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哲学

合集下载

大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探究

大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探究

法则的本质功能体现"它已经延伸至不同的领域"因而也越发 具有针对性"例如环境伦理"科学伦理"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又 因其特性不同分为两大类!高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常规 技术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 但对于技术伦理的研究目的是相 同的"都是为了确保和提高技术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确保 该技术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
一大数据伦理及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 ' 一( 大数据相关概念
. All R%大ig数h据t&s即 Rc/eMs!eFArF"v海e量d数. 据# 在近三年内随着大数据
技术飞速发展# %大数据&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词语"也成为 了网络电视媒体争先报道的新闻热点"各电商平台$企业公司 格外关注的新兴领域# 然而因其复杂而迅速的发展背景"现阶 段对其定义并没有明确界定# 总结来看大数据定义具有的两 个含义是!首先是指数据规模量的庞大'其次是表示大数据是 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
' 二( 大数据技术概念及特征 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和海量网络数据的产生催生了大数据 的产生"随之而来是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 综合学界对于大 数据定义及其特征的研究"我们认为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数据科 学领域全新的模式"对于海量$复杂又需要及时处理和价值提 炼的各类数据"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感知$采集$存储$处理$分析 等技术"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从数据整合中获取对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规律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大数据技术具有的五个 特点"即信息多样化"信息海量化"信息速度快"信息价值密度 低"以及信息复杂化# ' 三( 伦理及技术伦理的相关概念 西方文化中"伦理一词的词源可追溯到希腊文% @AE=J& "具 有风俗$习性$品性等含义# 对中国文化而言"伦理一词最早出 现于,乐纪-!% 乐者"通伦理者也#&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都对伦 理学十分重视"%三纲五常&就是基于伦理学产生的# 最开始对 伦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家庭长幼辈分的界定# 后又延 伸至社会关系的界定# 在本文中"对伦理使定义为!伦理一般 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 学思考# 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 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 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伦理也在不同的时 期具有着不同的含义#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未曾出现的伦理问 题随之而来"要对伦理这一基本概念加以丰富才能够有效的处 理新的伦理问题# 现代伦理已然不再是简单的对传统道德的

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基于批判主义

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基于批判主义

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基于批判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哲学研究开始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这是一种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通过量化数据、建立统计模型来深入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现象。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这种定量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并且对于哲学研究的本质进行重新的审视。

一、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研究的定性与定量转向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哲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实证分析和统计建模。

相较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科技手段,以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来进行研究。

在这种方法下,数字化研究成为了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到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普适趋势。

例如,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动态和历史演变趋势。

这种方法下,研究数据以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哲学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定量研究,因为数据分析、数学模型构建,还有逻辑分析、批判性分析等方法,都是哲学研究方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便是在这个数字和技术为王的时代,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排除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

二、定量研究的优势与劣势1、优势(1)客观性: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都有标准化的程序,可以更加客观地得到研究结果。

(2)精度:定量研究方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和分析数据,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数学建模方法,能够得到较高的可信度和精度。

(3)可预测性: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模式,对于各种问题都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找到规律和模型。

2、劣势(1)人本性不足:定量研究方法对于情感、信仰、观念等高度主观性的领域并不适用,如果数据收集方式不当,因为反映不够细致,很容易引出错误的结论。

(2)忽略背景信息:用定量数据来反映现象,往往难以反映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方法无法捕捉大量的文化、政治、历史等信息,如果以数据为目的,他就会丧失更广泛的现实深入分析,可能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解析现象。

大数据世界中的自由意志

大数据世界中的自由意志

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益深入,其对人类行为和偏
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神学决定论。 ① 核心要点是人
好的预测也日益准确,大数据也就变得越来越了解
与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原子构成的生物体,也
我们,甚至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知道我们下一
步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和决定。 大数据也就由此给自
需要遵循各种规律———物理规律、心理规律或者神
而当经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对人类自身
的信息处理过程、决策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后,自由
意志及其相关概念就有了第三人称视角的新审视,
营销行业的专职就是潜移默化地、高效地影响消费
者。 法兰克福学派早就对商业社会的媒介霸权做出
了警告和批判,马尔库塞就指出,传播媒介中的广告
等信息给人们制造出一些虚假的需要 ④ ,人们并不
去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而是被媒介信息所操控,
从而也就有了新的理论张力。 例如经验研究能够解
沉迷于它们所宣扬的物质世界,我们不再了解自己
释为什么我们有自由的感觉,为什么这种感觉又可
真正的需要,而是被给予需要,因此我们也就丧失了
能不可靠。
根本的自由。 人们的决定并不是真正由自己做出
正是在经验研究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些传统哲
历史传统上,基督教的背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
意志的信念一直在对抗着决定论和随机论。 相对于
人们普遍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存在规律的,而并非
传统哲学中主要使用的理论反思方法,现代科学的
随机的。 因此,自由意志更大的敌人在于决定论。
经验分析方法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对抗的张力。 近年
在数据、算法大行其道之前,决定论主要是物理
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科学也给传统哲学对自由
意志的分析提出了很多新问题。 传统哲学主要是用

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哲学问题

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哲学问题
其次,它深化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自我认识的产物,电脑的出现意味着延长了意识器官。也可以说这是按照某种意识去思考人脑,并创造着人脑。可见,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其一,是浅层次的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其二,是深层次的脑内神经与意识的相互作用。电脑的出现是意识对人脑的巨大反作用的体现。这就是从意识与人脑的相互作用的深层的关系上,一步深化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
3.我们知道,许多信息是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不同国家、地区、种族的人们便有不同的历史、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等。而因特网上传播或宣扬这些信息是无法限制的,例如,在禁止色情信息传播的国家里,人们通过互联网仍然可以接收到这种信息。有些信息的传播还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有些国家和组织正利用因特网大搞政府颠覆活动,制造民族矛盾,甚至于造成地区或国家的冲突、对抗,而他们正好从中渔利。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引出的哲学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哲学也随之兴起。以下将简要介绍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三个方面引发的哲学问题。
一、
如今,因特网(Internet也称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已经把蒸汽机的发明、电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称作三次工业革命,因为这些技术创新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导致社会的很大的变迁。那么,我们有理由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再次,它引起了意识论结构的变化,扩大了意识论的研究领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已进入意识器官的行列。它能够帮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识活动,而且在某些功能上还优于人脑,突破了人类自然器官的许多限制,弥补和克服了人类思维的许多短处。因此,在现代科学认识活动中,没有人工智能,就不会有人类认识能力的突破性发展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电脑依赖于人,而且人也依赖于电脑。这就使得在意识论的结构上增加了对人工智能的探讨这个部分,并出现了人工智能与人脑功能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这一关系的人机互补原理,这就扩大了意识论的研究领域。

信息技术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信息技术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信息技术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研究中,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索它对哲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信息技术对哲学研究的支持1. 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在哲学研究中,信息技术提供了处理和分析大量文献和数据的能力。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种哲学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而实现知识的整合和提炼。

此外,通过算法的辅助,研究者能够挖掘出文献中的隐藏联系和模式,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

2. 虚拟实境技术虚拟实境技术在哲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者可以利用虚拟实境技术构建出各种哲学场景和思维实验,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例如,通过模拟现实场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感知和知觉的本质;通过构建虚拟的伦理境遇,研究者可以探讨伦理决策的道德依据和后果等。

3. 社交网络和在线讨论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构建社交网络和在线讨论平台,为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讨论,研究者可以与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界进行即时互动,共同探讨问题,提出和回应观点。

这种全球化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消除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促进哲学研究的进步和创新。

二、信息技术对哲学研究的影响1. 加速知识获取和共享信息技术使得知识获取和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

研究者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电子图书馆和开放获取的论文平台等渠道迅速获取各种哲学著作和资料,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进行快速传播和共享,实现了知识的广泛流通和合作。

2. 打破学科壁垒和思维定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密切。

哲学研究者可以从其他学科领域获取到新的思想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

同时,信息技术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打破思维定势,推动哲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思维引发的哲学思考

大数据思维引发的哲学思考

大数据思维引发的哲学思考大数据思维是指基于大数据技术、方法和理论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思维方式。

它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揭示了以往难以触及的数据信息和规律,为决策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

大数据思维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

首先,大数据思维引发了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思考。

以往,人们通常通过小样本的调查和实验来推断和判断事物的规律和真相。

而大数据思维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潜藏其中的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真相。

这引发了人们对经验的信任和统计规律的质疑,重新思考了事实和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认知限制。

大数据思维也赋予了数据客观性的属性,使得决策和判断更加科学和准确,但也引发了对数据的滥用和隐私权的担忧。

其次,大数据思维引发了对个体和群体关系的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都能被轻易捕捉和分析。

大数据思维无疑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社会系统和个体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大数据思维也引发了对个体隐私权和个人选择的关注。

个体的行为和选择被数据记录和分析,从而可能被他人和机构所利用。

这引发了对价值观、自由意志和人的自主性的思考,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权力的分配。

第三,大数据思维引发了对科技和人类进化的思考。

大数据使得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个体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

这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也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演进。

然而,人们也开始思考科技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和发展方向。

大数据思维加深了对科技的依赖,使得人类开始探讨自身进化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这引发了人们对科技伦理、人机关系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

最后,大数据思维引发了对未知和探索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仍然有限。

大数据思维催生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渴望,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从数据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规律以及新的可能性。

这推动了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进步,也让人们对人类知识、科学方法和认识论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 数据 大数据及其本质是什么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 数据 大数据及其本质是什么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数据大数据及其本质是什么最近几年,数据问题进入哲学视野。

对于哲学家们探索的数据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数据与大数据技术进步,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云技术、分布式计算与存储等海量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运算能力极速进步,使得数据概念被大数据概念取代。

数据量增加速度之快,大致可以这样描述:最近两年生成的数据量,相当于此前一切时代人类所生产的数据量的总和。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

大数据的特征,除了巨大、快速、多样多变之外,没有其他。

因此,大数据本质上还是数据。

在大数据的上述特征中,其多样多变性值得特别关注。

它表现为所生成数据格式的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各有多种不同的格式,取决于生成数据的技术与设备,却反映出数据生产的时代性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与条件,也反映出被描摹自然和社会的多姿多彩。

另外,随着技术发展和数据量急剧增长,新的数据格式还会层出不穷,多变和多样特征更加突出。

大数据既是一个技术概念,又是一个商业概念,它的出现,有其特定背景,即it领域的商业和渲染新技术的考量。

大数据包揽了人类获取数据的所有途径,提示哲学研究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先声,很久远之前就已经响起,那时,它仅仅被称作数据。

在我们的讨论中,主要考虑数据与哲学的关联。

数据与认识这里的认识,指的是人的认识,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大数据的出现和引起关注,使得一个事实得到确认,这就是,数据覆盖了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

感官及其所获得的经验退居到显示屏之后,退居到各种类型的技术装置之后,这些装置将自然和外部世界的映像“转译”成人类感官可以接受的图像、声音甚至触觉和嗅觉味觉。

这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又是始料未及的情况。

如果说,此前,哲学还试图在技术系统生成的数据之外寻找世界的直观映像,到了大数据时代,这种人类的直接感知即使没有被完全取代,也失去了其传统意义上的优势。

古人关于大数据的描述

古人关于大数据的描述

古人关于大数据的描述摘要:一、古人对大数据的认识二、古人如何应用大数据三、大数据在古代的实例四、大数据的启示正文: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数据就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古代,尽管科技水平有限,但智慧的先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

一、古人对大数据的认识在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数据的价值。

如《易经》中提到的“大数据”,即“天地之大德,生万物”,表明了古代哲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数据的无处不在。

又如《孙子兵法》中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了数据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古人对大数据的朴素认识。

二、古人如何应用大数据尽管古代科技水平有限,但聪明的古人仍然找到了一些应用大数据的方法。

例如,在农业方面,农民们通过观察天气、土壤、作物生长情况等数据,来预测收成和制定耕作计划。

在医学领域,医者会收集患者的病情、病史等信息,以便总结病症规律,为后世医学发展积累数据基础。

三、大数据在古代的实例古代的一些决策者也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思维来治国安邦。

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表明了他认识到历史数据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另外,古人通过观察天文现象、记录星象数据,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大数据的启示古代大数据的应用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数据的重要性始终如一。

在现代社会,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企业竞争、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当重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以大数据为依托,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古代人对大数据的认识虽然有限,但已经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应用方法。

今天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工具,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从古至今,数据一直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哲学反思基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哲学反思基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第55卷㊀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55㊀N o .1㊀2019年1月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J a n u a r y ,2019d o i :10.16088/j .i s s n .1001G6597.2019.01.007[收稿日期]2018G06G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组织化研究 (17A Z Z 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研究 (2019-Z Z J H-379)[作者简介]管爱花(1968 ),女,江苏洪泽人,淮阴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王升臻(1979 ),男,山东青岛人,淮阴师范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哲学反思 基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管爱花,王升臻(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223300)㊀㊀[摘㊀要]大数据通过对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来预测人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人的思想动机来预测人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大数据只追问 是什么 而不问 为什么 的思维方式,虽然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取向,但要从行为趋向中来推导出人的思想动机,则仍然需要运用因果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可以预测人的行为趋向,但难以运用相关关系来准确预测人的思想动机.[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行为;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中图分类号]D 6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G6597(2019)01G0055G06随着大数据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运用,学界也开始推崇大数据,并提出只知道 是什么 就够了,没必要知道 为什么 .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数据自身 发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学者关注大数据的人日益增多,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大数据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但在学界广泛探讨大数据时,较少有学者思考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即思想与行为是否适用于大数据的相关关系?这需要学界深入研究.一㊁相关关系推导不出因果关系当前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哲学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可能对大数据视而不见.近年来,哲学界从本体论㊁认识论㊁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研究大数据,并逐渐形成了大数据哲学.其中, 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是大数据哲学及其方法中的热门问题 [1].在哲学界,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研究一直存有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 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2]67.也有学者认为: 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3]144这种观点认为,建立有价值的相关关系与从相关关系推导出因果关系并不是一回事.第二,因果关系是特殊的相关关系.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有学者提出: 因果关系不是别的,只是一类相关关系. [4]176还有学者提出: 不存在没有因果关系的相关关55系. [5]44当然,也有学者指出: 大数据不仅不是因果性观念的沦陷之地,反倒是进一步充分展开重新刻画的因果概念的最好场所. [6]也有学者认为,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分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 如何从相关关系中推断出因果关系,才是大数据真正问题所在 [7].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对立起来或者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要搞清楚二者的真实关系,必须搞清楚二者的内涵及适用范围.首先,相关关系的核心是经验归纳.相关关系应对的是经验归纳.相关关系是指某物的数据值发生改变时,另一物的数据值会随之发生改变.反之,当某物相关数据值发生变化时,另一物的相关数据值没有随之发生变化,即两事物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根据人的行为留下的数据信息来预测人的未来行为,是对人的行为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预测,至于行为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一行为,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则不关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的相关关系不涉及行为人的思想动机等主观问题,所以无需进行因果分析.如沃尔玛公司经过分析数据得知,每年在季节性飓风之时,手电筒和蛋挞的销量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在季节性风暴之时,公司员工把蛋挞和飓风用品放在一起,以方便顾客购买.至于顾客为什么会在飓风来临之际同时购买这些东西,他们则不关心.换言之,相关关系关注人的行为以及通过行为数据分析预测人的未来行为,是对人的行为与行为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不涉及对人的思想等主观动机的分析.其次,因果关系的核心是理性演绎.因果关系是 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㊁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8]171.人类获得知识是从正确提出和解决 为什么 而开始的.因此,因果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认识水平上.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 自然界中的这种因果过程不以任何有生命的㊁构成性的㊁甚至决定性的意识为前提,它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9]325.但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主体目的性就成了社会因果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社会通过认识和利用因果过程,可以通过目的性规定支配我们的环境,从而积极适应环境.人类劳动的发展是以目的性规定在什么程度上推动哪种因果序列,并根据可能性排除或抑制哪些因果序列为基础.所以卢卡奇说: 对因果序列的正确认识成为并始终是人的实践的基础,也是作为实践基础的㊁并成为有效的社会力量的那种现实认识的根据.因果过程对存在的这种不可消除的规定性,在社会存在中,与日益增长的目的性规定影响和控制密切相关,这样一来,最终便导致了一种辩证的二重性. [9]328可见,在人类社会产生后,社会存在的历史过程是由 目的性规定而引起的人类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目的性规定的因果性影响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9]340.卢卡奇对社会存在与因果性关系的看法,既承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物质性,又没有否定人类社会的主观目的性的能动作用.因此,人类社会的行为要在遵循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概言之,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都可以将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但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相关关系是通过经验归纳来识别有用的关联物分析某一现象,如A行为与B行为时常一起发生,我们看到B行为发生后,就可以预测A行为也会发生.A行为和B行为之间有可能只是相关关系,也有可能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人的理性逻辑分析能力的体现,它通过分析人的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来预测和干预人的行为.可见,同为关注人的行为数据信息,但二者分析的路径不一样.65二、思想与行为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思想与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它主要揭示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但大数据的相关关系是否适用于思想与行为这一范畴,学界缺乏深入的研究.(一)思想与行为内涵的概述准确把握思想与行为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思想与行为的内涵.目前学界对此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综合说 .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的 人的思想,是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10]9.它包括人的理性认识和部分感性认识.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㊁活动等.其二, 理性认识说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思想 主要指与人们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有关的哲学思想㊁政治思想㊁法律思想㊁道德思想等 [11]16.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 思想指思想意识,是思想意识的简称 , 意识包括感觉㊁知觉㊁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㊁判断㊁推理以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在感性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理性形式 ,行为是 人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做出的反应.这基本表现在某种语言或动作上 [12]101-102.其三, 理智与非理智因素综合说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 是以政治思想为内核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思想 是三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化存在 .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不同的呈现形态,如 观念㊁意识㊁理念㊁精神㊁信念㊁信仰㊁价值观㊁人文素质㊁非理智因素㊁心智㊁情商,以及工作层面的主张㊁意见㊁规划㊁计划㊁方案,等等 [13]54.由此可见,学界对行为的研究似乎争议不大,但对思想内涵的认识则分歧较大.思想到底是一种理性认识,还是一种包括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精神因素的总和呢?这是研究思想与行为关系的逻辑前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如有学者所言: 长期以来,关于 思想 的概念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视域中 思想 概念的探讨并不充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界而言, 思想 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14]78我们认为,思想是制约人的行为的精神因素的总和,它既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那种认为思想是单一理性认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长期以来,学者们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从两个方面探讨 思想 的内涵.一方面,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思想是理性阶段的认识.如毛泽东指出:在社会实践中, 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15]839.苏格拉底也曾提出 美德即知识 的命题.他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贯穿在道德本性之中,美德就有了整体性和可教性. 他不承认道德人格有内部冲突,认为它是由理性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整体,他的美德论是一种理性的道德价值学说. [16]436这种理性主义道德观备受争议.亚里士多德批评了苏格拉底的 美德即知识 的观点.他说,苏格拉底 把德性当作知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存在于灵魂的认知部分之中.按他的观点,一切德性就能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中了 [17]242.由于苏格拉底把德性看成是知识,这就否定了非理性部分,也否定了人的意志㊁情感等因素的作用.苏格拉底否认非理性部分,排斥一切意志和情感的道德价值,他的道德哲学就成为一种纯理性的片面性的知识道德学.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 思想 看成是理性认识是有待商榷的.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 思想 到底包括哪些理性认识?除了理性认识之外,还有哪些非理性因素也应该包括在 思想 之中呢?学界对这些问题还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75(二)思想与行为是主观目的性推动下的因果关系对于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学界还缺乏深入研究.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普遍认同思想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郑永廷等人认为 知行统一 [11]240;陈秉公则将人的行为分为应对性行为㊁真理性行为㊁表现性行为和不行为,除了表现性行为完全由人格需要力决定外, 人的基本的㊁大量的㊁普遍的动机和行为基本(多数情况下)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 [12]101-104;陈万柏等人认为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 [10]9.因此,思想与行为之间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思想可以预测行为,通过行为可以分析思想.当然,也有学者持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产生人的行为,思想是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行为产生还有其他因素作为条件 [18]70.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 思想 只是理性认识,那么,思想与行为之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关系,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但这种观点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 思想 不仅仅是理性认识,还包括非理性认识,那么,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简单地概括为因果关系.因为因果关系属于理性范围内的逻辑推理,那么包括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是否适用理性的逻辑推理呢?这还有待商榷.我们认为,思想与行为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们遵循的是主观目的性与客观因果性的共同作用原理.主观目的性只是促进客观因果性运动的推动因素,但无法改变因果关系的客观物质性.因此,思想与行为可以概括为一种在主观目的性推动下的因果关系.这样界定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肯定人的行为必须遵守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人的行为要想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必须遵守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客观世界的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即使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目的性因素只是因果关系的促进因素,不可能改变因果关系的客观物质性. 任何能够把因果过程转变为目的性过程的主体,必然具有一种与存在相对立㊁完全超验的实存,具有全知全能和无限权力,其存在方式必然象犹太教㊁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样. [9]327正因为人的行为要遵循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所以人的行为才有了预测的可能性.第二,肯定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这一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外部客观环境.动物和它自身的生活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 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19]57.人正是通过这一目的性实践活动去积极适应环境.当然,在这种目的性的活动中,人的行为有可能是成功的,也有可能是失败的. 人类通过劳动目的性规定去社会化地㊁积极地适应环境,从而产生有效或失败的选择. [9]324关注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区分人与动物适应环境活动方式的重要标志,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19]57;另一方面是为了强调人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正是因为人的行为受自身思想的影响,是在自身的思想推动下,遵循和促进客观世界因果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取得满足自身需求发展的效果,所以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责任,只有把思想与行为联系起来,人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第三,肯定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是一种在主观目的性推动下的因果关系.既承认人的行为受思想影响和制约,行为包含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承认人的行为不可能脱离客观因果关系而肆意妄为.马克思说过: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㊁既定的㊁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0]585这就说明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思想与行为85之间不能简单地相互还原.概言之,思想与行为可以运用因果关系来分析,但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二者之间不能相互还原.从行为中可以预测人的思想动机,但难以准确地预测人的思想动机,这也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做的根源之一.三、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的困难经上所述,从哲学层面看,从相关关系中难以推导出因果关系.大数据通过对人的行为信息的分析,预测人的行为趋向,它不问为什么,不关心人的思想动机,而思想与行为是一种在主观目的性推动下的因果关系,二者无法进行简单的相互还原.因此,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带来了难题.第一,相关关系推导不出因果关系.大数据的预测是基于人的行为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而非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因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 人的思想,它通过人并指向人的思想 [13]4.它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而思想与行为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不能相互还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大数据时,即使可以准确预测人的行为,但它难以通过人的行为来准确预测人的思想动机.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可以 用大数据清晰揭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 [21].也难以做到像有些学者所言: 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再现人的生活,因其能反映人的思想状况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关联. [22]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已不是相关关系的分析,而是从相关关系中来推导因果关系的分析,这是一种错误的逻辑推理.第二,人的思想动机难以数据化.数据化的核心是量化,大数据可以对一切事物加以量化. 数据化不仅能够将态度和情绪转变为一种可分析的形式,也可能转化为人类的行为. [2]122所以有学者称: 大数据时代,对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㊁虚拟网络中的学习㊁交往㊁工作㊁生活都可以通过数据实时记录,形成动态的数据链. [23]上述数据链是人的行为数据信息,而不是人的思想动机的数据信息.所以人的思想动机能否数据化还有待商榷.另外,如前所述,思想与行为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思想与行为之间不能简单地相互还原,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的行为数据信息与人的思想数据信息相互转化.第三,大数据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大数据是基于人的行为的相关性来预测人的行为取向,甚至有时候预测得还十分准确.这就有可能使我们根据对人的行为取向的预测,来对人所没有实施的行为过早地干预.正如舍恩伯格所言: 如果国家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预测以减少风险的愿望,就不存在所谓个人的选择了,也不用提自主行为的权利. [2]225所以,当学界强调运用大数据分析受教育者的行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受教育者的行为取向时,也许会取得非常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一种简单的管理行为,无需考虑人的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也许有学者会说: 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在行为层面,退一步说,只要受教育者 听话 ㊁与 主流 相符,不做危害党㊁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事情即可,无需在意其思想如何. [24]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思想上教育受教育者;引导其行为必须要把握思想,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概言之,大数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取向,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思想动机的准确预测与把握问题.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更不是否定大数据的价值.大数据虽然不能准确预测人的思想动机,但它可以通过预测人的行为,来提高我们准确把握人的思想动机的可能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大数据,但不能盲目崇拜大数据,更不能武断地说只知道 是什么 就够了,没有必要去追问 为什么 .95[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张晓强,杨君游,曾国屏.大数据方法:科学方法的变革和哲学思考[J].哲学动态,2014(8):83-91.[2]㊀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肯尼思 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㊁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㊀R o b e r tR.P a g a n o,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t a t i s t i c s i n t h eB e h a v i o r a l S c i e n c e s[M].W a d s w o r t h:C e n g a g eL e a r n i n g,2013.[4]㊀J u d e aP e a r l.C a u s a l i t y:M o d e l s,R e a s o n i n g a n d I n f e r e n c e[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9.[5]㊀H a n sR e i c h e n b a c h.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i m e[M].B e r k e l e y: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1956.[6]㊀王天思.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哲学内涵[J].中国社会科学,2016(5):22-42.[7]㊀姜奇平.因果推断与大数据[J].互联网周刊,2014(18):70-71.[8]㊀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㊀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0]㊀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㊀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㊀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㊀孙其昂,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4]㊀刘取芝,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中 思想 概念的再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6(6):78-80.[15]㊀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16]㊀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㊀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8]㊀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9]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㊀王寿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85-87.[22]㊀常宴会.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三重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7(8):106-107.[23]㊀崔建西,邹绍清.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83-87.[24]㊀孙艳秋,孙其昂.悬置抑或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 思想 初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9-12.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R e f l e c t i o no n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B i g D a t a i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 t h eC a u s a l i t y o fT h o u g h t a n dB e h a v i o rG U A NA iGh u a,W A N GS h e n gGz h e n(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H u a i y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 a n2233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B i g d a t a p r e d i c t st h e p o s s i b l eb e h a v i o r so f p e o p l ei nt h ef u t u r et h r o u g h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 s,w h i l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 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p r e d i c t s p e o p l e's p o s s i b l e b e h a v i o r s i nt h ef u t u r eb y a n a l y z i n gp e o p l e's i d e o l o g i c a lm o t i v a t i o n.B i g d a t ao n l y a s k s"w h a t i s"w i t h o u t a s k i n g"w h y",w h i c hm e a n s t h a t a l t h o u g h i t c a n p r e d i c t p e o p l e's b e h a v i o r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i t i s s t i l l n e c e s s a r y t ou s ec a u s a l i t y t od e r i v eh u m a ni d e o l o g i c a l m o t i v a t i o nf r o m b e h a v i o r a lt e n d e n c y.T h e r e f o r e,t h eu s eo fb i g d a t a i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c a n p r e d i c t p e o p l e'sb e h a v i o r a l t r e n d s,b u ti ti sd i f f i c u l tt o u s er e l e v a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t oa c c u r a t e l y p r e d i c t p e o p l e'si d e o l o g i c a l m o t i v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 a n db e h a v i o r;c o r r e l a t i o n;c a u s a l i t y[责任编辑㊀李长成]06。

最新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审读考试答案资料

最新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审读考试答案资料

1、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悖论不包括以下哪项?∙ A.公私交叉的悖论∙ B.新潮与保守的悖论∙ C.传播与接受的悖论∙ D.自主与控制的悖论2、在20世纪(),世界各国开始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

∙ A.40年代∙ B.5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3.信息概念大概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

∙ A.10年代∙ B.20年代∙ C.30年代∙ D.40年代4.互联网实际上最早是发源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而建立的军事通信网络。

∙ A.二战以后∙ B.一战以后∙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5.()是越来越多的科学是由数据来驱动,甚至是网络化的科学。

∙ A.第二范式∙ B.第三范式∙ C.第四范式∙ D.第五范式6.20世纪()以后,互联网逐渐走向社会化。

∙ A.80年代∙ B.60年代∙ C.40年代∙ D.20年代7.()是和“二八原则”相对应的一种效应。

∙ A.霍桑效应∙ B.螃蟹效应∙ C.口红效应∙ D.长尾效应8.针对()的悖论,在隐私设置上,我们应该要有更深的安排。

∙ A.自主与控制∙ B.公私交叉∙ C.传播与接受∙ D.新潮与保守9.针对()的悖论,我们应该更好地反省物质主义、市场化文化的弊端,要避免陷入商业的算计之中。

∙ A.自主与控制∙ B.公私交叉∙ C.传播与接受∙ D.新潮与保守10.段伟文老师提出对于网络数据,可以引入()的概念。

∙ A.继承权∙ B.垄断权∙ C.遗忘权∙ D.复制权11.数据痕迹能够反映人的()。

∙ A.想法∙ B.意向∙ C.意图∙ D.心事12.针对自主与控制的悖论,我们应该怎么做?∙ A.反省物质主义、市场化文化的弊端∙ B.避免陷入商业的算计之中∙ C.在现实生活中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 D.避免生活过于被网络碎片化13.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A.网络新媒体给每个人赋予了一些权利∙ B.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没有网络就不成为媒介的时代∙ C.在网络新媒体的时代,互联网是社交网络的延伸∙ D.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新媒体的时代14.对互联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A.注意力经济与生产型消费∙ B.维基经济学与商品界限的模糊化∙ C.基于创造性劳动的加速积累与集中化∙ D.共享经济15.大数据的社会认知的哲学反思包括哪些方面?∙ A.控制与意向∙ B.揣测与隐秘∙ C.交互与自反∙ D.虚拟与实显16.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悖论有哪些?∙ A.新潮与保守的悖论∙ B.传播与接受的悖论∙ C.自主与控制的悖论∙ D.公私交叉的悖论17.关于数字痕迹或者信息痕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A.具有持久性∙ B.具有可复制性∙ C.有放大的作用∙ D.在网上是可以随意被搜索的18.()整合在一起,现在已经进入到网络新媒体的时代。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

对于大数据的概念,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一种数据聚合,其数据容量超过了传统数据技术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这个定义的主观性很强。

它只定义了一个多大的数据集才能被称为是大数据。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将容量超过TB的数据集称为大数据。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标准也将发生变化,只会越来越大。

维基百科:“表面上,大数据指的是大量的数据收集。

实际上,从技术角度来看,它是指使用常用的硬件和软件工具获取和分析数据所需的时间超过可接受时间的数据集,“这是一个非常容错的定义,既不限制常用软件的范围,也不提出容错时间的标准。

EMC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可以看作是一个描述性的术语,它可以用来描述结构复杂且呈指数增长的数据集。

这种数据集不能被关系数据库分析和处理。

它代表了各种数据(其中大多数是非结构化的)的永无止境的累积。

因此,无论是TB 数量级还是PB 数量级,即使数据的准确量更多,也不如最终的数据使用结果重要。

EMC强调数据的价值,也就是说,大数据的本质不在于数据的巨大,而在于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

许多机构和学者对大数据进行了定义。

大数据的定义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技术,主要从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进行分析,如麦肯锡;另一方面是价值。

主要从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和被挖掘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如像EMC。

大数据技术是指利用非常规软、硬件工具对大量复杂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分析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通常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相关技术。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大数据不仅具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还具有价值。

自然界的三个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数据本身属于一种信息,它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电子终端上留下的印记。

数据本身是客观存在,具有自然属性。

大数据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自动化发展的结果,大数据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具有社会属性。

同时,大数据导致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大数据本身就承载着价值。

试述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重要影响。

试述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重要影响。

试述⼤数据对思维⽅式的重要影响。

⽬前,⼤数据在各⾏各业⼤放异彩,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被⼴泛应⽤在经济、政治、⽂化和⽣活的⽅⽅⾯⾯,对⼈们的⾏为、⽣活和交往⽅式都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们的⽣产、⽣活⽅式也毫⽆悬念的随之发⽣了改变,并最终形成不同于传统思维⽅式的、更新的、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思维⽅式。

⼤数据改变思维⽅式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数据时代下思维主体的认知能⼒和知识结构等综合素质提⾼、集体化和社会化、从纯粹个体变为“⼈机”结合;思维客体的领域和对象有所增加、对客体对象内部结构也有了全新认识、研究重⼼发⽣转移;思维⼯具和技术⼿段均发⽣了改变;思维形式在⽅法和时空⽅⾯发⽣改变。

从这四个⽅⾯的改变⼊⼿梳理和研究思维⽅式改变的具体表现,结合⼤数据的“4V”特征,即数据量巨⼤、价值密度低、流动速度快,数据种类繁多四个特点,总结出⼤数据时代思维⽅式向相关思维、总体思维和容错思维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对这种改变的应对策略。

由此可以增加我们对⼤数据的认识和理解,以积极科学的态度接受⼤数据时代带来的巨⼤变化和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从哲学的⾓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研究、讨论,⼀⽅⾯,对⼤数据科技的发展起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作⽤,同时也会引起思维⽅式的改变,另⼀⽅⾯,对思维⽅式改变的研究对科技⽔平的提⾼也起到了促进和指导作⽤。

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切,其中最重要的是从改变我们的思维⽅式开始,引发思维⼤变⾰,并带来所谓的“⼤数据思维”。

所谓思维⽅式,就是我们⼤脑活动的内在程序,是⼀种习惯性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模式,它涉及我们看待事物的⾓度、⽅式和⽅法,并由此对我们的⾏为⽅式产⽣直接的影响。

任何⼈都⽣活在⼀定的时代和环境中,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模式都会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并由此决定怎样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例如,⽂艺复兴以来,由于⽜顿⼒学的巨⼤成功,⼈们就⽤⽜顿⼒学来看⼀切,似乎世界就像⼀台巨⼤的机器,完全可以⽤⽜顿⼒学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定律来认识和解释⼀切现象,以⾄于活⽣⽣的⼈类⾃⾝也变成了“机器” ,这就是著名的机械论思维⽅式。

大数据思维引发的哲学思考

大数据思维引发的哲学思考

大数据思维引发的哲学思考大数据是指规模庞大、复杂多变的数据集合。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从前的观念和认识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认识现实世界?大数据思维是否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大数据是否会对人类自由意志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人们对于大数据时代哲学思考的关注。

首先,大数据思维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方式。

传统上,我们的认识是基于有限的经验和直观的观察。

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到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和认识。

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揭示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发现我们原本没有意识到的因果关系。

这种基于数据的认识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的变化。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应该过度依赖大数据来认识和解读世界。

大数据只是客观观察世界的工具之一,它不能代替我们主动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我们需要保持对于现实世界的直觉和主观判断力,以免被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所束缚。

其次,大数据思维是否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大数据可以实现对人类行为的细致监控和分析,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

然而,这也涉及到了隐私权和个人自由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行为和偏好被不断地记录和分析,从而塑造了个人的数字形象。

这些数字形象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可能成为他人进行社会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个人隐私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伦理规范,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自由意志,同时合理利用大数据的潜力,提升社会效益。

最后,大数据是否会对人类自由意志产生影响?大数据思维强调对于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以实现社会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对于人类自由意志的忽视。

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往往被大数据的模型和算法所决定,而非个体的主动决策。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讨论。

一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从而拓宽个体的选择范围。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

在本书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前面的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望。这一部分可能包括对大数据与信息熵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人类 如何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建议。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这本书的目录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全面分析。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数据和信息熵的相关知识,还能够 从信息哲学和演化思维的新视角出发,思考人类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信息熵的概念及其在信息有序化中的作用。信息熵作 为一个衡量信息不确定性的重要工具,在信息科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一部分 可能包括信息熵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熵来理解和处理大数据。
在目录的第四部分,作者将信息哲学与思维演化相结合,提出了新的视角和 思考框架。这一部分可能包括对信息本质、信息与人类认知关系、以及信息在推 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深入探讨。
本书总结了大数据与信息熵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哲学和演化思维在大数据处理中的价值。本书 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还可 以推动信息科学、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是一本深入探讨大数据背后信 息哲学原理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应对大数据挑战,还为 我们展示了信息科学和哲学在大数据时代的交叉融合与共同发展。
精彩摘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着我 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从混沌到有序:大数据与信息熵信息哲学演化思维新视角》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以 下是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它们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数据和信息熵的深刻理解, 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哲学思维变革视角下的大数据应用

哲学思维变革视角下的大数据应用

哲学思维变革视角下的大数据应用哲学思维变革视角下的大数据应用崔湧本文系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XX年度课题《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研究成果【摘要】该文从大数据应用角度,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与大数据的本质,阐述了大数据的应用方向和价值创造,即业务问题向数据问题的转化、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信息向策略的转化等。

并展望了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创新研究的广阔前景,当前将大数据应用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还存在一些困难。

【关键词】大数据;本质;应用;展望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思维等诸多领域以及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理应深入分析大数据对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伦理观带来的深刻变革,并及时对大数据应用掀起的这场数据革命做出全面的回应和反思。

一、如何看待世界和数据的本质在数据收集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受以理性主义为主的哲学方法所主导,在长期观察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现象研究本质,并归纳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相关数据的支持下,总结规律发展的相关模型,经过泛化解释加以推广,根据上述说法,理性主义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模型方法。

但是,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参与过程中,单靠有限经验并非一定能分析出事物变化规律,理性主义的建模也将不成立。

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基础上,哲学思维也产生相应变革,对历史数据及经验的收集、分析和总结,产生了大数据,也就是根据已有数据和经验对事物发展规模进行总结,并对后续发展行为加以预测。

一方面从哲学的角度看,大数据可以被看成经验大数据,大数据经验主义随着大数据方法的兴起而兴起。

大数据时代领军人物的诸多观点与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尤其是与南茜倡导的新经验主义的观点极其相似。

即便是像舍恩伯格这样的大数据权威发言人也是如此,再说“世界本质上是混乱的”同时,又说“世界本质上是数据”,他认为人类生活在混乱的大数据世界之中,这种混乱性只有使用全体数据(大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才能进行说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实时分析而非批量式分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是事后见效。

大数据主要分析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是对未来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以及深度复杂性分析而不是传统的商务智能。

数据存储不是目的,高效地为上层的应用进行数据的服务和支撑、实时响应,这才是大数据的真正的目的。

也就是说,要对时空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取,同时实现负载平衡。

2013年6月突然冒出一个斯诺登,用41张幻灯片,让美国大数据监控项目“棱镜”浮出水面,令人对网络安全不寒而栗。

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一个没有安全与时间的未来,直接面对人类。

“在信息权力与时间的交汇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引发了因不甚了然网络生存的人群对未来的忧虑甚至恐怖。

这些事件叠加在一起,风生火起,热闹非凡,大数据就成了世界特大事件。

庆幸的是人类文化找到了储存的路径,历史可以凝固并在虚拟世界中重现,免除了人类在记忆上所耗费的海量劳动。

悲凉的是如果不能删除,人们都将沦为数字王国的奴隶,赤裸裸地跪拜数字王面前,没有任何权利和隐私。

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中指出了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区别:“数字化指的是把模拟数据转换成用0和1表示的二进位制,这样电脑就可以处理这些数据了。

数据化是指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3]提升了数字化的内涵,反映了技术进步。

比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进了一步,或许可以称,当今人类处于数据化生存,更为真切。

但是,虽然舍恩伯格引述了近一、二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新进展,主要是云计算及其带来的人类社会生活、工作和思维方面的深刻影响的难得新资料,值得人们关注,
大数据中,结构化数据只占15%左右,其余的85%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

如何处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如何把通过数据挖掘,将粗糙知识与被量化后的主观知识相结合,而转化为“智能知识”,如何根据大数据复杂性、不确定性对其进行刻画并为大数据系统建模等等,都是大数据现象提出需要深入探索的深层技术问题。

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中关于思维变革共有三章:第1章更多: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第2章更杂: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第3章更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只要关注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并认为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4]如果我们面对的只是一堆大数据,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有效的。

如果我们进入到物理世界、现实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数据本身,而是要对数据进行的分析与处理,将粗糙知识转化为智能知识,对现实生活中将要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测。

在这一过程中,还是不能删除精确性、因果性和‘为什么’的追求。

诚然计算机网络的建成和繁衍,构建了一个数据高速增长的世界,数据达到海量,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数据浑然杂呈,网络数据呈现出混杂性。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精确性和因果性的追求,更不能说人类的认识停留在“是什么”就够了。

舍恩伯格书中明确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

预测不是算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只有依据科学规律做出的预测才能保障预测的实现。

规律就是最为本质的相关性,相关性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但因
果性却必定是一种相关性。

人类是有理性的,总是凭着理性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恒常性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联(线性的和非线性)。

理性思维是实践中产生的以一定的‘格’固定下来的思维惯例和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无时无刻在运用着数理逻辑的支撑,如果放弃逻辑思维和逻辑程序的设计,大数据便不复存在。

近代科学技术史就是实验分析和数学方法相互结合的历史。

科学研究中必须做到十分精确,只有这样才能预测未来,并规范人类行为以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

地震预报就是根据大数据而做出的,人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力求做到更加精准。

同时该书也进一步证实了科学技术与哲学具有相关性:科学技术寻求哲学的支撑,哲学也只有在与科学技术的同行中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于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联,1938年爱因斯坦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

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道路。

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

[6]。

当新技术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就给哲学进步带来了新源泉和动力。

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经验表征的新方式,更是一种探索经验背后知识的新方法。

海量的数据蕴含着经验世界中丰富的信息,海量的数据便是海量的经验。

开普勒看到了第谷的数据,从中找到了美丽的开普勒定律。

物理学等经典科学致力于寻找宇宙中美丽的定律。

然而,世界不仅仅是这样。

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中没有美丽的定律,有的只是复杂的、混沌的、大量的、不确定的经验,比如市场经济、社会学、地震预测等领域。

在图五的第二象限与第三象限中预测力较低的科学将拥有一次提升预测力的机会,这个机会便是走向第四象限的大数据科学。

大数据是一种新的经验表现形式,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类型。

在经验层面,大数据带来了“无处不在”;在方法层面,大数据带来了“难以理解”;在科学层面,大数据将带来“新的世界”(见图6)。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将数据提高到本体论高度。

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从作为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走向了主体地位,即数据被赋予了世界本体的意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数据世界。

继记录日常生活、描述自然科学世界之后,数据被用于刻画人类精神世界,这是数据观的第三次革命。

大数据认为,世界的一切关系皆可用数据来表征,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数据足迹,万物皆可被数据化,世界就是一个数据化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因此,哲学史上的物质、精神的关系变成了物质、精神和数据的关系。

大数据与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将数据提高到本体论高度。

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从作为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走向了主体地位,即数据被赋予了世界本体的意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数据世界。

大数据认为,世界的一切关系皆可用数据来表征,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数据足迹,万物皆可被数据化,世界就是一个数据化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因此,哲学史上的物质、精神的关系变成了物质、精神和数据的关系。

海量的数据蕴含着经验世界中丰富的信息,海量的数据便是海量的经验。

物理学等经典科学致力于寻找宇宙中美丽的定律。

然而,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中没有美丽的定律,有的只是复杂的、混沌的、大量的、不确定的经验,比如市场经济、社会学、地震预测等领域。

大数据中,结构化数据只占15%左右,其余的85%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

庆幸的是人类文化找到了储存的路径,历史可以凝固并在虚拟世界中重现,免除了人类在记忆上所耗费的海量劳动。

悲凉的是如果不能删除,人们都将沦为数字王国的奴隶,赤裸裸地跪拜数字王面前,没有任何权利和隐私。

或许可以称,当今人类处于数据化生存,更为真切。

但是,数据存储不是目的,高效地为上层的应用进行数据的服务和支撑、实时响应,这才是大数据的真正的目的。

也就是说,要对时空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取,同时实现负载平衡。

传统哲学认为要么来源于经验观察,要么来源于所谓的正确理论,大数据则通过数据挖掘“让数据发声”,提出了全新的“科学始于数据”这一知识生产新模式。

1938年爱因斯坦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

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道路。

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但是这种预测不是算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只有依据科学规律做出的预测才能保障预测的实现。

规律就是最为本质的相关性。

人类是有理性的,总是凭着理性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恒常性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联。

理性思维是实践中产生的以一定的‘格’固定下来的思维惯例和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无时无刻在运用着数理逻辑的支撑,如果放弃逻辑思维和逻辑程序的设计,大数据便不复存在。

大数据时代的产生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诉求,哲学应当作出回应,在回应中创新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