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究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有益尝试,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的催化作用逐渐显现,如何推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别是区市共建的高校,本文将以区市共建高校的梧州学院为例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也随之兴起,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有益尝试,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后,志愿服务的催化作用越发突显。我国的志愿服务相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相关的制度和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已成长为志愿者服务事业的生力军。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切入点,从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两方面出发,探寻合理、优化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有助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得到科学、有序、良性、长效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区市共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精神的深刻理解。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只停留在参加义务劳动上,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管理机构在日常的管理中只是侧
重活动的开展,对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及志愿者精神缺乏有力的宣传和系统培训渠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只是简单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划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任务分派,忽视了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自愿性”、”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市共建的高校收费普遍偏低,生源70%来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总数占学生总数近40%,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真诚、善良、重情义,但交往不主动,交往面窄,交往障碍多。而且在校的大部分学生还属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多是依赖感性思考,心理适应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个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学生在面对服务对象或社会群众对其志愿行为的不理
解甚至是误解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一些大学生退出或无法继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和活动组织者应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始、进行以及结束总结阶段,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预测和收集大学生相关思想信息,帮助大学生及时疏导和解决各种情感、心理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活动缺乏吸引力。区市共建高校多数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文化沉淀不够,在组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很多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在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时,容易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等同于扶贫济困活动,简单把学生
受国家资助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义工活动等同志愿服务活动,致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固化。另外,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仍存在管理观念的误区,认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单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学生预备党员、选拔学生干部以及评比学生德育分数,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带有一定功利思想,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
在区市共建高校中开展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更为有实际意义。本文为例的梧州学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1.育人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目的。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传统的服务项目,还创新志愿者培养模式,主动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梧州学院与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充分发挥了地方与院校优势,整合管理与服务资源,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
2.加强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完善志愿者年龄、专业、兴趣、特长、服务次数和服务效果等电子资料库,将各类信息分类,建立包括环境保护、社区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服务、权益维护、大型活动赛事等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在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动态电子资料库,把志愿者
基本信息及其志愿服务情况全面记录在电子平台上,增强了对志愿者管理服务的透明度。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资源的共享即可通过志愿者信息储备库的检索,实时根据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抽调有符合志愿活动需求条件的志愿者参加,省去青年志愿者重复参加招募活动过程中繁杂的选拔认证、培训等程序,既节省人力、物力,又讲求时效性;既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通过志愿者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又实现了对志愿活动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3.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的评价体系。梧州学院建立了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评价的结果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提供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职业素养培养指导,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作用。
4.推广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对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形象的宣传,以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以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载体,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将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生动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成就替代,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对志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
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服务意识和感恩精神,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曦,等.思想教育研究[j]
[2]寇荣,陈昭.青春岁月[j]
[3]宗平,葛敏.辽宁行政学院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