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定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

定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

定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定西地处甘肃省的北部,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

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林业建设任务愈发紧迫。

本文将就定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展开探讨。

1. 水资源匮乏定西北部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带,水资源相对匮乏。

尤其是在干旱的年份,水资源供应紧张,地方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都面临着困难。

由于耕地数量有限,且地势多为山地,农田灌溉水源的获取非常有限,这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植被退化由于长期以来的滥伐滥砍,定西北部地区的植被已经出现了严重退化的现象。

很多地方的山地和坡地上,原本繁茂的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留下了一片荒凉的景象。

而且,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加重,这一带土地的生产力也在不断下降。

3. 生态平衡失调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定西北部地区的生态平衡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珍贵的动植物种群已经受到了威胁,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当地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加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二、林业建设对策1. 加强植被恢复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定西北部地区迫切需要加强植被的恢复工作。

尤其是在山地和坡地区域,应该大力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2. 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通过开发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从而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 加强土地整治为了改善定西北部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土地整治工作。

可以在一些山地和坡地区域,采取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的发生。

这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生产力,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区域生态环境工作总结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工作总结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全面总结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工作情况,我对全国各地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各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少地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在总结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工作情况时,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环保投入不足等问题。

因此,各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管执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加强区域协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各地区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各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各地区能够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new)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new)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考探究: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提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类型多样错误!二、产生原因1.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严重青藏高原土壤侵蚀,草地退化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应用体验不可少———--——(天津高考)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B.dC.e D.f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a、b生态功能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草原较少;b生态功能区位于河西走廊,地表并不崎岖;f 生态功能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c、e生态功能区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c地区多风沙;d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北北部山区,g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区气候都较湿润,且都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与成因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区域 东北地区 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锐减,黑土流失(水土流失) 2.湿地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1.土壤次生盐碱化 1.水土流失,引发荒漠化 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引发荒 (红)漠化 1.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引发荒 (石)漠化 1.草原退化,荒漠化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横断山区
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是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典例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应注意 的主要问题。(6分,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
解决淡水资源短缺; 治理盐碱地; 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 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产生机制】 脆弱的自然环境是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前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①气候(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 能力降低;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与成因
【考点点击】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规律,形成机制与原理。 1.水土流失
2. 荒漠化
3.土壤次生盐碱化 4.湿地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规律】 【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各类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产生机制】 【特殊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②地形:从山地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
低。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产生机制】 脆弱的自然环境是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前提:

区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土壤保护和治理: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如植树造林、修建护坡、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2.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严禁非法排污和乱倒垃圾等行为;开展水源地环境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

3. 减少空气污染:加大对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的淘汰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低排放技术,改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排放标准;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

4.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禁止滥捕滥杀和非法猎捕,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开展生态种植和养殖。

5.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和应对环境问题;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6. 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水平: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促进各界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素养。

综上所述,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2.防治措施 重点生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 态工程
重点防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治工程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重点保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 护 区 森林公园 建 设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稳步发展 环保法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制建设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特点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的原因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 候和地势差异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不同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2.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 环境问题
A 大兴安岭
三江低地、湖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滨海滨 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林区、草原、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 生态走廊、采育结合、 近海海域 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 制度
生物多样 性锐减
生态环境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问 题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 东南丘陵 改坡为梯
荒 漠 化 西北、华北半 干旱区
C 黄淮海平原
D密 过度开垦


主要生态环 境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地质条件复 杂,地形崎 岖,降水集 中 人为原因 生产方式 落后,过度 开垦、过 度砍伐
土壤侵蚀, 横断山区、森林破坏, F 云贵高原 物种灭绝和 多样性锐减 草场退化、 G 青藏高原 湿地萎缩、 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
森林破坏、 西 侧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草场退化 B 西北干旱、 草场退化、 半 干 旱 土地荒漠化 地 区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降水较少 过度砍伐、 气候较干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降水稀少 过度放牧 气候干旱

《2024年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范文

《2024年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范文

《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篇一一、引言大黑河作为我国重要河流之一,其上游地区作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关系到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健康。

本文将就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考。

二、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1. 水资源污染严重大黑河上游地区由于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导致大量废水、废渣等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严重污染了水资源。

此外,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未得到有效处理,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

2. 土地退化严重大黑河上游地区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土壤侵蚀、沙化等问题突出。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河流的泥沙含量。

3. 生物多样性受损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三、应对思考1. 加强水污染防治为了改善大黑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应采取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策略。

首先,加强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监管,严格落实排放标准。

其次,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

此外,还应加强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

2. 实施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针对大黑河上游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应实施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

首先,严格控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

其次,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改良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

此外,还应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3. 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为了有效应对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应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农村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农村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农村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然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区域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方面。

在农村地区,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地被转为工业用地或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村地区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此外,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例如,农村地区的水资源被大量开采和污染,导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严重威胁到农民的生活和农田的灌溉。

其次,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还表现在农业生产和农村污染治理方面。

农业是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加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确保农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于转为工业用地或城市建设用地的农地,应给予适当的补偿和安置,以保障农民的生计。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的监管,限制过度开采和污染,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健康。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农村地区的水体和土壤的质量。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农民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态环境。

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考试成绩,更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和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上过度放牧、滥垦荒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大片土地逐渐变成了荒漠。

而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则是困扰当地生态的一大难题。

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每逢暴雨,大量的土壤被雨水冲走,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还导致河流泥沙淤积,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在南方一些地区,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酸雨,对土壤、水体和建筑物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此外,森林资源的减少、湿地的萎缩、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等问题也在不同的区域存在着,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气候干旱是其自然原因之一,但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则是加剧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牧区,牲畜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退化;而在一些农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大量开垦草原和荒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

水土流失的产生,除了黄土高原本身的土质疏松和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以及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中的植被破坏,都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是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而森林资源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灾、病虫害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和非法采伐。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一、区域环境质量现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环境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是目前区域环境质量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城市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人们的身体健康遭到严重威胁。

2.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区域环境质量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用水,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

3.土地退化: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营养平衡,还导致了农作物的质量下降。

此外,工业废物的排放也造成了土壤的污染问题。

4.生态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二、环境保护目标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国际机构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工业和交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大气、水体和土地的质量。

2.推动清洁能源: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3.保护生态系统:加强对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和恢复计划,保护物种多样性。

4.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评价标准对区域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和标准:1.空气质量指标:根据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空气中的光学和化学特性等指标评价空气质量,例如PM2.5、PM10、SO2、NOx等。

区域环境问题

区域环境问题

黄淮海平原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气
候、地形有关,西北地区盐碱化的形 成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4.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
济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从沿海到内陆全面开放的格局。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地区所在省份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左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并称
中国三大产棉区。该区棉花已连续多年获总产、单产、商品出口率、 调出量、人均占有量五个中国第一。 材料三 下图为广州与阿克苏全年水分盈亏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甲地区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该
区域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 维吾尔族 (2)据图说明甲、乙两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甲地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3)据图甲说明该地区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和区位优势。
水土流失问题 (4)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渔业全面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 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 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生态和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问题:
(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 青海、内蒙等地)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处于内陆 地区,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鼠 害、蝗害
珠江三角 洲
浙江温 州地区
苏南地区 云南德宏 东北地区
3、工程建设问题 (3)道路建设(公路、铁路):破坏 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 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4)开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 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 染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技巧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①湿润地区+土石山地+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甚至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②干旱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容易产生土地盐碱化、下游河湖水量减少引起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③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土地方式,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⑵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地理区位决定其自然环境背景,如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地质特点。

人为原因:人地矛盾加剧;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等。

⑵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去。

该: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2、区域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举例分析(1)水土流失问题:区域一:黄土高原:A.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③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④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⑤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

B.主要危害: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A)、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B)。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重庆市朝阳中学一.东北地区:1.黑土流失:原因:太过开垦、植被毁坏措施: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生物措施)②增强坡面、沟壑治理(工程措施)③注意黑土培肥(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2.湿地萎缩:原因:围湖造田、太过开垦措施:①阻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建立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世界重要湿地名录)3.森林毁坏:原因:长期采育失衡、采伐方法不合理措施:①坚定合理采伐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更新④进步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增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土地荒漠化:原因:太过农垦、植被毁坏、风力强劲措施: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5.低温冷害原因:①纬度位置高,冬季漫长,气候寒冷②隔断冬季风源地近措施:①依靠科技,培育良种②采取温室大棚、地膜笼盖等③增强景象灾害的预警,建立预警机制二.黄淮海平原:1.春旱:原因:①春季锋面雨带未抵达,降水较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气候,蒸发旺盛③春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措施: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增强流域用水联合治理③节省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混浊④依靠科技,培育良种⑤适量开采地下水2.洪涝:原因:①降水季候分派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多暴雨、②流域内植被毁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举高水位,泄洪不畅。

③阵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海河扇状水系,入海水道简略,洪水集结,泄洪不畅;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易溃堤成灾;淮河支流集结北岸,雨季集结。

措施:①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分洪区、整治河道、加固大堤、开挖入江、入海新河、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②非工程措施:增强洪泛区的土地治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洪水预报警系统、拟定住民应急撒离筹划;③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3.盐碱:原因:本区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在春、秋季候,气温较高,且多大风气候,蒸发旺盛,泥土中的盐分集聚于表层而成。

别的,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洪流漫灌,只灌不排)会加剧华北地区的盐碱化(该区降水季候分派不均,盐分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固的特性。

区域环境问题与治理

区域环境问题与治理

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业污染
02 过度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以及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
农业污水,对水体造成污染。
生活污水
03
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也是水污染的重要
来源。
淡水危机
水资源短缺
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可供人类利用的淡 水资源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 的需要。
水资源分配不均
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有 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地区水资源匮乏。
某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总结词:某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取得 了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 降低了土壤重金属含量,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和生 态环境安全。
1. 背景:某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矿产开采等活动导 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 境造成了潜在威胁。
详细描述
2. 治理措施:某地区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 ,包括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矿山 环境监管、开展土壤修复工程等。
区域环境问题与治理
汇报人:张老师 2023-11-28
contents
目录
• 区域环境问题概述 • 大气环境问题 • 水环境问题 • 土壤环境问题 • 环境治理策略与措施 • 区域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 前瞻性与未来挑战
01
区域环境问题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区域环境问题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中, 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恶化现 象。
经济手段
实施环境税费制度
针对污染物排放和资源 消耗,设立合理的环境 税费制度,通过价格机 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 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对生态保护和修复行为 进行补偿,激励相关主 体参与环境保护,促进 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 中温带、亚热带
华南林区
边远山区
草原退化 湿地萎缩
内蒙古、青海 、宁夏、新 疆
三江低地、 湖滨海滨
干旱、半干旱区
属湿润低平原湖 泊海洋边缘地区
生物多样性 林区、草原
锐减
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土壤侵蚀 荒漠化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西北、华北 半干旱区
半湿润、湿润 丘陵地区
属半干旱内陆 或春旱严重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 旱荒漠绿洲区
大兴安岭西 侧内蒙古半 干旱草原区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B 西南横断山区、 A
云贵高原西部亚
热带丘陵地区 C
暖温带 湿润半 湿润黄
G
FE
淮海平
D 原区
南方亚热
带丘陵区
思考: 上述各个地区主要的生 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 原因?
A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 原因?
A
自然原因: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人为原因:过垦,过伐,过牧
B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草场退化严重 原因?
B
自然原因:降水少,气候干旱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土壤侵蚀严重 原因?
C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人为原因: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自然原因:丘陵山区,降水丰富 人为原因: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4)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 位下降,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每年平均下 降12cm。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 500多个,面积大大缩小。
(5)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约15%--20%处于 濒危状态,高鼻羚羊,白鳍豚,熊猫,东 北虎等珍贵野生生物分布区显著减少,种 群数量锐减。

区域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各地区环境问题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治理措施。

本文通过对某区域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一、调查环境问题该区域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分类及处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逐一进行调查。

1.大气污染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空气中PM2.5浓度居高不下。

在进行采访时,我们发现许多市民对于空气质量的不满和担忧。

尤其是冬季的燃煤取暖,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2.水体污染该区域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许多企业直接排放废水。

水体污染程度较高,对当地的水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我们采访了一些相关企业负责人,发现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正规的污水排放管道。

3.垃圾分类及处理该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尚未完善,许多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也不够,导致废纸、塑料等可回收物质未被充分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垃圾处理方式也需要改进,如采取生物降解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分析环境问题上述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分类及处理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工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主要由交通、工业等方面引起,需要改善交通管理、推进产业升级等方式进行治理;水体污染主要由企业直接排污、城市排水等因素影响,需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垃圾分类及处理问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优质垃圾处理设施。

三、治理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治理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治理建议:1.大气污染治理加强交通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推进产业升级,限制污染较严重的企业生产等。

2.水体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倡导企业实行“企业自查、政府监管”模式。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一、背景介绍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塔。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种种威胁和挑战。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水资源匮乏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和降水,随着气候变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形陡峭,植被覆盖率低,加上人类过度开发和放牧,导致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系统恶化。

3. 物种多样性丧失三江源地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等原因,很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4.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了三江源地区的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5. 污染问题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冰川和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

2. 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加大植被恢复力度,修复水土流失区域,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3. 严禁非法捕猎乱捕乱杀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加大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

4. 减少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当地的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5.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四、结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希望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共同为保护中国珍贵的生态资源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核心汇编编制人:黄玉丹使用时间:第13-14 周核心知识点 1 生态问题基本思路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

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知识网络】气候地貌石质荒漠化核心知识点 2 荒漠化问题一、几种荒漠化问题的对比分析1.土地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2.石质荒漠化(又称石漠化) :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3.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二、石质荒漠化:1. 石漠化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贫瘠;②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作用强。

(2)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带来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合理(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2.石漠化的主要分布区: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和江南丘陵区(红色荒漠化)三、盐碱化类问题分析思路核心知识点 3 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概念: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2.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关联分析如下: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③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④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点睛】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工程措施 A 固沟工程、B 护坡工程、C 保塬工程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等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五、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 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核心知识点 4 森林、生物多样性问题一、森林的作用1. 经济效益: 提供木材或其他林产品,并且进行深加工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2. 生态作用地区生态作用 全球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地势起伏大的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 沿海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1. 破坏的原因: 人类的开发① 开辟农场或牧场②商业性伐木③毁林开荒,发展农业④修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开矿、城市建设2. 破坏后的危害① 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水(过程:植被破坏后,截留大气降水减少,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流水 侵蚀加剧,导致水土流水严重) 。

②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过程:植被破坏后,土地裸露,土质疏松,导致蒸发量增大,水资源缺乏,风力 侵蚀搬运作用加剧,导致沙漠扩张,沙质土地面积扩大。

)③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植被为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食物;植被破坏后,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破坏,活动空间缩小,食物生存空间缩小,食物量减少,因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 气候恶化,变得干旱 --- 植被破坏后,空气中的水汽、云量减少,降水减少,降水变率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

⑤ 旱涝灾害加剧 --- 汛期,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旱季,降水减少,蒸腾作用减弱,蒸发量 增大,水资源缺乏导致旱灾发生3. 开发、保护措施①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 建立自然保护区③ 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④ 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三、生物的多样性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狩猎、采集、污染、毁林开荒、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捕捞、湿地破坏3. 治理措施不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 - 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核心知识点 5 湿地问题1.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1)方法 收入:水的来源(降水、积雪、冰雪融水、冻土融化) 支出:地势状况、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 (2)举例:① 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② 青藏高原的湿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少;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③ 长江中下游湿地: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 湿地的生态作用(1)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 2)河流流经湿地时, 还会沉积泥沙和营养盐, 导致河流入海口泥沙及营养盐减少, 出现三角洲萎缩, 3. 湿地破坏的原因( 1)围湖造田、或者沼泽地排水开荒( 2)各种建设占用( 3)调水导致湿地补给减少(4)全球变暖,冰雪补给量—短期增多,长期减少4. 湿地目前面临的问题( 1)湿地萎缩( 2)污染严重5. 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 1)看变化时间的长短长期(如一万年以来)主要是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干,蒸发量大 近几十年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原因。

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有关 2)看湖泊所在地外流湖 萎缩围湖造田;中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 面积增加 退耕还湖;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干旱区内流湖萎缩气温变化,冰雪融水量减少;入湖河流径流量减少 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6. 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7.湿地的保护措施鱼类资源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