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通假字

合集下载

常用通假字

常用通假字

专转本语文复习常用通假字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

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假”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

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

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

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古汉语通假字

古汉语通假字

实词通假字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常用的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例句出处“坐”通“座”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郑人买履》“反”同“返”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阙”同“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峡》“伏”通“服”人皆伏其精练《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负”通“伏”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汉书-文三壬传》“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止”通“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强”通“僵”昂首观之,项之为强《幼时记趣》“邱”通“丘”以土砾凸着为邱《幼时记趣》“女”同“汝”悔女知之乎?《论语》“陇”通“垄”小麦覆陇黄《观刈麦》“为”同“谓”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帖”通“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通“伙”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曾”通“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祗”通“只”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见”通“现”刀美不外见《马说》“邪”通“耶”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板”通“版”活板《活板》“已”通“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诎”通“屈”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通“横”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简”通“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攀”通“扳”右手攀右趾《核舟记》“裁”通“才”裁如星点《山市》“支”通“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夷”通“怡”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尔”通“耳”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唱”通“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以”通“已”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指”通“旨”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转”通“啭”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具”通“俱”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辟”通“避”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已”通“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句”通“勾”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勾践灭吴》“帅”通“率”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免”通“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政”通“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摩厉”通“磨砺”而摩厉亡于义《勾践灭吴》“有”通“又”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勾践灭吴》“孰”同“熟”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耆”通“嗜”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反”同“返”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希”同“稀”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同“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通“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同“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涂”同“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辩”同“辨”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从”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景”同“影”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距”通“拒”距关《鸿门宴》“内”通“纳”毋内诸侯《鸿门宴》“要”同“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趣”通“趋”趣舍万殊《兰亭集序》“由”通“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而”通“尔”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振”通“震”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俨”通“严”俨骖騑于上路《滕王阁序》“销”通“消”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不”通“否”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厌”通“餍”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当”通“倘”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父”通“甫”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函胡”同“含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莫”同“暮”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赀”同“资”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曷”通“何”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采”同“彩”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圜”通“圆”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匪”通“非”匪来贸丝《卫风·氓》“于”通“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说”通“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卫风·氓》“泮”通“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卫风·氓》“归”通“馈”自牧归荑,询美且异《邶风·静女》“错”通“措”湎规矩而改错《离骚》“离”通“罹”进不入以离忧兮《离骚》“道”通“导”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帘”通“奁”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纫”通“韧”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垂”通“陲”扬声沙漠垂《白马篇》“狡”通“娇”狡捷过猿猱《白马篇》“中”通“衷”不得中顾私《白马篇》“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蓐”通“褥”常在床蓐《陈情表》“羞”通“馐”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祭十二朗文》“世”通“逝皆不幸早世《祭十二朗文》“敛”通“殓”敛不凭其棺《祭十二朗文》“冯”通“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纽”通“扭”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窦娥冤》“突”通“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窦娥冤》“那”通“哪”那有这等话说《窦娥冤》“每”通“们”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窦娥冤》“却”通“恰”却告了相思回避《长亭送别》“阁”通“搁”阁泪汪汪不赶垂《长亭送别》“绰”通“戳”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闺垫》“冥”通“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知”通“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而”通“耐”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辩”通“变”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阖”通“合”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直”通“值”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促织》“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飨”通“享”飨德怀恩《促织》“沽”通“酤”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耶”通“爷”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刑”通“型”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盖”通“盍盖亦反其本也《齐桓晋文之事》“田”通“畋”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由”通“犹”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孟子见梁襄王》“施”通“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剔”通“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枪”通“抢”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罔”通“网”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摩”通“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报任安书》“底”通“抵”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失”通“佚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责”通“债”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不”通“否”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庭”通“廷”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案”通“按”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缪”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濯”通“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质”通“贽”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决”通“块”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没”通“冒”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檀》“屈”通“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信”通“伸”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还”通“旋”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见”通“现”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识”通“志”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衡”通“横”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论积贮疏》“录”通“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振”通“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阳”通“佯”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灌”通“盥”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分类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分类


诀别,离别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史记·荆轲刺秦王》)


捆绑犯人的大绳子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崤之战》)


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


分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并力,合力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史记·鸿门宴》)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
以往
从前
从这里开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感激
深深地感谢
感,感动;激,奋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具体
明确,不抽象,细致
具,具备;体,形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智力
理解事物的能力
智,智谋;力,力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商人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过大孤山小孤山》)
函胡
含糊
不清楚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缙绅
搢绅
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官僚士大夫。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精华,精粹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汇总

高中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汇总高中文言文中常用通假字举例。

比如,“案”与“按”同音,但意义不同,前者是审查、调查的动词,“板”与“版”同音,但前者是指字版,后者是指印刷书籍的版本。

另外,“暴”既可以表示晒干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显露、暴露的意思。

同样,“倍”可以表示背叛、忘记,而“被”则表示覆盖在肩背上。

此外,“不”既可以表示否定的副词,也可以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而“雠”则表示仇敌、仇人,“从”则表示联合抗秦,“当”则表示抵挡,“度”则表示渡过、越过,“反”则表示返回,“奉”则表示捧着东西两手托着,“缶”则是盛酒浆的瓦器,“拂”则表示辅弼,“父”则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干”则表示岸,“函胡”则是形容词,表示模糊不清,“曷”则是疑问代词,表示什么,“衡”则是与纵相对的横,“华”则是植物的繁殖器官,“皇”则是恐惧、惊慌的形容词,“火”则是古代军队的组织,“简”则是挑选的动词,“见”则是暴露、露出来的动词,“景”则是影子的意思,“具”则是全、都的副词。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形虽然不同,但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互相替换使用。

例如,“坐”可以通“座”,“反”可以通“返”。

在古代文学中,通假字被广泛使用。

例如,在《郑人买履》中,有“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这句话,其中“坐”通“座”,意为先试试鞋子大小,然后放在左边。

通假字的使用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例如,“畔”可以通“叛”,意为离开原来的位置,或者“唱”可以通“倡”,意为发起或提出。

虽然通假字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但也需要注意其使用的上下文和语境。

在《论语》中有“XXX以为,知明而行无过矣”,其中“知”通“智”,意为聪明或智慧,而“行无过”则是指行为无过错之处。

因此,在使用通假字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运用。

取”和“娶”是同音异义词,“免”和“娩”也是同音异义词,“政”和“征”也是同音异义词。

在古代,生育和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这些同音异义词经常被用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一、定义: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通假字列表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三、初中常用通假字七年级上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童趣》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定义分类: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

课内文言文通假字

课内通假字1、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种树郭橐驼传》2、昂其直(直通值,价钱)3、而翁归(而通尔,你的)3、手裁举(裁通才)4、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5、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当天、当年)6、两股间浓血流离(流离通淋漓)《促织》7、缦立远视(缦通慢)《阿房宫赋》8、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项脊轩志》9、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0、吾今且报府(报通赴)11、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12、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13、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而又坚韧)14、槌床便大怒(槌通捶,用拳头敲)15、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16、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17、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暗沉沉的)18、虽与府吏要(要(yao)通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9、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20、须行即骑访名山(须通需)《梦游天姥吟留别》2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通毕,尽,完全)22、太山不立好恶(太通泰)23、明主不厌人(厌通餍,满足)24、知才乐水(知通智,智慧)(乐读yao)25、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混混通滚滚)26、是之取尔(尔通耳,罢了)27、正善治(正通政,为政)《诸子喻山水》28、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认)2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所居之处)30、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31、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32、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大同“太”,大的)《秋水》33、举酒属客(“属”通“嘱” ,劝酒)3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35、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前赤壁赋》36、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37、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38、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39、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40、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4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42、肉袒伏斧质(质通锧,铁砧)43、设九宾于廷(宾通傧)44、请奉盆缻秦王(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廉颇蔺相如列传》45、振之威怒(振通“震”,威吓)46、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谏太宗十思疏》47、顾反则徐君死于楚(“反”,同返,返回)48、其知.弥精(知通智,智慧或知识(不通假))《新序》二则49、公宜少.从众(少通稍,稍微)50、酒酤于市(同“沽”,买酒)《训俭示康》5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52、合从缔交(从通“纵”)5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54、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57、孝公既没(同“殁”,死)5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喝问)《过秦论》59、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60、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师说》6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62、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石钟山记》63、虽有槁暴(有通又)64、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6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66、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劝学》67、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68、成五采(同“彩”,彩色)69、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70、要项伯(“要”通“邀”,邀请)71、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7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7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74、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5、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76、不者(“不”通“否”)77、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7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鸿门宴》79、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同“俱”,全,都)80、层见错出(见同“现”,出现)8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同“搢”,插笏于带,绅:带)8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83、道中手自钞录(钞同“抄”,抄写)《<指南录>后序》84、岁亦莫止(莫:同“暮”)85、彼尔维何(尔通尔)86、维常之华(华同“花”)87、猃狁孔棘(棘:同“急”)88、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89、一月三捷(捷通“接”,交战)90、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91、我行不来(通“勑”,慰勉)《采薇》9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9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归去来兮辞》94、夙遭闵凶(闵通“悯”,所忧愁的事)95、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96、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陈情表》97、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98、以间敝邑(间通“闲”,休息)99、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甘心)100、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隳”损害,毁坏)101、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102、乡师而哭(乡通“向”)《秦晋殽之战》103、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10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氈”,一种毛织物)10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10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107、女为人臣子(女通“汝”,你)108、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109、驰召毉(毉通“医”)110、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搯”,叩,轻轻敲打)《苏武传》11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伶官传序》11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1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1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与通“欤”,语气词)11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16、嘑尔而与之(嘑同“呼”,吆喝)117、无若宋人然(无通“毋”,不要)《孟子二章》118、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119、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120、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国殇》121、毋吾以也(以通已,止)122、莫春者(莫通“暮”)123、鼓瑟希(希同“稀”)124、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侍坐》125、虽趣舍万殊(趣同“趋”,往,取)126、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像)《兰亭集序》高考链接:2009年上海高考卷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004年高考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

常用通假字例表

常用通假字例表

常用通假字例表通假字与本字例句出处“坐”通“座”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郑人买履》“反”同“返”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阙”同“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峡》“伏”通“服”人皆伏其精练《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负”通“伏”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汉书-文三壬传》“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止”通“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强”通“僵”昂首观之,项之为强《幼时记趣》“邱”通“丘”以土砾凸着为邱《幼时记趣》“女”同“汝”悔女知之乎?《论语》“陇”通“垄”小麦覆陇黄《观刈麦》“为”同“谓”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帖”通“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通“伙”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曾”通“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祗”通“只”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见”通“现”刀美不外见《马说》“邪”通“耶”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板”通“版”活板《活板》“已”通“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诎”通“屈”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通“横”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简”通“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攀”通“扳”右手攀右趾《核舟记》“裁”通“才”裁如星点《山市》“支”通“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夷”通“怡”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尔”通“耳”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唱”通“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以”通“已”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指”通“旨”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转”通“啭”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具”通“俱”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辟”通“避”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已”通“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句”通“勾”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勾践灭吴》“帅”通“率”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免”通“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政”通“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摩厉”通“磨砺”而摩厉亡于义《勾践灭吴》“有”通“又”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勾践灭吴》“孰”同“熟”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耆”通“嗜”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反”同“返”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希”同“稀”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同“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通“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同“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涂”同“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辩”同“辨”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从”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景”同“影”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距”通“拒”距关《鸿门宴》“内”通“纳”毋内诸侯《鸿门宴》“要”同“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趣”通“趋”趣舍万殊《兰亭集序》“由”通“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而”通“尔”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振”通“震”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俨”通“严”俨骖騑于上路《滕王阁序》“销”通“消”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不”通“否”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厌”通“餍”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当”通“倘”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父”通“甫”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函胡”同“含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莫”同“暮”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赀”同“资”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曷”通“何”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采”同“彩”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圜”通“圆”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匪”通“非”匪来贸丝《卫风·氓》“于”通“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说”通“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卫风·氓》“泮”通“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卫风·氓》“归”通“馈”自牧归荑,询美且异《邶风·静女》“错”通“措”湎规矩而改错《离骚》“离”通“罹”进不入以离忧兮《离骚》“道”通“导”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帘”通“奁”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纫”通“韧”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垂”通“陲”扬声沙漠垂《白马篇》“狡”通“娇”狡捷过猿猱《白马篇》“中”通“衷”不得中顾私《白马篇》“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蓐”通“褥”常在床蓐《陈情表》“羞”通“馐”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祭十二朗文》“世”通“逝”皆不幸早世《祭十二朗文》“敛”通“殓”敛不凭其棺《祭十二朗文》“冯”通“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纽”通“扭”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窦娥冤》“突”通“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窦娥冤》“那”通“哪”那有这等话说《窦娥冤》“每”通“们”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窦娥冤》“却”通“恰”却告了相思回避《长亭送别》“阁”通“搁”阁泪汪汪不赶垂《长亭送别》“绰”通“戳”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闺垫》“冥”通“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知”通“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而”通“耐”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辩”通“变”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阖”通“合”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直”通“值”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促织》“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飨”通“享”飨德怀恩《促织》“沽”通“酤”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耶”通“爷”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刑”通“型”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盖”通“盍”盖亦反其本也《齐桓晋文之事》“田”通“畋”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由”通“犹”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孟子见梁襄王》“施”通“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剔”通“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枪”通“抢”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罔”通“网”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摩”通“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报任安书》“底”通“抵”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失”通“佚”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责”通“债”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不”通“否”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庭”通“廷”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案”通“按”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缪”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濯”通“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质”通“贽”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决”通“块”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没”通“冒”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檀》“屈”通“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信”通“伸”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还”通“旋”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见”通“现”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识”通“志”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衡”通“横”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论积贮疏》“录”通“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振”通“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阳”通“佯”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灌”通“盥”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氏。

(《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通假字总结

通假字总结

通假字总结通假字:于(xū),通"吁". 泮,通“畔”,边岸。

古今异义:至于:古义指到了,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子:"古义指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请人吃酒饭. 氓之蚩蚩:氓(méng):民众,百姓.今常用义为"流氓" 士贰其行: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今常作数词"二"的大写女也不爽:爽:古义指差错,今义指爽快. 词类活用: 二三其德:数词"二三",带宾语"其德",用作动词.三心二意. 特殊句式: 氓之蚩蚩:定语后置."蚩蚩"是"氓"的定语,即"蚩蚩之氓" 秋以为期:介词宾语前置."秋"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秋为期"【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总角之宴】古义:欢聚今义:宴会【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君子所依】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

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100个常见通假字

100个常见通假字

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

动词。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廉颇蔺相如列传》《论积贮疏》《鸿门宴》《愚公移山》“裁”通“才”,刚刚。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屈原列传》“材”通“才”,才能。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D“得”通“德”,恩惠。

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赤壁之战》“道”通“导”,引导。

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使楚》《促织》《卖油翁》《愚公移山》《核舟记》H“火”通“伙”,伙伴。

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辞》“画”通“划”,比划。

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

《琵琶行(并序)》《殽之战》②什么时候。

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衡”通“横”。

①横放。

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②梗塞,不顺。

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荆轲刺秦王》《愚公移山》J“齐”通“剂”,汤药,药剂。

例如: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信陵君窃符救赵》“具”通“俱”,全,都。

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三峡》“距”通“拒”。

①把守。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②抵抗。

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雷”通“擂”,敲击。

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赤壁之战》《陈情表》“离”通“罹”,遭受。

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

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陵”通“凌”,欺凌。

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列”通“裂”,裂开。

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梦游天姥吟留别》N“那”通“哪”,哪里,怎么。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畔”通“叛”,背叛。

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通“披”。

①散着。

例如: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②穿。

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取”通“娶”,迎娶。

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文言文通假字》课件

《文言文通假字》课件

1
《红楼梦》
“尤氏镜中自欣,以为千金市骨如此之貌,何必要宝钗拣超逸之色夺君子之爱。” “超逸”实为“超群”。
2
《西游记》
“自知失语,捧腹无言;道士更不敢恶言相向,各自归睡。” “恶言”实为“厌言”。
3
《三国演义》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涕”实为“涟”。
通假字练习示例
下面是一道通假字练习题,请仔细阅读:
文言文通假字PPT课件
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包括常用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为什么要学习通假字?
文化
掌握通假字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考试
通假字常常出现在中高考及其他国家级考试中。
思维学习通假字也为增强思维能力提来自了有效途径。通假字分类
心字旁通假字
- 至:到达,极致 - 添:添加,增加 - 集:聚集,汇集
题目
宰相肚里能撑船,就像中国古代的 _[填入通假字]_ 英雄一样,令人赞叹不已。
答案及含义
郑和:船队镇压海盗,开创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航海 界的巨擘。
常见通假字错误使用
1
正解
2
“超级明星姚明是中国篮球的_[超逸]_,在国
际篮球赛场中一骑绝尘。”
3
正解
4
“他的品行非常_[恶言]_,从不尊重他人。”
失误
“超级明星姚明是中国篮球的_[超群]_,在国 际篮球赛场中一骑绝尘。”
失误
“他的品行非常_[厌言]_,从不尊重他人。”
结语
阅读
写作
阅读文言文,了解更多古代思想和文化。
学习通假字有助于写作时更好的运用汉语,增强表达能 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大家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王老师送你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两个文言阅读锦囊,在理解文本或者做翻译题的关键时刻或许能帮你渡过难关。

一定要记在心里啊!(一)文言通假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斑”,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暴:同“曝”,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不: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藏:同“脏”,脏腑,名词。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句中的停顿,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归来,动词。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盖:通“盍”,何不,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还:同“旋”,回转,动词。

通假字、虚词、实词180个

通假字、虚词、实词180个

通假字、虚词、实词(180个)初中文言通假字汇总1、说yuè通,(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3)公输盘不说《公输》(4)秦王不说《唐睢不辱使命》2、女rǔ通,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3、知zhǐ通“智”,明智;智慧(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4、亡wú通,(1)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5、屏bǐng 通,屏弃而不用《为学》6、帖ti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7、尔ěr 通“耳”,罢了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8、见xiàn通,(1)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才美不外见(表现)《马说》9、竦sǒng通,10、阙quē通,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11、反fǎn通,始一反焉《愚公移山》12、强jiāng通,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13、曷hé通,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14、具jù通,(1)百废具兴《岳阳楼记》15、遽jù通,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16、要yāo通,便要还家《桃花源记》17、坐zuò通,满坐寂然《口技》18、扳pān通,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伤仲永》19、攀bān通,右手攀右趾《核舟记》20、惠huǐ通,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一厝朔东《愚公移山》22、陇lǒng通,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23、蕃fán通,可爱者甚蕃《爱莲说》24、那nǎ通,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25、距jù通,子墨子九距之《公输》26、诎qū通,公输盘诎《公输》27、诎qū通,诎右臂支船《核舟记》28、圉yù通,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29、有yòu通,(1)舟首尾长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30、衡héng通,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1、甫fù通,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33、错cuò通,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34、仓cāng通,仓鹰击于殿上《唐睢不辱使命》35、谕yù通,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唐睢不辱使命》36、裁cái 通“才”,仅仅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37、材cái通,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8、以yǐ通,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39、唱chàng通,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40、被pī通,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41、食sì通,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42、趣qū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43、畔pàn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5、拂bǐ通,入则无法家拂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6、属zhǔ通,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47、无wù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48、直zhí通,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49、辟bǐ通,故患有所不辟《鱼我所欲也》50、邪yé通,(1)其真无马邪?《马说》51、辩biàn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52、得dé通,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3、信shēn通,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54、已yǐ通,自董卓已来《隆中对》55、不:fǒu通,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56、简jiǎn通,(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57、徧biàn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8、有yòu 通,“尔来二十有一年矣59、支zhī通,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60、被pī通,同舍生皆被具绣《送东阳马生序》练习反馈判断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宣王说之《滥竽充数》通,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通,轻寡人与《唐睢不辱使命》通,吾材之敏,倍人也《为学》通,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劭南游河北序》通,辙生十有九年矣《上枢密韩太尉书》通,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通,宁可共载不《陌上桑》通,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通,最喜小儿亡赖《清平乐村居》通,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初中常用文言虚词汇总练习卷一(以、而、之、其、于)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明清小说中的地名通假字归纳

明清小说中的地名通假字归纳

明清小说中的地名通假字归纳
在明清小说中,地名的通假字使用十分普遍,这为读者理解小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下面是对明清小说中常见的地名通假字进行归纳。

1. 北京:通假字为“京”,有时也写作“鼻京”、“鄙京”等。

这些通假字在小说中常用来代指北京这个地名。

2. 南京:通假字为“金”、“帝”。

小说中经常使用这些通假字来指代南京。

3. 苏州:通假字为“俞”、“于”。

小说中常用这些通假字来表示苏州这个地名。

4. 杭州:通假字为“钞”,也有写作“抄州”、“朝州”的。

小说中常用这些通假字来指代杭州。

5. 洛阳:通假字为“骆”、“落”、“袈”、“爵”等。

这些通假字经常出现在小说中来表示洛阳。

6. 成都:通假字为“蛇”。

小说中常用这个通假字来代表成都。

7. 广州:通假字为“桃”、“诏”。

小说中通常使用这些通假字来指代广州。

8. 福州:通假字为“禺”、“甫”。

小说中常用这些通假字来表示福州。

总之,明清小说中的地名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品的艺术感,但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

了解这些通假字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明清小说的意境和文化特色。

初中常用通假字

初中常用通假字

《<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ì)通剂《乐羊子妻》: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为学》:屏弃而不用“屏”通“摒”《卖油翁》:但手熟尔“尔”通“耳”《西江月》: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口技》:满坐寂然“坐”通“座”《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ò)通“措”,放置《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三峡》:略无阙处“阙”通“缺”《闲情记趣》: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晏子故事两篇》: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寓言四则》: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公输》: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桃花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谕”(yù)通“喻”,知晓,明白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荔枝图序》:华如橘“华”通“花”《山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能“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能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僇”通“戳”,遭到贬谪《峡江寺飞泉亭记》: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越巫》: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世说新语>三则》尊君在不“不”通“否”《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直”通“值”《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曹刿论战》: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与”(jǔ)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杜甫诗三首》:荡胸生曾云“曾”通“层”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转本语文复习常用通假字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

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

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

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

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

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

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

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A爱哀印→昂、仰敖→嗷、傲、熬、邀骜→傲C才材裁财→才、材、裁仓→苍厕→侧曾→层、增B罢→疲班→颁、斑苞→葆、包葆→保、宝被→披倍→背辟→避、僻、阏、譬敝→罢、蔽弊→敝、蔽辨辩→辨秉→柄并→傍伯→霸不→否、丕E蛾→蚁鄂→愕、谔尔→耳、迩而→能、如F 差→瘥长常尝倡唱、娼陈→阵、田雠→酬、售疮创从→纵错→措D大→太、泰殆→怠单→殚当→傥道→导得→德弟→悌、第、伍度→渡队→坠、隧J几→近、饥、岂、冀即与则反→返、翻、叛、贩方→并、仿、旁妃→配匪→非、斐、彼冯→凭拂→弼府→腑、俯、浮傅→附、敷G盖→盍感→憾、撼更→经共→拱、供、恭固故→痼关→,弯、贯贯→惯、弯广→旷归→馈H害→曷合→洽、答疾→嫉棘→戟、急、瘠假→暇、遐、格*→干柬简见→现桀→杰、揭解→懈介→甲、芥景→影、京径→经靖→静、旌静→净、诤具→俱距→拒、巨决→诀、缺爵→雀钧→均K伉亢抗苛→呵、疴很→狠衡→横红→工还→旋、环皇→遑、惶、况惠→慧或→有、又、惑M霾→埋谩→慢萌→氓密→宓命→名莫→漠、幕缪→谬、穆N耐→能、奈内→纳能→而、唾、乃、耐女→汝O 可→何渴→竭空→孔、窮扣叩L赖→利、懒雷→擂累→屡离→罹、丽釐→嫠、僖、赉、来李→理立→位厉→砺、励、疠、癞鬲→隔、膈、轭栗→凛两→辆亮→谅列→裂、烈廪→懔、凛陵→凌卤→掳、鲁、橹欧→呕、殴P畔→叛旁傍Q齐→脐、济、剂、斋耆→嗜诎→屈趋→促取→聚趣→促泉→钱阙→缺R攘让人仁仍→乃如→与、而T谭→谈、覃僇→戮→旅→膂罗→罹S上尚尚→掌少→小、稍摄→慑慎顺生性失→逸时→伺、是矢→誓、屎仕→事世→太式→试、轼视→示、指适(適)→嫡、谪、啻、敌逝→誓售→酬抒→纾田→畋、佃、陈填→镇帖→贴廷庭涂→途W亡→无、忘罔→无、毋忘→亡、妄威与畏为→谓、伪唯→惟尉→慰谓→为问→闻无毋午→迕悟→晤、寤、牾寤→悟、牾X昔→夕属→嘱、瞩衰→缞帅率税→脱顺→训说→悦、脱、税讼→颂、公、容虽唯孙→逊所与许Y炎→焰燕→宴要→邀疑→拟(掇)、凝已以以→似义→议庸→用、佣由与犹犹→有希→稀息→熄锡→赐、熙→嬉戏→麾、呼→隙乡—响飨→享详→祥、佯宵→小、肖邪→斜、耶写→泻、卸信→伸刑→型、形形→刑、行畜→蓄学→教有→或、域、友、为又有於→乌圉→御元→原员—圆Z振→震、赈震→娠正政、征直→值植→置、殖指→旨咫→则质→、锧卒→猝材专转本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补充)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 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 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会。

副词。

“王曰:…不也‟。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

副词。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 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同“锄”;锄头。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 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 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以尔汉而当汉半地,臣请往如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

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丁宁:同“叮咛” 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蛾同蚁蚂蚁。

名词土民蛾聚者万人,。

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你的。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

代词。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而:同“如” 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 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无他,但手熟尔。

”“以头抢地尔。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 “非死则徙尔。

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 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 “人穷则反本。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盖亦反其本矣。

““使子路反见之。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