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爬山虎的脚
小学语文_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2e2751b52acfc788ebc93e.png)
6. 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爬山虎“爬”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梳理脉络:通过自读,初步知晓文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2.剖析细节:通过读、观、议等方式品味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人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齐读课题!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谁来介绍一下叶圣陶爷爷?(课件出示)。
(你读的声音真洪亮)二、检查字词预习,开火车、齐读等检查方式。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得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那几个方面?(爬山虎的位置、叶子、脚)谁为大家读读爬山虎的位置,请你读给大家听。
三、请学生自由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子?2、文中有句话很重要,从中我们知道这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划下这句话。
1.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2.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3.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1)指名读。
(学生评议)(2)配乐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
四语上册 学习重点:6、爬山虎的脚
![四语上册 学习重点:6、爬山虎的脚](https://img.taocdn.com/s3/m/5e3f7d49a8114431b90dd882.png)
6、爬山虎的脚(学习重点)一、读准写准下列词语。
嫩红新鲜舒服均匀空隙拂过漾起嫩茎叶柄触角蜗牛紧贴蛟龙痕迹逐渐休想牢固费劲重叠占地枯萎爬山虎引人注意二、读准写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节。
新鲜.(xiɑn)空.隙.( kònɡxì) 嫩茎.( jīnɡ)叶柄.( bǐnɡ)费劲.( jìn )触.角( chù) 蛟.龙( jiāo )痕.迹.( hén jì)均.匀.( jūn yún )三、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匀:均(均匀均等平均均衡)钧(千钧一发一钧)颈茎(嫩茎地下茎)劲(劲头有劲使劲苍劲)经(经常经历:经过)轻(轻重轻松轻快轻声)径(田径路径直径半径)交:郊(郊外郊区)蛟(蛟龙)皎(皎皎皎洁)跤(摔跤跌跤)效(效果有效成效效率)绞(绞尽脑汁绞刑刀绞心绞痛)艮:良(良好优良)痕(痕迹伤痕泪痕划痕)垦(开垦垦荒)恳(恳切恳求恳请)退(退还退休退下后退)狠(狠心凶狠狠毒)很(很好很多很快)银(银行白银银幕银子)甫:铺(铺平铺开铺路店铺)捕(捕鱼捕获逮捕)哺(哺育哺乳动物)占:站(车站站立站台)拈(拈轻怕重拈起)沾(沾染沾沾自喜沾湿)点(点心点火)粘(粘贴粘住)贴(贴近贴切贴心贴住张贴)战(战争战船战友战胜)四、生字组词。
匀(匀称均匀)逐(逐渐逐步追逐驱逐逐个)隙(空隙缝隙间隙)叠(叠加重叠叠起一叠)柄(叶柄手柄刀柄把柄)触(触角触目惊心接触)五、多音字组词。
占:zhàn(占据占地占领)铺:pū(铺开铺路)劲:jìn(用劲有劲使劲)zhān(占卜)pù(店铺当铺铺子jìnɡ(苍劲劲敌劲歌)五、背默下列近义词。
引人注意(引人注目)均匀(匀称平均)新鲜(鲜艳鲜活)重叠(叠加)紧贴(紧靠)空隙(缝隙间隙)拂过(擦过掠过)休想(别想妄想)逐渐(逐步渐渐)痕迹(印迹)牢固(结实坚固)漾起(荡起)枯萎(枯死)费劲(费力)舒服(舒适)六、背默下列反义词。
6.爬山虎的脚doc
![6.爬山虎的脚doc](https://img.taocdn.com/s3/m/1ec9554ebe1e650e52ea99dc.png)
6、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预习导学: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预习第三段。
教师抽查。
探究新知:一、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二、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三、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四、第三段总结: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达标测评:1、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6.爬山虎的脚 3-5自然段
![6.爬山虎的脚 3-5自然段](https://img.taocdn.com/s3/m/40ea01470b1c59eef8c7b4e9.png)
6.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片段教学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同学们,刚才我们与作者一起欣赏了那一墙铺得均匀,绿得鲜艳的爬山虎的叶子,接下来我们再跟随作者去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么爬的呢?(板书:脚)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要回答,不着急,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带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开始吧。
恩,不少同学边读边动笔做批注,这真是阅读的好习惯。
读好了吗?诶,老师看到许多自信的小手,来,后排的男同学请你来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哦,你找到的是这一句,我们一起来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其他同学找到了吗?诶,刚才有一个字读错了,还好同学们及时纠正了他,哪个字呀?诶,茎上的茎,我们要记住它是读第一声。
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
其实这段话有三句话在里面,这三句话分别写了爬山虎的脚哪些方面的特点?想一想。
诶,你们的反应真快,小钱,你来。
你说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那这是指它的?对了,颜色。
恩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板书:颜色)还有吗?你来说。
哦,你说还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诶,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是它的的“形状”(板书:形状)它的形状是像细丝一样的。
我们来看大屏幕,这是爬山虎的脚,这是蜗牛的触角。
诶,他们两个很像,看来我们的作者观察得特别的仔细。
还写了什么?请你来说。
哦,你说作者还写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板书:位置)长在哪?长在茎上。
没有了吗?你们同意吗?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你来说。
诶,应该是长在茎上叶柄地方的反面。
是啊,这下子你们同意了吧。
是啊,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是很有特点的,你们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呢!生长在茎上叶柄地方的反面。
好我们从位置,形状,颜色认识了爬山虎的脚,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讨论,一会啊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同学们介绍,开始吧。
6.爬山虎的脚 第3、4自然段(片段教学)
![6.爬山虎的脚 第3、4自然段(片段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427e28eff9aef8941e06a6.png)
6.爬山虎的脚第3、4自然段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及它的叶子。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3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朗朗的读书声是最悦耳动听的)(你最先找到,你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你有补充,你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你们可真了不起,找到了爬山虎的位置)板书:位置既然知道了爬山虎教导位置,那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你的手举得真高,你说)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真是认真的孩子)用短短的一句话便道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板书:形状)(这位同学有什么补充吗)作者运用了比喻,把蜗牛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
(你观察的可真细致,老师为你点赞)同学们有见过蜗牛把,它的触角长什么样呢?(你说)细(你说)长是啊,又细又长的蜗牛触角如爬山虎的脚,所以爬山虎的脚也是又细又长。
何找到这句话的呢?哦,预(你也想说)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
因为你提前预习了课文,所以找到了第四自然段的内容,真棒。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从位置、形状来描写爬山虎的脚,那作者还通过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呢?(你说)颜色。
从哪句话看出来的?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并思考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你的脸上露着自信的笑容,你来)这段写了爬山虎如何往上爬。
(非常简要的概括出来了,你真棒)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并圈出爬山虎爬的动词。
(我看到同学们都将笔停下了,好,你来说)你找到了“触”“巴”“拉”“贴”四个动词,非常准确。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恩,你愿意来挑战)首先,爬山虎的脚触到墙,紧接着巴住了墙,然后直直的细丝变弯曲了,缩短了距离,就把脚拉上去了。
最后紧紧的巴在墙上。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6.爬山虎的脚-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96e9c5e2af45b307e9719740.png)
【精品】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6 爬山虎的脚太阳花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画出短文中的动词。
2.“一把”表示(),意思是()。
3.写出反义词。
弯曲——()紧——()4.“一脚一脚”让我们体会到()。
太阳花太阳花是一种草本植物花。
它的茎是淡红色的,很粗,就靠它吸收地下的养了三四根胡须似的小根。
太阳花还耐旱。
有一次,一连好几天我忘了给月季花和太阳花浇水。
月季花已失去了昔日的娇艳,太阳花却仍旧精神抖擞,并向月季花微微点头,好像在笑月季花的娇嫩。
太阳花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而它向人们要求的却极少极少:一捧泥土,一束阳光,它就能开花,就能吐香,就能给天地增添生机。
本文主要描写了太阳花的特点:花朵颜色多、生命力顽强、耐旱、无私奉献。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为了表现太阳花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太阳花所独有的特点。
读完之后,不禁对太阳花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1.从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茎()的君子兰()的月季花()的叶子()的太阳花()的水仙(2)太阳花是一种木本植物花。
()(3)“太阳花精神抖擞地向月季花点头,好像在笑月季花的娇嫩。
”这句话是比喻句。
()(4)“它的花既比不上水仙清雅,也不如君子兰高贵,平常极了。
”这句话是说太阳花既比水仙清雅,也比君子兰高贵,平常极了。
()6.填空。
(1)短文4个自然段都是围绕________来写的,其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作者写太阳花的样子时,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写的。
(3)作者写“花”时,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通过和水仙、君子兰进行________,反映它________。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62f04b31b765ce050814a0.png)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课文解析一、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
文中不但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选编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使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升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水平;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重难点解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实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019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6.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
![2019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6.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a1b9cadd4d8d15abe234e43.png)
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这样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2.我有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 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 有重叠起来”? 因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它的脚,而且爬山虎的脚是一脚一脚往上
爬,爬一步,叶子也跟着往上升,所以它的叶尖一 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3.课文中许多句子写得很好,我要把他们抄下来。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 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 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
龙的爪子。
一、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它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样子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脚触着墙,
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
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着墙。爬山虎的每只脚只爬 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等长出新的脚后再爬一下。
4.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课文是从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脚的
样子以及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等方面写爬山虎的。
课文结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墙上 房顶上
爬 山 虎 的 脚
刚长出——嫩红
叶子的特点
不几天——嫩绿 长大了——新鲜 样子:像蜗牛触角、蛟龙爪子
抓细 住致 特观 点察
脚的特点
课文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 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 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 “牢固”。这是叶圣陶爷爷经过了长期细致的 观察后才写成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学 会观察生活。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2e973cb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f.png)
《爬山虎的脚》课文简说这是一篇关于爬山虎的脚的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爬山虎是一种生长在树木上的植物,它的脚具有非常强大的附着力。
爬山虎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的植物,它的名字来源于它具有攀爬的能力,就像一只虎一样灵活。
爬山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的脚,这也是本文的重点。
爬山虎的脚上有许多细小的毛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足趾”,它们可以帮助爬山虎紧紧地附着在树木的表面。
这些足趾类似于小吸盘,使得爬山虎能够在垂直甚至是倒挂的树上生长。
当爬山虎的足趾与物体表面接触时,足趾上的细小结构会与表面结合,形成了类似于钩子的效果。
这使得爬山虎能够在各种条件下保持稳定,不易被风吹倒。
爬山虎的脚的设计是非常独特且高效的。
它们的足趾分布非常均匀,密集且覆盖了整个脚面。
这样的设计使得爬山虎能够均匀地分布身体重量,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力。
除了足趾的结构,爬山虎的脚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特点。
例如,它们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足趾的形状,以适应不同表面的结构。
这使得爬山虎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树上生长,无论是光滑的树皮还是粗糙的树干。
爬山虎的脚还具有耐久性和弹性。
它们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拉力,而且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使用而不会磨损。
这使得爬山虎能够长期在树木上生长,抵御风雨的侵袭。
总之,爬山虎的脚是一种非常强大和适应性强的结构。
它们的特殊设计使得爬山虎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并展示出其惊人的附着力。
通过研究爬山虎的脚,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启示,以改进和设计更加高效的附着系统。
(正文)爬山虎的脚具有如此强大的附着力,离不开它们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原理。
首先,爬山虎的足趾上覆盖着许多细小的毛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吸盘绒毛”。
这些绒毛可以更好地与表面接触,并增加了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
当爬山虎的足趾与表面接触时,吸盘绒毛会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附在表面上,从而形成了牢固的附着力。
关于爬山虎脚的物理原理,有一种说法称之为“表面张力和粘附力的共同作用”。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粘附力是指物体表面之间的吸附力或粘附力。
《爬山虎的脚》阅读答案
![《爬山虎的脚》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cfa0f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3.png)
《爬山虎的脚》阅读答案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_》。
2、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根据语境写出“嫩”的意思。
(1)嫩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嫩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叶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读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爬山虎的脚
2、均匀重叠空隙
3、(1)淡,浅。
(2)初生而柔弱,娇嫩,跟“老”相对。
4、新鲜铺得均匀茂密
5、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1/ 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爬山虎的脚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爬山虎的脚词语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b50f8c376baf1ffd4fad2b.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爬山虎的脚词语盘点【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
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近义词】房顶──屋顶舒服──舒适均匀──匀称拂过──擦过漾起──荡起触角──触须痕迹──印痕牢固──结实休想──别想新鲜──鲜嫩粘──贴萎──枯引人注意──引人注目【反义词】新鲜──陈旧舒服──难受弯曲──笔直牢固──松散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小学】6爬山虎的脚集体备课
![【小学】6爬山虎的脚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739bfce67cd184254a353571.png)
生长位置
叶子新鲜一顺儿均匀
脚
课后反思:
明德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铅山明德小学
班级
主备人
叶巧玲
参备人
审核人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总课时
总2第2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三遍,读准、读通句子。
2、完成《一课一导》自学部分。
课型
精读
教学准备
课件
导学流程
导学步骤
具体内容
复备栏
1、导(导课题、目标)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2、简介: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夏季开花,花蕊小,花骨绿色,茎和根可以入药。这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揭题,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
2、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5、练(以固学案出示,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达标)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触()茎()叠()痕()
二、形近字组词
茎()触( )铺()匀()
径()浊( )辅()勾()
课堂小结(不超过两分钟,可由学生进行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朗读展示。
3、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和评价。
4、讲(教师精讲点拔或出示课件,突破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抓动词:触、巴、拉、贴。
小学语文_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745e6e68762caaedc33d42b.png)
6《爬山虎的脚》【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的。
3.学习作者细心、连续的观察方法,增强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心、连续的观察方法,增强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这幅画,这是什么植物?(爬山虎)很对,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首先我们一起板书课题,注意“虎”的笔顺,一起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按照自读要求快速阅读课文。
(一)自读要求: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二)汇报1.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补充)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一)叶圣陶在课文2、3、4自然段中详细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以及向上爬的过程,那你对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读完后说一说原因,最后带着原因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完成同学可以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二)汇报交流。
全班交流,读出你最感兴趣、最喜欢的自然段或者句子,并说一说原因。
1、交流话题一: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生: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我觉得爬山虎的叶子很美、很好看。
师: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一生读)这是一种灵动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你能不能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绿的,茂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读得很有美感,谁来挑战他比他读得还好看?(两生读)师: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6《爬山虎的脚》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6《爬山虎的脚》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8b47c82f60ddccdb38a0c0.png)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板书课题)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课文)四、学习生字新词(检查预习)1、开火车拼读、纠音。
(出示生字条的生字,和田字格的生字)2、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
3、书写生字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6.《爬山虎的脚》集体备课记录
![6.《爬山虎的脚》集体备课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4b39f43967ec102de2bd8977.png)
3.拿出笔来,动手画画爬山虎的脚。
4.归纳:爬山虎的脚样子十分奇特。
5.指导读。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这些奇特的脚是怎么来攀爬的呢?现在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四小节,我们先来看看学习的要求(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余莲老师: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研讨
结果
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样子奇
攀爬稳
巴墙牢
教学反思
一、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要让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结合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感受文字表达情感的魅力。深入理解课文后让学生美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中应注意读音的字有:“拂”读fú。“茎”、“柄”都是后鼻韵母。
2.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部编四上10课《爬山虎的脚》阅读(含答案)
![部编四上10课《爬山虎的脚》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16ba4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2.png)
10.《爬山虎的脚》片段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zhe zháo)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ū qǔ)了,把爬山虎的嫩茎(jīn jīng) 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zhuǎ zhǎo)子。
1.用“\”划去文段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选文主要讲3.选文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脚的、、。
4.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用“——”划出有关句子,再用“△”标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动作词。
5. 爬山虎的脚像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6. 什么是爬山虎的脚?用“”在文中画出来。
7.读文中画“”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通过( )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
A. 细致观察B.连续观察8.选文具体地写了爬山虎一步步往上爬的过程。
它是这样往上爬的:触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哪些词语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连续观察?(至少写出3个)10.作者为什么能这么细致地描写爬山虎呢?说说你的体会。
10课阅读答案1.划去 zhe qǔ jīn zhao2.选文主要讲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3.生长位置、形状、颜色4. 爬山虎的脚触着(zhe zháo)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ū qǔ)了,把爬山虎的嫩茎(jīn jīng) 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动词有:触变巴拉贴5.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这是比喻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形状的特点,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7a11d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7.png)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导语:《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
作者叶圣陶。
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整理《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
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观察与发现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小学贾华丽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3.小练笔
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脚位置
形状
颜色
爬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落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活动一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交流,由学生简介收集的有关爬山虎的知识。
环节二
自读课文,认字解词。
活动二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完成学习目标一)
学生自读,查阅工具书,解决本课的生字词语。
(完成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评价任务:
任务一: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能够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可爱。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完成学习目标一、二)
学生边读边画,找准动词。
探究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评价目标一、二)
环节三
交流探究,
思考问题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完成学习目标二)
指名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爬山虎的记录。
(完成评价目标二)
环节二
品读语句,画爬墙过程。
二、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2.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来:嫩红嫩绿
叶子美
长大了:绿的新鲜——一顺儿朝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体会读、分角色朗读、动手演示、画一画等方法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感受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树立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三、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环节四
拓展延伸
1.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谈启示、说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自主认识“均、匀、茎、柄、蛟”5个生字,会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评价任务:
1、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交流观察记录。
活动一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二)
探究爬山虎叶子的变化?
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拓展延伸
1.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