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选定的优化设计
三峡水库航运优化调度蓄水方案研究

变 动 回水 区具 有 水库 和 河道 的双重 特 点 , 其 蓄水 后 的泥 沙淤 积对 于航 运 至关 重要 。三峡 枢 纽试 验性 蓄 水 以来 , 泥沙 问题 对 于航 道 影 响 日益 明 显 , 主 要体 现 在 常年 库 区上段 和 变动 回水 区 中上段 。具 体有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常年 库 区上 段 蓄水 以来 泥沙 淤 积严 重 , 部 分河 道 河床 底部 高 程抬 高对 航 道条 件造 成影 响 ; 二 是变 动 回水 区 中上 段 虽 然 在试 验 性 蓄水 期 间主 航道 并 未 出现大 范 围 的 累积性 淤 积 , 但 在 部分 区域 如 青 岩 子 、 桃 花
岛右槽人 口、 郭家沱等部位出现累积性淤积现象。通过对 比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河段的泥沙冲淤与蓄水 的关系 , 可得 出以下结论 , 天然情况下 , 汛后 9月中旬至 l 2 月中旬为该河段走沙期 , 年 内泥沙的冲淤基本平 衡; 水 库 蓄水 后 , 改 变 了天 然 走 沙 使 得 每 年走 沙 时 间 推 迟至下一年度的枯季消落期 。从减少变动 回水区浅滩泥沙淤积 , 避免消落期冲刷不及 的角度出发 , 对三峡水 库 的蓄水 期 运用 , 应 协调 考 虑汛 后走 沙 问题 。
水 变动 区 河段 淤积 的 不利 影响 . 提 高对 坝 下 河 段 浅 滩 的 冲 刷 效 果 , 并 保 证 三 峡 水 库按 时 蓄 满 。
关键词 : 三峡枢纽 ; 蓄 水; 长江航运 ; 优 化 调 度
中 图分 类号 : U 6 9 2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8 9 1 ( 2 0 1 3 ) 0 3 — 0 0 5 9 — 0 4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研究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研究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
随着其建设的逐渐完善,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的研究因此而展开,这是全球水力发电领域的一大研究难题。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旨在通过最优控制来获得最佳水资源利用效果,如实现旱涝季节国家用水需求的合理分配、确保生态环境水质的稳定保持、增强控制水位进行洪水预警和防范等。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调度优化,即根据长江三峡水库枢纽水能存储特性进行水位控制策略的优化。
目前,调度优化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变化的环境、满足广泛需求的水资源供应与各类工程的需求;二是对水库枢纽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与调整,以求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调度优化问题包括调度算法、调度规律、调度时间等的综合考虑。
从调度的理念出发,水库枢纽及其管理机构应继续推进以水量为中心的操作模式,并逐渐将其扩展至以生态、航运、渔业、灾害监测、水质监测等为中心的多方面操作,以实现长江三峡水库枢纽的综合治理。
为了实现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必须依据长江三峡水库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
目前,调度规律、调度时间、配合水库运行等都已经成为长期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采用了优化模型、计算机仿真、概率分析、生态学、经济学和生产力手段等方法,以及长江三峡水库运行实例的观测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以求得最佳的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方案。
长江三峡水库枢纽在挖掘水能、调度用水、防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长江三峡水库枢纽的调度优化研究将成为探讨长江水域及其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
在未来,长江三峡水库枢纽调度优化的研究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同时也将为其管理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稳定、可持续的水资源调度策略,从而使得长江三峡水库枢纽真正成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活”库、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分析

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分析摘要阐述了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三门峡水库防洪运行的调算概况、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指标和效益进行了分析,为三门峡水库实行汛限水位的动态控制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发挥水库综合效益。
关键词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分析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1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是黄河下游“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枢纽处与黄河中游,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4万km2,占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沙量的98%。
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 m,最大坝高106 m。
水位335 m以下保持有效库容近60亿m3,电站总装机410 MW(1×60 MW+4×50 MW+2×75 MW)。
建成运用40多年来,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城市工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减淤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运用、泥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黄河上几个大型水库的投运后,三门峡水库运用的边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汛期,为有效地利用洪水资源,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其汛限水位进行动态的合理控制。
1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必要性1.1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的由来三门峡水库原设计正常高水位360 m,总库容647亿m3,死水位335 m。
第一期工程按正常高水位350 m施工,运用水位不超过340 m。
经初期蓄水运用,水库淤积严重,对枢纽泄流排沙设施进行了增建和改建。
经增建和改建后,在坝前315 m高程时,枢纽泄流规模达到9 701 m3/s(不包括机组泄流),达到了改建要求(泄流规模达到1万m3/s)。
并成功地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使库区年内泥沙冲淤基本平衡,淤积得到控制,335 m以下长期保持近60亿m3的有效库容,基本解决了泄流排沙和保持兴利库容的问题。
三峡水库蓄水方式的优化设计研究

关键词: 蓄水 方 式 ; 化 设 计 ; 峡 水 库 优 三
摘
要: 着 科 学 技 术 和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以 及 自然 条 件 的 变 迁 .初 步 设 计 制 订 的 三 峡 水 库 运 行 方 式 已 经 不 能 随
适 应 要 求 。 为 此 , 析 比 较 了 7种 来 水 条 件 在 不 同 蓄 水 方 式 下 的 三 峡 电 站 电量 , 合 考 虑 防 洪 、 运 、 网运 分 综 航 电
第3 5卷第 1 2期
2 0 年1 0 9 2月
水 力 发 电
文 章编 号 :5 9 9 4 (0 9)2 0 6 — 3 0 5 — 3 2 2 0 1— 0 1 0
一
一
-_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峡水 库 蓄水 方式 的优化设 计研 究
刘 志 武 , 继 顺 , 正 风 张 鲍
( 中国长江 电力股份 有 限公 司, 湖北 宜 昌 4 3 3 ) 4 13
Ab ta t sr c:Wi h e h ia n o i — c n mi d v lp n n h h n e n n t r lc n i o s h p r t n l t t e t c n c la d s co e o o c e eo me ta d te c a g s i a u a o dt n ,t e o e ai a h i o s h me o h e r e s r or d cd d b rlmia y d s n h s b e n be t e e n .Af r tk n n o c e f T r e Gog s Re ev i e i e y p ei n r e i a e n u a l o me td ma d g t a i g i t e a c u t t e e n d o o d c n rl a iai n p w r g i o e a in n oh r ,t e o r e e ain u d r c o n h d ma s f r f o o to,n vg t , o e r l o d p r t a d t e s h p we g n rt s n e o o df r n mp u dn c e t u o o d t n r n l z d n h p i z t n o tr so a e s h me a e i e e t i o n i g s h me wi 7 r n f c n i o s a e a a y e ,a d te o t a i n wae t r g c e r f h i mi o p e e td r s n e .On t i b ss h tr i o n i g t n t r so a e p o r m a e su y c mp e e sv l n t e h s a i,t e s t mp u dn i a me a d wae t rg r g a c n b t d o rh n iey i h f tr . u u e
如何为水库运用选择合格的汛限水位

如何为水库运用选择合格的汛限水位目前我国的水库数量有数万座,但大型水库仅占据300多座,其中长江三峡水库、四川都江堰工程举世闻名。
但因某些原因,造成了这些水库的兴利效益与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本文根据我国水库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做出研究,以期水库在后期蓄水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标签:水库运用;合格;汛限水位1、我国基本水情的特殊性1.1河流水系复杂,南北分布不均我国地势的分布情况呈三级阶梯状,山丘高原众多,地形比较复杂。
江河众多,水系支流多,依据河流水系可分为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珠江等七大江河干流及其支流。
我国河流水系南北分布不均衡,南方比北方的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
北方地区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沙量较多,水量较少。
同时,河流的上游地区河道狭窄,冲刷现象严重;中游地区及下游地区河道相对平缓,河段淤积严重,有的甚至会形成地上河现象。
1.2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调,人均占有量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与水资源关系复杂。
我国的水资源占据世界第六位,总量达到2.84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约为2100立方米。
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变化较大,地表径流最大达到十倍以上。
我国北方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耕地占60%,人口占46%,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成为我国水资源供需最匱乏的区域。
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情势发生巨大变化,北方流域的支流总量减少13%.总体上看,我国水资源条件严重匮乏,特别是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的开发难度。
1.3人为破坏水资源现象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我国因气候特殊、地貌条件及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占全球的20%。
在居民的总体素质方面我国还处在偏下阶段,保护水资源方面没有较强的意识,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此外,我国的部分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植被覆盖面积低,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以塔里木河、黑河为主的河流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严重,恢复难度大。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线优化研究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线优化研究石涛;胡铁松;曾祥;方洪斌【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4(040)005【摘要】建立三峡水库蓄水优化调度模型,以防洪、发电和蓄水为目标对蓄水时机和蓄水进度同时优化;采用多种群混合进化粒子群算法(MSE-PSO)基于模拟-优化解法流程对模型进行求解,生成了不同起蓄时问的优化蓄水调度线.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确保防洪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提前蓄水和加快蓄水进度都能增加发电和蓄水效益;若即使为考虑防洪安全将蓄水时间推迟,仍可通过加大蓄水进度来增加综合效益;并以9月份来水较枯的2009年和发生较大洪水的1966年作为典型年对优化蓄水调度线进行了验证.【总页数】5页(P62-65,94)【作者】石涛;胡铁松;曾祥;方洪斌【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7(273)【相关文献】1.基于综合调度的三峡水库汛末蓄水研究 [J], 左建;陆宝宏;顾磊;朱从飞;甄亿位;刘欢;臧冬伟2.基于NSGA-Ⅱ方法的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期多目标生态调度研究 [J], 戴凌全;王煜;蒋定国;王蒙蒙;郑铁刚;戴会超3.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对长江中游航道条件影响及调度优化探讨 [J], 茆长胜;李彪4.长江上游大型水库运用对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影响的初步分析 [J], 丁胜祥;王俊;沈燕舟;李中平5.考虑生态流量需求的梯级水库汛末蓄水调度研究\r——以溪洛渡-向家坝水库为例 [J], 李英海;夏青青;张琪;林伟;汪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化调度三峡水库运行水位,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

优化调度三峡水库运行水位,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向先文一、三峡库区消落带概况水库消落带,即水库的水位涨落带,是指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库淹没土地露出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了使三峡水库长期保持大部分有效库容,水库采取了“蓄清排浑”的运行方案,即在每年汛期(6—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水库水位降至145米,并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10月)开始蓄水,将水位升至最高175米,以拦蓄清水发挥水库效益,这样,在库区两岸就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米、面积近437—446平方千米的巨大消落带。
这一巨大消落带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在的26个库区区县,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约306.28平方千米,岸线长达4881.3千米。
二、三峡库区消落带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江岸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对人类活动干扰反应敏感强烈,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等。
1.环境污染。
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奉节、巫山等三峡核心景区内的消落带,由于库岸坡度较陡,且多为沙岩,夏季水位下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基本上能够随水流走,总体危害不大,主要影响是降低了旅游区的景观效果。
另一类,则是三峡景区外的其余区县,由于消落带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且多为泥质库岸,环境污染主要存在在这一区域,其形成原因:一是库区人口密集,水库两岸人类活动频繁,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废水等,经过消落带直接进入水库污染水体。
更为严重的是,在夏季水位下降后,残留在消落带上的垃圾、杂草和低洼地积蓄的污水等,不仅破坏景观,而且在高温下极易产生恶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等。
二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成为第二年水库水质污染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三是消落带植被的消失,使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保护屏障。
三峡水库调度方式9.14

3.1适当调整三峡工程调度方式为了使三峡水库蓄水不占用长江中下游10-11月份生态水资源,为了充分利用三峡水库为冬枯补水,为了充分开发长江淡水资源,三峡水库关闸蓄水时间必须提前到8月中旬和9月上旬为宜,以便拦蓄每年最后的洪水和富余水量,蓄满水库。
为保证“调洪削峰”和“蓄洪补枯”两不误,建议三峡水库必须在汛末开始蓄水储水。
根据长江上游水文特性,洪水期在8月初结束。
为了抓住每年最后的洪水蓄满水库,在汛期应实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每年汛期由国家防汛管理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根据当年当时气象水文预报情况,合理升降坝前水位。
在洪水临入库前将坝前水位准确降低至汛限水位,留足防洪库容;当洪峰过后,及时拦住汛末洪水,坝前水位升高至165-170米。
10月蓄水位达175米。
为了防御发生类似2008年冬汛的意外洪水,10-11月发生冬季洪水时在洪水入库前也应降低水位至160米。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汛限水位根据各月不同水情设立可动范围,分别为155米、160米、165米。
据参加三峡水库当年设计专家分析,从上游新增大型水库和下游大堤加固情况看,三峡水库不需控制145米那样低,汛限最低水位可定于155米。
2、6月长江上游暴雨较少,三峡水库水位可适当高些。
6月汛限水位:155~165米。
放缓汛前放水过程,避免与中下游防洪排涝矛盾。
3、7月洞庭湖洪水较多,三峡水库水位可适当低些,7月1-30日汛限水位控制在155~160米。
4、8月长江进入汛期尾端,三峡水库水位可高些,汛限水位160~165米。
若洞庭湖洪水已过,三峡水可适当高蓄。
9月中旬,适当保持下泄流量维持在10000~15000秒立米之间,以免洞庭湖水位消落过快。
《水利学报》被EI收录论文目录(精品)

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水利学报》2004年被EI收录论文目录《水利学报》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之一(非核心)。
经检索,2004年《水利学报》共有185篇论文被收录,约占全部论文数的73%。
为便于作者和读者查找,现将被收录的论文名称及收录编号(Accession Number)列于后,供参考。
详细信息请通过有关网站或向该公司了解。
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网址:第1期泥沙静水沉降阻力系数…………………………………………………李大鸣吕小海焦润红(***********)考虑权重折衷系数的模糊识别方法及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王本德于义彬王旭华刘金禄(***********)入汇主河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机理研究………………………………陈春光姚令侃杨庆华(***********)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系数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试验研究……………………彭世彰索丽生(***********)一、二维嵌套模型在河口工程中的应用…………………………郑国栋黄东赵明登荣小红(***********)泥沙起动条件的非线性理论………………………………何文社曹叔尤雷孝章刘兴年(***********)泥石流入汇主河情况下交汇口附近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郭志学余斌曹叔尤方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海绵吸收层法在坝-库水瞬态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邱流潮金峰王世廷(***********)堤防非稳定渗流几个关键值的经验公式……………………毛昶熙段祥宝蔡金榜户朝望(***********)施加聚丙烯酰胺后坡长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刘纪根雷廷武蔡强国(***********)软岩筑面板堆石坝的坝体断面分区研究………………………………徐泽平邵宇梁建辉(***********)饱和尾矿料静、动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阮元成郭新(***********)U形渡槽结构静动力分析…………………………………………张伯艳刘云贺陈厚群(***********)安置区移民安置适宜性评价——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倪九派张江平魏朝富谢德体(***********)第2期明渠交汇口三维水力特性试验研究……………………………茅泽育赵升伟张磊黄继汤(***********)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宏观趋势研究……………………………许炯心(***********)输水管线中弯管局部阻力的相邻影响……………………贺益英赵懿珺孙淑卿毛世民(***********)强潮河口上游建库引水后的再造床过程……………………………………陆永军李浩麟(***********)积雪最低含水饱和度的野外测定……………………周石硚中尾正义桥本重将成田英器(***********)水面散热的焓差公式及其应用……………………………………………………………赵振国(***********)室内动力模型试验中辐射阻尼效应的模拟……………………………王海波涂劲李德玉(***********)基于特征的轴流泵叶轮自动建模…………………………王海松王福军张志民刘自贵(***********)水文模型参数优选遗传算法的应用………………………………陆桂华郦建强杨晓华(***********)输水系统非正常调节时的动态仿真研究……………………钟登华熊开智崔广涛成立芹(***********)重力坝设计新思路………………………………………………………………孙君森林鸿镁(***********)估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间接方法研究进展………………………刘建立徐绍辉刘慧(***********)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刘晓英林而达(***********)防洪体系超标洪水综合风险分析…………………………………………汪新宇张翔赖国伟(***********)地下水文预测中BP网络的模型结构及算法探讨……………屈忠义陈亚新史海滨魏占民(***********)第3期抗震钢筋对高拱坝抗震性能的影响……………………………………郭永刚涂劲陈厚群(***********)三峡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黄真理李玉梁李锦秀陈永灿(***********)面板堆石坝动力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吴兴征栾茂田周晓光(***********)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涌波的反射和绕射……………………………………刘峰胡非(***********)基于能量指标的结构形式最优控制设计……………………谢能刚孙林松郭兴文王德信(***********)调水渠网非恒定流的线性变换求解方法………………………………………杨开林白正裕(***********)内加强月牙肋三岔管水力特性数值模拟……………………刘沛清屈秋林王志国张红梅(***********)隔河岩和高坝洲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方案研究……………………………陈洋波胡嘉琪(***********)水轮发电机组最佳开机规律研究与实践……………………………张江滨解建仓焦尚彬(***********)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实用意义………………………………………………朱强李元红(***********)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金菊良魏一鸣丁晶(***********)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孙大松刘鹏夏小和王建华(***********)第4期水库水沙联合调度多目标决策模型………………………………………彭杨李义天张红武(***********)双层地基一维非线性固结的DQM解…………………………王宏志陈仁朋周万欢陈云敏(***********)GIS在三峡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井立阳张行南王俊程海云(***********)混凝土受压疲劳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李庆斌吕培印张立翔(***********)多指标半结构性模糊评价法在水利工程后评价中的应用……………………陈守煜李庆国(***********)基于Hessian矩阵的模糊优选BP算法及其应用………………………………刘金禄陈守煜(***********)水工模型试验关于表面张力影响的波速论证……………………………………赵德志李焱(***********)秦淮河流域数字水文模型及其应用……………………………………王建群张显扬卢志华(***********)降雨条件下坡地水分转化特征实验研究………………………………………李裕元邵明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未确定风险分析…………………………………李如忠汪家权钱家忠(***********)新疆阿图什哈拉峻地区地下水系统模型研究…………………………高佩玲雷廷武张石峰(***********)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张季如朱瑞赓祝文化(***********)污水灌溉系统中氮磷转化运移的试验研究………杨金忠 N.Jayawardane J.Blackwell陆垂裕(***********)单桩性状的可视化仿真…………………………………………黄雨叶勇庚叶为民唐益群(***********)第5期基于不完全分形理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王康张仁铎王富庆(***********)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冉大川罗金华刘斌王宏(***********)区域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度分析……………………………雷社平解建仓黄明聪陈鸿起(***********)围岩稳定性的模糊物元评价方法…………………………………………………王广月刘健(***********)黄土区坡面侵蚀时空分布与上坡来水作用的实验研究……王文龙雷阿林李占斌唐克丽(***********)多股多层水平淹没射流数值模拟研究…………………………杨忠超邓军杨永全张建民(***********)小波分解与变换法预测地下水位动态…………………………………吴东杰王金生滕彦国(***********)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黄土区陡坡径流水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郑良勇李占斌李鹏(***********)横流中有限宽窄缝射流的旋涡结构………………………………………………姜国强李炜(***********)基于粗糙集的杭州湾含沙量遥感模型…………………………宋立松陈武向卫华陈彩妮(***********)采砂对河床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毛野黄才安(***********)基于GIS的分布式托普卡匹水文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刘志雨(***********)第6期黄河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李东风张红武钟德钰吕志咏(***********)大区域地下水模拟的理论和方法……………………………………………张祥伟竹内邦良(***********)基于应力空间变换的原状软土本构模型………………………刘元雪施建勇尹光志陆新(***********)碾压混凝土坝诱导缝的断裂分析……………………………………宋玉普张林俊殷福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湿地水文及临界条件的模拟研究…………贾忠华罗纨周晓夏刘晓宁(***********)拱坝有缝坝体-坝基系统的非线性抗震分析……………………宋战平李宁陈飞熊陈厚群(***********)水泥含量和养生时间对合成模型冰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李志军王永学王喜文李广伟(***********)基于作物水盐生产函数的咸水灌溉制度确定方法……………………………王仰仁康绍忠(***********)不流动水对黄土包气带溶质运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王金生王国华李书坤王丽(***********)基于GIS格网模型的洪水淹没分析方法………………………………丁志雄李纪人李琳(***********)用模拟退火算法估计水质模型参数…………………………………………王薇曾光明何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Bossel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宋松柏蔡焕杰(***********)宾汉体浆液扩散半径的研究及应用……………………………………杨秀竹王星华雷金山(***********)第7期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陈沈良张国安谷国传(***********)多尺度有限元法在地下水模拟中的应用………………………薛禹群叶淑君谢春红张云(***********)考虑环流横向输沙及海岸变形的平面二维扩展数学模型……………………钟德钰张红武(***********)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非线性布西尼斯克方程的直线解法及渗透系数反演计算……………闵涛周孝德冯民权(***********)考虑物理状态变化的砂土本构模型………………………………………………罗刚张建民(***********)水泥搅拌土防渗墙无损检测标准的试验研究…………………王建华蔡靖张献民闫海新(***********)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蔡明李怀恩庄咏涛王清华(***********)裂隙化硬岩洞室围岩稳定概率分析方法……………………………苏永华何满潮刘晓明(***********)基于物理成因概念的水文系统模型及其应用……………………秦毅沈冰李怀恩曹光明(***********)山东淄博裂隙岩溶水中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及治污措施…………………………………………………………………………………………………………………………郭飞朱学愚刘建立朱俊杰(***********)改变土壤含水量影响的冬小麦根和冠生长动态模型………杨贵羽罗远培李保国陈晓远(***********)湿地保护范围的量化确定方法…………………………………………………苏玉明赵勇胜(***********)堤防盖重压渗可视化设计系统…………………………………………………刘川顺黄站峰(***********)堵港蓄淡水库水体淡化预测研究……………………………毛献忠陈甫源余祈文朱小敖(***********)三峡水库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选定的优化设计……………刘攀郭生练王才君周芬(***********)第8期黄河中下游水沙的时空调度理论与实践…………………………………………………李国英(***********)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演变趋势…………………………王浩秦大庸王岩王芳(***********)X型宽尾墩与阶梯溢流坝联合消能的三维流场数值模拟……………张挺伍超卢红郑治(***********)灌溉明渠自动控制设计方法研究……………………………………阮新建袁宏源王长德(***********)等宽明渠交汇口水流一维数学模型………………………………茅泽育罗昇赵升伟张磊(***********)城陵矶洪水抬高原因分析………………………………………徐贵黄云仙黎昔春方春明(***********)基于最小可用能耗率原理的河流水沙数学模型………………………………陈绪坚胡春红(***********)非淹没丁坝附近三维水流运动特性的研究………………………周宜林道上正规桧谷治(***********)渭河下游河流离子含量与水沙变化间的关系分析…………程东升许炯心王兆印王随继(***********)橡胶坝蓄水工程对城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罗长军韩建秀卢冰李志勇(***********)潮汐水域电厂温排水的水流和热传输准三维数值模拟………………………郝瑞霞韩新生(***********)防洪模拟中的地形自适应网格生成技术………………………………………马建明陆吉康(***********)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波浪作用下污染物的混合与离散……………………………………袁德奎林斌良陶建华(***********)重力坝的塑性极限分析法………………………………………………王均星李永明李泽(***********)γ透射法测量土壤含水量的层间分辨率实验研究……………………王文焰张建丰汪志荣(***********)第9期潼关高程对渭河河床演变的影响………………………………………王兆印李昌志王费新(***********)三门峡水库运行模式对黄河下游水环境的影响………………………韦洪莲倪晋仁王裕东(***********)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德鲁克-普拉格岩石强度准则的修正……………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冲积河流混合活动层内床沙级配变化的动力学基本方程……………钟德钰张红武王光谦(***********)滴灌系统运行方式对砂壤土水氮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李久生张建君饶敏杰(***********)大型压缩试验在堆石坝应力变形分析中的应用………………………………张丙印李全明(***********)基于稳健统计学的水盐空间变差函数逼近方法………………陈亚新徐英魏占民史海滨(***********)模拟水质突跃问题的三种二阶高性能格式………………………丁玲逄勇吴建强李一平(***********)静止环境中垂直平面浮力射流稳定性与混合特性数值模拟…………………曾玉红槐文信(***********)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型研究…………………………………马振民武强付守会(***********)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与神经网络耦合的岩溶泉预报模型……………陈南祥黄强曹连海(***********)饱和地基在轴对称动力荷载下的振动分析………………………………蔡袁强孟楷徐长节(***********)考虑土应变软化及剪胀特性的大应变球孔扩张的问题……………汪鹏程朱向荣方鹏飞(***********)网格尺寸对拱坝等效应力分析的影响………………………李同春陈会芳章杭惠王仁坤(***********)水电站过渡过程计算中的反击式水轮机边界条件及迭代收敛条件…………………………………………………………………………………………………………………………阮文山杨建东李进平(***********)高浓度泥浆输送管道阻力及输送能力研究……………………孙东坡王二平严军许继钢(***********)煤层开采对岳城水库安全运行的影响……………………………武雄杨健段庆伟王俊杰(***********)多沙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一维数学模型Ⅰ.吸附模型……………………黄廷林任磊(***********)第10期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董哲仁(***********)基于动接触力法的拱坝坝肩抗震稳定有限元分析……………………张伯艳陈厚群涂劲(***********)地下水非平稳随机模型及空间变异性与非均匀性相互关系研究的展望……………………………………………………………………………………………………………廖华胜李连侠 LI Shu-guang(***********)含水层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过程数据的直线图解分析法…………郭建青李彦王洪胜马健(***********)混凝土试件细观结构的数值模拟………………………………………马怀发陈厚群黎保琨(***********)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位特征空间变异性研究……………………………陈晓宏张蕾时钟(***********)城市产业结构偏水度评价方法研究………………………………袁少军王如松胡聃孙江(***********)阶梯-深潭的形成及作用机理………………………………………………………徐江王兆印(***********)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郑德风王本德(***********)局部开孔防浪堤对斜向波反射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李玉成刘洪杰董国海(***********)非均质材料温度场的有限元算法…………………………………………………………张国新(***********)声学多普勒流速仪盲区数据处理及其在长江河口区的应用……………王爱军汪亚平高抒(***********)新型高阶Boussinesq水波方程………………………………………刘忠波孙昭晨张日向(***********)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镉运移实验及数值模拟………………………冯绍元齐志明王亚平(***********)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郭忠升邵明安(***********)博斯腾湖湖流及矿化度分布研究………………………………韩龙喜张防修张芃刘协亭(***********)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经济指标的综合主成分分析…………………………姚杰郭宗楼陆琦(***********)第11期黄河下游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的调整……………………………………………………曹文洪(***********)基于需水和输配水模拟与节水多准则分析的DSS模型应用研究………………………………………………………………………………………………………………许迪李益农刘钰 J.M.Goncalves(***********)利用DEM作为辅助信息推定大区域地下水初始流…………场朱奎张祥伟夏军牛存稳(***********)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计算中考虑土的各向异性……………………殷宗泽张坤勇朱俊高(***********)基于性能曲面拟合的泵站优化调度分析……………………龙新平朱劲木刘梅清周龙才(***********)协方差矩阵上-下三角分解法在区域土壤水盐条件模拟的应用………………………………………………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徐英陈亚新史海滨魏占民(***********)泥石流堵江影响因素试验研究…………………………………郭志学曹书尤刘兴年方铎(***********)堤基渗流无害管涌试验研究…………………………………毛昶熙段祥宝蔡金傍茹建辉(***********)膨胀土的承载强度特征与机制………………………………孔令伟郭爱国陈善雄刘观仕(***********)随机地震荷载下黏性土残余应变的半经验计算公式……………………袁晓铭孟上九孙锐(***********)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土中孔扩张问题精确相似解…………………………汪鹏程朱向荣(***********)黄河河口潮流和泥沙淤积过程数值分析研究………………李东风张红武钟德钰吕志咏(***********)饱和土层中瑞利波的传播特性…………………………………………夏唐代颜可珍孙鸣宇(***********)基于并行遗传算法的新安江模型参数优化率定方法………………武新宇程春田赵鸣雁(***********)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在渠道自动控制中的应用……………………………………………………………………………………………………………………………王涛吴小钰曾红专韩丽屏(***********)混凝土构件锈蚀胀裂时的钢筋锈蚀率…………………………………………赵羽习金伟良(***********)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风险分析…………………………………………………姜树海范子武(***********)夏玉米田蒸发蒸腾量与棵间蒸发的试验研究……………………王健蔡焕杰陈风陈新民(***********)风化花岗岩开挖弃料配制三峡二期围堰防渗墙材料…………………李青云张建红包承纲(***********)降雨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速度研究……………………………夏卫生雷廷武刘春平赵军(***********)茅坪溪土石坝安全复核…………………………………………朱晟曹广晶张超然周良景(***********)第12期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冯绍元(***********)跳回失稳研究……………………………………………………………杜效鹄段云岭王光纶(***********)混沌水文时间序列区间预测研究…………………………………………丁涛周惠成黄健辉(***********)边坡及挡土墙变形局部化分析………………………………冯吉利孙东亚丁留谦隋允康(***********)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张建民许唯临刘善均王韦(***********)湖底地形对风生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张发兵胡维平秦伯强(***********)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杨爱民唐克旺王浩刘小勇(***********)堤基渗流管涌发展的理论分析………………………………毛昶熙段祥宝蔡金傍茹建辉(***********)2005年4月SHUILI XUEBAO第36卷第4期动水环境中有限宽窄缝湍射流的水力特性研究………………………姜国强李炜陶建华(***********)双局部行进波对流的时空结构…………………………………宁利中原田义文八幡英雄(***********)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的解析解……………………………郑建军周欣竹 LI Chun-qing(***********)上拔荷载作用下扩展基础的颗粒流数值模拟……………………………………刘文白周健(***********)黄河干流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的评判和调控…………………………………蒋晓辉刘昌明(***********)细沟水蚀动态过程的稳定性稀土元素示踪研究………………………雷廷武张晴雯赵军(***********)GIS支持下的城市暴雨积水计算的可视化……………………张书亮曾巧玲姜永发方立刚(***********)大坝安全监控模型因子相关性及不确定性研究………………………杨杰胡德秀吴中如(***********)水库防洪调度多目标模糊群决策方法…………………………………………侯召成陈守煜(***********)饱和砂土地基中地下管线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分析………邹德高孔宪京娄树莲张涛(***********)。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

月份随机入库流量序列。建立了提前蓄水方案优选模型,计算并分析了 8 月下旬不同来水情景下,三 峡水库 9 月份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若 8 月下旬来水为丰水,则 9 月下旬起蓄, 月底均匀蓄水至 166 m,较原设计方案,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可增加 1.57 亿 kW·h (1.46%),弃水量减小 10.72 亿 m3 (12.89%);若来水为平水,则 9 月中旬起蓄,月底均匀蓄水至 166 m,较原设计方案,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可增加 3.45 亿 kW·h (3.40%), 弃水量减小 22.59 亿 m3 (34.19%);若来水为枯水,通过加强实时监测,则可进一步提前至 9 月上旬起 蓄,月底均匀蓄水至 166 m,较原设计方案,在基本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多年平均发电量可增
的角度对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蓄水方式和蓄水时机 选择进行了研究;邓金运[6]等计算了三峡水库的泥沙 淤积,认为考虑泥沙淤积的9月份分旬蓄水能进一步 降低可能的防洪风险。刘心愿等 采用三峡水库汛期 分期方案,将蓄水时间提前至汛末期,综合考虑上下 游防洪、发电、通航和蓄满率等要求,建立了多目标 蓄水调度模型;以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峡水库汛 末提前蓄水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建立适 应于所有来水情景下的蓄水调度规则、调度图或调度 函数,没能利用蓄水开始前已有的水情信息,视来水 情况灵活的制定提前蓄水方案。鉴于上述问题,本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前蓄水方案优化选择方法,即借助 条件概率分布和随机抽样方法,实现了已知8月下旬 不同来水情景条件下,9月份入库流量的随机生成, 并建立了提前蓄水方案优选模型,通过考虑风险和效 益的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并分析了8月下旬不同来水 情景下,三峡水库9月份提前蓄水方案的优化选择。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点击量:963 回复数:0 举报人杰地不灵发表于 2011-05-17 13:32:37三峡水库有三个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和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见图7)。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位均为海拔高程,故在书写时均不再注明”海拔高程”四个字,三峡水库的水位采用的是以上海吴淞口海平面为零点的”吴淞高程”。
图7三峡水库三个特征水位示意图一、正常蓄水位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除害的要求而蓄到的最高蓄水位叫做正常蓄水位。
初步设计阶段,长江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建设方案及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的基础上,又重点研究了172米、175米、177米三个方案。
正常蓄水位愈高,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愈大,但水库淹没及移民数量愈大,泥沙淤积愈难处理,投资愈多,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愈大。
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的比较结果符合上述规律,但没有大的本质差别.考虑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是论证阶段经有关专家组、有关部门和地方反复研究,一致推荐的,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因此,初设阶段仍推荐采用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相应的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二、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每年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叫做防洪限制水位,也叫汛期限制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在同样的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防洪限制水位愈低,防洪库容愈大,使防洪调度有更大灵活性;对水库排沙愈有利,从而对库尾回水变动区航道也有利;但减小了汛期的发电水头,对发电不利。
初设阶段,长江委也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140米、145米、150米三个方案.140米方案虽有24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但汛期发电量约损失30~38亿千瓦时,机组出力降低约9%.150米方案,在水库运行初期对库尾泥沙淤积影响不大,但随着水库运用时间的延长,高于145米方案,重庆河段的累积性淤积将增加,工程整治措施的难度有所增大。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点击量:963 回复数:0 举报人杰地不灵发表于 2011-05-17 13:32:37三峡水库有三个特征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和枯水期最低消落水位(见图7)。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位均为海拔高程,故在书写时均不再注明"海拔高程"四个字,三峡水库的水位采用的是以上海吴淞口海平面为零点的"吴淞高程"。
图7三峡水库三个特征水位示意图一、正常蓄水位三峡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为满足兴利除害的要求而蓄到的最高蓄水位叫做正常蓄水位。
初步设计阶段,长江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建设方案及最终正常蓄水位为175米的基础上,又重点研究了172米、175米、177米三个方案。
正常蓄水位愈高,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愈大,但水库淹没及移民数量愈大,泥沙淤积愈难处理,投资愈多,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愈大。
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的比较结果符合上述规律,但没有大的本质差别。
考虑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是论证阶段经有关专家组、有关部门和地方反复研究,一致推荐的,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因此,初设阶段仍推荐采用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相应的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
二、防洪限制水位水库在每年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叫做防洪限制水位,也叫汛期限制水位,也是水库在汛期防洪运用时的起调水位。
在同样的正常蓄水位条件下,防洪限制水位愈低,防洪库容愈大,使防洪调度有更大灵活性;对水库排沙愈有利,从而对库尾回水变动区航道也有利;但减小了汛期的发电水头,对发电不利。
初设阶段,长江委也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140米、145米、150米三个方案。
140米方案虽有24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但汛期发电量约损失30~38亿千瓦时,机组出力降低约9%。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对长江中游航道条件影响及调度优化探讨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对长江中游航道条件影响及调度优化探讨茆长胜;李彪【摘要】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对长江中游航道条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正常运行期的蓄水调度方案进行了优化探讨。
研究结果初步认为:目前水库蓄水时间必须提前至9月,宜昌下泄流量应大于10000~12000 m3/s,每日流量变幅不宜超过1500 m3/s。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filling at the end of the flood season on waterway condition in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were analyzed. On that basis, optimization of the reservoir operation mode in the normal operation period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generally show that the water storage time must be arranged in September early.The outlet discharge of Yichang should be greater than 10 000~12 000 m3/s, and the daily discharge variation amplitude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1 500 m3/s.【期刊名称】《水道港口》【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139-143)【关键词】汛末蓄水;航道条件;优化调度;三峡水库【作者】茆长胜;李彪【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9Biography:MAO Chang-sheng(1958-),male,senior engineer.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先后经历了135 m围堰发电期、156 m初期运行期、175 m试验性蓄水运用等不同阶段,即将进入175 m正常运行期。
三峡水库汛后提前蓄水方案研究

( 汉 大 学 水 沙 科 学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武 汉 武 40 7 ) 3 0 2
摘 要 :本 文 研 究 了 三 峡 水 库 汛 后 提 前 蓄 水 方 案 。 采 用 一 维 恒 定 流 不 平 衡 输 沙 数 学 模 型 计
理 调 度 , 接 关 系 到 工 程 综 合 效 益 的 发 挥 。 在三 峡 工 程 规 划 设 计 阶 段 , 直 水库 蓄 水 时 间 定 为
每年 1 0月 1日。但 长 江 来 水 来 沙 条 件 复 杂 , 机 性 大 , 照 原 设 计 方 案 , 1 随 按 自 0月 1日起 蓄 水 、0月 末 蓄 至 15 这 一 计 划 并 不 是 每 一 年 都 能 实 现 的 。 例 如 ,9 6~17 1 7 m, 14 9 6年 的 3 0
的 。 即 使 泥 沙 淤 积 对航 运 的 影 响 有 所 加 重 , 可进 行 经 济 比较 , 证 提 前 蓄 水 所 增 加 的 发 也 论
电效 益 是 否 能 补 偿 航 运 的 损 失 。这 便 是本 文 的 主 要 研 究 目的 。
2 三 峡 水库 汛 后 提 前 蓄 水方 案水 库 淤 积 过程
水 时 间 的 确 定 , 多 的考 虑 了库 尾 变 动 回水 区泥 沙 淤 积 对 航 运 的影 响 。实 际 上 , 些 局 部 较 有 地 段 的 碍 航 只 是 特 殊 年 份 的 特 定 时 段 发 生 , 于小 概 率 事 件 。 因此 , 清 什 么样 的 来 水 来 属 弄 沙 条件 下 可 以提 前 多 少 天 蓄 水 而 又 不影 响航 运 、 能 取 得 更 大 的 电 能 效 益 是 非 常 有 意 义 还
三峡水库汛期实时调度的做法与效果

洪 量 , 而 减 少 淹 没 损 失 : 中小 洪 从 遇
② 对城 陵矶 补偿 调度 方式 。利用
部分 防 洪库 容 . 既对 城 陵矶 防洪 补偿
也对 荆 江 防洪 补偿 . 制城 陵矶 水位 控
不超 保 证水 位 . 并可 减 少城 陵矶 附 近 的分 洪量
运 、 水及 生态等 综合功 能 。 绍 了近年 长 江防总兼 顾 多 目标 实施三 峡水库 汛期 实时调度 的做 法和效 果 , 纳 了 供 介 归 实 时调 度 的难 点和 关键 点 . 为下 一步 工作提 出指 导意见 。 并
关 键 词 : 洪 调 度 ; 时 ; 果 : 峡 水 库 防 实 效 三
K e r s l o p r t n e l tme fe t h r e Go g s Re e o r y wo d :f d o e a i ;r a i ;e c ;t e Th e r e s r i o o v
中图分 类号 : V 7 T 8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0 1 2 (0 2 1— 0 6 0 10 — 13 2 1 )7 0 0 — 3 后 则 以保 证 大坝 安 全 为 主 . 洪水 适 对
当调节 下泄
一
、
汛期调度的 目标 与方 案
社会 各方 意见 . 施科 学调度 。 实
1 . 初步设计 的调度方案
依 据 三 峡 工程 的 防 洪 任 务 , 长 《 江 三峡 水利 枢纽 初 步设 计 报 告 》 中的 三 峡水 库 防洪 调 度 方 案 .考 虑 了 以 控 制沙 市 水 位 为 目标 的 对荆 江 河 段 进 行 防洪 补 偿 的调 度 方 式 ( 称 “ 简 对 荆 江补 偿 调度 方 式 ” .也 考 虑 了既 ) 保 证荆 江 地 区 防 洪 安 全 又 尽 可 能 减
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优化

论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优化胡春宏;方春明;许全喜【摘要】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提出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可以解决泥沙问题.2003年水库蓄水运用以来的实践表明,水库基本遵循了“蓄清排浑”调度运用原则,并根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等新情况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及其优化调整的利弊,包括提前5年实施175 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动态变化、汛末提前蓄水等对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形成“蓄清排浑”运用的新模式,保持水库长期使用的建议,试图为三峡水库科学高效安全运用提供科技支撑.【期刊名称】《水利学报》【年(卷),期】2019(050)001【总页数】10页(P2-11)【关键词】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水库运用方式;蓄清排浑;优化调度【作者】胡春宏;方春明;许全喜【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51 研究背景泥沙问题涉及水库寿命、库区淹没、泥沙冲淤与航道演变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三峡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在论证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国家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极为重视,动员了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设计等二十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原型观测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国内外水库类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证,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确定三峡工程蓄水位175 m的水库规模和“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等解决泥沙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提供了科技支撑[1-3]。
鉴于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从论证阶段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组织协调国内科研、设计、运行、院校、监测、管理等相关单位,在三峡工程论证、初设、建设、运行各个阶段,实施了系列泥沙问题研究[4-6]。
三峡水库汛末抗旱蓄水方式优化设计

t h e i mp o u n d me n t d u i r n g t h e l f o o d r e c e s s i o n p e io r d o f t h e T h r e e Go r g e s R e s e r v o i r i s p r o p o s e d u n d e r t h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s t a b i l i -
t h e T h r e e G 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f o r d r o u g h t r e l i e f d u i r n g t h e l f o o d r e c e s s i o n p e r i o d i s c a r r i e d o u t . Mo r e o v e r ,a n i mp r o v e d mo d e o f
水方 案 并通过 典型 年蓄 水调度 过 程进行 检验 。研 究成果 可为提 高干旱条 件 下长 江流域 水 资 源控 制 运行
水平提 供科 学的理 论依 据 。 关键 词 :三峡 水库 ;抗 旱调度 ;汛末 蓄水
中 图分 类 号 :T V 6 9 7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5 ) 0 1 一 O l l O . 0 5
Opt i mi z e d d e s i g n o f i m po u ndi n g mo d e o f Thr e e G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f o r dr o ug h t r e l i e f d ur i ng lo f o d r e c e s s i o n pe r i o d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袁杰;李学贵;张慧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技术》
【年(卷),期】2011(042)003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汛期有防洪任务的水库汛限水位的动态控制的可能性,提出能实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用的水库所应具备条件:(1)枢纽和工程防洪效益的安全运用;(2)可靠的水文自动测报和自动化调度系统;(3)健全的水文气象预报体系;(4)实时跟踪预报;(5)完善的防洪调度预案.同时对三峡水库调度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在保证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洪水资源,可更好地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总页数】4页(P82-84,88)
【作者】袁杰;李学贵;张慧
【作者单位】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湖北宜昌,443133;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湖北宜昌,443133;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湖北宜
昌,4431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2(263)
【相关文献】
1.考虑入库洪水不确定性的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研究 [J], 李响;郭生练;刘攀;万民;刘心愿
2.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以海子湾水库为例 [J], 付剑峰
3.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以海子湾水库为例 [J], 付剑峰
4.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研究 [J], 李响;郭生练;赵云发;胡晓勇
5.基于混合智能算法的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J], 徐刚;董晓华;杜发兴;翟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研究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研究李响;郭生练;赵云发;胡晓勇【摘要】应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三峡水库水文气象预报精度和长江上游来沙量,研究三峡水库实施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入库洪水1d、2d、3d预报精度均达到甲级标准;其区间流域未来24h、48 h无雨和小雨预报信息可以用于实时调度;与1961年~1970年系列相比,2003年~2009年系列各站年均来沙量减少44.32%~86.84%.这些为实施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创造了必要条件.%The hydro-meteorological forecast accuracy and the amount of sediment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easured data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of dynamic control of reservoir flood control level fo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3 d inflow prediction accuracies of flood all reach the standard of Grade A, the no or light rainfall forecast for the future 24 h and 48 h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basin can be usedin real-time operation of reservoir, and the average annual sediment flowing into reservoir is reduced by 44.32%-86.84% during 2003-2009 compared with the value in 1961-1970. The results creat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ynamic control of flood control level.【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1(037)008【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可行性;三峡水库【作者】李响;郭生练;赵云发;胡晓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湖北宜昌443133;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湖北宜昌4431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7.11(263)1 三峡水库概况三峡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0万 k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航保证率 (%) 95.60 95.45 95.72 95.74 95.62 95.69 95.81 95.77 95.60 95.67 1954 160.30 158.77 158.80 158.78 158.80 158.81 158.77 15.77 158.77 158.77
典型年设计洪水(1%)调洪最高水位/m 1981 150.50 150.09 150.24 150.16 150.32 150.30 150.09 150.09 150.09 150.09 1982 161.51 160.49 160.62 160.55 160.68 160.66 160.49 160.49 160.49 160.49 1998 154.79 153.62 154.28 153.68 153.62 153.62 153.62 153.62 153.62 153.62
3
水 利 学 报
2004 年 7 月 SHUILI XUEBAO 第7期
水位在旬内保持不变 则由各旬初的水位就知道了整个旬内的水位 但是这样容易在旬末引起水位较大的 变动 尤其在汛限水位降低过程中引起较大的弃水 对发电不利 设在旬内水位也可以保持渐进变化 即 只要知道旬初和旬末的水位就可以知道这个汛内的水位变动过程 对于每一个旬设置一个整数变量ui,定 义
3 模型的求解
由于问题比较复杂 既属于多维决策变量多目标优化问题 又含有整数决策变量(蓄水时机的选定) 因此用一般的方法难于求解 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 的方法 它不依赖于问题的具体领域 对求解问题的种类没有任何限制 为求解复杂系统的优化问题提供 [9] 了一种通用的框架 同时 遗传算法能收敛于全局最优解 由于这些特点 遗传算法在水资源规划中已 [10] 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Oliveira等 在假定单个水库的库容与出库流量是整个水库群总库容函数的前 [11] [12] 提下 得到了水库群的调度规则 马光文等 将其应用于水电站的优化调度中 畅建霞等 通过比较 得 出了遗传算法在水库调度中较一些传统方法最优的结论 本研究也试图以遗传算法来求解该优化模型 应用遗传算法时 一般根据问题的特点 进行各种算子 包括编码策略 选择策略 交叉策略以及变 异策略的设计 本文主要对编码方法进行改进 以适应问题的特点 遗传算法的编码一般分为二进制编码 和浮点编码 其中二进制编码概念清晰 计算精度受编码长度限制 浮点编码则无需转化 计算精度高而 得到普遍应用 但是对于整数规划或者0-1规划 一般还是以二进制编码为主 文献[13]为了获得水库的调度规则 预先确定调度线的形状 然后通过遗传算法得出具体水位值及变 化点的坐标 该方法能防止调度线的较大波动 但需要预先确定其形状(如确定变化点的个数) 这里鉴于 该优化问题的特点 对算法的编码采用混合编码 由于该优化模型涉及的变量较多 如果每天给定一个汛 限水位值 则不仅不利于实际操作 也因为变量过多难于求解 为了实际应用的方便 以旬作为单位 设
max
1 n m ∑∑ N ij (z1 , z 2 L, z m ) n i =1 j =1
(3)
式中 Nij为第i年时段j的发电量(以26台机组计算) n为模拟的年数 m为每年的模拟天数 从汛初至水库 蓄水末期 即m=153 (3)航运效益最大 这里以通航保证率来表示 即
max
式中
1 n m ∑∑ S ij (z1 , z 2 L, z m ) mn i =1 j =1
式中 Ii为水库入库流量 选用宜昌站的实测流量资料 t为计算时段长(取1d) Oi为水库出库流量 是根 据上述的三峡水库调度规则 利用当日的水文预报来进行实时控制 由于预报精度较高 这里采用实测值 来进行模拟优化 (2)满足保证出力的要求 三峡电厂在整个电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即满足 因此必须满足保证出力的要求
提高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综合效益 遗传算法
汛限水位是水库在汛期允许兴利蓄水的上限水位 水库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极值洪水 通常在汛期 到来时将水位下降至固定的(或分期的)汛限水位 事实上 在汛期对水库安全有威胁的来水一般相对集中 这就为其余的时期抬高汛限水位提供了可能 同时 在设计汛限水位的时候一般尚未考虑到洪水预报 而 [2] 目前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洪水调度系统都已普遍应用 并且已达到相当高的稳定性与预报精度 这也为 水库利用短期水文预报 实施动态汛限水位 充分发挥防洪 兴利效益提供了条件 对于动态汛限水位的 [3] 研究 国内外学者做了一些探讨 取得了一些成果 周庆义等 在音河水库的汛期调度中 利用水文气象 变化规律 年最大洪峰流量等进行分析 将汛期划为三段 对每一段分别进行典型洪水设计 从而反推出 [4] [5] 各分段时期的汛限水位 华家鹏等 分析这种分期洪水概率与年极值洪水概率之间的关系 胡振鹏等 在 丹江口水库的防洪运用调度中 将汛期划分成三段 权衡防洪 发电 灌溉三者的关系 通过分解-聚合 模型求出了各分段汛限水位的非劣解集 水库蓄水时机的选定直接影响到水库效益的充分发挥 水库为了能在枯水期充分发挥其兴利效益 必 [6] 须选择一定时机开始蓄水 这样才可能在一定的保证率下蓄水至正常高水位 冯尚友 在对宜昌站退水规 3 律分析的基础上 对正常运行的三峡水库的蓄水策略提出建议 当10月上旬来水流量超过22000m /s的下限 控制流量时 可以推迟蓄水 推迟日期两旬为佳 超过10月中旬末或以后蓄水 将对水库蓄满率冒一定风 险 但是 水库蓄满的概率不仅与蓄水的时机有关 还与水库在蓄水前的水位有关 因此 有必要将动态 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的选定整合为一个系统 利用系统理论来优化求解 本文在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后 利用遗传算法求解 得出了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选定的非劣解集 最后的决策方案可以根据不同的偏 好来选定
方案 原设计A 1 2 3 4 5 6 7 8 注
*
[14]
平均余留防 洪库容/亿m 91.71 96.15 91.08 92.01 93.02 94.00 94.50 95.00 95.54 96.04 A指不考虑预报情形
3
平均年发电 量/(亿kW h) 431.95 431.61 471.66 469.51 466.44 464.13 463.38 462.58 459.01 457.83
N i , j ≥ N min
其中Nmin为电厂的保证出力 取为3600MW
(i=1,2,
,n;j=1,2,3,
,m)
(6)
(3)水库在蓄水末期能够蓄满 即在蓄水末期水位达到正常高水位 (4)满足汛初与汛末的连续性条件 即 z1=Zx, zT = zT +1 = L = Z z 式中 Zx为枯水期消落水位 取140.0m Zz为正常高水位 取156.0m (7) T为开始向正常高水位蓄水的时间
z1u1 z1+ k u 2 L z m − k u m −1 z mT
例如一个染色体的编码和含义如下所示 编码 140.0 0 138.5 146.0 1 156.0
(9)
11100 L 11 14 2 4 3
l位
内渐变
水位
向正常高水位蓄水时间
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 一般采用权重法或约束法 本文采用约束法求解 即从多个目标中选取 一个目标为优化目标 而其余的赋予一个合适的约束 实际中以罚函数法来处理这些约束 对不等式约束 [14] 的优化问题 采用罚函数法一般是可行的 在遗传算法中 关键之一是如何防止算法的早熟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保持群体的多样性 这里通过引入共享函数限制相似个体在群体中的增长 以保持群体的多样性 值得指出的是 由于在 研究中 该优化计算问题没有实时要求 不受时间上的限制 因此算法本身不是研究的重点 表1 优化计算结果
水 利 学 报
2004 年 7 月 文章编号 0559-9350 (2004) 07-0086-06 SHUILI XUEBAO 第7期
三峡水库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选定的优化设计
刘攀 郭生练 王才君 周芬
湖北 武汉 430072)
(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阐述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调度规则 建立了实时调度模型 提出了防洪 发电和航运等指标体系 在此基 础上 建立了用于动态汛限水位和蓄水时机优化的混合规划数学模型 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方案 多目标规划 A
1 1, z i +l = z i + ( z i + k − z i ) ui = k 0 , z = z = L = z i i +1 i+k
(8)
其中k代表该旬的长度 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染色体长度表征较多的优化变量 同时 在染色体末位增加一 位整数变量T 用以表示开始向正常高水位蓄水的时间 最后设计出染色体的编码为
1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汛期调度规则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其采用的是分期蓄水方案 即从2007年开始初期运行 正常蓄水位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2003-07-22 水利部重大科研项目 刘攀(1978-) 男 三峡开发总公司资助项目(CT-02-06-09)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及水资源开发利用 1 湖南湘潭人
[1]
并设计了一种混合编码方式 结果表明
运用遗传算 然后
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求解 利用宜昌站1882 运用模糊决策的方法 关键词 三峡水库 TV697 之间的关系 充分挖掘汛初与汛末的潜力 动态汛限水位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
2001年实测日流量资料进行模拟优化
生成了一系列非劣解
优化设计能权衡防洪与兴利
1 max k ∑ V f ,i i =1 k
即
(1)
式中 k为场次洪水个数(这里仅计威胁下游安全的为洪水 k=60) Vf,i为在第i场次洪水调度中 水库余留 的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 它是对应时段的汛限水位的函数 这里采用其平均值以表征水库的防洪能力 假定在一次长度为l的洪水调度过程中 水库的库容依次为Vj(j=1,2, ,l) Vz为水库正常蓄水位对应的库 容 则 Vf=Vz-max(V1,V2, (2)发电效益最大 以平均年发电量来表征 即 ,Vl)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