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德育的自我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学生德育的自我修养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时代,这就要求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世界变化,不断探求新知,主动开创未来的跨世纪的公民和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只有学生真正从内心感悟到,才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身俱来,也不是自我产生的,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德育。在培养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转化:一、从管理性向民主性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德育,本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互教育作用,把学生引向既定的德育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可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人为地设置了很多障碍,管理者的权利通过层叠的方式贯穿,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求学生以“听话者”的角色服从学校的“控制”和“驯化”。规则的结果是学生个性被扼杀,学生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往往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而与自己的元认知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的双重性格。在校时学生以“好学生”的标准自我发展,出校后学生又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压抑着的个性。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了解这一情况,那么在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给予学生个人自主判断与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觉承担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自觉地完成道德义务,享受应得的利益报酬。

1、尊重学生道德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于道德问题,每个学生在自己头脑中的最初判断与选择。学生头脑中对道德的元认知不一定与教师提出的要求完全一致,如果在两者处于矛盾的情况下,教师一味强调性地命令学生服从,放弃自己的元认知,学生可能会出现表面与内心的不一致,同时也对学校的德育产生怀疑,因此,教育者应在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元认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道德的行为标准并非只有一个,在尊重学生道德元认知的情况下,提出要求,既体现了自己人性化的一面,又尊重了学生。比如,现在社会对街道两边的伸手要钱的叫花子,你是给钱还是不给,按道德行为要求,肯定是应该同情弱者给予资助的,但是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中,70%以上是不会给

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媒体对这类人群的报道使人们对道德行为进行了重新判断,人们的元认知与要求就产生了矛盾。

2、归还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从德育的字面意思来看,德育属于一种带有伦理色彩的契约条文,育本身就有化育、德育的意思在内,道德教育实际上指的是通过外在的教育辅助手段来达到对人的基本做人德行的养成过程。它强调的是一个内化过程,但是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很多一线老师主观地认为学生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的容器,任何道德性的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在操作中强制儿童去遵守各种规范,用符号化的条文来制约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要求学生按规范要求做,结果只有对或错,别无选择。然而我的学生是一个圆,他的天赋是圆心,而后期的教育就是圆的半径,圆心不动,半径却可能达到无穷。教育的强制压抑产生的后果只能是使半径缩减。因此,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自主发展。

二、从管理性向主动性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发挥合理的教育机制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发掘出学习需求,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德育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的道德修养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实现道德情感体验。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经常以权威者的身份、用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服从、退让、遵守规则等等。这样做,既不重视道德情感的体验,也不关心道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养了。而学生在这类学习中,之所以能暂时性、表面上接受这些条例、规范与知识,完全不是出于道德情感的共鸣,也不是出于自觉的道德需要,只不过是迫于一时的外界压力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学校德育,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1、现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管理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管理都是片面的,两个方面必须相辅相成。在管理过程中,教会学生以一定的社会准则、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达到自律。现代管理不应只停留在单纯的约束和限制上,不应简单地死盯紧管,更不应相等的“治”与“制”,而应该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导行与明理,使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悟理懂理。学生懂得了事理,明白了要求,具有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收敛个人某些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自然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能动的自律。

2、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因此,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不定型,需要教师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要讲究教育方法,不能用没有感情、空洞、冷漠、刻板的语言进行说教,这样既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不能引起学生理智上的共鸣,也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的品德、智慧、意志力加以肯定,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将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以情感激励学生,促动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三、从内容性向生活性转化

通过带领学生参加道德实践,缩短德育内容与学生道德需求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领会德育内容的要求,掌握道德行为的准则,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做出正确的自律行动,在道德修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人格。很多人认为,德育只要教会学生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就可以促使他们有机地把认知以后的理性知识顺利地转化为理智情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于是就利用政治课、团队活动课进行道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使学生碰到实际道德问题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另外,知识性的德育内容脱离生活、社会现实,结果也导致学生所学内容没有现实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缺少使用价值。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仔细考虑道德教育的内容。

1、德育内容回归生活

我们要提倡“己所不能,勿授予人”,必须调整现行的德育目标,降低德育的要求,使道德教育的目标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合理内化,使道德认知、道德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的生活背景,自觉成为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准则。道德生活是属于生活世界的,道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当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我们教育者应该努力使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而当今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信息、媒体带来的社会的开放性,以及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加,使得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范畴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涉及到更开放的空间。因此,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德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2、德育方式注重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