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文化志
描述乐陵市龙山文化遗址的句子
乐陵市龙山文化遗址公园
据考古研究,龙山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之前的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种类均大幅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
从社会形态看,此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逐渐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龙山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当时人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渔、蓄养牲畜,有骨卜的习惯。
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龙⼭⽂化(新⽯器时代晚期⽂化遗存)龙⼭⽂化(新⽯器时代晚期⽂化遗存)龙⼭⽂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器时代晚期的⼀类⽂化遗存。
铜⽯并⽤时代⽂化,因⾸次发现于⼭东历城龙⼭镇(今属章丘)⽽得名,距今约 4600—400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东、河南、⼭西、陕西等省。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在⼭东省历城县龙⼭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崖遗址。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崖遗址进⾏多次发掘,取得了⼀批以精美的磨光⿊陶为显著特征的⽂化遗存。
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陶为主要特征的⽂化遗存命名为“龙⼭⽂化”。
简介中⽂名:龙⼭⽂化;名称命名:城⼦崖遗址中的⿊⾊陶⽚;发现时间:1928年4⽉4⽇。
考察发掘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在⼭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镇(今⼭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崖遗址。
他在城⼦崖台地的西⾯断层上,发掘出了与⽯器、⾻器共存的薄胎⽽带⿊⾊光泽的陶⽚。
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度重视。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的李济先⽣是中国第⼀位⼈类学及考古学博⼠,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崖遗址的第⼀次⼤规模发掘,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崖遗址进⾏多次发掘。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次发现了⼩屯(商代)、龙⼭、仰韶3种⽂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在30年代,归属于龙⼭⽂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
⼜有⼈提出龙⼭⽂化是中国⽂明的史前期之⼀,并认为后冈的龙⼭⽂化是商⽂化的直接前驱。
分布范围⼤部分龙⼭⽂化遗址,分布在⼭东半岛,⽽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这个⽂化以许多薄、硬、光、⿊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陶(分布⽇照、济南)最具特⾊,所以也叫它“⿊陶⽂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个地区不同的⽂化⾯貌,分别给予⽂化名称作为区别。
龙山文化发现历史
龙山文化发现历史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
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
假期野外考察。
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
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
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连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
晰可见。
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
发明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确实
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
吴金鼎特别快就将自
己的发明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
被人称为
“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
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
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
就如此,城子崖考古
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明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因此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
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基本上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能够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
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
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确实是今天想要烧制出如此成色的陶器都特别困难。
简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
简述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它的发现地
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龙山县,因此得名。
龙山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
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开始,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龙山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器工具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石器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钺、石镰、石锄、石钩、石刀等,这些石器工具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
期人类开始进行石器工具的制作,从而推动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二是陶器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烧制的陶器和砂坯陶器,其
中烧制的陶器有碗、盆、罐等,砂坯陶器有瓶、壶、罐等,这些陶器
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进行陶器的制作,从而推动了新
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三是铜器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铜器主要有铜镞、铜锛、铜钺、铜镰、
铜锄、铜钩、铜刀等,这些铜器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
进行铜器的制作,从而推动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四是绘画的发展。
龙山文化的绘画主要有石壁画、石碑画、石碣画、
石碑画等,这些绘画的发展,标志着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进行绘画的
制作,从而推动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
总之,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石器工具、陶器、铜器
和绘画的发展上,这些发展都标志着新石器时期社会的发展,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
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类型1、城子崖类型: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中上游和徒骇河流域的鲁西北地区。
2、尹家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汶河、泗河中上游的泰安、济宁、枣庄地区。
3、姚官庄类型:主要分布于潍河、瀰河流域地区,西界大约在淄河沿岸,东侧似未越过胶莱河。
4、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河、沭河中上游地区和日照、赣榆沿海一带,西、北两侧分别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连,向南似未越过陇海铁路。
5、杨家圈类型: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及其沿海岛屿地区,三面环海,西南部与大陆相连,分界约在胶莱河一线。
6、王油坊类型:主要分布于鲁西南、豫东和皖北地区。
分期1、分期典型遗址的分期:尹家城遗址(划分为六期)、丁公遗址(划分为五期)、三里河遗址(划分为四期)。
陶器的演化可以反映各个分期的不同特点。
2、各期的文化特征第一期:本期遗存见于东海峪、尧王城、大范庄、尹家城、西吴寺、前掌大、丁公、三里河、呈子和狮子形等遗址。
房址主要为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较小,已经开始出现台基式房屋;墓葬均为中小型墓;陶器的颜色,墓葬和居址差别很大。
第二期:瓷器遗存主要发现于东海峪、尧王城、尹家城、丁公、城子崖、姚官庄、呈子、三里河、狮子行、邹家庄和杨家营凤凰台等遗址。
房址中半地穴式、地面式和台基式建筑并存,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居多;陶器中黑陶的比例上升。
第三期:本期遗存主要见于东海峪、尧王城、尹家城、西吴寺、栾台、尚庄、城子崖、丁公、凤凰台、田旺、西朱封、姚官庄、三里河和狮子行等遗址。
房址中半地穴式建筑较少,地面式建筑较多;发现少量特大型墓;陶器以黑陶居多。
第四期:本期遗存主要发现于尧王城、化家村、尹家城、王油坊、尚庄、城子崖、田旺和三里河等遗址。
房址以方形和长方形的单间地面式建筑为主,某些地区还有双间或多间相连的建筑;大中小型墓均有发现;陶器以黑陶最多,灰陶次之。
第五期:瓷器遗存主要见于两城镇、尹家城、造律台、王油坊、栾台、青堌堆、莘冢集、尚庄、南陈庄、邢寨汪、城子崖、丁公和田旺等遗址。
龙山文化_精品文档
龙山文化一、引言龙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和发展时间跨越了约4500年至3000年前,地域范围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龙山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二、历史背景龙山文化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至中国青铜时代初期。
在此期间,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
龙山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程。
三、遗址与遗物龙山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包括龙山、石家庄、连山封、马玉山等。
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遗物,如陶器、玉器、铜器、石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龙山文化的特点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古代文化现象。
四、社会组织与生产方式龙山文化的社会组织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权力和地位差异。
同时,龙山文化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人类开始利用农业生产方式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龙山文化的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土地崇拜。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祖先和土地进行崇拜,希望能够获得祖先和土地的祝福和庇佑,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在艺术和文化方面,龙山文化也有较高的成就。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玉器的雕刻艺术、青铜器的铸造等都显示了龙山文化的文化特征和艺术水平。
六、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龙山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为后世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同时,龙山文化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存,也为后世的文化研究和历史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七、结语龙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向婷[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信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哭婚喜丧”的生死观念。
现今在湘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以鄂西巴东、建始的跳丧,湘西永顺、泸溪的道士超度和湘鄂西交界地区龙山、来凤的三棒鼓最为典型。
以仪式中三棒鼓的表演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书写方式,采取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的观察,分析三棒鼓音腔的变化及与仪式中各流程之间的配合规律,阐明当代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转型与再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三棒鼓;丧葬仪式;文化转型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部,东与桑植、永顺接壤,西连重庆酉阳、秀山,北与湖北来凤、宣恩交界。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深,全县面积3131平方千米,现辖民安、新城、华塘3个街道,里耶、洗车河、靛房等31个乡镇。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约57.3万,其中土家族约占55.07%,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①。
当下中国土家族人口约有800多万,仍然会说土家语(毕兹煞)的约10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湘西州酉水流域,而酉水流域许多乡镇和村寨,如龙山县的苗市、里耶镇以及永顺县的双凤村,保靖的普戎乡等地的土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龙山坡脚迁徙而来,认为坡脚的土家语是祖先遗留下来的。
所以龙山县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环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土家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
一、龙山县三棒鼓音乐形态特征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所使用的相关乐器及道具有鼓、鼓架、马锣、花鼓棒、尖刀等5件:鼓:小圆鼓,直径约30厘米,高11.5厘米,用木头、牛皮、竹钉等原料制成。
鼓身边缘绘制有“龙凤呈祥”“富贵牡丹”“二龙戏珠”等传统图案,有些围上一圈自制的土家织锦、锦须装饰,鼓身作者简介:向婷,博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本文为2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项目“湘鄂交界区域土家族‘三棒鼓’文化身份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2572)阶段性研究成果。
华夏文明的源头——龙山文化
华夏文明的源头——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也是中国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的兴起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而发源地则是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龙山文化的特色在于其先进的农业技术、独特的祭祀文化、精美的陶器制作等方面。
龙山文化的名称来源于位于山西省离石市龙山镇的一处遗址。
最早由中国的考古学家发掘出土的遗址是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南边的青山文化遗址,但在20世纪40年代时,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山西龙山遗址更具代表性和重要性,于是将其作为命名的依据。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中原的汝、洛、邺、榆、晋等地,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汇点。
龙山文化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畜牧业和手工业。
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龙山文化的耕作方式。
黄河是龙山文化的母亲河,同时它也带来了严重的水灾和旱灾。
因此,龙山人在发展农业方面,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地形条件、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农耕技术,如梗耕制度、旱耕制度、坑田、轮作等。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洛阳地区的耕作能力,而且成功地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了北方地区,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另一方面,龙山文化也有着丰富的祭祀文化。
据考古学家所发现的遗迹来看,龙山人十分注重祭祀活动。
他们崇拜自然上的力量,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后代。
因此,龙山文化的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仪式性的意义。
在龙山文化的墓葬中,还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东西,如大量的陶制品、玉器、铜器、骨器等。
最后,龙山文化还是我国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
龙山文化的陶器,包括陶盘、陶罐、陶瓶等等,都有着极为精美的绘画,有些甚至还有立体的造型。
龙山文化的陶器不仅有着日益完善的造型,而且制作技术极其高超。
考古学家发现,陶器上的花纹和图案是利用一种独特的刻墨技术制作出来的,这也是后来的手工艺人所无法复制的。
总的来说,龙山文化的兴起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龙山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龙山文化发展调研报告龙山文化发展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龙山文化是指发源于中国江苏、安徽一带的古文化,主要是指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龙山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二、调研目的1. 了解龙山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2. 探寻龙山文化对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影响。
3. 分析龙山文化在当地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提出促进龙山文化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搜集:收集相关书籍、期刊和学术论文,了解龙山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研究成果。
2. 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亲身感受龙山文化的魅力。
3. 调查问卷: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龙山文化的认知和对其发展的期望。
四、调研结果1. 龙山文化传承: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龙山文化的认知度较高,对其保护和传承意识强烈。
当地政府也重视龙山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大了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
2. 经济影响:龙山文化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3. 文化教育:龙山文化在当地的文化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地的学校和博物馆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学生对龙山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4. 建议:加强龙山文化研究,推广龙山文化知识;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增加旅游项目的多样性;加强龙山文化的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才。
五、结论龙山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龙山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
在进一步推动龙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研究、推广和教育工作,努力将龙山文化打造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秘的龙山文化遗址探秘
神秘的龙山文化遗址探秘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那次令人心跳加速的龙山文化遗址探秘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和几个好友相约一起去探寻那神秘的龙山文化遗址。
一路上,大家都兴奋不已,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对这次探秘的期待。
“你们说,那里会不会有什么神奇的宝贝?”小李瞪大眼睛,满脸好奇。
“别瞎想啦,就算有,那也是历史的珍宝,得好好保护!”稳重的老张说道。
当我们终于抵达遗址时,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都安静了下来。
那一片片古老的残垣断壁,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破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突然,我发现了一块特别的石头,上面好像有一些奇怪的刻痕。
“快来看呐!”我兴奋地招呼着大家。
大家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这会不会是古人留下的某种记号?”小王摸着下巴猜测。
“也许是他们记录生活的方式呢。
”小赵歪着头说。
我们拿着这块石头,仔细端详,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
走着走着,我们又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大爷。
“大爷,您能给我们讲讲这遗址的故事吗?”我满脸期待地问道。
大爷笑了笑,缓缓地说道:“这地方啊,老有年头了,听祖辈说,以前这里可热闹啦……”大爷绘声绘色地讲着,我们听得入了神。
直到太阳西斜,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这次探秘,让我对龙山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那些古老的遗迹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而是真实可触的历史。
这神秘的龙山文化遗址,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慢慢发掘,去感受它的魅力。
下次,我一定还会再来!。
龙山文化简介
龙山文化简介
龙山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最为盛行的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文化。
它源自古代神话传说,由王治写就,流传至今。
龙山文化融入张子思想,涵盖了儒、释、道三教讲仪,兴起于春秋战国,盛行于唐宋元明清。
龙山文化讲究家学毕育,将礼、乐、书法、射箭等和谐的文化元
素融为一体,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礼仪与品德学习。
龙山文化以“洁身、清节、礼仪、节度”为核心,充满着古人对和谐的开放式思想理念,
曾经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学、社会文化及成就绩良优的道德规范等相
传至今。
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
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类名称】先秦、秦汉史【分类号】K21【复印期页】200306【原文出处】考古【内容提要】T he Liye city-site lies at Liye Town in Longshan County ,Hunan Province,and goes back to the time trom the mid Warring States period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In April~November 2002,the Hunan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otherinstitutions carried out there a large-scale excavation,which broughtto light the rough layout of an ancient city and cultural deposits ofdifferent periods within the city.The No. 1 well discovered in the cityyielded over 36,000 slips and tablets inscribed with texts in more than100,000 characters,mostly dated definitely.Being official documentsin content,they involve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This discovery madeup a great shortage in historical source ,and has important value to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Qin Dynasty and ancient China's nationalities.In addition,the Liye pottery of the Warring Statesperiod to the Western Han offered a scale to the chronological study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in this area.【关键词】湖南/里耶古城/战国中期至西汉时期/秦代简牍Hunan/Liye city-site/mi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Western Han Dynasty/Qin period inscribed slips and tablets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里耶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的酉水北岸,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代表玉器
附图的环形玉 器,廓外雕玉 鹰,乃具山东 龙山文化的特 色,其透雕技 巧使人惊异, 赞赏不已。
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玉鹰
属玉制礼器。长24.6厘 米,宽5.8厘米,厚0.5 厘米,孔径1.8厘米。 玉色青黑,内布满杂乱 的灰绿色枝条状纹, 边 缘薄处有显露茶绿色。 器身扁平长方形。上部 略大,通体打磨光滑平 整,制作较为精细, 玉 器开料的技术已经开始 基本掌握
河南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发现的玉器不甚丰富。最早于 1955年发掘的陕西省长安县津西客省庄遗址发现了少量的玉质装饰品, 以后,神木县石仰等陕北的龙山遗址中也出土了生产工具及装饰品等 玉器。 出土玉器的种类有玉璜、璿玑、玉璋、玉切刀、玉镰、玉钺、玉 雕人首等。
玉器纹样特点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 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 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 丘市龙山街道)发现了举世 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 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 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 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 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 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 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 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 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 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 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 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 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主要分布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 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 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 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 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 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 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 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 化有相当的联系。
全运会的龙山文化印记
全运会的龙山文化印记作者:暂无来源:《走向世界》 2009年第30期在全运会媒体村亮相的山东文化代表产品中,由黑陶制成的一尊泰山童子像和一对东荷西柳瓶颇为引入注目。
这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国庆为十一运特别打造的作品。
黑陶制作工艺缘起于4600年前的龙山文化。
因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龙山文化最初被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黑陶中的精品蛋壳薄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造型典雅,古朴大方,艺术精湛,代表着远古中国陶艺制作的杰出成就,堪称东方艺术珍品。
张国庆是龙山文化所在地山东济南章丘龙山人。
从小受祖辈的影响及龙山文化的熏陶.他向有着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发展龙山文化和经济事业的宏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辞职后.他投身于龙山黑陶艺术事业.成立了龙山国庆黑陶研究所.随后办起了龙山国庆黑陶厂。
据张国庆介绍.黑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共有1 2道流程,其中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要求.精心完成.才可以保证黑陶成品表面光洁、造型精美。
刚开始那几年,由于制作技术尚处于探索之中,张国庆的黑陶厂经营得十分困难,甚至一度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
但是,对黑陶艺术的热忱和坚定执着的性格让张国庆坚持了下来。
他刻苦钻研制作工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开发新产品。
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他的济南城子崖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已集开发、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张国庆的黑陶艺术在继承原始黑陶制作工艺的同时,又富于开拓创新,增加了很多现代的造型和纹饰雕刻。
不论是原始黑陶的复制作品,还是自己创作的新作品,他的黑陶都闪耀着栩栩如生的神韵,尤其是他自行摸索实验做出的拉坯蛋壳陶杯这陶艺巅峰之作。
张国庆做成的最薄的蛋壳陶杯杯壁只有0 05毫米厚.远远超过出土的蛋壳陶杯。
以前的蛋壳陶杯最高25厘米,他的作品通高达到了27厘米,几乎是蛋壳陶杯的高度极限了。
这系列的努力获得了艺术界的肯定。
张国庆的作品多次在展览中获奖2000年获首届济南假日旅游展销会“最佳商品”奖,2006年“城子崖牌黑陶获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秀作品奖”.2007年6月,张国庆获山东省工岂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获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10月张国庆作品获山东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三等奖。
龙山县_精品文档
龙山县龙山县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西部,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龙山县自古以来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龙山县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环境龙山县地处湖南省娄底市西部,东临新化县,南接道县,西临江华瑶族自治县,北界永定区。
全县总面积为1844.4平方公里,地势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多、水源丰富。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
二、人文历史龙山县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这里曾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也是古代著名的交通枢纽。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许多名人在龙山县短暂停留或留下了印记。
例如,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杜牧曾在龙山县的草堂隐居,后来写下了《题龙山草堂》一诗,将龙山县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清新的空气赞美得淋漓尽致。
此外,龙山县还是湖南省的瑰宝之一,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三、旅游景点1. 莲花山:位于龙山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是湖南省的4A级景区。
莲花山以其绵延起伏的山峦和清澈见底的溪流而闻名。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绝佳去处。
2. 草堂古街:位于龙山县城中心,是保存完好的古代街道。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商业街,傍晚时分,整条街道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龙山县。
3. 瑶族风情园:位于龙山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是龙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瑶族的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展览等,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瑶族美食。
四、特色美食龙山县的特色美食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农家小炒”和“龙山臭油豆腐”。
农家小炒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闻名,选用的是当地的新鲜蔬菜和绿色农产品,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而龙山臭油豆腐则以其独特的发酵味道而备受食客推崇,是龙山县的一道传统名菜。
龙山县作为湖南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风俗民情。
龙山文化(约前3000-前2000年)(3)
龙山文化(约前3000-前2000年)(3)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在,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
一般的分法是:①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
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
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庙底沟二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
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龙山文化。
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
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
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④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
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
⑤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
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
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征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
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
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山县文化志》概述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区。
北与湖北省宣恩县、来凤县交界,西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接壤,东连桑植、永顺,南与保靖隔河相望。
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边沿,武陵山脉西北段,属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区。
县区西起东径109°49′,东西宽约32.5千米;南起北纬28°46′,北至北纬29°38′,南北长约106千米;总面积3131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47%,是湘西州第二大县。
耕地面积41.28万亩,其中稻田24.59万亩,旱地15.76万亩。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3.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全县设47个乡镇,两个国营林场。
2002年底人口总数为534907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达360146人,占总人口的%。
龙山历史悠久,民风古敦,人物俊秀。
据原里耶前街(今保靖清水坪)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早在10至5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那些以石斧辟地、用木棒猎食、筚路篮缕的土著先民,当是长期活动在酉水流域及武陵山区、自称为“毕兹卡”的中国土家族主要发祥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形成了以土家族歌、舞、乐、剧和织锦等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县域文化特色。
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其民族文化只能以语言为载体世代口碑相传。
近代以来,随着汉文化的输入,大部分土家族的语言日趋汉化,其民族文化流失较大。
而龙山地处湘省边陲,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封闭,使之减缓了被外来文化同化和取代的危机,在南半县的洗车、里耶等地区至今还普遍使用土家语,是中国土家语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区。
所以,这一带的土家文化传承丰厚,在土家族摆手、茅古斯、土家梯玛、土家织锦、挑花及打溜子、咚咚喹等民族民间文化中,都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信息。
清雍正七年改土设县以后,建文庙,设学署,文运新开,风化渐染。
清道初年,以戏曲为代表的汉文化渐次传入,县内出现了本偶戏班和汉剧科班;清光绪二十年,知县李智俦为县购书五万多卷,以兴教化。
民国二十七年,县设民众教育馆,以期开民智、裕民德、正民风,但因馆舍偏僻,设施简陋,其效甚微。
1949年11月,龙山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接管旧国民政府教育科;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
1951年4月15日县文化馆成立,继而成立了县木偶剧团、县汉剧团,兴修了人民剧院、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乡镇文化也逐渐得到发展。
全县文化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革”期间,风刀霜剑,百花凋零,太平山等一批名胜古迹惨遭摧毁,片瓦无存,县汉剧团、木偶剧团被拆销。
电影院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影片遭禁锢,文化馆、图书馆馆舍几迁,损失严重。
中国严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土家摆手及地方戏曲等大众文化得到恢复。
全县文化工作者以弘扬民族文化不已任,积极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满腔热情地投入文艺创作,涌现了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国家一级作家蔡测海、土家族音乐家田隆信等一批优秀人物。
县文化部门曾三次晋京演出并赴波兰参加了第六届索斯维茨国际民间歌舞联欢节,县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标准文化馆”的称号;县图书馆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县新华书店荣获“全国图书发行成绩优异、服务优良”双优奖;县电影公司评为“全省十佳电影公司”;县文化市场稽查队、县文物管理所均跨入省州文化工作先进行列。
至1998年,全县48个乡镇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站站有文化专干。
龙山是地家族聚居区,土家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其中土家族溜子之乡靛房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土家族大摆手之乡农车乡和土家织锦之乡苗儿滩镇“三棒鼓之乡”兴隆街乡分别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0年底,经省文化厅验收,龙山率全州之先,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2001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
2002年6月,龙山里耶战国古城一号井出土秦简36000多枚,这批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秦代简牍,成为我国继西安兵马俑之后的又一惊世大发现,引起历史考古学家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
2002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函[2002]106号文件将里耶战国古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章文化行政清代至民国初期,文化艺术事业隶属于社会教育,由县府教育机构兼管,没设专门的文化行政机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皆由地方民众自发举办。
民国十八年(1929),湖南省教育厅为各县购发《万有文库》一套,即令各县成立民众图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县民众图书馆成立,隶属县教育局领导。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龙山创建革命根据地,领导龙山各族人民,印刷文告,书写标语,张贴传单,演唱进步歌曲,在龙山播下了革命文化的种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设民众教育馆,原图书馆并归其内,仍属教育局所辖。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始设文教科,在1954年4月召开的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作出了《关于加强农村经济工作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决议》,1956年2月,县文教科分为文化科和教育科,1961年9月又合并为文教科。
第一任文教科长朝霞致和,第二任副科长赵逸兴,第三任科长赵逸兴;第一任文化科副科长梁永兆。
为了加强党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1956年5月,设县委文教工作部,1958年3月撤销,第一任副部长长江丰,第二任副部长胡靖宇。
1966年“文革”开始,1968年10月“县革委”宣布撤销县直局级机构,直至1970年3月召开中共龙山县第三次党代会后,工作才逐渐恢复正常。
1973年1月,根据“龙革发”[73]001号文件通知,恢复县文化局,第一副局长崔文彬,第二任局长崔文彬,副局长胡志祥、黄通监、贾明伦。
1979年11月,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之规定,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文化局为政府组成局,其历任领导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1979年5月,恢复了停办13年的县汉剧团,1983年2月,在全国土家族地区率先恢复了中断37年的农车乡土家族大摆手活动。
至1983年5月,全县有社镇文化站37个,城乡图书室55个,图书发行销售门市部62个,城镇电影院6个,农村电影队93个。
1982年局机关增设文艺创作室,由张登赤、张心平负责抓创作室工作,每年安排经费4000元,以资开展创作活动,出人才、出作品。
1993年,县人民政府把被烟厂作仓储用的清代建筑南岳宫拨给文化局作建立文物管理所用,并在其内设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
1997年3月,龙山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通知》,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使全县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势头。
为改变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的现状,县文化局多方筹资,从1994年以来,先后为桂塘、茅坪、召市、西湖、石羔、农车等乡镇文化站修建了新站舍,并出资对里耶、石牌、红岩、茨岩塘等乡镇文化站进行了维修。
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文化局综合大楼已于1998年12月交付使用,建筑面积2132.31m2的县文化馆新馆舍亦于2000年9月竣工使用。
文化局现辖47个乡镇文化站和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稽查队、文化经济公司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外,所余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全局事业经费由1978年的万元增加到2000年万元。
在1998年度全州文化工作会议上,龙山县文化局及其所属的各二级机构均被评为全州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局长吴善文评为全州优秀文化局长;1999年局机关评为全县“最佳六星级单位”,2000年评为全县“行政执法先进单位”,2001年10月龙山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文化先进县”称号。
第二章群众文化第一节组织机构民众教育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设民众教育馆于文庙,文庙又称圣庙、孔庙,建于清雍正十一年。
先后有六位清朝皇帝为圣庙题写匾额:乾隆帝题“与天地参”,嘉庆帝题“圣集天成”,道光帝题“圣协时中”,咸丰帝题“万世人杰”,同治帝题“圣神天纵”,光绪帝题“斯文在兹”。
民众教育馆设在这里,旨在承扬裕教,以文化人,以期“开民智、裕民德、正民风”。
对其具体任务,湖南省教育厅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下达的来四字第21394号训令规定为:“民众教育馆为实施社会教育之中心场所,凡民众补习教育之实施,文化水准之提高、民众组训之协助、地方自治事业之推进、康乐活动之指导、民众生庆副业之推广、党义、政令之宣传以及其他各种社教工作之举办,均应负责办理。
”当时,县民众教育馆有图书4500余册,其中木版线装书800余册,《四库全书》蒙帖影印文渊图本1700余册,其他为社会言情小说和《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
馆里有工作人员三人,由于馆舍偏僻,藏书多为典籍,曲高和寡,且设施简陋,除图书阅览外再无其他文化娱乐。
加之陌生人借书要押金和铺保,故读者廖廖,门可罗雀。
文化馆1951年4月15日,龙山在接收旧民众教育馆的基础上建立县文化馆。
它是政府为了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辅导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业余文化、艺术、娱乐活动,辅导、培训文化站辅导员和群众文艺骨干,搜集、整理、研究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民间职业、半职业、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
建馆时,辖县收音站、县人民书店、印刷厂和里耶、洗车两个国办文化站,馆站干部共7人,有周学开、李振亚、田顺友等,1952年,常德、华容等地文工团整编,省文化局选派32人至湘西充实各县文化馆力量,常德刘燕西来龙山任文化馆馆长,同来的有饶剑琴等。
建馆以来历任负责人有:建馆五十年来,龙山县文化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中心工作中,组织洗车及县城群众排演了《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歌剧,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1953年,全县第一个农村俱乐部在花桥乡诞生,至1957年,全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357个。
1958年11月,苗市公社苗星俱乐部评为全省文化工作红旗单位,老艺人向德明及其女儿向官秀赴省出席积极分子代表会。
是年秋,随着公社化的实施,全县建立公社文化馆15个,大队文化站31个,不到一年,终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