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与脑的概述--解剖学
神经系统概述
下丘脑: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与垂体联系,
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融为一体,广泛 调节体温、生殖、食物摄取等
32
3、小脑
位于脑干的背侧,扁圆形,中间缩细称 小脑蚓,两侧膨大的称小脑半球。
33
小脑功能
①维持躯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绒球小结叶) ②维持肌张力(半球内侧部) ③协调肌运动(半球外侧部)
5
脊髓 前
后
6
形态: 前后稍扁的 圆柱状
✓前正中线有前(后)正中裂; ✓两侧各有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 脊神经根附着, —前根(运动根), —后根(感觉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出椎管。
7
脊神经节
后正中裂 后根(感觉根)
脊髓 节段
前根(运动根)
前正中裂
8
脊髓节段: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1
2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解剖
神
周围神经系统
经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系
感觉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统 功能
(传入)
内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骨骼肌) (传出)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心肌、平滑肌、腺体)副交感神经
3
第二节 脊髓和脊髓神经
4
一、脊髓解剖学 ▲位置和形态(重点) 位置:位于椎管内,扁圆柱状,上 端通过枕骨大孔和延髓相连。下端 终止于第一腰椎下缘。 全长45cm,占椎管的2/3。
组成:31对
颈神经8 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混合神经 前根—运动神经 后根—感觉神经
16
脊神经丛分布
1、颈丛 C1-4前支 2、臂丛 C5-8前支、大部分T1前支 3、腰丛 L1-4前支 4、骶丛 部分L4前支、L5前支、全部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L1
L3
L4
腰穿示意图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根
后中间沟 前正中裂
c1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T围1 或高度因,为称有一3个1 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显的节段性。 ■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脊脊髓髓圆锥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概述(p155-161)
组成:脑 脊髓 周围神经
功能:
1. 控制、调节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的活动。
2.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 3. 思维、意识和语言活动的
物质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神经元 胶质细胞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 的反应(膝反射)。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系统的常用Leabharlann 语1.灰质、皮质和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聚集而成。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 为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皮质以外,神经元胞体 聚集而成团或称柱,成为神经核。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织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并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包括它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身体系统的关联。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由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丘脑等组成。
脑干负责调节呼吸、循环和消化等基本功能;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平衡;大脑半球是思维、记忆和感觉的中心;丘脑参与调节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脊髓贯穿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脑脊液(脑脊髓液)、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脑脊液充当着护理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角色,它环绕在脑脊髓空腔中,提供机械支撑和保护。
脑神经直接从大脑和脑干发出,并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其功能范围广泛,包括呼吸、咀嚼、听力、视觉和平衡等。
脊神经则是从脊髓发出,负责传递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信号。
三、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神经细胞。
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其中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树突是短小的突起,负责接受其它神经细胞传来的信号;轴突是较长的突起,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而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用于信号传递。
四、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信号经过神经元的树突传入神经元细胞体时,细胞体受到刺激,产生电化学信号。
信号随后通过轴突传出,并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这种传递过程依赖于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进行调控的过程。
通过神经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和协调身体的运动、感觉、内分泌、循环和消化功能等。
这种调控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实现。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2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2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和神经节。
这两个系统协同工作,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主要探讨神经系统的构造、功能和异常情况。
神经系统构造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脑位于颅腔内,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别控制着人体对不同方面的感知和行为。
同时,大脑还包括丘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它们协同工作,控制着呼吸、血压、体温、内脏功能等重要生理过程。
脊髓则位于脊髓管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神经信号传递、反应和控制的主要路径之一。
脊髓负责接收从身体器官、组织和皮肤传来的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大脑。
同时,脊髓还可以根据大脑的指令反向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的肌肉运动和生理反应。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神经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类。
感觉神经主要负责将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刺激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而运动神经则主要负责控制身体肌肉的运动和生理反应,将大脑和脊髓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位。
神经节则是神经元细胞体和周围神经纤维的聚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神经信号处理和调节。
神经节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是实现神经调控的重要基础。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身体内外环境的感知、信息传递和控制。
具体而言,神经系统可以完成以下功能:•联结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感知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接收、处理和传输神经信号,从而实现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和反应;•调节机体内部的稳态环境,维持身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控制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等高级神经活动,从而实现个体的精神活动和个性特征。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由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灵敏性,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类:神经损伤和疼痛神经损伤和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之一,它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本文将对人体解剖学的神经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常见的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等。
神经系统的组成人类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位于脑和脊髓内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脊髓和脑脊液。
大脑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指挥中心,大脑被分为左右半球,各个半球之间有大脑半球间沟。
小脑主要负责平衡、协调人体的运动,脊髓是人体最主要的控制中心之一,它连接了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
而脑脊液则是脑和脊髓中的液态,它有着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位于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和神经组织支配的器官和肌肉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两种类型: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负责向大脑传递身体上各种感觉信息,如痛感、视觉和听觉等。
而运动神经则负责控制身体的运动,从而使我们能够自由地行走、踢球或乒乓球等。
神经系统的功能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六个方面:感受、传导、分布、控制、整合和调节。
•感受:人体通过感受器感受外界信息,包括温度、压力、声音、光线、化学和机械刺激等。
•传导:感知到的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以进行人体的内部通信。
•分布:神经系统通过周围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身体各部分。
•控制: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运动神经,调节人体的运动和生理活动。
•整合: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初步的感知与思考。
•调节:神经系统可以对人体的各种机能进行调整和影响,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状态。
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种类很多,包括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炎症、肿瘤、脑震荡、脑血管意外、运动神经障碍、神经肌肉疾病等。
其中一些疾病比较严重,例如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
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内最为复杂、也是最为神奇的一个系统之一,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感觉)、下行(运动) 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 外侧索、后索。
(五)脊髓功能 1.传导 2.反射
白质内纤维束
薄束
楔束
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脊髓 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柱):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柱):联络神经元
侧角(柱)
白质:传导束
薄束(传导下半
上行~ 身冲动)、楔束 脊髓丘脑前/侧束
下行~:皮质脊髓前/侧束
二、脑位于颅腔内, 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二、脑 干
(一) 脑干分部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自上而下)三部。 (二) 脑干位置 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三)脑干外形
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 态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
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四、小脑: 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 动;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 会发生障碍;
小脑的外形
分部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 挤压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神经解剖学-脊髓1(研究生)
脊 神 经 节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 经,由椎间孔出椎管。在后根上有膨 大的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胞体。
3、脊髓圆锥和终丝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腰骶膨大( L2--S3 )向下急剧 缩小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 终丝 Filum terminale: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 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稳定脊髓的作用,已无神经组织。
VIII
前角基底部
IX
X
前角内、外侧核
中央管周围灰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
包括灰质联合,由后根纤维终止
(二)白质 White matter
每侧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前、后和外侧3个索。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联合
脊髓白质内的主要纤维束 短纤维: 固有束
薄束、楔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网状束 脊髓顶盖束 脊髓橄榄束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侧角(侧柱)Lateral horn (column)
后角(后柱) Posterior horn (column) 后角 中间带 灰质联合
前角
中央管
1、前角Anterior horn
内含多极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分群 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颈、腰骶膨大处发达。
(二)脊髓的节段
与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
颈髓节段 胸髓节段 腰髓节段 骶髓节段 尾髓节段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系统解剖学 脊髓
2.中间带(侧角):前、后角之间(内脏感觉与运动)
中间外侧核: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内脏运动)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
3.前角(运动)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二、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伸 出一条细丝,终于尾骨 背面。固定脊髓作用
马尾:腰、骶和尾 神经根几乎垂直下 行,围绕在终丝周 围形成马尾
终丝 马尾
脊髓表面6条沟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后根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二)脊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 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 31个节段,包括:C1-8、T1-12、 L1-5、S1-5、Co1
后中间沟
后正中沟
薄 楔束 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侧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前索
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
网状结构
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
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神经递质一、神经系统的解剖概述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传递信息和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纤维组成,将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输到全身各部位。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1. 大脑: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分为左右两半球。
每个半球又被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等区域。
大脑皮层表面有许多沟回,增加了其表面积,进而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
2. 脊髓:脊髓贯穿于脊柱内,主要负责传递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到大脑,并将运动指令从大脑传送给肌肉。
脊髓内存在着灰质和白质。
灰质主要包含神经元细胞体,而白质则是由多个纤维束组成,负责传导信号。
三、神经递质的概述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起到传递、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实现了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谷氨酸等。
四、常见神经递质及其功能1.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它在大脑内起到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能力以及调节情绪等功能。
2.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它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例如对奖赏和快乐的感知,运动控制以及情绪调节等。
3.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处于交感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
它具有兴奋作用,能够增加心率、收缩血管和提高血压等。
同时,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够调节情绪、调整注意力和改善认知功能。
4. 谷氨酸:谷氨酸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神经递质之一,主要发挥兴奋性的功能。
它参与了大脑中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通路的平衡调节,并对学习、记忆以及感觉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五、神经递质在疾病中的作用1. 神经精神类疾病:神经递质紊乱往往与诸多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
例如,多巴胺过度活跃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而缺乏谷氨酸和5-羟色胺则可能与抑郁症相关联。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结构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结构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控制和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作为人体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中枢。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解剖学中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1.大脑结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分为脑干、小脑和大脑半球。
脑干负责控制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血压调节。
小脑主要负责协调和调节肌肉的运动。
大脑半球是大脑最大的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它们负责感知、思维、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
2.脊髓结构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连接器。
脊髓通过传递神经信号实现大脑与周围各个部位的交流。
它也负责一些简单的反射动作,如腿部的踢蹬。
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是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位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它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两部分。
1.脑神经脑神经是从大脑和脑干发出的一组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颈部。
它们负责控制头部和颈部的感觉和运动,如面部表情、咀嚼和眼球运动等。
2.脊神经脊神经是从脊髓发出的一组神经,分布在全身。
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都与脊髓的一个节段相连。
它们负责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和运动信号。
其中,8对颈神经连接到颈部和上肢,12对胸神经连接到胸部,5对腰神经连接到腰部和下肢,5对骶神经连接到骨盆和下肢,还有1对尾神经连接到骶骨上。
三、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具有感受、传导和传递神经信号的功能。
它们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1.细胞体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要部分,包含核和细胞器。
它负责合成和储存大量神经递质,以传递信号。
2.树突树突是细胞体的突出部分,用来接收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信号。
3.轴突轴突是神经元的延伸部分,负责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如肌肉)。
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它们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重新吸收来传递信号。
神经纤维是一组轴突的集合,根据直径和髓鞘的有无可分为不同类型。
(医学)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详解(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扣带回
杏仁体
胼胝下回 终板旁回 乳头体
纤维联系:各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形成许多的环路。如海马环路。 功能: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觅食、防御、生殖活动;
2)调节内脏活动,情绪反应; 3)参与脑的学习记忆活动。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思考 题
1.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中通过的纤维。若右侧内囊病变, 可出现哪些功能障碍?为什么?
额叶: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功能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整合有关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情绪活动有关
联络区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基底核:
组成
(1)纹状体:
尾状核
新纹状体
豆状核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2)杏仁核
(3)屏状核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系统解剖学详解
主讲人 XXXX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端脑
(telencephalon)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端脑(telencephalon):脑的最高级部位。
1.大脑皮质 外形和分叶 内部结构 皮质功能定位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内囊损伤出血“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 对侧偏瘫 对侧同向偏盲
(医学健康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4.侧脑室 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 负责物体、文字、 面孔的识别,即 “是什么”
• 背侧通路– 延伸 至中央后回
– 感知空间关系, 即“在哪里”
Sensory Areas –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初级听觉皮层
– 功能-声音的感知 – 位于颞叶上部的边
缘
Sensory Areas – Auditory
立联系 • 联络区 – 高级加工区
联络区
语言区(22、39、40、44、45) 顶后联络区(5、7 、40)
体像 颞叶联络区(20、21、37、38、22)
多种感觉整合, 概念构思 前额叶联络区(9、10、11、12、46、 47 、44、45)
判断、预见、人格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眶额叶皮层
– 与特殊气味的有意识的识别和回忆有关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额叶运动区之前的 广泛的区域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执行认知功能
– 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 – 信息的记忆和回忆 – 解决问题 – 情绪 –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两侧大脑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身体 • 两侧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左侧大脑半球
– 语言能力、数学和逻辑
• 右侧大脑半球
– 视空间技巧 – 面部表情的理解 – 直觉、情绪、艺术和音乐技巧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循环 人体解剖学课件
• 大脑镰:形如镰刀,伸入大脑纵裂,直达胼胝体上方。
• 小脑幕:呈新月形,伸入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其前缘游离称为小
脑幕切迹。
大脑镰
小脑幕切迹
小脑幕
• 硬脑膜的两层结构在某些部位分开,内衬内皮细胞,构成了含静脉 血的管道,称为硬脑膜窦。
• 硬脑膜窦收集的静脉血最终汇入颈内静脉
硬膜外隙 硬脊膜
• 贴于硬脊膜的内面,向上与脑 蛛网膜相续。
•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 脊膜之间的间隙,与脑的蛛网 膜下隙相通,均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脊髓蛛网膜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操 作,用来诊断和治疗颅内的疾病。 穿刺部位通常选在第3-4或第4-5 腰椎之间进行,利用穿刺针从蛛 网膜下隙中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 或者向蛛网膜下隙中注入药物进 行治疗。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1个正中孔、2个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侧脑室
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临床意义
正常脑脊液有较恒定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数,脑的某些疾 病可改变脑脊液的成分。因此,临床上检查脑脊液,可 以帮助诊断疾病。如果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可引起脑 积水或颅内高压。
BEAUTY CARE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外面均有三层被膜,的作用。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脊髓 硬脊膜 脊髓蛛网膜 软脊膜
脑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并与硬 脑膜相延续,下端止于尾骨。
•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 之间的间隙。临床上进行硬膜 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间隙。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课件(共15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学》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①延髓:位于脊髓前方。
中脑
②脑桥:位于延髓前方,是连接大脑与小脑的重要通道。
③中脑:位于脑桥前方,间脑后方。与视觉反射和听觉反射有关。
脑桥
④间脑:位于中脑的前方,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下丘脑是较高级 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延髓
脑
➢ 脑干的机能
(1)延髓:传导机能、反射机能。“生命中枢”。 (2)脑桥:传导机能、反射机能(角膜反射、呼吸调整中枢)。 (3)中脑:传导机能、反射机能(协调机体活动、视觉、听觉)。 (4)间脑: ①丘脑:一定的感觉机能(除嗅觉),并上传到大脑相应区域。 ②下丘脑:调节内脏的较高级中枢。调节植物性神经、水代谢、体温、摄食行为、性行为、情绪反应 等功能。可分泌激素影响内脏活动。 (4)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 ① 调节内脏活动中枢:心血管中枢、呼吸运动中枢等。 ② 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持觉醒。 ③ 调节肌紧张:运动平衡。
脊髓
➢ 脊髓的结构
脊髓内部结构
灰质 中央管 白质
背角 侧角 腹角 背侧索 腹侧所 外侧索
5
2
6
灰质 2. 白质 3. 中央管 4. 腹角 5. 背角 6. 侧角
脊髓
➢ 脊髓的结构
①灰质: 在脊髓的横断面上,灰质呈蝴蝶形,每侧部的灰质分别向背、腹侧伸入白质,分别称背侧柱 和腹侧柱,在背侧柱中主要是中间神经元的胞体;腹侧柱内为运动神经元的胞体; ②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白质可划分为3对索: 1、背侧索:两个背侧柱及背正中沟之间的白质,有传导本体感觉的作用。 2、腹侧索:位于两个腹侧柱及腹正中裂之间的白质,既能传导感觉,也可传导运动。 3、外侧索:背侧柱与腹侧柱之间的白质。既能传导感觉,也可传导运动。
• 大脑位于前方,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小脑 位于脑干背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角
后角
侧 角
脊 髓 灰 质 炎
后索
后外侧沟
后正中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 侧 索
前外侧沟
外 侧 索
前外侧沟
前索
前正中裂
前索
纤维束
上行(感觉)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 上传到脑
1. 薄束与楔束:位于后索,传导来自同侧躯干和 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 脊髓丘脑束:位于外侧索和前索,传导对侧躯 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压觉的冲 动
外形:
1. 两个膨大:
颈膨大、腰骶膨大
肢的神经 沟内分别连有 脊神经的前 腰骶膨大 根和后根
终丝
2. 6条纵行浅沟: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2
C1 C2 C3 C4 C5 C6 C7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L1 L1 L2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L1 L2
L3
L4 L5
L3
L3
L4
L4
L5
L5
S1 S2 S3 S4 S5 Co1
S1 S2 S3 S4 S5 Co1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下端变细:脊髓圆锥 末梢:终丝 腰、骶、尾部的脊神 经根围绕终丝:马尾 两侧: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第一胝神经
终丝
后根 前根
脊髓节段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 但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 丝对应的一段脊髓,称一个脊髓节 段。
31个节段: 8颈、 12胸、 5腰、 5 前、后根汇合形成 骶、1尾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绍兴护士学校 赵项峰
总论
组成:
包括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含有绝大多数 神经元的胞体 周围部: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称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感 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
功能:
1、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
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 包括五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 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中枢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 器
传入神经
中枢
效应 器
传出神经
位置
脊髓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颈膨大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 前外侧沟 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 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平第3 腰椎。(腰椎穿刺) 分别连接上下
L4
L5
L5
S1 S2 S3 S4 S5 Co1
S1 S2 S3 S4 S5 Co1
脊髓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中央有贯穿其全长的纵形小管---中央管
1.
中央管内含脑脊液
2.
向上通第4脑室
3.
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 大为一梭形的终室
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 质
中央管
灰 质
灰质:围绕中央管是“H”形或蝶形
下行(运动)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 神经冲动下传至脊髓
1. 皮质脊髓束:位于前索和外侧索,将大脑皮质 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管理骨 骼肌的随意运动。
2. 红核脊髓束: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间的运动
脊髓的功能
传导功能: 脊髓内上、下纤维束是联系脑 与躯干、四肢感受器和效应器的重要结构 反射功能 脊髓有躯体反射、内脏反射的低 级中枢,如膝反射、排尿反射。
周围部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 神经元
神经胶质
(一)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 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1 、神经元的构造 尼氏体
胞体
神经元
神经原纤维
树突 突起 轴突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 种刺激 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而称灰质 皮质: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白质:在中枢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 脂而色泽白亮而得名。
髓质: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 称为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部,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 集成团块状结构。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结构。
纤维束:在白质内,凡起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 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神经:在周围部,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网状结构:在中枢部,由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神经纤 维交织成网,灰质团块分散其中。
总结:
灰质(皮质) 神经元胞体聚集 中枢部 神经纤维聚集 纤维束 神经元胞体聚集 ——神经节 神经纤维聚集 ———神经 神经核 白质(髓质)
膝反射
1. 灰质两侧向前突出的部分为前角(或前柱),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组成;后部狭长为后角(或 后柱),内含联络神经元;在脊髓胸1至腰3节 段,有侧角(或侧柱),内含交感神经元。脊 髓的第2~4骶节,含骶副交感核。
白质:位于灰质外周
1. 借纵沟分为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 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 2. 各索由密集的纵横神经纤维束组成。
脊神经,经椎间孔 离开椎管
后根 前根
脊髓节段
T3 T4 T5 T6 T7 T8
C1 C2 C3 C4 C5 C6 C7 T1 T2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L1
T9
T10 T11 T12L1 NhomakorabeaL2
L2
L3
L3
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