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6)临床脑电图使用标准导联组合的建议
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指南1:临床脑电图操作的最低技术要求
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
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正文以下推荐的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是各种不同情况下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的基础。
本指南系列的以后各部分,包括儿童脑电图记录、视频脑电图监测(Video EEG,VEEG)、癫痫外科和癫痫监测单元的VEEG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生儿的床旁VEEG监测,首先均应符合以下技术操作的基本标准,除非有特殊要求。
1、临床脑电图检查的设备和环境要求1.1脑电图仪现在均使用数字化脑电图仪,仪器各项指标应符合国际标准并通过国内上市标准。
考虑到常规10-20系统需要19~21个记录电极,以及额外的脑电记录电极(如下颞区电极)、心电图、肌电图、眼动图等多导生理记录的需要,常规头皮脑电图使用的仪器至少需要32个或更多通道的放大器。
10-10电极系统和颅内脑电记录需要128通道或更多通道的放大器。
放大器的主要参数要求见表1-1。
1.2电极1.2.1头皮脑电图电极推荐使用银-氯化银或不锈钢材质的盘状电极,以导电膏、医用胶纸和弹力帽固定。
仅在成人短时间清醒期记录可使用桥式电极。
颅内脑电图一般使用不锈钢电极。
银电极因有组织毒性,不适用于颅内电极记录。
如同时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需要使用无磁性的铂铱电极。
实践证明增加下颞区表面电极记录与深部蝶骨电极记录效果相似,且可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因此目前针刺蝶骨电极的应用趋于减少。
头皮针电极仅在昏迷或脑死亡患者非常紧急且非常必要进行脑电图记录时可短时应用,其他情况下均不推荐应用。
电极须保持清洁,对疑诊或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克雅氏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记录后应对电极进行有效消毒,或选择一次性电极,以避免医源性感染。
1.2.2多导生理记录电极多导生理记录的电极(传感器)及默认参数设置见表1-2,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3闪光刺激器用于头皮脑电图记录的设备均应配备闪光刺激器,具体要求见指南二。
1.4检查环境和电路系统脑电图室应尽量远离影像科、理疗科、电梯间等有大功率电源干扰的环境,否则需要做特殊屏蔽。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主要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得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得辅助判定。
1、设备(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与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得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得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得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得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得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得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得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得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与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得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与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得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与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得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得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得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得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
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最新:临床脑电图和脑电检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最新:临床脑电图和脑电检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脑电图是通过在头部放置适当的电极,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脑部神经元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放大100万倍,并将脉冲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而记录脑电活动的检测技术。
根据不同的临床检查目的(如判断临床发作事件性质或脑功能情况)进行分类,现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脑电图有常规脑电图、长程脑电监测、重症持续性脑电监测和便携式移动脑电图等。
鉴于脑电图的解读通常受到电极数量、导联编排和监测质量的影响,上海市本领域专家就临床脑电图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以下共识,以供参考。
临床常规脑电图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查,主要应用于门诊清醒患者的评估,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癫痫样放电或评估其脑功能情况。
推荐采用数字化脑电图设备。
其电极类型为桥式电极,根据需要可采用盘状电极和某些特殊部位的电极(如蝶骨电极),并保证电极记录时不会引起0.5~70 Hz频率范围脑电信号的衰减。
➤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时应根据10-20系统放置21个脑电电极(19个记录电极和2个参考电极),记录电极为FP1、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Fz、Cz和Pz。
新生儿可选用改良的国际10-20电极安放系统:9个脑电记录电极(Fp1、Fp2、C3、C4、T3、T4、O1、O2和Cz),2个参考电极(耳或乳突电极),1对下颏肌电电极,1对心电电极,2个眼动电极。
长程脑电监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长程脑电监测是指监测时间超过2 h的脑电图,分为住院和门诊两种类型。
由于通过门诊常规脑电图仅可筛查出29%~55%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延长门诊脑电图的记录时间(如延长至3.5~4.0 h)可将IED的筛出率提高至80%~90%,尤其对局灶性癫痫和非癫痫性发作更为有效。
长程脑电监测建议采用视频与头皮脑电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电极建议采用盘状或杯状电极,以专用电极膏和胶带将其牢固地固定于头皮上,电极阻抗应<5000 Ω;监测时间>24 h的患者应定时检查电极连接和阻抗情况,以尽量减少伪差。
脑电图的导联[指南]
第三节 脑电图的导联设置EEG 记录的是不同电极(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的电位差。
将一个电极连接在EEG 仪放大器的第一栅极(G1),另一个连接在放大器的第二栅极(G2),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通过EEG 仪的导程输出。
当G1的电位相对G2为负时,记录到的波形是向上的(负相);反之,若G1的电位相对G2为正时,则波形是向下的(正相)(图5-2)。
EEG 的导联(montage)设置方法可分为参考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
各个实验室根据不同的需要可有不同的导联设置,整体来说,大同小异。
一、参考导联或单极导联安置在头皮上的电极称为记录电极或探测电极,耳极或其他相对零电位的电极称为参考电极或无关电极。
理论上参考电极为零电位,这时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反映记录电极电位的绝对值。
但实际上在身体表面不存在绝对零电位,仅能选择耳垂、鼻尖或乳突等受脑电及其他生物电影响较小的部位作为参考电极的位置。
(一) 耳电极参考以同侧耳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反映左、右侧头皮各记录电极与同侧耳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但当距离耳电极较近处如颞部导联有高波幅的电位出现时,电位就会传递到耳垂而使耳电极活化,影响整个同侧半球的图形。
(二) 平均参考导联以各个头皮电极电位通过高电阻输入后的平均值作为参考电极,可以消除因一侧耳电极活化带来的影响。
但如某一记录电极电压非常高,难以通过平均技术完全消除,则可影响双侧半球的电位。
平均参考导联一般以缩写字母A VR(average referential montage)表示。
二、双极导联将头皮上的两个记录电极分别连接于EEG放大器输入1和输入2,记录下来的是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其优点是不易受到其他生物电的影响,并可排除参考电极活性化所引起的伪差,缺点是不适合于记录准确的波形或电位变动的绝对值。
双极导联的两个记录电极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为3~6cm,不应小于2cm。
距离过近导致电压差变小,波幅过低难以分析。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主要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
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简单说说脑电图
简单说说脑电图(上篇)强调一下,本文开头讲的原理、导联组合、脑电极性以及电场等,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
但这正是脑电图的理论基础,不搞懂这些,就无法真正看懂脑电图,就不能忽悠别人而只能被别人忽悠。
基本原理要说脑电图,首先得简单了解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根据电极放置于颅内或颅外,可分为头皮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
这里讲的是大家经常接触到的头皮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跟心电图、肌电图一样,是利用仪器来记录电活动。
头皮电极脑电图是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脑电信号经过放大器(因为脑电信号非常微弱,为 mv 或uv 级别,而且得经过颅骨和头皮的衰减,所以需要经过数百万倍的放大才能显示出来)、滤波器(减少干扰)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形。
敏感性与走纸速度先吐槽一下:本来以为敏感性与走纸速度很容易说明白,等到写的时候突然发现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大家可结合以往的心电图知识来理解。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心电图。
要注意的是,平时大家都知道心电图两条纵线间(1 mm)表示,那是因为走纸速度为 25 mm/s。
也就是说每过 1s 心电图纸走了 25 mm。
同样的,当标准电压 1mv = 10 mm 时,两条横线间(1 mm)表示。
脑电图也是同样的道理。
脑电图一般采用的走纸速度为(走纸速度对应的是横轴)30 mm/s,也就是说 30 mm = 1s。
而脑电图的敏感性(纵轴)单位为 uv/mm,敏感性一般采用的是 10uv/mm,也就是说 1 mm = 10uv。
一般心电图横向纵向都有格子,而且走纸速度以及敏感性都是按照固定标准来的。
反正横轴 1 小格就是,纵轴 1 小格就是。
但是脑电图一般都是没画格子的,走纸速度和敏感性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但是大家也别急,正规的脑电图右下角都会有个标尺(类似地图上的比例尺),标尺就是为了说明其走纸速度及敏感性。
文字太多,把大家都绕晕了。
还是看图吧。
也有的是这样表示的:无论如何,总归会通过标尺告诉你横轴多长是 1s,纵轴多长是多少uv。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标准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主要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
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图操作规范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
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
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禁忌证]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1.设备(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
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
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
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
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
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
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
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
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
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5)标准电极位置命名指南
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5)标准电极位置命名指南本指南建议对国际10一20系统略加修改并采用更严格的数字组合规则对其作迸一步的扩展,命名为10一10系统,其电极的位置按10%的比例放置,尽管目前对这些电极的名称还未取得一致意见。
本指南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具有字母加数字来命名的特征;②推荐“修改的数字组合命名法”的头模图;③在修改的数字组合10一10系统中对10—20系统命名法所做修改的解释;④对来自推荐的修改系统中严格数字组合命名法的差异作出解释;⑤对如图1所示电极的下一级电极位置的数字组合命名法的扩展(图1)。
1 字母加数字命名法的特征1.1 字母部分最好由一个字母组成,而不是两个1.2 字母的名称必须来源于脑叶或其他解剖标志1.3 完整的字母加数宇的术语应按以下规则设置的电极形成一套坐标a.每一个字母仅代表颅骨的一条冠状线。
在标准10一20系统术语中,唯一的例外是“T(颞极)”,它同时代表了中央和顶冠状线。
因此,在第三部分的解释中,委员会建议用前后一致的术语来取代之。
为了强调这一改变,本文在第2部分的头模图中用黑底白字显示)。
b.每一数字代表一条矢状位线,因此相同的后缀数字就可以代表所有位于该矢状线上的位置(同样,唯一例外的是10一20系统中颞线上的数字。
如:F7、T3和T5不恰当地位于同一矢状位线上,然而在推荐的命名法中就不存在这一例外情况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一修改在图1的头模图上以黑底白字显示出来。
2 推荐的10一10系统头模图在图1中,对目前10一20系统的修改及在第三部分中的解释,都以黑底白字的方式显示出来加以强调。
3对修改的数字组合命名法的解释修改后的10一10系统用前后一致的T7/T8和P7/P8来取代前后不一致的T3/T4和T5/T6在图1所示的头模图上用黑圈白字来显示T7/T8和P7/P8。
当我们浏览头模图的时候,这一改变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除了Fp1/Fp2和01/O2外,同一矢状线上所有的电极都有前后一致的后缀数字,同一冠状线上所有的电极都以相同字母来命名。
对重症监护脑电图标准术语的建议
注解1:节律性或周期性模式,应满足持续至少6个周期(例如1 Ha持续6 s,或3 Hz持续2 s)。
周期性放电(PD): 周期性是指形态相对一致的波形,以近规律的时间间隔连续重复出现。放电是指不超过3个位相的波形(即穿过基线不超过两次); 或无论多少个位相,持续时间≤0.5 S的波形。而暴发是指持续时间>0.5 S、至少具有4个位相(指穿过基线至少3次)的波形。
持续性德尔塔慢活动
②时程:定义为某种非持续性脑电模式出现的 时长。在进行分类或使用定性术语时,应遵循以下 列出的每个术语的界限。同时也应描述最长时程。
a.≥1 h(“极长程”); b.5~59 min(“长程”); c.1~4.9 min(“中程”); d.10~59 S(“短程”); e.<l0s(“极短程”)。
棘慢波或尖慢波(Sw): 系指多棘波、棘或尖波之后常跟着慢波规律重复交替出现的模式(棘波一慢波 一棘波一慢波一棘波一慢波),棘波(或多棘波或尖波)成分和慢波成分之间的 关系恒定。一个棘慢复合波和下个波形之间无时间间隔(如果存在时间间隔, 则应描述为PD,其中的一个棘慢波为一个放电)。
• 主要术语2:散在(非节律性和非周期性)异 常放电(尖波和棘波):
③频率:系每秒速率,定义为所有电活动的 速率和范围,例如1 Hz和0.5~2 Hz;分类 如下(描述典型最小和最大频率)。
④位相数:放电与基线交叉的次数(选择最容易观察 的纵向双极导联)。适用于描述PD和SW(包括慢波) 中的整个棘慢或尖慢复合波。而不适用于RDA。 分类如下:l,2,3或>3。
⑤锐度:特别用于描述不同的主要位相(波幅最 高的位相)和最锐的位相。对这两种位相而言,均应 描述典型的放电。仅适用于描述PD和SW中的棘 波或尖波成分,而不适用于RDA。分类如下:
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6)临床脑电图使用标准导联组合的建议
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6)临床脑电图使用标准导联组合的
建议
American Clinical Neurophsiology Society;秦兵
【期刊名称】《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1)001
【摘要】引言导联组合在不同的脑电图实验室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导联组合不能充分地显示脑电图或看上去显得非常的复杂.而且这些差异阻碍了脑电图医师间的信息交流,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American Clinical Neurophsiology Society;秦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44
【相关文献】
1.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指南(11.1)对重症监护脑电图标准术语的建议 [J], 秦兵(译);陈洁玲(译);王晓(译);
2.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7)脑电图报告书写指南 [J], 无;秦兵(译)
3.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指南(8)临床数字化脑电图记录指南 [J], 秦兵(译)
4.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2)小儿脑电图最低技术标准 [J], 秦兵(译)
5.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6)临床脑电图使用标准导联组合的建议 [J], American Clinical Neurophsiology Society;秦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电图机的导联
(一)电极安放系统为了区分电极和两大脑半球的关系,通常右侧用偶数,左侧用奇数。
从鼻根至枕骨粗隆连一正中矢状线,再从两瞳孔向上、向后与正中矢状线等距的平行线顺延至枕骨粗隆称左右瞳枕线。
1、从枕骨粗隆向上约2cm,左右旁开3cm与左右瞳枕线相交处为左右枕极(9、10)。
2、沿瞳枕线人发际约1cm处为左右额前极(1、2)。
3、左右外耳道连线与左右瞳枕线相交处为左右中央极(5、6)。
4、左右额前极与中央极之中点处为左右额极(3、4)。
5、左右中央极与枕极之中点处为左右顶极(7、8)。
6、左右中央极与外耳道之中点处为左右颞中极(11、12)。
7、左右瞳孔与外耳道中点处为左右颞前极(13;14)。
8、左右乳突上发际内约1em处为左右颞后圾(15、16)。
9、两耳垂电极的连接方式有两种:(1)两耳垂连在一起,同时与地线相连,而将无关电极放在头顶中部或鼻根部,或第七颈椎处。
(2)两耳垂分别或共同作为作用电极与头皮电极配对作为脑电团机输入端。
另在头顶处,附加一个电极与地线相连。
目前,国际上已广泛采用10-20系统电极法,其前后方向的测量是以鼻根到枕骨粗隆连成的正中线为准,在此线左右等距的相应部位定出左右前额点(FP1,FP2)、额点(F3,F4)、中央点(C3.C4)、顶点(P3,,P4)和枕点(O1,O2),前额点的位置在鼻根上相当于鼻根至枕骨粗隆的10%处,额点在前额点之后相当于鼻根至前额点距离的二倍即鼻根正中线距离20%处,向后中央、顶、枕诸点的间隔均为20%,10-20系统电极的命名即源于此。
(二)单极导联法脑电图机的导联连接方式一般分为单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
单极导联法是将活动电极置于头皮上,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一个输人端(G1);无关电极置于耳垂,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按至前置放大器的另一个输入端(G2)。
这样产生于活动电极处的阴性电位变化将作为波形向上的阴性波形被记录下来。
无关电极一般选两侧耳垂,它与活动电极有多种连接方式:1.一侧(如左侧洱垂无关电极与同侧头皮话动电极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向双极16.2
横向双极16.3
信道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参考16.1
F7一A, 1"7(T3)一Al
P7(T5)一Al T7 Fpl一A1
参考16.2
Fz—A1 Fp2-Az F3一Al
参考16.3
R—Al F8一A2 (T3)一Al T8(T4)一A2
P7(T5)一Al
F4一A2
塞塑皇塑丝皇生堡兰盘查:!!!!生!旦!箜!!鲞箜!塑:』垦211望!!!垦!!!!翌!!!!12坠z!!!!!堡坠垫!:坠!!!!!z!!!!:!!!:!!:堕!:!
[文章编号]1674—8972(2012)一01—042—03[文献标识码]A[中围分类号]R741.044
・专稿・ 美国临床脑电图学指南(6)
临床脑电图使用标准导联组合的建议
American Clinical Neurophsiology
Society(秦
兵,译) 备而言,为同一导联组合下的不同替换(如纵向双极 ~16.2和纵向双极一16.3是纵向双极一16.1不同 的替换),最多可以有3个不同的替换。
引言
导联组合在不同的脑电图实验室中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许多导联组合不能充分地显示脑电图 或看上去显得非常的复杂。而且这些差异阻碍了 脑电图医师间的信息交流,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 利益。 我们意识到需要改善脑电图在这一方面存在的 问题,所以本指南推荐在临床脑电图实验室中使用 以下列出的标准导联组合。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在 任何实验室中使用的导联组合总的数量。事实上, 依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为了获得良好的脑电图和 解决特殊的问题,有必要添加额外的导联组合。就 一般的目的应用而言,本建议中的导联组合只是一 个最低基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如果这一 指南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必然有利于脑电图医师 间的交流。 此外,本指南中的导联组合并不适用于以下的 特殊情况,如新生儿脑电图、有蝶骨电极的脑电图、 整夜的睡眠脑电图以及为了证实脑电活动静息状态 的脑电图。
1导联组合的设计
经典的导联组合设计如下:纵向双极(LB)、横 向双极(TB)或参考(R)。双极导联有时也称为“差 分导联”。 标点左边的数字是指信道的数目。导联组合为 16、18和20个信道而设计的。 标点右边的数字2或3是指对于某一特定的设
收稿日期:2011一09—15 作者单位:510080.广东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广东省医学科 学院,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
G—A2
P3一AI n—பைடு நூலகம்2
F8一A2 T8(TI)~A2
P8(T6)一A2
T8(L)一A2
P7(T5)一A】01--Al P8(T8)一A2 02-Az
(译自Journal
・44・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万方数据
组合的基础上添加2个记录非脑电参数的信道,Cz 作为参考电极,其位于Fz和Pz之间。
表1推荐的导联组合数
纵向双极导联组合
注:括弧中的数字是指推荐的可选择的导联组合的数目
为了能够充分地定位电场,可能需要设计更多 的导联组合,如同时记录纵向双极和横向双极。 在列出的参考导联组合中,如果能给予适当的 说明,可以用下颌角电极取代耳垂电极。 参考记录有很多潜在的缺陷,对参考电极上出 现的一些不该有的活动必须要小心。此时应该选择 另一个参考电极,并且在描记的过程中清晰地予以 注明。参考电极通常选择是Cz,或来自全头部电极 的平均作为参考。在平均参考导联记录中,为了减 少眼动伪差的干扰,常将前额电极F。和F。从平均 参考中剔除出去。 对于每一种导联组合和根据设备规格的不同而 设计的类似的导联组合,导联的排列应有逻辑顺序。 必须要承认这一事实,有经验的脑电图医师在 用他们的方法来显示脑电活动的方式上存在着合理 的差异,推荐的指南中包括数套可以互换的导联组 合。有关更详细的导联组合的设计原则以及委员会 成员们的不同偏好都已经在杂志(Am J nol,1977,17(1—2)上发表。 一般来说,纵向双极l和参考1序列包括了解 剖上相邻的和连续延伸从左到右的导联。在这一 系统中,半球间的差别很容易被发现。纵向双极2 和纵向双极3序列则容易比较镜像部位的导联, (纵向双极2从中线部位沿矢状线向外侧扩展,纵 向双极3从外侧区向中线部位扩展)。在参考2和 参考3序列中,相邻的镜像部位并列排列,以便于 比较局灶区域(参考2从中线部位沿矢状线向外 侧扩展,参考3从外侧区向中线部位扩展)。横向 双极序列中,导联组合互换部分依赖于电极覆盖 的区域。 在部分记录中,允许对推荐的导联组合进行微 调,在没有违反指南所设定的原则时,尤其是为了监 测其他的生理参数可以进行微调。
2对推荐的导联组合进行选择的解释
委员会重申了以前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 (ACNS)有关导联组合的声明,并进一步解释如下: (I)同步记录的信道不少于16个,鼓励使用更 多的信道; (2)使用10一20系统中全部的21个电极; (3)双极和参考导联都要使用; (4)在每一种导联组合的开始都要清楚地标明 每一信道的电极连接; (5)电极连接的模式要尽可能地简单,导联组合 要易于理解; (6)双极导联的电极连接最好采用直线连接(连 续性),电极间距均等; (7)前头部的电极应放在记录纸的上面显示,而 后头部的电极应放在下面显示; (8)在所有实验室间最好要有一些有可比性的 导联组合。 委员会推荐使用“左上右下”导联排列顺序,如: 在记录纸上。无论是任何一对导联还是一个区域内 的导联,左侧导联都应放在右侧导联的前面。这一 建议与北美和其它国家大多数脑电图实验室中盛行 的习惯相符,但并非所有的国家。 在有限的记录信道范围内,应在每一导联组合 中显示最大数量的电极,以确保覆盖足够的脑区。 在每一次记录中应显示3个经典的导联组合: 纵向双极、横向双极和参考导联。
・43・ EEG Tech—
信道编号纵向双极16.1
纵向双极16.2
纵向双极16.3
万方数据
塑疱皇塑堑皇生垄兰垄查:!!!!生!旦!蔓!!鲞墨!塑:』垦£!!121旦!垦!!!!婴璺!坚望旦坠z!!!!!堡垒!尘!里生!竺!!芝!!!!:!!!:;!!婪竺:!
●
横向双极导联组合
参考导联组合
信道编号横向双极16.1
Email:qb900@163.com
对16和18信道的记录而言,必须要有一个导 联组合来自以上3个经典的导联组合(表1)。 如果有20个信道,可以在18信道的双极导联
・42・
万方数据
塑疸皇煎丝鱼垒墨堂壅查:!!!!堡!旦!筮!!鲞筮!塑:』量逝!!g型曼!!坚丝翌!!!业垫z!虫!!£垒i璺!:壁!!!!!z!!!!:!竺!:!!!堕!:!
C3一Al
F3一Al c3一Al P3一A1
0l—Al Fp2一A2
Q—A2
P3一Al
P8(T6)一A2 Fpl—A1
Fpz—A2 F3一Al
P‘一Az
01一Al 02一A2
R—A2
m.n C‘一A2
F|一A2
C3一Al
R—Al F8一A2
T7(T3)一AI
坨
13 14 15 16
P‘一A2
02一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