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分解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预分解窑(旋窑)的发展与机立窑的淘汰

一、世界水泥行业概况

水泥生产是物理化学过程,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在水泥窑中完成的。

水泥从1824年投入工业生产以来,水泥窑的发展经历了立窑、干法中空窑、湿法窑、悬浮预热器窑、预分解窑五个阶段。我国所说的新型干法窑是对悬浮预热器窑和预分解窑的总称。

二、中国水泥工业概况

中国的第一袋水泥是1892年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生产出来的,中国是

亚洲最早生产水泥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泥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1949~1995年,这是个高速发展时期,4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7.5%,创世界水泥发展速度之最。在这个时期内,按投资性质分类,大致又可分三个阶段:

1950~1979年为第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依靠中央投资为主,以引进东欧设备为主,以行政区域布局为主,以发展湿法回转窑为主,建设了一批中型水泥厂,成为我国国有水泥企业的主体。1979年末全国旋窑水泥的产量占60%。

1980~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水泥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各行各业、各级政府、民间集资办水泥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立窑得以爆炸性的发展,中央投资只是围绕确保国家重点工程所需水泥的目的,建设了几个大中型水泥厂。

1993~1995年为第三个阶段,即从小平南巡讲话到亚洲金融风暴,是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建设水泥厂的最活跃时期。在这期间由中央批准建设的大中型水泥项目中,90%以上是“三资”企业。

1995年末,全国有水泥企业8435个,水泥窑9093座,其中立窑占89 %,预分解窑只有86座,仅占1%;水泥生产能力5.93亿吨,产量4.76 亿吨,立窑水泥占81%,500号及以上水泥仅占9%。

1996年,中国水泥工业进入了第二个历史时期,即结构调整时期,或稳定发展时期。6年来,年均增长速度5.6%;累计淘汰小水泥窑4894 座,淘汰生产能力9450万吨,新增预分解窑生产线84条,熟料生产总能力已经达到7790万吨,全行业规模以上水泥企业4507家,总生产能力7. 18亿吨,产量6.4亿吨。

中国是水泥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是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际地位和应有的市场份额,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集中度太低2000年世界水泥产量16.5亿吨(含中国2亿吨),1470家水泥厂(含中国1 50家),150家粉磨站,其中前5名企业Lafarge、Holcim、Cemex、Heidelberg、It alcementi的产能占世界产能的37%。

日本水泥年产量8330万吨,只有19家企业,太平洋公司就占40%左右。印度水泥年产量10400万吨,前五家企业的产量占总量的47.6%。泰国水泥年产量4780万吨,只有6家企业,平均规模是800万吨。韩国水泥年产量5990万吨,只有10家企业,“东洋”与“双龙”两家企业的生产能力占总量的48%。台湾岛内水泥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300万吨,而消费市场的容量只有1800万吨左右,目前尚有两条7000t/d生产线正在建设,年内投产。中国水泥行业前10名企业的年产能只占全行业的6%,占预分解窑产能的50%。由此可见,我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不要说与发达国家比,就是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与周边国家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低标号水泥比重过大2001年我国按新标准42.5号及以上和特种水泥的产量只占总量的15%,其中还有20%出口了,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建筑材

料的标准和质量与国际水平的差异巨大,更重要的是看出我国建筑业市场和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三是技术装备落后我国2001年预分解窑的产能占全行业的13.8%,而日本占96%、印度80%、泰国90%、韩国100%、我国台湾90%,而日本水泥窑平均规模达128万吨,相当4000t/d的能力,韩国、泰国的平均规模还要大,我国台湾也在调整结构,正在拆除立波尔窑,建设两条7200t/d预分解窑生产线,年内可投产。我国预分解窑不仅比例低,平均规模也太小。

三、中国预分解窑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对预分解窑的研究开始于1970年,与德国和日本是在同一个时期起步的。

1976年我国在吉林四平建成第一条360t/d烧油的预分解窑,标志中国预分解窑的研制与开发完成了工业试验。1986年由我国自己设计、主机设备自己制造的2000t/d生产线在江西万年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自主开发的预分解窑开始产业化。1995年,吉林双阳水泥厂2000t/d建成投产,投产后3个月内就达产达标,标志着中国自主开发的预分解窑技术已经成熟。表5 2001年末中国的预分解窑

1999年国家决定将发展新型干法窑列入国债贴息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001年有3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1540万吨,标志着中国预分解窑发展进入快车道。

四、预分解窑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1.未来10年全社会对水泥需求预测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教授认为,人均钢筋混凝土占有量的累积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换算到建筑材料上就是人均消费水泥量的累积。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国家的水泥都有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一般情况下,

当人均消费水泥累积达到20~22吨的时候,即进入稳定消费或消费开始回落时期。图2收集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水泥人均消费累积变化情况。

我国台湾的水泥消费从1950~1993年为持续高速增长时期,这期间人均消费水泥累积接近19吨,1 993年是消费量的峰顶,人均消费水泥达 1350公斤。从1994年开始回落,1995年以来仍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日本从1950~1991年人均累积消费水泥20吨,1991年是日本水泥消费量的峰顶,人均消费接近700公斤,这一年被日本称之BubbleEconomyBurst,从1992年开始回落,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消费量继续大幅度下滑。德国从1950~1982年人均累积消费水泥18吨。

不仅是上述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相似的轨迹,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前苏联等东欧国家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崛起的国家水泥发展轨迹也大致相同,只是消费峰顶出现的年代和峰值大小略有差别。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希腊、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均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出现消费峰顶,人均消费最大值在600~700公斤。

前苏联、民主德国、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消费峰顶,人均消费最大值一般在650~780公斤。韩国、新加坡等新崛起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消费峰顶,最大值都在人均1吨以上。惟独美国与众不同。二战以后,美国的水泥消费水平一直保持在200~400公斤这个低水平线上平稳增长,近20年间平均年增长1.3%。究其原因:一是二战的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二是美国钢结构建筑物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国家。“9〃11”事件以来,水泥又悄悄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水泥生产商抓住这个机遇,纷纷投巨资对老厂进行改造或扩建,到2002年末,新增生产总能力将在 4000万吨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