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李成友段朋冯兴无赵海勇李德奎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8期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该文以聊城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工科视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聊城大学办学定位,结合专业自身优势,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重塑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出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展有效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质量评价;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56-05Abstract: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took the computer majors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new engineering view,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we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reconstructe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reformed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d teaching models, reshape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ed teacher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improve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us, we proposed a new model of "11223" computer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achieved effective performance.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computer science major; teaching mode; quality evalu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面唱响了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三部曲”[1-2]。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引导信息技术人才的就业,建立一个“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从新工科背景、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具备更全面、更综合的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已不能满足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网络安全、移动应用开发等领域。
这些领域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二、“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为了更好地指导信息技术人才的就业,建立一个“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说,这个就业指导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个性定制和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服务。
这四个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1. 教育培训2. 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信息技术人才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
实践锻炼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人才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锻炼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参加比赛、实习等方式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人才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3. 个性定制和职业规划个性定制和职业规划是信息技术人才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提升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
㊀第10期㊀㊀收稿日期:2021-02-08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黔教合协同创新字[2014]08号)ꎻ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20]2002号)ꎻ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项目(毕科人才合字[2021]08号)ꎻ毕节市科学技术项目(毕科合字[2015]1号)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转型试点专业(2018JG084)作者简介:杨敏建(1981 )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教学与实践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提升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杨敏建∗1.2ꎬ李黔柱1ꎬ2ꎬ曾兵1ꎬ2ꎬ赵娟1ꎬ2ꎬ谭野1ꎬ2(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ꎬ贵州毕节㊀551700ꎻ2.贵州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ꎬ贵州毕节㊀551700)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提升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水平指明了方向ꎬ是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ꎮ在此背景下ꎬ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通过拓展校际交流㊁鼓励学科竞赛ꎬ加强校企合作㊁搭建实践平台ꎬ开展科研训练㊁提升创新创业等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ꎬ为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借鉴ꎮ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ꎻ化工专业ꎻ创新能力ꎻ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21X(2021)10-0195-02ExplorationonImproving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yofChemicalEngineeringTalentsinLocalUniversitiesUnderEngineeringEducationAccreditationYangMinjian∗1ꎬ2ꎬLiQianzhu1ꎬ2ꎬZengBing1ꎬ2ꎬZhaoJuan1ꎬ2ꎬTanYe1ꎬ2(1.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ꎬ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ꎬBijie㊀551700ꎬChinaꎻ2.TheExperimentalTeachingCenter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ofGuizhouProvinceꎬBijie㊀551700ꎬChina)Abstract:EngineeringeducationaccreditationpointsoutthedirectionforimprovingthelevelofEngineeringSpecialtyinlocaluniversitiesꎬandistheonlywayforthedevelopmentofEngineeringSpecialtyinlocaluniversities.Underthisbackgroundꎬthe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hasobtainedcertainachievementsbyexpandinginterschoolexchangesꎬencouragingsubjectcompetitionsꎬstrengthening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ꎬbuildingpracticeplatformꎬcarryingoutscientificresearchtrainingꎬandimproving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ꎬwhichprovidesareferencefortheimprovementof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yofchemicalengineeringtalentsinlocaluniversities.Keywords:engineeringeducationaccreditationꎻchemicalengineeringspecialtyꎻinnovationabilityꎻpracticeability㊀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ꎬ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ꎮ其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ꎬ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㊁师资队伍配备㊁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ꎬ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ꎮ我国自2006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ꎬ截至2019年底ꎬ全国共有241所普通高等学校135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ꎮ但上述通过认证的高校中ꎬ绝大多数是工科较强的综合性大学ꎬ地方高校所占比例极低ꎬ这也反映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任重道远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为目标而设计的合格性评价体系[1]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ꎬ为提升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水平指明了方向ꎬ是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目前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㊁制药工程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化工类专业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ꎬ而这也是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加强的两个方面ꎮ为此ꎬ本文就近年来学院在开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进行了介绍ꎬ以期对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所借鉴ꎮ1㊀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分析1.1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之一ꎬ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ꎬ大量的本科生将逐渐走进传统产业领域ꎬ从事一些技术岗位ꎬ而要想提升这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ꎬ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ꎮ当前ꎬ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ꎬ甚至不如一些职业院校ꎬ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实践平台未能搭建好ꎬ这是因为地方高校大多是新建院校ꎬ未能与地方相关产业深度融合ꎬ产学研平台的搭建也就相对滞后了ꎬ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ꎬ当前化工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问题ꎬ主要是课程内容过于重视理论课程教学ꎬ而忽视实践环节ꎬ实践课时偏少ꎬ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ꎬ课程类型也比较单一ꎬ欠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理念[2]ꎮ1.2㊀学生创新思维不够活跃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ꎬ而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3]ꎮ培养学生自主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ꎬ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ꎮ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新建的二本院校ꎬ生源质量普遍不高ꎬ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较低ꎬ部分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591 杨敏建ꎬ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提升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山㊀东㊀化㊀工缺乏ꎬ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ꎬ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发发牢骚和唉声叹气而已ꎬ并没有实际的行动ꎮ大部分学生虽然有创新精神ꎬ但是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或者缺少必备的创新思维㊁技能及毅力ꎬ导致创新能力不高ꎻ另一方面ꎬ学校提供的条件不足ꎬ激励措施不够ꎬ虽然近年来ꎬ在国家创新教育理念的号召下ꎬ各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ꎬ但也有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ꎬ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ꎬ规模小ꎬ分散而不稳定ꎬ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ꎬ这些都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ꎮ2㊀提升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针对地方高校在化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ꎬ我院通过学科竞赛㊁实践平台㊁创新创业三个方面工作的开展ꎬ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ꎮ2.1㊀拓展校际交流㊁鼓励学科竞赛学科竞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ꎬ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ꎬ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ꎬ真正做到 以赛促学ꎬ以赛促教 ꎮ在竞赛过程中ꎬ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ꎬ开阔专业眼界ꎬ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ꎬ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㊁团队协作能力[4]ꎮ近年来ꎬ学院鼓励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㊁省级学科竞赛ꎬ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㊁贵州省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以及学校举办的化工实验技能大赛等ꎬ学生参加比赛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ꎬ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ꎬ更重要的是学科竞赛提供了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ꎬ通过学科竞赛与省内外兄弟院校建立了很好的沟通机制ꎬ更易找出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ꎬ可以更好地帮助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ꎬ这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 持续改进 的理念ꎮ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ꎬ在2018年贵州省第一届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获二等奖㊁三等奖㊁优秀奖各一项ꎬ在201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南赛区选拨赛暨赛区决赛中获一等奖一项㊁三等奖两项ꎬ在2019年贵州省第二届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获特等奖一项㊁一等奖两项ꎻ在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南赛区选拨赛暨赛区决赛中获二等奖一项ꎮ以上成绩的取得说明学科竞赛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ꎮ2.2㊀加强校企合作㊁搭建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对工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ꎬ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ꎬ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ꎬ是理论联系实际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ꎮ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之一ꎬ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ꎬ大量的本科生将逐渐走进传统产业领域ꎬ从事一些技术岗位ꎬ而要想提升这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ꎬ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ꎮ目前大量普通本科高校正在不断提升实践课程的授课比例ꎬ本科教育 职业化 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ꎬ而在这个大趋势下ꎬ要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ꎬ一是要注重实践场景的营造ꎬ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场景ꎬ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ꎬ二是要加强与行业领域的合作ꎬ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ꎬ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帮助ꎮ为此ꎬ学院积极与地方行业企业联系ꎬ加强校企合作ꎬ为学生实习实践搭建平台ꎮ目前ꎬ我院化工类专的实习基地主要有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㊁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㊁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㊁贵州中佳环保有限公司ꎬ还包括省外的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㊁上海合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㊁成都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㊁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ꎬ这些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岗位ꎬ学生的实习时间由之前的2到3个月延长至4到6个月ꎬ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ꎬ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ꎮ同时ꎬ学院还聘请了一部分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校外指导教师ꎬ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ꎬ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自主选择企业的相关课题ꎬ由校外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ꎬ校内导师重点作形式和内容上的把关ꎮ这种双导师制促进了校企的合作交流ꎬ也使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指导ꎬ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ꎮ2.3㊀开展科研训练㊁提升创新创业科研训练是提高化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5]ꎮ国内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ꎬ当时部分重点高校借鉴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SRT(StudentResearchTraining)计划开展大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ꎬ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6]ꎮ我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训练ꎬ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ꎮ首先ꎬ在新修订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ꎬ明确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可以获得相应学分ꎬ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积极性ꎻ其次ꎬ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ꎬ其中ꎬ2019年学生获得国家级项目12项ꎬ省级项目5项ꎬ校级项目25项ꎬ2020年学生获得国家级项目18项ꎬ省级项目22项ꎬ在全校名列前茅ꎻ第三ꎬ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ꎬ保证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对科研训练项目的开放ꎬ同时加大实验室时间和空间的开放ꎬ为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实验的仪器耗材㊁时间和地点ꎬ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方便学生科研训练的开展ꎮ这些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ꎬ为此ꎬ我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入选了教育部评选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ꎮ3㊀结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地方高校而言还任重而道远ꎮ目前ꎬ我们已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ꎬ成果导向ꎬ持续改进 逐步融入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ꎬ通过拓展校际交流㊁鼓励学科竞赛ꎬ加强校企合作㊁搭建实践平台ꎬ开展科研训练㊁提升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工作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ꎬ这也为地方高校培养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借鉴ꎮ参考文献[1]王劲松ꎬ张玉琴ꎬ易庆平ꎬ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广州化工ꎬ2020ꎬ48(11):132-134.[2]张红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化工管理ꎬ2015ꎬ30(08):13-14.[3]任倩慧.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培养[J].山西青年ꎬ2021ꎬ46(01):55-56.[4]蒋莉.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创新班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ꎬ2021ꎬ38(02):73-77.[5]邢乐红ꎬ王宜鑫ꎬ左明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化工ꎬ2019ꎬ48(24):159-160.[6]张改清ꎬ蔡婷婷ꎬ薛玫ꎬ刘涛ꎬ王中慧.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生科研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化学教育ꎬ2020ꎬ41(6):99-104.(本文文献格式:杨敏建ꎬ李黔柱ꎬ曾兵ꎬ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提升化工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J].山东化工ꎬ2021ꎬ50(10):195-196.)691 SHANDONGCHEMICALINDUSTR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第50卷。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测
[收稿时间]2021-02-25[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GJJG127);2018年度河北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课程达成度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王贺封(1980—),男,江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
2022年10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课题组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行业及区域发展需求,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并实践了“四位一体”测绘工程专业育人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专业认证;新工科;培养模式;工程实践[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10-0038-04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与国际实质等效。
与此同时,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教育部相继组织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讨会,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1-3]。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树立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持续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对应对工程技术领域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加强了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专业建设标准意识,解决了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问题。
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突出办学特色,构建“三融合三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6]。
当前,测绘新技术日新月异,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融入产业和技术新发展、行业新要求的测绘工程技术人才[7-9],而地方高校现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10-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考*王飞,刘胜辉,崔玉祥(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全球正处于第四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进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3D打印、量子通信、基因技术、新能源等必将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016年6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会议上,与会各成员国一致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组织的正式成员,它表明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开启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化道路,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变革。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日益频繁,走华盛顿协议之路成为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背景下,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探索和总结地方工科院校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的经验和办法,对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华盛顿协议》组织及其内涵特征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存在普遍差异,使得各个国家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带来的弊端,1989年,由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个英语国家的专业组织团体签订了《华盛顿协议》,它是一项国际互认协议,承认签约国家或地区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是4年制本科)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缔约方认证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基本质量标准。
[1]《华盛顿协议》的核心是实现各国工程教育领域认证专业的国际互认,认证过程中通过遵循实质、等效原则的措施,来解决工程专业质量的国际互认问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深入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
它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所有缔约方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证政策和认证程序具有摘要: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以后,地方工科院校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它对于保障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未来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探讨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
接着通过实际案例探讨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实践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最后总结了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智能电网已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力系统、通信网络、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专业认证标准不够明确、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等。
为了推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和院校开始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权威机构对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认可的过程,有助于完善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围绕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高校和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壮大。
1.2 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专业建设方面,不同学校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认证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行业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更新迭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新工科专业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课程体系,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内涵、新工科专业的意义和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内涵工程教育认证是指由相应的权威机构对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认可、监督和评估,从而保障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强调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建立和实施可追溯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遵循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不仅要求教育者要有循证思维,还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关注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新工科专业的意义新工科专业的出现是由当今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驱动的。
新工科专业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和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专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变革,传统的工科专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专业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2. 培养创新能力。
新工科专业注重实践和创新,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3. 强化跨学科融合。
新工科专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4.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工科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产学研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促进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专业的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意义在推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背景下,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成为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国家或行业认证机构对相关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对合格的专业进行认证,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导向来开展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促进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
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国家及行业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作为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有助于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人才奠定基础。
2. 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要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注重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灵活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支撑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院合作、协同育人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实践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培养学生与企业相适应的实践技术人才。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9-08T07:38:54.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月13期作者:蒋迪张小雨[导读]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蒋迪张小雨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新经济、新起点背景下提出“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的提出,为我国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传统工科注入了新的内涵。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加快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于传统工科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国外对工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非常丰富。
常见的教育模式有:能力导向教育模式(C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模式(CDIO)。
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旨在重构MIT的工程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对工程教育进行一次系统性反思和变革,变革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型工程人才。
在工程人才的能力重构上,强调未来产业界将会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近几年,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聚焦行业应用,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思考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新工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范式,致力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及改造传统工科专业。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出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为例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得到国际主流教育国家认可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制度,该制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行业和企业提供所需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本科专业,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得到签署《华盛顿协议》会员国的认可。
我国成为工程教育认证互认协议成员国之后,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有利于提高各高校的工程教育质量,能够为本科生的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受到了国内高校的重视并积极参与。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条件下,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为例,探索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推动我校飞行器动力工程教育的发展,提高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1-0109-04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①———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为例李林永,贾登峰,王广(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宇航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一、课程体系改革背景近几十年来,科技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卫星网络等开始快速地兴起和发展。
各个层次类型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校则是各类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1]。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也经历了数次变革,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985/211”高校到“双一流”高校,产学研的兴起、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新工科的提出等[2-4],高校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为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第18个会员[5]。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求调研——以软件工程为例
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专业领域图 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评价毕业生质量"根据毕 业生质量来反向更新实践培养目标"以更高质量的培养市 场所需人才% 二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教师群体的反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 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 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到深处 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没有教师参与的人才培养计 划"无异于空谈%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 者"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教师期望软件工程专业的 毕业生未来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排名前三位的是!软件开 发技术&软件工程管理&软件技术与应用研究% 教师的需 求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一方面需要优化课程体系"
. All Ri现g行h传t统s 工R科e人se才r培v养ed体.系存在一系列制约和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 107•ELECTRONICS WORLD ・探索与观察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信息工程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着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多学科协同融合的创新尝试。
实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对本科生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造性实践技能以及国际化视野。
为适应社会需求,邵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立足于本科生学科基础培养,致力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并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信息工程学院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4个信息类本科专业,拥有7个省、部、校级实验实践平台,为创新型信息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平台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教师发展与学生服务等措施,形成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 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内容1.1 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如何有效提高创新型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
因此,在培养信息工程领域工程师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已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
1.2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没有得到自主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只能看到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差。
新工科和专业认证的要求刚好是反过来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老师不再是以前的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学生任务。
引进新的教学平台、教学模式、教学思想让学生和老师都在不断的改变,回归到学生学以致用,老师授道解惑的初衷。
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制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与评价体系探索
致许多工科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因此,地方高
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
校要以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引,制定适应行业
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
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在新工科建
应用、生 产 管 理、 技 术 服 务 等 工 作 的 高 素 质 专 门 人
,因而亟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经过多年的办学,常州大学逐
工程,以应对新时代工程技术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
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适应本
略
[1-3]
复合型人才
新要求
[6-8]
[4-5]
。 2017 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
。 同时,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教育部
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
[9-10]
。 在此形势下,
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陆续开始重新制定适应社
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地方高校,常州大学一直致力于为长三角地
渐凝练出“ 大工程观” 人才培养特色。 近年来,随着
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学校制定了培养高级应
用型人才的总目标。
1. 2 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关系
果。 同时,通过召开专业教学研讨会,对培养目标的
技术方案, 创 造 性 地 解 决 复 杂 机 械 工 程 技 术 问 题。
会进行审议,用于指导培养目标的修订。
(2)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安全和环保意识以及社会
2. 2 评价内容
目研发或管理,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能
年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会。 结合行业专家
价流程:在培养目标修订任务下达后,由培养目标评
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的推进,物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物联网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融合,培养出具备全方位技能的四位一体化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是一个挑战。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首先,四位一体化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通信技术和管理技能等多领域的知识。
因此,针对这些学科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项目合作。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行业环境,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和最新技术趋势。
通过项目合作,学生可以与企业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除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外,还需要在培养方法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但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要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更好的实验设备和环境,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验。
此外,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物联网领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研究和项目合作,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指导。
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来说,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多种多样,可能涉及到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网络通信等多个领域。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和就业趋势,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和机会。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行业日益发展壮大,对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指导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就业指导体系。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普及和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新工科倡导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的就业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岗位,更涉及到管理、设计、营销等多个领域。
构建信息技术人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迫在眉睫。
这一体系应包括学生导向就业指导、教师导向就业指导和企业导向就业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引导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帮助企业更好地招聘与培养人才。
【未完待续】1.2 问题意义信息技术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面临着诸多就业问题,需要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来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并实现自我成长。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人才就业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成功率。
学生导向、教师导向和企业导向的就业指导各有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才能为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
构建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就业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2. 正文2.1 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优秀人才。
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工科专业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工科专业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概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工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科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工科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发展。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高,培养具备全面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工科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围绕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探讨工科专业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将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非技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非技术能力培养。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非技术能力培养关系研究、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法探讨、成功案例分享与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文章的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非技术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非技术能力培养的要求;- 探讨非技术能力在工科专业中的重要性;- 探讨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设计以及学生辅导与指导策略;- 分享并分析一些成功案例,并总结经验和启示;- 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工科专业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希望为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工科专业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非技术能力培养关系研究2.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对于工科专业进行的一种评估和认可体系,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它旨在提高工科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保障学生在毕业后具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完成相关的认证程序,学校或机构可以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志,提升其声誉和竞争力。
2.2 非技术能力在工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传统上,工科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
新工科背景下“学练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学练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作者:高怀斌马逾张传伟赵栓峰文建平来源:《时代汽车》2023年第16期摘要: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按部就班完成预设实践内容,实践效果不佳的情况。
本文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学练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思路,有机融合教学、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提升其创新应用能力。
以“学练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载体,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突出的机械类创新创业工程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创新能力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是提升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
然而,现阶段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纯理论教学为主,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学生实践潜力无法有效挖掘[2,3]。
另外,仅有的实践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学生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4]。
针对上述问题,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我们认为应大力开展汽车类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将理论教学环节内容在竞赛实践中运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提升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素质[5,6]。
本文从新工科背景下“学练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着重阐述如何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突出的机械类创新创业工程人才。
1 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实践教学环节首先由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学生进行按部就班的实践。
根据对机械类毕业生及行业企业的访调结果看,“实践环节不足”“内容与新技术不匹配”等问题突出。
此外,學校层面也存在一些困境。
首先,很多高校在“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引导下将培养方案共性化,导致很多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同质化,未突出人才专业特色,毕业生素质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存在偏差。
其次,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存在仪器设备配置保障以及综合性实验项目、竞赛培训、科研训练项目在教学平台、实验空间、师资等资源上碎片化的问题。
第三,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本身不高,对企业运行模式不了解,对行业最新技术跟进不及时,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填鸭式”现象。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是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而随着智能电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该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探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1. 课程设置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技术知识、专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需要涵盖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数据传输、信息安全等内容;技术知识课程需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内容;专业实践课程需要包括智能电网系统的设计、仿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
2. 实验室建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批符合学生实验和科研需求的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应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智能电网模拟实验室等。
通过实验室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手段,为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师队伍建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这些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并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
也需要培养年轻的教师团队,推动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1. 实践教学环节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非常重要。
学校应当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项目,参与到工程实践中,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 专业认证考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考核。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20年12月第12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Dec.2020.No.12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张 瑞,王吉林,龙 飞(桂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引,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探索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课外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20)12-0027-03作者简介:张瑞(1986-),男,湖北枣阳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无机发光材料;王吉林(1985-),男,湖北仙桃人,博士,副研究员,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光电半导体材料;通讯作者龙飞(1979-),男,云南丽江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薄膜光伏材料与器件。
收稿日期:2020-07-06 修稿日期:2020-07-28 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
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国家大力培养材料生产和研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材料类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研究特定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完成新材料的开发工作等方面的人才。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材料类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基本专业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成型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等特设专业。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提出,要求工程教育以质量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确保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践项目的开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问题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解决。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该注重创新教育的开展。
工程科技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眼光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
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相应的创新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以开设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中,提供他们实践创新的机会。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传统的工程教育中,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考试成绩的评价。
而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的学习、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实践环境。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工程领域的需求变化,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工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背景下“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李建平王辉李鹏飞李军吴文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1期
摘要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背景,本文介绍了以我院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例,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以赛促创、科研导向、创业扶持为“四位”,以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教学为“一体”的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表明,“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创业意识,也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四位一体工程教育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我校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全面发展的契机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传承大庆精神育人和“一体两翼”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须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参与新的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研究能力,开展现代化信息服务。
我院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构建了“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2014年,教育部发布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要求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1.1工程教育认证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学位和工程师资格实现国际互认。
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新工科
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随后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共识,引领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在理论教育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融合多学科多领域,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寻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2构建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校育人特色及我院信息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前衔接深厚专业教育,后衔接创新创业实践,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四位”是指课堂教学、以赛促创、科研导向、创业扶持,“一体”是指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学。
课堂教学。
明确“知识-能力-素质”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融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思政元素,重塑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因课制宜选择研讨式、案例式、线上线下等教学方法,形成了完善的全过程评价制度。
以赛促创。
学科竞赛是教学的深化,通过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微信小程序开发大赛、各类机器人大赛等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科研导向。
课题研究是学科竞赛的纵向深入,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
让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走进货真价实的项目研发中去,从而孕育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创业扶持。
坚持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双创教育,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完善条件保障机制,推动校内资源向学生开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给予学生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有效促进创新创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位一体”的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从多环节及多层次着重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实施效果
从师生应用的实施效果来看,“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落实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全国机器人锦标赛中获得一等奖五项。
多名学生创业成立公司,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不同级别多个奖项。
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义江宏同学作为晋级黑龙江省总决赛的唯一一
位大学生,主持的“书书网”项目获哈尔滨市赛初创组综合排名第二名,黑龙江省总决赛互联网行业第五名;“云维码”项目获大庆市初创组综合排名第五名,黑龙江省总决赛互联网行业第六名。
目前,“书书网”升级为“书生派平台”,已发展为集大学生家教、驾考、校园需求发布及校园周边的生态开发等多元化模块于一体的校园生态平台,拥有1.2万用户,在省内拓展了3家高校,并于校内建立起实体书店。
学生坦言,未来这款“新零售书店+知识内容平台”将继续拓展省内高校,丰富线上文化内容模块。
4结语
我院通过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实施“四位一体”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果,进一步彰显了大庆精神育人特色,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4(38):8.
[2] 教育部.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Z].2014.
[3] 白艳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60-64.
[4] 王博,黄永红,孙宇新.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06):49-53.
[5] 熊瑛,莫亚武,向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助推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下旬),2019(11):56-57.
[6] 陈越超,王佳敏.新工科背景下“学、练、赛、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2):148-152.
[7] 沈峥嵘. 坚持“信息特色”,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N]. 新华日报,2019-1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