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农耕社会。
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唱歌来纪念祖先、祈求丰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歌曲往往是口头传承的,没有固定的谱曲和歌词,而是根据地域、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民歌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和风格。
有山歌、田园歌、劳动歌、爱情歌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这些歌曲中,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对劳动和生活的执着和感悟,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深情厚意。
在近代,中国民歌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爱国民主革命的斗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民歌成为表达这些理念的重要工具。
同时,西方音乐的引入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对中国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中国民歌逐渐融入了更广泛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今天,中国民歌依然在各地传承和发展着。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歌成为人们追求纯真、自然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平台和工具来传播和分享自己的民歌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中国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保留了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记录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感情。
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彝族民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彝族民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彝族民歌作为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分析彝族民歌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并探讨其对彝族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彝族民歌的发展现状。
彝族民歌广泛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是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彝族民歌以独特的节奏、旋律、歌词和唱法展现彝族人民的工作、生活、爱情、婚礼等方方面面。
彝族民歌通常以民间乐器如芦笙、芦青等为伴奏,展现出浓厚的乡村风情和自然景观的美感。
然而,彝族民歌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彝族传统文化面临冲淡和消失的风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下降,对流行音乐和娱乐文化更加追捧,导致彝族民歌传承受挫。
另一方面,经济、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改变也使得农村人口流失,乡村社区的凋零使得传统民歌的交流和传承受到限制。
尽管如此,彝族民歌在一些地区和少数彝族社区中仍然保持着比较强的传统和生命力,他们努力保留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彝族民歌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保护和民族认同的觉醒使得彝族人民更加关注和重视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和投资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彝族民歌。
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彝族民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在各大音乐平台上传彝族民歌作品,可以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加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彝族民歌也有机会在旅游文化表演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未来,彝族民歌的发展趋势有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彝族民歌需要创新和融合现代元素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传统的彝族民歌可以与流行音乐、摇滚乐等进行fusion,加入现代乐器和编曲等,为彝族民歌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注重教育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对彝族民歌的教育,通过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民歌比赛等活动,培养青年人对彝族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并将其传承下去。
音乐风格知识:新民谣的文化趋势和表现手法
音乐风格知识:新民谣的文化趋势和表现手法新民谣是近年来在中国流行音乐领域中兴起的一个音乐风格,其文化趋势和表现手法与中国独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音乐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新民谣的发展。
一、文化背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民谣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
中国传统的民歌、民间音乐和民间故事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过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而新民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
新民谣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多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民谣、摇滚、流行音乐等各种音乐风格的影响。
在新民谣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广为流传的中国民间故事、传统的琵琶、二胡等乐器的声音以及一些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
这些元素的融合和交融,使得新民谣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能够大放异彩。
二、社会环境新民谣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产生了丰富的社会内涵。
新民谣的音乐创作和创作背景相互交织,体现了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情感追求和思想倾向。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许多年轻人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种无助感和无奈感,也意识到自己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
这种状态也被引入到了新民谣中。
在新民谣的音乐歌词中,我们可以听到关于生活、情感和社会的各种主题,在其中作者表达着对生活的理解和诉求,同时也试图通过歌曲传达出自己对社会和人类的心声。
新民谣在中国流行音乐领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民谣成为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符号,崇尚自由、坦诚和真实,并在不断地与传统文化相衔接和延伸。
三、音乐表现手法新民谣的音乐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二是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和技术进行了吸收和创新。
在新民谣的音乐中,多数情况下不注重技巧的炫耀,更多地是将情感和歌词融为一体,通过歌曲展示出对于生活的思考和理解。
在歌词中,我们可以听到关于生活、情感、个人成长、社会现象等主题的选择。
《2024年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歌传承》范文
《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歌传承》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快速推进,众多文化传统正面临诸多挑战和冲击。
作为国家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民歌不仅是各族人民心声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民歌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民歌的传承问题,并尝试提出有效的传承策略。
二、城镇化对民歌传承的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民歌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变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导致民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发生了变化。
2. 传承方式受限: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城镇化进程中受到了限制,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歌的兴趣逐渐减弱。
3. 文化流失: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逐渐被淡化,导致民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逐渐流失。
三、民歌传承的策略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保护传统环境:为传统民歌的创作和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
2. 创新传承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拓宽民歌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3. 教育普及:将民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了解并学习民歌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4. 民间活动:组织各种民间活动,如民歌比赛、演出等,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发扬民歌文化。
5. 记录与整理:对现有的民歌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民歌数据库,为后续研究和传承提供资料支持。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民歌传承为例,当地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 建立民歌传承基地: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场所,为民间艺人提供创作和交流的平台。
2.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当地民歌文化。
3. 举办民歌比赛和演出:通过比赛和演出活动,激发群众对民歌的热爱和参与度。
我国传统音乐现实生存状况分析研究
我国传统音乐现实生存状况分析研究我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传统音乐的现实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现实生存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一、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在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古代《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表现了当时音乐的风貌和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音乐不断地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传统民间音乐中,古老的音乐器乐、民歌、戏曲等形式依然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比如说,京剧、评剧、黄梅戏等“四大声腔”就是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
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民歌和乐器演奏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还有琴、筝、古筝、琵琶等乐器,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和流行,传统音乐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由于传统音乐的演出和传承需要较高的技艺和条件,传统音乐的传承人群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接受程度也在下降。
传统音乐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开始面临着市场需求和传统价值的矛盾。
传统音乐的现实生存状况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二、传统音乐的现实生存状况传统音乐的教育和传播面临着困难。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和市场需求的导向,很多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传播不被社会所重视。
许多传统音乐的教育课程难以长期的开设和推广,使得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接触和学习机会减少。
由于传统音乐的演出和传唱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一些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推广和传播。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传统音乐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倾向。
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开平民歌生存及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开平民歌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开平市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它是由当地的农民、土地斗争者、鱼民等地方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演绎的一种歌舞艺术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具有自然、本土、口头传承、民间性、大众性等特点。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开平民歌在今天的生存和传承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开平民歌的现状开平民歌虽然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但目前来看,开平民歌已经逐渐式微,表演的场合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首先,开平民歌的表演场合越来越少。
现在的表演场合很少在农村庆祝各种节日,大型婚礼等集会上出现。
人们更喜欢选择一些晚会、演唱会、电影院等现代化的娱乐场所。
其次,开平民歌的表演形式也在慢慢改变。
现在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像制品和网络传播,很少有实地演出。
再次,开平民歌的歌手和演员多已年迈,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导致了开平民歌的人才断层。
二、开平民歌的挑战开平民歌的生存和传承面临重重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趋势导致的文化革新。
开平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后,各种文化流派涌入,娱乐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人们越来越少地关注民间文化艺术,所以开平民歌的表演场合也更少。
其次,语言现实性的问题。
开平民歌是当地的方言与口头传承结合而成,这就造成了开平民歌的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淘汰,导致年轻人不理解或听不懂开平民歌中歌词所要表达的东西。
再次,文化政策的缺失。
开平市政府在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遗产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安排,开平民歌得不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保护和传承开平民歌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开平民歌,我们需要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应该通过宣传普及,提高开平民歌的知名度和认同度。
政府、社会各界可以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宣传介绍开平民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提高广大群众对开平民歌的认知和认同度,从而有效促进其发展。
其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传承。
开平市政府应该加强培养年轻一代开平民歌的人才,建立更好的传承机制,让年轻一代了解这种传统艺术并传承下去。
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
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bsp;2.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产生的缘由新民歌流行化是当今音乐界和社会界存在的一种热门现象。
这种新民歌在传媒力气的巨大攻势下,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流行。
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有以下几点:其一,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的统一,民歌的这些本质导致其在现代社会中将遭受很多挑战。
乡土性是指民歌与民风民俗的全都性,而现在西方民俗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使我国民俗越来越淡化;集体性是指很多民歌的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其歌词及曲调都是由群众集体改编。
而现在,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进展,这个好像已经变得不行能了;口头性是指民歌都是在民间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而在电视、广播、网络普及的今日,我们学习唱歌几乎很少使用口头相传的形式。
其二,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很难有机会真正体验原生态民歌布满质朴共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内涵。
比如土家族的哭嫁歌,从最早产生它是一种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和控诉,后来成为一种风俗,成为一种不唱不行、不哭不行,你假如不会哭,人家就觉得你会嫁不出去。
但这个风俗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到现在为止几乎没有了。
对传统民歌——山歌而言,在目前这个现代化社会里,择偶也并不是通过相互对山歌了。
其三,随着汉语一般话的推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
一些民歌的功能丢失,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随之萎缩。
这些因素在加速原生态民歌衰亡的同时也加速了新民歌流行化的速度。
由于现代训练的推动,少数民族的语言受到汉语普及的影响,呈现萎缩的状态。
”这给原生态民歌造成致命的打击。
其四,在这个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力量、审美沟通、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经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了。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山西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传承路径和现代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山西民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一、历史渊源山西民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山西地处中原腹地,受到了中原民族的影响,并且与周边各民族长期交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
据史书记载,山西地区的民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可以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数千年。
古代山西地区的人民在劳动、生活和婚嫁等方面创造了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也是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山西地区经历了明清两代的文化繁荣期,尤其在佛教文化、戏曲发展、诗歌创作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都对山西民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山西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承路径山西民歌的传承路径主要包括口耳相传和书面传承两种方式。
在古代,山西民歌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老一辈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歌唱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传承给后人,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山西民歌也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关注,一些著名的文人诗人将山西民歌进行了整理、记录和收集,从而保存了大量的珍贵的山西民歌作品。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山西民歌的传承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方面,一些文化机构和研究者开始对山西民歌进行系统地整理、保护和传承,通过录音、文字记录、研究等方式将山西民歌留存下来;一些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也开始对山西民歌进行演绎和传播,使其走出山西大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三、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山西民歌在当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挑战方面,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山西民歌的了解和传承有所欠缺,使得山西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难题;一些商业化的综艺节目对山西民歌的传承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得山西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一定的纯粹性。
《2024年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歌传承》范文
《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歌传承》篇一一、引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民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城镇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就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歌传承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
二、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许多乡村文化的传承主体逐渐流失。
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民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然而,城镇化并非完全不利于民歌的传承,它同时也为民歌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民歌传承的现状当前,我国民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传承方式的逐渐衰落。
许多老一辈的歌手逐渐退出舞台,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民歌的兴趣逐渐减弱。
其次,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民歌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消失,这也导致了民歌传承的断层。
四、民歌传承的途径与策略为了在城镇化背景下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我们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策略。
首先,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民歌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建立专业的民歌传承机构和团队,培养专业的民歌传承人。
这包括建立民歌传承学校、民间艺术团等机构,为民歌的传承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歌的重要途径。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民歌进行录音、录像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使更多人能够欣赏和学习民歌。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民歌的传播和交流。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民歌传承为例,该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民歌传承的扶持力度,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趋势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地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代音乐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趋势,力图探讨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包括戏曲、民歌、器乐等多种形式。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一方面,受到流行音乐和国际音乐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受众和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受到电子音乐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诸多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传统音乐的困境,现代音乐界和文化界纷纷开始关注与支持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传统音乐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音乐节、演出活动等形式,推广和传承传统音乐;一些音乐团体和音乐人也在努力创新和改革传统音乐,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在传承方面,现代音乐界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一些音乐节和文化活动中,能够看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这不仅增加了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围,也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
一些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也开始加大对传统音乐的培训和推广力度,培养一批有传统音乐素养的年轻音乐人,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日益受到关注。
一方面,传统音乐需要与时代接轨,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革。
一些音乐人和音乐团体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受到了不少欢迎和好评。
传统音乐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更好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中国民歌的流变。
一、历史背景中国民歌的流变与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民歌始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经过商周、秦汉、唐宋等时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歌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被广泛传唱,为社会各界所接受。
二、音乐形式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府提倡革命性的民歌,这种民歌非常强调歌曲的歌词和曲调,要求具有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
但是,这种民歌往往只是表达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使得民歌在流行中逐渐失去了情感和文化的内涵。
而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民歌逐渐恢复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特色。
很多新型的民歌出现了,各种区域性和民间的音乐影响了中国民歌的发展方向,使得中国民歌的音乐形式更加多元化和鲜活化。
三、文化内涵中国民歌在流变中逐渐发展出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包括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与情感相关的内容。
中国民歌将困苦的农民、工人、贫苦的青年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等紧紧地融入了歌曲中,使得中国民歌传递了大量的强烈的感性价值。
同时,具有感性价值的中国民歌与中国文化传统联系密切,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庄重性、纯朴性诉说得淋漓尽致。
四、时代特征中国民歌的流变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从革命到改革的蜕变。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歌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音乐风格更加现代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流派,例如“丝绸之路”和“新民谣”等等。
在21世纪,中国民歌与国际接轨,并且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
总之,中国民歌的流变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
中国民歌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推陈出新,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年轻人移居城市,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意识和兴趣开始减弱。
同时,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青睐,许多原生态民歌的演唱者和爱好者面临着音乐市场的压力和竞争。
针对原生态民歌遭遇的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传承和推广机构
成立原生态民歌传承和推广机构,通过组织演出、推广歌曲、举办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原生态民歌。
建立起多样化、完整化的传承体系,扩大原生态民歌在全国各地的影响。
二、多样化演出形式,吸引年轻人
为了吸引年轻人,可以在原生态民歌演出中增加新元素,如歌剧、芭蕾舞等。
同时,在演出的形式上,可以采用音乐会、网上演出、户外演唱会等多样化形式,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了解原生态民歌。
三、加大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宣传力度
可以加大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宣传力度,鼓励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传承和创作民歌,并将其编辑出版,推广到各个地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原生态民歌。
四、提高原生态民歌演唱者的水平
可以举办一些针对原生态民歌演唱者的培训和比赛活动,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和水平,使他们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中。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文化精髓,既是我们爱国主义的体现,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积极推广原生态民歌,让其在现代音乐中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中国民歌的地位与价值总结
中国民歌的地位与价值总结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价值。
以下是中国民歌的地位与价值的总结:
1. 文化传承:中国民歌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2. 民族特色:民歌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传统和风俗习惯,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3. 情感表达:民歌是人们情感宣泄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歌词中常常融入了对家乡、亲情、爱情等情感的表达,触动人心。
4. 历史意义:民歌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5. 文学艺术性:民歌不仅是音乐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在歌词、旋律和表达方式上体现了艺术性和美学追求。
6. 教育意义:民歌可以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用于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7. 艺术传承:作为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代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推动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歌自古以来,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声和欢乐,也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数千年来,中国民歌经历了百般变迁,承载着浓浓的民族特色,被誉为“革命联唱的号角”和“共同建设的象征”。
中国民间歌曲起源于先秦,早在先秦时期−−汉朝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写有古典歌曲的记载,有的被认为是当春江花月夜的原始狂欢民歌,有的被认为是献辞歌念古的歌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老的中国歌曲不断发展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歌曲,如戏曲、寓言、节日歌曲、游园会歌曲,等等。
中国民歌在变异形成之后,被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处,成为中国山区、沿海地带以及各个少数民族老百姓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传统节庆文化。
其中,民歌最被大众喜爱的题材就是“婚礼和喜事”类。
有诗人的婚礼歌谣、婚嫁歌谣,供新郎新娘唱供婚礼仪式;有乡间采茶歌、采摘歌、采果歌,正是这些歌曲感受着百姓的勤劳和欢乐;有田园抚牧歌、抚山歌,把良辰美景述说得如诗如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普及到民家四方;此外还有更多类型,如歌咏英雄、品评贤达等等,皆蕴含深厚意义。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既传播民族特色,也在不断探索自我地生发出不同的风格和声音。
其历史渊源由古而今,百姓朝夕相传,在这久远的古老路子上响起思想的动静,那些优美的旋律也压塌了浩浩千里中的民众唱歌活动,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愉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受社会现实影响,民歌新闻、新歌新词和新表演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面前,人们不禁佩服于中国民歌在新形势下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民歌也吸纳了国际新兴文化,混合着全世界的舞蹈、音乐和舞蹈,融合更多的国际元素,形成了新的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形式。
现代化演奏形式丰富了歌曲内容,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和谐;多媒体的话语也大大拓宽了歌曲的传播格局,加深了歌曲的影响力;把民歌生动地表现出来,把它抒发自身文化内涵,以更广阔的视野及更饱满的情感展现在普罗大众之上——这就是中国民歌今日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当代新民歌的价值意义和前景分析
当代新民歌的价值意义和前景分析【内容摘要】伴随着中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和演唱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新民歌诞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其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新民歌的定义谈起,就新民歌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民歌价值意义发展前景所谓新民歌,是指诞生于上个世纪末的一种以民族风格为基础,同时加入大量流行、现代音乐元素的歌曲。
演唱者多采用民族和通俗相结合的歌唱方法,强调商业包装和视听体验,以迎合新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新民歌的出现,是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的。
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末,民族声乐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高潮,但是随之也产生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现象,观众们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流行歌曲因其自身的通俗性和大众性,迅速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相比之下,民族声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针对当前的形势,民族声乐如何变化,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新民歌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它将民族风格和通俗、流行的特征相结合,更多地体现出时尚、现代的审美取向,同时注重作品的商业性和普及性,成为了今天声乐舞台上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一、新民歌的主要作品和演唱者陈思思是新民歌艺术的拓荒者,1994年,她以一首《情哥哥去南方》获得了青歌赛的银奖,开创了新民歌先河。
这首歌曲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题材上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增加了男声对唱和一些现代化的声响效果,同时陈思思也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入一炉,掀起了新民歌浪潮,此后她又演唱了《你让我感动》《共度好时光》《梦入桃花源》等歌曲。
继陈思思之后,张燕、祖海、汤灿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作品。
张燕演唱了《美丽神奇的地方》《中华满堂红》和《月亮女儿》等;祖海以一曲《为了谁》一举成名,后来演唱了《抛绣球》等;汤灿演唱了《幸福万年长》《家乡美》等作品,都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欢迎。
在男歌唱演员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孙维良、洪启、刀郎等人。
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引言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原汁原味、深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它是人类文明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旨在分析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对策,为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贡献力量。
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原生态民歌濒临失传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原生态民歌逐渐退出城市化的生活场景,很多地方的孩子们甚至连歌曲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演唱了。
由于飞速的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原生态民歌的生命力随之衰减,越来越多的民歌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民歌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在当今社会,大众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民歌文化的传承教育与推广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很多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民歌,更不了解各地区的民歌文化背景和歌曲性质。
因此,民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形式和渠道亟待加强。
对策分析民歌教育与推广为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和传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应加强对民歌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对于校园歌唱活动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应更加注重民歌的融入和推广,鼓励学生了解各地民歌文化、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中的故事和特点。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同时为了使文化活力得到持续释放,还应让它与现代时尚文化相“融合”与“碰撞”,使形式与内涵、传统与现代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论原生态民歌作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受到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其现状及对策的分析,为其保护和传承献出自己的力量。
通过加强对民歌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为中国原生态民歌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西藏民歌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西藏民歌现状调查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西藏民歌是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它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藏民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本报告旨在对西藏民歌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以期为西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西藏民歌的现状和重要性,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整体的文章结构。
同时也会简要介绍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现状。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详细探讨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分类,以及传承和发展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藏民歌的现状和特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西藏民歌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对西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建议,以期推动西藏民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3 目的"部分内容如下:本调查报告旨在分析西藏民歌的现状,探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以及对西藏民歌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通过对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分类的介绍,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西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此外,我们也将探讨西藏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西藏民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西藏民歌源远流长,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的。
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藏族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真挚情感,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据载,西藏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地区就已开始存在原始的音乐活动,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文化,这为西藏民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西藏各地区的民歌逐渐发展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宗教、心灵世界等方方面面。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民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流变,既有新的创作和发展,也有部分传统曲目渐渐遗忘。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流变进行浅析,探索其演变和特点。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的民歌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仪式中产生的歌谣,表现了当时部落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歌逐渐扩展到了农村和城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体裁,如山歌、田歌、曲艺、花鼓戏等。
这些歌曲不仅歌颂着美好的生活,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热爱,也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二、中国民歌的流变与特点1. 地域特色鲜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歌,有北方的悲壮豪放,南方的婉约细腻,西部的豪放激昂,东部的婉转飘扬等,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2. 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国民歌在不断流变之中,既有传统曲目的传承和发展,也有新歌曲的不断创作和涌现,如《茉莉花》、《走进新时代》等,这些歌曲既传承了传统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
3. 口传心授的特点中国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头传唱,没有统一的乐谱,主要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这种传承方式保留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传达,体现了中国民歌的鲜明个性和深厚魅力。
4. 承载着民族情感和社会思潮中国民歌是中国民众对生活、对家国情怀的真实反映,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社会的思潮,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民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流变,首先是传承保护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一些传统民歌在现代社会逐渐被淡忘,传承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其次是创作创新问题,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生态民歌发展经历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原生态民歌发展经历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对生态民歌发展经历的问题分析1、原生态民歌发展缓慢问题。
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人们无法回避和抗拒电视传媒的冲击,潜移默化之中广大的观众深深的被“现代化”的潮流所熏陶。
相比之下,原生态唱法没有庞大的乐器伴奏,没有花哨的外表,单凭演唱者使用本嗓,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
在学院派唱法民歌风靡天下的时候,原生态民歌曾一度被人民抛到了一边。
而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广大观众口味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冷落了原生态民歌。
在这段时期内,原生态民歌发展十分缓慢,原因除了人们对学院派民歌风格的偏爱之外,还有另外的几方面的因素:(1)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原生态发展停滞的基础性原因。
(2)以西方为中心的主流音乐是导致原生态音乐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农村音乐教育的不足,以及农村音乐人才的流失是阻碍原生态音乐继承和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
以上几个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原生态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曾一度被人们所冷落,发展相当缓慢。
2、原生态民歌过热问题。
近几年来,在民间音乐团体的宣传、地方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恢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程、中央电视台的西部民歌大赛、南北民歌擂台赛等等工作的推动下,原生态民歌迅速发展,甚至过热起来。
2003年8月,杨丽萍领衔的以“原生态歌舞集”命名的《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带来了一股原生态文化冲击波。
之后,“原生态现象”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艺术领域。
以“原生态”作为“卖点”的文化事项可谓遍地开花。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开发,当地的传统音乐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民俗根基。
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纳西族的丧葬歌舞“窝热热”已不再用于特有的场合,而逐步蜕变为一种以愉悦、商业为目的的民俗舞蹈;红河南岸哈尼族、彝族的情歌、山歌等的演唱场合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原生态的逐渐变热,使得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原生态”的这种把民俗乡土的民族文化搬上舞台本身提出了置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摘要:
民歌作为一个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中最高的。
但是如何在更注重艺术审美的时代把握好民歌的现代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人更注重民歌审美的方面,所以在对于人们审美方面的探究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民歌现代化审美转型
正文:
很多时候,音乐界和文化界学人对民歌的现代发展深感忧虑,认为与现代化高的结合使民歌面临生存危机,担心民歌的现代唱法会导致改变其文化基因,会失去其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特有的韵味,并因此反对民歌的现代化,反对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
但是在东西方社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掌握好,传统民歌面临的就不是什么危机,而是一个转型的契机。
民歌在新环境下将来发展我不敢妄加论断,但它肯定将不同于传统的民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民歌的渐趋消亡,但不等于民歌的渐趋消亡;就像古典诗歌的消亡并不等于诗歌的消亡,相反,正是因为古典诗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白话小说和自由诗。
与此相联系的是传统的民歌节,它在形式和功能上相对单纯,意
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
和现代民歌节相比,传统民歌在功能上则更多是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娱乐,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密切。
但是传统形式的民歌当然是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范本,但是它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
随着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等得到大量的普及,这使人们的娱乐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随之大量减少。
在这种语境下,民歌适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民歌的外延有所扩大。
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按传统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词的民歌称作“新民歌”(这颇类似于古代根据词牌名——某种旋律的代称填词)。
新填词的民歌,其改变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变几个音或节奏,大的可以扩充结构,适当改变其旋律。
新民歌有些仍然沿用原名,有的则根据新内容改变其名称,后者如《东方红》就是根据山西传统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雪山放金光》则是根据藏族传统民歌《弦子》改编而成等等。
现代的民歌与人民当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些民歌甚至与党的“三个代表”、反恐怖斗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联系在一起。
由于表现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旋律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显而易见,“新”只是相对而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流传之后,
新民歌会重新成为传统民歌。
正是这样,每一个时期的人民都会对民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人的个性意识极为强烈,“新民歌”创作中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数量都要多。
在今天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民歌的吸收,只要旋律仍是民间的,亦可称之为新民歌。
这种情况在今天尤为突出,只是由于其运用了许多现代高科技辅助手段,如配乐、灯光、音响等,容易使人把它与流行歌曲混淆,如著名偶像派歌星周华健的成名曲之一《花心》,就是根据日本一首讲生命的民谣改编而成,基调由原来的悲观改为乐观,但是不知情的欣赏者一般视之为一首流行歌曲。
在当今语境下,由于演唱民歌的减少,仅由口传口授保存民歌已经不现实。
机械复制时代应以机械复制方法保存民歌,民歌集成是抢救、保存和继承民歌遗产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它通过曲谱、歌词、录音、相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综合,把各民族各类优秀民歌以及相关资料加以保存,再通过出版、发行,广为传播。
从审美需要上看中国民歌国际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审美需要和其它形式的需要(个体的情欲以及功利性需要)处于同一个维度上,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独立出来,只是“技艺”的一部分而已。
如中国古代的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塑艺术,现在看来是雕塑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当时是带着极强的实用目的的;今天我们看作民间艺术的民歌,在当时也只是人们交往和娱乐的一种工具,“以歌代言”的传统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在浪漫主义文化和美学理论中,审美需要与世俗性的功利需要呈现二
元对立,审美需要成为一种反对物化的需要。
人们向往一种趋向无限的理性精神,艺术承载了这一理想,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歌也开始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受到重视。
在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人的审美需要也开始出现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来包装一切,那种追求无限理性的精神正在趋向消失。
在这个文化略显浮躁的时期,审美需要所在的文化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其象征体系也正在随之改变。
在这个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文化的创伤,需要一种自我修复,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文化的张力。
对于第三世界的文学艺术来说,受创伤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
这使它们面临严峻的使命,即要使这种文化的创伤变形为审美对象,进而获得文化的修复。
在阿多诺看来,现代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使人脱离异化的现实,从而使人和现实所丧失的真实内容相交往,挽回了人在现实中所失去的希望。
就民歌以及民族文化而言,其发展和演变必然与时代的这一审美需要相一致,和现代音乐以及高科技相结合,增加可供交流的符号,进而增加交流的能力。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处于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状态,再加上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人民的审美需要呈现多层次状态,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并行发展的状态。
人民对民歌的审美需要也是如此,但是总的倾向是向“现代”靠拢。
这也必然会导致中国这个富产民歌的国度,在发展的同时,也促使着民歌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把民歌节作为时代的标志进行阐释,也就同时强调了它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极难把握。
马克·波斯特在评论广告时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预先保证广告与社会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
如果有的话,广告制作者就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记录了”。
这句话用来评价民歌与社会的关系同样合适。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一首民歌会怎样被各种群体与阶层的观众所接受。
民歌节本身也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视听结合的活动,这更增加了其复杂性以及被多重阐释的可能性。
这启发我们,充分发挥人的宣传能力和民歌节的宣传功能无可厚非,但是发挥的方式应该注意策略。
当然,作为民歌节本身,需要经得起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检验。
民歌节存在对观众进行一种非理性操纵这一意识形态功能,它通过一套系统的文化机制,使主体在无意识中臣服于现实生活关系的利益和要求。
通过歌词本身、舞台背景(灯光、音响等)、明星效应(如那英、韦唯、周华健、黎明以及一些外国歌星等)等对观众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对民歌节的审美欣赏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消费,无形中达到了而效果颇佳的宣传作用。
民歌本身承载了太多了文化内涵,但是现代人赋予它了更多的是在审美上的意义,审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似乎脱离不了民歌之所以为民歌的原因,即其浓厚的文化色彩,如何把握民歌现代与传统的关心,如果正确认识民歌现代化的现象,是每一个热爱艺术,热爱民歌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