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反思优秀4篇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反思优秀4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就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境。
这篇文章算是第六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了。
所以拿到这篇课文时,我无从下手,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篇幅很长,还因为这篇课文知识点太多,并且还有很多的写作点。
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师们讲完之后再着手讲。
上周三我就开始讲这一课。
把本课的生字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可是一向苦于没有思路,再加上运动会,另外自我也有点排斥,所以就这样被拖延到今日才讲。
询问了对面的程教师,她说这篇课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一步一步来进行的,只要理清顺序一段一段地来讲就能够了。
每一段的知识点让孩子划一划、做一做笔记。
上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书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点知识点被遗漏,因为毕竟是五年级了。
还恐怕知识点教错,今日在说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我犯了严重的错误,率领的“率”的笔顺以及毕业的“毕”的笔顺,在教学生时竟然都写错了,还好严肃的“肃”和电钮的“钮”笔顺总算教对了。
五年级,知识的严谨性由不得我们有半点含糊。
有询问了办公室的两位老教师才着手讲这一课。
今日这节课的上课思路我觉得还算清醒,可是还总觉得这篇课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当,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补救。
自认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级,这次称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样能更巧妙地教学本课,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二《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
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
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14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14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
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
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
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二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资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异常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必须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我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必须的阅读方法。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开国大典》选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1.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1.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5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6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Step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
Step 3:分析课文,讲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价值。
Step 4:讨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
Step 5: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2 教学亮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3 教学不足在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时间跨度较大,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2.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可以在课后整理一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间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自学读文1.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2.出示要求: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用“”)3.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检查1.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
(指名说)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
再默写下列词:诞生协商瞻仰检阅率领排山倒海吹拂(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2)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你还读懂了什么呢?1)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2)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3.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__)1)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2)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自由说,指名说)四、总结1.通过这堂课的学*,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2.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作业: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3篇)
第1篇年级:五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变革。
2. 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过程。
2. 开国大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开国大典视频、图片资料、相关历史书籍。
2. 学生:预习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图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它有什么重要意义?3. 引导学生回答:这是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课讲授1. 背景介绍-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等。
- 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了解当时的场景。
2. 过程回顾- 教师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开国大典的过程。
- 提问:开国大典有哪些重要环节?有哪些重要人物?- 学生回答:开国大典有升国旗、阅兵式、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环节。
重要人物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
3. 意义解读- 教师讲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包括:- 标志着中国从此站起来了,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结束了长期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 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
- 学生讨论:开国大典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开国大典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开国大典的精神?-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2. 角色扮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
- 学生扮演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角色,展示开国大典的盛况。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1.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3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如何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1.5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反思(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亮点(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开国大典》。
(2) 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讨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改进措施(1) 在教学中,加强对《开国大典》艺术特色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更多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5篇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5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务必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到达“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会读书的学生能够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
”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人性化描述。
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齐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忙学生构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资料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能够透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潜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
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能够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
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
7.《开国大典》表格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让学生读准以下字音:城楼、檐下、庄严、典பைடு நூலகம்、擎着、毛泽东、电钮、瞻仰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升国旗,阅兵的场景,让学生理顺了课文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八、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的情况
毛主席宣读公告
阅兵式盛况
天安门广场
大典结束后
九、实践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是以阅读的形式进行授课的,让后再分成8个学习小组,对文中的几个重要的场景进行了讨论,培养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然而在教学中也突出了一点缺点,此教学方式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负担,有点跟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考虑到位,忽略了一部分学生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第【1】篇〗《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是各位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状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情绪。
在备课的时候就感觉十分为难,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课时无法完成。
因此我布置学生好好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进行的比较顺利,我主要是想让学生交流自学,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课文顺序,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开始我就犯了一个毛病,怎样看都觉得课文重要,哪里都是教学点,不舍得(或者说是不会!)删减,导致基本是捋着自然段学习,重点没有突出。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预习并没有到达预期,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
我和学生都忙得不亦苦乎。
第三课时觉得已经不再是备课预期效果,竟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又多加了一课时才算勉强完成。
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
反思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对学生状况预设不够。
文章长,学生的预习不到位。
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
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
三是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忘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此刻想来,是我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
因为快到期末考试了,我的心里开始紧张、急躁,惟恐自我讲析不全面、不细致,怕万一遇到这一课的阅读学生会做错,试图“撒大网”,点点讲透,面面俱到,结果导致课堂的无详略、无层次地分析。
欲速则不达!本课教学我又犯了“揠苗助长”的错误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认真观看,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
“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
“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
2.了解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
2.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策略1.课前导入:通过谈论学生对“国庆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与背景,使知识更加具象化。
3.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问题并交流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掌握水平。
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学生对“国庆节”的印象,引导学生对祖国历史的关注。
二、讲授(35分钟)1.学生合作小组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并向全班报告。
2.老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和意义,并解释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总结(5分钟)考试简提醒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有爱国之心。
四、归纳(5分钟)教师复习教学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及理解。
(五)作业1.完成课本P23、P24的课后练习题。
2.组织学生以“我为祖国献礼”为主题作文。
二、教学反思《开国大典》作为新教材的一篇重要文章,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
在教学中,我通过谈论国庆节为导入,欣赏图片、视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问题,并交流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掌握水平,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使枯燥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
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
例如:从“一齐”“排山倒海”两个重点词汇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尊敬。
但是在此处的渗透教学的不够彻底。
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写了“典礼仪式”的盛况。
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
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
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
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
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23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2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1《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境。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之后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景;再之后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终讲了游行队伍。
研究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
所以,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资料,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
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资料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
所以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
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述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
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2上完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我们多媒体走进课堂的这天,我突然发现孩子们更愿意看,而不愿想象了。
这天我所讲的资料《开国大典》,这离孩子们能够说比较远,理解起来有必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当然在网上找了一些“开国大典”的录像筹备给孩子们看。
课上,我们刚把课文读完两遍,一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您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确定有录像,先让我们看看吧”“你想看什么录像?”我问。
“开国大典隆重的场面呀,老师是什么样的呀?”孩子的一句话让我打了个冷战,因为作者把开国大典的盛况描述得既明确又活泼,而此刻我的学生没有用自我的头脑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给他们放录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
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1、出示句子: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024年开国大典教学反思(3篇)
2024年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一、引言2023年开国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盛会。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培养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对此事件进行了相关教学,现在对此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以期更好地进行类似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2023年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增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审美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教学内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困境和人民的期望。
2. 开国大典的筹备和进行:介绍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和重要环节,如升旗仪式、阅兵式等。
3. 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对于国家的意义,如巩固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也了解其对于国际影响的重要性。
4. 开国大典的艺术表现:引导学生欣赏相关艺术作品,如画作、雕塑、音乐作品等,培养审美素养。
5. 开国大典的对于未来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开国大典对于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开国大典相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 观摩法:观看相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记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5. 创设情境法:设计相关活动和任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1. 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2. 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塑造: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更加明确,进一步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一、解题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2】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
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热烈、庄重的气氛。
3.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顺序给课文分段,列出段落提纲,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热烈、庄重的气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开国大典》是国家宣传教育部委托中国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一部全景历史纪录片,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事记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该纪录片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那个伟大的时代,而且为我们深刻理解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经验借鉴。
在教育教学方面,通过对这一纪录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因此,将《开国大典》纳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国庆阅兵式的意义;2.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3.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能力目标1.能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2.能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3.能够理解历史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爱和平的思想;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兴趣;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开国大典》的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和梳理,并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 教学引入通过热身问答、口号呼喊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3. 教学讲解(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依据纪录片的片段,讲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和中国人民从旧社会向新社会的伟大转变等内容,以便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有更直观和深刻的把握和认识。
(2)国庆阅兵式的意义。
结合影片中的片断,说明国庆阅兵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3)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以片段为帮助,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难题,可以让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成就有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通过纪录片的讲解和相关课件辅助,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于这段时间里发生的重大、非常和深刻变革和起伏。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 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开国大典;-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开国大典》。
3. 教学重点•学习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教学难点•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5.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配合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6. 教学过程6.1 导入活动•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
6.2 学习活动•学习任务1:学生小组活动,每组由3-4名学生组成,共分4组。
每组分配一段开国大典的文字材料,学生阅读并讨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准备分享给全班。
•学习任务2:学生回到自己座位,每人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总结一下自己组的材料,并向全班汇报。
•学习任务3:展示开国大典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对开国大典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学习任务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开国大典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2.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过程是怎样的?3.你认为开国大典对中国人民有何意义?6.3 小结活动•对开国大典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记住关键知识点。
7. 课堂作业针对开国大典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视频播放、文字材料阅读、小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分享、讨论和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执教:二龙小学明晶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4、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学生原创:《记一次跳绳比赛》)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常悦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生:跳绳前、跳绳时、跳绳后)哪部分写得详细呢?(跳绳时)对了,这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是典型的活动场面描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运用了场面描写。
板题:开国大典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呢?(隆重、盛大的
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程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相信同学们能既正确又流利地朗读课文,开始你的朗读吧。
2、学生初读后自觉到小组内交流,重点检查1号同学的识字读词情况(1号是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
3、班上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课后字、理解词语、文中带拼音的字、多音字)
4、教师示课件检查重点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想一想: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2、学生自读,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后汇报。
4、板书典礼前——典礼主体——阅兵式——群众游行
四、师:关于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写字:重点指导“奏”“委”“副”“瞻”
【板书设计】
一(1-4)典礼前
二(5-10)典礼主体
三(11-13)阅兵式
四(14-15)群众游行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说课稿
二龙小学明晶宇
【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按典礼进行的顺序描写了四个场面,即“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其中“典礼”又分为三个小场景“庄严宣告→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全文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是一篇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具有独立预习、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已具备了批注、对话的基本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情,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掌握生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诞生、瞻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列表梳理、品读探究等方式掌握场面描写的主要特点和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通过列表梳理、品读探究等方式掌握场面描写的主要特点和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解决以上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继续培养学生的批注学习能力。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悟——批”的方法学习课文场景”。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常悦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生:跳绳前、跳绳时、跳绳后)哪部分写得详细呢?(跳绳时)对了,这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是典型的活动场面描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运用了场面描写。
板题:开国大典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呢?(隆重、盛大的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程序)【设计意图:由活动场面迁移到典礼场面;读题初知典礼的盛大与隆重,让学生读文时有把手可依;又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相信同学们能既正确又流利地朗读课文,开始你的朗读吧。
2、学生初读后自觉到小组内交流,重点检查1号同学的识字读词情况(1号是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
3、班上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课后字、理解词语、文中带拼音的字、多音字)
4、教师示课件检查重点词。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学词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想一想: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2、学生自读,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后汇报。
4、板书典礼前——典礼主体——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交流的问题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
四、师:关于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课尾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延续下一堂课的学习】
五、写字:重点指导“奏”“委”“副”“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字要堂堂练,每节课都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练习。
我们的教学流程也要求每节课练字8-10分钟】【说板书】
好的板书,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
而板书的书写应该合理布局,主次分明。
我设计的主板书为《开国大典》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副板书为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国大典》授课反思
二龙小学明晶宇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觉得本堂课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严密,紧扣流程,环环相扣,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穿插的教学课件,引读提示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扎实有序,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时,我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社自读、自学、自悟、主动表达、认真倾听。
但总觉得课堂上多了一些遗憾:
一、时间安排不当,不懂“取舍”。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课文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第一课时,应该处理完成第一部分“群众入场”可我忌于学生读一遍文章就得六分多钟,再去思考、交流、汇报,时间就紧张不足,所以没有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
课后来看,高段学生已经有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而我在这部分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去检查,所以才会导致重点内容安排不进来。
二、因为针对典礼的“盛大与隆重”的内容没能进行,所以就感觉课堂内容较少,学生在课上的交流对话也就少了,没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没能给予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
总之,一堂课,教师若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引领孩子有效地利用课上时间读书、思考、交流,就是失败的教学。
今后的教学之旅,我一定认真分析孩子,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大胆取舍,使课堂四十分钟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