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一、基本概念1.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

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在这里,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2.社会整体观答: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3.社会事实答: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4.社会学方法论原则答: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杜尔克姆集中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原则:①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客观性原则——把社会事实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②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及解释性原则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③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性原则——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5.社会团结答: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6.社会分工答: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7.机械团结答: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结构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结构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一、基本概念1.结构功能主义答: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首先提出来的。

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结构功能主义由他的学生作了进一步发挥,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特征有:①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③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系统的维持问题;④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2.社会行动答: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社会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构成行动的各个要素。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①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②帕森斯称之为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③规范取向。

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3.社会系统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

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

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4.子系统答:子系统,是行动系统的附属系统,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系统,例如,社会系统就属于行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5.模式变量答:模式变量,指的是行动者在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必要要面临的五队范围的抉择。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第3版重排本配套练习题库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第3版重排本配套练习题库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第3版重排本配套练习题库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重排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绪论第一篇社会学产生和形成时期的西方主要社会学家及其理论观点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第七章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第二篇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第八章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第十三章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第十五章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第三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第十六章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第十七章南斯拉夫社会学•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科层制[华东理工大学2020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 017年研;山东大学2016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科层制的特点包括:①人格上是自由的,服从、履行实际公务职责;②组成牢固的职务等级;③具有严格的职务权限;④以自由选择为基础的聘任制;⑤固定薪金,多数人有退休保障金,薪金的多少按等级职位、责任大小以及“身份尊卑”的原则分档划开;⑥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⑦根据工龄长短、成绩大小或同时依据这两方面的条件决定一个人的晋升;⑧管理者并不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也不占有生产资料;⑨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

2社会静力学[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相关试题:孔德的“社会静力学”。

[简答题,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静力学是孔德提出来的,是指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一、基本概念1.社会冲突论答:社会冲突理论在美国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来的,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期里流行于美国和个别西欧国家。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社会思潮中激进派别的代表。

代表人物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等。

2.外部冲突答:外部冲突是指一个社会系统与其外部的矛盾和对抗。

外部冲突有助于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加强群体内部的整合。

具体来说,外部冲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是确立群体认同感的基础,是形成群体的必要因素。

②外部冲突还能使群体发展、壮大、坚强。

3.内部冲突答:内部冲突是指一个社会系统内群体之间的不和。

内部冲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内部矛盾、冲突或斗争有界定群体和增强群体认同的功能,能使群体成员认同于规范所定义的正确行为,使人们推崇社会所赞许的价值。

②内部冲突作用的具体方面:a.群体内部冲突可重新导致团结和平衡。

b.内部冲突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4.安全阀制度答: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

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

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5.现实冲突答:现实冲突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只是运用冲突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确定的目的。

科塞认为,绝大多数冲突都可以看做是现实性的或理性型的,尤其是以组织形态出现的社会冲突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

因为人们不过是想经过一场斗争,促进对话或谈判,引起当权者的注意,求得问题的解决。

现实冲突产生于特定要求受到挫折。

6.非现实冲突答:非现实的冲突源出于某种难以捕捉的外在因素,其对象不是冲突的根源,冲突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宣泄敌对情绪。

或者说,它是一种不求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即可自行结束,而只求以此消除心理紧张,或用来证实人们原有认同感的方式。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圣才出品】
2.实证主义 答:孔德强调实证主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的;②实证意味着有用的;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的;④实证意味着精确的;⑤实证意味着相对的。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 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 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第 2 页 共 11理性主义中的科 学理性。
2.简述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称“社会学之父”。其社会学思 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概念,以及他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思想。 (1)实证社会学 ①实证的含义:现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相对而非 绝对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社会学方法得出的知识具有相对性,关于社会事实,不追求终 极本质和普遍规律(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②原则:a.方法论上追求自然科学主义倾向,社会学应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依据自然 规律解释社会现象;b.认识论上追求经验主义,社会学可以解释经验、感觉以及其它可实 验性的知识或材料;c.追求价值中立。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 “应该是什么”。 ③个体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a.个体有机体一成不变,而社会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可 改变;b.社会有机体可进行广泛分工和高度合作,个体有机体则不具备。 ④智力发展三段律: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 证阶段)。 贡献在于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努力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按实证主义思想设计的社会学 受历史时代和思想传统影响,概念比较抽象,带有浓厚思辨色彩。 (2)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各部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齐美尔答: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l918)是经典社会学时期的德国社会学家。

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齐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2.社会唯名论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3.社会唯实论答: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

与唯名论相反,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在。

后期的温和唯实论则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为依据,认为一般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主张一般是对事物共性(普遍性、相似性)的抽象。

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

二、简答题1.简述齐美尔是怎样论述群体规模与交往形式的关系的?答:(1)齐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

(2)齐美尔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一、基本概念1.现代化答:“现代化”是一个外来词。

在英语里,所谓“现代”的基本含义,是泛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代的特征。

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

因此,现代化理论所讲的“现代”,与我们通常所讲的“近代”、“现代”有一定的区别。

2.现代化理论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会发展问题。

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它从现代化的角度人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方面;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社会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3.人格现代化理论答: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的现代性的角度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被称作“人格现代化”理论。

他提出衡量人的现代性的14个特征指标,从横向和纵向对于影响人的现代性环境进行了分析,一个时期内成为颇为风行的现代化理论。

4.现代社会结构理论答:马里奥·列维是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对中、日、美三国的现代化问题作了比较研究。

为分析和鉴定社会发展,他制定了包括六个方面结构关系的模式变量。

列维认为,运用这六个模式变量可以对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类型的关系、不同社会里的类似关系、不同社会里的不同类型关系进行分析比较。

5.依附理论答:该理论认为,低度发展的国家也将经历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类似的发展过程。

由于这一假设的错误,它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制约,或依赖于后者,造成了“依附”地位,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摆脱依附状态。

6.后工业社会理论答:美国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交换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交换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还原论答: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或行为——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

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2.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答: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是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概念。

在这种网络交换关系里,行动者A的报酬来源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从B1、B2、B3那里得到报酬。

相反,行动者B1、B2、B3却只能从A那里得到报酬,这种交换关系是垄断的,是不均衡的。

二、简答题1.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

答:(1)理论来源①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②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19世纪末2O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

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

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③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答:社会静力学是孔德提出来的,是指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社会静力学核心的范畴是“秩序”,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2.实证主义答:孔德强调实证主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的;②实证意味着有用的;③实证意味着肯定的;④实证意味着精确的;⑤实证意味着相对的。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3.社会动力学答:社会动力学,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是: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l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二、简答题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如何?答:(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思想来源:①经验主义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基本概念1.早期苏联社会学答:早期苏联社会学,是指从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即1917年至1938年这20年左右的历史。

在这段时期里,从沙皇俄国沿袭下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开始出现,但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最终导致这门学科在这一阶段的末期被否定和取消。

苏联社会学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上有两个特点:(1)形成和发展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这一时期的社会经验研究尚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知识有机组成部分被包括进来,因二者的关系尚不明确,各自保持着独立。

由于对社会学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社会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夭折。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学的研究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关于这样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它们不是并列的三个部分,而是一种有序的即具有高低之分的“等级结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这样三个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门理论或局部理论的中间层次;第三,作为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是它的第三层次。

3.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4.等同论答: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和退出历史舞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便尖锐地提了出来。

这时苏联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这一时期里“等同论”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一、名词解释1.合作对抗论答:将社会视为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的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萨姆纳认为,为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会导致有益的结果:既可以消灭不适者,又可以保持种族兴盛和文化繁荣。

在《民族风尚》这部著作中,萨姆纳从风尚、习俗的角度论证“合作对抗论”,将风尚最终视为人的生理需要的产物。

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在个人层面上被称之为习惯,而在群体层面上就叫做风尚。

2.类意识答:“类意识”,即意识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一切生物,不管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什么地位,都承认其他有意识的生物与自己属于同一类。

吉丁斯从亚当·斯密的人类情感说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类意识”概念。

他认为,由于人们以相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环境刺激加以反应,所以,人们意识到大家是同类。

二、简答题1.简述美国社区研究的发展。

答:社区研究是美国第三代社会学家的研究主题。

(1)社区属性①区域性;②与社会的相互作用;③成员间的持续性联系。

(2)美国社区研究的理论由于美国经验社会学的实用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美国进行的社区研究,很少采用某一确定的社会学理论。

然而,在对直接观察对象所做的说明中,我们仍可发现某些共同的理论倾向,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学的、生物学的和结构功能主义的。

①类型学取向的特点把社区看作是更为广泛的关系或群体类型的体现。

这一认识通常与在一定范围内所标定的社区位置结合起来,如乡村和城镇。

并从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地方性和普遍性、社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加以考察。

②生态学取向的特点在社区研究中自然环境对社区结构和演化的影响占有突出的地位。

生态学取向的研究始于盖宾,由芝加哥学派予以特别的发展。

生态学取向的研究者们假定:人类社区的演进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的开放是遵循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可重复模式进行的。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一、名词解释“现代化”答:“现代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政治体系、政治结构的功能分离或分化,即人们常讲的工业化和民主化。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

这种社会变革过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变革都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二、简答题1.什么是“人格现代化”理论?答:(1)英克尔斯认为,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往往只注意了经济的发展,以为只要解决了经济现代化,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现代化问题。

他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如果人民没有实现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再完善的技术、管理方式和制度,也会在传统人手里变成一堆废物。

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去时,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英克尔斯对人的现代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什么是现代人、促成个人现代化的因素与环境、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及未来等几方面的内容。

(2)现代人格的特征英克尔斯认为,个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多种性质的综合体。

英克尔斯从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给出了现代人格的特征:①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②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③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④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⑤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⑥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⑦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⑧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⑨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⑩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⑪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⑫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基本概念1.新功能主义答:以杰弗里·C·亚历山大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理论,一方面努力发掘和发展帕森斯的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又指出其不足,通过借鉴和引入其他理论的合理要素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在一般理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上进行重构。

2.新马克思主义答: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

他试图将马克思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同韦伯的理性化分析思想、米德的沟通理论、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思想、帕森斯的系统功能论、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等人的早期批判理论的思想,以及本土方法论、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理论中的互动观通过改造综合在一起。

3.构造论理论答:该理论流派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对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后帕森斯时代的多种理论传统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之改造、融为一体而创建的一种理论流派。

该理论强调“结构的二重性”,主张社会结构是由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在互动中构建的,这种由互动构建的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社会互动。

4.当代符号互动论答:是指后布鲁默时代的符号互动论的一个相对松散的理论派别。

为了克服传统符号互动论的局限性,试图构建一种更加综合的理论。

当代符号互动论者广泛借鉴和引入了其他理论要素,既包括宏观的理论观点,也包括微观的理论成分。

还有一些符号互动论者力图引入后现代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女权主义、行为主义等理论的部分观点和内容。

5.交换论答: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新一代的交换论者认识到传统交换理论的不足,在引入其他宏观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为综合的理论。

如艾默生等人将传统的交换理论同网络理论结合形成的网络交换理论;另外一些交换论者引入选择论和决策论思想;还有一些理论家借鉴符号互动论、本土方法论的观点。

6.冲突论答:冲突论进行的综合,一方面表现为兰德尔·科林斯借鉴符号互动论思想吸收杜尔克姆,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等人的观点。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苏联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一、名词解释“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答:“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这样三个组成部分:①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②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门理论或局部理论,这是中间层次;③作为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这是第三层次。

苏联《社会学手册》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二、简答题1.如何看待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答:对于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有三种不同的表现:(1)回避含糊的态度对于30年代至50年代这段历史情况,苏联社会学界一般人持回避态度,不公开表示意见。

在许多苏联社会学的文献中,在回顾苏联社会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时,通常是这样写道:遵循列宁的指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们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对年轻苏维埃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忽视它们的科学价值,它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作了贡献,并为苏联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去便谈到苏联社会学最近几十年来在苏联共产党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

不用作任何解释,一般读者都会明白,这里所说的“最近几十年”是指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苏联社会学重新恢复以后的这段时期,不包括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这段历史。

有时,在个别的社会学文献中,在非涉及40年代和50年代这段历史不可时,通常也是含糊其辞,不作明确表态,使读者有一种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感觉。

欲要弄清苏联社会学的这段历史,对于身置其中的苏联社会学界的许多人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当中有许多忌讳和难点,因为它既关系到对早期苏联社会学的评价,又涉及对当前苏联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一、基本概念1.一般社会学答:一般社会学,是指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即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由于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

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2.形式社会学答:形式社会学,在齐美尔看来,主要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

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

因而社会学需要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类型。

3.哲学社会学答: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4.社会交往的形式答:社会交往的形式,是指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5.社会冲突答:社会冲突,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需要、利益、价值观念的差别和对立而引起的相互反对的社会互动行为。

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存在是必然的。

任何一个合作过程都同时伴随着与之相对立的冲突过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合作与冲突、吸引与排斥这样一些矛盾的统一体。

6.社会冲突的类型答: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冲突的现实性来看,可以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

②从冲突的范围上,齐美尔将冲突分为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7.社会冲突的功能答:社会冲突对社会过程有积极功能:(1)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①当一个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为了一致对外的需要,能促进群体内部的结合,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

②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可以促进各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一定界限,因而有利于保持整个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平衡,使社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和整合。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圣才出品】

绪论一、基本概念1.工业革命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

英国具备的条件:①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丧失了土地,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力资源。

③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和与日俱增的商品需求,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④英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且内部有精细的劳动分工。

这些都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创造了条件,使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最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飞梭”的发明,手摇纺织机的投入使用,水力织布机产生,特别是80年代中期经过改进的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劳动生产效率空前地大幅度地提高,这时大型的纺织厂开始出现。

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

英国的工业革命运动迅速地扩及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这场革命引起了整个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

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迅速地扩大着自己的阵地。

2.无产阶级答: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中资本主要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

现代无产阶级由于完全丧失了生产资料,并同现代的大工业生产相联系,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所以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工人相比,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冲突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冲突答:科塞认为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相互关联里一定会存在紧张、失调和冲突等现象。

冲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及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怀疑和否定。

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冲突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功能。

其中包括:冲突可以促进群体的形成、可以促进团体界限的确立、可以促进团体的团结。

冲突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冲突产生于其中的结构类型等许多因素。

2.权力精英答: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

他指出,社会中那些经济、军事和政治机构中占据高位的财阀、军阀和政客组成了或多或少结合在一起的、或统一起来的权力精英,他们的重要决策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趋向,左右着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

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

3.辩证冲突答:辩证冲突是指冲突是辩证的一种冲突,通过产生一系列新的对抗利益而得到解决,而这些新的敌对利益是在某些条件下将产生进一步的冲突,是达伦多夫提出来的。

达伦多夫提出辩证冲突论与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密切联系的。

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评是辩证冲突论的理论前提。

达伦多夫的冲突论基本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冲突思想批判、吸收和改造基础上,他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状态之中,并假定这种冲突因利益对抗而产生,认为利益对抗倾向于分裂为两个冲突群体,是一种辩证冲突。

4.社会冲突论答:社会冲突理论在美国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来的,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期里流行于美国和个别西欧国家。

社会冲突论指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社会思潮中激进派别的代表。

代表人物有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等。

二、简答题1.简述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主要贡献:(1)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不但是现代社会冲突论的先驱,也是最早对帕森斯功能主义进行批评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答: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可作如下理解:(1)知识考古学的概念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福柯力图通过“停在表面”的方法去把握那些流变的、断层的、随机的具体现实。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2.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

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请举例说明。

答:(1)消费社会的产生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

在《物体系》中,布希亚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

他指出,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2)消费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的变化①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的功能变迁,是指对物体系的客观性描述。

布希亚从家具摆设入手分析物体系功能的变迁。

他认为家具摆设不是简单的几件物品的集中,而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反映与折射:古典时期的布尔乔亚家具摆设建立在传统及权威的父权制关系基础上,其核心是联系家庭成员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在家具摆设中,物和家具的功能不在于其客观的功用,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家具摆设的紧密性与封闭性,与家庭生活的内在性和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相对应,使房子与家具具有深度感,这就使家具本身具有象征作用,在空间中体现了家庭中的情感关系。

家具的这种摆置方式,体现了古典时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这个时期的物也具有相应的风格与象征意义。

随着个人与社会及家庭关系的转变,家具的风格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家具的庄严宏伟感消失了,占据着大量空间的宏伟家具让位于房间角落的小型家具,家具本身不再总占据着空间,而是变得可以消隐、伸缩,更具有可变换性。

风格与结构的变化,使家具的意指功能发生了变化。

当物具有象征意义时,物即使是在功能不调的情况下,也能体现家庭情感;而当物以功能凸显时,功能不调的物也就不必要留于家中。

在这种情况下,对物也不能投注过分的家庭感情和个人感情,家具不再作为道德感的载体而存在,而是突现了自身的功能,这就使物的功能从过去的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即对物体系时代动机的分析。

布希亚认为我们进入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即传统拟人化世界的终结和物的世界的到来。

物的功能化构成了一个物体关系世界,这个世界不再以拟人性的道德来规定自己的本质,而是构成一个功能化的场域,这个场域构成了个人实现自己的舞台。

虽然表面上看来人在舞台上演出,而实际上人只是按照物体系的要求实现这功能化的出场。

与物的功能世界相对应的层面,就是人的功能化以及在这个功能化中产生的人的主体性幻觉,这是人融入物的世界的心理基础。

③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即揭示物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叙述自己并实现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企图。

“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但“物”本身只是一个被动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必须同其他东西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布希亚对物的谈论,实际是在谈论人和人的行为关系。

如此一来,“物”就成为一种“符号系统”,那么对“物”的消费便可能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

布希亚从消费的“意义”层面上对作为“符号”的物品进行考察。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在物质性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它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筹码等。

所以消费的对象不仅是劳动产品,而且可以是一切东西。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而是作为符号存在着。

对于这种符号的消费,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他们所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秩序吸收的过程。

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介合谋的结果。

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倒形式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

实际上,消费者已经沦丧,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

大众传媒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2.怎样评价布迪厄关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论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答:(1)布迪厄关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论述①经济资本a.实践经济布迪厄在论述经济资本时把经济资本放到惯习与场域的特殊关系中,亦即放到实践中来讨论。

布迪厄提出了“实践经济”概念,即把经济活动放到实践的总体性关系中考察。

b.经济资本的非经济因素布迪厄以经济资本的投入来说明它的非经济因素,他指出:“我所说的投入,首先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来源于一个场域和一套性情倾向之间的关系,这种性情倾向,根据场域所引发的游戏,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是指一种游戏感和一种利害感,这种感觉,同时暗含了参与游戏的趋向和能力。

”这就意味着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行为仅仅是理论的抽象,实际的经济实践过程是包含各种非经济因素的,性情倾向、惯习、兴趣、场域结构在经济实践活动中都发挥着作用。

②文化资本a.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不仅超越了常识性的观点而且也超越了经济学的人类资本理论。

常识性观点把人们获得和占有文化资本解释为人们的自然能力,也就是从人的天赋来解释对文化资本占有的多寡,这是一种简单而片面的观点。

在经济学方法原则上建立起来的人类资本理论,仅从金钱、投资和利润率等纯经济学视角来解释文化资本。

这种人类资本理论虽然比常识内容丰富,但是同样是十分片面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家庭传统、阶层差异、社会结构、学术制度、教育策略等社会因素或实践因素,所以,它们无法解释不同的行动或不同的社会阶级,为什么分配在经济投资和文化投资上的比率会如此地差异悬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系统地思考不同的利润的可能性结构,这一结构是各种各样的市场提供给那些行动者或阶级的,这一结构的差异在于,财产的数量与构成的情况各不相同。

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家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整体教育策略联系起来,没有把学术投资策略与再生产策略的体系联系起来,因而他们必然会通过某种悖论,无可避免地遗漏最隐蔽的、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

b.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第一,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

具体化文化资本的形成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

第二,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以文化商品形式存在的,它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

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具有两种基本特征:物质性和象征性。

第三,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它的常见的或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单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等确定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

③社会资本a.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b.社会资本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