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翻开西方艺术史学史,当我们读到20世纪下半叶的时候,贡布里希的名字必定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对于每个初涉西方美术史的人而言,其《艺术的故事》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读本之一。
在贡布里希之前,西方艺术史领域早已是大师林立,门派众多;到了20世纪中叶,更是出现了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热潮。这种热潮催生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解读技巧,诸如图像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从而使得艺术史家们在阐释艺术相关问题的时候,具有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的叙述手段。
贡布里希先生的许多著作,如《秩序感》、《艺术与错觉》、《象征的图像》等,从发表的时间来看深受时代之影响。其间不仅体现出学者本人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还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者对问题的兴趣和爱好。虽然《艺术的故事》严格的来说并非学术专著,却能够反映贡布里希先生对艺术史的一贯看法和描述技巧。
“1933年正当纳粹上台之际,贡布里希提交了博士论文并从学校毕业,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做了两件事情,都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影响,一是他应出版商的要求为儿童写了一本世界艺术史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被翻译成了五种语言,这证明他的一个卓越的才能,即善于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事物;另一件事情是他与师兄克里斯合作,撰写一本研究漫画的书,克里斯对贡布里希最大影响在于,将美术史的兴趣于一般问题的兴趣结合起来。”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想象,贡布里希先生是非常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也擅长将艺术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个特点始终存在于《艺
术的故事》一书中,每每读到此我总是想起“老少咸宜”这句话,这对学术大家而言,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并非容易。
从某种程度来说,《艺术的故事》的风格使得贡布里希和瓦萨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二人均非常重视艺术家在艺术史的地位和作用,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的前言中写道: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颜色的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吧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也无妨。”
又如瓦萨里在《名人传》中写道:
“……至于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我本人的目的,我可以坦言,我不是想作为作家为自己博取名声,而是作为艺人赞美那些伟大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并重新唤起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因为他们使各门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并更加绚丽多彩,故而他们的声名不应当被无情的岁月和死神吞没。”
不同的是二人所处的时代迥异,虽然都强调以艺术家作为艺术史的主体来描述,其实在方法上却是大相径庭。瓦萨里是以画家人物传记的形式来描述艺术,呼吁人们重视和了解艺术家,而贡布里希则更着重在历史的范围内来评价艺术家的创造和价值。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他借鉴和运用了布特哈克的历史情境手法试图复现不同时代
的艺术家所处的传统和环境,以心理学的方法来推测揣摩艺术家们的意图,讲述艺术家们是如何面对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一般来说贡布里希只是在引导读者进入他所营造的语境而并不做出判断。在叙述语言上尽量平易,从一般人的生活出发,还艺术高尚于生活真实。
不过《艺术的故事》引人入胜之处绝非仅限于作者独特的趣味和平易的叙述,其实围绕着艺术家而展开的还有很多花絮,诸如趣味史、风格史、赞助史、图像演变等等。综合这些因素,观众们就可以得到一个饱满而富有回味的艺术故事。如陈平先生在《西方美术史学史》中言,“《艺术的故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毫无批评与创见的通俗读物,相反,它是贡布里希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再现艺术风格之谜的开端。他认为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是无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