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f73f0ed524de518964b7dbc.png)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分析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489fd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1.png)
西⽅城市规划理论分析 导语: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社会⽂化内涵,代表着城市居民社会⾏为习惯与⽂化价值观点,是城市居民的社会⽣活需求。
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利⽤城市规划的⼿段使城市朝着居民理想的⽅向发展,才能营造建设充满⽂化内涵的及独具特⾊的城市。
1 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1.1近代西⽅城市规划思想的产⽣背景 ⼯业⾰命以后,西⽅普遍进⼊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期,产⽣了以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时期西⽅城市中的⼈⼝和⽤地急剧扩张,各种新的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的蔓延已⼤⼤超出了⼈们的预期,也超出了⼈们常规⼿段的驾驭能⼒。
城市形态呈现出⽝⽛交错的花边形态和明显的拼贴特征,城市环境的异质性增强,特⾊⽇渐消失,质量⽇渐下降。
这时⼈们强烈的认识到,有规划的设计对于⼀个城市的发展是⼗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的困境。
1.2规划理论的来源和历史 ⼤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名元和复杂的,例如Camn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个基本事件 (I)⽥园城市(Garden City, E. 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Burnham) (3)公共卫⽣改⾰(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Owen )、圣西门(Saint-Simon )、傅利叶(Fourier). 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 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 1.3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1.3.1三个阶段的划分 Donald Kruekeb将过去100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 (1) 1880-1910,没有固定规划师的⾮职业时期; (2) 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 (3)1945-2000,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时期。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524d2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b.png)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是极其短暂的,但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转变(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独立、欧共体成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等等)以及科技的繁荣、新价值体系的洗礼。
科技的繁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途径,但是人却越来越沦为无个性的客体,并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精神危机。
因此可以说,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不安定、动乱最大、灾难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内,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其所在的历史的。
下面首先简要的对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分期和综述。
(1)1900年代至二战以前,这是一些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各种探索、实践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产主义政权上的进一步巩固,西方各国基本进入了普遍繁荣的时代。
德国是西方骚动的中心,并直接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后建立了新秩序。
在战争期间诞生的这些精英思想包括了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宣言《雅典宪章》,有机疏散思想,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与社区邻里单位思想。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以现代建筑运动为支撑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城市的重建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最终完成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确立。
在这个时期,“功能”、“实用”、“效率”成为主题词。
这个时期有卫星城理论的提出与新城运动,有战后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以及第十小组的“人机结合”规划思想及理论。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社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体系处于混乱交织的过程。
事实上,战后重建的二三十年,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人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社会内部依然处于动荡的边缘,冷战的加剧,社会分化加剧,道德沦丧,文化种族冲突,资源环境枯竭等等等等使人们不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社会思潮。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8925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6.png)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
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
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推进下,对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无论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架构了当今城市规划的基本范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产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1343df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55.png)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
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
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
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
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
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
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
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1b84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c.png)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e80834702020740be1e9bec.png)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23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 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 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 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 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 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 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 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 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 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 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 空间和阳光。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e868e3b87c24028915fc300.png)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
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为解决这些矛盾,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
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西方城市规划
![西方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5a8b3a5f524ccbff12184b1.png)
1 从城市规划发展史角度看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1.1 西方城市规划的起源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城市无序扩张、居住条件恶劣、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并引发了大量的传染疾病。
1875年英国政府首先以“公共卫生法”为先河,通过一系列的法令来控制和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随后1906年,townplanning名词出现;1909第一部规划法《住房与城市规划法》颁布,同年第一个规划系成立,也意味着城市规划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和学科伴随着产生。
对此,P.Hall也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出现,是为了解决18世纪末产业革命所引起的特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这也是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内涵的理解,即城市规划诞生于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公共属性,并且具有对市场失灵状态下的公共利益进行调节的功能。
[1]1.2 西方城市规划的演变城市规划的内涵从早期集中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物质空间的设想,到“系统规划”、“理性规划”以及对过程、意义、实施的关注,直至政治制度、经济手段、公共政策的综合。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影响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总结城市规划一百多年的历史,规划已经从一个蓝图转变为一个过程,即由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
1.2.1 传统的“技术”性城市规划早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城市规划就一直被视为是放大了的建筑设计。
家具放大就是房间,再逐一放大就是建筑、小区,最后就是城市。
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时间里,城市规划仍旧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城市规划被看作是“物质形体设计”,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的规划,只要他们具有基本的美学鉴赏和城市设计能力,他们就能出色地完成城市规划工作。
“美学观念”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9d3d64c6ee06eff9aff807e9.png)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1. 引言对于中国而言,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虽然学科范围涉猎内容广泛,但至今未能形成属于自身的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很难找到符合当代中国相应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城市建设,这就阻滞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重视,由于“城市规划”是舶来之物,对于本土的规划理论也就特别匮乏,此时西方规划理论也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是这样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下,外国的经验是否符合现代中国?西方规划的理论以及城市模式是不是能够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呢?这些问题也就成文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2. 西方规划发展历程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源自于工业化和他带来的城市病。
工业化虽给城市中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和新机遇,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诟病。
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为例,其城市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现象给当时英国政府极大的压力,直接导致政府首次对市场进行干预,采用法规来约束社会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的真正成熟是在二战以后,二站后的欧洲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成为二战后许多西方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指南,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城市规划发展带来了好的契机。
根据以上所列举实例,可以根据西方年代中所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把西方城市规划演变历史可化划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世纪):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并认为当时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并且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則。
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了重要作用。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f1ef3314aa00b52acfc7caf1.png)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摘要: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需要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本文选取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重要理论,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后现代主义和精明增长进行分析。
力图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西方百年来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梳理。
关键词:城市规划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后现代主义1、引言城市规划是怎样一门学科,这对于学习研究城市规划学科的人来说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但是它又是一个很抽象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完备的框假和脉络来梳理它。
作为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本文我想借用西方近百年的规划历史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来阐述,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问题。
2、对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脉络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有许多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受到同一时期的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规划是一门主要解决城市问题的学科,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问题,而城市规划自然要随之发展、转变。
下文就城市规划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的几次重大转折时期的代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脉络进行梳理。
2、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总结了城市美化运动、公共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三大运动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同时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著述了于1989 年出版了《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后改为《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他因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
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即空间目标,社会目标和管理组织目标。
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霍华德把古希腊关于任何集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其天然限制这一概念重新介绍到城市规划中来,并在他设想的城市规模中恢复了人类的尺度, 为了引进了希腊城市建设的做法, 他用社区去移民开拓城市, 这些社区从一开始就配备有能行使城市一切重要功能设施。
第三节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第三节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9f53b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2.png)
对我国城市治理的参考
要点一
完善规划法规和标准 体系
西方城市治理中注重完善规划法规和 标准体系,确保城市规划的合法性和 规范性。这启示我们在城市治理中应 完善规划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规划 的法制化和标准化建设。
要点二
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 监督
西方城市治理中重视公众参与和社会 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保障公众 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提 示我们在城市治理中应强化公众参与 和社会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的民主性 和科学性。
第三节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汇报人:XX
•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 展
•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 •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与探
索
•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反思与批 判
•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与借 鉴
01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革命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01
02
03
城市化进程加速
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西方城市规划中强调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 规划手段传承历史文脉和塑造城市特色。这启示我们在城 市规划中应加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城市 发展与文化传承、自然保护的和谐共生。
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
推动多元化和混合使 用
西方城市发展中倡导多元化和混 合使用,通过规划手段促进城市 功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这提示 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应推动多元化 和混合使用,提高城市活力和综 合承载能力。
加强公共交通和绿色 出行
西方城市发展中重视公共交通和 绿色出行,通过规划手段优化交 通结构和出行方式。这启示我们 在城市发展中应加强公共交通和 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 污染。
促进产城融合和职住 平衡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36533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9.png)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和研究也不断深化。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现代城市理论则是在18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理论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方面。
例如,在古希腊,城市被设计成具有明确的布局和形状,以便适应政治、宗教和军事需要。
城市规划师伊比底法斯创立了许多城市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著名的城市罗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建筑和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日常生活和政治运作的需要。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有了巨大的增长。
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社会问题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城市理论家开始提出关于城市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看法。
例如,德国城市学派的代表人物洛伦茨·冯·斯坦因认为,城市的困境是由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结构所致。
他主张通过合理规划和集中建设来改善城市的社会问题。
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理论家开始将社会学和人类地理学的观点引入城市研究中。
他们认为,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包含着各种社会关系和互动。
他们将城市研究聚焦在城市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种族隔离和犯罪。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为今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研究的视角也逐渐向广义的城市问题扩展。
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政治学等学科相继涌现,并推动了城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经济学家关注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城市间的经济关系,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政治学家则探讨城市决策过程和城市的政治状况。
在当今世界,城市化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https://img.taocdn.com/s3/m/f09375b5b0717fd5360cdc87.png)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城镇化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展机遇。
但要保证这场迅猛的城镇化浪潮健康发展并有效解决正在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就必须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借鉴成功经验和教训。
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轨迹的因素众多,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属“集成”学科,自然会受历史上各种主流的经济学、哲学等学科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规划学是一门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学问,它的发展变革必然从属于“问题导向”——解决西方不同时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并避免失误的捷径之一。
本文将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力求将演变的过程与当时的城市化问题和背景联系起来,以利于将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对号入座”来寻找解决的方案。
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1 公共卫生运动公共卫生运动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
由于人类聚居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传染病的迅速蔓延。
1347 年~1352 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即鼠疫,死亡人数达3000 万以上,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死亡人数占一半。
1350 年~1400 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 岁缩短至20 岁。
在随后的300 年间,多次爆发各种疾病,最主要的是“黑死病”,还有天花、伤寒等。
这段时期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
1665 年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大部分建筑,鼠疫才平息。
在此之前,人们不知“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何处,错误地认为“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于猫狗,结果残杀猫狗,反而导致老鼠泛滥。
1894 年始于香港的鼠疫,当年就死亡2547 人,波及6 0 多个国家,死亡总人数达到1000 万,仅印度就死亡102.5 万人。
鼠疫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
沿海城市的鼠疫、天花、伤寒等,则来自疫区的外轮水手和乘客的传染。
14 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最主要的工程是城市上下水道、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第二节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第二节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992a55676a20029bd642d92.png)
---
二、近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理论与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乌托邦” 欧文——“新协和村” 傅立叶——“法郎吉”
---
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3.巴黎改建 4.城市美化运动 5.公司城
---
6.田园城市
霍华德 (E.Howard)是20世纪城市规划史上 最具影响的历史性人物。其职业是速记员,在一 生中他只写了一本书,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明天——一条通向真正变革的和平之路》(后 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但正是凭借着他 对城市问题的超乎常人的关注和责任感,改变了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戛涅的设计方案中,他把一个不大的城市同一 大群工业部门结合一起,这些工业部门包括铁矿、高 炉、炼钢厂、锻压车间、造船厂、农机厂、汽车厂和 许多辅助设施。这些工业企业布置在一条河流的河口 附近,下游还有一条更大的河道,可以用来进行水上 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 日照良好的高地上。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一个铁路 总站,与铁路总站相邻的是旅馆、百货商店、市场等 公共建筑。
---
玛塔以一条宽度不小于40m的干道作为城市的
“脊梁骨”,电气化铁路就铺设在这条轴线上,两边 是一个个街坊,街坊呈矩形或梯形,其建设用地的1 /5用来盖房子,每个家庭都有一栋带花园的住宅。 工厂、商店,市场、学校等公共设施按照城市具体要 求自然分布在干线两侧,而不是形成旧式的城市中心。
---
“只有一条500m宽的街区,要多长就有 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它的两端可以位于 卡迪斯和彼得堡,北京和布鲁基尔”。马塔写 道;“带形城市将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它们 将在西班牙的地图上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三角 形城市网”。
---
---
---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c14794855270722192ef774.png)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b659d2889eb172dec63b73a.png)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摘要】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
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指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学习外国城市建设史后简要介绍一下我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认识.【关键字】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正文】西方自城市的产生,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城市就开始形成了,城市形成便开始了他的进程。
从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罗马,开始功能分区,或者说是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开始出现阶级、贫富分区,例如卡洪门规划,路网的规划也开始产生了,方格网式的,这些城市的布局对今后一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战争和从对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自身崇拜。
阶级分化,生活方式,社会的意识形式等方面均对规划产生影响。
西方的城市规划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还是逐步的发展,从古希腊民主共和思想在规划上的反映--如议会,城邦大量的公共场所,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由于神人同形的宗教思想的存在,在城市的形态上相应的反映出,广场周围的建筑多有围廊,满足人们的交往或买卖的需要,典型的城市建设有卫城。
这一时期的著名城市模式——希波丹姆规划,规整的布局,棋盘式的道路网,按照阶级分化造成的分区,城市典型的平面形式为两条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中心广场空间常呈L形.古罗马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人们的思想,大量世俗享乐建筑开始建设例如公共浴场、斗兽场。
为了显示功绩,广场、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主题。
罗马营寨的建造形式发展起来,十字交叉的道路,中间建设神庙。
罗马共和广场,广场空间从希腊的开敞式逐步发展为较封闭的空间形式。
中间是一些记功柱或者铜像,代表功绩.典型的广场代表--图拉真广场。
这种布局形式是希波丹姆的演化。
这一时期形成的著名规划理论的书籍——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的内容包括:城址选择,建筑物选址;街道的布置;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ede18d2240c844769eaeeb8.png)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流变》这本书系统的叙述了1945年也就是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主要是以英国为例来说明的。
从这本书中感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如此多的变化,从中也看到了城市规划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脚步。
整个发展历程是一个提出理论——批评——理论——批评——理论……的过程。
二战后形成保守和激进两种规划思想的倾向。
保守派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抵抗新事物,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反对城市化,提倡复古。
而激进派则认为要抛弃原有破败的城市,建立新的城市。
不难想象这两种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首先如同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政权可能是几场战役后就可以确立的,但是思想却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因而形成了保守派的复古思想。
激进派思想的形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二战后人们抱有很强的乐观心理,当时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人们对重建家园有很大的信心和很高的热情,普遍认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要向前看,不能停留在过去。
虽然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两种,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城乡规划关心的是物质空间环境,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
由于工人生活条件差,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规划方面开始考虑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于是出现了乌托邦理想城市,乌托邦主义在当时影响深刻。
霍华德田园都市和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这两种设想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乌托邦理想城指出新建城市,而新建田园城市还是阳光城市是当时的焦点。
田园城市一方面体现了保守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城市这种形式,只是限制了其规模。
这一时期的新建思想和将规划看做完全的设计工作忽视其与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两点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混乱拥挤的城市不能满足居住等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重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太现实,因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重建城市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战后城市实在不是首选,改建扩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比较现实。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e3cf98dd88d0d233d46a10.png)
生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地方当局对污水排放、垃圾堆集、供水、道路等方面应负的
责任。
•
由此开始,英国通过一系列的卫生法规建立起一整套对卫生问题的控制手段。对工人住
宅的重视也促成了一系列法规的通过,如1868 年的“贫民窟清理法”和1890 年的“工 人住房法”等,这些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公司城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 人的居住条件、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5、带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 索里一.伊.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 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们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在新 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1882年 他提出了带型城市(Linear City),希望建立一个城市与自然始终可以保持 亲密的接触不受其规模影响的新型模式。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 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甚至可以横跨欧
实践框架。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社会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英国人霍华德于 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1902年再 版时,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象伦敦这样的大 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用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 市一田园城市来作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按照的霍华德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 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
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
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
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
19世纪后,这类城镇在欧美广泛地建设,较为成功和著名的是英国建设的阳光港镇。
公司城建设的目的为:适应规模化生产以及提高工厂中的生产率和降低成本,通过为工人提供必需的社会服务体系以降低工人的交通成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
在工业大城市矛盾重重的背景下,包含着社会改良思想的公司城建设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新思路,阳光港镇更被人称为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直接先驱。
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和公司城建设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方式,更注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在公共设施、城市整体规划、社会活动的组织化、公共大型住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早期的探索和构思,对于城市公众福利的关注以及对于城市整体关系的考虑具有思想先导的意义。
2.2早期大师思潮城市建设的早期实践,从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的方法论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实践产生的问题引发了城市规划家的理论研究,从城市规划实践中产生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理论。
2.2.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于1989年出版了《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思想。
其思想内核是主张社会改革,空间模式是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书中,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
空间目标:(1)每个田园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城区用地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它开敞地将居住区和工业区隔开。
绿带的概念开始形成。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良好的交通联结。
(6)市民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人不能生活在水泥森林之中。
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租压力。
当时的土地全部是私有的,私有化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投机,使居住人承受了过高的房租压力。
霍华德提出城市土地应归集体所有,并通过公共政策来降低土地和住房的租金。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管理组织目标:(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要成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5)建立公营或共营企业,由政府来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贡献重大。
在城市规划思想上,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指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
2.2.2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思想1923年,柯布西耶出版论文集《走向新建筑》,明确提出了机械美学的观点和相应的理论体系,并从此为这一思想奋斗了终身。
他的“光明城”概念和战后主持设计的昌迪加尔,不折不扣地体现了他“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精髓。
他提倡“集中主义”,认为城市必须是集中的,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而传统城市中心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功能,拥挤的问题可以用高密度来解决,而高密度的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此外,他还主张应该通过用地分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总之,柯布西耶希望通过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是这些大城市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导者和执行这些原则的中坚力量,柯布西耶的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想范式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制定的《雅典宪章》中。
其集中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强烈地影响了战后西方城市大规模重建,诸如贫民窟的清除和城市的更新,很快形成了一堆摩天大楼,从这个意义上讲,柯布西耶为现代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的机械理性、缺乏对社会对人文的关注等被后来大多规划评论家批评职责,可谓毁誉参半。
2.2.3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戈涅“工业城市”、赖特“广亩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城市的形状自然应该是以高速捷运铁路为骨架的沿其两侧布置的带形城市。
城市不再是分散的各地区的一个点,而是由铁路和公路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一条贯穿性的道路作为城市脊椎,供水、供电、排水等管道全部集中这个干线下面,在干线两边按照城市要求设计住宅、工厂、商店、公共设施等,城市尺度可以无限,甚至可以贯穿整个地球。
前苏联伏尔格勒等城市的建设、二战后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和巴黎的轴线延伸等都是带形成是模式的发展。
1904年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阐述了对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城市按功能区域划分,之间用绿化带隔开;中央是城市公共设施,两侧为居住区;居住区格网道路系统,人车交通分离;工业区靠近原料产地或便于水路铁路交通运输;城市内部及交通主要采用高速公路。
其方案中各类用地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思路十分明确,“这些基本要素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基本出发点,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原则,对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区和居住区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意义。
1935年,赖特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他将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形态成为“广亩城市”,并认为是“真正的文明城市”。
它完全抛弃了传统城市的所有结构特征,强调真正地融入自然乡土环境之中,实际上是“没有城市的城市”。
广亩城市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但是,其以小汽车为通勤工具来支撑的美国式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是无法模仿的。
2.2.4沙利宁“有机疏散”思想1943年,沙利宁出版了《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他关于有机城市和有机疏散的思想。
他认为,城市和自然界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而有机秩序原则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人类建筑也应该遵从。
他将城市活动划分为日常性活动和偶然性活动,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实现有机疏散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方法。
1918年,沙利宁按有机疏散原则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
有机疏散思想对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结构问题,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建设来疏散、重组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2.5西谛城市形态学说19世纪末,针对西方城市空间组织延续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且单调僵硬的现象,奥地利建筑师西谛1889年出版了《建筑艺术》一书,他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
西谛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为近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