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肝胆主疏泄,性走。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

经从头走足,因此胆主降也。柴胡不能看为独升,也不能看为独降,可视为疏散药,入经则随经,或升或降,是随其所入之经散其气,而能升能降,故能主寒热邪气(如本经所云)是也。柴胡配甘草,可视为轻剂的平肝胆药,加入其他药味是放大其作用、扩大其作用范围。柴胡配黄芩,或柴胡配芍药皆能平少阳之火,柴胡配黄芩偏重于苦降,柴胡配芍药偏于收敛。有腹痛时,肝风克脾,乃肝偏于燥,故用芍药之酸收之性来敛阴,润肝之燥。相比之下,黄芩偏苦燥,无润肝之用。芍药带酸味外,也带微苦,故亦能降少阳相火。在寒热往来差不多的情况下,用芍药就不必再用黄芩,用了黄芩也就不必芍药。但是若热多寒少,或但热无寒的少阳病,急性炎证,则宜芍药和黄芩并用。这就是小柴胡加芍药汤,也就是四圣心源中的治相火法之基本方 --

柴胡芍药汤。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我读柴胡加芒硝汤证

我读柴胡加芒硝汤证的体会 许多研究经典的学者、医家都强调多读经典原文,在哈尔滨、南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培训班上,孙光荣老师再次强调了“读经典、做临床”的培训班宗旨。 读《伤寒论》第104条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该条文大多数地方晓畅明白,唯“下之以不得利”令人费解。 大多学者对“下之以不得利”避而不释。任应秋《伤寒论语译》校勘:“以不得利”外台秘要无“以”字,成无己本作“而不得利”《医宗金鉴》亦作“下之而不得利”更令人费解,前句讲“已而微利”,后句说“今反利者”,强解为“下之而不通利,今反利者,询知为医以丸药迅下之,非其治也。”显然前后矛盾。该条症状有“下利”是可以肯定的,又何言“下之而不得利”?强调“通利”与“利”的不同意义,无异于文字游戏。胡希恕先生指出,此处文字有误,认为“下之以不得利”,是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会有“下利”的症状,但我认为,虽然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一定有下利的症状,但出现下利也是常见的,说“用大柴胡汤不会下利”是勉强的。 反复研读原文,再结合前后其他条文,我认为,柴胡加芒硝汤证此处句读有误,或可能脱一字。我认为此处原文“下之以不得利”应

读为“下之,以不得利……”或“此本柴胡证(反)下之,以不得利……”。本着尽量尊重原文的原则,读为“下之,以不得利”为好。即成为“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这样,仅仅加一逗号,所有问题都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解释为此本是小柴胡汤证,反而用丸药下之,因为少阳兼阳明证,一般是“便秘”而不是“下利”的症候,现在出现了“下利”,所以知道是前医误用丸药下之,这是不正确的治疗。“以……故也”、“……者,以……也”,或简略为“以……也”、“以……”是仲景著作中表示、解释原因时的常用的句式,如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本条“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病机是少阳兼阳明证,故“此本柴胡证”,是指“大柴胡汤证”两解之证。既兼阳明,大便当见秘结,而反见下利,实为可疑,推其原因,是前医以丸药下之所致。治疗方法是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外,在用柴胡加芒硝汤以和少阳之里。此说固然合理,但也不无矛盾之处:既然前面说本条病机是“少阳兼阳明证”,治疗方法就应当直接用大柴胡汤,为什么又是“小柴胡汤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有说因此条下后有“微利”,不可用“大柴胡汤”。但是,“下利”不是大柴胡汤的禁忌症,《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可以为证。《医宗金鉴》引《内台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刘渡舟谈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一)柴胡加桂枝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

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其证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和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疼处,则伴有嗳气、打嗝,随之则其证得以缓解。此病多属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一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初遇此证,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类,效果都不理想。后想出柴胡桂枝汤法,可两调营卫气血,而能独切病情,试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愈数人。 (四)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我们上次课主要讨论的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首先是少阳经腑受邪、经气不利,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的第二个方面是讲的少阳病兼有太阳表气的不和。 第三个方面是讲的少阳病兼有阳明里气的不和。兼有阳明里气的不和可以是兼有阳明不大便的,也可以是兼有阳明热郁而见到发潮热的。 小柴胡汤为什么可以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达到外解太阳、内和阳明的效果呢?这主要是小柴胡汤有畅达三焦的作用,用过之后就可以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当然小柴胡汤同样也可以治疗三阳同病而病变的重点在少阳的,因为它既然可以治疗少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又可以少阳不和兼有太阳不和,它当然可以用于治疗三阳同病而少阳邪气偏重的。 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的内容。 下面我们谈小柴胡汤的下一个适应证,是治疗阳微结。见于原文第148条,讲义的142页,"伤寒五六日,微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什么叫阳微结呢?从症状的描述来看,就是三阳气机的轻度郁结。”微"就是轻的意思,"结"就是郁结的意思,"阳"就是三阳,三阳气机的轻度郁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在这里又提出一个病证的名词来叫做纯阴结。什么叫纯阴结呢?就是三阴气机的郁结。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在这儿应当划一个句号,"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这个"可与小柴胡汤"它的意思应当接在第二行"必有表,复有里也"之后。中间这段话是阳微结和纯阴结的鉴别。 我们从开头分析这个条文。”伤寒五六日”,一个外感病或者说太阳伤寒病到五六天的时候,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头汗出"是三焦热郁、郁热上蒸的表现,为什么说这个"头汗出"是三焦热郁,我们后面还有一条,三焦热郁可以见到但头汗出,这个头汗出是三焦热郁,热郁在体内,它就不得向外发越,因此身上就没有汗。郁热上蒸,见到了但头汗出。”微恶寒"这显然是太阳表证,"手足冷"是阳郁于里,阳气郁于体内而不能外达于四末,这在以后的少阴病篇把这叫做阳郁致厥,阳气郁于体内而不能达于四周,所以手脚是发凉的。”心下满,口不欲食"这是少阳气郁。心下这个部位是少阳经的一个分支所过的部位,所以少阳气郁的时候可以有心下满,后面我们还可以提到"心下支结”,那都是少阳经气郁的表现。”口不欲食"呢,它正是胆腑疏泄失调,胃气失和的表现。 所以"心下满"是邪在少阳经,"口不欲食"是热郁少阳腑。”大便硬"是阳明热结。既然叫阳微结,应当是指的三阳气机的郁结,同时也指的大便的干结,所以这里的"大便硬"是阳明有热结。”脉细"在这里的脉细应当是沉细,这个沉细的并不主阴虚,它是主阳气内郁,气血内伏,所以血管细而不扩张,阳气内郁,气血内伏,伏是潜伏的伏。”此为阳微结"说这就是阳微结证的临床特征。既然是阳微结的话,"必有表,复有里也”,既然有太阳表的微恶寒,又有阳明里的大便硬。当然中间少阳枢机不利、少阳气郁的这些症状,像头汗出,像心下满,像口不欲食,这是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这样的阳微结的证候,"可与小柴胡汤”,应当用小柴胡汤通过和解少阳的方式来外和太阳,内调阳明阳明。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三阳同病是一回事,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所谓“往来” 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

治的病位。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 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 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 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 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 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 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 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 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 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肝胆主疏泄,性走。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经从头走足,因此胆主降也。柴胡不能看为独升,也不能看为独降,可视为疏散药,入经则随经,或升或降,是随其所入之经散其气,而能升能降,故能主寒热邪气(如本经所云)是也。柴胡配甘草,可视为轻剂的平肝胆药,加入其他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2012-06-08 10:02 来源高建忠 分享到:《伤寒论》第264条:“太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少阳病既非表证,也非里证。用此,单纯治疗表证、治疗里证之汗法、吐法、下法皆不可用。后人总结为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谈到小柴胡汤时指出:“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在《医垒元戎》中指出:“小柴胡汤,不汗、不下、不利小便,故洁古名三禁汤也。”同样是三禁,但已将忌吐改为忌利小便。应该说,对于少阳病,治疗应该取用和解,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皆不可取。当然,如果少阳病兼有太阳病或阳明病等,在使用和解一法的同时,兼用应证之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是可以的。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汗出而愈,有时可以观察到药后大便畅通,个别患者可以见到药后吐出而病愈。这是小柴胡汤和解的结果,而并非小柴胡汤具有汗、吐、下之作

用。当然,我们在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时,也不可以使用大剂柴胡以求汗出热退之结果,这样有失和解之法。 古人一方面发现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用途极广,所谓“此方之功用普矣”(《伤寒论章句》)。另一方面也指出,小柴胡汤总需因证而施,不可滥用。如《医宗金鉴》中指出:“世俗不审邪之所在,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为套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伤寒论本旨》中也指出:“后世方书,混称柴胡可以通治外感之邪,以致相习成风,大悖仲景之道,杀人于冥冥中,良可慨也。”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这八种问题,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解决! 导读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源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在仲景的众多方剂中,此方是一个疗效显著、适用范围极广的方剂,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可为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在妇科病的治疗上,小柴胡汤也有很独特的功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柴胡汤在妇科病中的运用吧!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有17条条文,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差后5篇。其中12条明文指出有发热,有胸胁满痛等症的有9条,该法寓于众法之中,适用于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肝胆俱病的柴胡证。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既可疏利肝胆,清散郁热,透邪外出,又可调和肝脾、胃肠、气血、营卫,协调阴阳,畅达气机,通行津液,扶正祛邪。其主要通过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解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以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目的。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热之邪,内伤七情引起的妇科疾患。其应用指征是在错综复杂的疾病中只要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情绪异常、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其中一二症或一组确实无误地反映肝脾或肝胃或气血营卫失调,或气机

不畅,肝胆郁热,或邪在半表半里,或病有休作者皆可用之。临床应用甚广,故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调治妇科病最常用的方药,主治的病证最多,且疗效可靠。1.主治热入血室经期,外感风寒后,头痛、发热恶寒,3日后经水净,烦躁,意识模糊,夜间则胡言乱语,食欲欠佳,舌质淡,中有瘀斑,苔厚,脉沉弦。因妇人中风,初起当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七八日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以其得病之初,月经已来,发病之后,邪热内传,月经不当停而停,必有瘀血而与邪热相搏,血室瘀阻,气血不通,正邪相争,故使寒如疟状。治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通调三焦,助正达邪,使邪从外出,邪去则寒热除,血结自散。以小柴胡汤加桃仁、牡丹皮、焦山楂治疗。单以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尚嫌不足,因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热证,况且热入血室是一种血热证、血瘀证,故加入活血凉血之品更为合拍,也是祛瘀退热法的良好体现。2.崩漏因某些不良精神刺激或感受外邪,使肝胆郁火迫经妄行或肝脾不和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致崩漏。症见月经提前,经期延长,甚至经乱无期,经血淋沥不净或量多,色鲜红,时有血块。伴有头痛或头眩,口苦,心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者,以大剂量小柴胡汤疏达气机,调和肝脾,透热散火,宁血固崩。3.围绝经期诸症有些妇女围绝经期常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如月经紊乱、面部潮红、阵汗、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耳鸣、眩晕、食欲不振、口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要点

柴胡桂枝汤的方证要点 【组成】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方歌】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功用】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 【方解】本证为太阳表证未解,进而邪犯少阳,实为太阳少阳并病,治宜太少两解之法。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伤寒六七日,一般为表证解除之期,如不解,则有传变之势。今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知太阳证未罢,风寒犹留连于表;微呕与心下支结并见,是邪犯少阳,胆热犯胃,经气不利。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阳合病证:以发热恶寒、汗出、腹痛、头疼身痛、恶心纳呆、心烦、胸胁苦满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腹痛,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汗出恶风,头痛或者头晕,鼻鸣,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

2.常用于肩背疼痛、耳后神经痛、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迁延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阑尾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体虚感冒、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征、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脑缺血、癫痫等属于太阳未解、邪犯少阳者。 3.体质要求:患者多数营养状况一般或偏于瘦弱,部分患者情志不畅或者烦躁、失眠,有些会有周期性发作的规律。 4.江苏省儿科名医王益谦老先生认为:一切外感热病寒热稽留不退,或发热4至5天,先是日晡恶寒,渐渐发热,有时发热至39℃左右,待天明方热退,有轻微口渴,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或弦,有时胸闷者,皆可用本方进行治疗。尤其是开始发热即静点抗生素激素,热退后再反复发热者,必用此方。 【类似方证鉴别】 1.柴胡桂枝汤与小柴胡汤:都可以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柴胡桂枝汤证兼有发热恶寒、肢节疼痛等太阳病证;而小柴胡汤证只有少阳病证。 2.柴胡桂枝汤与桂枝汤:都可以治疗发热恶寒、肢节疼痛。柴胡桂枝汤证兼有胸胁苦满、恶心呕吐等少阳病证;而桂枝汤证只有太阳表虚证。 【原文】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肝胆主疏泄,性走。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

小柴胡汤证

医圣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小柴胡汤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从医圣张仲景用小柴胡汤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有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方证: 一、《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 医圣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的临证应用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小柴胡汤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从医圣张仲景用小柴胡汤的症状来看,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有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方证: 一、《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小柴胡汤涉及到的条文

小柴胡汤涉及到的条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出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 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 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 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 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 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 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 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 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 【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

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 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

万能的小柴胡汤的种妙用

万能的小柴胡汤的14种妙用(济公) 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心率65-85次)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4、止嗽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lO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除宗仲景之意,重用柴胡30g之外,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治疗内伤杂病,则柴胡、黄芩均用15g。无论外感内伤,均用党参代人参,治外感用10–15g 即可,治内伤则加大为20—30。

柴胡汤类方

柴胡汤类方 一、小柴胡汤 在张仲景的病人中,还有许多棘手的患者,他们往往经过发汗、催吐、泻下的常规治疗,但有的病人发热持续不退,有的病人发热时低时高,病情或进或退,也有的病人虽然不发热,但依然怕冷怕热,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不适应,有的病人变得消瘦。那些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变得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口苦咽干,或目眩,或腹痛,或心悸,或咳嗽,或手足心热。有的病人在胁下出现肿大的脾脏,或在腋下或腹股沟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这种情况表明,疾病进入了迁延期和慢性期,就像战争中敌我双方处在僵持和胶着状态,张仲景说,这是“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并用了一个具有方位性质的概念――“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来说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即疾病中邪正双方搏击的地点,既不在国境线上,也不在国都,而在中间地带。这种态势,决定了治疗必须采取求和的战略,不可速战速决。用什么配方呢?张仲景的经验,是用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 g)、半夏半升(6~12 g)、人参三两(6~12g)、甘草三两(6~12 g)、生姜三两(6~12 g)、大枣十二枚(10-2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水汤比为4:1)。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可采用两次水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浓缩,然后分三次温服。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易过大。 方证 1、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应用 1.发热性疾病。 2.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小柴胡汤临证备要

小柴胡汤临证备要 草根中医张吉成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QQ910853217 一、方剂简述 组成:柴胡、人参、法夏、黄芩、生姜、大枣、甘草。 功效: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主治: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头痛,舌苔薄白,脉弦数,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胻不可以运。伤暑发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败毒瘀心,毒涎聚于脾,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为挟岚嶂溪源蒸毒。 运用:1、退热:a、往来寒热 b、潮热 c、瘥后热 d、高热 f、低热不退 g、郁热(肝气郁滞) 2、解郁:a、解郁清热 b、解郁和胃 c、解郁通便 d、解郁安神 二、加减方合方类方: (一)太阳少阳或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1、柴胡桂枝汤 经典: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略 功效: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肢体疼痛、自汗、恶风、口苦等症。草根中医张吉成按:此方可治多种疾病,如病毒性感冒、胃肠道疾病、低热、神经衰弱、风湿性疾病初起而见寒热错杂者等等,凡桂枝汤主症与小柴胡汤主症并见者,即可使用。 2、柴胡麻黄汤 组成:小柴胡汤加麻黄汤 功效: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利胆退热。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而见咳嗽、咯痰、咽痛、鼻塞、寒热往来、口苦、目痛。 草根中医张吉成按:《伤寒论》中虽无柴麻合用之方,却有柴桂合方之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即是为太阳中风表虚证之桂枝汤证与少阳经证之小柴胡汤证相兼并见者立法。为太阳少阳并病者,作出理法方药的示范。一隅三反,由此及彼。则太阳伤寒表实证之麻黄汤证与少阳经证之小柴胡汤证相兼并见者,以小柴胡汤合麻黄汤合方治之,理在其中,呼之欲出也。举柴桂而略柴麻,《伤寒论》之文法也。“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条经文中已隐约有柴麻合方的精神。故柴麻合方使用与经旨相合,有其理论基础。柴麻合方即有理论支持,临证实践尚须灵活变通。曾治一女,患带状疱疹,兼见口苦、便秘。余辨证以大柴胡汤治之,以为必效。不想服药3剂,毫无寸效。再经询问,得知患者尚有咽痛,鼻塞,流涕,微恶风寒之太阳见症。乃于大柴胡汤中合入麻杏石甘汤,处方3剂予之。复诊则咽痛,鼻塞,流涕,微恶风寒等症状消失,带状疱疹减轻其半矣。实践证明,柴麻合方于临床大有用武之地,宜推而广之,以扩大经方之应用。 草根中医张吉成再按:柴麻合方尤适合于冬春、春夏换季,气候寒热不调,降息失宜,所致咳嗽咽痛,其症即有风寒外束之恶风、畏寒,又有少阳不和之口苦、咽干、目痛,患者冷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