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合集下载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内容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

大胆启用降将姜维,委以重任便可见一斑。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关键词:诸葛亮用人之道利与弊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人的管理。

特别是对人才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对管理者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将不智则三军大惑”。

即俗话所说,“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所以,管理人才优秀与否?是事关企业的兴衰和存亡的头等大事。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则警钟长鸣,让人引以为戒。

所以,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而是寓教于乐,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真是超乎常人,让人匪夷所思。

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时,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遂产惜才之意。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欲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

”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

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曾六出祁山。

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

杂于利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人治军的失误及启示摘要: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就在于军事行动中,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

关键词:杂于利害;《三国演义》;诸葛亮;用人治军;失误;启示《孙子兵法·九篇》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意思是说智慧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利害两个方面。

杂于利害的谋略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利、害两个方面的问题,要避免思维上的片面性,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事情就不能顺利解决,只考虑到有害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一面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向前。

在军事行动中,往往有利的行动中包含着危险的一面,因此不能因为危险就停止行动,在人才的使用中,有的人善于伪装,使人们只看到他好的一面,而有的人虽然有缺点,但他主要方面是可取的,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缺点而不予重用。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绝”和“忠贞”的典型,作者对他的“智”、“忠”的刻画达到了现代人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一个光辉而成功的典型,是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产生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人物。

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身份重新阅读《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时,我们的眼光应透过笼罩在诸葛亮头上的层层光环,捕捉、认识、审是、思考他作为一个“人”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与失误。

这不是在吹毛求疵,而是一个研究者理应做到的。

具体地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是在军事行动中,在使用人才时,往往缺乏杂于利害的考虑:不听从魏延兵出斜谷的建议是过多地考虑了害而忽视利;事必躬亲,勤于政事,就眼前来说对国家有利,但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使用马谡、杨仪是只看到了二人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二人不足的一面;不敢重用魏延是只看到魏延的骄傲,而未看到他的大将之才;选拔姜维作他的接人,是只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忽视了他的政治素质,忽视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应变能力。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仅仅 因魏延是降将 , 葛亮便斥 诸
没有 特权
在瑞典 ,政府 官员没有任何特 权。瑞典 的法律规定 , 只有议长 、 首
相、 外交部长 、 国防部长等少数 几位
匮 乏是 其 主要 原 因 。 这 人 才匮 责其品行 ,食其禄而杀其主 ,是 不 但 “
背后绝 不仅仅是荆州之失, 白帝 忠 ; 居其土而献其地, 是不义” 。按这 备托孤 之后 , 诸葛亮再未建 立起 个标准 ,向刘备献地 图的张松 当是
诸葛 亮为何 多 用赵云



直 ̄ { j E-国演义》 发展到
将近三分之一 ,诸葛亮才在铺 垫中登上舞 台。如果说此前 的 三国中充满 了战、 、 策, 诈 计、 到 了诸 葛亮出场 ,才开始进入到 谋和算的新高度。
《 三国演义 》 开始 时 , 对于
刘备来说 , 已经建立 了以关羽、 张飞为核 心的兄弟圈子,五虎 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 已经得
诸葛亮 用人得失论
“ 绝伦超群 ” 暂时 安抚了这颗 3 , 5 自负的心。但关羽复信羞辱盟
表 明他在 政 治 上 的幼 稚和 外 交上 的 愚
其三。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 心组合除 了对黄 巾军有不少胜 利, 在面对董卓、 吕布和曹操等 军事集团时 , 却是败 多胜少。
诸葛 亮出现 的巨大价值 , 发 展 纲 要和 军 事 作 战战 略 。诸 葛 亮 好 大将 , 实只有赵云。 其
不计较得失 , 乐于服从 安排 , 又才华横 溢。 另一方面 , 尽管刘备多听从诸葛 亮
建议 , 但毕竟众人是效忠刘备。 尤其在
从荆 州之 失看诸 葛 亮 的用人 环境
荆州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夺取西 已经意识到关羽在治理荆州 的认识上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用人成功及失败的具体案例
答:在用人成功方面,诸葛亮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

例如,他重用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此外,诸葛亮还善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他通过间谍获取了曹军的情报,从而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诸葛亮也有用人失败的时候。

例如,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结果马谡不听从指挥,导致蜀军大败。

此外,诸葛亮还曾经派魏延去守汉中,但魏延在汉中失守后被指责为“叛逆”,最终被处死。

这些失败的案例表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以及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他也存在用人失败的情况,这表明他还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用人技巧和方法。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诸葛亮一直在大家心目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许多人都把诸葛亮比作“智慧的化身”,可见诸葛亮在大家、后人心目中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首先,诸葛亮能够重用人才,大胆的引进众多人才。

诸葛亮善于观察识别他人,能够鉴人有术,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敌方阵营的人才,并能够把敌方阵营的人才成功的拉拢过来。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一妙招。

其次,诸葛亮能够重视人才,在挑选人才方面,诸葛亮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诸葛亮能看到姜维的忠诚机灵,勤劳勇敢,能看到关羽的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等等,之后诸葛亮便会根据这一系列的人才,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所以,诸葛亮完全的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

然后,诸葛亮才能更好的提拔这些人才。

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个特点。

诸葛亮对人才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所谓“放水养鱼”,诸葛亮在面对这些人才的时候,能够尊重他们,使他们充分的发挥特长。

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些诟病,就像那就话说的:“蜀中无大将”,这边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败之处,诸葛亮虽然提拔重用了很多人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把他们培养起来,并且太过于放养,所以,就出现一些人,放纵法正,最后,落得一个后继无人的惨状。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这些称号都是诸葛亮的才能的展现。

在书法上,有出色的《远涉帖》为代表,另后世能够好好研究;在文学上,诸葛亮是“出师两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可谓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不仅采用议论抒情的方法,更是语言真挚、感情深刻;在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能够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军事家,除却良好的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深远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就是这样,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能拿出《隆中对》来向他分析利弊,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天下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这样,才能精辟的解释当时的局势,选择合适的道路。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文/雪山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如今还有很多人效仿想必大家对诸葛亮都了解得不少吧,在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蜀国时,曾经处理过很多的政治犯人。

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在蜀汉的七个有名的政治犯中,经过诸葛亮之后的犯人,就有四个。

因此,诸葛亮留给蜀汉同僚的印象有一面是比较冷面对的。

想当年蜀汉在制定法律期间,法正当时认为法律太过于严厉了,当下就给诸葛亮提出了意见。

法正想用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来获得民心,希望诸葛亮可以减轻法律中的惩罚力度。

法正认为,法律严厉是好,只怕惩罚太过残酷的话,结果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般好。

诸葛亮面对法正这样的提议,并没有觉得不高兴,回答说现在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一样了,以前的秦朝法律是很严苛的,百姓在那时已经很惨了,继续那样的话百姓真的会反抗起来。

所以汉朝的约法三章做得很好,但是现在的巴蜀地区在刘璋的管理下法律已经荒废了,老百姓们的人心都很涣散,现在要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严峻的法律来要求大家,重新来调理上下级的关系。

可以说,诸葛亮在位期间,是没有人敢随便开玩笑的。

倘若有人把法律当做玩笑,诸葛亮知道了一定会严加惩治。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很是荒诞,却能获得诸葛亮的重用,这又是问什么呢?小编现在就给大家讲讲。

这个人名叫何祗,他是巴蜀人,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年轻时曾经做过小的官员。

就像上文所说的,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手段是很多的,而且很严。

他不能容许在位的公职人员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嬉戏玩闹,但是这个何祗,周围人都知道他工作时很不认真,特别喜欢和别人开玩笑。

他曾经主管过刑狱的案件,但是他却不思进取,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把很多的案子都死子压了下来。

很快这件事诸葛亮就知道了,将要对他进行严查。

别人听说这件事都认为何祗算是完了,他这样爱和别人开玩笑,一定不会有好的下场。

几乎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看何祗的下场,诸葛亮说将会在第二天对他进行询问,如若事实的确如此,将会严肃处理。

但是何祗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并没有很慌张。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

诸葛亮用人六不可取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忠”与“智”的代表,为无数后人顶礼膜拜,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更让时人津津乐道。

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作为圣贤同样如此,正是由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六不可取,造成了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称雄一时的西蜀,不久即为魏国所灭,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

其一,事必躬亲,后继无人。

诸葛亮终生不忘报答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于是夙兴夜寐,从国家大事到军营赏罚,无不亲自决断。

即使征讨蛮王孟获这一有勇无谋之徒,也要不辞辛劳,亲率大军,乃至军中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司马懿曾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固然才智再高,但精力终是有限,过多的心思耗费在琐事小事上,极大地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终于54岁时在五丈原撒手尘寰。

由于诸葛亮生前亲力亲为,几乎没有考虑到接班人的培养,西蜀文武大臣已习惯于听命接令,对诸葛亮奉若神明、亦步亦趋,几无独当一面的能力,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危机,为西蜀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其二,赏罚不公,厚此薄彼。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希望刘禅能赏罚公正分明,不致内外异法。

然而诸葛亮本人却又言行不一,赏罚中有厚此薄彼之嫌。

他明知关羽会放跑曹操,却还是让他立军令状去带兵堵截曹操。

而事后对关羽放曹操又没有任何处罚,还不是因为关羽是先主结拜兄弟的原因?至于马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同样立军令状守街亭失败后,由于没有过硬的靠山,加上诸葛亮也欲为失利找个替罪羊,于是乎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一幕。

其三,先入为主,固执己见。

诸葛亮擅以自己好恶选人用人,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一旦对谁形成偏见,终生难以更改,而且多方打压。

魏延武勇有加,在襄阳刘备最困难时欲投靠效力,可见其人胆识与义气,可诸葛亮一见魏延,即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原因仅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要不是刘备说情,魏延恐性命难保。

魏延忠心耿耿,为西蜀殚精竭虑,从未有叛逆之举,原本他是诸葛亮死后唯一能独挡一面的将才,可诸葛亮死前煞费苦心地布下计谋,安排马岱斩杀魏延,自毁长城,加速了西蜀的灭亡。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

也谈诸葛亮用人失当诸葛亮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

他学识渊博,身在茅庐便知天下事。

他才华出众,帮助寄人篱下的刘备夺得了三分天下。

他计谋超群,令敌手闻风丧胆。

他一生谨慎,却错用了马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国从此走向衰败。

诸葛亮冰雪聪明,为什么没能看透马谡呢?窃以为原因有四:其一,诸葛亮和马谡对脾气。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自比前朝才干超群的管仲、乐毅,可谓自信满满。

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器才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因他年轻有为,“视谡犹子,马谡也视诸葛犹父”。

可见二人关系密切,非同一般。

其二,马谡并非庸才。

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此外,马谡向诸葛亮献反间计,离间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和魏主曹睿的关系,导致司马懿被贬下野,诸葛亮挺进中原再无对手。

“攻心计”、“反间计”皆生奇效,这其中有马谡的功劳。

可见马谡虽难作良将却可作为良谋。

其三,被马谡的激情所感染。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

而在诸葛亮心中,。

其人亦非无能之辈。

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

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

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最终酿成大错。

其四,诸葛亮过于自信。

他初出茅庐后,一路凯歌高奏,别人的不同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因此当刘备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亮犹谓不然。

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有了上述原因,诸葛亮自然一叶障目,认不清马谡言过其实的本质,犯下用人不当的错误。

只能一方面严肃军纪,挥泪斩马谡。

一方面上表自贬谢罪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一开始把马谡放到军前效力,让他从基础工作作起;或是听其言观其行,量才使用;再或是在任用前广泛听取众将士的意见。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诸葛亮不仅选择人主与众不同, 在用人方面也颇有见地。

虽然也有用人不当、处事有误的时候, 但在用人方面的经验仍然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借鉴。

1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 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 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 没有定性,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做出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

2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

一看德, 二看才是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

官场上有贪官也有庸官。

贪官害国, 庸官误事。

在诸葛亮看来, 在各种智能因素中, 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像马谡那样的人, 虽也有一些作为,毕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 但若缺乏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 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3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考察对方的见识。

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 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

古往今来, 官场之上的争斗不可避免, 这种争斗不仅包括小人之间的钩心斗角, 也包括正邪、善恶之间的大冲突、大对决。

那些毫无计谋, 遇事便束手无策的官员, 即使有心为善, 为上级解愁, 为百姓排忧, 也会力不从心, 无法左右大局。

4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考察对方的勇气。

俗话说,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但还有一句话叫做邪不胜正。

缺乏勇气的官员, 别说惩恶扬善, 就连自身也难保, 又怎么坦然面对乡亲父老的期盼眼神呢?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 常常人为地制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战而胜之。

5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考察对方是否清正廉明。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廉官, 而非昏官、贪官。

看人既要看关键时刻, 也要看平时。

有些官员不愿也不敢贪小钱, 是因为在思想深处认为不值得。

这种官员实际上也很危险, 一旦他人贿赂一点“ 大钱”, 就容易被拉下水。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赵云。
但 即便 是诸 葛亮 , 同样未 在刘 备 面前 极力 提携 赵云 。 当庞统
嫌 官小 而抱 怨 , 诸葛 亮 马上 向刘 备反 映 , 备立 刻将 其升 官 。但 刘
赵 云一 则从无 埋 怨 , 诸葛 亮也 从不 主 动进 言提携 。 位 名将直 到 这
7 0岁 时仍 得 自告 奋 勇 , 求 随诸 葛 亮 一 出祁 山北 伐 , 杀 在作 请 冲
人 川 人方 面的 父缺 。 人才的吸 纳和 培 养 卜, 备时 代虽 然 已经 从 刘
研 临 人 才 缺 失 , 围 成 为 国 中最 先 衰 亡 的 方 , 才 最 为 匮 乏 蜀 人
是 其 主要原 因 但 这 人才 匮乏 的背后 绝 不仪仪 是荆 州之 失 , 臼帝 城 刘备 托孤 之后 , 诸葛亮再 未 建 立起 有 局面 的人 才 队伍 , 是 蜀 才
核 心基 石在荆 州 。但 在刘 备邀 其人 川 , 其 “ 让 自量才 委用 ” , 时 却
错把 荆 州守将 的任命 交付 给 了关羽 。 于这个 托付 , 对 已经显示 出 诸 葛亮 虽然谋 略过 人 , 但在识 人 和用人 方 面 比刘备 逊色 许 多 。 刘
备 只 是 让 关 平 托 书 , 葛 亮 的 过 多 思 考 , 为 刘 备 是 暗 示 让 关 羽 诸 认 留守 。诸 葛 亮 如 此 考 量 , 数 与他 的 地 位 有 关 系 。 多
足 刘 备 集 团 的 根 本 诸 葛 亮 深 知 关 羽 在 刘 备 心 中 的地 位 , 主 动 致 信 关 羽 ,赞 其 “ 伦 超 群 ” 暂 时 安 抚 了 这 颗 自负 的 心 。 关 羽 复 信 羞 辱 盟 友 孙 绝 , 但 权 友 善 求 婚 的 举 动 ,无 可 挽 回 地 表 明 他 在 政 治 上 的 幼 稚 和 外 交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

诸葛亮用人得失论文章摘自《三联生活周刊》第578期作者:蔡伟诸葛亮德才兼备,鞠躬尽瘁,世所称颂,令人仰慕。

但一生过于谨慎和爱惜羽毛。

明察秋毫之末的后果,导致在任用人才,尤其培养人才这个大事方面,多少却有些糊涂。

诸葛亮为何多用赵云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

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

《三国演义》开始,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已经得其三。

然而这个强大的军事核心组合除了对黄巾军有不少胜利,在面对董卓、吕布和曹操等军事集团时,却是败多胜少。

刘备以兄弟义气为核心情义和仁义,逐渐吸纳了一干下层人才。

这个以兄弟情谊结合起来的紧密小团体,是乱世流民用以团结保全自己的本能,但却因为其层面低下,并无人能为刘备集团提出正确的发展纲领。

刘备济纳人才的能力却不能转为用人之能,这让他在47岁赤壁之战前,仍无片土。

水镜先生一言道出根本,此时的刘备空有万人莫敌的关羽、张飞,却无人能用。

诸葛亮的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枚巨大的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

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决定性的一战,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

然而在赤壁及至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

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

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并无太多关张的影子,关羽还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显然是诸葛亮的有意安排。

诸葛亮多用赵云,一方面是赵云不计较得失,乐于服从安排,又才华横溢。

自长坂坡、赤壁战后,赵云拒绝桂阳原太守赵范的美人计,不仅是不为女色所动,而是意识到赵范并非真投降,显示出其识人能力。

从用人角度谈诸葛亮的悲剧成因

从用人角度谈诸葛亮的悲剧成因

从用人角度谈诸葛亮的悲剧成因作者:胡亮游盼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06期当初,诸葛亮选择了实力与能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希望帮助刘备建立不朽的功业。

姑且不论诸葛亮的选择是否正确,现只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用人,来探究诸葛亮失败的根源。

诸葛亮自出山以后,先是全心辅佐刘备打江山,后是一心帮助后主刘禅保江山,建立的功业也不可谓不大。

而且,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很快就在刘氏集团中掌握了调兵谴将的权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由于他在用人上的一再失误,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剧。

关羽可谓是《三国演义》中继吕布之后的第二号英雄,威震华夏三十年,罕逢敌手。

勇则勇矣,其人义气特重,“千里走单骑”就可窥见一斑。

但是,他还有点刚愎自用,目中无人。

关羽作为刘备义弟,是刘备帐下第一勇士,当然就总是用在最紧要的地方。

这一点,作为刘备军师的诸葛亮当然明白,但他却忽视了关羽的义气与刚愎自用,用错了关羽。

华容道派关羽伏击曹操,是诸葛亮在使用关羽上的第一大错误。

当年曹操统兵五十万,南下统一全国,可谓尽其老本。

赤壁一战,曹氏老本尽失,及至华容道,只有三百余骑,且“无衣甲袍铠整齐者”。

而且,这一干人中,集中了曹氏集团赖以打天下的老本。

一般的人都应该明白斩草须除根,如若不然,猛虎归山,后患无穷。

华容道一役,是刘备消灭曹操的唯一机会。

曹操一死,北方就会重新陷入军阀混战之中,而且在数年之内也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军事集团,即便形成,也不会像曹氏集团那样强大。

只要北方一陷入战乱,诸葛亮就可以说动老友庞统出山,帮助刘备乘机统一巴蜀,而自己则与关、张、赵等一起镇守荆州,以防东吴。

到那时,凭借刘备的政治影响力,卧龙、风雏的才干,关、张、赵的英勇,成为一股新的军事势力,徐图统一全国,也不是很难的事。

但如若让曹操生还北方,以他的才干和号召力,短期内就可以再度强大起来。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短短的七年之内,曹氏军事集团就已经恢复了元气,并再度南下。

诸葛用人的得与失

诸葛用人的得与失

诸葛亮用人得与失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少年时父母双亡,追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评价“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于他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他赞扬董和“有忠于国”。

他赞扬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赞扬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

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

”。

从以上诸葛亮的褒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

因此,忠诚与否,是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内容。

诸葛亮积极培养和锻炼人才。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蒋琬。

诸葛亮为了能让蒋琬尽快地成长起来,就有意识地往蒋琬身上“加压”,使他得到应有的锻炼。

诸葛亮开府时,提拔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

蒋琬本人表求推辞,想要把这个位子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

诸葛亮就对蒋琬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其意为:“我本来顾忌到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怕这样推举你会受到别人的非议。

但这样一来,别的被举荐的人心里会感到不安,其他远近之人也会对此不解。

所以你更应该接受这次推举,并用你的实际功绩,来表明这次的选举是非常公正的。

”后来诸葛亮又让蒋琬与张裔统留丞相府。

诸葛亮用人哲学

诸葛亮用人哲学

诸葛亮用人哲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多风流,尽在三国中。

其中,三国中的要紧人物诸葛亮,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聪慧的化身,也留下了专门多的经典故事,如“草船借箭”、“三气周渝”、“舌战群儒”等等,同时他的人才治理思想对今天的现代职业经理人也有专门好的警示作用。

一、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诸葛亮一生征战许多,可谓战绩卓著。

他通晓兵法之道,经常用兵如神,但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伙儿深思。

俗语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亮先生有时用人也疑人。

如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确实是一个专门典型的例子,魏延曾反刘表而欲亲刘备,而后几转辗,终投于刘备帐下,可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处处防他,最后诸葛亮去世时还专门计杀了魏延。

一个人的好恶比之于事业的成功,通常明智的领导人总会摒弃个人恩怨,而有效地追求事业。

诸葛亮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要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发扬“用其长,避其短”,的用人之道,我们且看下面几个用人的经典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的“无缺点”的将军总是败在南方“有缺点”的将军手下,南;军首领李将军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严峻缺点。

然而李将军认为,这些缺点不碍大局,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李将军所用的正是他们的特长,使这些长变得有效。

我们来看看拿破仑是如何用人的。

茹当,先于拿破仑而成为革命军将领,曾反对过拿破仑。

但拿破仑摒弃前嫌将其收于麾下,命其指挥意大利的法军。

卡尔诺,曾尽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官”和皇帝。

只是,几年后他又愿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仍重任其总督,“百日”时期任其为内务大臣。

麦克唐纳,由于“莫罗事件”受株连,5年后又被起用为军长,后又升元帅。

在人才的使用上过于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诸葛亮因任用马谡驻守街亭而导致街亭失守后,在人才的使用上,只限于“五虎上将”及其子弟等,而在新人的擢升及选用上却少有建树,专门是在蜀国本土人才的选用上,以至于蜀国的土著人他们进不了高层,对蜀国政权的没法参与到不参与,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致使蜀国政权根基不稳。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诸葛亮用人,在《知人>>篇中,他叙述了知人的难度和用人的眼力,最终提出了七条用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即考察一个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即提出尖锐的问题诘难他,看他的观点能否随机应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即询问他的计谋、策略,看他的见识如何。

四: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即告诉他艰难、祸乱,看他的克服勇气。

五: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以美酒试他的品行。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以金钱之利看他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付他办事看他的信用如何。

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考察,选拔了不少人才,他的用人之道,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诸葛亮用人原则论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

(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

诸葛亮所提出的用人标准

诸葛亮所提出的用人标准

诸葛亮所提出的用人标准诸葛亮(259-280年),晚唐,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战略家曹操的大臣、智谋家李严和诸葛武侯的得力助手,与唐朝天文数学家张衡齐名,被后代尊称为“诸葛先生”,历史上被尊为“诸葛亮”。

他所提出的用人标准有中庸之道、信实守信、勤奋好学、博大精深、不贪财、不惧社会压力、办事公平公正等。

一、中庸之道诸葛亮非常重视用人中心理,他曾说:“中庸之道,就是中庸、适可而止,不极端,不过分,不失择时的能力,不犯上下的樊笼。

”诸葛亮对用人的要求,也是遵循中庸之道,要求有能力,但也不能过分,“能拘束自己,安于现状,贪多务实,可乐而不躁”。

二、信实守信诸葛亮还要求用人“遵守信实原则,守信用义”,诸葛亮特别提出“信敏二全,信实能效”的贤达人的理想,要求用人必须有信实和效率,这也是他对用人的一个大重要标准。

三、勤奋好学诸葛亮也经常要求用人勤奋好学,要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尤其是在执行任务时,不断积累经验,以达到“地武精微”的理想境界。

四、博大精深诸葛亮对用人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博大精深”,他要求用人要乐于细究,不断深入,宜深而不竭,只有深入到事业的精髓,才是合格的用人标准。

五、不贪财诸葛亮主张不贪财,他曾经说:“只要心态恰当,就不会贪财。

”这里的“恰当”,不是指令牌化的心态,而是指要真心而不贪。

只有心无牵挂,才能真正用心的去做事,以最大的效率来完成任务。

六、不惧社会压力诸葛亮认为,用人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不惧社会压力,敢于奋斗,不断探索,勇于推陈出新,以解决各种问题,提升工作积极性,获得较大的成就。

七、办事公平公正诸葛亮还强调用人要有办事公平公正的意识,不拖泥带水,不把事情搞乱,不大搞改革,把政治类任务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的政治机制处理。

诸葛亮提出的用人标准,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他的弘扬的中庸之道、信实守信、勤奋好学、博大精深、不贪财、不惧社会压力、办事公平公正等标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也有重大指导作用。

看《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看《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用人和识人方面 有 这 样 的 论 述:夫 知 人之性,莫难 察 焉. 美 恶 既 殊,情 貌 不 一:有 温 良 而 为 诈 者, 有外恭而内欺者,有 外 勇 而 内 怯 者,有 尽 力 而 不 忠 者. 他 提 出了看一个人能否可以重用,有七条途 径:一 是“问 之 以 是 非 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 察 其 将 来 的 志 向,看 其 是否胸有大志;二是“穷 之 以 辞 辩 而 观 其 变 ”,即 专 门 针 对 他 提出尖锐一些的问题,看他的观点有没 有 什 么 变 化;三 是“咨 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问他一些问题,看 他 有 哪 些 看 法 和 应 对 之策;四是“告之以祸 难 而 观 其 勇 ”,告 诉 他 做 成 这 件 事 会 存 在很多的困难,看他 是 不 是 知 难 而 退,有 没 有 勇 气;五 是 “醉 之以酒而观其性”,故 意 让 他 喝 醉,看 他 的 性 情 如 何,会 不 会 出现酒后失德的表现;六 是 “临 之 以 利 而 观 其 廉 ”,观 察 他 在 金钱利益方面,能否 经 得 起 物 质 利 益 的 诱 惑,是 不 是 唯 利 是 图之人;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托 付 他 办 一 些 事 情,看 他 是 不 是 讲 信 用 ,是 不 是 值 得 托 付 .
诸葛亮非常信任赵云,一直让赵 云 护 卫 在 刘 备 左 右. 建 兴元年,赵云 为 中 护 军、征 南 将 军,封 永 昌 侯,迁 镇 东 将 军. 五年,随 诸 葛 亮 驻 汉 中. 但 诸 葛 亮 在 第 一 次 北 伐 时,由 于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 众 固 守,不 至 大 败”.“街 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 不 相 失”“云 身 自 断 后,军资什物,略 无 所 弃,兵 将 无 缘 相 失.”虽 然 赵 云 败 中 求 胜,但自贬 为 镇 军 将 军. 我 们 今 天 的 成 语 有 三 个 与 赵 云 有 关:一是“偃 旗 息 鼓 ”说 明 赵 云 非 常 善 于 分 析 利 用 对 方 的 弱 点,危中求胜.二是“单 骑 救 主 ”和 “一 身 是 胆 ”,浑 身 是 胆 赵 子龙,他不畏 艰 险、忠 诚、勇 敢. 而 且 赵 云 品 性 忠 良,而 且 敢 于直言劝谏,当刘备 打 算 把 土 地 赏 赐 给 有 功 之 臣 时,赵 云 劝 刘备把土地还给 老 百 姓. 孙 权 袭 杀 关 羽,夺 取 了 荆 州,刘 备 怒不可遏,在刘备伐吴前,又进赵云谏 曰:“国 贼 乃 曹 操,非 孙 权也.今曹丕 篡 汉,神 人 共 怒. 陛 下 可 早 图 关 中,屯 兵 渭 河 上流,以讨凶逆,则 关 东 义 士,必 裹 粮 策 马 以 迎 王 师;若 舍 魏 以伐吴,兵势 一 交,岂 能 骤 解. 愿 陛 下 察 之.”劝 刘 备 以 国 仇 为重、私仇为轻,改为攻魏,他的高风亮 节 至 今 仍 为 人 们 所 称 道.虽然赵云品德 高 尚、武 艺 高 强,但 他 缺 乏 的 是 一 流 的 军 事 指 挥 才 能 ,所 以 诸 葛 亮 并 没 有 重 用 他 . 三 、从 魏 延 身 上 分 析 其 用 人 之 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

大胆启用降将姜维,委以重任便可见一斑。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关键词:诸葛亮用人之道利与弊
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人的管理。

特别是对人才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对管理者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将不智则三军大惑”。

即俗话所说,“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所以,管理人才优秀与否?是事关企业的兴衰和存亡的头等大事。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则警钟长鸣,让人引以为戒。

所以,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而是寓教于乐,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
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真是超乎常人,让人
匪夷所思。

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时,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遂产惜才之意。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欲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

”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

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曾六出祁山。

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先后引进米卢、杜伊,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引进尤纳斯、邓华德等都是比较成功的。

特别是米卢带领国足闯进世界杯,让球迷、国人大为振奋。

今年才执教中国男篮几个月的邓华德,就率领中国男篮入围世锦赛十六强,让球迷和国人眼前一亮,惊喜万分。

特别是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中国男篮在与希腊、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篮坛劲旅的对抗中表现不俗,打出了气势,虽败犹荣。

得到了对手的尊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又如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李矛执掌韩国羽坛教鞭等都大有建树。

这些都是外国引进中国人才带来的显著变化,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
效。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某位领导到一家餐厅吃饭,桌上的菜色鲜味美,觉得这位大厨师手艺高超,就想方设法把这位厨师弄到自己的企业;又如某美容院的女老板,听说某一家的美容师技术很好,自已亲自去体验后,觉得真的不错,于是出高薪将这美容师招到自己的美容院来;这些“挖墙脚”的作法,带来的经济效益出人意料。

2 诸葛亮用人中的失误
诸葛亮在《将苑》一书提出了识辨将才的七种方法,被称之为“识人七法”。

一为,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为,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为,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为,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为,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为,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为,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这虽然是识别将才的方法,但今天应用在我们的管理、商战之中也很合适。

笔者认为“识人七法”还美中不足,因为缺少了对“德”的识别。

如果能“听自述之行以观其德”,那就更为全面了。

即现在我们考核用人的“德、能、勤、绩、廉”,是将“德”列为首要的。

“德才兼备”也是“德”在其先,但启用“有德无才”之人,工作难见起色。

若用“有才无德”之人,则是后患无穷。

刘备进取西川之时,将暂时的立足之地,也就是从东吴借来的荆州,
交给诸葛亮把守。

由此可见荆州这“兵家必争之地”之重要,不然刘备怎么会将形影相依,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留下来镇守荆州。

谁知刘备行军不利,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射死。

只得派关平送信,叫诸葛亮带兵入川救援。

至于诸葛亮走后,用谁来镇守荆州?刘备没有明说,而是由诸葛亮来决定。

诸葛亮见刘备是叫关羽的义子关平送的信来,便知刘备的意图很明显,自然是暗示要让关羽守荆州了,诸葛亮也只好将留守荆州之重任交给了关羽。

为什么诸葛亮会将守荆州的重任交付给关羽呢?首先他想到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其次是关羽有“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殊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赫赫战功;再者关羽熟读《春秋》,深明大义,认为他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胜此大任。

但关羽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的“八字方针”当成耳边风。

被吕蒙“白衣渡江”,只得败走麦城,结果被俘身亡。

“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这一死不打紧,刘备难忘“桃园结义”之情,举倾国之兵要为“兄弟”报仇。

结果彝陵之战被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只好白帝城托孤。

从此蜀汉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进入了“捧不起的刘阿斗”局面。

而“大意失荆州”的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一是“裙带关系”,有的人没有真才实学,就凭和领导沾亲带故。

或者是“上面”的
安排,便青云直上,还被委以重任。

一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该掌权,独霸一方。

三是小人得志,一些人平时搞业务工作还可以,这些人志大才疏,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

3 结语
综观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出山,到“秋风五丈原”病死军营。

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也难免有用人不当之处和失误的时候。

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从诸葛亮用人之道中,我们便可得到些教益。

“前车之覆,后车之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引古证今、这对我们的帮助非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