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医用生物学重点
整理人:张星
1. 罗伯特虎克首先发现了植物细胞。
2. 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活细胞。
3. 生命基本特征①以核酸、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②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③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④自主性的信息传递、转换与调节体系。⑤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⑥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运动守恒体系。⑦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⑧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⑨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4. 施旺、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进行补充。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5. 细胞的定义①细胞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6. 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其直径达12CM。支原体(又称支原菌)是最小的细胞,其直径仅0.1μm。
7. 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之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8. 细胞的主要共性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②细胞具有遗传物质。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9. 膜蛋白有外周蛋白和镶嵌蛋白。膜蛋白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10. 膜糖类: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和溶酶体(高度糖基化)。“细胞外被”或“糖萼”通常指真核细胞表面富含糖类的外围区域,大部分由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寡糖链部分组成。细胞外被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还参与细胞间识别,对细胞的接触抑制以及细胞间的黏着性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11. 液态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脂质分子排成双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或联结于脂双层上;膜的两侧结构是不对称的;膜脂和膜蛋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2.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基质组成。
13. 核孔复合体:核膜孔并非是单纯的孔洞,而是复杂的环状结构,它由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无定形物质组成,与核孔一切统称核孔复合体。作用:能够介导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物质运输。
14. 核纤层是内层核膜下的一层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络结构。核纤层与核膜、核孔复合体以及染色质在结构上关系密切,为它们提供了结构支架,在细胞分裂期间,核纤层发生去组装和重新组装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核膜的解体和重建。
15. 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17.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5种组蛋白和200bp左右的DNA组成。其中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的核小体核心颗粒。146~147bp的DNA缠绕在其外围1.75圈,形成直径为11nm的核小体。相邻核小体之间由60个左右碱基的DNA形成连接DNA。H1位于DNA进出核心颗粒的结合处,许多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为11nm的串珠链,构成染色质的一级结构。再由直径11nm的核小体串珠链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
构成染色质的二级结构。由外径30nm的螺线管再进行盘绕形成直径300nm的超螺线管,构成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管进一步折叠,形成染色单体,即染色质的四级结构。18.“袢环模型”由核小体形成的串珠链是一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在H1的参与下,形成一种更为稳定的结构是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由非组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架,直径30nm的螺线管一端与支架结合,另一端向周围呈环状迂回后再回到结合处。这样的环状结构称为袢环。袢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放射环,每个DNA袢环包含315个核小体,约63000bp,每18个袢环呈放射平面排列成微带,再沿纵轴构建成染色单体。
19.内膜系统是指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膜、溶酶体、分泌泡等。
20.溶酶体的膜不同于其他膜结构,具有特殊的性质:①膜上嵌有质子泵,可将氢离子泵入溶酶体内,以维持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②膜蛋白呈高度糖基化状态,糖链伸向膜内侧,可保护自身膜结构免受内部水解酶的消化;③膜上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产物向外转运。
21.溶酶体可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余小体。
22.线粒体“动力工厂”。23.细胞呼吸的4个阶段:①糖酵解;②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
③三羧酸循环;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24.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5.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6.有性生殖是高等动、植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合子的方式
27.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必须有两个亲本参加,它们先形成配子,雄配子也叫精子,雌配子也叫卵子。
28.精子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约需64~72天。精子发生在睾丸生精小管内进行,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形期等4个时期。增殖期实现数量增加,进行有丝分裂,精原细胞(2n)有丝分裂,部分A型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B型精原细胞。生长期:B型精原细胞经数次分裂后,体积增大,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成熟期:进行减数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后,迅速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第二次分裂,结果共形成4个精细胞。变形期:头部主要由细胞核(单倍体)和顶体(特化的溶酶体)组成。变形期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顶体形成(精子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变成溶酶体。受精时顶体酶释放,有助于精子穿过卵的透明带。)②核染色质凝聚(精子细胞中,与DNA结合的组蛋白相继被过渡性蛋白质、精蛋白替代。)③尾部形成。(微管,基本组成上都是9+2型)
29.卵子在卵巢中发育而来。从卵原细胞发育为卵子的过程称为卵子发生,经历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这3个发育阶段。增殖期:女性胚胎第6周时,原始生殖细胞以克隆方式增殖为卵原细胞。至第20周时,生殖细胞约为700万个,其中约200万个为卵原细胞,约500万个已发育成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在减数分裂诱导物质的诱导下,初级卵母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并停止在前期Ⅰ的双线期。成熟期:黄体生成素促使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次级卵母细胞;另一个体积很小,称为第一极体。排卵时,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出的卵停留在输卵管的壶腹部。30.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代代都能够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使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在精子与卵子经过受精而形成受精卵过程中,其结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