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源保护区小学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龙游县社阳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实践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结合学校实际和水源保护区环境的优势,开发“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2、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家园,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环保教育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也为地球环境带来了厄运:空气污染、土地沙化、酸雨和沙尘暴的肆虐,珍稀动物的灭绝、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阳乡,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省级生态乡”、“省特色旅游乡”建设过程中而出现的系列生态问题,及社阳水库作为“龙游县饮用水保护区”水资源保护问题不容迟缓。

3、社阳乡地处浙西龙游县东南山区,区域面积辖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9亩,山林面积125575亩,其中省重点生态公益林60326亩,森林覆盖率为87.6%, 1996年被龙游县政府确定为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有大源山表、朝北连和铁索尖三个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小区,自然小区保护面积9574亩。社阳乡历来民俗风情浓厚,民间艺术丰富。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青塘坞村的走马灯、板龙、双龙、貔貅;大公村有十番、台角、花灯会;塘泗村的车灯、龙灯;红光村的板龙和二条脱节龙,源头村的龙灯和十响班,溪东的双龙。

社阳乡是“全国环境优美乡(08.04)”,省级“生态乡(07.06)”、“民间文化艺术之乡(07.11)”、“特色旅游乡(08.11)”,市级“生态示范乡(02.12)”、“最具生态环境乡镇(08.12)”,社阳水库是龙游县城区饮用水之源,是水源保护区。我校位于社阳水库上游,创办于一九一一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几年来,我们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见证了家乡的快速发展之路,同时也为本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深感担忧。“如何增强绿色生态意识、使学生自觉环保”,是所有我们社阳值得思考、研究、探讨和的

问题。我校于2000年以来确立了“绿色家园、绿色生活、健康文明、美化净化”的校本文化奋斗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生态绿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获得被“县绿色学校”称号,2006年获得“市绿色学校”称号,2010年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在进行“绿色生态”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为了求创新,求发展,使学生由绿色生态意识的提高落实到具体的保护生态环境行动中,为了增加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特色,特拟定《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为我们水源保护区绿色生态尽微薄之力,以期带动全校学生生态环保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涵义

“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所蕴含的生态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而编制出来的对学生实施绿色生态教育的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学校“不少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科内容巨大变革的今天,开发和研究“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的。

2、环境教育理论。“环境教育”概念正式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日趋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就其内涵而言,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就其处延而言,包括环境意识和观点的培养。研究环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传授生态平衡、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等多项内容。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好多国家把环境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1983年,我国也已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编制并批准了《中国21世纪日程》,在日程中环境教育被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绿化明天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并养成

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假设(总目标)

通过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习惯,形成参与环保的责任感和积极态度,树立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信念。

②通过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态环保技能。

③通过课题的实施,进一步开发水源保护区农村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的校本课程系列资源。

④通过课题的实施,以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土特产制作的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勤劳、质朴,热爱家乡的品格意志。

⑤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途径,努力把我校建成绿色生态型学校。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绿色生态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发

展。

2、实践性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应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3、学科渗透原则:绿色生态教育本无学科之分,研究的时候以部分学科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再逐步辐射到所有学科。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