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题目名称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学生姓名王跃

专业艺术设计

学号121131216

学院文学院

指导老师高婷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文摘要

从佛教的传入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出发,通过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阶段来探讨中国佛教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

关键词:佛教文化思想建筑发展特点

2500多年前,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从此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于公元前2年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形成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之小乘佛教。

一.佛教的文化思想

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宗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绚烂一笔。中国宗教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奔流融汇的结果,不但令原本富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再增内涵,也使得佛教教义在中国人勤劳务实的民风助长下,得到更实质的开展。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对历代佛寺建筑的研究中一窥端倪。例如:中国的佛寺由早期摹仿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回廊寺宇建筑,到佛教极盛时期的中国宫室形制,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受中国札制制度影响,它的总体布局不仅显示了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质、样式等来考察当时建筑结构及装饰美学的发展情形。并且,从壁画绘制、塔殿楼阁、弘法讲堂、石质经幢的相继盛行,则能看出每个时代、地域对佛教的需求各有不同,换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应时代、地域的需求,来发展其“普度众生”的效果。无论是一草一木,或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梁思成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一文中说道: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佛教所追求的是觉悟,由大彻大悟而脱离轮回之苦,最终进入涅槃世界。“四圣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都是佛教倡导的理念。

二、佛教建筑历史发展阶段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地来决定。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高,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唐宋以来,禅宗发展很快,禅宗主张“清净无为”,所以禅宗寺院一般都很朴实。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曲而上。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融合器、昌盛期、衰落期。

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方文明,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秦汉时期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此时的佛教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其他艺术遗产,如佛塔、石窟、雕刻、壁画等,而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建于洛阳的白马寺。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造的第一座佛家寺院。我国佛教宗派繁多,寺庙林立,但都公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当时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而设计,直至汉末在徐州兴造的浮屠寺,亦复如此—

——只是此寺塔的阁楼式结构与四周的回廊殿阁已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了。这种情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极大转变。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当时皇帝以为天竺高僧驮经的白马命名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建筑——白马寺。白马寺寺院的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带着明显的印度及西域式样。白马寺的平面布局就说明了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佛教建筑。都沿袭了古雅利安人的曼陀罗宇宙。这种佛教思想用于建筑的基本形制就是以佛殿为中心,周边布置走道及房间,通常是以圆或者方为基本图形重复出现,数字4和8被重复运用于几何构图规则中。中心的佛殿或者佛塔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这种思想在早期的藏传佛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把宇宙的中心以及4大洲和8小洲作了分开的平面布置。这种佛教形制体现了佛教密宗的坛城、曼陀罗等思想。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既是以塔为中心的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仍然采用的是印度样式。但是浮屠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塔的木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中国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当时是一个政局动荡、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文化思想的活跃与交汇导致建筑艺术的发展。佛教、道教的风行促进了各类佛、道建筑风格式样的涌现,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开始兴建。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在继承秦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和西域的艺术元素,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内容,也带来了印度、中亚一代的雕刻艺术,对我国的建筑装饰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使我国的木构架建筑的风格特点更加鲜明,更加成熟,为此后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因此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是哲学思想的主流,佛教与玄学合流,在玄学的认同下很快得到张扬并流播天下。寺庙、宫殿、石窟的建筑与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与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