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 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 、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 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 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 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 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 2.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 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 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 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 本理念 •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 4.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农林、经济、管理 、军事等)的学生装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2、课程基本理念
• • • •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课程的设计理念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课程的学习理念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课程的 技术理念 •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课程的评价理念
3、设计思路
(二)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 1、知识经济 • 2、国际基础 • 3、我国素质教育改革
地理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
地理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性质、设计思路理念 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 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完成课程的目标以及措施建议
• (一)前言部分 • 1、学科性质 第一、综合性。 第二、地域性。
(二)课程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和理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

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提高生命品质为目的,他首次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位、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归。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与03版课程标准相比,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地理课程结构;并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倡导培育和创新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同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均做了调整。

二、地理核心素养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三个维度来表述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同一学习目标,同一学习个体从不同维度的测量标准,但无论从哪个维度要求和测量,培养人,培养有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最终目标,所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三维目标的升华和概括。

2.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那什么应该成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呢?回归地理学科本身来看: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地理实践是地理学习的特色。

所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目标中的共同素养、关键少数素养和高级素养。

也成为在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内,需要最重要进行培养的素养。

3.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乘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要点〗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要点〗

《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要点说明情境设计1航天员杨利伟描述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文字,出自其所著的《天地九重》一书。

2此处没有选用流传最广的、由美国宇航员拍摄的非洲大陆位于主体位置的地球照片,而是选用“风云四号”卫星于2021年拍摄的中国位于主体位置的地球照片。

“风云四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是世界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之一。

教材选用此照片并标注了,另一方面也宣传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成就。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教材中图12中的土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可以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其主要成分是冰粒和少量岩石残骸及尘土。

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有行星环,规模远小于土星的行星环。

2宇宙是没有边界的。

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中有一个狭义的宇宙定义-“可观测宇宙”,该定义在此次教材修订中替换了传统说法“总星系”。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它起源于约137亿年以前的“大爆炸”。

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宇宙中能看到的最远距离就是光速乘以宇宙的年龄。

更远地方发出的光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跑到”我们这里,我们看不见。

这个观测上的极限称为“宇宙视界”。

视界范围内的宇宙就是可观测宇宙。

这里的可观测宇宙不同于哈勃体积所指的“可观测宇宙”,哈勃体积考虑了宇宙的膨胀,因此,哈勃体积所指的“可观测宇宙”范围要更大。

32021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了一组独立天体-矮行星。

简单来说矮行星介乎于行星与小行星这两类天体之间,呈球形,绕太阳公转,但没能清除轨道内的其他天体碎片。

此定义仅适用于太阳系内。

根据新的分类方案,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中至少存在几百颗矮行星,目前已经确定的矮行星有冥王星、谷神星等5颗,海王星之外可能还存在大量类似天体。

这一分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材也难以解释。

所以教材在太阳系的天体构成举例时没有列出矮行星。

行星地球1对生命存在的条件,人类是按照地球生命的生存条件-氧气、水、适宜的温度等去定义的。

地理1、2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1、2课程标准解读

G.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注的对象也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水 (主要是海洋水) 目标指向: “运用地图”,“归纳”、“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读“世界渔场分布图”、 “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注意:由于本“课标”主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洋流的成因不必多讲述, 只要能解释洋流分布规律即可;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通过分析予以阐明, 如对洋流流经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则 更有效;此外,也可结合实例,阐述洋流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如航海、海洋污染等)
F. 水循环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水(主 要是陆地水);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对自 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标指向: “运用示意图”,“说出”、“说明”,引 导学生通过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自然界的水循环 发生于三领域(海陆间、海上内、陆上内),通过十环 节而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六环节); 进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要点:本“课标”的关键点在于通过了解水循环发生的 领域和过程,重点是落实在认识水循环的意义——维持 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是淡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 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 地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 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
B.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点: 关注的重点是“影响”,而不是太阳辐 射、太阳活动的形成(产生)机制 “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两方面加以说明 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一个多种运动(除了最基本的 自转、公转运动外,还有摄动、岁差和章动 等)的合运动——不要孤立地讲述地球的自 转或公转 目标指向: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 标是“用事实说明”)——因此,不仅要分 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 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 具有的意义 难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水循环内容要点〗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水循环内容要点〗

《水循环》内容要点说明情境设计1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水循环现象进行描述和推测。

情境设计所引用的内容来自何承天在公元442年所著的《论混天象体》一文,该文收录在《宋书天文志》中。

教材选择这部分内容,一是因为原文比较浅显易懂;二是因为这种解释将海洋与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朴素的水量平衡的思想。

为了减少学生阅读古文的难度,情境设计对原文进行了简要解释。

2本节的情境设计围绕“海水稳定性”展开。

古人认为海水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的原因是海水蒸发的消耗与河流汇入海水的补给相互抵消,保持了海水的平衡。

值得肯定的是,古人注意到蒸发、地表径流等现象,提出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加热;但古人的解释没有考虑降水、水汽输送等现象,没有解释海水蒸发后去往何处,也没有用数据证实自己的猜想。

3情境设计最后设问“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

教材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进行回应。

在海陆间循环与海上内循环中,蒸发的海水去往的空间、所经环节均有不同。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教材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将水循环分为三类。

也有专家根据发生的空间尺度将水循环分为两类。

海陆间循环是全球尺度的水循环,也是规模最大、空间范围最广的水循环,因此海陆间循环被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与之相对应,较小尺度、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被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作为大循环,包括了许多小循环。

教材中所讲的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就是其中两个小循环。

小循环互相交织,不停地运转。

虽然小循环的规模不如大循环,但小循环也可以十分活跃。

例如,如果一个内陆地区河湖密布,地下水丰富,蒸发比较强烈,还有从海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风,那么这个地区的小循环就会比较活跃。

3只有海陆间循环是封闭系统,其他水循环都是开放系统。

由于地球与宇宙空间每年交换的水量非常有限,所以,海陆间循环可近似看作一个既无输出、也无输入的封闭系统。

它由无数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小循环组成。

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既有水分输出也有水分输入,是一个开放系统。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物质等的交换与传输,从而推动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这是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是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

高中地理教材将与此相关的内容安排在第一章,以“宇宙中的地球”为章名,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视角来认识地球。

为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本章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帮助学生明确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层级,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在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后,学生能够认识太阳是宇宙中对地球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天体。

教材的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可以看作一则案例,用以进一步阐释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地球从诞生之初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机盎然,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了解地球在这数十亿年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演化,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及其现在的自然环境。

因此,本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这一内容。

地球演化成为生命的摇篮,不仅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息息相关,还与地球的结构特点密不可分。

地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物质组成呈圈层分布,因此针对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内容,第四节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名,强调地球这一结构特点。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地球圈层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宏观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范围和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点等奠定基础。

在这四节内容后,本章设置了题为“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研究,将火星自然条件与地球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为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和其他行星存在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对人类的意义。

必修高中地理1课标解读

必修高中地理1课标解读

必修高中地理1课标解读本次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1”还主要是自然地理,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本模块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3”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7个模块之中,“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模块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的模块,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所以,学习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选修模块。

另外,即使偏重于人文地理的模块,如“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要从地理角度深入理解,仍然需要学习本模块的内容。

即使学习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但需要有自然地理的基础,还需要以地理视角、地理观点来看待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使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而本模块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点和地理方法具有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然,反过来先学习选修模块也能够为更好地学习本模块积累感性知识。

二、“地理1”内部结构分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本模块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教学课时一直很多于54课时(每周3课时,一学期按18周计算)。

本模块的教学课时只有32课时,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按原来课程设计的内容量也要压缩。

所以,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模块的学习内容。

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1)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

2024年度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一全册课件(共5份)

2024年度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一全册课件(共5份)
2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2024Βιβλιοθήκη 3/24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功能
通过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功能、构成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 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与数据模型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等内容,帮助 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3
本册教材结构与内容概述
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 ,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2024/3/24
内容概述
本册教材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 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新课标 必修一全册课件 (共5份)
2024/3/24
1
目 录
2024/3/24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人文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区域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 • 课程总结与复习指导
2
2024/3/24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地形类型与特征
介绍主要的地形类型,如山地、高 原、平原、盆地等,并分析其地形 特征。
8
大气圈层与气候类型
大气圈层结构
气候类型与特征
解释大气圈层的垂直结构,包括对流 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介绍全球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 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 气候等,并分析其气候特征。
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
制定复习计划
根据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 复习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复习目标和

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解读班级:姓名:学号:新课程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出发定位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课程目标之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课程目标之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课程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我们可得出,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标反映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

高中地理要点解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2、3)

高中地理要点解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2、3)

高中地理要点解析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1.地球的宇宙环境●能够说出天体系统及层次。

●能够说出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落实在地图上。

●能够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太阳辐射的概况,说明和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

●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能够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公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要点解读】1.重、难点透析(1)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是“考纲”的重点要求。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3)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用心爱心专心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地理必修一课标解读(2020年整理).ppt

地理必修一课标解读(2020年整理).ppt

B.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点: 关注的重点是“影响”,而不是太阳辐
射、太阳活动的形成(产生)机制 “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两方面加以说明 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一个多种运动的合运动,应关 注地球自转、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的 分析某种运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关注影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的天气系统 目标指向: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换句话 说,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简易天气图 的阅读,作出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 要点: 1. 本“标准”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
关于这部分内容选择的思考: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 程应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
——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 程对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对人 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不会形成障碍
A.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 的岩石;重点是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视角认识岩石的形 成和演变
高中地理必修 一 课程标准解读
诸城实验中学 刘伟
1. “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理1” 自然地理 环境对
人类活动 的影响
(地对人 的影响)
“地理2” 人类活动 对自然
地理环境 的影响
(人对地 的影响)
“地理3” 区域人地 关系协调

可持续发 展的途径
2. “地理1”的结构分 析
3. “地理1”学习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新课程在培养目标方面产生了什么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要了解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及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对现行教学大纲和新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范围和顺序。

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1990年)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②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教育。

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新地理高中教学大纲(2000年2月第二版)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地整治和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②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④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通过新旧大纲对比,可以清楚看出,两个大纲均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的教学的目的,但无论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其目标都有较大的变化。

新大纲除了上述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规定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各自的教学目标。

这样,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有利于高中地理教育改革有方向、有层次地进行。

(1)知识方面由于原大纲的教学目的就是整个中学地理教育而言,因此,对高中阶段就显得针对性不强。

在知识要求方面,表述为“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显得比较空泛。

具体落实到教材上,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上,显得较为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

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

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

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

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

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

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

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逐步形成的,其中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为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观念打下了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则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这一观念。

为什么说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

《课程标准》沿用地理学界一般的认识方法,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安排有关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自然环境是“地理1”的主体内容,本模块涉及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内容。

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

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

所以,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哪些过程应视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其次,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些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不会因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而成为学习障碍。

因此,《课程标准》中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

为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课程标准》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等。

5.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又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可见,无论是整体性还是差异性,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加以分析。

因此,《课程标准》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提出要求之前,还对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出了要求。

(1)对本模块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

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

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

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

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

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