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西方文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人于生俱来的是理智、道德还是欲望、罪恶?我们应该崇尚制约还是解放本性?这种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之声,对人类自身的思考琢磨,自始至终回荡于西方文学之中,也推动着它的发展和变化。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神话、史诗、戏剧。其中蕴涵的关于“人”的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学的传承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古希腊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人智)。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古希腊文学,就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这种意识是原欲型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理性精神,但这种精神主要是对人的肯定而并非是与原欲相对的理性意识和道德规范。

到了公元2世纪的时候,希腊逐渐衰落而被罗马所灭亡。欧洲的文学也逐渐从希腊转移到古罗马。但是因为古罗马的农耕民族本性,在文学方面也就表现了其弱点。殆板而缺乏灵性,不富浪漫而缺乏想象力,但是其严肃和务实的特点又表现出文化的精要。

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但同时也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古罗马人有种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因此其文学也较古希腊文学更具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更趋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意识观念的主体仍然是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原欲型文化的范畴。

罗马人也创造了自己的经典,这里要提到的是三位作家,一位是维吉尔,其代表作是《伊尼德》,诗人继承和发展了荷马史诗的艺术范式,极其浪漫地写出了罗马人建国的历史和他们和他们的英雄气概。第二位是贺拉斯,他写了很多诗

歌,都集中在《歌集》中,并有一本诗歌理论《诗艺》,对现在都还有借鉴意义。第三位是奥维德,其影响最大的是《变形记》,他以人兽互变、人神互变、人植物互变等来描述的。这部书后来也成了欧洲著名作家频繁使用原始题材以及创作的灵感源泉。

欧洲文学发展到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转折。这个时期也叫“欧洲文学的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都迥然不同。中世纪的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以圣经故事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学”。这个时期,一些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大半都取材于《圣经》。但是,在这个时期也还有一些非常有影响的个人作品,比如在中世纪非常有影响的教父奥古斯丁所写的《忏悔录》。他袒露地表达了少年时代所做的荒唐事情。随着商业的发展,到了14世纪初期,意大利人但丁写作的《神曲》,成了矗立在中世纪的黑夜终结和新的黎明诞生的门拦处的里程碑——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第二座西方文学的程碑。

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希伯来民族信仰一神的上帝,强调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尊重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价值和意义,看重来世和天国的幸福。显然,希伯来文化是种重灵魂、重群体、重来世的理性型文化。原欲与理性是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因此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既统一又对立,它们被称为“异质文化”。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出现了第一次碰撞。希伯来文化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基督教文化。但古希腊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希伯来文化,因此基督教文化仍属于古希腊的异质文化。

基督教文学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蕴涵的是种理性化的人本意识,或者说是种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学中的英雄不像古希腊文学中是人化的神,而是神化的人。他们并不是因为人类的智慧而显得神通广大,是神的附着才赋予其无穷威力。基督教文学中人让位于神、“灵”取代“肉”的现象体现的是人对上帝的崇拜,

也体现了人对人性本质的追寻趋于理性和精神的境界。但另一方面,这又表现了一种人们对人原始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压制,是对欧洲古典文学世俗人本意识的排斥。总之,重视人的精神、对理性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然而,世俗的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了极端。尤其在中世纪后期,上帝的权利畸形膨胀,人的主体性显得微不足道。生命的本能冲动、人的合理要求都被基督教教义视为罪恶或无意的,人的本性遭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时,原始基督教对人类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类思想的扼杀。

如果说,古希腊的文学是一个活泼美丽的孩子,那么,经过长达千年之后的中世纪黑夜之后,欧洲文化一下子长成了一个金发碧眼、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时我们来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科学巨匠和文化巨人。文艺复兴不仅仅对过去的一切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还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思想文化和科学观,可以说文艺复兴是对人性的一种全面的回归。用莎士比亚的话说:“我就是我。”这个时期,很多东西都在萌芽、孕育,包括现在大家所称为的现代主义的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都已经崭露头角。这个时代,人们对外部自然的发现,同时对内心世界的发现协调发展,对于外部宇宙的认识和对内心宇宙的感悟交织在一起,人们惊喜地发现世界是那么的广阔。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后来蔓延到整个欧洲,直到莎士比亚的出现,才达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高度。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的哲学家,他的悲剧被视为欧洲文学的第三座里程碑。文艺复兴大概有三百年左右的辉煌期,莎士比亚是其标志。当沙死后,文艺复兴好象进入了衰落。

之后,欧洲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源流与希伯来基督教源流形成了比“希腊化”时期更大规模的碰撞,带来了欧洲文学中人文观念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艺复兴”,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文化走向极端,压抑着人们,一些人文主义者就借用古典文化向其发起了攻击。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人性反神性、以个性自由反禁欲主义等,要从上帝那里找到人类自己。这是与基督教文化相冲突的,而这种冲突实质上也就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冲突。古希腊罗马文化吸收了希伯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汇

集成了人文主义。而文艺复兴便是历史给予欧洲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契机。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在此时期,莎士比亚是欧洲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对人理解的深刻要远远超出前辈人文主义作家。其深刻之处在于通过悲剧告诉了人们: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仅满足人的欲望和解放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须在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正确把握。犹如哈姆雷特,在他身上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就十分明显,这也正是近代欧洲文化模式的典型。

到了17世纪,仿佛太阳重新升起,在法国路易十四创造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富强的繁荣,尽管是回光返照,但是路易十四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并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喜剧大师莫里哀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高峰,悲剧大师高乃依和拉辛也创造了很多的不朽作品。就像沙氏一样,莫里哀意味着新古典主义的高峰和终结。但是和沙氏不同的的是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从思想上像新古典主义发起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主力是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和卢梭。他们旗帜鲜明地倡导建立“自由、平等、博爱”,他们不但在思想上有革命性,在文学艺术上也有颇多的贡献。如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绮丝》,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在英国也有重要的文学家和其作品: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等;德国的启蒙运动稍微晚些,但是年轻的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成为两只报春的燕子,令人瓜目相看。直到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的到来,才有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

17世纪的欧洲讲究理性,讲究秩序,这一精神也集中体现在了这一时期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带来了文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演变。文艺复兴虽然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它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又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这种社会现实使人意识到了理性、秩序的重要性,再加上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成果告诉了人们宇宙是井然有序的,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在这种精神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古典主义文学,便以理性作为自己的生命,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同时又否定了神性。相对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更注重人的理智对情感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