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4
组织行为学(4章)
或
或 或
或 或
或
I 内倾偏爱 偏爱自制和个人设计事物 N 直觉偏爱 把重点放在可能性、想象力创 造性上,并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F 感情偏爱 把重点放在人类价值、建立个人 友谊、主要依靠信念为基础的决 策和不喜欢上 P 知觉偏爱 把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获取尽可 能多的资料上
E外倾------------建立关系----------------内倾I S感觉-------------产生信息---------------直觉n T思维-------------做决策-----------------感情F J判断的-----------选择优先性------------ 知觉的P • • • • • • • • • • • • • • • 美国教授根据对参加商学院短期课程的849名经理的研究,作如下的分类 ----------------------------------------------------------------------------------------------------外向型 总百分比 内向型 ESTJ 20.7 44.5 23.8 ISTJ ESFJ 5.9 12.4 6.5 ISFJ ENTJ 8.8 15.3 6.5 INTJ ENFJ 1.6 4.0 2.4 INFJ ESTP 3.9 8.2 4.4 ISTP ESFP 1.2 2.4 1.2 ISFP ENTP 4.2 7.1 2.9 INTP ENFP 2.9 6.0 3.1 INFP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在中高级经理中,“STJ”型人占了最大部分。“SEP”型的 人--最爱好社交的人—比例低。 在这份样本中,这些类型的百分比如下: 总数 ST SF NF 经理 849 52.8% 14.8% 10%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导论1.1复习笔记研究组织行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1)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
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由人构成,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
为了完成目标,组织中的活动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
分工和协作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组织的成员也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即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2)组织和环境①组织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构成组织环境,包括: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科技、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
②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a.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
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b.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换实现。
c.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才能获得发展。
组织行为学4-管理情绪
国际心理学会议的枪声
在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村夫,后 面追着一个黑人,手中挥舞着手枪。两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突然“砰”的一 声枪响,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不过20秒。在参会者的惊 慌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有参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 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做的一项关于“注意”的实验。结果,在上 交的40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
(8)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人至 多只能在某些方面帮助你,但不能代替你生 活。安全感的获得还是得依靠自己
(9)过去已成历史,并不能决定现在和将 来,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
(10)对于他人的问题,我们可以表示关 心和同情,有能力时伸出援手,但如果帮不 上忙也不必过多自责
2.焦虑 3.退化
4.冷漠
5.幻想
目录
一个人在单位受到上司责斥,回 家后冲着妻子大喊大叫,妻子转向儿子大 喊大叫,儿子气得只能去踢狗,狗则愤怒 地追猫。这是适应挫折的哪种方式?
目录
三、适应挫折的方式 1. 升华
目录
(二)积极的适应方式
2. 补偿
三、适应挫折的方式
(三)折中的适应方式
1.推诿
2.自我安慰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 有,而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目录
一、情绪与情感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既具有 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 括化的结果。
目录
二、情绪的分类
A
快乐
C
恐惧
目录
(一)情绪的基本分类
B
愤怒
D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
② 消极作用
扼杀个体的创造力; 限制个体观察事物的视野,堵塞了一些言路; 迫于压力的行为不会有高的积极性.
14
复习: 第二节 群体的动态特性
一、群体中的角色 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指成员对自己与群体的关系的体验与认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群体的细胞,群体是组织的基 本组成单位.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
群体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① 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② 成员在心理上相互认同;——成员有角色意识.
③ 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群体存在和能够延 续的基本条件.
④成员间有工作、信息、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依 存
27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
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微妙的意见分歧
公开、暴力的活动
冲突的水平
冲突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① 冲突是分歧的表面化;
② 冲突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③冲突包括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矛盾、人与人 之间的争论,以至阶级、政党、国家、民族或集
28
团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等等.
协调,步调一致——防止力量的耗散 .
〔3〕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个体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满 足的途径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的许多需 要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满足.
4
① 认同感——实现群体认同,包括角色的认同和群体规范、群 体目标以及群体行为方式的认同.
两种群体认同
自觉性的——人际关系密切,凝聚力强。 被动性的——避免被冷遇和抛弃。
组织行为学第4章人格与价值观
请牢记:
4-36
人格 个体对他人的反应和互动时所采取的各种 各样方式的总和 容易被测评
大五人格模型 与许多组织行为标准相关 在预测行为方面非常有用
价值观 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别
观点讨论
3-37
人格特质是行为的有力预测指标吗?
案例分析
3-38
钻石人格 12版 P119 。
1、什么因素带来了罗德里格斯的成功?仅仅因为“正 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还是因为他的性格特点? 2、你觉得他的大五人格维度(外倾性、随和性、责任 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的得分如何?哪一项 得分最高?哪一项会比较低?为什么? 3、你认为他的核心自我评价的分数是高还是低?你是 基于什么做出这一判断的? 4、哪些信息能够表明罗德里格斯具有主动型人格?
决断型喜欢控制,偏爱充满秩序的结构化世界;知觉型灵活,顺其 自然
1.4 人格特征测评: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4-9
这些分类总共能够描述16种人格类型 优点:
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 提供职业指南 缺点: 分类方式非此即彼,缺乏过渡 与工作业绩无关,不适合作为选拔员工的工具 缺乏有力的支持证据
4-24
人格与工作的适应性 :霍兰德六角形
工作满意度和人员流动率取决于员工人格与职业的匹配程度
相近的工作领域是相似的 现实型(R)
研究型(I)
相反的领域则是不同的
职业偏好调查问卷
传统型(C)
艺术型(A)
企业型(E)
社会型(S)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相应的职业范例
4-25
类型
人格特点
职业范例
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害羞、真诚、持久、稳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装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团队内的集体主义 绩效导向 人道主义导向
组织行为学第4章-价值观与态度
2018/11/9
9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罗克奇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 成就感 和平的世界 平等 自由 内在和谐 工具价值观 雄心勃勃 能干 欢乐 勇敢 助人为乐 富于想象
2018/11/9
10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格雷夫斯:价值观的七个等级
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价值观位于2-7层,而管理者的价值 观主要落在4、5两层。
2018/11/9
3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
外部因素: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的 影响 内部因素:员工的认知、员工的需要、员工的个性心理特 征
2018/11/9
32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
宣传法:权威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 员工参与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组织规范法:形成决定,进行约束
2018/11/9
30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案例分析
(1)这是一个典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事例。 (2)学生相信老师的预言,对自己充满信心,向着教师 的预言的“未来”努力。 (3)学生努力的结果必然是取得好的成绩,好成绩反过 来又证实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对教师的预言更坚信, 更加努力。
17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垂直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但群 体成员各不相同,大家相互依赖又各不相同。 水平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所有 成员彼此相似,平等是至关重要的。 垂直个人主义是指自我是自主的,但每个人是不同的,不 平等被接受和认可。 水平个人主义是指自我是自主的,但个体与他人的地位或 多或少的是平等的,自我独立并与他人的自我相同。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第4章-价值观与态度
▪ 菲斯汀格认为,失调的任何形式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 将会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和不舒服,因此,个体将寻求最 小失调的稳定状态。
▪ 你知道偷漏所得税是错误的,但是也许每年你都少交一点, 并且希望不被审查出来。或者,你告诉你的孩子饭后要刷 牙,尽管你自己可能都做不到。
▪ 减少失调的愿望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造成失调的原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价值观问卷
曾国军
▪ P101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态度及其改变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什么是态度
曾国军
▪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 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有指向性,必须有态度主体和态度 客体。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案例问题和提示
▪ 问题:
▪
1.衫本辰夫的管理方法表现了那些组织发展的基本价
值观?
▪
提示:尊重人,信任和支持,创新
▪
2.这些价值观对组织发展有什么帮助?
▪
提示: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自我实现,
有利于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2020/6/16
曾国军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格雷夫斯:价值观的七个等级
▪ 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价值观位于2-7层,而管理者的价值 观主要落在4、5两层。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组织行为学 形考四
组织行为学形考四参考答案题目1答案:(1)答:唐文只因为把组织结构图改成2的样子,主要是他对公司的管理和管理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
首先,唐文曾劝父亲变动组织结构,他认为父亲的管理方法不科学,组织结构混乱没有条理,通过更新组织结构图能够明确公司各部门的权责,使管理更有条理。
原来的组织结构图层次不清、部门不清、管理职责不清。
例如司机、时师同属丁后勤类工作却形成了两个部门,分别管理,不但增加管理还不利于组织、协调。
另外原理的组织结构把一个大队并列到部门的层次中去,造成组织结构层次不清,必造成管理混乱。
目前由他的父亲一个人操控,还勉强可以运行,一位组织做大,管理精力必然公带来管理问题(2)答: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以下问题1.来自自己家庭的阻力以及来白公司员工观念上的阻力;由丁家庭成员担任变职,现在被调动的人会反对实施:2.由丁组织结构变更,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的阻力:结构变更必然存在现有制度落后,职责不清情况,在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推进:(3)来自工作习惯的阻力:以往的习惯被打破,造成大面积员抵触:如人们的指责或批评等?由于变革伤害到一些员工的利益以及裙带关系,造成员工无法安心工作唐文应该分以下步骤予以实施:1.做好家庭成员工作,从大局出发带头相应变革,同事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发动组织内的骨十成员,群策群力,发动员工共同参与组织结构改革;3.实施奖励,聘请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工作,同时号召人们促进与支持改革;4.实施处罚,奖励先进、教育后进,让大家看到远景、看到希望,看到变革带米的好处。
------------------------------------------------------------------------------------------------题目2答案:福耀集团,全称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含其前身),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总公司位于福建福清。
福耀集团于1987年在中国福州注册成立,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安全玻璃和工业技术玻璃的中外合资企业。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社会知觉》习题及答案第四章《社会知觉》1.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被称之为()。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投射效应E.刻板印象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能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再次发生的知觉,称之()。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期望效应E.首因效应3.一般人自己失败时或碰到不愉快时,容易从外部找原因;一个人成功时,容易将功劳归于自己,这是()。
A.偏见性归因偏差B.行为者-观察者归因偏差C.自利性归因偏差D.基本归因错误E.整体性归因偏差4.某人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方面,如调解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等显得特别内行,喜欢从事涉及社会技能和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那么他的认知方式可能是()。
A.场独立型B.场依赖型C.抽象型D.具体型E.沉思型5.面对挫折和失败,内控者最可能的反应是()。
A.抱怨他人B.责怪命运C.加强努力D.观望等待E.祈求神明6.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一个人对同样刺激表现出同样行为的频率被凯利称为()。
A.一致性信息B.一贯性信息C.独特性信息D.差异性信息E.普遍性信息7.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一致性、独特性低而一贯性高时,人们会做()。
A.外部归因B.内部归因C.灵活归因D.固定归因E.偏差归因8.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一致性、独特性、一贯性都很高时,人们会做()。
A.内部归因B.外部归因C.灵活归因D.偏差归因E.普遍归因9.在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其内在的人格因素,低估情境因素的倾向被称之为()。
A.行动-观察者归因偏差B.基本归因偏差C.自利性归因偏差D.偏见性归因偏差E.整体性归因偏差10.人们看望重症病人,常以宽慰的表情和言语掩饰其真实的感受,这表明社会认知具有()的特性。
A.整体性B.选择性C.自我控制性D.恒常性E.反映的显著性参考答案:1.A 2.E 3.C 4.B 5.C 6.B 7.B 8.B 9.A 10.C。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
ERG理论还表明了: 1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
需要起作用;2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
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求会变得更加强
烈
另外;ERG理论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
的思想 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次需要未能得
到满足时;他可能会停留在这一需要层次上直到获得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 己以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使等式两边趋于 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 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使 等式两边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 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生存需要与我们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 理和安全需要
第二类需要是需要;即指我们对于保持重要的关系的要求 这种 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 们与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 的
最后;奥尔德弗把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 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 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成为
主导需要 个体顺着需要层次的阶梯前进
马斯洛把5种需要分为高层次的和低层次的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lowerorder
needs; 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
要higherorder needs
区分这两个层次需要的前提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 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 足例如;通过报酬 工会合同 任职期得到满足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
• 1)制订决策时是否优先考虑到对客户与员工的长期益处?
• 2)组织内的沟通渠道是否会让员工知道组织的真正目标以及做某 种决定的动机?
• 3)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员工,使之心悦诚服长期跟 随?
• 2.组织文化诊断 • (1)民族文化环境分析 • (2)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 (3)组织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二、 组织理论 三、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范式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在汉语中,“组织”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用丝麻制成各种布 帛。“组”字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其中有这样的的诗句:“素 丝组之,良马五之”.这里的“组”就是把丝带编结起来的意思。 “织”是制作布帛的总称。《庄子.盗跖》中讲:“耕而食,织而衣 ”。《礼记.内则》把“组”与“织”两字连起来使用,有“织纴 组紃 ”一句。古人把“组织”一词用于将一些元素构成另一个东 西之意。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就变成现在的用法。
• 3.组织文化的定位和强化 • (1)组织文化的定位
• 1)明确指导思想。 • 2)确立价值观念。
• 3)形成独特风格。
• (2)组织文化的强化
• 1)领导表率。 • 2)榜样示范。 • 3)故事熏陶。 • 4)仪式强化。 • 5)网络影响。
• (5)成效原则
• 1)组织给出的最重奖赏是按成效还是按资历来决定的? • 2)是否依据组织内不同机构的优异程度而分别设立不同的奖金制度的? • 3)是否根据个人的成绩来决定晋升?
• (6)实证原则
• 1)每个管理者与员工所组成的团队,是否知道本身负责的资料?是否能看到这 些资料?以及是否如期把资料绘成图表?
进行的活动。
2.现代组织概念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四)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四)第四章群体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B 4.B 5.D 6.A 7.C1.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2.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3.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4.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
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5.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置方式是()。
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7.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二、多项选择题1.人们在群体中可以取得的需要和知足有(ABCD )。
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尊重和认同得要D.完成任务的需要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2.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ACD )。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3.异质结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BDE )。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看成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4.群体典型的角色有(ACE )。
A.自我为中心者B.寻求认可者C.任务角色D.折衷者E.保护角色5.自我为中心角色包括(ABCD )。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员工态度
第四章 员工态度第一节 态度 attitude一、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成分 affec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 behavioral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例:“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我很钦佩我的老板”—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
2.态度与行为(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
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
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
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行为意向模型 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
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
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
二、态度理论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P:认知主体 O:另一认知主体X:P和O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图中“+”表示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组织行为学第4章压力与挫折管理
教学提示
本章将首先介绍个体在组织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的压力 的种类、形成压力的原因,以及由于压力的产生造成 的对身体、心理以及工作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压力的 管理,使压力转化为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介绍 人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遭遇挫折对人的生理和心理 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挫折理论的研究,把握人的行 为的规律,改变人的行为,使其朝着积极意义的方向 转化。
皮尔逊要求各级主管给予下属更多的绩效反馈并表现出对下属利 益与成长的真正关心。公司今后将告知每位员工有关晋升的具体 标准与途径,管理人员的晋升与工资也将部分取决于他们指导、 培训下属的情况。此外,公司要求各级主管认真评估员工的绩 效,即使反馈给员工,并详细解释奖金分配的依据。
问题: ⑴百事可乐公司的员工工作压力来源有哪些? ⑵你认为皮尔逊总裁减轻员工的压力措施是否可行?为什么? ⑶试讨论理想的处理方式。
清前景,增强信心,也要认识到不利条件可能导致的 隐患,设置处理的预备方案。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切实可靠,又留有余 地,并且及时检查执行和完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计划。 第三,排除可能产生挫折的各种原因。 2)及时了解并排除挫折产生的根源 3)改变挫折情境 一是调离原来的岗位或居住地点;二是改变环境的心理 气氛。 4)对员工进行挫折心理矫正 第一,采取宽容的态度。第二,精神发泄法。第三,认 知改组。第四,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压力结果
4.1.1 压力概述
1、压力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付的重要情
境的情绪与生理的反应。 第一,压力首先是个体感知到的、体验到的情
绪的反应(如焦虑、忧愁)和生理反应 (如血压升高、呼吸加快); 第二,压力是个体对某一不能较好地应对情境 的反应。如果个体能从容应对,则某一情 境不会使人产生压力; 第三压力是个体对某一重要情境的反应。所谓 重要是指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给个体带 来危害或使目标不能实现。
组织行为学4情绪与心境
1、情绪和心境
01
情绪
02
心境
情感 人们所体验到的广泛的感情,可以以 情绪或心境的形式得到体验
情绪与心境
基本的情绪 六种:愤怒、害怕、悲伤、快乐、厌恶、惊奇 基本的心境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1、情绪和心境
情绪与心境
1、情绪和心境
心境的结构
情绪与心境
2、情绪与心境的来源
第4章 情绪与心境
单击添加副标题
时间令人冷静、让人清醒; 时光流转,没有那种心情能够永恒不变 ——马克·吐温
学习目标
区分情绪和心境并列出基本的情绪和心境 识别情绪与心境的来源 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影响 情感事件理论 情绪智力 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情绪与心境
1、情绪和心境
情感(effect):是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包含了情绪和心境两个成分 情绪(emotions):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他直接指向某个人或某个物 心境(moods):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人格 每周和每日的时间 天气 压力社交活动 源自眠 锻炼 年龄 性别情绪与心境
2、情绪与心境的来源
情绪与心境
2、情绪与心境的来源
情绪与心境
3、情绪劳动对员工的影响
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指员工在工作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情绪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指员工需要表现出来的情绪与他的真实情绪不一致 情绪感受(felt emotions):指个体的实际情绪 情绪表达(displayed emotions):指那些组织要求员工表现的并被视为符合特定工作的情绪
情绪与心境
6、情绪和心境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组织行为一、选择题1、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A )。
A.分化-整合组织结构B.项目组织设计C.距阵式组织设计D.自由型组织结构2、工作要求与控制能力的关系形成四种格局,其中压力最大的一种是(A )。
A.高要求低控制B.高要求高控制C.低要求低控制D.低要求高控制3、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ABCDE )。
A.价值观念B.组织信念C.组织目标D.规章制度 E.职业道德4、“熵”能测量环境的什么特性?(B )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性5、下面哪些是组织环境的特性?(ABCD )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性E.局域性6、组织变革大致涉及(ABCD )A.组织的人员B.组织的任务及技术C.组织的结构D.组织的环境E.组织的成员7、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ABCDE )A.观念B.习惯C.经济D.地位E.社会8、组织发展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念包括(AB )。
A.权利均等B.正视问题C.决策果断D.质询精神E.勇于进取9、组织发展的干预措施(ABCD )。
A.敏感性训练B.调查反馈C.过程咨询D.团队建设E.工作设计二、名词解释1.组织: 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组织设计: 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
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
3.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与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4.工作压力: 是指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5.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6.组织环境: 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
三、简答题1.简述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韦伯的主要观点。
答: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科学和理性作为管理的根本准则,认为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方法和组织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韦伯的主要观点是层级官僚制。
19lO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名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官僚模型”,即理想行政性机构理论。
韦伯认为,官僚结构的形式是现代世界中一直发展着的大规模的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
“官僚模型”就是能够“既合法又合理”地行驶职权的组织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建立权威与职权等级制度。
(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
(3)规章制度明确。
(4)有处理工作情况的程序系统。
(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6)以技术能力作为挑选和提升组织成员的根据和标准,并主张行政性组织中的组织成员应具有终身制职业的忠诚2.简述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20世纪30一60年代之间,当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等人的理性人观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非议时,梅约及其合作者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发现,只有把人看成是“社会人”,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机器时,才能创造出高效率。
梅约等人提出了行为组织理论。
行为组织理论最积极的作用,就在于强调组织中人的因素,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益。
但由于它过分强调人际关系和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
因而降低了专业化的优越性,使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3.什么是权变理论和组织生命周期论?答:权变理论认为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题,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有最大成功可能的方案。
因而使其有别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系统理论。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组织生命周期思想,是由美国颇具规模的212业心理咨询公司提出的,认为企业组织同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有它的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
在组织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要求,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渡过危机,向更高级的管理阶段过渡,以夺取更大的成功。
4.为什么要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的设计组织结构,对提高组织活动绩效有重大作用,能使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而不合理的组织设计则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祸根,常常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以下弊端:模式陈旧,结构单一;叠床架屋,层次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各执已见,协调困难;功能不全,指挥不力;缺乏弹性,应变力差;党政不分政企合一,多头领导;领导兼职,扰乱层次;权力集中,官僚主义等。
5.实行部门化的原则是什么?答:部门化的原则有产出(目标或结果)和内部作业(方法或活动)两大类。
其中产出类包括产品型部门化、顾客型部门化、地区型部门化等;内部作业类包括职能型部门化、生产过程型部门化等。
在大型组织内可以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的分工方法,称为混合型部门化。
6.怎样制定管理跨度?答:管理跨度也称管理幅度,是一个上级管理者直接有效地管理下级的人数。
其内在含义就是下级人员的活动需要上级的协调。
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领导者的精力、能力和时间等都是有限的,很难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对管理跨度要有所限制。
7.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步骤是什么?答:组织设计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经营目的而实际探索应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即一种由管理机制决定的,用以帮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关信息沟通、权力、责任、利益和正规体制。
组织设计的原则是:(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6)明确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组织设计的步骤是:(1)以人为本,确定各级机构的目标;(2)进行管理业务流程的总体设计;(3)设置管理岗位;(4)配置岗位内容;(5)设置管理机构,确定管理机构的形式,划分管理岗位,绘制组织图,编制说明书。
8.专业化工作设计法的理论假设是什么?答:工作专业化是一种传统的工作设计理论与方法。
它是由美国管理之父泰罗和他的同事率先提出的,且至今仍在被各类组织时常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他们通过对员工劳动的动作和时间的研究,把工作分解为许多很小的单一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操作内容与程序,并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激励,使工作保持高效率。
此泰罗曾认为在现代科学管理中也许最突出的要素是工作任务这个概念。
9.组织文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管理行为、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
前四项为显性内容,后四项为隐性内容。
10.如何认清组织目前所处的环境?第一,必须认识到一个组织所面临的并与它有相互关系的环境不只是一个单一的环境,而是具有多个次级的外部环境。
第二,这些次级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需要用不同方法来对企业进行组织和管理以适应某个具体的次级环境的特点。
第三,一个组织通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各个次级环境的需要远远超过它所能提供的资源。
四、论述题1.试述现代化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组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使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产生了以系统权变方法为主的现代组织理论。
这一理论自巴纳德创立之后,经西蒙、劳伦斯、马奇等人的发展,在组织理论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主张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战略目标,但他们并非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模式,而是根据该组织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西斯克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构成,且整个现代组织理论以系统权变方法为主,西蒙、劳伦斯、马奇等人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主张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战略目标,但他们并非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惟一模式,而是根据该组织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西斯克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构成,且整个系统的能力依赖于每一个子系统的能力;同样,大系统的职能或能力的作用变化,要求子系统作出相应的变化。
整个系统的输入可能来源于系统的外部或者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它的输出可能输向系统的外部或反馈给任何一个子系统。
2.新技术对工作设计有何影响?答:新技术主要指运用微电子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微处理部件可以以的速度、可靠的存储,来回处理信息,并可以用这些信息操纵控制相关联的机器设备等。
由于这些技术的可靠性高、能力强、成本低,所以这些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如文字处理机等。
另一类主要是应用微处理技术以控制外部机器设备,而由外部机器设备生产产品。
计算与控制部分较小,主要的部件是机器和设备。
这类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并对工作设计产生下列影响:(1)事实表明,新技术对工作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新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循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制造高、精、尖产品过程中引进新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并可制造出许多熟练工人不能制造的产品。
另一方面是把需要人们付出极大体力和在危险环境中生活的劳动方式由机械人替代,这样就解放了工作的劳动力,使他们更有效地工作。
(2)同一种新技术对不同的工作设计和工作的态度所起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是由生产技术的特征决定的。
(3)生产批量的大小也要影响工作设计的方法,有些工作设计还受文化的。
(4)采用新技术对提高组织管理绩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一定会进一步导致工作简单化,新技术也可以起到工作丰富化的作用。
(5)新技术一般是由技术专家发明了,组织只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新技术。
但新技术对于工作内容有多大的影响很难用经验的、或纯技术、纯经济的观念加以论证。
近年发现,如果在研制新技术时就考虑到了工作设计的原则,新技术就可能以“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形式出现。
即在研制和使用新技术时应当考虑到人的需要和心理适应问题。
(6)从工作设计角度看,一项成功的新技术要想取得积极效果的话,就要考虑到操作人员的能力水平,要想使用新技术就要让操作人员掌握足够的知识。
使操作人员对新技术工作原则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3.怎样实施做丰富化方法?答:工作丰富化方法是在双加在双因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工作扩大化的发展,是一种纵向的工作扩展。
实施工作丰富化方法,首先,由一位负责的高层领导主持设计和控制,由几个部门的领导执行;第二,选择一些工作任务,分析这些工作任务的激励因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工作任务结合成一个工作整体,而不只是多分配一些不同种类的工作任务;第三,除去因袭想法,接受工作程序是可以改变的,工作任务是可以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第四,邀请职工讨论重组工作任务,强调完成工作任务的激励因素,侧重分析工作内容;第五,职工参与设计与试验丰富化的工作,职工的成就感和态度要在实验前后加以测量;第六,允许生产可能有所下降;第七,允许对实验存在不同的意见,以实验结果表明工作丰富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