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艺术鉴赏
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艺术鉴赏音乐作品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艺术鉴赏是一项需要透彻理解和仔细聆听的过程,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不仅需要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启迪,还需要从中寻找艺术品质和美感创造的痕迹。
第一部分:音乐作品的欣赏欣赏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耐心,不断聆听与品味,才能理解音乐传达的深意和情感。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节奏与旋律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以其律动与旋律的组合创造出音乐的韵律和氛围。
我们可以关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验其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的情感。
在听古典音乐时,可以注意乐器的组合和强弱、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线条,这有助于对乐曲的欣赏和理解。
2.乐器与演奏技巧音乐中的乐器也决定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对于演奏乐曲的乐手来说,演绎方式和技巧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关注乐手的演奏技巧,以及乐器的音色和声音的穿透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享受音乐创造的魅力和演奏魅力。
3.歌词与情感歌曲的歌词也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歌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也是音乐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欣赏歌曲的时候,可以特别关注歌词所表达的情感,试着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情感和感觉中去体验。
第二部分: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过程,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在面对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艺术鉴赏。
1.声音质感与音乐结构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关注声音的质感和音乐的结构,从根本上挖掘音乐的音乐美学和表现形式。
古典音乐中,交响乐的结构和曲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需要耐心地分析和品味。
在流行音乐中,协奏曲和歌曲的结构也是其美学特点的一个关键因素。
2.音乐表现力与情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可以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和创造出艺术美感。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一、直观层次的审美鉴赏审美鉴赏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而在审美鉴赏中,直观层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观层次的审美鉴赏是指通过对作品外观、形式、色彩等直接感知,产生审美情感和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对于作品的美感主要是基于感知和感觉的直接反应。
在直观层次的审美鉴赏中,我们会首先被作品的外观所吸引,例如一幅画的色彩搭配、线条的流畅与否等等。
这些视觉感知会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使我们产生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觉。
同时,我们也会通过作品的形式特点来进行判断和评价。
例如,一个雕塑作品的造型是否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一个音乐作品的旋律是否动人等等。
二、文化层次的审美鉴赏文化层次的审美鉴赏是指在直观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提升审美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会更加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文化层次的审美鉴赏中,我们会关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例如,一幅古代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场景背景等,都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关。
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同时,我们还会从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例如,一首古典音乐作品的曲调和结构,一个雕塑作品的细节处理和材质选择等等。
三、思想层次的审美鉴赏思想层次的审美鉴赏是指在文化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艺术观念、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和思想交流,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启迪。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会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
在思想层次的审美鉴赏中,我们会思考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一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一个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哲理等等。
通过对这些思想内容的思考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会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视野。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作者:刘日晖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多艺术进行再创造,用人们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
在这复杂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
因此,艺术鉴赏并非被动的接受,也不是“画的真好”、“唱的真好”等简单的欣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一)主观条件1.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很明显,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也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
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完全不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就会导致对作品的认识不明确。
3.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
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既不能心心相印。
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这才了然起来。
”(二)客观条件1.艺术品有审美价值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1 审美直觉 + 审美体验 + 审美升华2 审美直觉:A 整个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始,是指⼈们在审美活动或者艺术鉴赏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者艺术形象具有⼀种不假思索⽽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
B 直觉 + 知觉 + 概念直觉只注意外在形象⽽不注意意义知觉注意事物形象的同时也关注其意义概念超越形象以⼀种抽象思维的⽅式去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但是它们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忽视他们之间的联系C 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 & 直接性直观性就是欣赏需要我们亲⾃去感受,如⾳乐,美术,舞蹈直接性就是⼀种在欣赏之中不假思索的直接把握或者领悟,这种领悟通常是⼀瞬间完成的,⽆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D 审美直觉之中有⼀种特殊的现象——通感通感就是各种艺术之间有⼀种互通的美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通感就是⼀种连觉感受,看到红⾊,黄⾊,会想到暖,看到⿊⾊,紫⾊,会想到冷。
通感是创作和鉴赏过程中都存在的现象,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
通感也是由于艺术本质相同,都是表现美的事物这⼀点⽽产⽣的,也都由于艺术⾃⾝特点⽽导致的通感,还有就是艺术家由于社会,⽣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也对其对于不同艺术之间的通感的产⽣有帮助。
E 直觉并不是⼀瞬间就可以产⽣的,也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活经验的积累,才能在⼀瞬间做出直觉性的判断。
F 直觉是⼀种初感,虽然敏锐,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初感上,应该进⼀步通过理性的思考,通过更深⼀步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把握到作品的美感之所在,因为初感是敏锐的,但不⼀定就是对的。
G 直觉调动的因素有 注意 和 感知3 审美体验A 审美活动过程的中⼼环节,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的⾼潮阶段B 审美体验,是⼀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阶段。
直觉是被动的,是艺术作品作⽤于鉴赏主体,⽽审美体验则是主体反作⽤于作品,通过想象,联想,情感等因素共同作⽤,来达到审美体验的阶段C 审美体验更注重对于内容的把握,和形象的丰富和体会,⽽不像直觉那样只是初级层次的只对艺术形象进⾏感受,⽽且还是初感,审美体验就更进⼀步,带有感性加理性的思维,更加的能把我艺术的美之所在。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
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
“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
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
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
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
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
艺术鉴赏的三个阶段
艺术鉴赏的三个阶段答题: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艺术欣赏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并且最主要的接受方式,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欣赏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是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二是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联想和想象,三是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情感,艺术欣赏的这三个特点贯穿了艺术欣赏的全过程。
一、艺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因此艺术欣赏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与统一。
如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明暗;戏剧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等。
在欣赏者用感性的方式欣赏艺术并且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对欣赏者的感性需求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的审美感受和享受也不尽相同,如在美术中最主要的感性方式的视觉;音乐中主要是听觉。
另一方面,艺术虽然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现给欣赏者但不仅限于感性,而是在感性之中包含着真理、道德社会理想等丰富的理性,艺术家用“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用感性形式和形象来显示真理。
孔子向师襄来学琴,师襄让孔子弹奏《文王操》,过了些时日师襄感觉孔子的琴技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学习下一首了,但孔子仍感觉自己学艺不精没有掌握乐曲的意境仍然继续练习,最终获得了其内涵,孔子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通过获得了理性的认识。
三、在艺术欣赏中始终包含着情感,情感的因素贯穿整个艺术发展的过程,从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在艺术形象中包含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同时在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会受到艺术心理定势即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也包含了人类的共同的情感,这也是艺术作品不受到民族和时空的影响从而使欣赏者能够欣赏到不同的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音乐作品《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热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作品中的激情奔放,莫扎特作品的优美恬静。
艺术欣赏的特点贯穿艺术欣赏的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样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准备阶段即直觉和感知阶段,艺术直觉是人们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和领悟的能力,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艺术直觉找到自己所喜欢所需要的艺术作品。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鉴赏心理的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 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 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 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 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同化”与“顺应”
“同化”: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总会按照 自己原有的审美心理图式去“同化”作品,使 之适应自己的欣赏习惯或审美趣味,呈现出鉴 赏心理的保守性。
下编
艺术系统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易善炳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第四节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鉴赏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 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 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
艺术鉴赏作为审美再创造活动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 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
“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 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 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2)有意注意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 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 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2)期待视野的不同使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需 求与好恶不同。
伊塞尔“空白”
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text)中未写出 来的部分,只是本文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 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
伊塞尔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 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 “空白”。“空白”不仅不是文学本文的缺点, 而恰恰是它的特点与优点。
简述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艺术接受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进行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的活动。
它是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本质上,艺术接受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
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要经过感受、判断、创造想象、回味等过程,从程序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欣赏的准备阶段、欣赏的初级阶段、欣赏的高级阶段。
(1) 欣赏的准备阶段是欣赏者在自己有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目的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去接受某一类艺术作品。
(2) 欣赏的初级阶段是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3) 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体验、回味,也是艺术欣赏的目的阶段。
知识拓展:
什么叫艺术接受()
A.就是欣赏者把艺术作品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上
B.就是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
C.就是让人们接受
D.就是让人们理解艺术答案:A。
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与鉴赏过程
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与鉴赏过程艺术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这一过程由鉴赏者和作品共同构成。
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分为鉴别和欣赏两个部分,经过直接感受、深入体验、领悟升华,再到情感互动的逐步深化,就鉴赏者而言,完成了从艺术作品的欣赏到情感体验的过程,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升华、自我肯定的心理满足。
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让鉴赏者打开美丽的艺术之门,突破现实的局限性,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
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艺术鉴赏的主观条件。
进行艺术鉴赏的主观条件就是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
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要求鉴赏者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艺术素养与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除了专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鉴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深层次的内涵,避免出现偏见。
此外,鉴赏者的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鉴赏水平。
虽然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天赋极高的艺术家,他们或许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但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而对于大多数鉴赏者来说,丰富的阅历将有助于提升作品鉴赏的水平。
(二)艺术鉴赏的客观条件。
艺术鉴赏有两个客观条件。
第一个是作品本身,也就是说,作品本身要具备审美价值,才有鉴赏的必要性。
艺术品需有独特的魅力和审美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更能够引起鉴赏者的兴趣。
艺术鉴赏的第二个客观条件是外界环境的影响。
面对艺术作品,即使是同一位鉴赏者,在不同的时间、社会背景下,也可能出现不同的鉴赏意见,因此,外界环境影响着艺术鉴赏。
(三)艺术品和鉴赏者之间的审美关系。
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有“伯乐”来赏识,因此,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除了自身优秀之外,还应当有能够欣赏它的鉴赏者。
鉴赏者要抱着一种不同于日常的心态和审美趣味对作品进行解读。
这种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和默契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例如,有些优秀的作品,可能并不能够得到某位鉴赏者的赏识和认可,或者出现某位鉴赏者所欣赏的作品不被另一位鉴赏者所赏识,对同一幅作品可能会有很多鉴赏结果等。
艺术概论艺术鉴赏
二、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
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
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
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审美直觉的特点——直观性和直
接性。
直观性要求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
须亲自去看,去听、去阅读、去感
受。
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
自身的审美活动。
3、审美升华
审美直觉——艺术作品作用于鉴赏者, 获得感官层次的审美愉悦。(悦目悦 耳)
审美体验——鉴赏者反作用于艺术品, 获得情感层次的审美愉快。(悦心悦 意)
审美升华——实现艺术作品与鉴赏者 的浑然合一,发生共鸣与顿悟,获得 人格层次的审美愉快。(悦志悦神)
维活动。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感性的
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
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并且常常具
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大多是
一些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的
道理。因此,理解是艺术鉴赏审美
心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艺术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的三个 层次:
内容 形式 内在意蕴和哲理认识
艺术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的三个 层次: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回游
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
乎会有锋芒。”
2、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
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高潮阶段。它是鉴赏主体
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
的现象力和联想力,激发起丰富的
情感,设身处地的生活到艺术作品
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
4.想象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艺术鉴赏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项活动。
艺术鉴赏不仅有助于增强艺术家的创造力,也有助于帮助观众体会作品中作者的意图,有助于在理解、思考和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审美心理过程是指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在观看和评价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过程。
在审美心理过程中,主要有接收、反映、分析和平衡四个主要步骤。
首先,接收意味着从艺术作品中接收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它要求观众在看作品的时候,要有详细观察的技能,这样才能读懂作品。
此外,也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情节。
接着,反映是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看法、感受或想法等的反映。
反映的大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文字反映,观众以文字形式反映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观点或主观看法;另一种是口头反映,观众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分析结果或评论。
其次,分析是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形式、内容和风格进行细节分析,以便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分析的重点要放在对各种元素的研究和讨论上,如:作者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作品中的观点或思想?作品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最后,是平衡。
鉴赏艺术可不是非此即彼,它需要掌握一定的标准,以此来对作品进行评判,也就是平衡这一过程。
艺术平衡可以包括比较、综合、选择和评价等多个步骤。
比较是指比较作品的不同部分或特征;综合则是把作品的不同部分或特征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选择则是挑选出作品中的某些部分、特征或细节,作为主要的鉴赏对象;最后是评价,对作品进行总结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总体特征,也就是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水准。
总的来说,审美心理过程涉及接收、反映、分析和平衡四个主要步骤,它为鉴赏艺术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引,是观众了解作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
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
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通过感知、认知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是一个深入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观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观察、思考和比较,以及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艺术背景的了解,来达到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从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艺术作品的观察和理解、以及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
一、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
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首先,观者需要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感性认知,即通过直觉和情感来感知作品的美。
这一阶段,观者可以通过作品的色彩、构图、线条、形态等视觉元素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对作品的好恶和美感。
然后,观者需要对作品进行理性的认知,即通过对作品的形式、结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来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这一阶段,观者需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最后,观者需要对作品进行综合的评价,即通过对作品的审美品质、艺术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的评判,来对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欣赏。
在这一阶段,观者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评判,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思想和审美境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通过这样一个渐进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观者可以逐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二、艺术作品的观察和理解。
艺术鉴赏的赏析过程需要观者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理解。
观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形式、结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观者需要对作品的形式进行观察和分析。
作品的形式包括色彩、构图、线条、形态等视觉元素,观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视觉元素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作品的外观特征和视觉效果。
然后,观者需要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欣赏和理解的过程。
它旨在通过教授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下面将介绍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术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入艺术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向学生介绍其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等相关信息。
通过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教师会对艺术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他们会从艺术元素、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入手,向学生解释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不同艺术流派和时期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或学者来进行讲座或座谈,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艺术知识和观点。
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美术欣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美术欣赏教学的总结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让他们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引入艺术作品、解读分析、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介绍、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总结评价等环节。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拓宽艺术视野,丰富个人的艺术修养。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浅析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舞蹈是一门充满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的表演艺术。
在舞蹈表演中,观众常常会受到舞蹈作品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从而产生审美体验。
舞蹈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涉及到观赏者的心理过程。
在舞蹈鉴赏中,观众会对舞蹈作品进行感知、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过程。
本文将对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浅析,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的魅力和观众的审美感受。
一、感知阶段在舞蹈鉴赏的过程中,观众首先进行的是对舞蹈作品的感知。
感知是指通过观看、听觉等感官接受信息的过程。
舞蹈是一种視覺和聽覺同时综合的艺术形式,观众通过观赏舞者的动作、身姿和表情,同时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从而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
在感知阶段,观众会对舞蹈作品的形态、色彩、音乐等要素进行感知和体验,从而对舞蹈作品产生第一印象。
感知是舞蹈鉴赏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步。
观众通过感知来对舞蹈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从而确定自己是否对该舞蹈作品感兴趣。
在感知阶段,观众往往对舞蹈作品的外在特徵和形式进行感知,形成对舞蹈作品的整体印象。
这一阶段的感知对于后续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感知阶段形成初步印象后,观众会进入到认知阶段。
认知是指观众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过程。
在认知阶段,观众会对舞蹈作品的内在意义、表现技巧和创作特点进行认知和了解。
观众可能会关注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境,理解舞蹈作品所采用的舞蹈动作和编排结构,分析舞蹈作品的表现技巧和艺术特点。
在认知阶段,观众除了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来理解舞蹈作品外,还可能会借助外部的信息和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舞蹈作品。
观众可能会通过导演或编舞者的解说、舞蹈评论家的评论或舞蹈课程的学习,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认知阶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和体验。
三、情感体验阶段舞蹈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艺术概论之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 第三,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 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 肯定与自我实现。 • 鉴赏主体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 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 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再创造。在 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 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 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 “年青时读《思旧赋》,很怪他 (向秀)为什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寥寥的几行, 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后来,“民 国”的子弹使他读懂了。细读《思 旧赋》,在那躲躲闪闪的文字后面, 可以感到一种近乎心死的悲哀。它 比哭泣更强烈,更令人震撼。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 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概括夸张的动物纹饰和造型都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 力量,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是因为这些象征 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这些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 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 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 但这些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纹饰具体代表着什么意义,至今众说纷纭。青铜器是殷商先民 “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的表征。 大部分学者认为,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 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奴隶主在这些可怖狰狞的纹饰中 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威严、意志、荣贵、幻想和希望。
艺术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
艺术欣赏的三个阶段艺术欣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情感、感知、理解、想象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一、直觉反应阶段(观)冥想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可以锻炼我的头脑,让头脑保持清醒。
而清晨精力昏沉,更容易进入状态;不知道一天会有什么事情来干扰,所以早上先做冥想可以确保每天有时间做冥想;让自己头脑更清晰的开始一天,使得一天的状态都会随之提高。
例如无意中在一本画册里面发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虽然从前完全不了解所谓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这位画家也比较陌生,却可以感受到线条里面的运动性,一下子可以抓住其中的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审美感受。
直觉反应为日后更高层次的艺术欣赏活动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二、审美体验阶段(品)审美体验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
审美体验阶段是欣赏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以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去体验艺术形象,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快感,激起丰富的情感。
审美体验阶段是审美进一层再创造的全面落实,是审美愉悦的充分张扬,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例如进入音乐会的大厅,屏息凝神,开始专注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个时候抽象的音乐元素直接全面地刺激大脑,激起听众内心的波澜。
三、精神升华阶段(悟)精神升华阶段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这也是艺术欣赏活动的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精神升华阶段已经不同于直觉反应和审美体验的理解,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理性的顿悟和理性的直觉。
例如在阅读《悲惨世界》,在有的地方被那种崇高的人性力量深深震撼,被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和人生画卷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进入了那个世事纷杂而又充满激情与痛苦的世界。
通过以上关于艺术欣赏的三个阶段内容介绍,相信大家会对艺术欣赏的三个阶段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可以对大家以后的美学鉴赏有所帮助。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答案:1.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就立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审美直觉中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指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
2.审美体验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把外在作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生命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及其情感最为活跃。
3.审美升华指欣赏者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审美再创造使欣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共鸣和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两种现象。
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包括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就立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审美直觉中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指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
审美体验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把外在作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生命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及其情感最为活跃。
审美升华指欣赏者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审美再创造使欣赏者的心灵
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共鸣和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两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
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
“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
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
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
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
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
“通感”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究其产生原因,学术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
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美直觉并非与生俱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能力起很大作用。
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力一般不强,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见地,他指出:“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观点,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
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否更为高级。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
这些要素分别出现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文/葛华东“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美学论坛23审美体验的外延。
其一,“注意”和感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的实质就是一种选择性,即从众多事物中把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挑选出来;集中性则不然,集中性是在选择的事物上集中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
“注意”有“关注、留意”的意思,能使人在短期内集中清晰地反映某个特定事物而撇开其他事物。
这种注意力源自其生理基础,生理作用促使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趋于稳定。
对于“注意”,心理学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两个,即主、客观两个原因。
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主观原因是主体的心理状态。
“注意”在艺术鉴赏中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心理距离”与“稳定性”。
“心理距离”最早出自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距离说”,布洛认为审美感受产生的原因是主体对客体保持“心理距离”,毫不掺杂任何实用或功利思想,以纯粹的审美心境欣赏事物。
“心理距离”不是一种艰深和抽象的心理学现象,人们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解释何谓心理距离。
譬如时下热播的一些电视剧,题材和艺术手法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和观众的生存状态,某些人物的塑造极具时代性和代表性,引起观众关注和热议,以致其入戏太深出现过激行为。
这种模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例子就是心理距离太近的表现,而面对艺术作品(如绘画)却揣测它的利益价值则是心理距离太远的表现。
当然,要求鉴赏者注意力能长久关注某一作品,取决于注意的稳定性,这便涉及到另一个注意的现象——“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使人在注意的稳定中保持积极、良好心态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享受。
我们知道,在艺术鉴赏的初级阶段,注意的发生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类感官并在脑中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等特征。
感觉与知觉相互交织,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知是艺术鉴赏的真正开始。
各种艺术以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类感官,人类感知其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调动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感悟,积极主动地感知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二,想象和联想。
什么是想象?康德的话非常经典:“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现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
”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所以家喻户晓,为世人津津乐道,得益于这些文学作品生动细腻的描写,其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使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其次,想象、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艺术作品的空白。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的问题,即任何作品都必然存在“空白”和“不确定性”,它们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才能,等待读者在阅读中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
其实,“空白”和“不确定性”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存在,也存在于其他艺术领域。
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需要在画面适当位置留出大面积空白。
人称“马一角”的南宋山水大家马远就以擅于画面留白闻名,马远将留白作为必要的构成因素引入画面中,展现山水画的深远意境,使观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此外,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空间的处理上巧妙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各种方法丰富空间层次与美感,传达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对审美的不懈追求,予人极富内涵及美感的审美体验。
其三,情感和理解。
人是情感的动物,审美所体验的是情感的世界,这使艺术鉴赏过程的始终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相对于审美直觉阶段被动地对作品进行注意和感知,在审美体验阶段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激发自身情感,调动审美情感,加深对艺术作品及形象的感悟,在想象和联想中推波助澜,使审美主体获得极大愉悦和满足。
当前,情感是众多影视、戏剧作品能否获得上佳票房和良好口碑的杀手锏,创作者往往通过不同类型、特点的演员的生动演绎,反映所处时代或情节发展的舞台(场景)布置,契合作品情节的主题歌(插曲)的动人旋律等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渲染气氛,给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刺激,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使观众情感得以充分宣泄,于潜移默化中理解作品所倡导的主旨或传递的思想、理论与知识。
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的高级阶段,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通过艺术审美的再创造活动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较之前两个阶段,审美升华实现了主体(鉴赏者)与客体(艺术作品)的有机结合,两者浑然一体,使主体产生共鸣和顿悟,净化心灵,精神升华,获得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悦,完成艺术鉴赏审美过程的超越,这是前两个阶段所不具备的。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审美升华,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呢?一般认为,审美升华是“共鸣”与“顿悟”相互影响的结果。
其一,“共鸣”。
遍览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备能激起受众情感共鸣这一显著特征。
“共鸣”是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经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进而被艺术作品所深深感动、所吸引,使鉴赏主体与客体高度契合的状态,是其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的集中表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共鸣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和极致。
作为复杂的美学问题,它既有社会因素、审美客体本身的因素,又有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乃至共同美方面的因素。
换个角度说,共鸣的产生缘于主体(人)与客体(艺术作品)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谓“灵犀”?就是两者在主美学论坛24观感受的心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社会性内容方面的近似。
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异质同构”或“同构异形”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认为艺术来源于支配着自然和人类的无所不在的“场”的作用。
“场”表现为一种“力的结构图式”,当艺术品与鉴赏者完全机能同一,也就是在艺术品与鉴赏者的“力的结构图式”同一时,这种主客体之间“异质同构”的感染力就产生了。
其二,“顿悟”。
“顿悟”一词来源于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提出的“明心见性”的观点,即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可以短时间领悟佛法的要领,使自身的修为和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西方心理学对顿悟的理解与禅宗异曲同工。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顿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人们困惑于某些问题时,可能会因为问题中各种事物的关联之突然明晰而产生顿悟,它具有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和情绪性。
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来说,仅从其外在形式进行鉴赏难免肤浅和单薄,真正鉴赏其传达的思想、主旨、精神与境界,必然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灵光乍现的顿悟加速了认识转变的过程。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深层次意蕴往往隐于外部表象之中,因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要把握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单凭直觉、体验或领会是不够的,必须以哲理性的思考加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