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总结。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零件等。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繁衍后代和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瓜分。
三、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v 来表示,其中 c 表示不变资本,v 表示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理论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是指导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运行的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但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导致生产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危机。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和劳动价值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商品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而劳动价值则是商品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
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价值计量和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
计划经济是指通过国家对资源进行统一调控和分配,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充分调动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公平分配。
同时,计划经济也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和危机,提高社会生产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超越,通过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和方法。
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启迪。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将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实质,强调劳动者应当获得等价报酬,避免劳动力被剥削。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对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劳资关系中的对立冲突,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不可持续性,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局限性和危机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分析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不稳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2. 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引发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生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随着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会降低投资额度,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速度,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当前的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转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是,必须认识到资本积累和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快的、过度的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迫使政府加强监管,避免重演这场危机。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调控。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逐渐形成,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原则。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管,试图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3. 印度洋国家汇率大幅下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印度洋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也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波动,说明了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 IPO暂停审核事件近年来,我国股市的IPO审核一度暂停,这是因为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其理论体系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
本文将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探讨。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还包括对经济危机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规律。
这种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所引起的,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脆弱性,为社会主义的替代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是其核心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对于深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它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强调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获取。
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采用新技术等手段,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本积累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的过程和趋势。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会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然而,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
这导致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的出现。
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和周期性危机的根源。
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如何补偿和在价值形态上如何实现的问题。
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并指出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的平均化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运行的本质以及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或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内在矛盾和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这种资本积累的过程一方面导致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
资本积累还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
这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
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但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这就导致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当这些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或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普遍认可的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
比如,一个工人花费了比社会平均时间更多的时间生产出一件商品,但这件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仍然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个工人个人所耗费的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让我们明白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获取。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工作 8 小时,创造的价值足以支付他一天 4 小时工作的工资,那么剩下 4 小时创造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内在危机。
再生产理论则关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
只有当这四个环节保持协调和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比如,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在市场上顺利销售,就会导致生产环节的停滞,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
例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时,也会引发对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反思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包含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同时也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案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和劳动价值论等。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强调了剩余价值的概念。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生产者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将催生出社会主义革命。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强调了商品经济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是基础经济形式,商品交换是生产和分配的媒介。
通过商品交换,商品的价值通过市场机制确定,而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被买卖和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这导致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强调了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价值体现了社会劳动的总量,而利润则是由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于推动社会转型和实现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瑰宝,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面之一,经济发展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展开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等。
其中,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价值实现利润增长。
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的观点和思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
它强调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无限制商品生产和资本积累基础上的,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和社会危机的出现。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则致力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模型。
其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为后来的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机,最终走向灭亡。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计划经济的理论,强调通过计划和调节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造世界和改造人”的思想。
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分析方法,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的来源,它是由工人创造的,却被资本家占有。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资本积累与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是资本积累和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家通过不断投资和剥削劳动力实现资本积累,同时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增加。
这种生产方式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提供了基础。
(3)经济危机和周期性循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经济危机和周期性循环的内在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地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加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和调控的方法,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性循环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和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为基础的,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最终消除这种矛盾。
(2)剥削和压榨劳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剥削和压榨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它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如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这些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强调对经济现象进行历史和社会的分析,不仅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还要关注其历史发展和社会作用。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了批判性和历史性的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和批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1. 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揭示了价值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作用。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本质和机制。
3.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4.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它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经济学为核心,以政治经济学为核心内容。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揭示和对社会经济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劳动价值是劳动时间的体现。
他通过劳动价值论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部分,它是资本积累的基础。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二、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积累是一个核心概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积累为目的,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并将其再投资于生产过程,实现资本的积累。
然而,资本积累也会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也会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的性质。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分化的社会,无产阶级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而资产阶级是剥削和统治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将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计划经济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一种新型经济体制,其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生产进行统一和调控,以达到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集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路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经济规律的阐述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经济规律的阐述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规律是存在于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等。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剥削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同时也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不公平现象。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限制,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与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关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还探索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和经验。
根据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
它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总结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也被广泛运用于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
同时,其他国家也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断探索和摸索。
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的巨大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的,它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资本主义崩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方面。
一、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而资本家则将与劳动力的价值相等的工资支付给劳动者。
然而,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远远超过了获得工资所需要的时间,剩余部分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劳动的现象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的根本冲突。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积累和财富的产生与积累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将导致革命的爆发。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理论指导了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资本主义崩溃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崩溃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瓦解和崩溃。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资本主义崩溃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兴起,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学体系。
二、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即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本质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私有制成为社会生产力正常运行的阻碍,因而马克思主张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机制,并预示了经济危机的出现。
他认为,资本积累不断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也内在地催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一观点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广泛接受。
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建立计划经济、实行公有制等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和改进,对于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人类共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件
东欧剧变后,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反思促使人 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指导经济改革中 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与反思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 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批判和反思。
左翼学者的研究
许多左翼学者在资本主义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分析和批判。
政策实践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应积极探索政策实践,使其与现实经济情况 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将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将越 来越广泛。
社会舆论中的应用
剩余价值论
总结词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 义生产的本质。
详细描述
剩余价值论指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商品价值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资本 积累。
阶级斗争理论
总结词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社会阶级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 论,它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0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Chapter
劳动价值论
总结词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详细描述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商 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或市 场价格。
马克思经济原理
马克思经济原理
马克思经济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旨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经济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经济原理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集中于一小部分人手中,广大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其次,马克思经济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得巨额利润,这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第三,马克思经济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剩生产、经济危机和衰退等问题。
这些矛盾和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最后,马克思经济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革命道路。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类解放的目标。
综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原理是一套深刻的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
(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 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既 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关系,又有在此经济制度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 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理论联系
马克思一、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他认 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 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 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 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 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 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 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 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谢谢观看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学理论
01 经济背景
03 理论联系
目录
02 系统剖析 04 相关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危机的产物,它 将随着经济危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着重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中,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核心,决定了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如政治、文化、法律等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首先,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劳动力商品化,导致资本家剥削工人,形成阶级矛盾。
其次,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运用的技术、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向着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发展。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剥削工人的劳动力,导致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强调了经济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指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不断完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是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提出其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的。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问题。
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
每一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个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是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来讨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的。
许多教科书指出简单再生产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可实现社会总产品,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实际上要满足六个实现条件。
这六个实现条件是:第一个条件是:Ⅰ(v+m)=Ⅱc (1)该公式表示,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从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这一公式是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它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第Ⅱ部类需要的生产资料之间,以及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和第Ⅰ部类需要的消费资料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个条件是:(Ⅱb)v<(Ⅱa)m (2)该公式表示,第Ⅱ部类可以分为两个子部类:即生产必要消费资料的部类Ⅱa 和生产奢侈品的部类Ⅱb。
投入奢侈品生产的(可变资本)v,必然小于必要消费资料形式生产的剩余价值m。
第三个条件是: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要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
第四个条件是:Ⅱc(1)=Ⅱc(2)(3)该条件表示,在考虑固定资本的补偿情况下,第Ⅱ部类资本家可以分为两类:Ⅱc(1)和Ⅱc(2)。
第Ⅱc(1)(第二部类第一部分资本家)是指用实物补偿固定资本的那部分资本家;Ⅱc(2)(第二部类第二部分资本家)是指以货币形式贮存固定资本损耗价值的那部分资本家。
这样,当Ⅱc(1)=Ⅱc(2)时,就能保持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
如果不满足该条件,就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保持平衡。
这时候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Ⅱc(1)>Ⅱc(2)货币多余,商品不足,就需要进口商品。
第二种情况:Ⅱc(1)<Ⅱc(2)货币不足,商品多余,就需要出口商品。
第五个条件是:从公式由Ⅰ(v+m)=Ⅱc 可推Ⅰ(c+v+m)=Ⅰc+Ⅱc (4)该公式的含义是,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总价值,应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
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第六个条件是:由Ⅰ(v+m)=Ⅱc 可推Ⅱ(c+v+m)=Ⅰ(v+m)+Ⅱ(v+m)(5)该公式的含义是,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当年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加上当年再生产的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
该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等于全社会工人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
在实物形态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剩余价值m/x(x>1)转化为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另一部分剩余价值(m-m/x)转化为资本,用来投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Ⅰ(v+Δv+m/x)=Ⅱ(c+Δc)(6)该公式中,Δc 代表追加的不变资本,Δv 代表追加的可变资本。
该公式表明,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该公式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
只有满足该公式,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个条件是Ⅰ(c+v+m)=Ⅰc+Ⅱc+ⅠΔc+ⅡΔc (2)该公式表明,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只有这样,第Ⅰ部类的产品才能全部实现,并且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才能得到补偿,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生产资料才能得到满足。
第三个条件是:Ⅱ(c+v+m)=Ⅰ(v+m/x)+Ⅱ(v+m/x)+ⅠΔv+ⅡΔv (3)该公式表明,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再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因此,只要满足这些实现条件,就能实现社会总产品。
这些实现条件表明,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行,就要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速度问题就是积累问题,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比例问题就是要满足简单再生产的六个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
同时,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行,就不能为速度而速度,为比例而比例,速度和比例都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国民经济运行所追求的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追求的比例是有效益的比例。
要解决经济增长效益,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
速度、比例、效益三者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1、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价值源泉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
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3、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
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
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观点一)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样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这就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不断涌现,从而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增大。
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根据价值规律原理,商品的生产者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适用,这要求生产者要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
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则必须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
所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原则。
二是有健全的各类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并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
这也是现阶段市场建设应遵循的目标。
3、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岐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
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金钱万能、蔑视劳动等思想。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难发现,其症结在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意识形态上要重树“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力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观点二1、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没有价值的创造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而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像土地、资本等都只是承担了价值转移的功能。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结论。
价值的创造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不完全是一回事,社会财富依赖于价值又不完全等同于价值。
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就是劳动,财富的源泉却有很多,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缺一不可。
既然这些生产要素也参与了财富的创造,而这些生产要素又是稀缺的,是有归属权的,在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其所有者当然也可以为付出这些生产要素而获得一些收益。
对于这一点,我们尊重经济运行的实际要求,我们并不绝对反对。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此为借口否定了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基础性地位。
因为离开价值的财富只能是财富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