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方案

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助学金等等)整个文件有点长大家应该感兴趣。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自主创新战略,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激发学校、学院、学科的内在积极性,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建立研究

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负主责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导师主导的原则,即充分考虑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和权益;二是科研导向原则,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即在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个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四是分层管理原则,即在学校制订总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的创造性,制定各个学院的实施细则;五是稳步推进的原则,即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导师的承受能力,使改革进程平稳推进。

二、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落脚点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制

为进一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弹性学制。硕

士研究生实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研究生实行以3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直接攻博研究生实行以5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提前攻博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各学院自主确定各学科的学制,并根据所确定的学制制定培养方案。

(二)研究生招生

1.改革的基本思路

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分配要紧紧围绕提高学校学术竞争力,与学院(实体交叉平台)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紧密挂钩;招生指标更多地向培养质量高、研究水平高的导师倾斜,向国家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和我校重点学科专业倾斜,向重点课题和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与团队倾斜;要明确导师的资助责任和相关权益。同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坚

持导向性,又要关注学科差异和学生利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2 •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

(1)博士生招生指标配置:按研究经费、研究

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博士生指标分类切块到学院(平台)

A.以学院(实体交叉平台)为单位,其研究经费、研究成果2项作为指标分配的基本因素

,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个学院(实体交叉平台)的指标数,而招生基数、导师规模、

生源状况等不再作为计算因子。

B.要引导学院既重视经费总量,又重视重大项目

的争取;既重视SCI/EI或文科一级期刊论文等总量,更关注TOP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或文科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统计经费和成果时将重大项目、TOP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或文科权威期刊成绩等单列。

C.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考虑经费和成果

的影响因子权重上,以前3年各大类学院平均总指标为基数,切块分成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农学、医药六大类,类内分别计算,各定不同的因素和权重。

D.改革将分步实施,第一年科研成果和研究经费的权重以不引起指标的剧烈波动为原则,今后将逐步调整。

(2)硕士生招生指标配置:在原有分配方法基础上,提高研究经费、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权重。硕士生招生指标切块到学院(平台)

A.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进一步向学科(学院)的实力(包括科研、导师与学科、

学科交叉等)倾斜,特别是将经费和成果所占比例提高2-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招生基数所占比例,使招生资源的分配更趋合理,更具导向性。B.硕士研究生指标配置,既考虑到各学院本科人

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又关注研究生的

培养数量和成果。教务处、研究生院分别切块70%和30%的免试指标,各自按照不同的办法分配到学院。

(3)按导师的资助力度配置招生名额到导师,按考生的综合素质确定录取与否

A.建立导师资助制。导师招收研究生原则上要提

供一定的资助经费

B.改革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有项目、有经

费的讲师、副教授,经一定的程序审定

,也可有资格分别作为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

C.坚持导师主导的学科复试小组集体决策制,在

复试、录取的全过程中坚持导师提议、

集体决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指导教师具有录取与否的决定权。

D.配套相关约束条件。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硕士

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人,博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2人,包括免试生、直博生、提前攻博生等。

招生名额的分配要考虑以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要向培养出高质量研究生的导师倾斜。

对引进人才、重点学科、学科交叉平台、国防研究院等,在安排招生名额时学校和相关学院共同给予支持。

学校向各学院下达当次招生指标数量的同时公布各学院基本助学金的等级和比例,待学

院正式确定录取名单后下达各学院岗位助学金中的学校配套部分。

(三)研究生培养方案

1 •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分类培养,提高整体质

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多元的研究生质量观。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