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第25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班学生姓名:

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字义。

2.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课前预习:

1.积累文体知识。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只有四句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3.准确认读下列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

布衾.(qīn )塘坳.(ào )何由彻.(cha)见.(xiàn )此屋

4.熟读课文,填空。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堂导学:

1.朗读课文,解释字词。

号:吼挂罥:挂住,缠绕忍:狠心

向:渐近,靠近俄顷:一会儿彻:彻晓,到天亮

足:值得安:如何,怎么;安稳见:同“现”,出现

2.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4.赏析诗歌。

(1)请将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部分(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杖自叹息”):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第三部分(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写雨夜屋漏人难眠的情景。

第四部分: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

(2)“号”“卷”“飞”“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号”“卷”等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地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

(3)“群童”为什么“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一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后文有何作用?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抱回家当柴烧,当然,这里也有孩子顽皮的成分;反映了动乱的社会带给人民的贫困和灾难;这一情节是结尾的伏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正是从这四海穷困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4)“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自”字该如何理解?诗人叹息什么?

“自”字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与帮助,世风的炎凉、世事的艰难,就意在言外了。一叹生活之苦,风卷茅屋,接下来的生活怎么过;二叹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世风的凉薄艰难;四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尤其最后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崇高理想。这种胸怀是多么宽广、博大!

(6)请概括本诗的主旨。

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雨夜屋漏、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宁苦自己以利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课后练习:

1.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有千万间高楼大厦,让天下穷人都住上房子,露出笑脸,(任它)刮风下雨,房子岿然不动,稳如泰山呢!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在我眼前能高高地出现这样的大楼,那时,即使唯独我自己的茅屋破漏,挨冻而死我也心甘情愿!

2.背诵课文,默写。

(1)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诗中表达作者推己及人,身处漏雨茅屋仍不忘忧国忧民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默写你所积累的杜甫写的一首诗。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第25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班学生姓名:

第二课时《过故人庄》《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字义。

2.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3.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4.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文学常识填空)

(1)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人(籍贯)。其诗偏重于描写自然景色,形象清新,生动自然,引人入胜,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品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春晓》等。

(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籍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诗人。

他能诗、能词、能散文,尤以诗的成就最高,著有诗《关山月》《书愤》《示儿》;词《釵头凤》《卜算子·咏梅》;散文《老学庵笔记》等。

2.准确认读下列字词。

鸡黍.(shǔ)开轩.(xuān)场圃.(pǔ)鸡豚.(tún)衣冠.( guān )

3.熟读课文,填空。

(1)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课堂导学:

1.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具:办,具备郭:古代外城墙轩:窗户圃:菜园

就:靠近浑:浑浊,指酒不好豚:猪箫:吹箫

鼓:击鼓古风:旧时风俗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3. 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

4. 赏析《过故人庄》。

(1)作者去田家的原因是什么?“具鸡黍”“邀”表现了农民朋友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于好友的邀请;可看出农民的热情好客,朴质厚道。

(2)颔联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上句描绘近景,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下句勾勒远景,雄伟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给人以开阔之感。这样的景物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恬淡相宜。

这是诗人进庄之所见,表现了诗人无比激动喜悦的心情。

(3)“把酒话桑麻”,表达了主客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朴质深厚、真挚的感情。

(4)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老朋友相见;欣赏如画的田园美景;品尝美酒;畅谈农事。

(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赏析《游山西村》。

(1)首联描写了农家什么时候的什么情景?表达了农家怎样的性格和感情?

初春时节,农民朋友酿酒杀鸡招待客人,庆祝丰收。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厚道的性格。

(2)颔联写了农村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写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这一句说明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转折。

(3)颈联写出了当地怎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热情。村里的人正吹箫击鼓准备着社日祭祀土地神,他们穿戴朴素,保持着一种浓厚的乡俗。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作者十分留恋山西村的田园风光,人还没有离开,就惦记着还要再来。

(5)这首诗的题目是“游山西村”,就全诗看,作者是体现“游”呢,还是紧扣“村”?试说说理由。

紧扣“村”。因为本诗写了村里的人,村里的景,村里的事,村里的情。

(6)诗人游山西村时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7)请概括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理解填空。

(1)《过故人庄》中表现农家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中集中表达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的诗句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游山西村》中写农家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反映民间民俗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比喻一筹莫展时坚持下去,往往会发现前所未有新天地的富有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抒写作者愿望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2.对《游山西村》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头两句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B.颔联描绘了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古风存”用淳朴的乡风盛赞他们的纯厚质扑

C.最后两句写主观心境,依恋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D.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课后反思: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第25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班学生姓名:

第三课时《渔家傲》《浣溪沙》

学习目标:

1.掌握字音、字义。

2.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3.理解词的意思,把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4.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词。

课前预习:

1.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词始于梁,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称长短句。词根据词风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词风格典雅婉曲,其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晏殊、秦观,豪放派词风格雄浑高亢,其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

词根据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2.走近作者。

范仲淹,北宋(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

3.阅读两首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千嶂.( zhàng )浊.( zhuó)酒燕.( yān )然未勒.( la)

羌.( qiāng )管不寐.( mai )蕲.( qí)水浸.( jìn )溪

4.根据要求,原词填空。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课堂导学:

1.读两首词,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勒:刻寐:睡觉浸:泡

萧萧:风雨声尚:还少:年轻

2.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4.赏析《渔家傲》。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天冷、声杂、城孤。肃杀悲壮的氛围。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怎样的矛盾心理?

思乡心切,却又未建功立业。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句中的“不寐”怎样理解?

互文。他们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

的目的,所以睡不着觉。

(4)结合全词,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5.赏析《浣溪沙》。

(1)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出游的时间、地点。

(2)词的上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画面:①山下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②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③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特点: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词的下片转入抒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当益壮,奋发进取。

(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旷达乐观,积极进取。

6.试概括两首词的主旨。

《渔家傲》: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守边将士思乡忧国之情。

《浣溪沙》:描绘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发作者虽处困境,仍求进取的乐观态度。

课后练习:

1.默写填空。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渔家傲》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渔家傲》中,既表现思家之情又抒发报国之志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浣溪沙》中表明自己老当益壮,不断进取的乐观情怀的词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2.《浣溪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特点?请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山下那短短的兰芽浸入小溪,松林里一条沙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黄昏的风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对《渔家傲》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物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