塑料、木头;但如果选用的木头比较坚硬,也可能是金属、木头、塑料这样的顺序。

当然,除了这种实验方法,还可以选用铁钉来刻划这三种材料。

通过实验揭示了物体硬度越大,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相反,物体越软,就越容易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一般情况下会有上诉结果,但如果教师材料选择出现了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影响实验结果的要素一般为:刻划不同材料用的力度不同、刻划材料的角度不同等。另外,材料

的软硬会和品种的不同而变化。生活中有很硬的木头也有很软的木头;有很硬的金属也有很软的金属……所以我们还可以渗透给学生,在精密研究材料硬度时,科学家们会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材料的硬度。

操作提示:1.体现公平性,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2.注意实验安全,不要划伤手指。

(二)比较柔韧性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培养学生能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柔韧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带刻度的纸或“7”字尺、钩码、线绳

这个实验是比较木头、金属、塑料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实验中要求参加检验的材料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要严格达到这个要求可以说难度很大,要想找到相同宽度、相同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确实不容易,如果实在找不到,也可以用粗细相同的铁丝、塑料丝、竹丝来代替,效果也不错。

这个实验需要做到的是定量标准,我们用一定的钩码(50克)做为标准,如果在缺乏钩码的情况下,还可以找一些替代品,如用绳捆一些书、捆一些文具等做为重物,然后将它们悬挂在这三种材料下,观察各自的弯度实验中如果在这三种尺子的一端打孔太费时费力,我们可以在它们约一厘米处系紧线绳用它来栓重物。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材上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七”字尺,还可以用笔记本的纸。另外在观察数据时,要做到平视。这个实验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测量三种材料弯曲度的方法,并且现场演示、细致指导操作步骤:

1.准备3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塑料条。

2.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3.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下来。

4.强调测量时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

(三)它们吸水吗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培养学生会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

大小和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膜、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们也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他们可能从没有真正的去比较过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所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

这个实验很简单,只要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和观察要点就可以了。

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尽量保持相同。

观察要点: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实验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的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

2.使学生亲历造一张纸的简单过程。

3.使学生认识到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实验材料:

废报纸、玻璃杯、筷子、水、棉布、毛巾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1.经历用废报纸造纸的过程: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2.将自己造的纸与平时用的纸进行比较(厚薄、疏密),分析存在的原因,认识到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具体的实验步骤:

1.把一小块废报纸撕碎,放在杯子里。

2.加一点水化开,调成糊状。

3.再加点水,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

4.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

5.从棉布上揭下,就是一张纸了。

注意事项:

1.将报纸尽量撕碎,节约搅拌时间,提高效率。

2.平铺在棉布上的稀纸浆尽量均匀。

(五)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