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识字写字

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苟”“教”“择”“处”“杼”“窦”“惰”

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2.写字:

(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

(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

四、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五、内容梗概略讲

1、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2、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

乃:就

迁:变化

道:方法、规律

贵:可贵

以:认为、以为

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内容梗概略讲

1、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

老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2、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

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

(有义方)

3、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体会:

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二,拓展:

1、讲“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

(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2、“诗歌赏读”,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2)范读一下生字。

(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

六、总结,布置作业。课后多诵读。

三字经《子不学》教案

一、教材内容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整体把握

第2课选取的文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孩子学习须趁早,否则老大徒伤悲,否则不知义。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做人,即亲师友、习礼仪,做人的基本点是孝和悌(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这点)。小孩子在父教、师严的情况下,应该专心求学。本课旨在让学生树立小发奋读书的观念。

三、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