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简介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03(39)4
【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简介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G321
【相关文献】
1.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水质研究证实了早期的发现 [J], 罗晓艳
2.美国内政部地质调查局关于改进全球地震台网的IRIS/USGS计划 [J], Peter.,J;周公威
3.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7-2017科学战略 [J], 无
4.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未来5年(2019-2023年)战略规划 [J], 司政亚;蒋长胜
5.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未来5年(2019—2023年)战略规划 [J], 司政亚;蒋长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灾害数据库汇总表
国内外灾害数据库汇总与灾害相关的各类数据是进行灾害预测、灾情评估、灾后救援等工作的基础,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对灾害数据库的建设非常重视,纷纷启动数据库建设项目,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开展灾害数据库建设工作;据统计,网上可检索到的灾害数据库就有40个,国外组织机构建设和维护的灾害数据库有26个,中国有14个刘耀龙等,2008;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灾害数据库建设及灾害数据信息共享,已建成的灾害数据库一般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表1列出了15个国外主要的灾害数据库,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欧盟EU、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组织建设的各类灾害数据库含全球性的或本国内的;美国对灾害数据库的建设贡献甚大,不仅建成了全球性的综合灾害数据库,还建成了包括海啸、地震等在内的各类专题灾害数据库;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灾害数据库在建设时就考虑到了数据共享的需要,在数量、可访问性到记录灾害种类复合灾害群、检索条件及查询结果等的设计上均有利于灾害信息在本国及国际范围的流通与共享,灾害数据库建设较为规范,灾害数据信息共享程度高;表1 国外主要灾害数据库的基本情况统一,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广泛性有待商榷,数据管理范式,包括灾害特征类、字段名称、对应数据类型等规范的确定、典型的关系数据库结构应用与国际同类数据库不一致,互访与接轨中存在明显的不协调,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并且,已建成并在网上发布的这些灾害数据库一般是依托某个项目进行,数据的后续更新和维护不及时,甚至某些数据库中的数据截止某个时间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表2列出了国内8个主要灾害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其中大部分在线发布的数据已不再更新;表2 国内主要灾害数据库的基本情况一个地震灾害的数据库,对灾后环境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称“数据库的建立对今后发生类似灾害时的预警预报很有帮助”;事实上,不仅灾害数据库自身的建立非常重要,与灾害相关的人口、经济等其它信息的建设,以及这些信息与灾害数据的有效集成与共享也非常重要;但是,与国外相比,国内灾害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刘耀龙等,2008,有必要尽快深入研究国际较通用的灾害数据库建设规范与标准,探讨灾害相关数据的共享方法;。
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
南斯拉夫地球物理所[Geophysical Survey of Slovenia - Uprava Republike Slovenije za Geofiziko]
back to top
欧洲[Europe]:
欧洲地质数据中心/欧洲地质调查局[GEIXS - Geological Datasets in Europe / European Geological Surveys (EGS)]
斐济[Fiji]:
斐济矿产资源部[Mineral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Fiji]
墨西哥[Mexico]:
墨西哥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Mexico - Geología de México]
纳米比亚[Namibia]:
纳米比亚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Namibia]
荷兰[The Netherlands]:
荷兰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etherlands - Rijks Geologische Dienst (RGD) ]
南非[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南非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South Africa]
瑞典[Sweden]:
瑞典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Sweden - Sveriges Geologiska Undersning]
魁北克矿产资源部[Ministère d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du Québec]
国外矿产资源勘查过程实例分析
国外矿产资源勘查过程实例分析一、矿床发现史及其规律为了研究国外矿床勘查规律,总结经验,以利于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活动提供启示与借鉴,课题组选择了70个典型矿床的勘查发现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在国别上涉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智利、爱尔兰等27个国家;包括金、银、铜、铁、铀等26个不同类型矿种;矿床发现的时间大都集中在1950~2000年。
统计内容包括:前期工作基础、勘查技术应用、找矿区域、资料再开发、勘查程序、勘查组织等六个方面,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
本研究曾尝试探讨各指标与时间的关系,但从统计结果看,并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取样不够全面的缘故,如果能够增加取样范围与数量,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可能会比较明显。
l 研究结论结论一:公司在矿床勘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地调机构在勘查中也起了重要补充作用;地调机构和个人(地质学家和找矿人)在矿床发现前期作了主要基础工作,偶然因素和已知露头在矿床发现中有重大意义。
从统计结果看,国外矿产勘查中公司以及公司与个人或其他公司合作勘查的占79%,有地调机构参与的矿产勘查占21%。
表明公司是矿产勘查的主要力量,地调机构除为矿业公司做一些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外,有时也直接参与找矿,是矿床勘查的重要补充力量。
结论二:理论上讲,矿床勘查遵循循序渐进的勘查程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勘查实践反映勘查行为往往跨越式进行,满足勘查效益最大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勘查过程应包括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四个阶段。
但在实例统计中,全部勘探过程只经历两个阶段的占41.4%,经历三个阶段的占31.4%,真正完成全部四个阶段的仅占12.9%。
表明国外矿业公司或勘探组织在矿床发现中尽可能地采用简化的勘探步骤,更经济有效地进行找矿。
在踏勘、普查后,不同的勘查公司根据自己的兴趣可展开不同的勘查程序,它可以按一般勘探、预可行性研究、详细勘探、可行性研究的常规步骤进行,也可直接进行详细勘探,还可以首先作市场调查,选择何种方式开展勘查活动取决于公司之间的利益竞争。
国外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项目
国外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项目
国外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如下:
1.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该机构负责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形成过程和潜在开采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项目:NOAA的研究项目包括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样本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以确定其形成机制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加拿大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NGCC)- 该中心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致力于
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北极和深海环境中的性质和应用。
研究项目:NGCC的研究项目包括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以及与气候变化和
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3.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机构(JAMSTEC)- 该机构是日本政府研究机构,专注于研究海洋和地球科学领域的问题。
研究项目:JAMSTEC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天然气水合物的析出过程、稳定性和开采技术等
方面,其中包括在深海环境中进行的试验和实地调查。
4. 挪威石油大学(NTNU)- 该大学的能源研究部门致力于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和利用技术。
研究项目:NTNU的研究项目包括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储存和输送技术以及其在
能源领域的应用潜力。
这些机构和项目代表了国外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一些主要方向和尖端领域。
然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各国的研究机构和项目还远不止于此。
全世界钍资源分布情况
世界钍资源分布情况钍一般用来制造合金,提高金属强度;和煤气灯的白热纱罩。
钍所储藏的能量,比铀、煤、石油和其他燃料总和还要多许多,是一种极有前途的能源。
还可用于制造高强度合金与紫外线光电管。
钍还是制造高级透镜的常用原料。
用中子轰击钍可以得到一种核燃料——铀233。
最常见的含钍矿物——独居石是钍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世界各国已探明的独居石储量达几百万吨。
随着各国对钍矿的勘探力度的加大,钍的探明储量也在一直增加。
截至2000年,全世界独居石产量约78万吨。
独居石的主要生产国是:澳大利亚、印度、巴西、马来西亚、南非、泰国、中国等,这些国家的独居石产量占世界独居石总产量的90%以上。
曾进行过钍矿勘查和有过钍矿记载的国家有40多个。
已经过钍资源量经济评估的国家有20余个,钍资源较多的前7个国家是巴西、土耳其、加拿大、美国、印度、埃及和挪威,这7个国家的资源量占世界已探明总资源量的80%以上,其中巴西是最大的钍资源国,其资源量约占世界探明总资源量的1/3,其次是土耳其(约占20%),加拿大(约占10%)和美国(约占9%)。
200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核能源署(NEA)共同发表了一篇报告,指出了最新的钍资源分布情况。
报告中写道,美国的钍探明储量已飙升至大约40万吨、土耳其为34.4万吨、印度为31.9万吨。
我国钍资源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20多个省和地区都已发现具有相当数量的钍资源。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等15位两院院士公开的资料显示,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钍”储量约为22万吨,占全国“钍”储量28.6万吨的77.3%。
杜有录表示,包钢的生产中没有用到“钍”矿,致使“钍”大量留在尾矿中。
包钢尾矿坝内的“钍”矿储量,截至2010年底,应当达到9万吨左右。
来源:矿业人才网原文地址:/LookNews/Article-4825.html。
美国地质勘探局
美国内政部直属科研机构
01 机构介绍
03 发展历史
目录
02 组织机构 04 科研队伍
目录
05 业务领域
07 译名的规范
06 战略方向 08 历任局长
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简称USGS),又译美国地质调查局,是美国内政 部所属的科学研究机构。负责对自然灾害、地质、矿产资源、地理与环境、野生动植物信息等方面的科研、监测、 收集、分析;对自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为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广泛、高质量、及时的科学信 息。
科研队伍
USGS建局之初只有38人,2000年拥有各学科领域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共计10,000余名。人员 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区中心。1万余名职工中,科技人员占75%,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6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占13%。三个大区中心中队伍分布情况是,东部中心队伍分布于美国东部地区的26个州,共有职工3300人,设有 200个野外基地(含24个地区水文办公室、6个生物科学办公室、7个地质队和4个地理测绘队),在LEETOWN、 RESTON、NORCROSS三个地方设立办事处。中部地区中心队伍分布于美国中部的15个州,共有职工3130人,其中, 60%人员具有高级职称、13%具有博士学位,有890个站点,74个派出办公室,5个生物科学中心,5个地质科学中 心,3个制图和数据处理中心,15个区域水文队。西部地区中心队伍分布在9个州(含西部的7个州和夏威夷和阿 拉斯加),共有职工2700人。
机构介绍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自然灾害、地质、资源、地理、环境、生物信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监 测、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对自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为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广泛、高质 量、及时的科学信息,为国家和世界服务,为内政部其他各局提供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自然灾害监测
1.自然灾害监测supervision in Disaster:运用各种观察测量手段,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成害全过程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的观察、监视。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supervision system in disaster: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灾前预测,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灾中监测,随时监测各种灾害,快速准确提供如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灾情信息,为紧急救援提供帮助;灾后评估,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例如我国已有了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3.自然灾害预报和预测natural disaster forecasting and predicting: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孕灾环境的变化和动态监测资料,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通报。
4.地面监测系统system of surface detection:灾害地面监测系统是由卫星遥感地面站、气象雷达、地质灾害监测仪、自动雨量监测仪、中尺度天气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雷电地面定位系统等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全天候灾害监测网络。
网络内部信息实时共享以达到对灾害事件的实时监控。
地面监测系统由灾害地面监测基准站、地面监测站、地面监测点等不同级别站点组成。
5.灾害监测工具supervision facility in disaster:灾害监测工具主要指用于监视灾害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目标区域的状态,此外灾害监测工具的另一主要用途是监测灾害事件过程,监测各个自然因子对灾害事件的影响。
权威!历数地学领域内的国际学术组织!
权威!历数地学领域内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简介:⽬前科学界最有权威的⾮政府国际组织,成⽴于1931年,现共有覆盖142个国家的31个科学联合会和122个国家科学组织,另有22个国际科学协会。
办事处:法国巴黎主席: Gordon McBean,加拿⼤(2014-2017)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简介:国际⼀级学术组织,1910年成⽴于奥地利,于1980年更名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2002年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成员。
每四年举办⼀次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会,其中2008年第21届会议在中国北京举办。
主席:Christian Heipke,德国(2016-2020)国际⼤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科学联合会(IUGG)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简介:⼀个⾮政府性的国际科学组织,1919年成⽴于⽐利时布鲁塞尔,由8个科学协会组成,是国际科学理事会成员之⼀。
秘书长:Franz G. Kuglitsch,德国附属协会:国际冰冻圈协会(IAC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ryospheric Sciences国际⼤地测量协会(IAG)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国际地磁学和⾼空物理协会(IAG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国际⽔⽂科学协会(IAH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国际⽓象学和⼤⽓科学协会(IAMA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s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国际⽕⼭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s Interior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介:国际地质科学领域的⾮政府性的学术组织,1961年成⽴于法国巴黎,是国际科学理事会成员之⼀。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1、同位素测年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不足基本原理是:当岩石或矿物在某次地质事件中形成时,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以不同形式进入其中后,它们在矿物、岩石中的含量是随着时间作指数衰减,与此同时,放射成因子体不断积累。
在矿物、岩石自形成以来一直保持化学封闭的条件下,即体系中没有发生母、子体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没有带进和带出,那么通过测定现在矿物、岩石中母体及对应子体的含量,根据衰变定律就能得到矿物、岩石的同位素地质年龄。
这种年龄测定称做同位素计时或放射性计时。
计时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由此测定的地质事件或宇宙事件的年龄,谓之同位素年龄。
计算公式为:D*=N(eλt-1)或t=1/λ*ln(1+D*/N)不足之处:1、同位素年龄测定对样品有着极严格要求,而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样品不符合这些要求,因而得到的某些年龄完全无地质意义。
2、对样品要求严格,合适的样品难以采集,要满足纯粹不受污染而且要求一定的量。
3、有的样品衰变系列尚未达到平衡,测出的年龄可靠性差。
传统方法的缺点:热液蚀变作用一般较为复杂,它与成矿事件不一定同时;有时不易辨别和分离成矿期的蚀变矿物或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
●金属矿物中放谢性同位素含量非常低;●矿物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的存在常常破坏同位素的封闭体系;●热液成矿过程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体系2、目前国际上主要地质热点问题有哪些?热点领域之一:大地质计划热点领域之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热点领域之三:过去、现在及未来气候变化中的人为因素热点领域之四:全球地质灾害态势及防治趋势热点领域之五:水、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热点领域之六:非能源固体矿床研究热点领域之七:世界能源多元化及其竞争趋势热点领域之八:比较行星学及撞击构造研究3、热力学在地质领域有何应用?举例说明?1、确定自然作用的先后顺序2、判断元素的亲氧、亲硫性3、矿物组合的稳定性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性4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矿床研究仍为重点。
AIST(final)
日本专题之一:AIST分析1 组织背景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自明治维新以来主要以引进欧美主要国家的先进技术及培育人才而建立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产业合理化中增加了产业基础的扩充、新兴及成长产业的培育、振兴策略;60年代开始进行自主性技术开发,构建民间企业共同研究环境。
研究机构是欧美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例如德国MPG、FhG,荷兰TNO,法国CNARS,芬兰VTT,美国ANL),这些研究机构由政府提供全部或部分研究经费,开发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或赋予国防武器研究及太空、能源研究的特殊任务。
鉴于研究机构在产业知识创造、取得、累积与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及降低产业界研发风险,日本政府积极扶持研究院的开创新兴产业与提升产业技术能力的角色。
1882年日本成立地质调查所(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1902年至1952年间又陆续成立10几个研究单位,日本政府为强化技术行政体系,遂于1948年成立工业技术厅,将政府相关研究机构归属其下,隶属于通商产业省(MITI),1952年改名为工业技术院(Ag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经费完全由政府提供,员工具有公务员资格。
工业技术院早期以发展应用技术为主,8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已大幅提升,乃逐渐转型至以基础性、独创性技术研发为主。
进入90年代科技全球化的趋势,各国要求日本科技发展必须更有益于全球,2000迄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国政府纷纷规划制订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以强化本身的国家竞争力。
但日本8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低迷,失业率偏高,90年代被称为失落的十年,根据OECD的数据显示,日本80年代至90年代研发密集度平均成长率约0.3%,远高于大部份OECD国家,但总要素生产率平均成长率约-1.0%,在OECD国家排名最后,除总体经济因素外,学者认为可能是日本创新系统已出现问题(Komdo,2002)。
为什么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地学特别发达
为什么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地学特别发达维多利亚时代是地质学和地理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近代地质学和地理学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
关于历史上的地学成就,1994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记·地学卷》以编年史的方式进行了梳理。
通过统计发现②,1830—1901年几个主要国家的地学成就中英国占37项、德国26项、美国17项、法国14项、中国14项,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地学发展的盛况。
1830—1901年英国地学取得具体成就见表1。
为什么维多利亚时期的地质学和地理学如此发达?这和博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地学的发展需要什么社会条件?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发展需要的社会动力,也可以从中洞察维多利亚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章尝试从世界探险和考察活动的流行、地质学与进化论的关系、地学的建制化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二世界探险和考察活动的流行地学的进步有赖于科学探险事业的发展和地图法的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最显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内地的科学探险填补了世界地图的空白,二是各国使用较大比例尺测量地形的制图法已经很发达了(图1、图2)。
地质学和地理学的进步离不开大规模、科学性、系统性的实地考察,而以全世界为考察對象的探险活动在维多利亚时代非常流行。
“出于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需要,域外探险与考察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时尚,探险归来(或壮志未酬)的英雄如同做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相关的地质学和地理学(包括水文、洋流、气象等)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
”维多利亚时代历险小说的流行及其对探险精神的宣扬便是探险时尚在文学领域的映射。
事实上,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本身就是探险家,他们几乎都参与过探险和考察活动(表2)。
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得益于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人的海外探险,而鼓舞他们探索之行的是新贸易路线的开辟和东方财富的诱惑,随之而来的是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主的海外扩张。
国外地质行业现状及发展
国外地质行业现状及发展地质行业作为一门独特的科学,对于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地质行业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沿,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探讨国外地质行业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地质行业现状1. 先进的研究设备与技术国外地质行业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技术,能够实现对地质构造和地壳活动的精确观测和分析。
例如,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高精度地勘探和测绘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油田等。
此外,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和激光雷达扫描技术,能够迅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质信息,为地质灾害防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高水平的地质科研机构国外地质科研机构广泛存在,为地质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些机构致力于地壳演化、地震活动、矿产资源分布、地质环境评估等重要研究领域,为地质行业提供前沿的科学成果和技术交流平台。
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等机构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对地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地质专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国外地质专业教育十分普及,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地质人才。
地质专业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地质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外,地质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国外地质专业教育中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二、国外地质行业的发展趋势1. 面向全球的合作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外地质行业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
各国地质科研机构和矿业企业通过合作共同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环境保护等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此外,通过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地质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经验和技术的互通。
2. 数字地质与大数据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地质行业开始广泛应用数字地质和大数据技术。
世界组织机构名称中英文
世界组织机构名称中英对照ACC 行政协调会ACC/SCN 行政协调会营养小组会ACC/SOCA 行政协调会海洋和沿海地区小组会ACC/SWR 行政协调会水资源小组会ACMAD 非洲气象应用中心AsDB 亚银ADIE 环境信息协会AfDB 非银AIM 亚太模式AIT 亚洲技术所ALDA 拉美环境权利协会AMCEN 非洲环境会议AMU 马格里布联盟APCTT 技术转让中心APEC 亚太经合APELL 事故预防方案ASEAN 东盟CAMRE 环境部长理事会CARICOM 加共体秘书处CBD 生物公约CCAD 环发委员会CCD 荒漠化公约CD-ROM 光盘储存器CEDARE 环发中心CEPREDENAC 中美洲防灾中心CESTT 环技转让中心CGIAR 农研顾问组CIDA 加开发署CIEL 环境法中心CILSS 萨赫勒抗旱委员会CIP 项目中心CIS 独联体CITIS 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MS 养护移栖物种公约COE 欧洲委员会COMESA 东南非共同市场CPA 议会协会CSD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DANIDA 丹麦开发署DESA 经社部DHA 人道部DPDL 环境政策和法律司EAP.AP 环评方案-亚太ECA 非洲经委会ECCAS 中非共同体ECE 欧洲经委会ECG 生态养护组ECLAC 拉加经委会ECNC 欧洲自然养护中心ECOLEX 联合环境法信息处ECOWAS 西非经共体EEA 欧洲环境署ESA 欧空局ESCAP 亚太经社会ESCWA 西亚经社会ESRI 环境系统研究所EU 欧盟EU/TACIS 独联体工作队FAO 粮农组织FIDIC 菲迪克GCC 海湾合作会GEC 环境中心GEF 全球环境基金GEO 环境展望GIWA 水域评估GLOBE 环境均衡组织GNET 环技网GPA 保护海洋行动纲领GRID 资源数据库HSF 汉斯基金会ICAM 沿海综管ICC 国际商会IACCA 气候议程委员会IADB 美银IAEA 原子能机构ICETT 环技转让中心ICLEI 环境倡议理事会ICPDR 保护多瑙河委员会ICRAF 农林中心ICRI 珊瑚礁倡议ICSU 科理会ICSU/SCOPE 科理会/环境科委会ICTSD 贸易和发展中心IDRC 发研中心IETC 环境技术中心IFAD 农发基金IFF 森林论坛IFPRI 粮食政策所IGAD 发展局IHP 水文方案IISD 可持续发展所ILEC 湖泊环境委员会ILO 劳工组织IMA 海事所IMA-SIDS 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小岛国IMI 气象所IMO 海事组织IOC 海洋学委会IOC 国际奥委会IOMC 化学品管理方案IPCC 气候小组IPCS 化学品安全方案IPGRI 植物遗传所IPU 议会联盟ISDR 国际减灾战略ISRIC 土壤资料中心ITFF 森林工作队IUCN 世界保护联盟IULA 地方当局联合会JICA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RC 联合研究中心LCBC 乍得湖委员会MaESTro 无害环境技术信息系统MMAP 海洋哺乳动物行动计划NASA 美国航天局NCSD 国家可持续发展理事会NEASPEC 东北亚环境合作方案NOAA 海洋大气局NORAD 瑞典开发署NOWPAP 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OAS 美洲国家组织OAU 非统组织OCHA 人道协调厅OECD 经合组织OECS 东加勒比组织OHCHR 人权专员办事处OSCE 欧安组织OSPAR 东北大西洋环境公约PAHO 泛美卫生组织PANA 泛非新闻社PEBLDS 生物和景观多样性战略PERSGA 保护红海和亚丁湾组织PGA 议员全球行动联盟PIC 知情同意POPs 持久污染物RAMSAR 拉姆萨尔公约REC 中欧和东欧环境中心RIET 区域环境技术所ROE 欧洲办事处ROLAC 拉加办事处ROPME 保护海洋环境区域组织SACEP 南亚环境方案SADC 南部非洲共同体SAFORGEN 撒南非洲森林遗传资源网SCOPE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P 可持续城市方案SIDS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OPAC 南太地科委SPREP 南太平洋环境方案UCCEE 能源和环境合作中心UNCHS 人居中心UNCRD 区域发展中心UNCTAD 贸发会议UNDCP 药物管制署UNDP 开发署UNDPI 新闻部UNEP 环境署UNESCO 教科文组织UNESCO/IHP 教科文组织/水文方案UNESCO/IOC 教科文组织/海洋学委会UNESCO/ROSTA 教科文组织/非洲科技办事处UNF 联合国基金会UNFCCC 气候变化公约UNFF 森林论坛UNFIP 伙伴基金UNFPA 人口基金UNHCR 难民专员办事处UNIC 新闻中心UNICEF 儿童基金会UNICPO 海洋事务非正式协商进程UNIDO 工发组织UNIFEM 妇发基金UNITAR 训研所UNNGLS 非政府组织联络处UNOG 日内瓦办事处UNON 内罗毕办事处UNOPS 项目厅UNSO 防治荒旱处UNU 联合国大学US-EPA 美国环保局USGS 美国地质调查WBCSD 促发世商会WCIRP 气候影响和对应战略方案WCO 海关组织WHO 卫生组织WIPO 知识产权组织WMO 气象组织WRI 资源所WTO 世贸组织WWC 水事理事会WWF 世界大自然基金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行政协调委员会ACC Subcommittee on Nutrition 行政协调委员会营养问题小组委员会ACC Subcommittee on Oceans and Coastal Areas 行政协调委员会海洋和沿海地区小组委员会ACC Subcommittee on Water Resources 行政协调委员会水资源问题小组委员会African Centre of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非洲气象应用促进发展中心Asian Development Bank 亚洲开发银行Associ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开发环境信息协会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非洲开发银行Asia Pacific Integrated Model 亚洲与平洋综合模式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亚洲技术研究所AsociaciónLatinamericanade Derecho Ambiental拉丁美洲环境权利协会African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n the Environment 非洲部长级环境会议Arab Maghreb Union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Asian and Pacific Centre for Transfer of Technology 亚洲与太平洋技术转让中心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亚洲与太平洋经济合作Awareness and Preparedness for Emergencies at Local Level 地方一级事故宣传和预防方案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东南亚国家联盟Council of Arab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 阿拉伯国家主管环境事务部长理事会Caribbean Community secretariat 加勒比共同体秘书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公约Central American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中美洲环境和发展委员会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in those Countries Experiencing Serious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 particularly in Africa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Compact disk read-only memory 只读光盘储存器Centr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rab Region and Europe 阿拉伯区域和欧洲环境与发展中心Coordination Cent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entral America 中美洲预防自然灾害协调中心Centre for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y Transfer 无害环境技术转让中心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国际农业研究顾问组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国际环境法中心Permanent Inter-State Committee on Drought Control in the Sahel 萨赫勒国家间抗旱常设委员会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rojects, Moscow 莫斯科国际项目中心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独立国家联合体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Council of Europe 欧洲委员会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东非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monwealth Parliamentary Association 英联邦议会协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Dan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丹麦国际开发署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partment for Humanitarian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Law (UNEP) (环境署)环境政策拟订和法律司Environment Assessment Programme – Asia Pacific 环境评估方案-亚洲与太平洋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osystem Conservation Group 生态系统养护小组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uropean Centr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欧洲自然养护中心IUCN/UNEP/FAO Joint Environmental Law Information Service 自然保护联盟/环境署/粮农组织联合环境法信息处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欧洲环境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欧洲航天局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亚洲与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West Asia 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环境系统研究所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Task Force for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问题工作队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 国际顾问工程师联合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海湾合作委员会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 全球环境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全球环境展望Global International Waters Assessment 全球国际水域评估Global Legislative Organization for a Balanced Environment 全球促进环境均衡立法组织Global Network of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全球环境和技术网络Global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Land-based Activities 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地活动影响全球行动纲领Global Resource Information Database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Hans Seidel Foundation 汉斯赛伊德尔基金会Integrated Coastal Area Management 沿海地区综合管理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国际商会Inter-agency Committee on the Climate Agenda 机构间气候议程委员会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美洲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 国际环境技术转让中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国际地方环境倡议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nube River 国际保护多瑙河委员会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in Agroforestry 国际农林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Initiative 国际珊瑚礁倡议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国际科学理事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of ICSU 科理会的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entre 国际环境技术中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ntergovernmental Forum on Forests 政府间森林问题论坛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nter-Governmental Authority on Development 政府间发展管理局UNESCO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 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方案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nternational Lake Environment Committee 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国际劳工组织Institute for Marine Affairs 海事研究所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in the Indian Ocean, Mediteranean and Atlantic regions 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国际气象研究所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国际海事组织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Organization Programme for the Sound Management of Chemicals 组织间化学品合理管理方案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国际化学品安全方案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各国议会联盟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propo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to carry o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decision on success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Reduction 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一个联合国方案,旨在执行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关于作好接替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的后续安排的决定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 国际土壤参考资料中心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Forests 机构间森林工作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世界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国际地方当局联合会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oi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欧洲共同体联合研究中心Lake Chad Basin Commission 乍得湖流域委员会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 information system 无害环境技术信息系统Marine Mammal Action Plan 海洋哺乳动物行动计划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USA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nal Commis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国家可持续发展理事会North-East Asian subregional Programme of EnvironmentalCooperation 东北亚分区域环境合作方案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USA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rwegian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瑞典国际开发署Northwest Pacific Action Plan 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美洲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非洲统一组织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of Eastern Caribbean States 东加勒比国家组织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SPAR Convention) 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泛美卫生组织Pan African News Agency 泛非新闻社Pan-European Biological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Strategy 泛欧生物和景观多样性战略Regional Organiz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d Sea and Gulf of Aden 保护红海和亚丁湾环境区域组织Parliamentarians for Global Action 议员全球行动联盟Prio Informed Consent 事先知情同意Persistant Organic Pollutant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Ramsar Convention) 关于具有国际重要性、特别是作为水禽生境的湿地的国际公约(拉姆萨尔公约)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entre fo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Budapest) 中欧和东欧区域环境中心(布达佩斯)Reg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区域环境技术研究所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欧洲区域办事处UNEP Regional Office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环境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区域办事处Regional Organiz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Environment 保护海洋环境区域组织South Asia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Programme 南亚环境合作方案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ub-Saharan Africa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Network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森林遗传资源网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s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ustainable Cities Programme 可持续城市方案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outh Pacific Applied Geoscience Commission 南太平洋应用地球科学委员会South Pacific Regional Environment Programme 南太平洋区域环境方案UNEP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环境署能源和环境合作中心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 联合国人类住区(人居)中心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 Programme 联合国国际药物管制规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联合国新闻部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amme of UNESCO 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方案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of UNESCO 教科文组织国际海洋学委员会Regional Offi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frica of UNESCO 教科文组织非洲科学技术区域办事处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 联合国基金会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orum on Forests 联合国森林论坛United Nations Fund for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联合国国际伙伴关系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联合国人口基金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 for Refugees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ited Nations Information Centre 联合国新闻中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open-ended Informal Consultative Process on Ocean Affairs 联合国海洋事务不限成员名额非正式协商进程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 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ed Nations Non-Governmental Liaison Service 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联络事务处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Nairobi 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Project Services 联合国项目事务厅UNDP Office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formerly theUnited NationsSudano-Sahelian Office)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办事处(前联合国苏丹-萨赫勒办事处)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联合国大学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美国地质调查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商业理事会World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Programme 世界气候影响评估和对应战略方案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世界海关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世界资源所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Water Council 世界水事理事会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 世界大自然基金。
OneGeology计划及其进展
编者按:2008年8月初,“地质一体化(OneGeology)”计划的首张数字地质图问世,全球科学家为之瞩目。
2008年8月6日,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会议的焦点之一就是全球启动OneGeology计划。
本文对OneGeology计划及其已经取得的一些进展作一介绍,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OneGeology计划及其进展“地质一体化(OneGeology)”是国际行星地球年(IYPE)提出的全球地质调查行动计划,同时也是国际行星地球年的旗舰项目,它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其它6个国际组织的支持,目前全世界共有79个国家参与。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网络上创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世界地质图数据库,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它将加速地质图的发展,使地质图数据在可共同使用方面采用新的标准(即GeoSciML,可用来传递地质信息)。
OneGeology计划是一个新的全球地学计划,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已受到全球地学机构与组织的关注。
1 宗旨、目标及意义“地质一体化”是一个国际性的创意,其宗旨是在网络上以1:100万的比例对全球开放已有的最佳地质数据,以此作为地质调查对国际行星地球年的献礼。
1.1 目标:(1)为全球创建一个动态的数字地质图数据库。
(2)为各国提供并开放已有的不同数字格式的地质数据。
目标比例为1:100万,不过该计划将从实际出发,接受各种比例及最佳比例的有效数据。
(3)为需求者转让技巧,不同的国家参与能力不一,因此采取量力而行的方式。
(4)这是一个涉及多边、多国的真正的行动计划,它将由几个全球性组织机构承办运作。
1.2 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例如水、碳氢化合物与矿藏方面,以及在减少生态风险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方面,地质图非常重要。
因此,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岩石的知识会越来越重要,而在全球环境变化的时候分享这一知识将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该项计划还可以提升行星、全球、大陆、海洋地球科学图的编制和出版的合作能力,并深化对一些地区地质问题的研究。
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那些年我扒过的资料库)
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那些年我扒过的资料库)60-80年代卫星地图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简称USGS),又译美国地质调查局,是美国内政部所属的科学研究机构。
负责对自然灾害、地质、矿产资源、地理与环境、野生动植物信息等方面的科研、监测、收集、分析;对自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长期监测和评估。
为决策部门和公众提供广泛、高质量、及时的科学信息。
锁眼Keyhole(KH)系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60年代开始使用的侦察卫星。
用于对苏联、中国和其他地区进行照相监视。
锁眼最早的代号是CORONA,包括KH1、KH2、KH3、KH4、KH4A、KH4B、KH5、KH6等美国第一代照片情报卫星,在1960年至1972年期间拍摄了超过860,000张地球表面的照片。
冷战结束后,由于这些照片对美国国家安全不再重要,美国于1995年通过第12951号行政令对这些照片进行了解密。
2002年,美国又对美国军事情报卫星KH-7和KH-9的照片进行解密。
这些照片分别拍摄于1963年7月至1967年6月(KH-7)和1973年3月至1980年10月(KH-9)。
2011年,美国又将KH-9于1971年至1984年间运行的照片进行解密,胶片的副本于2019年移交到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资源观测与科学(EROS)中心。
此站可以查到96年,02年,13年解锁的部分卫星地图,覆盖60-80年代。
受人之托,需要下载一些当年美军拍摄的卫星地图。
这些地图可以用作当时地形,或者建筑布局等研究,反正各有用途。
先准备一个梯子,没有梯子这个网站右侧地图是打不开的,无法筛选区域范围。
准备好梯子后,注册一个谷歌邮箱,用于USGU的注册(需要邮箱激活)。
注册好后,打开/,右上角Login处登录,无账号先注册,英文较简单,不再介绍。
不登录无法下载图片。
(不建议QQ邮箱注册,大概率被吞)。
界面如上,左侧为选择设置区域,右侧为卫星地图第一步,设置好时间及坐标轴(我是用的经纬度+半径)第二步,选择卫星底层第三步,筛选一下可以下载(Download Available)的卫星图片。
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十年结硕果:世界首套1:250万北—中—东亚及邻区地质图系问世
嘈 电
噌 — ・ 嘈 电 喈
嘈 电 — — 嘈 喈
中俄 蒙 哈韩 五 国编 图十 年结硕 果: 世界 首套 1 : 2 5 0万北一 中一 东亚及 邻 区地质 图系 问世
2 0 1 2年 1 1月 2 5 —2 7 日,中俄蒙 哈韩五 国合作 项 目第 1 0次工作 会议在 北京举 行 。世界首 套 1 : 2 5 0万 北一 中一 东亚及 邻 区地质 图系 已经全 部编制 完成 。
L e t t . , 2 8 : 2 1 1 - 2 8 0 Z E NG Qi n g - g a o , M AO Gu o — z h e n g , WANG Ba o — d i , Ni ma T s e r i n g ,
Ke l s a ng S o na m .2 00 6 .Gr e po r t a nd g e o l o g i ・
Ch i n e s e w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
YI N An , HARRI SON T M . 2 0 0 0. Ge o l og 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Qi a n g t a n g Bl o c k o f t h e No r t h e r n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 J ] .Ac t a G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8 6 ( 4 ) : 7 9 9 ・ 8 0 9 .
首次提 出了我 国北 方从 阿尔泰 、 东准 噶尔开始 沿 中蒙 国界线 的中 国境 内,直 至松辽 盆地西缘 、 包括 整个 大兴 安 岭 ,是一 条巨型 成矿带 ,其资源 远景 完全 可与西 藏 冈底 斯成 矿带相 比。 五 国的成 功合作 开辟 了多边合 作 的典范 。五 国十年 合作 实践表 明,地 质没有 国界 , 相 邻各 国的地 质构造 和成 矿 带彼 此相 连 ,只有 各 国密 切合作 才 能解 决重 大 的地 质矿 产 问题 ,尤其 是通 过洲 际性 乃 至全 球性 的综
地震与国际合作:如何加强地震科学国际合作和交流
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因此,如何加强地震科学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全球范围内的地震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已经成为了全球地震科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方向。
一、国际地震科学合作的现状当前,世界各国在地震科学领域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属的国际地震科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简称IGCP)就致力于推动全球地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此外,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机构也积极参与了全球地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在国际地震科学合作的过程中,各国间的信息共享、人员交流以及实验数据共享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少进展。
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局之间就建立了地震数据互换协议,促进了双方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此外,在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方面,一些国际知名高校和机构也积极开展了地震科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各国的地震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资源。
二、加强国际地震科学合作的必要性尽管国际地震科学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国际地震科学合作的必要性更为凸显。
首先,地震灾害已经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范畴,需要整个世界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缓解其影响。
例如,地球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可能导致新的地震活动,这意味着适当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能够提前预测并缓解潜在的地震灾害。
其次,国际地震科学合作还能够提高各国的地震科学研究水平和救援能力。
例如,在地震灾害之后,急需的是快速而有效的救援措施,这需要各国在地震预测、监测、救援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以提高其救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最后,国际地震科学合作还能够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因为地震灾害而受到严重打击,从而影响其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氧化碳捕集与地下埋存国际进展
墨翟匿翟冒八垦圭塑塑堕塑・二氧化碳捕集与地下埋存国际进展张丽君(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严峻形势,说明了二氧化碳地下埋存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介绍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展的二氧化碳地下埋存调查评价活动以及实施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经验,这些对于我国今后开展二氧化碳地下埋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二氧化碳地下埋存零碳排放煤电厂油田注入CO:制定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峻形势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燃烧化石燃料所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是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解决方法是寻求成本低且有效的方案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对能源需求巨大。
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以能源翻一番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高强度的能源使用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据估计,到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以减少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尽管该议定书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APEC峰会上的讲话,明确地表明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的立场和态度。
2012年全球气候变化东京议定书第一阶段将结束,2009年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联合国大会,届时将讨论第二阶段东京议定书的实施计划和各成员国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中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中必将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
未来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治压力很大。
因此,我国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咽≮2007年第11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了节约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燃烧技术外,重要途径是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
正如英国碳捕集埋存联盟的发起人和主管、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能源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组JonGibbins(2006)指出:“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是我们实现对后代承担环境责任的关键”。
美国地质调查局
长期目标 1:确保未发现的矿床潜力得到最新的定量评价 五年目标: (1)完成铜、钾盐和铂族元素全球矿产资源定量评价; (2)满足联邦土地管理部门对实时的矿产资源信息的需求; (3)进行旨在减少矿产资源不确定性的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每人每年需要 2.5 万磅 (11.35t)非燃料矿物原料才能保持目前的生活标准;美国同时也 是世界上矿产品生产大国,2004 年经过加工的矿物原料产值达到 4180 多亿美元。然而,美国有 62 种非燃料矿产品大百分比地依赖 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中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的矿产品,100%依赖 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有 17 种,50%以上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有 42 种。战争会打乱正常国际贸易。国防安全乃至“盟国”国防安全需要 有矿产资源,特别是战略性和国际性矿产品的保证。为此需要摸清 矿产资源的“家底”,对全部矿产资源,特别是攸关国计民生的矿产 (例如铜对美国工业,钾盐对美国农业,铂族金属等稀散元素对美 国高科技产业)进行大盘点。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地调局在征求多 方意见、几经修改后,于 2005 年 12 月出台了矿产资源工程的新五 年规划。
(MRSP),1995年为了使矿产资源信息符合国家需要,由美国国会 责成美国地调局制定。1996年,矿产资源调查工程经美国国家研究 理事会(NRC)评价后,更名为矿产资源工程,同时增加了合并到 美国地调局的美国矿业局的矿产信息功能。矿产资源工程要解决的 问题是与人类对资源的基本需求相关的矿产问题,即可持续性和社 会需要(资源保证)、环境和公共卫生(环境影响)、经济和公共政 策(信息提供)。矿产资源工程有两大功能:(1)研究和评价功能, 即为土地规划机构和决策部门提供地下何处已知存在和可能存在 矿产品的信息;(2)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功能,即介绍国内和国 际约180个国家约100种矿产品生产和消费情况。矿产资源工程创造 两类知识产品,即矿产科学和矿产信息,前者以调查和分析为基础, 能形成更多解释性的结果,如矿产资源工程在地质环境、矿床模式 和解释性地质填图方面的工作属于矿产科学类,而矿产信息则指矿 产生产和消费统计以及基线地球化学采样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Canada]:
加拿大自然资源-地球科学部[Natural Resources Can]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大西洋地质科学中心[GSC - Atlantic Geoscience Centre]
格陵兰政府矿业办公室[Minerals Office - Government of Greenland]
埃及[Egypt ]:
埃及地质调查与矿业局[Egyptian Geological Survey and Mining Authority ]
爱沙尼亚[Estonia]:
爱沙尼亚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Estonia]
维多利亚矿能部[Energy and Mines Victoria ]
南澳矿能部[Mines and Energy South Australia (MESA)]
北特里多里矿能部[Northern Territory Department of Mines and Energy]
西澳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ustralia]
阿拉斯加州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局[Alaska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urveys]
亚利桑那州地调局[Arizona Geological Survey]
阿肯色州地质委员会[Arkansas Geological Commission]
加利福尼亚矿产与地质部[California Divison Mines and Geology]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 -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办公室[ORSTOM - Office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 Outre-Mer]
back to top
渥太华地质调查局[GSC Ottawa]
魁北克地质调查局[GSC Quebec]
卡尔加里地质调查局[GSC Calgary]
太平洋地质调查局[GSC Pacific]
奥尔伯特研究会[Alberta Research Council]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质数据中心[British Colombia - Geographic Data BC]
加拿大地质地理信息科学[Geomatics Canada]
加拿大育空地质科学办公室[Canada - Yukon Geoscience Office]
马尼托巴省矿能部[Manitoba Energy and Mines]
新不伦瑞克矿能部[New Brunswick - Minerals and Energy / Nouveau Brunswick - Minéraux eténergy]
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转载
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
[Geological Surveys and Natural Resources Departments]
澳大利亚[Australia]:
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Australian Geological Survey Organization (AGSO) ]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eodetic Survey of Canada]
捷克[Czech Republic ]:
捷克地质调查局[Czech Geological Survey - Cesky Geologicky Ustav]
丹麦[Denmark] :
丹麦国家调查局[Danish National Survey - Kort & Matrikelstyrelsen]
伊利诺斯州地质调查局[Illinois State Geological Survey (ISGS)]
印地安那州地质调查局[Indiana Geological Survey]
爱荷华州地质调查局[Iowa DNR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
堪萨斯州地质调查局[Kansas Geological Survey]
德国[Germany: ]
Bundesanstalt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 (BGR)
Bayerisches Geologisches Landesamt
Geologisches Landesamt Mecklenburg-Vorpommern
德联邦西北地质调查所[Geologisches Landesamt Nordrhein-Westfalen ]
back to top
美国[USA]:
美国地质调查局[USA Geological Survey]
阿拉巴马州地调局[Alabama Geological Survey]
阿拉斯加州地调局[US Geological Survey Alaska]
阿拉斯加州自然资源部[Alask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墨西哥[Mexico]:
墨西哥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Mexico - Geología de México]
纳米比亚[Namibia]:
纳米比亚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Namibia]
荷兰[The Netherlands]:
荷兰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etherlands - Rijks Geologische Dienst (RGD) ]
英国[United Kingdom]:
英国地质调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BGS地磁组[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 Geomagnetism Group]
大英帝国军火(测量)监督[Ordnance Survey of Great Britain]
纽芬兰省地质调查局[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Geological Survey]
安大略北部开发与矿业部[Ontario Ministry of Northern Development and Mines]
安大略地质调查局[Ontario Geological Survey (OGS)]
佛罗里达州地质调查局[Florida Geological Survey]
乔治亚州自然资源部[Georgi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夏威夷岛屿与自然资源部[Hawai's Department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爱达荷州地质调查局[Idaho Geological Survey]
新西兰[New Zealand]:
新西兰调查与国土信息部[New Zealand Department. of Survey and Land Information]
挪威[Norway]:
挪威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Norway - Norges Geologiske Unders else ]
芬兰[Finland: ]
芬兰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Finland - Geologian Tutkimuskeskus]
法国[France: ]
法国地质研究与矿产局[BRGM - Bureau de Recherches Géologiques et Minières]
Norsk Polarinstitutt
斯洛伐克[Slovak Republic]:
斯洛伐克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Slovak Republic-Geologicka Sluzba Slovenskej Republiky]
back to top
南斯拉夫[Slovenia]:
奥地利[Austria]:
奥地利地质调查局[?sterreichisches Geologisches Bundesamt]
巴西[Brazil]:
巴西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Brazil - Servico Geologico do Brazil]
Departamento Nacional da Producao Mineral ofBrazil
back to top
欧洲[Europe]:
欧洲地质数据中心/欧洲地质调查局[GEIXS - Geological Datasets in Europe / European Geological Surveys (EGS)]
斐济[Fiji]:
斐济矿产资源部[Mineral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Fiji]
Nieders?chsisches Landesamt für Bodenforschung
匈牙利[Hungary]:
匈牙利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Hungary - Magyar Geológiai Szolgálat]
爱尔兰[Republic of Ireland]:
韩国[Korea]:
韩国地质研究矿产与原料部[Korea Institute of Geology, Mining and Materials (KIGAM)]
立陶宛[Lithuania]:
立陶宛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Lithuania - Lietuvos Geologijos Tarny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