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

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
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职业道德准则、伦理规范的行为。
对于师德失范行为,一般应该按照以下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1. 及时调查核实:对于收到举报或发现师德失范行为的情况,学校应该及时展开调查核实,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和相关证据,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调查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 制定纪律处分措施:经调查核实后,对于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学校应该根据违规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准则和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如口头警告、书面警告、责令停课、停职、降职或辞退等。
处分决定应当依法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适当。
3. 教育和培训:对于一些轻微的师德失范行为,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纠正。
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帮助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育转岗或辞退:对于一些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如教师有教育伦理问题、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犯罪行为等,学校可以考虑将其调离教学岗位,或直接辞退。
5.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师德监督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教师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并及时处理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
总之,对于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合法的原则,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以维护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的正常秩序。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一、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行为,维护教育公平,保障学生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
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参照执行。
第三条基本原则1. 坚持依法依规、公正公平、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2.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证据的原则。
3. 坚持保护学生权益、维护教育秩序、促进教师成长的原则。
二、师德失范行为类型与处理措施第四条师德失范行为类型1. 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
2. 违反教育教学纪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
3. 违反学术道德,剽窃、抄袭、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
4. 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5. 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学生、家长、同事合法权益的行为。
6. 其他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
第五条处理措施1. 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1)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解除劳动合同;(3)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 违反教育教学纪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1)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解除劳动合同;(3)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刑事责任。
3. 违反学术道德,剽窃、抄袭、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1)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依法撤销其学术成果,禁止在一定期限内参与科研项目;(3)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解除劳动合同。
4. 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1)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解除劳动合同;(3)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5. 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学生、家长、同事合法权益的行为:(1)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2)依法赔偿受害者损失;(3)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解除劳动合同;(4)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维护教师队伍的形象,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校师德失范行为,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学生权益、破坏教育教学秩序等行为。
第三条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处理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第四条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注重预防和教育;(二)依法依规处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三)严肃认真,及时快捷,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恰当;(四)强化责任追究,严肃处理责任人。
二、师德失范行为的具体处理办法第五条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分为以下几类:(一)违反教育教学纪律,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为;(二)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诽谤、威胁、恐吓等行为;(三)性骚扰或者性侵害学生行为;(四)侵占、克扣、索要学生财物或者接受学生财物行为;(五)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或者伪造学术资料行为;(六)在招生、考试、评估、职称评审等过程中,违反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行为;(七)其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六条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措施包括:(一)谈话提醒;(二)书面检查;(三)诫勉谈话;(四)调整工作岗位;(五)暂停教学科研活动;(六)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七)撤销专业技术职务;(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九)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理措施。
第七条高校应设立师德失范行为举报渠道,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监督。
对实名举报的,高校应认真核查,及时回复。
第八条高校接到师德失范行为举报后,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组成调查组,认真开展调查。
调查组由不少于2名成员组成,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调查。
第九条调查组应全面收集证据,查明事实,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一、背景及意义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师德失范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质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导意见。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教师队伍。
三、基本原则1. 严格依法依规。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客观公正、程序透明、责任明确,确保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合法合规。
2. 分级负责。
落实高校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3. 教育与惩处并重。
坚持教育为主、惩处为辅,既要严肃处理失范行为,也要关注教师成长,促进教师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
4. 公开公正。
处理师德失范行为要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处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四、处理措施1. 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
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指定或设立专门组织负责。
师德失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2)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为;(3)违反学术规范,损害学术声誉的行为;(4)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侮辱学生、性骚扰等损害学生权益的行为;(5)其他违反职业道德、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的行为。
2. 处理程序。
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程序分为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四个阶段。
(1)受理。
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师德失范行为受理渠道,及时接收学生、家长、同事和有关部门的举报和投诉。
(2)调查。
高校应当组成调查组,对涉嫌师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查,查明事实真相,收集相关证据。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正文:----------------------------------------------------------------------------------------------------------------------------------------------------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省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履职履责行为,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以及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在职教师从业行为“十禁止”》等规定,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黑龙江省教育厅2019年3月25日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履职履责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规定,以及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在职教师从业行为“十禁止”》,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校教师是指省域内的省属普通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教师。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处理包括处分和其他处理。
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
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期限为24个月。
受处分教师是中共党员的,应同时给予党纪处分。
其他处理包括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担任研究生导师的,给予限制招生名额、停止招生资格直至取消导师资格。
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

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一、总则本实施细则旨在规范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保障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和师生关系和谐稳定。
根据《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界定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包括抄袭、剽窃和论文造假等行为;2. 违反师德师风,包括对学生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滥用职权、不遵守课堂纪律等行为;3. 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包括贪污腐败、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等行为;4. 违反校规校纪,包括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方针等行为。
三、处理办法和程序1. 对于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情况,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停职、开除等措施;2. 处理程序包括调查核实、听取教师申辩、形成处理意见、决定处理措施等环节,确保公正、透明。
四、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通报与记录对于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情况,学校将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并记录在教师个人档案中,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监督与投诉学校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鼓励师生和社会各界向学校举报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情况。
学校将严肃处理投诉,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六、法律责任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行为涉及刑法或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七、附则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由学校教务部负责解释。
以上是对《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概括性介绍。
详细内容请参阅正式文件。
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

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一、引言为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
二、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1.思想政治纪律方面(1)散布违反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言论,妄议党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污蔑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革命烈士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
(2)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损害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3)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4)违反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规定,公开泄密、盗密的行为。
(5)破坏民族团结,歧视、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6)在校园里传播低级庸俗文化、传播非法出版物、传播宗教和组织宗教活动。
(7)宣传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邪教活动。
2.教育教学纪律方面(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2)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3)在招生、考试、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4)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学术记录,伪造学术经历。
(5)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敷衍塞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6)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和行为。
(7)违反教育教学纪律的其他行为。
3.生活纪律方面(1)违反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影响教师形象。
(2)参与赌博、嫖娼、吸毒等违法活动。
(3)违反家庭美德,影响家庭和谐。
(4)违反职业道德,谋取不正当利益。
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损害学生利益,损害学校声誉,损害教育事业的行为。
第三条大学应当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制,对师德失范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严肃处理,维护学生、学校和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公开、教育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处理适当。
第五条大学应当设立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构,负责处理师德失范行为。
二、师德失范行为的分类及处理第六条师德失范行为分为轻微师德失范行为、一般师德失范行为和严重师德失范行为。
(一)轻微师德失范行为,包括轻微的教学违规、对学生的不当言行等,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
(二)一般师德失范行为,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对学生利益的损害等,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等处理。
(三)严重师德失范行为,包括严重的教学违规、对学生利益的严重损害、违反法律法规等,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注销教师资格等处理,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条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应当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和教师的态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给予相应的处理。
三、处理程序第八条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调查、处理程序如下:(一)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教师有师德失范行为的,可以向学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构举报。
(二)调查。
学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构应当立即启动调查,收集证据,查明事实。
(三)处理。
学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构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四)反馈。
学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构应当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并保密举报人的信息。
四、纪律与责任第九条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自觉接受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探究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探究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规范,损害学生利益,影响教育质量的行为。
师德失范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以下是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的探究,内容丰富,旨在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1. 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突出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数据、编造研究结果;(3)侵占他人知识产权;(4)一稿多投、重复发表;(5)虚假标注、夸大学术成果。
2. 教育教学失职教育教学失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质量低下,课堂讲授不认真,教学态度不端正;(2)对学生缺乏关爱,歧视、侮辱、体罚学生;(3)擅自调整教学内容,压缩课程,提前下课;(4)泄露考试试题,帮助学生作弊;(5)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进行有偿家教。
3. 师德缺失师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消极;(2)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长期请假、脱岗;(3)参与赌博、嫖娼等违法活动;(4)散布不良信息,损害国家、学校声誉;(5)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4. 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道德败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压榨学生,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2)篡改、剽窃学生论文,将学生成果据为己有;(3)利用学生资源,进行不正当学术合作;(4)滥用学术资源,损害学术公平;(5)对学术批评、监督持敌视态度,压制不同意见。
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对策1. 建立健全师德教育体系(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2)开展师德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3)强化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环节;(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
2. 完善师德监管制度(1)明确师德失范行为的标准,制定具体处罚措施;(2)建立健全师德监管机构,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3)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零容忍;(4)建立师德失范行为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调查处理办法

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调查处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各类大学教职工(以下简称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
第三条大学应当成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负责调查处理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
第四条大学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调查处理制度,明确调查处理程序、责任和奖惩机制。
二、师德失范行为的界定第五条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违反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第六条师德失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一)侵犯学生权益: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侮辱、诽谤、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二)教学事故:违反教学计划,擅自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低下,影响学生学业发展;(三)学术不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虚构实验数据,骗取科研经费等;(四)廉洁自律:接受家长、学生请客送礼,违规收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五)其他违反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规范的行为。
三、调查处理程序第七条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接到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或者发现有师德失范行为的情况,应当及时启动调查程序。
第八条调查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初步核实:对举报内容进行初步核实,必要时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二)正式调查:组成调查组,对核实后的举报内容进行正式调查,调查组成员不得少于2人;(三)调查取证:调查组应当广泛收集证据,听取举报人、被举报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意见;(四)形成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报告应当包括调查过程、事实依据、证据材料、调查结论等内容;(五)提交处理意见:调查组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由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
第九条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应当在接到调查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被举报人。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高校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发生的师德失范行为。
第三条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依法依规、教育引导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第二章师德失范行为及处理措施第五条师德失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政治立场问题。
包括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散布不良信息,参与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教学问题。
包括违反教学纪律,敷衍塞责,歧视、侮辱学生,学术不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
(三)学术研究问题。
包括伪造、篡改、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著作,买卖、代写论文等。
(四)社会服务问题。
包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参与不正当竞争,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
(五)管理服务问题。
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师生合法权益,收受贿赂等。
第六条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措施包括:(一)批评教育。
对轻微师德失范行为,给予批评教育,督促教师改正。
(二)通报批评。
对情节较重的师德失范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
(三)组织处理。
对情节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给予停课、停职、降职、撤职等组织处理。
(四)纪律处分。
对构成违纪的师德失范行为,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五)解聘或者开除。
对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恶劣的师德失范行为,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开除公职。
(六)其他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限制评优评先、限制职称评定、限制招生名额等处理措施。
第七条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应当根据行为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调查核实。
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大学教师师德建设,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指导思想本规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教师队伍。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以下简称高校)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
第四条师德失范行为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损害学生权益,损害学校声誉,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有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六)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七)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等环节,违反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谋取不正当利益。
(八)其他违反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条处理原则(一)严肃认真。
对师德失范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学生、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公平公正。
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必须坚持事实为依据、法规为准绳,确保处理结果公平公正。
(三)教育引导。
处理师德失范行为,既要严格依法依规,又要注重教育引导,帮助教师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四)分工负责。
高校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必须明确责任,强化落实,确保师德失范行为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第六条处理措施对师德失范行为,可以根据情节轻重,采取以下处理措施:(一)谈话提醒。
对轻微师德失范行为,由学校进行谈话提醒,督促教师改正。
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处理办法2024年新版

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处理办法2024年新版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全国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师。
二、处理原则1. 公平公正: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进行处理,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处理结果客观公正。
2. 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进行处理,应当注重教育与惩处相结合,通过处理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改进。
3.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进行处理,应当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不得冤枉教师。
4. 处理适当: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进行处理,应当与违反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确保处理结果的适当性。
三、处理措施1. 警告: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给予警告,期限为6个月。
2. 记过: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给予记过,期限为12个月。
3. 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期限为24个月。
4. 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
5. 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
四、处理程序1. 调查:发现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
2. 认定: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进行认定。
3. 告知: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应当告知其处理决定及理由。
4. 申诉: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教师,可以按照规定程序申请申诉。
5. 执行:对处理决定应当及时执行,确保处理结果的落实。
五、附则1.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办法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3. 本办法的修改和废止,由教育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大学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

大学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一、大学师德负面清单1. 反党反社会主义: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2. 学术不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数据,虚假署名,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 教学不力: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教学内容错误,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不关心学生学习进步。
4. 学生歧视:对学生进行种族、性别、地域、身份等方面的歧视,损害学生权益,违反平等、公正、公平原则。
5. 师德失范:言行举止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侮辱、诽谤、体罚学生,违反师生关系规范。
6. 权力寻租: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违反廉洁从教规定。
7. 招生舞弊:违规招生、录取学生,泄露招生考试信息,违反招生规定。
8. 学术团体不当行为:违反学术团体规范,利用学术团体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学术团体形象。
9. 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教师职业道德。
10. 其他违反师德师风的言行:损害学校声誉,损害学生权益,违反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
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1. 反党反社会主义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党籍和公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 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学术成果,撤销相关职务,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
3. 教学不力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学资格。
4. 学生歧视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师资格。
5. 师德失范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师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6. 权力寻租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师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 招生舞弊行为:一经发现,取消招生资格,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8. 学术团体不当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学术团体成员资格,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教学纪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损害学校声誉,构成违纪行为的行为。
第三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第四条学校是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主体,应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制度,明确处理程序、方法和责任。
第五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公平。
二、师德失范行为的界定第六条以下行为视为师德失范行为:(一)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包括体罚、变相体罚、侮辱、诽谤、虐待、性骚扰等;(二)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为;(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四)学术不端,影响恶劣的行为;(五)其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教学纪律的行为。
第七条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应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事实,并根据本办法进行处理。
三、处理程序第八条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程序分为调查、核实、处理和反馈四个阶段。
(一)调查阶段: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组成调查组,对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事项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
(二)核实阶段:调查组应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核实,查清事实真相。
(三)处理阶段:根据核实的事实,依照本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进行处理。
(四)反馈阶段: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处理结果进行反馈,向被处理教师和相关人员说明处理依据和结果。
第九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决定应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并送达被处理教师。
四、处理措施第十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措施包括:(一)批评教育:对轻微师德失范行为,给予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改正。
(二)停职检查:对较为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暂停其职务,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维护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尊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学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违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三条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进行。
第四条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措施,以及取消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等资格。
二、师德失范行为的界定第五条以下行为视为大学师德失范行为:(一)违反教育教学纪律,不认真履行职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二)学术不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虚构学术经历,严重损害学术道德;(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其家长财物;(四)歧视、侮辱、虐待学生,性骚扰或性侵害学生,严重损害学生权益;(五)涉及黄赌毒、暴力恐怖活动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六)其他违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三、处理程序第六条大学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应通过书面、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提出。
第七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收到举报和投诉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举报人。
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应成立调查组,对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组由两人以上组成,其中应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
第九条调查组应采取查阅资料、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并形成调查报告。
第十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提交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学校应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被处理教师,并公布处理结果。
四、申诉程序第十二条被处理教师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第一条总则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维护师德尊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本办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三条处理原则(一)坚持客观公正、依法依规、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预防与查处相结合,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三)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师德失范行为责任人进行教育、帮助和挽救。
第四条处理范围本办法所称师德失范行为,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中,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学生权益、损害学校声誉、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
第五条处理机构(一)高校应设立师德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师德失范行为的调查、处理和监督工作。
(二)高校师德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三)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内监督机制,确保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第六条处理措施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措施包括:(一)批评教育:对轻微师德失范行为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作出书面检查,并提出整改措施。
(二)诫勉谈话:对情节较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督促其认真整改。
(三)党纪处分:对涉及党纪问题的师德失范行为责任人,依据党纪处分规定进行处理。
(四)行政处分:对涉及行政职务的师德失范行为责任人,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警告、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
(五)解聘:对严重违反师德失范行为的责任人,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六)其他处理:包括暂停科研项目、暂停招生资格、取消荣誉称号等。
第七条处理程序(一)受理:高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受理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二)调查:高校师德建设委员会组织调查组,对涉嫌师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
(2019年03月25日)
省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履职履责行为,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以及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在职教师从业行为“十禁止”》等规定,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履职履责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风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规定,以及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在职教师从业行为“十禁止”》,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校教师是指省域内的省属普通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教师。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处理包括处分和其他处理。
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
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期限为24个月。
受处分教师是中共党员的,应同时给予党纪处分。
其他处理包括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担任研究生导师的,给予限制招生名额、停止招生资
格直至取消导师资格。
取消相关资格的处理执行期限不得少于24个月。
教师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条应予处理的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如下: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
(三)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行为。
(四)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事宜的行为。
(六)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有猥亵、性骚扰行为。
(七)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八)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假公济私,擅自利用学校名义或校名、校徽、专利、场所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
(十一)其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五条高校发现教师存在“第四条”列举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并告知教师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对于拟给予降低岗位等级以上处分,教师要求听证的,拟作出处理决定的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六条高校给予教师处理,应当坚持公平公正、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应当与其师德失范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七条给予教师处理按照以下权限决定:
(一)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担任研究生导师的,给予限制招生名额、停止招生资格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方面的其他处理,按照管理权限,由学校相关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作出决定。
(二)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处分,由高校依法依规作出决定。
(三)给予开除处分,公办高校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民办高校教师或者未纳入人事编制管理的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给予教师处分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初步调查后,需要进一步查证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议,报学校党委同意并进行调查取证;
(二)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三)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教师,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对其所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被调查的教师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信。
对拟给予降低岗位等级及以上的处分,教师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四)调查完结,要按照处分决定权限,做出给予处分、免于处分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
(五)处分决定要载明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及申诉途径等内容;
(六)将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受处分教师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七)教师对处分决定不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仍不服的,可以向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八)对教师的处分,在期满后根据悔改表现,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予以延期或解除,处分决定和处分解除决定都应完整存入本人人事档案。
第九条教师受到处分的,符合《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高校依
法提请省教育厅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
第十条教师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
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教师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丧失教师资格。
第十一条高校要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牵头部门明确、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师德建设第一责任人,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对本单位师德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十二条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坚持权责对等、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
要指定或设立专门组织负责受理、调查、认定、处理、复核、监督等处理程序相关工作。
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或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职责权限和责任划分进行问责:
(一)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日常教育监督、舆论宣传、预防工作不到位;
(二)师德失范问题排查发现不及时;
(三)对发现的师德失范行为处置不力、方式不当或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推诿隐瞒的;
(四)已作出的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决定落实不到位,师德失范行为整改不彻底;
(五)多次出现师德失范问题或因师德失范行为引起不良社会影响;
(六)其他应当问责的失职失责情形。
第十三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教师所在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知情不报或故意拖延迟报的需向学校分别做出检讨,由学校依据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采取约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方式进行问责。
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校需向上级主管部门做出说明,并引以为戒,进行自查自纠与落实整改。
第十四条各高校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本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本办法未尽事宜和除教师之外的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高校可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民办高校的劳动人事管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遵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