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科研和企业三个方面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首先,学校应提供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和创新。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二、科研方面科研机构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科研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科研机构应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其次,科研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独立创新。
此外,科研机构还应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资源。
三、企业方面企业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推动者。
企业应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首先,企业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氛围,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企业应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供合适的培训和交流平台。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科研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研机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企业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大学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人才

在大学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人才
作为大学生,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创新人才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和建议。
1. 提高个人素质: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例如创意思维、沟通能力、学习
能力等。
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课外培训,并且要注意自我修养,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学习基础知识:在实践创新前,要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在大学阶段,学生应
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行业状况和前沿技术动态,使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 参与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积
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通过实践和尝试,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 创新实践:创新需要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可以积极申请各种创新实践项目,例
如校内创新大赛、创业孵化计划等。
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市场、行业和消费者,不断创新
和改进自己的想法和产品。
5. 多元思维:创新需要有多元思维,学生可以积极拓宽视野,了解有关的学科和行业,不惧挑战,尝试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6. 积极实践领导力:创新人才必须具备领导力,可以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组织
和社团,以及担任学生工作组织的职务,锻炼自己的领导技能和组织能力。
7. 建立人脉关系:人脉关系对于创新人才非常重要,学生应该积极拓展社交和人脉,与有关人士和专家建立联系和合作。
总之,成为一名创新人才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
通过提高个人素质、学习基础知识、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创新、多元思维、积极实践领导力和建立人脉关系等方法,可以
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人才。
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1.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你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可以通过广泛阅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团队项目等方式进行提升。
2.注重思维方式:创新型人才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拘一格的思考方法和跨领域学习等方式进行。
同时,要多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理,把握问题的关键点。
3.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要有开放的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项目、关注前沿科技和业界动态、不断思考和提出问题等方式进行。
同时,要勇于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推动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
4.学会主动学习:成为创新型人才需要主动学习和不断进取。
不满足于当前的知识和技能,要持续学习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技术和工具、参与行业论坛和研讨会等方式来不断学习和积累。
5.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和实践、分析和总结经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等方式进行。
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往往是一个集体的产物,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因此,创新型人才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可以通过参与团队项目、担任团队负责人、学习沟通和领导技巧等方式进行培养。
7.保持持续学习和思考:创新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演进的过程。
因此,作为创新型人才,要保持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要关注前沿科技和行业动态,积极思考和总结经验,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下面是一个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以期为相关机构和组织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培养目标本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使他们成为能够在各个领域中推动创新和发展的领导者。
二、培养内容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营、组织创新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创造力:为学员提供创造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
通过开展创新比赛、组织创意工作坊等方式,激发学员的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实践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员将创新思考和创造力转化为实际行动。
通过组织实践项目、实习机会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
三、培养方法1. 课程设置方法: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如创新管理、设计思维、创业课程等。
通过引入实践案例、项目实践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导师指导方法:为学员配备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导师可以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员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
3. 实践项目方法:组织学员参与实践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
通过与企业、组织合作,让学员参与实际项目,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践项目可以是小组项目或个人项目,鼓励学员与其他学员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培养评估方法1. 综合评估方法:通过考核学员的学术成绩、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全面评估学员的培养效果。
考核方式可以包括笔试、面试、项目展示等形式,综合考核学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反馈评估方法:定期给学员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定期跟踪学员的发展情况,及时评估培养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具备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2.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鼓励学习者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交
叉思考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促进创新的跨界融合。
3.强化实践和实验能力:注重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验环境,
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新成果。
4.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重视学习者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培养他们与他人进
行有效合作、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以便能够在团队中共同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
5.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并提供相关
的创业教育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6.培养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其具备
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并能够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创新环境。
这些目标旨在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跨学科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并在各个领域中做出积极的创新贡献。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用,促进经济发展。
跨学科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
建立跨学科教育机制
高校应建立跨学科的教育机制,打破学科壁 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复 合型人才。
建设科研平台
高校应积极建设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 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其创新能力。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 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 ,提高学术素养。
0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 主要内容
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
跨学科课程
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 养复合型人才。
实践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 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国际化课程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
01
目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是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政策背景与重要性
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 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包括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 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实施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实习报告、就 业跟踪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平均 分、百分比、排名等。
结果反馈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教师,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精选8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篇1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人才培养模式概况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与具体应用结合紧密等特点,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来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并推进新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1].同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整合计算机专业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等分支学科,并对其多元知识点进行融合[2].因此,计算机专业尤其需要也特别适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培养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建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观念。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各个学科及课程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并结合计算机科技竞赛及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3].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2.1基于科技竞赛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鼓励科技创新与注重教学实践的初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此教学实践的改革刻不容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的课时,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及社会领域的棘手问题、热点问题等皆可引导学生分层次逐步介入到关联的课程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中来。
不再以唯成绩论的单一方式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注定其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使得计算机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院以计算机竞赛为依托,增强了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对相关计算机实践平台的规划与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多个涉及重要课题的实验室,这便于将计算机学科的多元知识点结合起来开展开放式实验,从而提高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比重。
在面向对象的JAVA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院将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定位于结果的演示、数据的验证及更高层次的设计性与创新性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参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一、指导思想“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
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一)原则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经管教改班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机电、化工、服装与纺织等),深入学习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课程,并结合实践实训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工艺和产品的经济管理人才。
-1-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大学作为知识的摇篮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那么,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首先,大学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充满创新氛围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同时,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创新者来校分享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创新社团,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其次,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大学的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路。
例如,将工程学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将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相结合,开拓学生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创新视野。
同时,课程中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者,师资队伍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应该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鼓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创新。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另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应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产学研合作模式: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创新团队,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问题。
2. 项目驱动模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国家或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并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
3.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培养基地协议,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并同时获得学校的学历证书。
5. 双师型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在企业实践中接受专业技能的指导,由校方和企业的双重师资共同培养。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2、科教融合的意义
科教融合的意义在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首先,科教融合可以提高科技 创新能力。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 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其次,科教融合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科 学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 科教融合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支撑,而高素质的人才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目录
01 创新人才培养:意义 与条件
03 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
02 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04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因素
目录
05 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 案例分析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创新人才培养:意义与条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的 核心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未来领袖。本次演示将探讨创 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益显现,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创新人才 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教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科技创 新能力,还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次演示将就科教融合的现状、意义 和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
一、科教融合的现状与意义
结论
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条件,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激 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合作与 交流以及锻炼意志和毅力等关键因素的培养,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 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优秀4篇

创新人才培养优秀4篇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篇一1 创新型人才界定说到创新人才,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具有原创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表现为各行业的设计师、艺术大师、工程师、名星、传播等人员,这类人才是行业里的灵魂人物,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的掌控能力,还能做出独一无二产品去服务社会,他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兼备人才,而且对文化有较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把创新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比喻象世博会吴志强、何镜堂等规划设计专家、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师韩美林等;(2)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他们可以让创意从“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他们熟悉产业发展规律、引领产业发展,他们要专门研究、分析专业市场,能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这类创意人才是既熟悉设计艺术、又懂经营、还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将艺术和创新结合,更要站在产业的高度,提供富有创意的产品来服务社会,如象陈天桥、马云、马化腾等都是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2 创新性人才特质(1)极其专业和专注。
这类人才不一定要非常好的教育背景,但一定很专注其中一个专业领域。
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高超的操作技能、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如些,还能有游刃有余的行走几个行业、地域之间,整合需要的创意元素,融和到专业里,形成独特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模式。
(2)敏捷的思维方法。
能对所在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能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决择,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非凡的胆识、深刻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
(3)坚韧的毅力。
创新意味着首创,就是破旧立新,没有前人的经念可借鉴,当然就存在风险,在困难重重时还要坚守,甚至失败了还要重来,重来还是失败时还要选择坚持,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很难实现创新的,所以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
(5)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创新型人才思维必须严密,工作态度必须务实,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踏踏实实,这样才能保证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精神完成创新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秀4篇)

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秀4篇)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篇一一、目标和任务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__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
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着眼于推动企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
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新型人才不仅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有用武之地,更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较为基础和核心技能。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从教育的学前阶段开始,从小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要学会寻找问题,学会提出疑问,学会探索答案。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学习平台,让学生自由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和寻找答案,例如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乐于享受创新的过程。
二、创造宽敞的环境和氛围创新型领域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宽松、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所谓“不拘一格,全方位地呈现一种微妙的自由气氛”,这种自由氛围鼓励人们寻找自己的激情和意图,并积极地探索和创造。
这种环境必须包括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人才,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新开放的科技,和优秀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创新型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创造不同寻常的工作环境,尝试不同的工作时间、空间,开放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等。
宽敞的环境和积极的氛围,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满足人们在创新领域的需求,并且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三、发现创新能力和潜力创新型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特征具体是什么?评估和发掘创新能力和潜力,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创业和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成为一个创新和有用的人才。
如何评估和发掘创新能力和潜力,一方面是要注重每个人的发展历程,注重发现每个人的潜在潜力;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和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和技术工具,实现数据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评估,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
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来说,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高校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研究资源支持。
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科研设备的投入,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
只有提供稳定的经费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研究中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和发明,更关键的是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高校应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提供学科交叉的机会。
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需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高校可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高校应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锻炼创新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也能够使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借鉴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加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引导和推广。
高校可以设置科技成果交流会,鼓励学生主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申请专利,帮助学生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通过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引导和推广,高校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自信心。
总之,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旨在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思维、技术实践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方式,以及评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背景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然而,创新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
二、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具体目标包括:1.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创新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施方式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1. 设计创新课程。
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涵盖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等领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
2. 组织创新项目。
开展学生创新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搭建创新平台。
建立实验室、工作坊和创客空间等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场所和设备。
4. 培养导师团队。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和研究。
四、评估与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评估应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个人方面,学生在计划中的参与和成果将成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包括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社会方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长期影响可能包括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推动经济增长等。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能够为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一、背景分析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制定一项针对性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化;2.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3.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计划内容1.创新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创新意识的培养。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创新实践的深化与拓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增加创新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
同时,建立创新实验室、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资源支持。
3.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1)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竞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2)设立创新人才奖励制度,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进行奖励,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相应的创新课程和训练班,提升其创新能力。
4.创新团队的建设与支持:(1)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团队,通过合作研发项目和创新工作室的方式,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加强对创新团队的支持和培养,提供资金、设备等实质支持,激励创新团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四、实施路径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措施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一、培养创新意识
1.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尝试新方法,培养其创新思维。
3. 推广创新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机会。
二、加强教育改革
1. 优化课程体系,将科技创新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
2. 更新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3. 提高教师队伍的科技素养,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引导和激励创新
1. 设立科技创新奖学金,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2. 举办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 加强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创新的社会认可度。
四、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1. 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实践机会。
2.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合作机会。
3. 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其视野。
五、打造创新团队
1. 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
2. 为创新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技能
1. 加强科技人才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
2. 鼓励科技人才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科技发展需求。
3.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 加强政策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 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失败、支持再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相关推荐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通用12篇)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
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篇1一、目的1、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经发物业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
2、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
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各物业服务中心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质量管理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三、主要内容本计划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1、战略人才的甄选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制定甄选标准。
甄选条件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内年龄在32岁以下,有大专以上文凭,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青年管理人员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甄选程序首先由各部门根据甄选条件和《战略人才推荐表》提候选人员名单,质量管理部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然后根据总经理审批结果确定战略人才库入选人员名单。
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创新(优秀8篇)

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创新(优秀8篇)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创新篇1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通过一项职业资格认证。
(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1.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熟悉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懂得小学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3.具有较全面的师范素质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
(三)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1.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掌握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小学学校管理的内容,能从事小学教学、后勤或其他管理工作。
3.掌握语言教育领域中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能成为小学语文、英语学科教学骨干力量,或从事更高一级学校的语言教育教学工作;4.掌握数理教育领域中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能成为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骨干力量,或从事更高一级学校的数理言教育教学工作及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5.掌握艺术学科领域中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成为小学音乐、美术专职骨干教师,能胜任学校文体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训练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
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
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
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
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要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
论述了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创新人才培养应处理好个性化培养与批量化培养的关系、课程体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1 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创新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界定和分析问题的素质、不断提出不同的独到见解的强烈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探索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等。
同时,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也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良好的个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
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大学创新人才模式涉及培养机制、课程设置、实验训练、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多个环节。
2 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制,才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专业,推行学分制,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几百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教育。
个性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表现出来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它决定着个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决定着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理智特征。
大学就是要强调个性教育,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同时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
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因材施教。
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实践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来看,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
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等。
(3)突出创新能力,建立新的评价方法。
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特点,创新能力评价应该包括: 创新思维、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三个层面。
从宏观上讲,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点要放在一个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和一个系统上,并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考核。
通过制定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根据标准实施规范化科学管理。
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3 创新人才培养应处理好的问题(1)个性化培养与批量化培养的关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完整人格,激发个性潜能,并最终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化。
但是,学校的培养方式总是面向学生群体的批量化培养,关注的是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就可能与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生错位,从而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在批量化的培养方式下实现个性化培养。
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学科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研究项目、学习进程和任课教师等教学资源,自己决定成长成才的方向。
(2)课程体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能力主要源自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源自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兼顾学科专业的共性需求与社会实际需求,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因此,改变人才培养的现状要从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做起。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通常以阐述、推理、演绎、归纳的方法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通常以调查、实验、实训、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升华。
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过于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教学体系被固化,教学活动注重知识传播,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从解决社会或企业实际问题人手,以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做好综合设计(论文)工作的选题和过程管理。
(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分低能“人才”说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还有偏颇。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的掌握不等于能力的拥有。
不管是科学研究创新还是实际应用创新,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平衡。
一是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要变“授”为“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问解答,营造思考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团队协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体验、文献阅读、社会调查、讨论研究,提高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授之予渔而得益终生。
二是通过完善学习质量评价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中,要重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分配合理的权重。
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平时作业情况外,要将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信息。
同时改革目标考核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笔试、口试、开卷考试、一页开卷考试等形式,或采用课程综合设计、课程论文的质量来评价,使学业成绩评价充分体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并重,做到公正、全面、客观。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站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在制定新的国家未来12年教育规划纲要中将这个问题充分考虑进去。
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
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从教学方法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
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学风。
二是注重培养兴趣。
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