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教研室黎和生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数学课时教学目标是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参考依据。在教学中,制定准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对制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问题

1.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但不少数学教师,往往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成了附属。

2.教学目标陈述偏离行为主体

教师在叙写目标时,最常用的句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使学生认识……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否作了“使能”的努力,将成为评价数学课堂的重要的行为观测点,学生是否“能了”反倒成为教师教学有效的保证。

3.在表述教学后,学生要能“做什么?”时,使用含义含糊的词语。

如“了解”、“理解”、“认识”、“掌握”、“体会”,等等。这是目前数学课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

4.教学目标陈述过于笼统空泛

不少教师对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显得空泛。如笼统地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而又无法操作的,学生会感到摸不着头绪。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不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泯灭学生的兴趣。二、正确认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价值

在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赋予了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使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更加立体了。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地看待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在三维目标中这是第三个维度,但却应是最为重要的维度。哲学理论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学习的内因表现于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兴趣与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状态上。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否则学习就会停滞于表面、从而毫

无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看中的应是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作为数学学科我们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首先是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其次是科学的精神,坚持真理、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认真严谨的作风;再有就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应用,能够将从生活中提炼的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中去。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就是实施课程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教学。至于方法,是在教学中渗透的,通过学习过程,了解研究方法,验证数学中的规律和知识,认识数学对于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不断提升。

3.“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和依托。

要提高教学实效,重视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必然的。但也必须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绝不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得到了多少?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得到了新的建构?知识储备与检索系统是否得到了升级?可见,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

巩固。

三、清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着导向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1.分析课标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

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完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键。所以,确定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结合起来。

4.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目标主体。因此,教学目标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如陈述目标时使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不一定出现,但必须是隐含的。

5.表述教学目标应力求明确、具体,尽量可以观察和测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在叙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时,不宜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的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